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冲突与犯罪
- 格式:rtf
- 大小:237.76 KB
- 文档页数:8
犯罪学复习试卷(一)一、填空题(10%)1、__犯罪预测___是搞好犯罪预防的前提条件,是制定犯罪预防战略,对策和措施的基础。
2、依据犯罪预防切入犯罪发展阶段早晚的不同,可以将犯罪预防分为_犯罪前预防___________,_犯罪中预防_______和__犯罪后预防___________。
3、在激情性的暴力犯罪者中,_胆汁质_______气质类型的居多,而在意志型的暴力报复犯罪者中,__粘液质___________气质类型的居多。
4、精神病患者在___心理_______及___情感_______方面都有缺陷,因而可能实施各种危险行为,其中就包括犯罪行为.5、犯罪条件主要包括__时空条件_,__工具条件__和侵害对象等.6、犯罪的时空条件包括__犯罪机会___________和__空间环境__________两个方面.7、犯罪的属性主要有:__阶级性_____________,__社会性____________和___相对性_____________.8、依据犯罪手段的不同,可以将犯罪分为___传统手段犯罪_____________与__现代手段犯罪_____________.9、犯罪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___犯罪现象________,____犯罪原因__________和__犯罪预防__________三个部分。
二、选择题(14%)1、贝卡利亚提出了刑罚的: ( BCD )A、强制性B、确定性C、均衡性D、即时性2、芝加哥学派对犯罪学的研究形成的理论被称为:(AC )A、社会解组论B、犯罪生态学C、犯罪同心圆论D、不同接触论3、依据犯罪组织形式的不同,可以将犯罪分为:(ABC )A、个体犯罪B、团伙犯罪C、集团犯罪D、有组织犯罪4、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犯罪主体的特点有: (ABCD )A、青少年犯罪增多B、女性犯罪上升C、流动人口犯罪突出D、职业犯罪比重上升5、智能障碍是指在认知方面出现的障碍,其具体表现主要有: (AB )A、遗忘B、虚构C、怪癖D、精神分裂6、犯罪的相关因素是指与犯罪的发生存在某种间接关系的因素,主要包括: (ACD )A、天气B、工具C、季节D、昼夜7、犯罪预测的方法主要有:(ABD )A、趋势外推法B、比较研究法C、心理分析法D、专家评估法三、名词解释(24%)1、社会治安综合治理2、犯罪预防3、犯罪原因4、犯罪条件5、犯罪学6、被害预防四、简答题(32%)1、犯罪被害人研究的意义是什么?2、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原则有哪些?3、举例说明犯罪现象的相对性。
理论新探文化冲突与流动人口犯罪□陈上委(温州警校浙江温州325015)摘要流动人口犯罪高发,是当今我国客观存在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从“文化冲突论”的理论视角出发,阐述了流动人口犯罪的形成和预防机制。
关键词流动人口文化冲突犯罪中图分类号:D9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6)10-227-02流动人口是指流离其户籍所在地的人口,是中国户籍管理制度下的一个独特群体。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急剧增长。
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全国流动人口已达12107万,其中从乡村流出到城镇的8840万,占73.0%。
流动人口在不断融入城市并接受城市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同时,却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越来越高的犯罪率。
请看一组数字:?北京市处理犯罪人员总数中外来人口所占的比例,1980年是3.41%,1988年是23.3%,到1995年已高达50%;据江苏省公安厅1999年的统计,全省60%左右的重大恶性案件系流窜犯所为;在珠江三角洲某些城市,查获的违法犯罪嫌疑人中流动人口所占比例竟高达90%,深圳一度达到98%!①流动人口犯罪已成为城市社会治安的的心头大患,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我国犯罪防控的重中之重。
笔者试以“文化冲突论”作为理论工具对此问题作全新阐析。
一、文化冲突论——“让人肃然起敬的理论”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他的著作《原始文化》中提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习惯等在内的复合体”。
文化是社会成员的一种生存状态,而犯罪可以说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犯罪基本上是与主流文化不同的价值观体系的产物”。
②“犯罪不是别的,不过是文化的一个侧面,并且因文化的变化而发生异变。
……据此,如果不懂发生犯罪的文化背景,我们也不会懂得犯罪。
换言之,犯罪问题只能以文化来充分解释”。
