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组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06.50 KB
- 文档页数:58
化学教案(通用6篇)第一篇,化学的基本概念。
1. 目标,让学生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物质、元素、化合物等。
2. 教学内容: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单位,是由原子或分子组成的。
元素的概念,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具有特定的化学性质。
化合物的概念,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具有新的化学性质。
3.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和图表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物质、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4.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物质、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这些概念。
5. 教学过程,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物质、元素和化合物的存在,然后进行概念的引导和解释。
6.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和练习,让学生巩固对物质、元素和化合物的理解。
第二篇,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1. 目标,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包括化学方程式、反应类型等。
2. 教学内容:化学反应的概念,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发生变化,生成新的物质的过程。
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产物。
反应类型的概念,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
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和产物,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反应类型和编写化学方程式。
4.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反应类型,能够编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5. 教学过程,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化学反应的过程和产物,然后进行概念的引导和解释。
6.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简单的化学方程式和反应类型的练习,让学生巩固对化学反应的理解。
第三篇,化学键的概念和类型。
1. 目标,让学生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类型,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
2. 教学内容:化学键的概念,化学键是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或转移电子而形成的连接。
离子键的概念,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力形成的化学键。
共价键的概念,共价键是由原子之间共享电子而形成的化学键。
高中化学社团趣味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气泡喷射器
实验目的:通过制作气泡喷射器,让学生探究气体的特性,并了解气泡的形成过程。
实验材料:
1. 一个小塑料瓶
2. 一个橡皮塞
3. 一根吸管
4. 一些漏斗
5. 食用碱和醋
实验步骤:
1. 将小塑料瓶底部剪掉,使得瓶口和瓶身能够连通。
2. 在橡皮塞上钻一个小孔,将吸管插入小孔并用胶水固定。
3. 将漏斗漏斗放入瓶底,漏斗漏斗里放入少许食用碱。
4. 在瓶中倒入一些醋,然后将橡皮塞插入瓶口。
5. 摇动瓶子,观察气泡在吸管中的喷射现象。
实验原理:当食用碱和醋混合时,会产生大量气体二氧化碳。
当气体产生的压力足够大时,气泡会在吸管中被喷射出来。
实验结果:学生可以观察到气泡在吸管中被喷射出来的过程,并了解气体产生的原因。
实验注意事项:
1. 食用碱和醋会产生气体,操作时需注意安全。
2. 废液的处理需要谨慎,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3. 学生在进行实验时需要佩戴安全手套和护目镜,避免发生意外。
实验延伸:可以让学生尝试调整食用碱和醋的比例,观察气泡的喷射速度是否有所变化。
也可以让学生思考其他可以制作气泡喷射器的方法,并尝试进行改进和优化。
预估实验时间:30分钟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在玩乐中学习化学知识,培养他们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愿化学社团的小伙伴们在实验中不仅能获得知识,还能互相帮助、合作,共同成长。
祝实验顺利!。
化学课社团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化学世界——化学课社团教案教案目标:1. 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热爱。
2. 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学习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安全知识。
3. 进行化学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4.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实验规律。
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 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安全知识。
3.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实验结果的分析。
教学难点:1. 化学实验的设计和操作。
2.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
教学准备:1. 化学实验室和实验器材。
2. 化学实验所需的化学品和试剂。
3. 实验步骤和实验指导书。
4. 学生分组名单和团队合作任务分配。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化学现象或实验视频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 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2. 知识讲解(15分钟)- 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元素、化合物、化学反应等。
- 讲解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安全知识,如实验器材的使用、化学品的储存等。
3. 实验操作(3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化学实验项目进行操作。
- 指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提醒注意安全事项。
-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提出问题,引导他们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4. 实验结果分析(15分钟)-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规律。
- 帮助学生总结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5. 团队分享和总结(10分钟)- 每个小组向全班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和分析。
- 鼓励学生互相提问和交流,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化学领域。
教学延伸:1. 组织化学实验比赛,鼓励学生展示实验设计和操作技巧。
2. 邀请化学专家或大学教授来学校进行化学讲座或实验示范。
九年级化学分组实验教案5篇九年级化学分组实验教案1《水的组成》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初中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水和氢气,第二部分为原子结构知识的扩展。
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为题,讨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水作进一步认识,但教材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而把本节重点放到分析水的组成。
教材的编排还重视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
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
2.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a、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c、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②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b、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③德育目标: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b、通过观看关于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加强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①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②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二.说教学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过程如下:1.以问题导入新课,简洁明了在讲授新课前,通过计算机展示出两个联系实际的问题,然后进入新课。
