第二单元 常见心电图与胸片的判读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13
胸片的读片方法范文胸片是一种常见的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用来诊断和评估胸部疾病,如肺炎、肺结核、肺部肿瘤、肺水肿等。
胸片读片是由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进行的,以下是胸片的读片方法和步骤。
1.仔细阅读胸片信息:在进行胸片读片之前,首先仔细阅读胸片上标注的信息,包括患者的个人信息、拍摄时的位置(前后位、俯卧位等)、日期和项目描述等,确保核对正确的胸片。
2.观察胸廓:胸片读片的第一步是观察胸廓。
正常的胸廓应该对称,两侧应保持一致,如出现胸廓形态改变、变窄或扁平等异常情况,可能提示胸廓畸形或胸廓内有积液或肿块的存在。
3.区分胸膜和肺组织:胸片上肺组织呈淡白色,胸膜呈透明或稍暗色。
观察胸膜与肺组织的分界线是否清晰,如若模糊或有实质性结节,可能表示存在胸腔积液、结核球、恶性肿瘤等。
4.观察肺纹理:正常肺纹理应呈放射状排列,主支气管向两侧递减。
观察肺纹理是否增多、增粗或不对称,这些表现可能提示支气管炎、肺部感染、肺栓塞、肺水肿等。
5.观察肺野密度:胸片上肺部的密度可以帮助评估病变的性质。
通常情况下,气体呈黑色,血管呈暗灰色,肺组织呈淡白色。
观察肺部密度是否均匀,如出现片状阴影或结节,可能是肿瘤、炎性病变等。
6.观察膈肌和纵隔:膈肌是胸壁和腹腔之间的重要分界线。
观察膈肌是否对称,如若有升高或降低,可能提示肺部疾病、胸腔积液等。
同时,还要观察纵隔是否偏移、增宽,如若出现纵隔增宽和形态异常,可能表示纵隔病变,如肿瘤、炎症等。
7.观察肋间隙:正常情况下,肋间隙均匀,宽度一致。
观察肋间隙是否增宽或变窄,这些变化可能是胸腔积液、肺大泡、胸腔积液等引起的。
8.观察胸腔积液和肺内结节:胸腔积液和肺内结节是临床中常见的胸片发现。
胸腔积液通常为一侧或两侧胸腔内液体积聚集,观察积液程度和分布情况。
而肺内结节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观察结节的大小、形态和边界。
9.评估心脏和大血管:胸片还可以评估心脏和大血管的形态和位置。
观察心脏的形状、大小、位置和病变,如心脏增大、心脏肥厚、心包积液等。
都在看的临床常见心电图的判读要点来了心电图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检查手段之一,各类异常的心电图表现,常常是心脏病的预警信号。
掌握异常心电图的识别技巧是全科医生临床决策和处理心脏病最重要的临床技能之一。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康云鹏副主任医师,对临床常见心电图的判读要点进行了详细解析。
正确认识心电图图一为正常心电图综合波、间期和段的图解,依据此图康主任先带我们了解心电图的基础知识,正确认识心电图。
图一 1.P波:表示心房除极化,宽度不超过0.11 sec,振幅在肢体导联不超过0.25 mV,胸导联不超过0.20 mV。
2.PR间期:反映心房开始除极到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正常为0.12~0.20 sec。
3.QRS 波群:表示心室的除极化,正常为0.06~0.10 sec,最宽不超过0.1sec。
QRS波极其重要,代表整个心脏除极化的过程,一定要重点关注其波群变化。
QRS波群电压升高可能是心室肥厚、束支阻滞、心肌梗死、高血压等疾病;QRS波群电压减低可能是心包积液、胸前积液、心肌病、缩窄性心包炎、甲状腺功能下降等疾病;QRS波形增高(室内传导阻滞)可能是各种原因的心肌损害。
4.ST段:为QRS综合波之后位于基线上的一个平段,其后出现向上或向下转折的一个波为T波。
