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的文化原因
- 格式:ppt
- 大小:248.50 KB
- 文档页数:37
第六章社会宏观环境与犯罪※人类所生活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所依赖的自然条件的总和。
社会环境则是人类生存、发展所依赖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根据社会环境的规模,可将其分为宏观社会环境与微观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前者是指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法律、教育、人口、社会变迁等因素。
后者是指个体直接生活于其中的小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区等。
犯罪作为一种社会法律现象,其产生和发展变化与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密切相关。
犯罪率的高低,也是衡量社会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致罪的政治因素在现代国家,政治环境中的消极因素成了滋生犯罪的重要场所和诱发犯罪的重要原因!!!由政治因素所导致的犯罪多是普通刑事犯罪。
(一)政局动荡政局动荡——国家控制力量减弱——犯罪分子肆无忌惮——政变、凶杀、暴力犯罪。
(二)政策失当政策失误——执法粗暴——群体性事件;执法犯法(三)体制弊端1. 权力监督机制弊端——权力失控权力失控——权力成一己之私——滥用权力、贪赃枉法、徇私舞弊、奢侈腐化(1)监督体制漏洞(2)监督机关虚设(3)监督人员素质堪忧(4)舆论监督受到压制2. 官吏任用制度弊端——昏官当权昏官当权——实施犯罪昏官当权——纵容犯罪昏官当权——诱发犯罪(1)任人唯亲民主权力受到限制,易产生对立情绪,走上犯罪道路。
(2)带病提拔(3)官多为患能上不能下——机构臃肿,官多为患——增加纳税人负担,造成办事效率低下能上不能下——待提拔队列越拉越长,可升迁职位越来越少——跑官要官,买官卖官(4)买官成风3. 权商关系机制弊端——官商勾结官商勾结——权钱交易——官员腐败,徇私舞弊(四)官员腐败1.腐败构成犯罪如贪污贿赂、挪用公款、滥用职权等。
※当前腐败犯罪呈现出犯罪率高、范围广、数额大、“前腐后继”等特征。
2.腐败导致犯罪(1)国家职能削弱——社会控制力减弱——助长犯罪发生(2)社会风气败坏——社会心理失衡——滋生违法犯罪(五)官僚主义1. 具体表现(1)不干正事(2)不干实事(3)脱离原则(4)脱离群众2. 官僚主义与犯罪(1)构成渎职犯罪(2)间接导致犯罪犯罪分子利用领导干部在组织、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官僚主义作掩护而作案。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一、个人主观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这里谈的“自身原因”是内因,后面要谈的家庭、学校、社会原因,是外因。
青少年自身素质的好坏是决定其是否违法犯罪的关键。
一些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
其自身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无事生非的不良嗜好和品行,自身性格的缺陷,幼稚的心理,以及自身生活需要、人格尊严得不到满足,加上法制观念的缺乏等等,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刺激,很容易走向犯罪道路。
二、家庭教育原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
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正如古人所言:“养不教,父之过。
”这主要有几种情况:一是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不会管,出了问题,往往棍棒相加,缺乏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二是子女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性,父母管不了,因为没有从早期教育入手、管得晚了;三是父母对子女丧失信心,不愿管,顺其自然,放任自流;四是父母离异后,孩子无人管,为了自己而不顾及或无暇顾及孩子,使之浪迹社会;五是父母自身行为不端直接影响孩子,使之效仿父母,小偷小摸,打架斗殴。
人们总结的一句话:“问题家庭出问题少年”,确实不无道理!前文谈到的我所曾承办的三名未成年人强奸案,三个被告人的家庭都是离异家庭,其共性是对孩子缺乏关爱。
法庭教育时,这三个父母都痛哭流涕,说对不住孩子,表示以后要加强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
三、学校教育原因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学校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一些青少年流向社会、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
现在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
尽管我国早已确立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也有“教书育人”的优良传统;但现在很多学校仍然存在着严重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
一个地方教育工作的好坏,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一个学校领导的政绩如何,一个教师的水平怎么样,都要由“升学率”来衡量,来体现。
学校有快、慢班之分,学习好的学生往往受到青睐,可以吃小灶,学习差的学生则受到歧视和排挤,结果是差距越拉越大。
预防犯罪形势分析一、引言犯罪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预防犯罪形势分析是了解和应对犯罪问题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对当前的犯罪形势进行分析,旨在为制定有效的预防犯罪策略提供参考。
二、犯罪形势概述1.犯罪类型分布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前社会上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犯罪类型:盗窃、抢劫、诈骗、贩毒、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等。
其中,盗窃和抢劫是最为普遍且频发的犯罪类型,而诈骗犯罪则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
