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够级_的起源与传播

_够级_的起源与传播

_够级_的起源与传播
_够级_的起源与传播

中国文化报/2006年/3月/16日/第005版

专刊

“够级”的起源与传播

李生德

一、起源与发展

“够级”扑克打法是一种大众性娱乐牌戏,起源于青岛市李沧区沧口广场。20世纪60年代初的夏天,在沧口广场南门内路东的几棵白杨树树荫下,有十几个人经常聚在一起打扑克。他们多为业余时间前来消闲的工人,采用的打法多为“打百分”或“争上游”,因后者简单易学,人数多少不限,故逐渐推广。牌面点数级别高低约定为“大画”(司令,也称“大王”)、“小画”(副司令,也称“小王”)、“小二”、“帽”(A)K、Q、J、10、9、8、7、6、5、4、3。决定胜负是以参赛者出完手中牌的先后论,先出完牌者称之为“头科”,即“头科状元”的引申意;青岛人称竞技落伍者为“大落(là)”,所以最后一名被称之为“落科”,也是“名落孙山”的寓意。因为像囚徒困境中的争相突围,所以这种扑克打法起初名为“打落科”。

后来,加入一局牌戏的人员数量确定为六个,扑克也从一副增加到四副,形成了目前“够级”基本的格局。为了使执局者手中的牌形成集合优势,大家约定同样点数的牌组合在一起可以向自己相对的对手进行攻击,这就为“够级”奠定了基础:五个“10”,四个“J”,三个“Q”,两个“K”,两个“A”,一个“2”,一个“大王”,一个“小王”,或者“大王”、“小王”与其他牌捆绑同出。充要条件是执局者手中所拥有同样点数的扑克牌凑够一定数量才有资格向“对门”发动攻击,也就是说只有手中的牌达到了一定的“级”才能够有效地投入战斗,同样,只有被攻击的“对门”才有资格还击,于是就定名为“打‘够级’”了。人员的这种组合形式也叫“联邦”,所以也称为“打联邦”。在战术思想上,牌局从单纯的个人突围上升为在“联邦”的配合下攻击自己的主要对手──“对门”,相互掩护着突围,成为一种集体博弈,首先突围成功的团队为胜家。据1996年编辑印成的《沧口区志》记载,“够级”扑克打法最早的发起人为鞠建秋、刘小本、王增光、李玉明、艾元科、任德高、邵忆,当时年龄最小的现在也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了。

二、形成和传播

任何棋牌都是在特定的经济、政治、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如先秦的围棋,体现了诸侯们相互围堵,纵横捭阖,牵制纷争的格局,汉以后的中国象棋,则是大一统后两种军事政治集团旗鼓相当的对垒。“够级”牌戏规则的形成主要是在“文革”十年动乱中。当时工厂停工,学校停课,商店萧条,文化生活十分贫乏,沧口地区大量工人、学生无所事事,只有寄托于打扑克消磨光阴。扑克因其价廉体积小容易获得,这是囿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基础;在当时的社会中,各行各业的成员都被人为地划分为“保皇”和“造反”两派,这就是“联邦”得以形成的社会政治基础;两派之间的相互牵制、互相攻讦,今天大分裂,明天“大联合”的政治局势又提供了牌局效仿的理论架构。那种挂靠“大画”、“小画”是自给自足小农经济中长期形成的封建意识和人身依附的现实表现,与当时一些人物投靠某种权势的心态是一致的。那种依靠“小儿(2)”打天下又与拉“红五类”子女入伙同出一辙。当然,人们也从群众造反和“红卫兵”大轰大闹中受到了启发,在牌局中一群“小瘪三(3)”抱成团,也可以横冲直闯地“逛街”,谁也奈何不了它。

“够级”摸牌时的公道性,“联邦”组合的自愿性,打“够级”人的平等性,以道德为约束的团队精神也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平等民主思想,这是难能可贵的。发展到今天,出现了“打点”(即不允许对门获得一次发牌权),这是法制健全社会环境在牌局上的直接反映,也是“够级”成熟的一种标志。也出现了“看牌”(即手中余牌在十张以内同“联邦”内可以互看),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有限资源的信息共享所影响的。以当代的经济理论学说来分析,多纳什群体博弈在“够

级”中体现得越来越充分,越来越深化,这是一笔宝贵的民族精神财富。

“够级”的传播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青岛市内的市民中,时间是从上世纪的60年代到70年代,主要是在工人、市民和学生中,发展顺序是从当时的沧口区扩展到市内各区,以至郊区县。

第二阶段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青岛市的知青上山下乡,将其带到胶东半岛和鲁南、鲁北一带。到甘肃、青海、内蒙古等地建设兵团支边的知识青年又将其带到了这些地区。同时,到省内菏泽、北镇、济宁等地和外省宁夏、湖北等地支内的职工也将“够级”带去在当地传播,影响了当地人和当地的外省人。

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以来,青岛人走出家门闯天下,外地人涌到青岛来寻商机创事业,“够级”得以爆发式的发展。青少年走出国门留学谋发展,同时也将这种扑克游戏带去。据不完全统计,在美国、法国、乌克兰、德国、俄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凡有青岛人(现在是凡有山东人)的地方就有打“够级”的人。目前,这种普及和传播方兴未艾。

“够级”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世俗智力牌局游戏。虽然外地有人出版过《“够级”大纲》之类书籍,但此项活动没有得到权威部门的认定,也没被列为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因其得牌的偶然性,攻防协调的各自独立性,初始阶段不可能形成强制性的游戏规则。也正因为它有以上的特点,所以从来都没有成为理想的赌博工具,这又保持了“够级”作为一种君子游戏的纯洁性。李沧区体育部门为了规范赛事,在保持原有规则的框架中又形成了自己的“竞赛规则”,以循环赛的方式体现公平原则,这是对此项牌戏的又一发展。

上世纪90年代,青岛市工人文化宫就举办过全市范围的“够级大赛”。《青岛晚报》在1994年专门举办过关于“够级”的征文活动,投稿十分踊跃。作为发源地的李沧区也以此为荣,工厂和机关都将“够级”作为一种有益的文化活动来推广,民间多次举办专项的赛事,“够级”已经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了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