2.归纳出水的物理性质展示一杯水,培养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学生结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质。
3.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水的组成,进行微观解释(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出水的组成这个重要知识点。
高中集体化学备课教案
课题:化学反应原理
年级:高中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反应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掌握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及特点。
3.能够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反应类型的识别和推断。
4.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
1.化学反应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及特点。
教学难点:
1.辨别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展示实验现象引入化学反应的概念,激发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兴趣。
二、教学正文:
1.化学反应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及特点,如:单质与氧气反应、金属与非金属酸反应、碱与酸反应、双替换反应等。
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练习根据化学方程式识别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
三、实验环节: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加深对化学反应的理解,并培养实验
探究能力。
四、讨论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并展开讨论,加深对化学反应的认识。
五、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资源:
1.化学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
2.教科书及课件。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常见反应类型,培养了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为后续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化学班教案:《离子共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离子的概念,掌握离子的表示方法。
2. 使学生能够判断离子在不同溶液中的共存情况。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离子概念、离子表示方法、离子共存判断。
2. 教学难点:离子共存的判断及实际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离子共存问题。
2. 利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离子共存现象。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准备1. 教案、PPT、教学素材。
2. 实验室仪器、试剂、溶液。
3. 学生分组,准备小组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回顾离子概念,引导学生复习相关知识。
1.2 提问:离子在不同溶液中能否共存?引入本节课主题。
2. 知识讲解2.1 讲解离子的表示方法,如Na+、Cl-等。
2.2 介绍离子共存的定义及判断方法。
2.3 分析常见离子之间的反应,如酸碱盐的溶解性规律。
3. 实例分析3.1 展示实例:判断Na+、H+、OH-、CO32-在溶液中能否共存。
3.2 分析实例:根据溶液的酸碱性、反应产物等因素,判断离子共存情况。
4. 小组讨论4.1 布置讨论题目:分析不同溶液中离子共存的条件。
4.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共存规律。
5. 练习与拓展5.1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2 拓展思考:离子共存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药物治疗、环境保护等。
6. 课堂小结6.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离子共存的判断方法。
6.2 强调离子共存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7.1 发放作业:练习题、相关阅读材料。
7.2 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8. 课后反思8.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反思教学方法及效果。
8.2 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提出疑问和建议。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设计思路:通过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练习与拓展等环节,让学生深入了解离子共存的概念和判断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化学集体备课教案设计化学教学设计:电解质与非电解质一、教学内容1.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及区别。
2. 高锰酸钾、氯化钠、葡萄糖的溶解性实验。
3. 溶解度曲线图的绘制与分析。
4. 电解质的电离过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及区别。
2. 掌握高锰酸钾、氯化钠、葡萄糖的溶解性实验方法。
3. 能够绘制溶解度曲线图,并解读其含义。
4. 理解电解质的电离过程。
三、教学准备1. 实验仪器:溶液烧杯、滴管、电子天平、移液管。
2. 实验药品:高锰酸钾、氯化钠、葡萄糖。
3. 课件: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实验步骤及操作方法、溶解度曲线图的绘制方法。
4. 实验报告模板、实验数据处理软件。
四、教学步骤1. 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引发学生对于溶解性的疑问,介绍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和区别。
通过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电离和非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分子状态。
2. 实验演示(20分钟)步骤:(1)实验一:高锰酸钾的溶解性实验。
a. 取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加入水中搅拌溶解。
b. 观察溶解过程中的现象,并记录。
c. 分析观察结果,判断高锰酸钾为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
(2)实验二:氯化钠的溶解性实验。
a. 取一定质量的氯化钠,加入水中搅拌溶解。
b. 观察溶解过程中的现象,并记录。
c. 分析观察结果,判断氯化钠为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
(3)实验三:葡萄糖的溶解性实验。
a. 取一定质量的葡萄糖,加入水中搅拌溶解。
b. 观察溶解过程中的现象,并记录。
c. 分析观察结果,判断葡萄糖为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
3. 实验探究(3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探究不同质量的物质在相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并记录实验数据。
4.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20分钟)学生利用实验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图,并进行分析。
要求学生找到实验数据和溶解度曲线图之间的关联,探究溶解度曲线图的含义。
5. 知识总结与拓展(20分钟)教师对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及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相关知识,如电解质的电离过程等。
化学教学教案集合15篇化学教学教案1一、学习目标1.把握氨及铵盐的性质和用处,了解液氨和氨水的区分;2.知道氮肥的性能和使用氮肥的留意事项,熟悉到科学使用化肥的意义;3.学习观看法、探究法、类比法等科学方法;4.知道氮肥的应用对社会生产的作用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在试验探究活动中,享受发觉的欢乐。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氨气和铵盐的性质;教学难点:“喷泉”试验的原理,氨水的弱碱性。
三、设计思路氮肥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基础,是解决人类吃饭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对“雷雨发庄稼”〔自然固氮〕学问的复习和生物固氮方式缺点的商量,从而将本节内容的重点引入人工固氮〔合成氮〕过程的教学中来。