2.犯罪地域分布犯罪地域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大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区是犯罪高发区,尤其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社会治理薄弱地区。
同时,一些偏远地区也存在一定的犯罪问题,但数量相对较少。
三、犯罪原因分析1.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等社会经济因素是犯罪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些个体或团体出于经济利益的追求,选择了非法手段获取财富。
2.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也是犯罪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价值观念的淡漠、道德观念的缺失以及家庭教育的不完善,都会导致一些人产生犯罪行为的倾向。
3.法律法规因素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执行不力也是犯罪问题的原因之一。
一些犯罪分子利用法律的漏洞和执法的不严格,逃避了法律的制裁,从而形成一定的犯罪动机。
四、犯罪形势分析1.犯罪趋势预测根据历史数据和当前犯罪形势的分析,预计未来犯罪趋势将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犯罪类型将更加多样化,新型犯罪方式的出现将给打击犯罪带来新的挑战;二是犯罪地域将呈现出分化的态势,一些地区的犯罪率可能会上升,而一些地区则可能会下降;三是犯罪手段将更加隐蔽,网络犯罪、金融犯罪等高科技手段的应用将增加。
2.犯罪预警指标为了更好地预防犯罪,我们可以根据历史数据和犯罪趋势分析,提出一些犯罪预警指标。
例如,盗窃和抢劫犯罪的预警指标可以包括人口密集区、商业区、交通枢纽等;诈骗犯罪的预警指标可以包括网络犯罪的高发地区、老年人口密集地区等。
五、预防犯罪策略1.加强社会教育通过加强社会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从根本上预防犯罪的发生。
对犯罪原因的认识描述
犯罪是一种违反法律规定,危害了国家、集体、社会、个人的利益,依照法律规定应受到法律惩罚的行为。
对犯罪原因的认识,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
1.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犯罪原因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制度、
经济发展、文化背景、家庭教育等。
例如,贫穷可能导致犯罪率的增加,因为贫穷的人可能面临更多的经济压力和缺乏机会,从而增加了他们犯罪的可能性。
2.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犯罪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心理因素包括个人性格、心
理状态、情绪稳定性等。
例如,一些人可能因为情绪不稳定或存在心理障碍而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或犯罪行为。
3.生理因素:生理因素也可以影响犯罪的发生。
生理因素包括遗传、生物化学
因素、药物滥用等。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某些基因可能增加一个人犯罪的风险,而药物滥用也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4.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可以影响犯罪的发生。
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学校
环境、社交环境等。
例如,家庭暴力或虐待可能导致儿童长大后更容易发生暴力犯罪,而学校环境的不良也可能增加学生发生欺凌或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犯罪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认识和预防。
为了减少犯罪的发生,我们需要从社会、心理、生理和环境等方面入手,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加强教育和培训,以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论犯罪的人性根源与社会根源
犯罪是一种反社会行为,对社会秩序、安全和稳定造成严重威胁。
犯罪的原因很复杂,既有个体的心理、行为和人性因素,也有社会的制度、结构和文化因素。
一方面,犯罪与个体的人性密切相关。
人性的阴暗面可能会导致恶意行为的出现。
比如,人类天生具有攻击性和暴力倾向,如果无法正确控制和表达这些情绪,就容易产生暴
力行为。
此外,一些心理障碍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可能导致人们犯罪。
比如,酗酒、
吸毒等会改变人的行为特点和社会关系,从而刺激他们采取非法行动。
另一方面,犯罪也与社会根源密切相关。
社会的制度、结构和文化环境对人的生存方
式和行为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在权利和机会的分配上存在不平等、贫富差距和阶级矛盾,
会导致一些人因为失去机会而对社会产生敌意和不满。
此外,社会上的教育、家庭和工作
环境也可能影响着人的犯罪倾向。
比如,如果一个人从小受到暴力和负面影响,就更容易
产生暴力倾向。
如果一个人在工作中受到不公正对待,就会产生不安全感和对社会的不信任。
犯罪的个体、社会根源的存在,证明了犯罪难以单纯以个体的行为看待,必须结合社
会根源来分析。
治理犯罪,就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加强对个体的教育和引导,提
高个体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另一方面改善社会制度和文化环境,促进社会公正和民主,减少社会矛盾和不平等。
只有这样才能切实预防和遏制犯罪行为的产生。
社会文化对犯罪行为的影响犯罪行为是社会问题,其发展受到社会文化的广泛影响。
社会文化的影响因素包括价值观念、法律制度、社会秩序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社会文化对犯罪行为的影响,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剖析。
首先,价值观念对犯罪行为的影响不可忽视。
价值观念是社会文化的核心,锚定人们的行为准则和判断标准。
当社会重视法律文明、道德伦理和公共秩序时,犯罪行为会相应受到压制。
然而,当社会价值观念出现扭曲、利益观念膨胀时,犯罪行为趋于增加。
以腐败为例,当社会价值观念对腐败行为趋于麻木,不再认为腐败违法、不道德时,腐败现象会愈演愈烈。
其次,法律制度对犯罪行为的影响也至关重要。