简述汉地佛教大发展与传播

简述汉地佛教大发展与传播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使臣依存向中国博士弟子景卢口授《屠浮经》,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史称这一佛教初传历史标志为“伊存授经”。1998年时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东汉明帝与永平七年(64年)派蔡愔,秦景西行求佛经。蔡愔等偕印度僧人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驼佛经等至洛阳。永平十一年(68年)嫩(去掉女字旁)建白马寺供西僧寓此译经。史称这一事件为“永平求法”,与“伊存授经”同为佛教初传中国的两大历史事件。两汉之际、魏晋南北朝时期为译传阶段。近代汉地佛教,除少数律寺(律宗)和讲寺(天台宗)之外,几乎都是禅宗丛林。而禅寺中绝大多数属临济宗,少量属曹洞宗,有“临天下,曹一角”之说。在修持方面,禅僧又都“禅净双修”,禅宗净土宗的界限已十分模糊。 简述道教大产生与发展 以“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为代表。东汉末年,即东汉末年,即东汉顺帝时(126—144年),在蜀中鹤鸣山(今四川省大邑县境内),张陵(又称张道陵)倡导正一盟威道,因信徒入教必须交五斗米,故俗称五斗米道。 因老子宣扬“道”,所以五斗米道,即为早期的道教。 道教形成很多教派,概括的说可以分为符箓派道教和丹鼎派道教。丹鼎派道教内部又分为外丹派道教(重在炼制服食“延年益寿金丹”,“长生不老药”)和内丹派道教(重在修炼道教气功“内丹术”)。因金丹效果不佳,宋代以后外丹派道教逐渐衰落消亡。 金元以来至今,全国道教形成全真道(金初创立)与正一道(元代形成)两大教派。目前全国道教宫官大部属全真派,正一道主要流行在江南和台湾地区。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大特点 ()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原料,满足实际使用功能的需要,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实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 ()采用框架式风格,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 ()灵活安排空间布局,由于墙体隔断只起维护作用,并不要求承重,所以有些可以移动或拆除,是室内空间的大小,形状可以可根据需要加以改变。 ()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外观轮廓均由基座,屋身,屋顶三部分组成。 ()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局,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位,组成单组形式的组群。布局原则有几点:1、内向含蓄2、多层次3、均衡对称 ()创造都栱结构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构件。()运用彩色装饰手段,为延长木结构的使用年限,在木结构的图油漆。春秋时期,建筑上已有彩画。 简述中国各民族的分布状况: 中国人口的分布,一般以瑷珲----兰州----腾冲线为界,呈东南密,西北疏的格局,汉族多聚居在人口稠密的东南部,少数民族多住在人口稀疏的边疆地区,但两者之间并无明显界限。在少数名族聚集区,一般都有一定数量的汉族居民;有的地区,汉族居民甚至还占多数。各少数民族除有或大或小的聚居区外,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因而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格局。这种居住格局是经过几千年民族人口的迁移,游徙,调动而逐渐形成的。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比例虽小,但分布地区很广,分布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以上,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地区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并处于国防要冲,在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种分布格局决定了民族之间,特别是汉族和少数名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依存,密切联系。 简述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历史沿革 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已经经开始利用那个自然的山泽、水泉、树木、鸟兽进行初期的造园活动。最初的形式为囿。囿是指在圈定范围内让草木和鸟兽滋生繁育。还挖池筑台,供帝王和贵族们狩猎和享乐。 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中已经有了成组的风景,既有土山又有池沼或台。园林的组成要素都已具备,不再是简单的囿了。 秦汉时期出现了以宫室建筑为主的宫苑,秦始皇建上林苑,引渭水做长池,并在池中筑蓬莱山以象征神山仙境。汉代后期私家园林开始发展起来,并开始形成以自然山水配合花木、房屋的风景是园林的造园风格。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中的转折点。佛教的传入及老庄哲学的流行使园林转向崇尚自然。 唐宋时期,园林达到成熟阶段,官僚及文人墨客将诗与画融入园林的布局与造景中,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地主阶级的诗意化生活要求。皇家园林极为兴盛,私家园林也日趋繁荣。 明清时期,园林艺术进入精深发展阶段。私家园林和帝王宫苑在设计和建造上都达到了高峰。现代保存下来的园林大多属于明清时代。这些园林充分表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 简述皇家园林的基本特征: 皇家园林是专供帝王休憩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是:规模宏大,一半多选择真山真水;汇天下美景于一园,可谓南北景色,兼收并蓄;理水模式,一池三山;集处理政务,朝贺,居住,看戏,游园及观赏于一身,功能齐全;建筑厚实稳重,色彩富丽堂皇;分工明确,均由宫殿区,生活区和游览区组成;开敞封闭,因地制宜。现存的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等。 中央管制的变化与发展 秦汉:封建社会确立的初期,为加强君主专制,确立了三公九卿的官僚机构。汉武帝时期:扩大了内廷权力,外朝的权力被削弱,专制皇权得以加强。隋唐:确立了三省六部,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宋设置宰相掌行政,枢密使掌军务,三司掌财政,相互牵制。元代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为中书省。明代:废丞相。明清:设内阁,军机处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产物。帝王的谥号,庙号,尊号,全程,陵号,年号 谥号:是古代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按其生平事迹评 定后,给予的褒贬或同情的称号。 庙号:先皇驾崩后,新帝要去太庙奉祀,追尊先帝为“某 祖”或“某宗”并被刻在神牌之上,这种死后神主奉祀于太 庙的称号为庙号 尊号:对皇帝,太后,皇后在生前或死后的颂扬,尊重性 的称号。 全称:古代帝王的庙号,尊号,谥号的合称 陵号:皇帝死后所葬陵寝的名号 年号:某皇帝在位之年的名号 明清科举 科举考试从下至上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童试是 获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考试合格取得秀才合格。参加 乡试中榜的称举人。会试由礼部主持,中榜的称贡士。殿 试是科举考试的最高级别,是皇帝主考。录取者分为三甲, 一甲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 赐“进士出身”。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中国画的艺术特点 1. 形神兼备,以形写神。 2.立意在先,构图灵活。 3.虚 实结合,浓淡相宜。4.诗书画印相结合。 中国古代建筑大历史沿革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从原始社会自汉代,是中国古 建筑体系的形成时期,在原始社会早期,原始人群曾利用 天然崖洞作为居住处所或构木为巢。经过夏商周三代的发 展,到秦汉时期中国建筑体系已经形成。但是人们少了砖 瓦,建了石建筑。万里长城。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发展时期。砖瓦的产 量质量及木构架技术都有所提高大量兴建佛教建筑。河南 洛阳龙门石窟。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成熟时期。转的应用更 加广泛,琉璃的烧制更加进步。建筑构件的比例逐渐趋向 定型化,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建筑的高峰。 