图二为ST段下移和抬高的两种形态:图二需要注意的是,ST段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特别是弓背向上抬高可能提示心肌梗死、室壁瘤或者变异型心绞痛(动态观测)。
如果ST段压低(除Ⅲ导外的任何导联下降0.5 mm)呈水平型或下斜型代表心肌缺血。
5.Q-T间期:从Q波起点至T波终了,代表心室肌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所需时间,正常为0.32~0.44 sec。
如果Q-T间期延长就要特别小心,可能有以下3种原因:①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肌损害或遗传性心律失常;②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低血钾、低血钙;③奎尼丁药物作用。
Q-T间期缩短,可见于洋地黄作用、高血钾、高血钙或迷走神经兴奋。
快速读懂心电图简化记忆----强化记忆1,正常心电图:不用说了,它有可能是把那几个波和导联都斩一段下来,每一个波给你3个周期,分成几行给你看,要注意2,左心室肥大:只要看V5大于5格,也是上下纵的5格3,右心室肥大:只要看V1大于2格,是上下纵的2格4,心房颤动,所有的P--P,Q--Q,R--R,S--S,T--T都没规律,也就是乱七八糟, 5,窦性心动过缓:每个心动周期都大于5个格(是左右横的格)6,窦性心动过速:每个心动周期都小于3个格(是左右的格)7,房性期前收缩:前面几个正常的波,接着一个波提前(注意:这个波的pQRSt 形状是正常的,只是提前罢了),接下去又是正常的波8,室性期前收缩:前面几个正常的波,接着一个波提前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注意:这时候R波变宽),接下去又是正常的波9,典型心肌缺血:V456的ST段下移10,急性心肌梗死:Q波增宽+ST段弓背向上抬高,注意:前壁看V123456;后壁看Ⅱ,Ⅲ,aVF快速目测判断心电图的经验白话心电图只为帮助考生克服对心电图学习的畏难情绪,迅速通过考试,所以难免有所简化。
本篇内容与学术无关。
内容正在更新中1、正常心电图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窦性心动过速每个心动周期都小于3个格(是左右的格)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3、窦性心动过缓每个心动周期都大于5个格(是左右横的格)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房性期前收缩---特点:各个波形正常,但是节律不一致。
前面几个正常的波,接着一个波提前(注意:这个波的pQRSt形状是正常的,只是提前罢了),接下去又是正常的波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5、室性期前收缩---特点:出现宽大畸形的QRS 波,T波与主波方向相反前面几个正常的波,接着一个波提前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注意:这时候R波变宽),接下去又是正常的波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6、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特点:与窦性心动过速有点相似,但是频律更快一些,在150-250次/分之间。
【图文注解】胸片判读要想读好胸片首先要知道正常胸片是怎样的,总的来说可以用以下的文字描述,并且看每一张片子时也可以按照这个顺序来看,以便养成好的习惯。
1、如何数肋骨?数肋骨是看片的基础,以肋骨作为标志,正常胸片肋骨从后上向前下数,第一肋与锁骨围成一个类圆形的透亮区,这一部分也是肺尖所在的区域,两侧对比有利于发现肺尖的病灶。