社会学理论对犯罪社会学的影响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科学,其研究目的是探讨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社会生活和社会问题等课题。
犯罪社会学所研究的犯罪问题是社会学所研究的诸多问题之一。
社会冲突理论是犯罪社会学所应用的社会学理论之一,也是社会学的理论假设之一。
冲突理论是西方社会学一个重要的理论派别,它对犯罪社会学的发展必然要产生各种影响。
冲突论源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
在冲突论看来,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总是充满着矛盾与冲突,占统治地位的权力集团总是要强制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念,维护其既得利益。
犯罪的关键并不在于他们实施了某种犯罪行为,而在于它处于某种社会“冲突过程”之中,因而被人为地认定为犯罪者。
在此,笔者浅议社会冲突理论中的阶级冲突论、文化冲突论以及女权主义犯罪学。
1.阶级冲突论阶级冲突论又叫“激进犯罪社会学”、“新犯罪社会学”或“批判犯罪社会学”。
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反帝运动、反战运动、民权运动、学生运动等。
这是一种主张纷繁驳杂的犯罪社会学新思潮,其理论主要来源于马克思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其他一些激进的社会变革理论。
直到20世纪70年代激进犯罪社会学的基本框架才被提出。
阶级冲突论的基本理论假设是,社会冲突在本质上并不是多元化的群体冲突,而是统治阶级同那些成为刑事司法目标的穷人之间的阶级冲突和阶级斗争。
这个学说的核心内容是对分层社会的透视,他们认为,不管穷人是否比其他阶层成员更好地遵守法律,在分层社会中,他们都会毫无例外地受到频繁的逮捕等严厉的法律处置,他们都可以在任何情况下被认为是犯罪者,即使他们实际上并未实施犯罪。
他们也不断扩张违法和犯罪行为的概念界限,把那些潜在地威胁其利益的人也纳入其中。
同时,下层社会对剥夺他们参与机会的社会制度,自然要产生深刻的敌意。
在阶级冲突论看来,犯罪是一个“合理”的行为。
犯罪人的犯罪是一种被迫的行为,因为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状况使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平等。
阶级冲突论竭力缩小解释违法犯罪行为的重要性,其理论核心就是把国家和法律描绘成统治阶级控制穷人行为的工具,犯罪则直接反映阶级冲突和阶级斗争,是犯罪者用以适应或抵制剥削阶级社会中制度强加于下层社会的条件和手段,是挫折和生存竞争的结果。
文化冲突视野下的青少年犯罪探析关键词:文化冲突;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一、“文化冲突论”解读文化冲突是指政治经济全球化的社会转型背景下,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文化制度,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的交流和整合过程中,主体对不同价值的选择过程,从而造成的主流文化和亚文化的冲突。
文化冲突理论中主流观点大体就是规范文化冲突论、价值文化冲突论和集团文化冲突论三种:(一)规范冲突论美国著名的犯罪学家塞林在1938年出版了《文化冲突与犯罪》一书,而这本著作奠定了他在犯罪文化冲突理论中的鼻祖地位,在该本著作中,他认为:“在一个具有统一价值观念,拥有社会成员共同承认的规范意识的社会中,文化冲突是不可能发生的。
但是,在多元复杂的当代社会中,社会整体的规范意识与部分社会的规范意识是不可能统一的,因此,两者极易形成冲突,处于这样一种文化条件中,对于某一特定的个人来说,社会的文化冲突必然深刻的影响他的思想和行为,必然扩大他的规范意识的冲突,从而引发行为人自我行为的矛盾,最终导致犯罪。
”(二)价值冲突论价值冲突论的代表人物是柯布林,他认为,在犯罪频繁的地方,不仅住着很多不良青少年,也住着很多正常的青少年,正常少年可能长大后会犯罪,而不良少年可能会成守法公民,因此表明犯罪原因并不是犯罪频繁的地方的犯罪亚文化强于传统的合法文化,而是当地的居民同时接触犯罪的价值体系和传统的合法的价值体系,使得犯罪文化和合法文化之间产生了冲突,致使二者所附带的价值观念和规范内部产生不安,最终导致了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集团冲突论沃尔德,集团冲突论的代表人物,在其著作《理论犯罪学》中,构建了沃尔德“集团冲突论”体系,从而提出了以利益冲突为基础的集团冲突理论。
“犯罪是具有不同利益的群体之间冲突的结果”是其理论的核心观点。
二、文化冲突语境下的青少年犯罪问题解读(一)“青少年犯罪”概念界定法律规定的青少年是指已满14周岁到25周岁的人群。
而青少年犯罪是泛指青少年这一特殊主体实施的危害社会、触犯刑事法律、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但在我国,“青少年犯罪”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概念,而是犯罪研究或在司法统计中经常使用的概念。
