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犯罪的文化原因[1]
- 格式:ppt
- 大小:818.00 KB
- 文档页数:17
第十一章共同犯罪一、概述(一)概念第二十五条 【共同犯罪概念】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二)成立要件1、主体要件:行为人为二人以上首先,共同犯罪必须是二人以上共同实施犯罪;其次,二人以上必须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责任能力的人注意:(1)间接正犯(以他人作为犯罪工具)的问题(2)共同犯罪在犯罪主体方面有时还涉及到犯罪人的身份单位犯罪也可能出现单位共同犯罪,即两个以上的单位共同故意犯罪,同时,也可能出现单位和个人共同犯罪,如甲教唆乙公司生产、销售伪劣产品。
2、客观要件:共同的犯罪行为共同的犯罪行为,是指行为人的行为都指向同一犯罪,互相联系,互相配合,形成一个统一的犯罪活动整体。
(1)都是犯罪行为(2)共同犯罪行为的表现形式①共同的作为,如甲、乙共同动手抢劫丙的财物②共同的不作为,如甲、乙夫妻二人共同遗弃年老有病的父亲丙,致丙走投无路而自杀③作为与不作为的结合,如保安与意图盗窃人按照事前约定,在盗窃时,保安佯装睡觉,不加制止,致盗窃人盗窃大量财物(3)共同犯罪的行为分工①实行行为,即实施符合犯罪构成客观方面要件的行为实行犯≠行为(犯罪行为,包括实行、组织、教唆、帮助行为)人实行行为≠行为②组织行为,即组织、领导、策划、指挥共同犯罪的行为③教唆行为,即故意劝说、收买、威胁或采用其他办法唆使他人故意实施犯罪的行为④帮助行为,即故意提供信息、工具或者排除障碍协助他人故意实施犯罪的行为(4)每一个共同犯罪人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都存在因果关系。
3、主观要件:共同的犯罪故意指各共同犯罪人通过意思联络,认识到他们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该结果的发生。
(1)共同的认识(认识因素)第一,共同犯罪人认识到自己与他人互相配合共同实施犯罪;第二,共同犯罪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性质,并且认识到共同犯罪行为的性质;第三,共同犯罪人概括地预见到共同犯罪行为与共同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读书笔记《教义刑法学》第十一章:有责性论《教义刑法学》一书是陈兴良教授在吸收德日刑法知识的基础上,试图将其融入我国刑法学,作为推进刑法学术发展的一种尝试,反映了陈兴良教授近年来对刑法学的最新感受与领悟。
学习过程中,笔者对本书内容进行了摘录整理,仅供诸位参考。
具体内容敬请查阅陈兴良:《教义刑法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11有责性论11.1有责性概述11.1.1罪责的意义(第416页)德国学者李斯特曾经深刻地指出:罪责是犯罪的概念特征,无罪责即无刑罚,是一个很长的且目前仍然没有结束的发展的结果。
犯罪概念只是慢慢地吸收罪责特征于自身的,罪责学说的发展是衡量刑法进步的晴雨表。
11.1.2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中不法与责任的界分(第416-417页)在三阶层的犯罪论体系中,不法与责任相区分,责任以不法为前提,由此形成基本的逻辑架构,在这一架构中,贯彻了“违法是客观的,责任是主观的”这一思想。
例如,日本学者小野清一郎主张道义责任论,指出:道义责任的评价,是对已被客观地、外部地判断为违法的行为进一步去考虑行为人主观的、内部的一面,亦即行为人精神方面的能力、性格、情操、认识、意图、动机等等而来评价其伦理的、道义的价值。
这就是说,要以有违法行为为前提,再去退究责任。
在这样的场合里,法主要是对行为人为什么做出这种违法行为进行伦理的、道义的评价……总之,这是站在个人的伦理实践立场上来评价其行为的责任轻重的。
这也可以只叫做“责任”。
不过,“责任”这个词,一般多用来指客观性的归属(Zurcchnung)。
因为在上述情况下,带有按行为人的主观态度予以伦理的、道义的归属的含义,所以还是叫做“道义责任”为好……小野清一部对于责任功能的论述是正确的。
在小野清一郎的这一论述中,展现了康德关于“法律是外部的、客观的,道德是内部的、主观的”这一精神,由此分别界定违法与责任。