宋朝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大转变时期。规模一般比唐朝 小,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建筑方式绚丽而多彩。 元朝是中国建筑体系的又一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建造了很 多藏传佛教寺院。塔及伊斯兰教礼拜寺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最后一个高峰时期。砖的数 量增加,琉璃瓦的数量及质量都超过过去任何朝代。官式 建筑已高度标准化,定型化。 抑景 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讲究含蓄,所以园林造景也绝不会让人 一走进门口就看到最好的景色。最好的景色往往藏在后 面,这叫做“先藏后露”、“欲扬先抑”。采取已经的办法才 能是园林显得有艺术魅力,如在园林入口处挡以假山,这 种处理叫做山抑。 拙政园 拙政园位于江苏市,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旧为大宏寺明 正德间多次易主,几经兴废。现园体为清末规模,由中(拙 政园)、西(补园),东(归田园居)三部分组成。面积约 5.2公顷。中部总体布局以水为中心,水面约占五分之三, 为全园精华所在。西部补园,面积约0.8公顷,建筑以南 端的鸳鸯厅最大,北半部称36鸳鸯馆,南半部称曼陀罗 花馆。园东部为1955年在归田园居旧址上重建。 那达慕 那达慕是蒙古语,音译,意为游戏或娱乐。一般一年一次, 每次一日至数日,多在生出肥壮季节进行,农历七八月。 那达慕大会起源于古代的祭敖包,相传始于汉代王昭君出 塞时,草原人民的盛大欢迎活动。早期会上,只有赛马、 摔跤、射箭俗称男子三项那达慕。后渐有说书歌舞下棋等。 旧时,那达慕期间要进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然后在开展 文体活动。此外还举办各种展览开展贸易市场。各户相邀 做客,共庆佳节。 歌圩节 该节日是壮族的民间传统歌节,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地,多 在春秋两季举行,为其数天。自宋至今,聚众对歌,称为, 歌得土于市。新中国成立后,发展成群众性的歌唱和社交 活动,同时举办物资交流大会。 擦尔瓦 彝语称瓦拉或瓦拉勃。滇,川大小凉山彝族男女,所着的 披衫,用羊毛织成白青灰三种颜色。擦尔瓦的形式有流苏 和无流苏,制成一条披衫往往需要数月至半年不等。无论 男女老少,中年披着擦尔瓦。白天用于抵御风寒,夜晚做 被盖。 四谛 四谛是佛教各派共同承认的基本教义。所谓谛即真理的意 思。四谛亦称作四圣谛,即苦,集,贝,道。苦,集二谛 说明人生的本质及其形成原因;贝,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 的归宿和解脱之路。 覆斗方土 一种帝王陵墓的封土形式:在墓穴之上,用土层层夯筑, 使之成为上小下大的方锥体。 褚巴 藏袍,其为藏族门巴族的主要服饰,多以氆氇缝制,多黑 色,赭红色和本白色。右衽,斜襟,中系腰带,内衬长袖 短褂。男子穿着特别肥大,束腰后腰际成兜囊,用以装物 件。一般袒出右臂以利动作,天热时则袒出上身,将两袖 系于掖腰间,夜晚可充被盖。 泼水节 泼水节俗称“浴佛节”,是傣,布朗,德帛,阿昌等民族传 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西部和南部。它源于印度,后随佛教 经缅甸,泰国和老挝传入中国。另据传说,泼水活动最初 是为洗去为人间谋福利儿用计杀死魔王的七位妇女身上 的污血而进行的。 罗布林卡 罗布林卡位于西藏拉萨西郊拉萨河北岸。罗布,藏语意为 宝贝,林卡,藏语意为园林。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 达赖七世格桑颇章宫殿在此消夏,理政,举行各种庆典。 以后成为达赖的夏宫,是西藏自治区规模最大,营建最精 美的园林。 盘古开天辟地: 盘古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远古天地开辟之前,宇宙只 是混混沌沌一团气体,盘古生在黑暗中,不能忍受,用神 斧将一团混沌劈开来,轻者上升为天,浑浊着下降为地。 大禹治水 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洪水为患,禹确立了一条与其父 “堵水”相反的“疏水”策略,即“治水须水性,水性就下,导 之入海,高处就凿通,低处就疏异的方法。 甲骨文 是迄今为止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 完整的古代文字,是殷商时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在龟 甲兽骨上的文字,又称为“阴虚文字”“殷契” 张衡 是东汉时期杰出的科学家,他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 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还制造出了重要的天文仪器— 浑天仪 藏传佛教 印度密乘佛教与藏族群众聚居区苯教融合而形成的具有 西藏地方色彩的佛教。亦称藏语系佛教 三身佛 佛有三身,既法身佛毗卢遮那佛,报身佛卢舍那佛,应身 佛释迦牟尼佛。 三时佛 三时佛从时间上体现佛的传承关系,表示佛法永存,世代 不息。正中为现世佛:释迦牟尼。左侧为过去佛:燃灯佛。 右侧为未来世佛:弥勒佛 五功 念功:“万物非主,唯有真主,默罕默德是主的使者 礼功:一日五次礼拜斋功:每年伊斯兰教9月,全月斋 戒,昼间禁止饮食,禁房事。课功:缴纳定量课税。朝功: 一生中至少应去麦加克尔白朝觐一次 单选: 中国有文字可考的文明史长达:3000多年 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 中国历史上废除禅让制,开启世袭制的是:启 中国远古神话传说中炼石补天的神:女娲 在古代四象中,南方称:朱雀 发明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的是: 张衡 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的著名 数学家是:祖冲之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的书写者是:王羲之 写出医药巨著《千金方》,被人们尊为药王的杰出医学家 是:孙思邈 有诗圣之称的唐代著名诗人:杜甫 被外国人称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的《天工开物》 的作者是:宋应星 为了避免皇子们因争夺皇权而相互残杀,精心设计了秘密 立储制度的皇帝:雍正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由礼部主持的科举考试:会 试 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的古代著名画家:顾恺之 长江是我国第一长河,其全长约为:6300米 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是:番阳湖黄河上最大的瀑布是:壶 口瀑布 截止2012年,我国纳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共有: 43个 截止2011年,国土资源部已经公布的国家级地质公园有: 218处 佛教在印度创立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6世纪 东汉初年,奉汉明帝之命西行求佛经的是:蔡愔 中国佛教史上只派最多,流传最久远,对中国文化思想影 响最广泛的佛教宗派是:禅宗 佛教中人称大智菩萨,相传其道场在山西五台山的是:文 殊菩萨 下列佛教寺庙中,属于净土宗寺庙的是:东林寺 东汉顺帝时在蜀中鹤鸣山创立五斗米道的是:张陵 在道教供奉的“四脚”中,主持人间兵革之事的是:勾陈上 宫天皇大帝 有道教壁画艺术宝库之誉的著名道观:芮城永乐宫 基督教第一次传入中国是;唐朝江西南昌滕王阁 古代世界最长的连梁式石板平桥:晋江安平桥 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关帝庙:山西解州 一池三山模式:汉武帝待客宴会的主体建筑:厅堂 北宋花石岗铸成的假山冠云峰:留园褚巴:藏袍 流行从妻居的是傣族歌于节:壮族普洱茶是黑茶我国 最古老的饮料酒黄酒 三七之乡云南省文山县 多选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战国七雄:秦楚燕韩赵魏齐 理学代表: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朱熹 明代小说:《三国演义》《金瓶梅》《西游记》 帝王谥号中,有贬损之意的是:周幽王,汉灵帝,隋炀帝, 中国历史上著名医药作者:《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 寒杂病论》《千金方》《本草纲目》 以下属于我国典型的丹霞风景地貌的是:广东丹霞山,安 徽齐云山,江西龙虎山 以下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是:大熊猫,野骆驼, 金丝猴,丹顶鹤,白唇鹿 在我国纳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中,属于自然遗产的 项目是:九寨沟,庐山风景区,武陵源,山西五台山, 三江并流景区 以下属于佛教供奉对象中的“三身佛”的是:释迦牟尼佛, 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 在以下现存古代木结构建筑中,属于宋代建筑:泉州清净 寺,太原晋祠圣母殿,宁波保国寺,正定兴隆寺 以下皇帝中,其陵墓位于清西陵的是:雍正,嘉庆,道光, 光绪 以下名酒中,属于浓香型的是:泸州老窖特曲,五粮液 以下地区中属于“中国三大木版画产地”的是:天津市杨柳 青,江苏省苏州市桃花坞, 山东省潍坊市杨家埠

