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第一章 传播概述
- 格式:pdf
- 大小:219.76 KB
- 文档页数:4
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根植于人类生活的传播现象一、概念:1.1964年,拉扎斯菲尔德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
2.1947年,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
3.传播:传播原来含义较广,如交流,通讯,交际,交往等等,基本意思是“与他人建立共同的意识”。
在传播学中,传播被定义为:“带有社会性的,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人类文化史,社会发展史并存的,传播是一种社会行为,它这是指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
施拉姆认为:“今天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②强调传播是意图地施加影响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③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作传播”。
生活与信息交流的推进而不断发展与完善的;②人类社会的传播方式虽然简单,但是却是多通道,多样的主要因素与推动力量,传播主要围绕生产力,生产关系进行的信息交流,沟通,扩散。
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 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信息交小,传播学可分为五个研究层次,即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第二,按传播学自身的结构可分为三个研究层次:理论,模式,研究方法(定量、定性)。
第三,按不同领域划分纵向或横向的研究层次和研究重点。
纵向研究主要有:古代传播思想的整理与分析,近现代传播事业的演变等。
横向研究有:信息系统——研究与信息处理有关的理论和技术性问题等。
第四,还可分为宏观研究和微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传播学概论讲义第一章传播的含义第一节传播定义从古代汉语来看:说文解字傳播《北史·突厥传》:传播中外,咸使知闻。
•强调传递、撒播。
从英文词根来看:•拉丁词根:Communication: Communis分享,共有•印欧词源:Kom—moini 共同,交易,交换•强调交流、双向。
从西方学者的定义来看:•分为四种:•1.影响说传播是传播者有意识地影响他人的劝服行为。
–“传播就是某个人传递刺激以影响另一些人的行为的过程。
”•——霍夫兰等1953年•以上定义强调了传播者传递信息的目的性和影响性,把传播目的的实现和受者行为的改变看作是一切传播的基本特征,忽视了有些信息并非是向人们有目的的施加影响的事实。
2.反应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各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映。
定义在强调传播的广泛性和受者反应的必然性的同时,抛弃了传播的社会性和受者的能动性。
3.互动说•传播是把互不关联的事物联系起来的过程。
•强调了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通过信息传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双向性。
但是人类传播毕竟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一来一往的信息互动,而是一种复杂的多向的信息交流与沟通。
4.共享说•传播是传受双方对信息的共同分享。
–“我们在传播的时候,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即我们想努力共享的信息,思想或态度。
”•——施拉姆•定义强调了传播者与接受者对符号的共有性和共享性,但没明确指出:传受两者要“分享的是含义,而非符号”。
因为“同一个符号对两个人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义,或者对一个人有意义,对另一个却毫无意义。
”关于传播定义的异同•相同点:•1、传播是一个过程,不能被任意孤立起来。
•2、传播是相互作用的。
要重视传播过程中的语境。
•3、传播是象征性的。
Sign 强调signifier(能指)和signified(所指)之间的关系。
不同点•1、社会活动–赞成的人将它视为一种社会工具,人与人之间关系形成的基础。
我们不单是寻求传播,相反,我们是在传播过程中做具体的事情。
第一章传播学概述选择:1.20c70s末传播学引入中国。
2.传播的定义:“共享”说、“影响”说、“仪式”说、“符号”说。
(不同定义反映了人类从不同角度观察传播现象的结果。
)3.传播的本质:传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或基础性行为之一。
4.传播的类型:(着眼点不同:二分法、四分法)二分法: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传播的技术、手段);四分法: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团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以传播的范围、规模)5.自我传播:规模最小,不属于社会传播,不属于传播学研究范畴。
6.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
(至少两人以上,但上限模糊)7、大众传播学包括新闻事业。
新闻事业是大众传播的一部分。
8、传播规模与手段密不可分、互为因果。
9、传播“三要素”:传播过程存在着三个环节:传(者),受(者),信息(内容)。
10、传播的基本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
11、传播的基本功能:传送或者接受各种信息。
传播功能的多样性、复杂性。
12、从功能的角度看,传播可分为两种类型:工具性传播(或实用性传播)、消遣性传播(或娱乐性传播)。
13、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的谈话分为“社交性”和“自我中心性”两种。
14、传播功能的三个层次:个人层次,组织层次,社会层次。
15、传播的三、四大功能:传播的四大功能先由H.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三个功能,即“监测环境” “协调社会各个部分”和“传承社会遗产”,后来C.赖特在此基础上又增加“提供娱乐”的功能。
16、现代社会传播的显著特点是:大众传播在各个层次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尤以社会层次为最。
17、传播的基本功能:传受信息。
18、传播功能的相对性和双向性:传播的功能与内容是相对的;绝大多数传播是双向、交互的,其作用、功能也就是双向、交互的。
名词解释:传播学:研究人类社会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的学科。
