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地铁火灾工况运作模式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5
轨道交通火灾、爆炸现场处置用于总调度所各专业调度员处置发生在公司所辖范围内的火灾、爆炸类突发事件时使用。
二、风险分析1、事件发生的区域、地点车站火灾、设备房火灾、区间火灾、列车火灾、车场火灾、控制中心火灾。
2、事件的危害严重程度及其影响范围火灾、爆炸是危及地铁运营安全的重要突发事件。
车站、列车、区间、设备房、车辆段内存在大量的电气设备,短路可能引起火灾、爆炸;乘客违章携带易燃易爆品、恐怖袭击、蓄意纵火等都可能引起火灾、爆炸。
主要造成以下方面影响:(1)行车事故发生火灾、爆炸事件后,重要行车设备受损,无法保证列车运行安全,致使车站关闭、乘客疏散、(部分)运营中断,造成行车事故。
(2)人员伤亡发生火灾、爆炸后,火焰可能直接将人烧伤,火灾引起大量烟雾导致人员中毒、窒息,如车站疏散不当可能导致人员踩踏事件发生,造成群死群伤。
(3)社会影响地铁与城市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如若发生火灾、爆炸导致群死群伤,将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3、事件前可能出现的征兆烟雾、焦糊味,爆炸,FAS 系统报警。
4、事件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事故重要行车设备受损,部分线路无法继续运行和群死群伤事件。
二、现场应急处置机构及职责1、现场应急处置机构总调度所现场应急处置机构包括:主任调度、行车调度、电力环控调度。
2、现场应急处置机构职责主任调度:火灾、爆炸发生初期指挥事件处置;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向119、120 通报火灾及人员伤亡情况,请求救援;拟定运营调整方案;加强与现场处置各专业人员的沟通,及时准确的掌握现场情况。
行调:与现场加强确认,及时掌握火灾现场情况,并将信息上报主任调度做出决策;向维调发布抢修令;对事发(区段)列车司机运行做出指令,及时扣停相关列车;及时通知车站做好清客、疏散工作;向客服热线报备;与电力环控调度加强沟通,协同配合。
电力环控调度:与现场加强确认,及时掌握火灾情况;根据火灾、爆炸发生地点及态势指挥现场人员开启相应排送风环控模式;需停送电配合时及时组织;与行调加强沟通,协同配合;密切监控电气设备运行状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铁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已经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选择。
然而,地铁作为一种封闭空间,一旦发生火灾事故,由于其特殊性,救援难度大、影响范围广,极易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制定科学、有效的地铁火灾应急预案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地铁火灾应急预案模式进行探讨。
一、地铁火灾应急预案的基本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在地铁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加强消防安全管理,提高防火意识,降低火灾发生的概率。
2. 救人第一,生命至上。
在火灾事故发生时,首要任务是确保乘客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3. 快速响应,协同作战。
建立健全火灾应急预案体系,确保火灾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地展开救援工作。
4. 信息公开,舆论引导。
在火灾事故发生和救援过程中,及时向公众发布信息,正确引导舆论。
二、地铁火灾应急预案模式1. 组织体系(1)成立地铁火灾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火灾事故的统一指挥和调度。
(2)设立火灾事故现场指挥部,负责火灾事故现场的救援和处置。
(3)设立多个救援小组,包括消防、医疗、公安、交通等部门,各司其职,协同作战。
2. 预案内容(1)火灾事故分类及应对措施。
根据火灾事故发生的地点、火势、人员伤亡等情况,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2)火灾事故预警和报告。
建立火灾事故预警机制,确保火灾事故发生后能够迅速上报。
(3)火灾事故疏散和救援。
制定火灾事故疏散路线、救援措施,确保乘客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4)火灾事故善后处理。
包括火灾事故原因调查、责任追究、损失赔偿等。
3. 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地铁火灾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各部门、各岗位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4. 消防安全设施(1)加强地铁车站、列车消防设施建设,确保消防设施完好、有效。
(2)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和救援设备,提高火灾事故处置能力。
(3)加强消防安全宣传,提高乘客和工作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