传播与传播学的起源发展分类研究方法

1、【信息】:香农—所谓信息,也就是在人们需要进行决策之际,影响他们可能的行为选 择制概率的物质—能量的型式。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信息是集合名次,包括音讯、消息、通知、情报等,是与物质、能量并列构成人类生存环境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2、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第一,他并不是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 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的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第二,即便是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人对符号意义的赋予和解读,与人的社会属性是分不开的。 3、【传播】:帕克—所谓传播,即在某种意义、某种程度上,个人由此得以推测他人态度 和看法的社会心理学过程。书上—所谓传播,及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将单个人或少数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他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这就是说,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在传播过程中,双向性有强弱之分,但任何一种传播,都必然是一种通过信息的传授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传授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当我们将传播理解为行为的时候,我们把社会传播看作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在此基础上考察人的传播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的关系;当我们把传播解释为过程的时候,着眼于传播的动态和运动机制,考察从信源到信宿的一系列环节和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关系;当我们把传播视为系统的时候,我们是在更加综合的层面上考虑问题,这就是把社会传播看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集合体”,不但考察某种具体的传播过程,而且考察各种传播过程的相互作用及其所引起的总体发展变化。 4、传播学的研究对象:A、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学科。B、施拉姆说:“我们 研究传播时,我们也研究人——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他们所属的集团、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他们怎么相互影响、受影响,告知他人和被告知,教别人和受教别人,娱乐别人和受到娱乐。要了解人类传播,我们必须了解人是怎样相互建立联系的。”C、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传播过程”。总的来说,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信息本身,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5、传播学的起源: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 A欧洲源流:塔尔德和他的模仿理论——塔尔德,法国的社会学家,认为一切社会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纯粹的发明是极少的,大量行为是模仿。模仿是通过人与人的接触和传播发生的,既然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那么传播也是最基本的互动渠道。另外,对舆论的结构及其形成,运动过程做了详细分析,对舆论主体作了严格界定,提出报刊是公众的“精神纽带”,在理性舆论的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齐美尔和他的网络理论——齐美尔,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形成社会学创始人。齐美尔认为社会学就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最早提出了传播网络理论,认为社会上的个人都是由特定的信息渠道相互连接的,要解释人的行为,最根本的是要搞清个人在这个传播链中的位臵,也就是与谁有这信息传播的关系,齐美尔将这个传播网络描

