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蛔虫强化一例
- 格式:pdf
- 大小:361.51 KB
- 文档页数:1
胆道蛔虫,痛得地上打滚,醋立大功本案发生于1997年,我到湖北利川那边去买草药,遇到的一个案例。
由于我使用的部分草药,是需要在利川高山上,有的是在原始森林中去采的,比如:白芨、重楼等,那是在秋天,十月份左右,我去的。
那边山高林密,在十月份这个季节,我一般不愿去,因为在这个时候上山,马蜂就发疯了,蜇人的事件经常发生。
由于有老药农家里有,再加上我平时也喜欢去山里玩,就赶过去。
当天歇息在那个草药农家里,十月份天气凉爽了,这里晚上就要盖棉被。
正准备吃晚饭,一个附近的山民急匆匆的跑来,“刘医生,请你去给我老婆看看,她肚子痛。
”这个药农住在一条支公路边,恰好上午我到达这里的时候,时逢赶场天,从这里经过的人很多,我由于每年都要去山里药农这里玩一两次,经过当时近五六年的交往,很多人都知道我了,且药农家侧边有很大的一块坝子,侧边有一眼泉水很是甘甜,所以,在药农家歇气的人很多。
蛔虫药农平时把一些凳子放在台阶上,想歇气的人就歇气,开了个小卖部,所以在这里停留的人也不少。
我的到来,也有很多人找我咨询,我一般都是尽力解答,再解释他们自己采草药调理。
这个附近的山民跑来请我去看看他老婆肚子痛,我不好推辞,就步行而去,问多远,他说不远,但是我还是走了近四十分钟的路。
路上我问为什么不送医院?明知道这里离乡医院很远,二十多里路,那山民回答说请了村里的赤脚医生去看了,在输液,就是间断发作。
到了山民的家里,看见赤脚医生正在给患者输液,当时还是玻璃瓶装的葡萄糖水,而这个患者痛得大汗淋漓,身子岣嵝,在床上翻来覆去,嘴里“妈呀、娘呀”叫唤不停。
赤脚医生与我已经很熟悉,我指导过他,看见我到了,脸上顿时松了一口气,马上热情的打招呼。
我只是简单的回应一下,就问道:“一直这样痛?”“不是,痛一阵停一阵,隔一阵又痛。
”赤脚医生回答道。
“疼痛是一直这样,还是先前痛得轻微一些,间隔时间久些,后来痛得严重些,间隔时间越来越短?”赤脚医生回答道。
我上前问患者,“你有好多年没有打蛔虫了呢?”患者断断续续的回答,“十几岁后都没有打蛔虫了,几十年了。
儿童胆囊蛔虫症1例并文献复习摘要】目的:提高对儿童胆囊蛔虫症的认识。
方法:回顾1例儿童胆囊蛔虫症患者症状、体征、诊疗经过,结合文献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患儿腹部肝胆脾彩超检查考虑胆囊蛔虫症(胆囊内强回声光团大小约1.0×0.3cm),经驱虫治疗(甲苯咪唑片,0.1g,口服,2次/日,连服3天)后临床症状缓解,复查肝胆脾彩超胆囊内未再见强回声光团。
结论:儿童胆囊蛔虫症临床少见,超声诊断为首选,多经内科治疗可缓解,少数有外科手术指征者须手术治疗。
【关键词】儿童;胆囊蛔虫症;超声检查;治疗【中图分类号】R6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2-0091-02胆道蛔虫病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尤以7岁以上儿童最为多见[1],农村发病率高于城市,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和防治工作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本病的发生率已有明显下降。
由于胆囊管狭长迂曲的解剖结构特点,蛔虫极少窜入胆囊,故胆囊蛔虫症临床不常见。