2、如何判断肺纹理是否正常?一侧肺野从肺门到肺的外周分为三等份分别称为肺的内、中、外带,正常情况下肺内中带有肺纹理,外带无,如果外带出现了肺纹理则有肺纹理的增多,反之内中带透亮度增加则肺纹理减少。
对肺内中外带的区分还有一个意义,那就是对肺气肿时肺压缩的判断,一般来说肺内中外带占肺的量分别为60%、30%、10%。
3、纵膈与肺门:肺门前方平第二到四肋间隙,后平对四到六胸椎棘突高度,在后正中线与肩胛骨内侧缘连线中点的垂直线上。
这有什么意义呢?举个例子:在纤维空洞性肺结核时,有“肺门上吊”,如果知道了正常肺门的位置就很容易判断是否是肺门上吊。
关于纵隔主要是判断是否有移位。
4、心脏:心脏后对五到八胸椎,前对二到六肋骨。
主动脉结就是主动脉弓由右转向左出突出于胸骨左缘的地方,它平对左胸第二肋软骨。
肺动脉段位于主动脉结下方,对判断肺动脉高压很有意义。
5、膈肌和肋膈角:一般右肋膈顶在第五肋前端至第六肋前间水平,由于右侧有肝脏的存在,右膈顶通常要比左侧高一到两厘米。
意义:胸腔或腹腔压力的改变可以改变膈肌的位置如气胸时膈位置可以压低;膈神经麻痹出现矛盾呼吸。
正常的肋膈角是锐利的,如果肋膈角变钝则有胸腔有积液或积血存在,如何来大体判断积液的量呢?一般说肋膈角变钝:积液300ml;肋膈角闭锁: 500ml。
6、乳头:乳头位置也是我们经常碰到的一个问题,男性乳头一般位于第五肋前间,女性乳头位置可较低,两侧不对称的乳头阴影易误诊为节结病灶。
7、如何判断病灶是来自肺内还是来自胸膜腔?一般来说如果病灶大部分在肺内则病灶来自肺内;可以结合侧位片来判断,同时CT可以精确鉴别。
心电图基础知识:心电图识读心电图的识读,不仅在临床中是重要医技,也一直是医师考试的必考部分、难点内容。
本文就考试大纲中涉及的部分心电图知识,图文并茂呈现给大家,以帮助大家更直观地学习与记忆。
一、胸导联胸导联属单极导联,包括V1~V6导联。
将负极与中心电端连接,正极与放置在胸壁一定位置的探查电极相连。
V1:胸骨右缘第4肋间。
V2:胸骨左缘第4肋间。
V3:V2与V4两点连线的中点。
V4:左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相交处。
V5:左腋前线V4水平处。
V6:左腋中线V4水平处。
二、典型心电图1.P波为心房除极波,反映左、右心房除极过程中的电位和时间变化。
正常P波在多数导联呈钝圆形,有时可有切迹,但切迹双峰之间的距离<0.04s。
正常P波在aVR导联倒置,Ⅰ、Ⅱ、aVF、V3~V6导联直立,其余导联(Ⅲ、aVL、V1、V2)可直立、低平、双向或倒置。
正常P波的时间≤0.11s;电压在肢导联<0.25mV,胸导联<0.2mV。
P波在aVR导联直立,Ⅱ、Ⅲ、aVF导联倒置时,称为逆行型P’波,表示激动自房室交界区逆行向心房传导。
P波时间>0.11s,且切迹双峰间的距离Ⅰ>0.04s,提示左心房肥大;P波电压在肢导联≥0.25mV、胸导联≥0.2mV,常表示右心房肥大;低平无病理意义。
2.P-R间期自P波的起点至QRS波群的起点,反映激动从窦房结发出后经心房、房室交界、房室束、束支及普肯耶纤维网传到心室肌所需要的时间。
正常成年P-R间期为0.12~0.20s。
P-R间期受年龄和心率的影响,年龄小或心率快时P-R间期较短,反之较长。
3.QRS波群为左、右心室除极的波,反映左、右心室除极过程中的电位和时间变化。
正常成人QRS波群时间为0.06~0.10s,V1导联VAT<0.03s,V5导联VAT<0.05s。
QRS波群时间或VAT延长,见于心室肥大、心室内传导阻及预激综合征。
Q波正常人除aVR导联可呈QS或QR型外,其他导联Q波的振幅不得超过同导联R波的1/4,时间<0.04s。
胸片的读片方法及技巧总结一张胸片看似简单,但是如果不按照一定的读片方法与技巧,很可能就会出现误诊以及漏诊的情况。
今天,小编就跟大家一起学习胸片的阅读方法与技巧。
正位胸片的读片法首先观察胸部软组织影像,其次依次为骨骼、纵隔、肺野、肺门、肺纹理与横膈。
(一)胸部软组织影像1.皮肤、皮下组织及肌肉:皮肤是围成人体外表的一种致密组织,在胸片上一线条状阴影。