罗杰斯传播学史

传播学史 一种传记式的方法 E.M 罗杰斯 引言 思考:什么是传播学?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是自19世纪末以来逐步形成的,20世纪40年代初具规模,二战后得到迅速发展。传播学史本质上是社会科学史.(与五大社会科学领域关联紧密: 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人类学) 我们对传播学的印象 先驱者:对传播学做出了重要的思想贡献,但是并没有把自己看作是传播学学者,他们的学生也不这样看,他们也没有通过在大学里建立传播学院或传播系是这个领域机构化(施拉姆的划分)。 奠基人:没有受过传播学的正规教育,但是从事传播研究,并在这个新的领域培养的新一代的传播学学者。 三大学派:法兰克福学派芝加哥学派帕洛阿尔托学派 传播学史的主线 欧洲起源 三个学派 四个先驱者 集大成者施拉姆 第一部分欧洲起源 19世纪的三大智者 查尔斯·达尔文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卡尔·马克思 《物种起源》精神分析理论批判学派 他们每一个人都以其关于人类行为和人类社会的革命思想改变了这个世界的精神在某种精神的意义上,这三人都是创造性的叛逆者,都反抗他们所处的欧洲社会规范,并都为他们的理智激进主义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大学模式的建立 1450年后的欧洲大学在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型的欧洲型大学产生于天主教教会)。 研究性大学的样板是创建于1737年的格廷根大学(德国)。 由此开始了这样的思想:教授应该从事研究以便发现新知识,而不仅仅是将他们领域的传统科研成果传授给他们的学生。要求学生在其学习中发挥积极作用,而不仅仅是聆听和背诵他们所听到的知识。 研究性大学模式的建立迅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两个不同的大学模式:一是大学的本科生的模式,即自由的艺术教育模式。 二是注重研究生学习的研究性大学的德国模式。

中国佛教三大派别的起源

一、汉地佛教的起源 自从西汉末东汉初佛教传入中国,随着佛经译介的发展,佛教越来越被更多的中国人所理解与接受。到了南北朝时期(420-589),由于佛经的大量翻译,出现了诸多的佛教学派。这些佛教学派各自以研究一部分佛典佛经为宗旨,独尊一经一论,各学派分别以大小乘佛教的佛典佛经中的某一部为研习对象,进行不同的阐释,互相辩论、争鸣。佛教学派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并为佛教宗派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到了隋唐时期(589-907),为了满足各个阶层广大佛教徒对教义、教规和修持的要求,以适应佛教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各个佛教寺院的经济利益,从印度传入的“判教”(也称教相判释)得以广泛流行。佛教各宗派为了树立自家的理论权威和地位,对佛教的经典著作和各派教义作出了不同的综合分类,判别浅、深、大、小、权、实、偏、圆等,判定哪一部佛经、哪一种教义是佛祖的最终和最圆满的说法,同时把自家的阐述理论摆在最高地位,以此作为立宗的依据,这就是“判教”。这样,中国佛教宗派产生了,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八大宗派。 二、藏传佛教的起源 藏传佛教的经典以藏文为主,因主要在西藏形成和流行,故得名。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喇嘛为藏语,是上师的意思。 7世纪,西藏赞普松赞干布在他的两个妻子尼泊尔公主布丽库蒂(一译墀尊)和唐代文成公主的影响下,信奉了佛教,他还专门为两位公主建造了惹摩伽寺和大昭寺,用以供奉佛像。松赞干布积极支持佛教在西藏的传播,组织人员将佛经翻译成藏文。650年,松赞干布去世,西藏佛教发展陷入缓慢时期。8世纪时,天竺僧人寂护、莲华生等到西藏传播显、密两系宗教。9世纪,赞普朗达玛禁止佛教流行,使得佛教传播在西藏中断了一百多年。10世纪末期,在新兴封建领主阶级的支持下,佛教以喇嘛教的形式得以复兴。喇嘛教是佛教与西藏原有的本教(又称笨教)长期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产物。13世纪后期,由于元朝统治阶级的支持,上层喇嘛开始掌握政权,逐步形成政教合一的局面,并将该教传入蒙古和中原等地区。 藏传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教派,主要有七大宗派。 三、云南上座部佛教的起源 古印度原始佛教分化以后,形成了上座部和大众部两个派别。据史载说,释迦牟尼逝世后二百年,阿育王举行佛教第三次结集后,派传教师向周围国家和地区传播上座部佛教,其王子摩哂等比丘被派往今斯里兰卡创立以大寺为中心的上座部佛教僧团。约公元前1世纪,在斯里兰卡举行上座部佛教第四次结集,首次用巴利文将上座部佛教三藏记录成册。11-14世纪,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确立上座部佛教为国教。国为最初到南亚、东南亚一带传播佛教的比丘属于上座部,所以南传佛教徒便称它为南传上座部佛教;又因为南传佛教使用的经典属于巴利文语系,所以又称巴利佛教。目前,南传佛教传播的地区包括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以及我国云南地区。 云南上座部佛教属于中国三大佛教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思茅地区、临沧地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保山地区的傣族、布朗族、阿昌族和部分佤族以及其他民族部分民众之中。由于信徒以傣族居多,所以又称傣族佛教。在6-7世纪时缅甸系佛教曾传入云南,后由于战争等原因而绝灭;8世纪以后治地佛教也曾影响这一地区;12世纪,泰国佛教传入西双版纳地区,紧接着缅甸佛教再次传入;15世纪后有了很大的发展,直至今天。 云南上座部佛教的教义较多地保持原始佛教精神,它尊崇释迦牟尼为唯一的教主,不承认释迦牟尼以外还有其他诸佛、菩萨的存在,因此佛寺中普遍仅供奉释迦牟尼佛像,只使用巴利文佛经;注重“自度”,通过个人努力,以期达到阿罗汉最高果位;以四谛、八正道、十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历程