三、总结地铁火灾应急预案模式的制定与实施,对于保障地铁运营安全、减少火灾事故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地铁火灾应急方案最新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地铁成为了现代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人员众多、空间狭小以及特殊的环境条件,地铁火灾一旦发生将极为危险和复杂。
因此,制定一套完善的地铁火灾应急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最新的地铁火灾应急方案并提出建议。
一、规范预防措施在进行有效的地铁火灾应急响应之前,我们首先需要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来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以下是一些可以考虑加强的预防措施:1. 加强设备检查与维护:定期对地铁车厢、线路等相关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与维护工作,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并配备灭火器材。
2. 建立安全培训机制:加强对驾驶员、安全巡查人员和乘务人员等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对火灾风险和逃生技能等方面的认知。
3. 安装自动报警与灭火系统:在地铁车厢和站台等关键区域安装自动报警与灭火系统,以便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快速做出响应。
二、加强应急管理当地铁火灾发生时,及时而有效的应急措施将直接决定事故的后果。
以下是一些建议来加强地铁火灾的应急管理:1. 制定详细的逃生计划:制定详细的逃生计划并进行周期性演练,确保乘客和工作人员熟悉逃生路线和操作流程,并提供足够数量的应急疏散通道。
2. 完善警报系统:确保车厢和站台内设有明显且可靠的警报系统,通过声音、光源或其他方式向乘客发出清晰可辨的紧急信号,以引导乘客有序疏散。
3. 强化现场指挥体系:建立完善的地铁消防指挥中心和联络机制,确保信息传达迅速准确,各部门之间能够高效协调合作。
4. 提高逃生技能:针对乘客进行有针对性的逃生技能培训,教授正确的逃生姿势、火灾状况判断和应对方法等知识。
三、应用新技术手段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种新技术手段也可以应用于地铁火灾的预防和处置中。
以下是一些可行的新技术手段:1. 智能消防监测系统:借助传感器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时监测地铁车厢内的温度、烟雾等参数变化,并及时发出警报。
2. 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在地铁站台、通道以及车厢内安装视频监控设备,通过实时图像回传给相关部门进行火情跟踪与指挥。
地铁通风空调及火灾运行模式【摘要】本文以地铁通风空调的概述为基础,着重介绍了地铁通风空调正常运行模式和非正常运行模式,以实际为出发点对地铁车站通风空调及防排烟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地铁,通风空调模式,火灾一、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地铁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现如今,地铁通风空调及火灾运行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急需解决,因此,我们要加强先进设计理论与先进技术的学习与应用,不断地进行通风空调系统的改进和探讨,使地铁通风空调系统及防排烟的设计更加适用、安全、可靠与经济。
二、地铁通风空调的系统的组成(1)车站空调通风系统大系统:车站公共区(站厅、站台)空调通风系统。
小系统:车站设备用房、管理用房空调通风系统。
水系统: 为大系统、小系统提供冷源的系统。
(2)隧道通风系统TVF系统:区间隧道通风系统注:TVF:TUNELVENTILATION FAN(隧道风机)车站隧道排热系统(UPE/OTE系统):车站范围内、屏蔽门外站台下排热和车行道顶部排热系统。
注:UPE:UNDERPALTEORMEXHAUSTAIR DUCT(站台下排热管道)OTE:OVERTUNELEXHAUSTAIR DUCT(轨道顶端排热管道)三、地铁通风空调正常运行模式及控制方式、运行设计参数地铁通风系统空调的运行模式主要是大系统、小系统、隧道通风系统的运行模式。
1、大系统正常运行模式空调季节最小新风工况:当室外空气焓值大于空调回风焓值,并且外界空气温度大于或等于空调送风温度时,进入最小新风空调运行工况。
采用一小部分排风排出车站外,剩余风量用于补充屏蔽门开启漏风和保持车站正压,另一部分回风循环使用。
空调季节全新风工况:当室外空气焓值小于或等于空调回风焓值,并且外界空气温度大于或等于空调送风温度时,进入全新风空调运行工况。
采用全新风空调运行,室外新风经处理后送至车站公共区域,排风则全部排至车站外。
冬季运行工况:冬季室外气温低,根据车站站厅、站台温度及二氧化碳浓度情况,采用间歇式机械通风。
第一章地铁火灾工况运作模式当地铁采用地面和高架形式时,火灾工况疏散路径较为简单,与其相匹配的防排烟运作模式可参照地面建筑的设计要求。
当位于地下时,由于火灾点的不同,形成人员疏散路径及其相匹配的防排烟运作模式不同。
主要分为:站台层公共区火灾、车轨区火灾、站厅层公共区火灾、设备管理区火灾、区间隧道火灾和辅助线段区间火灾等几种工况运作模式。
一、站台层公共区火灾工况运作模式当站台层公共区火灾时,乘客通过楼梯和自动扶梯(此时自动扶梯为停止或上行)向站厅层公共区疏散,经出入口至地面。
此工况人员疏散及防排烟的运作模式为:1)开启站台层排烟。
应尽可能开启所有站台层排风机,从站台排烟,形成站台层负压。
并开启站厅层送风机送风,使梯口形成1.5m/s的向下气流,使站台层烟气不至漫延至站厅。