皮下组织由脂肪组成,密度较淡,胸片表现为深灰色。
肌肉密度介于皮肤与脂肪之间,肌肉的健壮影响胸片的清楚度,通过皮下组织的厚薄可以判定其营养状况。
前部有胸大肌可使中肺野密度增高,胸锁乳突肌可使肺尖部密度降低。
2.胸部乳房及乳头:乳房与乳头的大小因人而异,一般阴影于双肺野下部呈局限性密度增高或半弧状增高阴影。
乳头较大的可呈结节状阴影,男性也可出现,勿诊断为病变。
3.胸膜的水平裂及肺尖反折伴随线:水平裂是右肺上叶与中叶之间的胸膜,在正位胸片上看为自肺门水平发出的一条细线条阴影至肺外带出消失,在侧位上看为自肺门水平发出的一条细线条阴影至胸骨。
斜裂是右肺中叶与下叶或左肺上叶与下叶之间的胸膜,一般在正位胸片上看不到,或在肺下叶看到一短而细与肺纹理走行方向不同的一条细线,侧位胸片上是位于前胸壁后2~3cm处向上斜行达肺门处或稍向上一些位置而终止。
肺尖部的第一、二肋下缘伴随的线条状阴影为肺尖部胸膜帽的阴影。
此三条线阴影增粗或不规则为胸膜病变的表现。
(二)胸部骨骼影像胸部骨骼前有胸骨,前上方有锁骨,后有胸椎,自后向前构成胸骨支架的12条肋骨,肋骨前端为肋软骨,与胸骨相连。
正常情况下,看不到肋软骨,但可以清楚看到骨骼的外形、骨皮质、骨髓质及骨纹理等。
如发现骨质破坏,常见为骨癌或转移癌、骨结核。
骨骼的断裂,常见于外伤性骨折。
成年后肋软骨逐渐钙化,尤其是第一、二软骨头钙化,有时片状或空洞形阴影,勿以为肺内疾病。
另外,肋骨有正常变异,应仔细辨别。
(三)纵隔阴影纵隔阴影位于胸腔的中部,两肺之间,为软组织的阴影,主要器官有心脏、大血管、气管、支气管、食管及淋巴等。
常见心电图与胸片的判读第一节心电图一、心电图纸横轴: 时间 0.04S纵轴: 电压 0.1mv二、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P波:代表左右两心房除极的电位变化。
大部分导联呈钝圆形;导联I、II、aVF、V4-6直立,aVR倒置;其余导联双向;时间:<0.12秒;振幅:肢导<0.25mV;胸导<0.2mV。
P-R间期:从P波起点至QRS波群的起点,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
时间:0.12-0.20秒。
QRS波群:为心室除极波。
时间:0.06-0.10秒;波形:(1)在没有电轴偏移的情况下,I、II、III 导联的QRS波群其主波一般向上;aVR导联的QRS波群主波向下;(2)正常人胸导R波自V1 - V6 导联逐渐增高;S波逐渐变小;(3)V1、V2、V3出现Q波应视为异常,V5、V6看不到Q波应视为异常;振幅:I 导联的R波小于1.5mV,aVF导联的R波小于2.0mV,胸导的R波小于2.5mV。
ST段:自QRS波群的终点至T波起点间的线段,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
正常多为一等电位线,一般下移不应>0.05mV;上抬在肢体导联及V4-V6导联不应>0.1mV 。
T波:代表心室快速复极时的电位变化。
方向:大多和QRS主波的方向一致,左心导联I、II、V4 - V6导联向上;aVR导联向下;振幅:左心导联I、II、V4 - V6导联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
三、临床常见异常心电图1.QRS波群电压增高:胸导联V5或V6导联的R波>2.5mV;Sv1+Rv5>4.0mV(男性)、>3.5mV(女性);肢体导联中,Ⅰ导联的R波>1.5mV;aVL导联的R波>1.2mV;aVF导联的R波>2.0mV;RI+SIII>2.5mV。
2.可出现心电轴左偏。
3.QRS波群时间延长到0.10~0.11s,但一般<0.12s。
4.ST-T改变:在R波为主的导联,其ST段可呈下斜型压低达0.05mV以上,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当QRS波群电压增高同时伴有ST-T改变者,称左室肥大伴劳损。