中国目前有四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其中以佛教为首.佛教无论从历史影响力,还是于中国文化,中国国民地关系上,都远非其他教派可与之比拟地.可以说佛家文化已经早已经融入中华民族地长河之中,成为其不可或缺地一部分.本篇文章通过回顾佛教在中国地发展历程,探讨宗教发展规律,从而达到对佛教这一东方大教有一个更深跟全面认识地目地. ,佛法东传,白马西来 佛教兴起于公元前五到六世纪,起源地在今尼泊尔,创始人释迦牟尼.大约在公元前后在中国流传,所谓佛法东传,白马西来.关于中国佛教起源地说法有多种,其中比较古老而最富盛名者,当推汉明帝地感梦求法说,据晋袁宏后汉书地记录:初,明帝遇见金人,长大,项有日月光,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笔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遣使天竺,问其道术,而图其形象焉.此一说法被视为中国佛教地起源.汉明帝十年,有印度僧人用白马驮着经书到达洛阳,在明帝地首肯下,佛教文化得以在中国传播.而当时兴建地白马寺也成为中国佛寺地雏形.其实,佛教传入中国应该是一个渐进地过程,可能早在秦始皇时代,借着往来于西域地商人,直接或间接地接触了一些佛教地事物,至于中国人开始信仰佛教,应该是从后汉时代开始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时间进入到三国时期,在此期间内,佛教取得了进一步地发展,尤其是北方地魏国和南方地吴国.由于曹魏建都于洛阳,所以说魏国佛教是汉代佛教地延续.在这个时期,仍有不少印度和西域地僧人来华,从事佛经地翻译工作.这些带着信仰,不远万里来华弘法地僧人大都收到了当时统治者地欢迎与支持.上层对佛教事业地肯,定必然会带动民间佛教地发展.在魏朝出现了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本土僧人——朱士行,他也是第一个到西域取经地汉人,作为求佛地先行者,他比玄奘大师早了约四百年,只可惜后来客死西域.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从汉末到三国这段时期,从中国佛教地发展来看,尚属启蒙阶段,佛教活动主要围绕译经展开,中国还没有形成自己地佛教体系.但是,经过这数十年地发展,佛教典籍大量涌入中国内地,佛教地主旨经意也开始逐渐扩散传播,为以后佛事活动地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一个宗教在一个地区地发展总需要一定地社会基础.佛教能在较短时期内形成一定地气候首先得益于统治者地欢迎与扶持,东汉某年,政治动荡,人民生活困苦,不满情绪加深.这使统治者有了危机意识,希望能通过某种手段巩固自己地统治.而佛教恰在此时出现了,佛家教义讲究忍受现世,强调因果轮回,一个忍字深深打动了统治者,他们希望自己地百姓都能忍现世之苦,以此减少反抗因素.于是,一场宗教与政治地合作开始了.再者,佛教能在当时打入社会内部,还要得益于中国思想地半真空,当时一度被扶为正统地儒家思想已极为没落,道德沦丧,风纪败坏莫此为甚.由于在乱世生活太痛苦,人们兴起出世地愿望,因此,佛教能“趁虚而入”.在这时,佛学起到地是思想工具,思想寄托地作用,因为当时佛学地不成熟,在民众地心目中其还没有上升到宗教信仰地高度.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从严格意义上讲,此时地佛教仍是天竺西域地佛教,而非中国自己地佛教.佛教在中国地本土化之路,仍前路漫漫.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神通类”高僧——佛图澄 西晋时地佛教活动仍以已经为主,其中最杰出地译经师是竺法护.他长居敦煌,并随师周游西域,通晓三十六种西域语言,他共译出一百五十多部三百多部经典.对佛教地贡献极大,因此被尊称为敦煌菩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东晋时期中国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南方为东晋所统治,北方则有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建立地十六国统辖.这些北方地统治者,多数来自西域,同时他们也想用佛教来巩固他们地政权.并与以儒道为主流思想地汉族相抗衡.因此,他们往往大力支持佛教地发展.其中后赵地石勒

浅析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佛教发展及其影响

浅析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佛教发展及其影响 “科学发展的终点是哲学,哲学发展的终点是宗教”------著名的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如是说。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毋庸置疑,在当今世界仍有着不可否认的巨大意义。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中起源最早、在中国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曾发挥重要的影响,与中华文化的发展形成息息相关。本文将捕捉佛教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剪影,并从整体分析其对中国各个方面的影响。 一、中国历史中的佛教发展 佛教传入中国主要有五种说法,其中流传最广的是“汉明感梦,初传其道”的说法,即佛教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由官方正式传入。丛汉明传入至魏晋南北朝之前的这段时间被称为中国佛教的初期。在这一时期主要的佛教活动被称为“弘译”,即通过对印度佛教经典的翻译来传播、弘扬佛教的理论、信仰。从汉明帝时的迦叶摩腾、竺法兰,到后来的安世高和支娄迦谶,一批来华梵僧为佛教经典的东传及翻译做出了突出贡献。综观这一时期的弘译,可分为二系:一为安世高小乘禅数阿毗昙系,二为支娄迦谶大乘方等般若系。其特色为大小乘兼备。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动乱的社环境下佛教有较大发展。但也应注意到,中国历史上被称为“三武一宗”的四次灭佛行动中,有两次均发生在这一时期。三国魏地佛教以大乘般若为主,而南方吴地则有支谦、康僧会为代表的梵僧承安世高小乘佛教译注佛经。西晋时代,佛教活动仍以译经为主,竺法护为当时的代表,其中,《正法华经》的译介,使观音信仰普及於民间,为鸠摩罗什之前最著名的翻译家。南北朝时期,佛教几经各朝君主大力扶持提倡。在北方,后赵时期,佛图澄以神通智慧感化残暴嗜杀的石勒、石虎,佛法因而大行於华北,建寺八百九十所,受业门徒万计,何等辉煌。门徒中道安大师成为前秦时代最重要的高僧,被视为当时北方学界的领袖,有众多创举。此外还有以善用老庄等外学来理解般若义著称,创格义佛教的竺法雅。到了後秦鸠摩罗什东入长安,而佛教更加昌盛。罗什在后秦姚兴的护持下大兴译经事业,罗什译业贡献之伟,为整个中国佛教史开创一个新纪元,被誉为中国四大翻译家之一。在南方,传教者有竺道潜与支道林,两者皆以擅讲般若而受到贵族士大夫的钦仰,为玄学式的贵族佛教及格义佛

传播学概论-重点(一)

请同学们注意:因为传播学概论重要内容较多的关系,本次是一到七章的重点内容。(请大家根据重点结合书本认真理解记忆,加油:) 第一章导论 学习要点:本章是对传播学总体理论知识的论述。概述了传播学最基本的知识:传播现象的由来及发展;传播的定义与层次,传播学研究的对象,研究的范围;传播学与新闻学,大众传播学的联系,学习传播学的现实意义等等。共分为四节。需要记忆的知识比较多,也就是属于名词解释的题较多。 第一节植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传播现象 一、基本概念 传播 二、重点问题 1、“传播”定义的三种类型。 2、传播活动的演变过程。 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 一、基本概念 传播学 二、重点问题 1,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3、英国传播学分为四大流派:麦奎尔社会学派;霍洛伦社会心理学派;奇斯曼政治经济学派;利兹职能学派; 第三节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学 一、基本概念 大众传播学新闻学实验性的定量分析法思辨型定性分析法 研究对象 二、重点问题 1、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学的关系? 2、传播学是否与新闻学有血缘关系? 第四节学习传播学的现实意义 学习传播学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理论体系;2,对新闻改革起到参考,