2)位于站厅自动检票机门处于敞开状态,同时打开位于非付费区和付费区之间所有栏栅门,使乘客无阻挡通过出入口,疏散到地面。
3)确认本站火灾后,应通过显示或声信或人员管理等措施阻挡地面出入口处乘客不再进入车站。
4)确认本站火灾后,控制中心调度应使其他列车不再进入本站或快速通过不停站。
二、车轨区火灾工况运作模式当车站车轨区发生火灾时,往往是火灾列车滞留在车站内。
此工况人员疏散及防排烟的运作模式为:1)当站台层设有屏蔽门时,停车侧应自动打开(如有故障,可开启应急门)。
2)启动车站站台层相关排烟系统,尽所能排除烟气。
3)对于典型的地下车站,一般设有大型事故风机,车轨区上部设有排风管,应启动相关风机,尽所能排除该车轨区烟气,形成车轨区负压。
并开启站厅层送风机补风。
4)乘客从列车下到站台层后经楼梯和自动扶梯到站厅,再经过检票机口和栏栅门等通道,从出入口到达地面。
5)确认本站火灾后,应阻挡地面出入口处乘客不再进入本站。
6)确认本站火灾后,控制中心调度应使其他列车不再进入本站或快速通过不停站。
三、站厅层公共区火灾工况模式当站厅公共区发生火灾时,乘客由站厅通过出入口疏散至地面。
城市轨道交通火灾现场处置方案第一章现场评估与报警 (4)1.1 现场情况评估 (4)1.1.1 发生后,现场负责人应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对现场进行初步评估,了解火灾发生的具体位置、火势大小、烟雾浓度、人员伤亡及疏散情况。
(4)1.1.2 评估现场周边环境,包括交通状况、附近建筑、重要设施及可能受到影响的区域,为后续救援工作提供参考。
(4)1.1.3 评估现场的安全状况,包括火源、电源、易燃易爆物品等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安全风险。
(4)1.1.4 评估现场通讯设备状况,保证与外界保持畅通的联系,及时传达现场信息。
(5)1.2 火灾报警程序 (5)1.2.1 现场负责人应立即启动火灾报警系统,通知消防控制中心。
(5)1.2.2 消防控制中心接警后,应迅速确认火警信息,启动应急预案,并根据现场情况向相关部门和单位发出火警信号。
(5)1.2.3 现场负责人应组织人员使用手持报警设备,向消防部门报警,详细描述火灾现场情况,包括火灾位置、火势大小、人员伤亡及疏散情况。
(5)1.2.4 消防部门接警后,应立即启动消防车辆、消防器材等救援设备,组织消防队员赶赴现场进行救援。
(5)1.2.5 现场负责人应保持与消防部门的联系,随时报告现场情况,为消防部门制定救援方案提供依据。
(5)1.2.6 在火灾报警过程中,现场负责人应密切关注火势变化,及时调整现场救援措施,保证人员安全。
(5)第二章紧急疏散与救援 (5)2.1 紧急疏散措施 (5)2.1.1 疏散信号发布 (5)2.1.2 疏散通道指示 (5)2.1.3 人员组织与引导 (5)2.1.4 疏散设施检查与维护 (5)2.2 救援力量调度 (6)2.2.1 救援力量组织 (6)2.2.2 救援队伍集结 (6)2.2.3 救援行动协调 (6)2.2.4 救援现场安全防护 (6)2.3 伤员救治与转运 (6)2.3.1 伤员现场救治 (6)2.3.2 救治设施准备 (6)2.3.3 伤员转运 (6)2.3.4 伤员家属安抚 (6)第三章现场扑救与控制 (6)3.1 扑救火灾 (6)3.1.1 确认火源位置 (6)3.1.2 划分扑救区域 (7)3.1.4 人员疏散 (7)3.2 火源控制 (7)3.2.1 切断电源 (7)3.2.2 隔离火源 (7)3.2.3 消除火源 (7)3.3 烟气控制 (7)3.3.1 疏散烟气 (7)3.3.2 防止烟气扩散 (7)3.3.3 烟气监测 (8)3.3.4 个体防护 (8)第四章环境监测与防护 (8)4.1 环境监测 (8)4.1.1 监测内容 (8)4.1.2 监测设备 (8)4.1.3 监测频次 (8)4.2 防护措施 (8)4.2.1 人员防护 (8)4.2.2 环境防护 (9)4.2.3 应急处置 (9)4.3 应急物资调度 (9)4.3.1 物资种类 (9)4.3.2 物资调度原则 (9)4.3.3 物资调度流程 (9)第五章通信与协调 (9)5.1 通信指挥 (9)5.1.1 确立通信指挥体系 (9)5.1.2 通信设备准备 (10)5.1.3 通信内容 (10)5.1.4 通信纪律 (10)5.2 部门协调 (10)5.2.1 部门协调原则 (10)5.2.2 部门协调内容 (10)5.2.3 部门协调机制 (10)5.3 信息发布 (10)5.3.1 信息发布原则 (10)5.3.2 信息发布渠道 (10)5.3.3 信息发布内容 (11)5.3.4 信息发布纪律 (11)第六章应急预案启动与执行 (11)6.1 应急预案启动 (11)6.1.1 确认火灾 (11)6.1.2 启动应急预案 (11)6.1.3 成立现场指挥部 (11)6.2.1 紧急疏散 (11)6.2.2 灭火救援 (11)6.2.3 伤员救治 (11)6.2.4 信息报告与舆论引导 (12)6.3 应急预案调整 (12)6.3.1 评估火灾发展趋势 (12)6.3.2 优化资源配置 (12)6.3.3 调整应急响应级别 (12)第七章调查与分析 (12)7.1 调查 (12)7.1.1 调查组织 (12)7.1.2 调查内容 (12)7.1.3 调查方法 (12)7.2 原因分析 (13)7.2.1 直接原因 (13)7.2.2 间接原因 (13)7.2.3 深层次原因 (13)7.3 责任追究 (13)7.3.1 追究对象 (13)7.3.2 追究方式 (13)7.3.3 责任追究落实 (13)第八章善后处理与赔偿 (14)8.1 善后处理 (14)8.1.1 事发后,相关部门应迅速成立善后处理小组,全面负责的善后工作。
地铁火灾事故处置行动规程地铁工程具有空间密闭、结构复杂、出入口少、人员密度大等特点,一旦发生灾害事故,就会出现人员疏散难、灾情侦察难、火场排烟难、内攻近战难等诸多难题。
1.接警出动1.1视情提请政府启动应急预案,调派地铁运营公司、公安、供电、医疗救护等相关联动部门到场参与处置。
1.2优先调集路轨两用消防车、水罐消防车、泡沫消防车、抢险救援车、排烟消防车、大功率供水消防车、“陆虎”60雪炮机器人、侦察机器人、排烟机器人,携带救生、破拆、侦检、照明、通信、防护等装备。