现将本院收治的一例儿童胆囊蛔虫症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患儿,男,5岁,因“右上腹疼痛3天”于2015年10月3日入院,腹痛为阵发性,发作时疼痛剧烈,患儿哭闹不止,大汗淋漓,腹痛间歇期患儿活动正常,精神反应良好,伴发热,体温最高38.5℃,无寒战、抽搐,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未见咖啡渣样物,无咳嗽、咳痰,无头晕、头痛,大小便正常。
入院体检:体温36.8℃,脉搏105次/分,呼吸28次/分,血压87/53mmHg(1mmHg=0.133Kpa),体重17kg,神志清楚,反应较差,双侧瞳孔3mm,对光反射灵敏,巩膜无黄染,面色灰白,口唇红润,咽稍红,双侧扁桃体不大,全身皮肤未见皮疹、瘀点、瘀斑,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颈软,呼吸平稳,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音有力,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胆囊区压痛明显,莫菲征阳性,肝脾未触及明显肿大,四肢活动、肌张力正常,末梢循环良好,脑膜刺激征阴性。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利胆通腑法治愈蛔厥病案:徐某,女,45岁。
初诊:1976年12月16日。
主诉及病史:患者昨日中午吃凉肉包子3两,约10分钟后出现上腹疼痛,阵发性加重,牵引两侧腰痛,呕吐1次,未见咖啡样物,无腹泻,用654-2 10mg肌注后缓解,现呈隐痛,进食后阵发性加重,一天来进食很少,无寒战发烧。
今年8月份以来,因阵发性上腹痛,曾先后在我院住院2次。
第一次诊为胆道蛔虫症,急性胃炎,经用青链霉素,解痉药治疗缓解。
11月第二次住院诊为急性胃炎,胃痉挛。
经对症治疗缓解,出院后上腹仍时有隐痛。
查体:腹平软,上腹部压痛明显,无肌紧张,莫菲氏征阴性,肝脾未触及,肠鸣音正常。
大便检查:蛔虫卵0~2。
初予青链霉素抗感染,654-2及痛痉平解痉止痛,病情不见减轻。
故于12月16日请中医会诊。
诊查:证如前述。
诊见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无力。
辨证:证属肝胆湿热。
治法:予清利湿热、理气止痛法。
上法治疗无效,于12月22日静脉胆道造影15分钟、30分钟,胆道显影清楚,胆道内可见一条状密度减低区,部分肝管显影,胆囊未显示,未见具体阳性结石影,意见:胆道蛔虫症。
普外科会诊认为胆道蛔虫症,蛔虫死于总胆管内,病延较久,服药排出可能性很小,需转外科手术治疗,因患者不愿手术故未转,再次请中医会诊。
二诊:12月24日,诊为蛔厥症,用利胆驱虫法。
处方:乌梅15g 川连6g 川椒3g 根皮30g 鹧鸪果30g 乌药10g 茵陈60g 大黄3g另用:番泻叶6g,开水泡饮之;雷丸粉10g,早晚空腹时各服1次,连服3天。
三诊:12月28日,服药4剂,排出蛔虫1条,上腹痛缓解。
继服原方药。
四诊:1977年1月4日。
患者未再排出蛔虫,阵发性上腹痛未再发作,胃纳增加,偶有右上腹轻度隐痛,估计蛔虫已经排出,乃胆经湿热未清,再予清利湿热,佐以理气法。
处方:柴胡10g 白芍15g 白术10g 枳实10g 公英15g 黄芩15g 川连6g 广郁金15g 广木香10g1977年1月27日再次作胆囊造影。
超声诊断胆囊内活蛔虫1例
王福生;单际平;蒋丹斌;朱建清
【期刊名称】《实用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4(020)002
【摘要】患者男,65岁,农民,因右上腹持续性胀痛伴阵发性加剧10h入院,接诊前乡镇卫生院B超示胆囊炎,胰腺回声增强。
查体:痛苦貌,坐卧不宁,巩膜黄染(±)。
腹部平坦,无肌卫及反跳痛,右上腹及中上腹部轻压痛,未及包块。
次日晨腹痛明显缓解,彩超示:胆囊大小形态正常(78mm×28mm),囊壁模糊,胆汁透声差,内见38mm×3mm鱼钩状强光带移