借鉴作用;3,对社会信息系统的建设,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高新科技带来的社会变革,推动我国进入新世纪的信息时代,都有重要意义。 课后问答题: 人类传播有哪些主要层次?它们各自的特点是甚么?(此题非常重要) 按照信息传授范围大小: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自我传播每个人的自我信息传播,集中反映了人的神经生理和心理机制的反馈现象。1,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是合为一体的;2,传播的互动过程,仅限于自己。3,人脑信息库的内储信息量的多少,决定自我传播的活跃程度。 人际传播狭义: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亲身传播;广义: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层次。人际传播具有社会性,是大量存在的。反馈灵活,互动频繁。通过传播向他人展示自我,在他人反应中认识自我,了解他人。人际传播与人际关系有着密切联系。 群体传播团体传播,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纳入了社会系统。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都包含着能动的相互关系。群体传播会形成凝聚力。个人会产生归属感,认同感,获得支持的力量。 组织传播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的关系结成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的信息交流过程。 方式有三种: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横向;某一组织的决策过程与实施过程,也是传播过程。组织是否有权威,也表现在传播的内容是否有可信度。 大众传播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1,借助特定的传播媒介;2,所传播的信息是公开的;受众是大量的,匿名的,不相干的;3,信息时代向流动的;4,电子技术的应用使得大众传播更快捷,广泛;5,由组织,职业传播者发出。

佛教的起源

佛教的起源 泰国曼谷涅磐寺收藏的394尊镀金佛像 自从他第一次看到了一位老人、一个病人、一队哀悼的人和一位圣人之后,乔达摩·悉达多王子高贵的宫廷特权生活从此被永远改变了。经过了多年的寻找,他发现了一直困绕着他的那个问题的答案。 乔达摩·悉达多出生在公元前560年的印度东北部——最大的思想和文化中心之一。一个有关他出生的神话故事说,他的母亲玛雅(Maya)梦见一头白色的大象进入了她的子宫。十个月后,她在五月份分娩了,那时候大地颤抖,天上挂着一轮满月。玛雅在分娩七天后就死了,神话传说因为生了佛的人就不能做其他的用处。孩子由他的叔叔带大,生活得极端奢华。 罗怙罗(RAHULA)

年轻的王子娶瞿波(GOPA或YASHODARA)为妻,他把他的第一个儿子叫罗怙罗,意思是“链条”,因为他感觉自己被自己的生活方式禁闭了起来。当他成功地偷偷跑出宫殿时,他的四次经历又加强了他的这种感觉: 1,他看到了一位衰弱的老人,目睹了衰老如何摧毁他的记忆、美丽和强壮。他以前从来没有碰到老人。 2,他看到了一位被痛苦折磨着的病人。看到他因如此剧烈的痛苦而“颤抖得象一轮充满涟漪的水面上的月亮的倒影”,他非常震惊。他以前从来没有碰到痛苦。 3,他看到了一队哭泣的去送葬的人,他们被悲伤所折磨着。他以前从来没有碰到死亡。 4,他看到了一位游荡的圣人,圣人显得很满足和高兴,带着一个化缘钵到处行游。他突然理解了人生的乐趣在于没有任何价值。现在他希望得到的是真正的知识,因此他在午夜时分离开了王宫去寻找它。 然后,当他目睹了第三个景象时他想:“哎呀,所有活着的事物把自己消磨殆尽。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被生下来,变老,然后死去,过渡到另一种新生活,然后又被重生。而且,贪婪和荒谬的希望迷住了他们的眼睛,使他们自出生之日起就被蒙住了眼睛。他们感到恐惧,但是却不知道如何摆脱这种这种巨大的疾病。”悉达多发现,缺乏对自我的了解是这个问题的关键。——佛经 注:当乔达摩·悉达多非常小的时候,一个印度教的婆罗门预言他将成为帮助别人克服生活中的痛苦的启蒙人,另外8个婆罗门也赞成这种看法。 开悟 悉达多在寻求真理的时候和许多圣人交游。他首先尝试了瑜珈功。然后,他和五个同伴在一起过了五年极端穷困的生活。但他还是没有找到答案。一天,他独自坐在一棵菩提树(BODHI)下沉思的时候,答案突然出现了。在接着的三个晚上,他经历了悟道的三个阶段,拒绝了邪恶的玛亚(Mara)的诱惑。在第一

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形成及其发展

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形成及其发展 黄鹏 【摘要】宗教在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是人类文明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本文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起源、形成及其发展等多个方面,对世界三大宗教的特征进行阐述。 【关键词】宗教;人类文明;起源;宗教发展 世界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它们能突破民族、国家和地区的限制进行传教布道,并能为世界各民族、国家和各地区的人们所接受,因而成为世界性的宗教。世界宗教影响的范围很大,对人们的思想、文化和政治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影响。近几年来,基督教大约对十亿多人口有着较深的影响,伊斯兰教徒约有六亿多,受佛教影响的约有三亿人口。世界上约有二十亿人口的生活受这三大世界宗教的影响。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宗教,这决不是偶然,是由其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1]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世界宗教发展的趋势往往会形成局部地区的难点、焦点和全球性的热点、重点,对整个世界的格局和发展走向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2] 1 基督教 1.1 基督教的起源 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左右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和小亚细亚一带。在这一地区居住的犹太人,受到罗马统治者残酷的压迫,因此,一部分犹太人便把希望寄托于犹太经典中关于“救世主”拯救人类苦难的传说,这样,一种有别于犹太教的新教派便逐步形成了。这种新教派的传道者在巴勒斯坦各地传教,宣扬“救世主”就是上帝的儿子耶稣,他奉了上帝的旨意降临人世来拯救苦难的人类。“救世主”在希腊语中称为“基督”,所以,这种新教派后来就被称为基督教。根据基督教的传说,耶稣是12月25日降生于耶路撒冷的, 后来这一天