1.3根据需要调集移动供气车,通信指挥车、油料保障车等战勤保障力量。
1.4指挥中心实行多点调派地铁沿线邻近中队,从不同站点入口抵进现场,并对内攻人员做好登记。
2.现场警戒2.1协调公安部门实施交通管制,对事故相关站点设置警戒,严禁无关人员进入地铁内部。
2.2在警戒区域内,合理设置消防人员及车辆集结点、疏散逃生人员集结点、现场救护站等。
3.灾情侦察3.1外部侦察和询问知情人。
了解人员被困情况、出入口布局、燃烧物质及燃烧部位等情况。
3.2内部侦察。
携带救生照明线深入火场内部进行侦察,多站、多点进入,了解列车停放位置,查明着火部位、燃烧范围和蔓延状况等情况。
3.3消防控制室和视频监控室侦察。
了解烟气流动方向和火势蔓延方向,以及固定消防设施开启情况。
3.4根据侦察情况,绘制作战部署图,标明被困人员位置、数量和着火部位,划分战斗片区。
4.疏散救人4.1疏散救人。
疏散范围包括事故站点及邻近站点。
4.1.1利用内部应急广播向乘客通报情况,进行安全疏散。
4.1.2提醒事故站点控制中心停止扶梯运行、畅通疏散路线。
4.2内攻救人。
携带热成像仪、呼救器、救生照明线、移动照明设备等装备,按照划片、划块要求,重点搜救通道弯道、平台、控制室、休息室、厕所等地被困人员。
4.3破拆救人。
利用液压、电动扩张或无齿锯、双轮异向切割机、八爪鱼破拆工具组等救援装备,破拆车门、车窗及车体救人。
火灾情况下地铁内通风、防排烟系统运行模式选择及联动控制[摘要]地铁是一类位于地下的特殊建筑,地铁车站是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
目前,地铁内均设有专业的火灾报警系统,担负着对建筑内火灾的探测、报警及联动控制消防设施的功能。
火灾前期的防烟与排烟至关重要。
而苏州地铁则是通过BAS系统实现对防排烟系统设备进行联动控制的。
【关键字】地铁火灾;设备联动;模式控制一、火灾报警时设备联动控制的原理1、接收有效的报警信息根据设计,BAS系统只响应FAS的模式控制命令,而FAS系统不能直接传递模式命令,BAS必须要对FAS数据进行整理和过滤,分拣出代表模式命令的信息(FAS输出的信息是其所有的事件,如火警、手报、温感、矩阵、与组、故障、状态等,而BAS关心的只是有效的逻辑与组编号,FAS事先针对不同防火/烟分区的烟感或温感探头,设置不同的逻辑与组,当该组内相邻2个探头报警时,FAS将输出该与组的编号,作为该防火/烟分区确认的火灾报警信息,与组编号代表特定防火/烟分区的模式命令,因此BAS将在FAS传递的众多信息中分拣与组号信息,查表确定对应的防排烟模式命令编号)。
另外,BAS系统通过CBP 协议接收上层通信路径传递来的与组编号信息,这一层的数据过滤在运行于BAS 监控工作站的接口驱动进程中实现。
BAS监控工作站利用CIP协议将该信息实时写入PLC的另一共享内存中,同样PLC将根据该信息查表产生对应的防排烟模式命令编号。
由于火灾事件是有先后顺序的,因此在接口数据处理任务中设计了一个长度为20的数组文件作为事件队列(First In First Out,FIFO)FAS_Evt_FIFO,用于缓存防排烟模式号,为BAS后续处理做准备。
此时事件队列程序模块将比较两条路径传递来的信息,如果数据相同,则视为同一火灾事件,如果不同,则作为两个不同的事件,这些事件以模式号的方式进入事件队列。
至此,联动控制的第一个步骤完成,这一步是BAS实现联动控制的基础。
地铁火灾措施方案最新版在现代城市中,地铁系统作为一种便捷的公共交通工具,承载着大量人员的出行需求。
然而,由于地铁环境封闭、人流密集等特点,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将带来巨大的安全风险和财产损失。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地铁火灾措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针对地铁火灾进行分析,并提出最新版地铁火灾措施方案。
一、地铁火灾前期防范措施1. 完善设备设施首先,在地铁车厢内部设置多功能自动感应式烟雾报警器和温度传感器,并联结到监控中心实时监测,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紧急处置措施。
其次,在车站和隧道区域增加消防水源与消防栓,并确保其正常运行。
同时,要定期进行消防设备检查和维护,确保各项设备能够随时投入使用。
2. 加强员工培训向地铁工作人员提供专业的消防知识培训和紧急逃生演练。
工作人员应熟悉各类火灾情况的处理方法,掌握使用灭火器、灭火器具的技巧,并能迅速引导乘客有序撤离。
3. 引入先进技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安装智能化监控系统、应急广播系统等,在地铁车站和隧道内部实现全面覆盖监测。
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提前发现可能存在的火势隐患,及时预警,并采取必要措施遏制事故发生。
二、地铁火灾事故应急处置方案1. 实施现场指挥一旦发生地铁火灾事故,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成立临时领导小组负责现场指挥。
并确保通畅的信息流通渠道,做到第一时间了解事态发展。
2. 快速疏散乘客火灾发生后,积极引导乘客冷静有序地疏散至最近的出口,并按照预先划定的撤离路线进行行动。
同时利用广播系统向乘客提供实时指引,避免人员拥堵和混乱。
3. 系统消防救援地铁火灾事故发生后,立即通知相关部门,调派消防车辆和队伍赶往现场。
同时负责监控中心应全力运作,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支持。
消防队员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灭火,并开展紧急救援工作。
4. 医疗救护配合在地铁火灾事故中,可能会有人员受伤或中毒。