【总页数】1页(P220)
【作者】王福生;单际平;蒋丹斌;朱建清
【作者单位】224001,江苏省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科;224001,江苏省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科;224001,江苏省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科;224001,江苏省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
【相关文献】
1.超声诊断胆囊内蛔虫一例 [J], 刘丹丹;尕让磋
2.B型超声诊断儿童胆囊活蛔虫1例 [J], 余怡琳
3.超声诊断胆囊内蛔虫1例 [J], 裴新平;刘利勋;孙斌
4.超声诊断胆囊活体蛔虫1例 [J], 张飞
5.超声诊断老人胆囊结石合并胆囊活蛔虫一例报告 [J], 邓贵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胆道蛔虫所导致的剧烈腹痛、恶心、呕吐用鲜马齿苋捣取鲜汁加蜂蜜兑服,治疗胆道蛔虫所导致的剧烈腹痛、恶心、呕吐等,服药后约10余分钟缓解(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0,总42期:白胡椒治疗小儿蛔虫很有效【配方及用法】白胡椒6克,水煎,分2次服。
【疗效】治疗3例,全部治愈,未见毒性反应。
【验证】8岁女孩,因腹痛而疑为蛔虫所致,用本法治疗后,48小时内共排出蛔虫33条,腹痛消失。
小儿蛔虫病治疗偏方辨证蛔动不安,内扰胃肠,外袭肌腠,发为。
治法安蛔止痛,清热导滞,佐以凉血。
方名连梅安蛔汤加减。
组成黄连3克,乌梅10克,黄柏(炒)5克,使君子12克,槟榔10克,川椒(炒)10粒,金铃炭9克,细辛2克,土茯苓15克,赤芍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胆道蛔虫症闫引弟,女,45岁,水头村二队社员。
1977年4月9日余在城关卫生院任职时,急诊人院。
右上腹绞痛1周,县医院内科怀疑胆结石,建议转省级医院手术。
诊见患者面色灰暗,冷汗淋漓,呕吐不止,右胁剧痛7日,1日发作4~5次。
发作时满床翻滚,呻吟不绝,间歇时亦隐痛不休。
四肢厥逆,脉伏,舌苔黑腻。
两颊有白团斑;双巩膜下端可见兰色条状纹,尾端如火柴头;下唇内侧白疹满布。
上三点为虫症特征,按寒热错杂型蛔厥症论治:附子15克,吴茱萸、川连、干姜、枳实、细辛、川椒、生大黄、木香各1O克,乌梅、赭石粉、苦楝根皮、党参、炙草各30克,芒硝15克(分冲),姜汁30毫升,蜂蜜120克。
上药煎浓汁600毫升,入蜜煎三沸,对入姜汁,分2次服,3小时1次,于服药后半小时服芒硝。
上药服1次后,腹痛呕吐均止,7日来第一次安然入睡。
半夜醒来服第2次药,兼冲服芒硝。
10日黎明5时吐出蛔虫、泻下蛔虫6条,1O日下午出院,带原方3剂,去硝黄、赭石,加使君子仁20克,二煎混匀,每晨空腹先嚼食使君子仁,喝蜜水1杯,顿服汤液。
每日均有蛔虫排出,其症遂愈。
古人谓,蛔虫“得酸则伏,得苦则安”。
余治胆道蛔虫必加蜜及姜汁,取其“得甘则喜,得辛则散”。
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加减胆道驱蛔汤治疗胆道蛔虫病加减胆道驱蛔汤治疗胆道蛔虫病卢书山,副主任医师(河南省焦作市橡胶三厂医院)。
主治:胆道蛔虫病。
处方:槟榔60克,使君子叶、川棟皮、乌梅、大黄各30克,干姜、枳实各12克,玄胡15,花椒5克。
用法;每天1剂、加水1000毫升,煎至500毫升,毎剂煎2次取汁相加,每1小时服100毫升。
视年龄与病情增减剂量,特殊者随证加减。
连续治疗3天,根据病情静脉补液。