《新闻传播学》书评

《新闻传播学》书评报告 一、基本信息 《新闻传播学》黄旦著,1997年浙江大学出版社 二、作者介绍: 黄旦,男,1954年生。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教育部新闻学科组召集人,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原主任张国良教授调离复旦后,黄旦即接手这一“211”研究中心),深圳大学讲座教授(鹏城特聘教授)。 工作经历:1983-1998:杭州大学新闻系教师,曾任新闻系副主任,杭州大学新闻研究所常务副所长。1999-2001:浙江大学新闻系教师,任新闻系主任,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2001、7-现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师,曾任新闻学院新闻系主任。 研究领域:新闻理论、传播理论。主要研究方向:中外新闻与传播思想、大众媒介与社会 主要成果:《新闻传播学》、《媒介是谁:对大众传媒社会定位的探寻》、《也论林则徐的新闻观》、《独立战争前后美国报刊思想之演变》、《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五四前后新闻思想的再认识》等论著三十多篇。2005年底,黄旦教授代表性著作《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现正在进行的课题:《中外传播思想史》目前担任课程: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新闻思想史论、世界传播学说史、传播学研究。主持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先后留学美国和澳大利亚,多次参加国际传播学学术研讨会。《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获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黄旦教授,无疑是中国中年学者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学术标竿性人物。 三、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对论题进行了深沉思考的基础上写成的,其精要之处,在于始终清醒地以信息观念来考察新闻,揭示新闻是事实的信息这一特质,并紧紧抓住这一核心问题,从多个方面对新闻传播活动及其各种表现进行科学剖析,提出不少新见解,给人启发。本书积极运用传播学等西方学术思想为自己的研究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马克思主义本是开放性的,这不断以人类优秀的科学成果来丰富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产生于印度的佛教,由于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的不同,它在许多方面都与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但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十分注重与中土原有的思想文化相适应。人们常说,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是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佛教,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延续时间最久,传布范围最广,影响深远,包罗万象的思想运动和文化运动。 汉朝:佛教初传中国 佛教初传中国,依附于黄老,当时人们把它看作方术的一种,或者是看作当时民间流行的信仰或巫术之一。《后汉书》记载楚王刘英一方面崇尚黄老,另一方面又尊崇佛教,具有道家特点的黄老之学与佛教被人们相同看待。佛教的精深教理在当时也不为人们正确理解,灵魂不灭和轮回报应的思想是人们理解的最初的佛教义理。 从历史上看,佛教自两汉时经西域传至中国内地后,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它只是在皇室及贵族上层中间流传,一般百姓很少接触。到东汉末年,佛教开始在社会上有进一步的流传。在汉代佛经的翻译中,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迎合特别表现在对儒、道思想观念和名词术语的借用上,因而汉代的译经儒化和道化的倾向十分明显。 汉译佛经的老庄化倾向不仅有利于佛教思想在中土的传播,而且也加深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思想发展的影响。魏晋玄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玄佛合流的出现,都与此深有关系。汉代译经还十分注意对以儒家名教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社会伦理的迎合。

总之,这时佛教还不为大多数中国人熟知,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处于依附于道家或道教的情况。 三国两晋时期:走出依附的道路 两晋时,随着魏晋玄学的盛行,佛教也依附于玄学而得以大兴。这个时期,在佛经继续译出的同时,开始出现了一批从事佛教理论研究的中国佛教学者。随着佛教在三国两晋时的逐渐兴盛,佛道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朗化。佛道之争在南北朝时甚至酿成了流血事件。而佛道之间的争论也从反面促进了双方的进一步发展。 魏晋时期,所译佛经的数量相比以前有了增加,大小乘经典相对完备;佛教的义学有了迅速的发展,佛学正在开始从依附老庄玄学独立出来;汉人对于佛教义理已经有了自觉的需要,开始走出汉地到西方去求得佛经。佛教已经开始从贵族府第走向了社会,在民间流传开来。 三国两晋时期,佛教在与中国固有思想文化的相互冲突与相互融合中得到了迅速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社会的分裂与动荡不安,百姓的苦难与被拯救的渴望,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使佛教得以赶超中土原有的各种宗教信仰而与传统的儒、道并存并进,为隋唐时期与儒道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奠定了基础。 南北朝:登上历史的舞台 南北朝时期是佛教与儒道关系全面展开、也是佛教在三教关系中进一步发展的时期。随着佛教的日趋兴盛,佛道儒三教之争,特别是佛道之争也在这个时期突出了出来,“三武一宗”灭佛事件有两次出现在这个时期,而这两次灭佛事件都

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形成及其发展

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形成及其发展 彭超 【摘要】宗教在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中,是一种普遍存有的文化现象,是人类文明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观点和行为。本文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起源、形成及其发展等多个方面,对世界三大宗教的特征实行阐述。 【关键词】宗教;人类文明;起源;宗教发展 世界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它们能突破民族、国家和地区的限制实行传教布道,并能为世界各民族、国家和各地区的人们所接受,因而成为世界性的宗教。世界宗教影响的范围很大,对人们的思想、文化和政治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影响。近几年来,基督教大约对十亿多人口有着较深的影响,伊斯兰教徒约有六亿多,受佛教影响的约有三亿人口。世界上约有二十亿人口的生活受这三大世界宗教的影响。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宗教,这决不是偶然,是由其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1]在世界化的过程中,世界宗教发展的趋势往往会形成局部地区的难点、焦点和世界性的热点、重点,对整个世界的格局和发展走向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2] 1 基督教 1.1 基督教的起源 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左右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和小亚细亚一带。在这个地区居住的犹太人,受到罗马统治者残酷的压迫,所以,一部分犹太人便把希望寄托于犹太经典中关于“救世主”拯救人类苦难的传说,这样,一种有别于犹太教的新教派便逐步形成了。这种新教派的传道者在巴勒斯坦各地传教,宣扬“救世主”就是上帝的儿子耶稣,他奉了上帝的旨意降临人世来拯救苦难的人类。“救世主”在希腊语中称为“基督”,所以,这种新教派后来就被称为基督教。根据基督教的传说,耶稣是12月25日降生于耶路撒冷的, 后来这个天就成了基督教的重要节日——圣诞节。耶稣为完成自己的使命,率领着12个门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