第二单元常见心电图与胸片的判读.txt18拥有诚实,就舍弃了虚伪;拥有诚实,就舍弃了无聊;拥有踏实,就舍弃了浮躁,不论是有意的丢弃,还是意外的失去,只要曾经真实拥有,在一些时候,大度舍弃也是一种境界。
第二单元常见心电图与胸片的判读第一节心电图一、心电图纸二、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P波:代表左右两心房除极的电位变化。
大部分导联呈钝圆形;导联I、II、aVF、V4-6 直立,aVR倒置;其余导联双向;时间:<0.12秒;振幅:肢导<0.25mV;胸导<0.2mV。
P-R间期:从P波起点至QRS波群的起点,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
时间:0.12-0.20秒。
QRS波群为心室除极波。
时间:0.06-0.10秒;波形:(1)在没有电轴偏移的情况下,I、II、III导联的QRS波群其主波一般向上;aVR导联的QRS波群主波向下;(2)正常人胸导R 波自V1 - V6 导联逐渐增高;S波逐渐变小;(3)V1、V2、V3出现Q波应视为异常,V5、V6看不到Q波应视为异常;振幅:I 导联的R波小于1.5mV,aVF导联的R波小于2.0mV,胸导的R波小于2.5mV。
ST段:自QRS波群的终点至T波起点间的线段,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
正常多为一等电位线,一般下移不应>0.05mV;上抬在肢体导联及V4-V6导联不应>0.1mV 。
T波:代表心室快速复极时的电位变化。
方向:大多和QRS主波的方向一致,左心导联I、II、V4 - V6导联向上;aVR导联向下;振幅:左心导联I、II、V4 - V6导联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
三、临床常见异常心电图(一)左心室肥大1.QRS波群电压增高:胸导联V5或V6导联的R波>2.5mV;Sv1+Rv5>4.0mV(男性)、>3.5mV(女性);肢体导联中,Ⅰ导联的R波>1.5mV;aVL导联的R波>1.2mV;aVF导联的R波>2.0mV;RI+SIII>2.5mV。
2.可出现心电轴左偏。
3.QRS波群时间延长到0.10~0.11s,但一般<0.12s。
4.ST-T改变:在R波为主的导联,其ST段可呈下斜型压低达0.05mV以上,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当QRS波群电压增高同时伴有ST-T改变者,称左室肥大伴劳损。
(二)右心室肥大1.QRS波群电压的改变:V1导联 R/S ≥ 1;V5导联R/S ≤1;重度肥厚, V1呈qR型;RV1+SV5 >1.05mV(重症>1.2mV);RaVR>0.5mv2.心电轴右偏≥90°(重症可>+110°)。
3.ST-T改变:如以上心电图改变同时伴有右胸导联(V1、V2)的T波双相、倒置,ST 段压低,称右室肥大伴劳损。
(三)右心房扩大1.P波尖而高耸,其振幅≥0.25mV,以Ⅱ、Ⅲ、aVF导联表现最为突出。
2.V1导联P波直立时,振幅≥0.15mV,如P波呈双向时,其振幅的算术和≥0.20mV。
(四)室性期前收缩(常见)1.期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时限通常>0.12秒,T波方向多与QRS波主波方向相反。
2.期前出现的QRS-T波前无P波或无相关的P波。
3.往往为完全性代偿间歇,即期前收缩前后的两个窦性P波间距等于正常P-P间距的两倍。
(五)房性期前收缩1.期前出现的异位Pˊ波,形态与窦性P波有所不同。
2.Pˊ-R间期通常>0.12s,QRS-T形态与窦性下传者基本相同。
3.大多为不完全性代偿间歇,即期前收缩前后两个窦性P波的间距<正常P-P间距的两倍。