氮肥生产的基础是氨的合成,即可引入本节课教学重点——氨气性质的教学。
其中,氨气与水和酸的反应是教学的重点。
再通过氨的挥发性、刺激性气味等性质,引导同学商量氨水作为化肥的缺点,在此基础上引入固态铵盐和氮肥学问的教学。
在学习铵盐学问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商量科学使用化肥的方法和意义。
四、教学过程[复习引入] 回忆“雷雨发庄稼”的有关化学方程式。
[图片] 人类已知的三类基本固氮方式。
[商量] 三种固氮方式的优缺点。
强调人工固氮的重要意义,引出本节内容的教学。
[化学史话]氮是农作物生长的必需元素,大气中游离的氮不能被植物直接汲取,通过生物固氮和自然固氮获得的氮元素远远不能满意植物生长的需要。
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科学家们苦苦探究了几百年。
20世纪初,德国化学家哈伯首次用氢气和氮气合成了氨,奠定了大规模工业合成化肥的基础。
从今,人类能为植物的生长供应足够的氮肥,缓解了地球上有限的耕地资源与浩大的粮食需求之间的冲突,他也因此获得了1918年化学诺贝尔奖。
[学问链接] 1. 合成氨反应条件苛刻的缘由;2. 哈伯的功与过。
[板书]一、工业合成氨N2+3H2 2NH3[过渡] 氨的胜利合成在肯定程度上解决了人类的吃饭问题。
要让这种重要的气体氮化合物更好地人类服务,我们必需讨论它的性质。
高中化学集体备课教案主题:化学反应动力学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实验方法;2. 掌握化学反应速率、反应速率方程和速率常数的计算方法;3. 能够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反应速率曲线和确定反应级数;4. 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并能够进行实验验证。
教学内容:1.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2. 反应速率方程及速率常数的计算;3. 反应级数及其确定方法;4.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一个例子或实验现象,引起学生对反应速率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
2. 理论讲解(15分钟):讲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反应速率方程的推导和速率常数的计算方法。
3. 实验操作(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通过改变反应条件来确定反应速率,并绘制反应速率曲线。
4. 讨论与总结(10分钟):与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引导他们从实验数据中找出规律,并总结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5. 练习与应用(10分钟):设计几个与化学反应动力学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6. 总结与拓展(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展示一些拓展性的知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
教学资源:1. 课件PPT;2. 实验器材及化学试剂;3. 练习题和参考答案。
评估方式:1. 实验报告评分;2. 练习题答案的准确性;3. 课堂表现和参与度。
教学反思: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教学教案设计(精选7篇)化学教学教案设计(精选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由给大家带来化学教学教案设计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化学教学教案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了解铜的电解精炼、镀铜、氯碱工业反应原理。
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适当时间里学生讨论,进行合作学习。
能根据电化学的原理解决有关设计电解池和原电池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原电池原理、电解原理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原电池、电解池的分析、判断。
四、教学方法知识体系勾画——知识点习题分析——复习讨论——归纳总结——教师评价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入】原电池基本概念一、原电池1、原电池的形成条件:①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②两个活动性不同的电极(燃料电池的两个电极可以相同)。
③形成闭合回路。
原电池装置的变化:简易装置——盐桥装置——交换膜装置2、原电池原理:3、导电粒子的流向问题:电子流向(外电路):负极→导线→正极(电流方向与电子流向相反)。
离子流向(内电路):阴离子向负极移动,阳离子向正极移动考点:装置的判断:原电池和电解池;电极判断:正负极和阴阳极例题:原电池的形成条件考点:(例题)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正负极发生的反应,电子、阴阳离子的移动4、电解池的应用1)加快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2)用于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强弱3)用于金属的防护4)设计原电池例题: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写出两个半反应,选择负极材料、正极材料,选择电解质溶液,设计简易原电池,设计盐桥原电池例题:可逆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综合应用二、化学电源一次电池常见类型、二次电池主要类型1、二次电池的充电过程与放电过程化学教学教案设计篇2●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等化学性质,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2.使学生了解酯的水解,并了解乙酸的酯化与乙酸乙酯的水解是一对可逆反应;3.使学生了解羧酸的简单分类、主要性质和用途;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归纳思维能力及分析思维能力;5.通过酯化反应的教学,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案教师:学科:化学2.2氧气(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研究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二、教学重点、难点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三、教学过程教学反思:2.2氧气(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是化学变化及其基本特征,认识化合、氧化反应,能识别氧化物2、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过程与方法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化学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用途二、教学重点、难点化学反应、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三、教学过程教学反思:2.3制取氧气(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分解反应,催化剂的概念2、知道实验室可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了解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及原理3、知道工业上大量制取氧气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思考分析,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2、阅读资料,了解工业上如何大量制取氧气二、教学重点、难点1、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2、催化剂的概念三、教学模式实验探究法四、教学过程练习:1、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必须满足的条件是()A 必须使用催化剂B 必须用含氧元素的物质作反应物C 必须用排水法收集D 必须用燃着的火柴检验是否收集满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固体混合可得到一咱气体,在此反应的前后,二氧化锰固体的质量()A 变大B 变小C 先大大后变小D 不变3、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催化剂可以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B 在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没有改变C 在反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D 催化剂就是二氧化锰教学反思:2.3.制取氧气(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实验氧气的化学性质2、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进一步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2、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操作注意点、收集方法与验满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三、教学模式探究式四、教学过程练习题:1、实验室检验氧气应该选用()A PH试纸B 澄清石灰水C 酚酞溶液D 带火星的木条2、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叙述错误的是()A 木炭:发子白光B 硫粉:淡蓝色火焰C 红磷:大量白烟D 铁丝:火星射3、有A、B、C、D四种物质,A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B在A中明亮的燃烧更旺,产生蓝紫色火焰,并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将燃的着的火柴伸入到D的集气瓶中,火焰立即熄灭,且D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可推断:A是;B是;C是;D是。