犯罪学划线部分是重点的重点一.填空二.犯罪学的提出是法国人类学家保罗·托皮纳尔。
三.犯罪学的使用是意大利犯罪学家拉斐尔·加罗法洛。
1.标志这犯罪学产生的三个观点:(1)意大利刑法学家切萨雷·贝卡利亚于1764年发表的《论犯罪与刑罚》。
(2)龙勃罗梭于1876年出版的《犯罪人伦》。
(3)拉斐尔·加罗法洛将其1885年问世的着作正式命名为《犯罪学》。
2.犯罪学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和犯罪对策的科学。
3.犯罪原因——犯罪原因理论是犯罪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犯罪是一种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复杂社会现象。
四.犯罪学是刑法学的上游学科和基础学科。
五.西方犯罪学思想的起源: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是犯罪社会学的先驱4.观相学和颅相学的思想则是犯罪精神病学和犯罪心理学的先驱5.古典学派的犯罪学观点代表人物:贝卡利亚、卢梭、康德、边沁理论基础:功利主义、唯意志论、自然法学、社会契约论6.约翰·霍华德1777年出版的《监狱概况》,为古典学派做出了一份典型的英国式实用主义的贡献。
7.犯罪人类学派——龙勃罗梭——犯罪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犯罪学之父”。
8.生物结构是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论的人类学基础。
9.环境改造理论——主张通过改造产生犯罪的坏境来消除犯罪的发生。
10.犯罪社会学派——龙氏的学生[意]恩里科·菲利“三要素论”:体质、地理环境和社会。
1.内分泌失调理论是由迪·独里奥提出2.染色体异常理论——犯罪行为的发生时犯罪人的染色体与正常人相比异常的结果(XXY:超男性)3.人种论——犯罪的产生与种族和民族有关。
4.犯罪心理理论:不适应理论、差别交往论、智力低下理论(1)不适应理论——人对社会环境、生活条件的不适应是犯罪和其他社会病态现象的决定性因素,它直接地表现为对禁止性法律规范的不适应。
(2)美国埃德温·萨瑟兰在其《犯罪学原理》中提出的“差别交往论”。
论文化冲突与犯罪关键词:文化转型/文化冲突/犯罪/文化融合内容提要:文化冲突必然导致犯罪,在于它能导致行为规范上的冲突,促进犯罪心理形成,弱化犯罪控制。
我国转型时期社会犯罪数量激增,根本原因在于社会转型带来的文化冲突十分激烈。
其中包括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冲突,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冲突,等等。
面对激烈的文化冲突,必须提高文化融合能力,才能强化犯罪控制,并能减少犯罪。
文化冲突是犯罪发生的最深刻的根源,在文化与犯罪的关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
所以,研究犯罪问题,应该特别关注研究文化冲突与犯罪的关系。
本文试就此略述管见。
一、文化冲突导致犯罪的机制在犯罪学史上,对文化冲突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的是美国犯罪学家塞尔斯坦•塞林。
他在《文化冲突与犯罪》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化冲突理论。
塞林的这一理论认为,刑法是主流文化行为规范的表现,犯罪则是与主流文化相冲突的K层阶级和少数民族群体文化的产物;由于下层阶级和少数民族群体文化与主流文化相冲突,所以,遵从下层阶级和少数民族群体的文化,就必然会产生违反刑法的犯罪行为①。
借鉴塞林的理论观点,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文化冲突导致犯罪的机制表现为:1. 文化冲突能导致行为规范上的冲突。
文明时代的人是高度社会化的人,文化是人赖以社会化的前提条件,人们创造了文化也受制于文化,其行为受到各种文化形式的限制。
文化承载着丰富的信息,源源不断地向外输送,影响和制约着人的行为取向。
一种需求的满足往往耍以抑制和牺牲另一种甚至数种需求为代价,当有人不愿付出此种代价时,就会冲破某种文化的限制,实施破坏该文化形式并且达到该文化形式下社会所不能容忍的程度的行为②。
行为主体实施上述行为,反映了其对待文化上的选择态度。
而不同的选择导致规范意义上的文化冲突往往会造成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方式。
其中,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行为方式,一方面受到冲突一方的认可,另一方面又受到主流文化的制约,制约的强度越大,反制约的作用力也就越大,在这种制约与反制约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就会产生犯罪。
例如,东方民族家庭中的男尊女卑,男女授受不亲等文化因素,同西方民族摆脱家庭束缚,男女平等以及爱情至上等文化因素毫无共同之处,处丁•这种文化冲突中的行为人,就可能直接影响自己的规范意识,当这种文化冲突表现在规范意义上时,就可能导致杀人、强奸、重婚等犯罪的发生。