法律制度是社会行为规范的重要体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节社会发展与个人行为之间的关系。
当法律规章严明并得到切实执行时,犯罪行为难以获得容忍与逃避。
例如,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对于重大犯罪行为的惩处严厉,犯罪行为的发生率相对低下。
而当法律制度存在滞后、执法不力等问题,犯罪行为的发展获得了更多的机会。
因此,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执法力度是预防、抑制犯罪行为的必然选择。
此外,社会秩序也对犯罪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当社会秩序得到有效维护时,人们的行为受到自愿与强制的双重约束。
一方面,自愿约束是指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的内在动力,包括内心的道德约束与社群精神的塑造。
另一方面,强制约束是指依靠法律制度以及社会控制机制来维持秩序的手段,如警察、法庭等。
当社会秩序稳定,法律与道德约束相互协调时,犯罪行为受到极大的制约。
然而,当社会秩序出现混乱或者法律执行力度不够时,犯罪行为的发展得以滋生。
最后,经济发展也对犯罪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整体的秩序和个人收入水平。
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们获得合理的经济回报时,犯罪行为的动机相对减少。
然而,当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贫富差距扩大、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等问题时,犯罪行为可能因利益诱惑而增加。
因此,经济发展不仅需要追求数量增长,更需要追求社会公正和财富分配的合理化。
犯罪行为的社会学分析犯罪行为是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一个严重的问题。
犯罪行为不仅会危害到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还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直接损害。
因此,犯罪行为的社会学分析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分析犯罪行为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一、犯罪行为的原因社会学家认为,犯罪行为的出现与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首先,社会结构是犯罪行为发生的直接原因之一。
社会结构指的是社会组织的形式和方式,包括社会制度、社会秩序、社会规范等。
在某些社会结构上,会导致一些人出于利益或者情感需要而选择违法犯罪。
比如在一些社会结构不完善的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并不发达,教育水平较低,缺乏机会平等和法治保障,这就会造成一些人出于贫困、无助、挫折等原因而走上犯罪道路。
其次,社会文化也是犯罪行为的原因之一。
社会文化指的是一种包括思想、信仰、价值观、艺术、语言、习俗等方面的文化体系。
在一些文化背景下,会产生一些持续不断的犯罪行为。
比如,在一些崇尚权力、暴力和财富的文化背景下,犯罪行为往往更加普遍。
还有一种原因是个体因素。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不同的人会受到不同的心理和行为影响。
人们的家庭背景、性格、行为和社会经验等都是影响个体犯罪的因素。
比如一个家庭不和谐、家庭教育不好的孩子很可能会走上犯罪道路。
二、犯罪行为的影响犯罪行为不仅会损害个人利益,更会影响到社会的利益。
比如,犯罪行为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社会风气的恶化,引起人们的恐慌和忧虑。
此外,犯罪还会对受害者造成痛苦和精神伤害,甚至危及受害者的生命安全。
犯罪行为还会影响到国家的公共安全,造成大量的经济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三、应对措施为了防止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社会应该出台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加强社会建设。
通过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普及、文化的推广、公民的法制教育等手段,有效地提高全社会的素质,营造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这样才能够更好的遏制犯罪行为的发生。
另外,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也是防范犯罪的必要流程。
为什么人们要犯罪?犯罪是社会问题之一,也是引发各种社会问题的根源。
究竟为什么人们会犯罪呢?下面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经济因素1.收入低、贫困失业人们经济水平低下是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收入低、贫困失业人群由于经济压力大,可能要为了生计去选择犯罪行为,例如抢劫、盗窃等。
2.缺少经济保障一些人生活无着落,没有任何积蓄和保障,常常要采取违法手段去生存,例如偷盗、欺诈等。
3.挣扎于财务困境之中一些人生活在经济边缘,缺少必需权益。
例如饥饿、无家可归等,他们可能转而犯罪以生存。
二、社会因素1.法律不公平社会中存在不少不正义的现象,一些人得不到公正的对待,对政府制度产生不信任,可能会误以为违法是唯一的选择。
2.文化水平低、教育水平不高文化水平低、教育水平不高的人财产视角相对单薄,有时不理解其行为有害之处。
这些人可能不知道很多行为的性质是犯罪行为。
3.社会价值观降低社会中价值观念的现在变化也会引发犯罪,例如一些人会为了物质上的欲望,去采取犯罪的行为。
三、人类性的因素1.自我行为的权衡个体经过适当的权衡之后,认为自己的行为完全可以通过违法的行为来实现。
2.个体间的维系个体生活在群体中,但是在决定使用哪种手段来实现或者达成目标时,他会更多地考虑自己利益,而不是群体的利益。
3.缺乏悔改意识在犯罪之后,大多数犯罪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性和异常性,长期积累,所以最终形成犯罪习惯,导致再次犯罪。
结论:犯罪具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为了降低犯罪率,应该根据犯罪的原因,同时归纳各种预防方法,进行有效的控制。
例如,完善法律制度,加大惩罚力度,增加教育投入等。
让大家认识到犯罪问题的严重性以及预防的重要性,共同维护我们的社会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