信息:事物(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对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专业:新闻传播学院第一章总论♦什么是传播,传播的定义♦传播学如何兴起,它研究的内容及学科性质♦介绍国外传播学的概况,主要奠基人及学术成就♦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传播的类型:自言自语人内传播蘑菇与伞人际传播林肯健将组织传播春节晚会大众传播网络传播第一节传播的定义一、传播的定义共享说:亚历山大·戈德《传播的定义》:传播就是信息共享的过程。
劝服说:霍夫兰等传播就是某人传递信息或刺激以影响另一些人行为的过程。
反应说:史蒂文斯,传播就是有机体对刺激的反应。
★传播是信息在时间或空间中的流动和变化。
1传播学里的传播,是双向、共享意义上的信息和知识的流动过程。
2传播不是纯粹的获取和交流信息知识,它可能创造出新的思想。
二、信息的概念:★香农:信息就是能够减少和消除不确定性的内容。
第二节传播学的兴起★一、传播学诞生的诱因1.科技的发展2.城市人口的集中造就了规模化的信息需求。
3.政治和战争的需要。
★二、传播学研究的演化可以概括为两大流派、三大来源、四大先驱。
两大流派:美国的经验学派和欧洲的批判学派。
三大来源:行为科学、信息科学(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新闻学四大先驱: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勒温、霍夫兰。
第三节国外传播学的概况,主要奠基人及学术成就拉斯韦尔5W模式:谁——说什么——对谁说——通过什么渠道——取得什么效果。
对宣传的研究。
《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拉斯韦尔对宣传的研究现代战争是一种整体战争,舆论在这种冲突中举足轻重。
宣传就是有效控制舆论的方法。
“通过操纵有意义的符号控制集体的态度。
”★宣传目的:改变受众态度来支持自己,推进自己的事业,损害敌人。
★方法:集中和转移公众的注意力是社会上层人物实施权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民主的政府而言,它意味着一种不诚实和欺骗。
宣传中努力说服的目的对宣传者本人是有利的,对被说服者未必有利,甚至是不利的。
★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贡献:1从政治学角度研究传播,是“宣传和政治符号理论发展的先驱”。
自考《传播学概论》知识点梳理一、传播学基础知识传播学的奠基人有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施拉姆。
传播学的主要分支有人际传播学、组织传播学、大众传播学。
对于传播学这门新兴的科学,最重要的是奠定理论基础;在构成传播学的各门学科中,与它关系最密切的行为、信息学;其具有的鲜明特色是边缘性。
传播的定义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二是强调传播是有意图的施加影响;三是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
传播的一般性功能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传播的个人或个体功能;二是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的角度去分析传播的社会功能。
传播学的研究路线是多学科理论探索→对传播实践的调查、分析和指导→理论上的提高的发展;传播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贯穿这门学科的一条主线是传播效果研究;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传播现象;传播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传播的过程和效果;传播活动存在的前提是受传者。
传播学研究基本步骤的第一步是选择课题;传播学研究常用的实验方法是实地试验;传播学研究中,我们将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相互交流信息的各种途径、手段、方式,通称为“渠道”。
传播过程的研究现状是将传播作为过程看待,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深入到深入,研究工作尚未完成。
传播作为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过程具有共同性和社会性。
传播学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
人际传播首先是社会信息传播。
狭义的人际传播亦称亲身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
同时,人际传播也是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
传播学研究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做到为我所用、中西结合、批判吸收。
我国传播学研究主要是以评价、介绍为主。
二、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于1946年在《宣传.传播.舆论》中首次明确了“大众传播学”这一概念,他提出了传播的5W模式和“社会传播”概念,并倡导和实践“内容分析法”,他又被后人称之为“宣传研究”之父;拉斯韦尔还提出了传播具有的环境监测、文化传递、社会协调三大功能。
自考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导论学习指导:本章是《传播学概论》全书的引论.重点在于了解传播学的关键概念、学科概况及学科背景。
第一节根植于人类生活的传播现象一、概念:1.1964年.拉扎斯菲尔德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
2.1947年.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
二、问答:1.传播的定义大致分为哪三种类型:答:①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这是指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
施拉姆认为:“今天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②强调传播是意图地施加影响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③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作传播”。
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一、概念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第一.按信息传、受的范围大小.传播学可分为五个研究层次.即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第二.按传播学自身的结构可分为三个研究层次:理论.模式.研究方法(定量、定性)。
第三.按不同领域划分纵向或横向的研究层次和研究重点。
纵向研究主要有:古代传播思想的整理与分析.近现代传播事业的演变等。
横向研究有:信息系统——研究与信息处理有关的理论和技术性问题等。
第四.传播学研究可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个层次。
3.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4.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00642传播学概论大纲苏州大学编(高纲0890)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传播学概论》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专业的必修课,它是本专业应考者在学习了《新闻采编》、《新闻事业史》、《广播电视学概论》等有关基础课后,进行理论升华、提高的一门专业理论课。