(六)心房颤动1.正常P波消失,代以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颤动波(f波),通常以V1导联为最明显。
2.R–R间期绝对不规则,QRS波一般不增宽。
(七)急性心肌梗死1.基本图形:发生心肌梗塞后,心电图上可先后出现缺血,损伤和坏死三种类型的图形。
当一个区域发生梗塞时,从中心到边缘缺血的程度是不同,可在不同部位同时出现下述三种图形改变:缺血型改变、损伤型改变、坏死型改变(面向坏死区的导联出现异常Q波或者呈QS波)。
2.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的动态性改变:早期(超急期):自心肌梗死后数分钟开始持续数小时,先产生高大的T波,以后迅速出现ST段斜型抬高,与高耸直立的T波相连。
急性期:开始于心肌梗死后数小时或数日,可持续数周,是一个演变的过程。
坏死型的Q 波,损伤型的ST段抬高(弓背向上抬高,抬高显著者,可形成单向曲线)和缺血型的T波倒置,并可同时存在。
近期(亚急性期):梗死后数周至数月,以坏死和缺血图形为主要特征即:抬高的ST段基本恢复至基线;坏死型Q波持续存在;缺血型T波由倒置较深逐渐变浅。
陈旧期(愈合期):出现在急性心肌梗死后3~6个月之后或更久。
ST段和T波恢复正常或T波持续倒置、低平,趋于恒定不变;残留下坏死的Q波。
3.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主要根据坏死的图形(Q波或QS波)出现的导联做定位诊断前间壁 V1 - 3下壁 II、III、aVF前壁 V3 、V4(V5)广泛前壁 V1 - 4(5)高侧壁 I、aVL、V5、V6后壁 V7 – 9第二节X线检查一、正常心脏大血管X线表现二、心包积液1.后前位可见心缘正常弧段消失,心影向两侧扩大,呈“普大”型或球形。
2.多数病例肺血管纹理正常,部分病例可伴有不同程度的上腔静脉扩张。
3.心缘搏动减弱或消失,而心包外的主动脉搏动正常。
(透视)三、左心室增大1.心尖向下向左延伸。
2.心腰凹陷。
3.主动脉结突出。
4.心影呈靴形。
四、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左心房增大、右心室增大)1.左心房增大(1)心左缘可见左心耳形成的第三弓影(心腰弧形突出)。
(2)左侧位服钡剂示,食管中段受压向后移位。
2.右心室增大(1)心右缘圆隆。
(2)左心缘下段圆钝。
3.心影呈梨形。
五、大叶性肺炎1.密度均匀的致密影。
2.炎症累及肺段表现为片状或三角形致密影。
3.炎症累及整个肺叶,则呈以叶间裂为界的大片致密阴影。
六、肺结核1.原发性肺结核(含原发综合征及胸内淋巴结结核)(1)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组成典型的原发综合征。
(2)斑片状或大片实变影(中上肺野云絮状阴影,边缘模糊)。
(3)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
(4)不规则条索影(病变与肺门之间)。
2.血行播散型肺结核(X线表现为三均特点)(1)肺野均匀分布。
(2)1.5~2mm大小。
(3)密度相同的粟粒状病灶。
3.继发性肺结核(1)浸润型肺结核1)好发于上叶尖后段、下叶背段。
2)斑片状实变影,似云絮。
(2)结核球1)边界清晰的类圆形结节,密度较高。
2)结节内常有钙化、裂隙样或新月样空洞。
3)结节周围可见卫星灶。
(3)干酪样肺炎1)大片实变影,边缘模糊。
2)实变影密度不均匀,其内可有空洞。
临床心电学的基本知识(扩充内容)一、定义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电变化的曲线图形。
二、心电图产生原理(一)除极1.极化状态:心肌细胞在静息状态时,膜外排列阳离子带正电荷,膜内排列同等比例阴离子带负电荷,称之。
此时不产生电位变化。
2.除极化:当细胞膜的一端受到刺激,使细胞内外正、负离子的分布发生逆转。
3.电偶、电源(正电荷)、电穴(负电荷)。