又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文化观念与“只生一个好”的现代文化观念之间往往会发生激烈的冲突,由此导致了我国一些地方杀害计划生育干部的犯罪,等等。
事实证明,同一文化圈所发生的强烈冲突,越来越明显地反映出多种文化要素互不相容的特征,由此导致了犯罪原因上的反规范特征。
2. 文化冲突能促使犯罪心理的形成。
文化冲突之所以能导致行为规范的冲突,是因为它能促使犯罪心理形成。
犯罪行为都是在犯罪心理支配下实施的,没有犯罪心理就不可能实施犯罪行为。
所以,行为规范的冲突,仍是文化冲突对犯罪心理影响的反映。
文化冲突的加剧,会导致一些人产生多种不良心态,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些不良心态就会转化为犯罪心理,并进而实施犯罪行为。
这些不良心态包括:第一,心理承受能力降低。
复杂的社会生活使人们都面临多种选择,因而造成心理冲突加剧,很容易形成焦虑心理,加之人际关系中严重的功利性和人情的淡漠,使有些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低,特别容易激发不良情绪,稍有挫折就会产生激烈的反映,从而使其认识能力降低,控制能力减弱,特别缺乏理性思维、同情心、仁慈心和内疚感。
这是激情犯罪大量增多的重要原因。
第二,私欲恶性膨胀。
文化冲突能激发一些人的利己主义心态,造成其个人私欲一发不可收拾,为了满足私欲就不惜任何代价,不择任何手段。
在这些人眼里,除了庸俗的贪欲、粗暴的物欲、对公有财物自私自利的掠夺,再没有什么可追求的了,所以,他们认为没有什么不可以干,也没有什么不敢干的。
这是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大量增多、侵财犯罪大量增多的重耍原因。
第三,畸形的补偿心态。
社会盛行平均主义,大家都清贫,心理平衡倒好维持。
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承认个人利益的合法性,允许一部人先富起来,加之社会分配不公,使贫富差距拉大,这就使不少人失去心理平衡,产生了畸形的补偿心态。
他们或利用手中的权力,或利用经济运行机制上的漏洞,或钻法制建设中的空子,大捞特捞以进行补偿,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这是腐败犯罪大量增多、各种经济犯罪大量增多的重要原因。
总之,文化冲突造成各种不良心态,极易诱发犯罪心理,生成犯罪动机,促进各种犯罪行为发生,这是己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
、3.文化冲突能弱化犯罪控制。
犯罪的社会控制,包括两个层次的意义:一是外在控制,就是法律、制度、纪律的控制。
社会制定出各种法律和制度规范,人们遵守这些规范,就能达到控制犯罪的目的。
二是内在控制,就是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的控制。
正确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能使社会成员形成内在的自我约束力量,能最有效地控制犯罪的发生。
犯罪的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两者缺一不可。
而无论外在控制还是内在控制,都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都与社会文化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转型期激烈的文化冲突,使这两个方而的控制都遭到弱化,因而使社会陷入失范状态,犯罪大幅度上升就成为必然的现象。
文化冲突之所以能弱化法律控制,在于它造成了价值选择的迷茫。
法律在现实生活中发生效力,要依赖于人们现实的价值选择。
然而,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冲突中,给人们的行为树立了多种价值标准,整个社会生活失去了一个至高无上的文化权威,因而使人们的行为找不到唯一的解释标准,这就使人们赖以解释自己行为的文化根基发生了分裂。
比如,“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本是法律领域唯一的解释标准,然而在多元文化的冲突中,由于权力关系、亲情关系、甚至金钱关系(政治文化、伦理文化、经济文化的表现)的渗透和干扰,这一价值标准往往失去规范效力,以至于人、权、法、情、钱的关系仍是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
所以有人讲,如果说价值选择的迷茫,过去主要表现为选择机会匮乏,那么现在却表现为价值尺度的遗失。
这种情况,会使有些人淡化法制观念,无视法律权威,从而弱化法律控制的效力,犯罪必然得以泛滥。
文化冲突之所以又能弱化道德控制,在于它造成了人格崇拜的迷茫。
道德信仰的心理基础是崇拜,没有心理上的崇拜,道德信仰便不可能发生。
而心理崇拜的渊源是人格,所以,道德信仰离不开人格崇拜。
人格是可塑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塑造出理想人格,才谈得上人格崇拜,道德信仰才有坚实的基础。
有了坚实的道德信仰基础,才能充分发挥道德在控制犯罪中的作用。
如果人格无法塑造,人格崇拜就无从谈起,道德信仰必然发生危机,道德对犯罪的控制作用就会大大弱化。
人是以个体的形式存在的,人的本质又是社会性的,所以,人格中最基本的矛盾是个人与社会的矛盾。