因此,在处置过程中要及时与医院联系,协调医疗资源,做好伤员转移和紧急治疗等工作。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模式摘要: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分为地面站、高架站、地下站,车站类型多为地下车站。
地下车站的站内空间有限,公共环境较为密闭,人员相对集中。
对比地面及高架环境,发生火灾时消防救援、人员逃生的难度更大。
因此,火灾自动报警系统(Fire Alarm System,简称FAS)是城市轨道交通消防设施设备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利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与城市轨道交通其他系统建立联动模式,成为了城市轨道交通消防中研究的重点。
通过对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结构、联动逻辑与联动模式等的分析,梳理并优化各系统之间的联动关系,达到提高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效果的目的,尽可能降低火灾造成的危害。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系统联动模式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多为人流的集中点,客流量大。
换乘站还包含两条、三条甚至是更多条运营线路,乘客的数量远多于标准车站。
所以及时发现火情、及时预警、及时救援、及时疏散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而言非常重要。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实时监视车站所辖范围内的火灾隐患及设备运行情况,发生火情时,准确探测火情并车站联动车站内的消防设施设备,进一步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消防安全水平。
1.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火灾特点1.1火情发展快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站内空间狭小,环境相对密闭。
燃烧时会释放出非常大的热量,热量会因燃烧的时长而不断的增加,导致车站内环境温度上升。
而温度的不断上升又会加剧火势的扩大。
燃烧会快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同时会释放出大量的浓烟和有毒气体。
因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内存在着多种的可燃物,这也是火情发展的原因之一。
在这种人员密集而空间又十分有限的车站内,燃烧产生的浓烟和有毒气体在短时间内无法排出。
1.2人员疏散困难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出口设置较少,大量车站处于无采光条件或视线较暗的地下。
当发生火灾时,人员会出现慌乱情况并大量的拥挤逃散。
燃烧产生的浓烟和有毒气体会对人员疏散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出现乘客吸入有毒的烟气而死亡的情况。
地铁火灾应急处置方案最新随着城市交通的不断发展和扩大,地铁已经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方式之一。
然而,作为一个封闭的空间,地铁中发生火灾的风险也日益增加。
为了确保乘客的安全和减少潜在事故带来的损失,制定和实施地铁火灾应急处置方案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最新的地铁火灾应急处置方案。
一、预防措施1. 火警监测系统为了及早发现地铁车厢内部可能存在的火源,可以在车厢内安装精密且智能化的火警监测系统。
该系统能够通过温度传感器、烟雾传感器以及气体传感器等设备实时监测车厢内部环境,并迅速发出报警信号。
2. 消防设备配备每辆列车都应配备完善有效的消防设备,包括手持式灭火器、自动喷水装置以及泡沫灭火设备等。
这些设备能够提供快速响应并控制小规模火灾扩散,保护乘客的安全。
3. 应急疏散通道地铁车站应设计宽敞、明亮的紧急疏散通道,并对其进行标识。
同时,需要定期查看和维护这些通道,以确保在火灾发生时能迅速、有序地疏散乘客。
二、火灾发生后的处置措施1. 报警与求助一旦发现地铁车厢内有火情,乘务人员应立即触动列车上的报警装置并使用司机广播系统通知其他车辆及时停止行驶。
与此同时,通过车站平台上的呼叫按钮向相关部门求助。
2. 紧急疏散在火场蔓延之前,乘务人员应引导乘客根据所在位置合理选择最近的紧急排烟口或安全出口进行疏散。
为了方便乘客快速找到出口标识,在地铁车辆内部墙壁等显眼位置设置相应指示牌。
3. 确保逃生通道畅通为了避免因恐慌和混乱而导致逃生通道堵塞,应将逃生路线和持续报道状态展示在车厢上方的LED显示屏上,引导乘客有序疏散。
4. 火灾扑灭与控制乘务人员和地铁安全人员应首先尝试使用手持式灭火器扑灭小规模火情。
对于无法立即扑灭的大型火势,需要迅速通知消防部门前来进行进一步处置。
三、培训与演练1. 培训乘务人员地铁公司应定期为乘务人员开展相关的火灾应急培训,包括如何判断火警、执行紧急疏散、操作消防设备等。
同时,也要加强对他们的心理素质培养,在面对紧急情况时能够保持冷静和有效决策。
表2详细给出了在上述各种模式下,由网络流动计算模型计算得出的从出人口和站台左右隧道进入站台的风量。
表2左隧道进风量右隧道进风量出入口进风总量出入口平均风速模式1.1319309628I.16模式1.2634614125231模式1.3—563—495106l96模式1.4—85—78163302模式2.131.930.962_81.16模式2.2262862l15模式2335384l56模式247015.8308057模式2.580一1754l注:1.表格中风量的单位均为m3/s,风速的单位为m/s;2数值前如有负号,表示为出风状态。