4.除极状态:心肌细胞膜内带正电荷,膜外带负电荷。
(二)复极:细胞膜又逐渐复原到极化状态的过程。
复极过程与除极过程方向相同,但电偶是电穴在前,电源在后,因此记录的复极波方向与除极波方向相反。
(三)影响心脏电位强度的因素1.心肌细胞的数量。
2.电极的位置。
3.电极的方位与心肌除极方向所构成的角度,夹角愈大,心电位在导联上的投影愈小,电位愈弱。
(四)心电综合向量心脏的电激动过程中产生许多向量(即具有强度,又具有方向性的电位幅度),某一瞬间许许多多大小、方向不同的向量按照:同一轴的两个心电向量的方向相同者,其幅度相加;方向相反者则相减和平行四边形法则综合起来形成的瞬时心电向量叫做心电综合向量。
三、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一)心脏的传导系统:窦房结、结间束、房间束、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蒲氏纤维。
(二)心电活动的传导顺序窦房结(正常心电活动的起始点)→结间束→房室结(延迟0.05—0.07秒)→希氏束→左右束支→蒲氏纤维。
(三)心电图各波段的命名P波:反映心房的除极过程.P-R段:反映心房复极过程及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的电活动。
P-R间期:始自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
QRS波群:反映心室除极的全过程。
P波后第1个向上的波为R波;R波前的负向波为Q波;R波后的负向波为S波。
S波后再出现向上的波为R′波。
整个波形均向下为QS波。
ST段:心室的缓慢复极过程。
T波:心室快速复极过程。
四、心电图导联体系(一)心电图导联:在人体不同部位放置电极,并通过导联线与心电图机电流计的正负极相连,而记录心电图的电路连接方法。
1.标准导联:为双极肢体导联,反映其中两个肢体之间电位差变化。
2.加压单极肢体导联:属于单极导联,基本上代表检测部位电位变化。
3.胸导联:属于单极导联,检测之正电极安放于胸壁规定的部位,另将肢体导联3个电极分别通过5K电阻与负极连接构成中心电端,(电位接近零电位且较稳定)。
(二)心电图检测电极安放位置1.肢体导联:RA:右上肢(红)LA:左上肢(黄)LL:左下肢(绿)RL:右下肢(黑)2.胸导联:V1:胸骨右缘4肋间V2:胸骨左缘4肋间V3:V2与V4两点连线的中点V4:左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相交处V5:左腋前线V4水平处V6:左腋中线V4水平处五、心电图主要测量内容(一)心率的测量:心率 = 60÷R–R(或 P–P)间期的秒数。
(二)心电轴的测定:左右心室除极过程的总方向。
1.目测法:目测 I、III导联的QRS波群的主波方向。
2.临床意义:(1)正常心电轴的范围:-30°—+90°之间;电轴位于-30°— -90°范围为心电轴左偏;位于°+90°—+180°范围为心电轴右偏。
(2)心电轴左偏:见于左心室肥大、左前分支阻滞等。
(3)心电轴右偏:见于右心室肥大、左后分支阻滞等。
3.心电轴角度划分原理(1)在每一个标准导联正负极均画出一条假想的直线,成为导联轴。
(2)将I、II、III导联的导联轴平行移动,使之与aVR、aVL、aVF的导联轴一并通过坐标图的轴中心点,构成额面六轴系统。
(3)此系统采用±180°的角度标志,以左侧为0°,顺钟向的角度为正,逆钟向者为负。
(4)每个导联轴从中心点被分为正负两半,每个相邻导联间的夹角为30°。
六、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一)P波:代表左右两心房除极的电位变化。
1.形态:大部分导联呈钝圆形;导联I、II、aVF、V4-6直立,aVR倒置;其余导联双向。
2.时间:<0.1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