其理论的思辨色彩较浓。
学习这门课,可以拓宽新闻思维视野,活跃思路,改变我们旧有的新闻观念,从而获得一种分析新闻传播现象、问题的新角度、新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应考者在掌握大众传播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前提下,能够灵活地运用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分析一些新闻现象和传播问题,并能从事报刊、广播、电视的受众调查和效果分析。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绪论:现代传播学研究的对象、历史、方法与现状一、课程内容什么是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人的学问,研究人与人,人与他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影响,研究人怎样报导消息,接受新闻及知识,怎样受教及教人,怎样消遣及娱人。
”(施拉姆)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及传播与人和社会关系的学问,是从传播的社会功能出发,利用行为科学的研究方法,以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为基础,以社会信息交流尤其以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
传播学30—40年代发端于美国,尔后逐步扩展到欧洲、亚洲,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个阶段,后一阶段在“新三论”的影响下,发展较快,出现了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以及施拉姆等著名学者。
产生许多新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流派。
后来逐渐扩展到欧洲、亚洲,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两个发展阶段。
传播学理论最早来源于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等其他学科,50年代以后开始逐步形成自身的体系。
特别是后一阶段,在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三论”的影响下,传播学有了较快的发展。
传播学传统上涉及五个方面内容,即:作为传播主体的传播者、作为传播主题的受众、传播的内容与信息、传播的媒介、传播的效果。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传播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 传播学的定义- 传播学的概念: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递和交流过程的社会科学学科。
- 传播的本质:传播是信息的流动,是人类社会互动的基础。
2.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信息:信息的概念、特性、分类及其在传播中的作用。
- 符号:符号的定义、功能、类型及其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 传播过程:传播的模型、要素(如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效果)及其相互作用。
- 传播环境:社会、文化、技术等环境因素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发展历程1. 创立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 奠基人:哈罗德·拉斯韦尔、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等。
- 里程碑事件: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5W传播模式。
2. 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理论发展:两级传播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议程设置理论等。
- 研究方法:调查法、实验法、内容分析法等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
3. 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学科交叉:传播学与文化研究、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融合。
- 技术影响: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传播学理论的影响。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量研究方法- 调查法:问卷设计、样本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田野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 内容分析法:编码、分类、量化内容特征。
2. 定性研究方法- 深度访谈法:访谈技巧、数据整理与分析。
- 观察法: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的应用。
- 案例分析法:案例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3. 混合研究方法- 方法论: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结合原则。
- 实践应用:如何在实际研究中运用混合方法。
四、传播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趋势1. 发展现状- 学科建设:传播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 研究成果:我国传播学者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探索。
- 行业应用:传播学理论在新闻、广告、公关等领域的应用。
传播学概论大一知识点归纳
1.传播的概念:传播是信息、观念、价值等在社会中传递的过程,涉
及到传播者、媒介和接受者之间的互动。
2.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传播学源于20世纪初,经历了媒介技术发展、社会学研究影响、多学科合作等多个阶段。
3.信息传播模式:线性传播模式、交互传播模式和文化传播模式是信
息传播的三种基本模式,分别强调了信息传播中的不同要素和互动方式。
4.传播理论:包括的传播理论有:传播效果理论、依附理论、社会认
知理论、框架理论、媒介依存理论等。
这些理论系统地解释了信息传播过
程中的不同方面。
5.传播研究方法:调查、实验、案例分析、文献研究等是传播研究中
常用的方法。
研究者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进行研究,从而深入了解特定