疗效:治疗223例。
其中,222例有效,有效率为99.6%。
平均有效天数1~2天。
按语: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厥阴篇》云:“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以乌梅之酸安蛔止痛,细辛、干姜、附子、当归、川椒、桂枝辛温散寒,黄连、黄柏苦寒清热,人参补脾益胃。
故清.尤在泾谓:“古云蛔虫得酸则静、得苦则安、得辛热则止”。
即以乌梅之酸,连、柏之苦,姜、辛、归、附、椒、桂之辛,以安蛔温脏止厥,人参补虚,以安中止吐。
方中酸苦辛热并用,攻补兼施。
实验研究证明本方麻鄉蝈虫、抑制其活动,使胆汁酸碱度改变,PH 值下降及弛缓oddi 括约肌。
但长期以来,疗效仍徘徊在70~90%之间。
本组加减胆道驱蛔汤,采用使君子叶,实验研究证明叶优于其果及壳,比川棟皮的驱疗效还高,叶含有酸钾麻痹蛔头,使三叶唇片失掉吞咬能力而易驱除;川楝皮含川棟素使蛔体剧烈收缩,能量供不应求,蛔体失去附着能力,蜷曲后拉则从胆道退出,随肠蠕动加强而被排除;槟榔麻痹蛔体神经,促肠蠕动、分泌,利气通便;大黄弛缓oddi 括约肌,促进胆汁排冲,清热逐瘀通便;花椒消炎驱蛔;玄胡、干姜辛温散通,理气活血,气舒血和,通则不痛;枳实化积滞,消塞痞,除胁结满。
诸药配合切中病机故获良效。
亦较巢振南等报告的内镜取虫成功率86.3%为优。
温馨提示:以上仅供医界同道参考,临床还需谨慎使用。
86例胆道蛔虫症的诊疗回顾胆道蛔虫症指原来寄生在空回肠的蛔虫经十二指肠逆行钻入胆道,引起胆道口Oddis括约肌痉挛而发生腹部阵发性绞痛,称为胆道蛔虫症。
胆道蛔虫症是临床比较常见的急腹症,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以七岁以上儿童最为多见[1],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胆道蛔虫症与原发性肝胆管结石关系密切,为其主要致病因素之一,由此而导致近、远期并发症如感染(胆管炎、肝脓肿、膈下脓肿、胆囊蛔虫病)、胆道狭窄、胆源性胰腺炎等,使该病病情复杂化、治疗棘手。
目前,该病发病率虽有下降,但并非少见,特别在基层医院仍为常见病。
2005-2012年笔者所在医院共收治胆道蛔虫症患者共86例,现回顾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86例,男37例,女49例;年龄8~76岁,平均42.6岁。
其中,因胆绞痛发病就诊者81例,体检B超发现5例;因胆绞痛伴急性胆管炎就诊,行胆道取石术(包括ERCP取石术5例)而发现胆道蛔虫者(均为蛔虫残骸及蛔虫卵为核心形成的结石)共7例。
蛔虫嵌顿在乳头部5例,胆管腔内81例。
一条蛔虫者79例,多条蛔虫者3例,4例因为蛔虫残骸难以判定条数。
未发现胆囊蛔虫病例。
1.2 方法患者因急诊胆绞痛发病就诊者,予以常规行B超检查,有55例患者得到明确诊断,未能得到明确诊断者予以进一步行CT检查,有12例得到明确诊断,余下7例通过MRI及MRCP得到明确。
但仍有7例患者未能和胆道结石明确鉴别。
诊断明确后,笔者首先给予中药乌梅汤加肠虫清口服,高压氧治疗,有6例得到完全缓解,复查蛔虫退出胆管。
其中乳头处嵌顿者及管腔内退出者各2例。
对于诊断为结石或伴有结石患者和经保守治疗无明显缓解者,均采用十二指肠镜检查结合ERCP方法治疗。
嵌顿于乳头处者2例均顺利通过十二指肠镜钳夹取出蛔虫。
而胆道内蛔虫有70例通过ERCP得到解决,而余下8例最终通过胆道探查方式得到治疗。
完全取出蛔虫后均予以正规驱蛔治疗,中药乌梅汤加肠虫清口服,并1个月复查B查及大便一次,直到B超未发现蛔虫,且大便未能发现虫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