4分析与讨论对于站台火灾问题,选取最佳的通风方式首先应该满足两个基本原则,1)从进出1:3来的风要保证一定的速度,以有效压制烟气的扩散,保证人员撤离通道安全。
2)尽可能不要让烟气过多扩散进入周围隧道,否则这将会为后期周围隧道烟气处理带来麻烦。
按照上述的原则,首先对上述两种火灾工况下的各种模式进行比选。
对于火灾工况1,模式1.3和模式1.4都由于邻近的区间或站台排风机的作用,使得从出入口进来的新鲜气流迅速被隧道带走,同时也将带走大量的烟气,虽然进出VI风速很大,排烟效果却不好。
对于模式1.1和模式1.2,后者从出入1:1和隧道的来流风速大约是前者的2倍,而且在模式1.2中出入VI平均风速达到2.3m/s,更加安全。
图4和图5比较了模式1.1和模式1.2的三维温度场在站台人头部水平高度的断面的分布情况,从图中可知,由于隧道主要靠在站台两端的风口排烟,而且火源在列车中部,所以在站台中央温度高,聚集了大量的热量和烟气。
相反,在出入口到站台两侧,新鲜气流较多,相对来说是比较安全的区域。
对比模式1.1和模式1.2,可知模式1.1由于从进出口来流风量不够,不能有效带走聚集于站台中央的热量和烟气,导致在出入口到站台两侧的区间温度和烟气浓度均较高,这样在整个站台的安全区域就几乎没有,给人员的逃生带来极大的危险。
地铁火灾应急方案最新版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地铁成为现代交通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地铁火灾作为一种常见但令人担忧的事故,给人们出行带来了安全隐患。
为了更好地保护乘客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我提供了以下地铁火灾应急方案最新版。
一、强化预防措施1. 定期检查维修设备:确保地铁车辆、电气设备以及逃生装置等处于良好状态,并定期进行维修和测试。
2. 安装可燃气体检测器:在关键区域如车厢内、机房等安装可燃气体检测器,及时探测到有害气体并采取相应措施。
3. 加强职工消防培训:对地铁职工进行定期消防培训,提高其火灾应急意识和操作技能。
二、健全应急管理系统1. 建立紧急报警机制:通过紧急呼叫按钮或触摸屏幕,在遇到火灾情况下可以迅速报警并启动应急程序。
2. 设立指挥中心:确保火灾发生时能迅速切换为应急模式,实施专业的指挥和协调工作。
3. 制定明确的疏散方案:根据车站、车厢等不同区域实施细化的疏散方案,并进行演练和评估。
三、提高逃生安全性1. 安装逃生设备:在地铁内设置紧急出口标识,并配备消防锤、避难器等逃生器材,便于乘客在紧要关头自助脱离险境。
2. 提供优质通风系统:加强地铁车厢内外通风系统建设,减少有害气体浓度。
同时,考虑设置抗火门,并与排烟系统联动。
四、加强消防措施1. 安装自动灭火系统:采用先进的自动灭火技术或干粉灭火装置,在火灾初期就进行扑救。
2. 增加消防设备和器材:合理增设消防栓、灭火器等消防设备,并对其进行定期检查和维修。
3. 定期开展演习:组织定期消防演习,让地铁员工熟悉应急措施和操作要点。
五、加强社会宣传教育1. 制作宣传海报及标语:在地铁站内设置火灾预防宣传海报,鼓励乘客注意自我保护并了解应急措施。
2. 开展安全知识培训:与学校、社区合作,在地铁安全周或其他场合开展消防常识宣传和培训活动,提高公众的火灾防范意识。
六、与外部力量合作1. 与城市消防局建立合作机制:密切联系城市消防局,及时接收火警信息并能够进行快速响应。
地铁火灾应急预案模式
一、灭火器杀菌剂预置点设置
1. 灭火器杀菌剂预置点设置原则
a) 地铁车厢内设置灭火器和杀菌剂的预置点,以便乘客和车站工作人员能够在火灾发生时立即使用。
b) 预置点应设置在易燃和易烧材料较多的区域,如座椅和地毯周围。
2. 灭火器杀菌剂预置点设置方案
a) 在地铁车厢内设置灭火器和杀菌剂的固定支架,便于乘客和车站工作人员取用。
b) 根据车厢的结构和布局,合理确定预置点的数量和位置,确保在任何区域都能快速取用。
二、紧急疏散预案
1. 火灾发生时的紧急疏散原则
a) 一旦发现火灾,车站工作人员应立即通知乘客,并引导他们有序疏散。
b) 乘客应听从车站工作人员的指挥,遵守疏散指示,保持冷静,迅速有序地撤离车厢。
2. 火灾疏散预案方案
a) 车站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火灾疏散演练,提高疏散效率和
乘客遵从度。
b) 设置疏散通道标识,明确指示乘客疏散方向,确保在火灾
发生时能够快速找到疏散出口。
三、突发事件应急通道设置
1. 突发事件应急通道设置原则
a) 在地铁车厢内设置突发事件应急通道,便于乘客疏散和救
援人员进入。
b) 应急通道的设置应遵循安全、快速的原则,确保能够迅速
疏散人员和进行救援。
2. 突发事件应急通道设置方案
a) 设置突发事件应急通道的位置应避开可能发生火灾的区域,例如乘客聚集区、车辆电源系统等。
b) 定期检查突发事件应急通道的畅通情况,确保在火灾发生
时能够顺利使用。
试析地铁隧道通风及火灾运行模式摘要在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地铁工程的施工水平取得一定的进步与发展。
与此同时,为了满足地铁工程的发展需求,地铁工程的工作重心逐步向隧道通风系统转变。
相较于建筑内火灾,地铁隧道的出入口少,火灾危险性高,一旦通风系统排烟不畅,直接威胁乘客的生命安全。
鉴于此,本文针对地铁隧道通风系统火灾运行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铁隧道;通风;火灾排烟系统地铁隧道火灾与地面建筑火灾相比有其特殊性。
地铁车站和区间隧道除出入口等极少部位与外界相连通外,基本上与外界隔绝,地铁排烟系统的任务是当地铁发生火灾事故时,能提供有效的排烟手段,给乘客和消防人员输送足够的新鲜空气、形成一定的风速、引导乘客迅速撤离现场。
1 地铁隧道通风系统类型及特点地铁通风系统是多系统构成的一个复合系统,各系统之间相互配合、协调运作,维持地铁内舒适的环境。
地铁隧道按结构形式大致分为两类,即单洞双线隧道和单洞单线隧道,按其位置分可分为区间隧道和车站隧道。