11.1.3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中责任理论的转变(第417-418页)三阶层的犯罪论体系的有责性要件,经历了一个从心理责任论到规范责任论的转变,这一转变给责任理论带来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甚至带动了整个三阶层的犯罪论体系的结构调整,尤其是将故意和过失等主观要素纳入构成要件,使之成为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
犯罪学中犯罪的文化成因课堂笔记一、犯罪文化成因所谓犯罪的文化成因,是指触发主体实施犯罪,从而与犯罪现象具有因果关系。
例如在文化变迁、文化传播,以及所造成的文化冲突和犯罪亚文化。
出入犯罪视野的仅仅是个案涉及的精神或知识因素或某种类型的犯罪现象,某个时段与地域的犯罪所牵扯的文化背景。
特定家庭、婚姻、信仰或不同时间(大义灭亲,在历史上有罪无罪论述)某种文化类型下:印度强奸;中国贪污;意大利罗马、西班牙马德里对华人的盗窃。
信仰促发:印度教中迫害妇女行径;出现“自愿的被害人”人是文化的动物:人→创造了人文自然环境→成为人类环境的文化1、人文性:2、民族性:印度→强奸之国中日→人种单一,不易出现美国人种冲突二、文化冲突与犯罪(一)社会革命、征服、重大发明、战争、宗教变迁、严重政治问题、严重自然灾害→文化结构变、社会秩序变、社会结构变;(二)新旧交替时,犯罪率上升中国:民国初年的无政府状态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政治恐怖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形成19世纪犯罪高峰期:个人主义、阶级压迫与斗争、失业、贫困犯罪率: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犯罪增长率: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美国:本地出生的移民第一代→超高犯罪率(文化冲突)三、国民性格鲁迅:英国沉着、德国粗豪、俄国雄厚、法国漂亮、日本聪明中国人:持重、谦虚→进取、竞争、个人权利主张;以退为进、后发制人;孝道→干涉婚姻自由西方:个人主义→无社会责任感国民性格取向暴力案件:北方>南方经济诈骗:广东>不发达地区北方人将南方经济与巫术挂钩(《南蛮子盗宝》)犯罪亚文化:犯罪亚群体在犯罪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一体信奉和遵循的与主文化相对立的综合体。
犯罪亚群体:意大利黑手党及其规则、禁忌和仪式、纹身,犯罪有关。
第十一章团伙犯罪群体形成的心理原因:在于成员之间的相似性和接近性有组织犯罪群体形成的心理原因有组织犯罪群体与其他犯罪群体相比,其特点在于组织成员有着强烈的反社会意识。
反社会意识:(名词解释)是指与现行的国家制度,思想体系相背离,与正常的社会生活相对立,以损害公共利益满足一己私利的价值取向为核心的各种错误观念的总称。
心理原因1.权威与服从2.模仿与学习3.暗示与教唆4.冒险转移5.群体极化集群犯罪的大多数成员并不相互认识,他们之间也没有严密的组织联系,实施犯罪没有共同故意,没有预谋和通谋,具有情境性。
常见的集群犯罪的类型包括:球迷骚乱事件,街头暴力事件,经济上的闹事事件,政治动乱或骚乱事件等。
第十二章犯罪人的变态心理患病率高,不能说明变态心理者的犯罪率必然高,两者没有必然联系。
智能障碍者犯罪行为的类型以性犯罪,偷窃,纵火为最多,其次是凶杀,各种智商能力水平的人都可以成为犯罪人比如犯罪人中也有智能残障低下者。
人格障碍:(名词解释)也称人格变态,人格异常,病态人格,变态人格等,这是一种人格在结构及功能上明显偏离正常,以致不能行之有效地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的心理行为表现。
人格障碍者犯罪有一下特点,1.就作案动机而言,人格障碍者多受偶然性动机,情感冲动所驱使,作案前较少预谋或没有预谋,作案情节离奇怪诞,难以用常理来分析解释。
2.从作案目的看,人格障碍者作案目的不明显。
3.人格障碍者作案手段残忍,不计后果,但手段不隐蔽,易于暴露,自我保护性差,既害人又害己。
4.人格障碍者作案多为攻击型,爆发型犯罪。
5.犯罪活动一般单独进行,共同违法犯罪极少发生。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名词解释)又称无情型,冷酷型人格障碍或精神病态,悖德狂,除了与人格障碍者有共同具有的特征外,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行为极端地不符合社会规范;思想信念和行为常与社会发生冲突;情感麻木,对他人冷酷无情,刻薄残忍;极端自私,自我中心性强烈;对人不真诚,不坦率,无基本的社会责任感;挫折耐受力差,激惹性极高,易冲动;违法犯罪行为的事先预谋性,计划周密性比较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