教学反思: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3、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的概念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三、教学准备1、准备品红和氨的扩散实验的仪器2、准备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或黄豆和绿豆混合实验四、教学过程:练习题:1、下列事实不能用分子观点解释的是()A 柳絮纷飞B 花香四溢C 给轮胎打气时气体被压缩D 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2、“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最能说明化学知识中的()A 分子都很小B 分子之间存在间隔C 分子在不断运动D 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3.1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2、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3、原子与分子的联系与区别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2、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特征,形成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原子的概念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三、教学准备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氧化汞的分子模型四、教学过程练习题:1、分子和原子的本质不同是()A 分子比原子运动慢B 分子能构成物质,原子不能构成物质C 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而原子则不能再分D 分子大,原子小2、下列物质中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A 二氧化碳B 氧气C 水D 铜片3、温度升高时,温度计内的水银(汞)柱会上升,从微观角度分析,其原因是()A 汞原子自身的体积变大B 汞原子的数目增多C 汞原子之间的间隔增大D 汞原子由静止变为运动教学反思:3.2.1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2、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3、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的信息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难点: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三、教学模式探究式四、教学过程习题练习:1、关于原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B、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C、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D、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2、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非常密切的是()A、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C、原子的核内中子数D、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教学反思:3.2.1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2、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的信息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离子的形成。
难点:核外电子排布的概念四、教学过程? ?? 号元素中哪些是金属元素、答:2个。
答:8个。
答:8个可见,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_________。
板书设计课题1 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一、核外电子的排布1.排布规律:分层。
2.原子结构示意图:3.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
二、离子的形成(1)定义:带电荷的原子。
(2)形成过程:习题练习:1、下列粒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的是()A、原子B、分子C、离子 D 、电子2、Ca2+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的意义是()A、钙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B、钙原子有2个电子层C、钙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D、2个钙离子3、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A、金刚石B、氯化钠晶体C、水银D、蒸馏水教学反思:3.3元素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对化学的浓厚兴趣。
(2)不向困难低头,相信随着知识的积累,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3)逐步积累化学用浯,真正进入一个化学世界。
教学重点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教学难点1.元素概念的形成。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3.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小结引入]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很多,可见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那么什么叫元素呢?本课题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元素的知识。
[板书]课题2 元素[设问]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后,我们该如何给元素下一个定义才比较确切呢?[讲解]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例如:氧气分子和水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即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所以就把它们统称为氧元素。
同样,把核电荷数为1的所有的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把核电荷数为6的所有的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等等。
[板书]一、元素1.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提问]元素指的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前面我们有等量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那我们可不可以说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呢?[提问]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回忆相对原子质量标准时教材上的小注,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结论][回忆]课本P69小注指出: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碳原子指的是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叫做碳-12。
[补充]除这种碳原子外,还有质子数为6而中子数不同的碳原子,所以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指的是核电荷数相同而核内中子数并不一定相同的一类原子。
[过渡]搞清楚了元素的概念。
我们再来看元素有哪些特点。
[板书]2.特点[讲解]由定义可知,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具体说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因为它是一个总称,所以它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板书]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补充]既然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那么在用元素描述物质的组成时,只能说该物质由几种元素组成,而不能说该物质由几个元素组成。
请看下列练习。
[投影]展示下列练习。
下列说法有没有错误?把错误的说法加以改正。
①水是由1个氧元素和2个氢元素组成的。
②二氧化硫中有硫和氧2个元素。
[学生回答]①错误。
改正: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两种元素组成的。
②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