地铁隧道通风系统是根据其所在位置不同,而设立的区间隧道通风/ 排烟系统和车站隧道通风/ 排烟系统。
目前全国多数地铁隧道通风系统正常运行情况为通风功能,满足环保的要求;在隧道非正常运行工况下转换为排烟功能。
对于地铁隧道通风系统而言,区间隧道通风系统结构较为清晰,补风、排风系统明确。
对于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当车站存在屏蔽门环控系统时,通风系统结构明晰;当无屏蔽门系统时,由于车站站台公共区与车站隧道区无明显隔离措施,两系统通风情况常有所交叉,但是由于车站隧道的排热系统与站台公共区通风系统确属不同系统,因此两者不能混为一谈[1]。
2 隧道通风排烟系统及非正常运行模式区间隧道通风系统将区间隧道内由列车运行产生的热量,以通风的形式排出,使隧道内温度适宜。
区间隧道通风系统兼作排烟系统。
车站隧道通风系统负责排除列车停站时间段内由列车刹车和加速时的驱动系统散热及列车空调冷凝器的排热,同时兼做排烟系统。
地铁列车火灾应急处理方案最新在地铁高效便捷的交通方式中,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而发生火灾是地铁安全的常见威胁之一。
为了应对这种突发情况,各地铁系统都制定了相应的火灾应急处理方案。
本文将介绍最新的地铁列车火灾应急处理方案,从预防、逃生、扑救等方面进行论述,以确保乘客和人员的安全。
预防措施首先,在地铁列车设计和建造阶段,应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布局和装修。
采用难燃材料和消防合格设备,并配置足够数量的灭火器、喷淋系统等消防设施。
其次,加强日常检查维护工作是预防地铁列车火灾不可或缺的环节。
每天开行前,工作人员需要仔细检查列车设备是否正常运转,在保证电气线路无故障及紧固件无松动的情况下投入使用。
逃生措施一旦发生火灾事故,乘客要迅速找到最近的紧急出口,并按照指示逐个有序地撤离。
紧急出口需要明确标识,并保持畅通,以确保乘客在火灾发生时能够迅速逃生。
在设计地铁车厢时,应考虑到逃生的需求。
设置足够数量的安全门窗和逃生通道,以方便乘客快速撤离。
此外,应为行李架等设备设置可折叠功能,避免阻碍撤离路径。
扑救措施一旦发现列车内部着火情况,乘客和工作人员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扑救。
首先,尽量使用手提式灭火器进行初期扑救。
但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副卡酒浸入帕纸销灭火器具、观察是否达到灭火效果并及时报警。
同时,在列车上设置自动喷淋系统是重要的防灾设备之一。
当探测到烟雾或高温时,该系统将自动启动,并释放灭火剂来扑灭火源附近的火焰。
其他应急处理措施除了预防、逃生和扑救措施外,还需要提供其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来保证乘客及工作人员的安全。
首先,建立完善的随车医疗救护系统,配备专业医务人员和急救药箱。
当火灾发生时,医务人员可以迅速提供急救服务,保证伤者在第一时间得到合理治疗。
其次,为了更好地组织应急处置工作,地铁系统应建立起快速响应机制并实行紧急演练。
定期进行火灾应急演练可以提高各方面工作人员的警觉性和反应能力,在事故发生时能够有序、迅速地开展救援行动。
地铁火灾扑救初战展开程序地铁火灾扑救初战展开程序主要是指辖区消防救援站到场力量为3辆消防车(3泵或2泵1抢)的战斗行动。
一、训练目的通过训练,使指战员掌握3辆消防车编成处置地铁火灾扑救的方法,提高班组之间协同作战的能力。
二、灾情设置假设某地铁发生火灾,有人员被困,辖区消防救援站3辆消防车到场处置。
三、操作程序指战员按照实战要求着装,乘坐于车上,听到“开始”的口令,1号车指挥员通过电台询问现场情况,向各车辆下达具体任务。
程序一(3泵)1号(泵浦):停靠水源,分为火情侦察组、破拆救人组、控火掩护组,主要负责侦察、搜救、灭火。
2号(泵浦):停靠水源,分为堵截灭火组、警戒疏散组,主要负责破拆、救人、灭火。
3号(泵浦):停靠水源,分为警戒疏散组、预备攻坚组,主要负责警戒、疏散、保障。
各小组任务分工1.火情侦察组:携带热成像仪、发光导向绳、一次性救生面罩等器材,侦察、铺设发光导向绳、启动固定消防设施,搜索救助被困人员。
2.控火掩护组:携带连接墙式消火栓器材,利用水泵接合器向室内管网补水、利用墙式消火栓设置水枪阵地,掩护搜救小组并实施灭火。
3.破拆救人组:携带担架、双轮异向切割锯、救援绳包等器材,视情破拆车厢、搜救人员。
4.堵截灭火组:铺设供水线路,设置分水阵地,堵截火势,实施灭火。
5.警戒疏散组:实施现场警戒,划定警戒范围并设立安全员,向地铁工作人员了解掌握现场人员情况,引导疏散群众,为应援力量安排水源。
6.预备攻坚组:安全区待命,补充现场力量,紧急情况负责攻坚救人。
程序二(2泵1抢)1号(泵浦):停靠水源,分为火情侦察组、控火掩护组,主要负责侦检、搜救、灭火;2号(泵浦):停靠水源,分为警戒疏散组、堵截灭火组,主要负责警戒、疏散、灭火;3号(抢险):就近停靠,分为破拆救人组、预备攻坚组,主要负责破拆、救人、保障。
各小组任务分工1.火情侦察组:携带便携式热成像仪、发光导向绳、一次性救生面罩等器材,侦察、铺设发光导向绳、启动固定消防设施,搜索救助被困人员,2.控火掩护组:携带小分水器、墙消接头等器材,利用水泵接合器向室内管网补水、利用墙式消火栓设置水枪阵地,掩护搜救小组并实施灭火。
第一章地铁火灾工况运作模式
1
当地铁采用地面和高架形式时,火灾工况疏散路径较为简单,与2
其相匹配的防排烟运作模式可参照地面建筑的设计要求。
当位于地下时,由于火3
灾点的不同,形成人员疏散路径及其相匹配的防排烟运作模式不同。
主要分为:4
站台层公共区火灾、车轨区火灾、站厅层公共区火灾、设备管理区火灾、区间隧5
道火灾和辅助线段区间火灾等几种工况运作模式。
6
7
一、站台层公共区火灾工况运作模式
8
9
当站台层公共区火灾时,乘客通过楼梯和自动扶梯(此时自动扶10
梯为停止或上行)向站厅层公共区疏散,经出入口至地面。
此工况人员疏散及防11
排烟的运作模式为:
12
1)开启站台层排烟。