由于处丁•激烈冲突中的多元文化,对于个人、社会及其关系各有不同的看法,导致其在人格塑造上各有0己的主张。
比如,我国传统文化主张“以社会群体为本位”,忽视乃至否定个人的价值,改革开放以来,“个性解放”和“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在现代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这种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模式和路径的分歧,实际上是人格塑造的分歧。
这种分歧造成的后果,就是使不少人找不到可信的人格,造成了人格崇拜的迷茫,从而严重影响了人们的道德信仰,由此弱化了道德控制的效力,促进了犯罪的泛滥。
二、引发犯罪的文化冲突在我国转型期的具体表现我国正处丁•转型时期,文化变迁带来的文化冲突剧烈而复杂,这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犯罪数量激增、恶性案件不断上升的根本原因。
目前,我国引发犯罪的文化冲突正从不同的层面展开。
具体表现为:(一)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量的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通过各种渠道涌入我国。
由丁•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有很大差别,成长的文化生态环境更不一样,所以,它们汇集在一起,必然发生多方面的冲突。
1. 集体至上与个性张扬的冲突。
几千年来,我国本土文化都以人群为基础,其组合方式或以血缘关系,或以宗亲关系,或以地缘关系,或以业缘关系进行,并把个人与家庭、地区、国家融合在一起,代代相传,形成一种牢固的群体文化意识。
建国以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们提倡和弘扬革命战争年代创立的共产主义道德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全党服从中央的高度组织纪律性,这己成为当时社会的主体文化。
这种文化以集体至上为主耍特征,追求理想信念,排斥个性张扬和功利。
由于它与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一脉相承,因而在人们的思想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主张个性的充分发展,崇尚以个人为中心和独立意识,追求个人的自我实现和成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主张个性张扬的文化,似乎更能满足人们的利益诉求,因而必然与主张集体至上的本土文化发生尖锐的冲突。
冲突的结果,使有些人过分强调个人的权利,却严重忽视了个人的义务,即个人对社会应负的责任。
而一个人社会责任意识丧失,就会使其漠视社会规范,失去自我约束的内在动力,这就势必导致犯罪。
西方犯罪学中的“不同机会论”认为,犯罪是由个人对获得成功的合法机会和非法机会的不同接近程度决定的,当个人不能以合法机会谋取成功时,就会以非法手段达到目的。
而一个人以非法手段取得成功,正是其社会责任意识丧失的结果。
2. 节俭与高消费的冲突。
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国的本土文化是一种农耕文化。
靠天吃饭是农业社会的最大特点,长期生活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的中国人,自然具有一种浓厚的节俭意识。
人们为了抵御随时可能降临的自然灾害,不能不节衣缩食,量入而出,从而形成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这种传统观念在物质匮乏、商品短缺的社会条件下,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难能可贵。
西方长期处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达,物质财富丰富,因而自然养成高消费的习俗,追求享受和生活质量是其消费文化的最大特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生活方式自然渗透进来,它所推崇的高消费必然与我国本土文化中的节俭观念发生剧烈的冲突。
冲突的结果,使有些人形成一种病态的消费观,这种消费观是物欲型犯罪的重要心理机制。
实践证明,消费观的变态必然产生越轨行为,并最终导致犯罪。
其基本特征是:第一,消费行为有盲动性。
病态的消费观,不根据正常需求进行消费,而是违背消费规律盲目攀比,搞“你有的,我要有,你没有的,我也要有,一定要超过你”,往往由此债台高筑。
为了解除困境,就会不择手段谋财,走上犯罪的道路。
第二,消费动机有炫耀性。
病态的消费观认为,消费不是为了实用,而是为了“要面子”,往往用高消费来显示自己的富有和地位,并大摆“财大气粗”的派头。
为了显示自己的能耐,而不惜搞坑蒙拐骗,走向犯罪之路。
第三,消费方式有享乐性。
病态的消费观视享乐为消费的第一要义,往往为了追求享乐,不惜假公济私,不惜贪污受贿,穷奢极欲,大肆挥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