应尽可能开启所有站台层排风机,从站台13
排烟,形成站台层负压。
并开启站厅层送风机送风,使梯口形成1.5m/s的向下14
气流,使站台层烟气不至漫延至站厅。
15
2)位于站厅自动检票机门处于敞开状态,同时打开位于非付费16
区和付费区之间所有栏栅门,使乘客无阻挡通过出入口,疏散到地面。
17
3)确认本站火灾后,应通过显示或声信或人员管理等措施阻挡18
地面出入口处乘客不再进入车站。
19
4)确认本站火灾后,控制中心调度应使其他列车不再进入本站20
或快速通过不停站。
21
22
二、车轨区火灾工况运作模式
23
24
当车站车轨区发生火灾时,往往是火灾列车滞留在车站内。
此工25
况人员疏散及防排烟的运作模式为:
26
1)当站台层设有屏蔽门时,停车侧应自动打开(如有故障,可27
开启应急门)。
28
2)启动车站站台层相关排烟系统,尽所能排除烟气。
29
3)对于典型的地下车站,一般设有大型事故风机,车轨区上部30
设有排风管,应启动相关风机,尽所能排除该车轨区烟气,形成车轨区负压。
并31
开启站厅层送风机补风。
32
4)乘客从列车下到站台层后经楼梯和自动扶梯到站厅,再经过33
检票机口和栏栅门等通道,从出入口到达地面。
34
5)确认本站火灾后,应阻挡地面出入口处乘客不再进入本站。
35
6)确认本站火灾后,控制中心调度应使其他列车不再进入本站36
或快速通过不停站。
37
38
三、站厅层公共区火灾工况模式
39
40
当站厅公共区发生火灾时,乘客由站厅通过出入口疏散至地面。
41
此工况人员疏散及防排烟的运作模式为:
42
1)站厅排烟,形成站厅公共区负压,新风由出入口和站台自然43
补入。
44
2)火灾确实后,应阻挡地面乘客不再进入本车站内。
45
3)应调度列车尽快把滞留在站台上的乘客带走。
46
47
四、设备管理区火灾工况模式
48
49
车站设备管理区是单独防火分区,不涉及乘客疏散区域。
根据使50
用功能划分为气体保护的电气设备用房和一般用房。
此工况人员疏散及防排烟的51
运作模式为:
52
1)配置气体保护的电气用房,灭火时,该区域通风系统关闭,53
灭火完毕,开启通风系统通风换气。
54
2)非气体保护房间,根据相关规范,当达一定规模时,火灾时55
需排烟,并补充50%的新风。
56
3)位于设备管理防火分区内的人员疏散,可通过设备管理区直57
通地面的消防专用通道疏散至地面,或疏散至相邻车站公共区。
58
59
五、区间隧道火灾工况模式(正常载客运行区间)
60
61
列车在区间内运行时,一旦列车着火,只要不完全丧失动力,应62
尽量使列车开行到前方车站,则发生火灾时的疏散路径和防排烟运作模式全同车63
站车轨区火灾工况运作模式进行。
下面是考虑到火灾列车滞留在区间内事故工64
况。
65
对于空间有限的地下区间,只能采用纵向通风的防排烟模式来保66
证疏散路径处于新风区。
当列车火灾部位不同时,其各部位的工况运作模式也有67
所不同。
68
1.列车头节火灾
69
此工况人员疏散及防排烟的运作模式为:
70
1)当火灾位于列车头节时,为保证大多数乘客的安全,列车尾71
节端门打开(自动落下梯),乘客鱼贯而入到达轨道面层,向列车尾端侧车站疏72
散。
73
2)此时,列车尾端侧车站送风,列车头端侧车站排风,形成区74
间介于2~11m/s的气流量,即通风方向与疏散方向始终相逆。
75
3)设有纵向应急通道的区间,此时应打开列车侧门,使乘客通76
过端门疏散的同时,也利用应急平台进行疏散,方向也向列车尾端侧车站疏散。
77
4)应充分利用位于疏散区间段内上、下行区间的联络通道,从78
火灾区间进入非火灾区间疏散,此时,非火灾区间内应停止列车运行,方能作为79
疏散通道使用。
80
2.列车尾节火灾
81
此工况与列车头节火灾工况相同,疏散与防排烟运作模式与上述82
反向运作。
83
3.列车中部火灾
84
当列车中部节火灾时,一般为了避免更多的乘客受烟气影响,火85
灾通风气流与行车方向一致,疏散路径、通风模式与列车头节火灾模式一样。
由86
于列车中部着火,为了提高列车头、尾节列车上乘客生还机会,充分利用纵向应87
急通道更显重要。
88
4.其他
89
当列车火灾部位不明确时,通风气流方向宜与列车行驶方向一90
致,即同列车头节火灾运作模式。
91
由于区间长短、断面积、列车阻塞比等不同,需要开启的风机量92
和规模视工程而异。
93
对于单洞双线区间,一旦列车火灾时,对开列车绝对禁止进入火94
灾区间。
95
对于长区间隧道,当设有中间风井时,在中间风井内应设至地面96
的疏散梯。
97
98
六、辅助线段区间火灾
99
100
1)辅助线段区间(停车线、折返线、渡线、出入线),列车运行101
载客通行的辅助线段火灾模式同地下区间。
102
2)一般停车场或车辆设施与综合基地位于地面,由正线至停车103
场或车辆设施与综合基地的出入线发生火灾时,应尽快将烟气排至地面,此时通104
风方向由地下至地面。
105
106
本章思考题
107
1.地铁建筑重点防火区域有哪些?
108
2.地铁内人员疏散楼梯及通道的宽度要求是什么?
109
3.地铁建筑内哪些部位位置需设置防排烟系统?
110
4.地铁在区间运行中发生火灾时如何处置?
111
112
113
参考文献
114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消防局.中国消防手册:第二卷:消防管115
理[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
11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消防局.中国消防手册:第三卷:消防117
规划·公共消防设施·建筑防火设计[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
118
[3]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GB 50157-2013地铁设计规范
119
[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120
第四章城市交通隧道防火
121
122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