问题。
6.媒介与传播:媒介是传播的工具,通过不同类型的媒介(如电视、
广播、互联网等)可以实现信息传播的广度和速度的增加。
7.传播的影响:传播对个体和社会都有重要的影响。
个体受到传播的
信息和观点的影响,而社会受到大众媒体的塑造和传播的文化的影响。
8.大众传播与新闻传播:大众传播是指通过媒体向广大群众传播信息
和观点,而新闻传播则是大众传播中特定领域的传播,即新闻传媒的传播。
10.传播伦理:传播伦理要求传播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遵守道德规范,如保护隐私、真实报道等。
这些是传播学概论中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对信息传播的本质、过程和影响有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掌握传播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传播现象的观察和研究。
第一章传播概述一、传播有哪些特性?形态多样性时空遍布性行为伴随性极端重要性二、传播的本质是什么?极端重要性既是传播的特性之一,又是传播的本质。
即从本质上看,传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的基本或基础性行为之一。
三、传播的定义是什么?1.“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它在传播中专指“心”的共有,并不涉及“物”的共有。
在传播实践中,这种“共享”不但是主观愿望,在很多情况下,也是客观结果。
即它是传播的出发点,又是其归宿。
2.“影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意图对受者施加影响、改变对方(认知、态度或行为)的过程。
3.“仪式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之间开展的仪式。
4.“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
“传播”即传授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四、怎样理解传播与信息的关系?传播和信息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两位一体”,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传播为形式,信息为内容,两者密不可分。
凡有“信息”处,必有“传播”,反之亦然。
五、传播有哪些类型?二分法分为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
这里的着眼点是:传播的技术、手段。
亲身传播指的是:以人体自身为中介或媒介,尤其以语言为主要传播手段,而以表情和动作为辅助手段传播的方式。
大众传播指的是:以机械化、电子化的大众媒介如报刊、网络等为手段的传播方式。
四分法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团体)传播和大众传播。
这里变换了视角,以传播的范围、规模为着眼点。
四中传播类型由小到大依次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自我传播:只不过传者和受者的角色由一个人扮演。
这种以思考为核心的内向型自我传播,构成一切外向型传播的前提和基础。
人际传播: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
它的规模扩大为至少两人以上,下限明确,但上限模糊。
组织传播:所谓“组织”,通常指正式的组织,即为达成特定目标而建立明确程序、发生协调行动的群体。
大众传播:这是规模最大的一种传播。
传播内容的中介,既是信息的物理载体,又是接受行为的消费对象,通称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体、传媒。
传播学概论自考笔记刘宗义目录第一章传播概述 (3)第一节传播的含义 (3)第二节传播的类型 (3)第三节传播的结构 (3)第二章传播学简史 (5)第一节 世界传播学沿革 (5)第二节中国传播学历程 (8)第三章传播技术的影响 (8)第一节传播革命的意义 (8)第二节媒介理论的演进 (10)第三节媒介融合的展望 (11)第四、五章传播制度的建构 (12)第一节传播与政治 (12)第二节传播与社会 (13)第三节传播与文化 (15)第四节传播与经济 (16)第六章传播活动的实践 (16)第一节人际交流 (16)第二节 群体传播 (17)第三节组织沟通 (17)第四节公众表达 (18)第五节大众传播 (18)第六节国际传播 (19)第七章传播主体的互动 (19)第一节传者图像 (19)第二节受者形貌 (20)第三节传受者展望 (22)第八章传播效果 (23)第一节从迷思到科学 (23)第二节从单一到多元 (24)第三节中国传播效果的本土化研究 (26)第一章传播概述第一节传播的含义传播的特性有:1、形态的多样性:口语、文字、图像传播等多种形式;2、时空遍布性:传播存在的普遍性;3、行为伴随性:传播是一种伴随性的行为;4、极端重要性:传播的本质。
二、传播与communication1234所谓传播是指传受信息的行为。
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
两者密不可分。
信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人类信息。
第二节传播的类型人类传播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人类传播分为社会传播与非社会传播。
社会传播包括人际传播、群体和组织传播、大众传播;非社会传播包括自我传播。
(二)四分法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二、自我传播:传者和受者的角色由一个人扮演。
三、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四、组织传播五、大众传播第三节传播的结构一、结构研究的意义(一)结构与过程的含义二、传播的基本模式三、线性模式1948年拉斯维尔提出了5w模式,即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取得的传播效果。
最新郭庆光《传播学概论》⾃考复习资料精品⽂档精品⽂档《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第⼀章传播概述【名词解释】传播学:研究⼈类社会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规律的学科。
⼈际传播:⾄少两⼈之间进⾏的个⼈与个⼈之间的传播活动。
⼯具性传播:⼈类进⾏传播是为应对环境,即顺利地有效地展开与⾃⾝⽣存和发展相关的⼀切⾏为。
⿇醉作⽤:与⼤众传播媒介的接触,耗费现代⼈⼤量时间,使之越来越疏于⾏动,并以为⾃⼰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
即沉溺于被动的信息积累。
托马斯公理:如果⼈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
类似“⾃我达成的寓⾔”,即如果个⼈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开展⾏动,结果就可能使之成为现实。
【简答题】传播的本质形态多样性(使⽤符号不同)、时空遍布性(⽆时不有、⽆处不在)、⾏为伴随性(实物传播、贯穿性)、极端重要性(传播的本质)⼤众传播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机械化、电⼦化的技术⼿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传送信息的⾏为或过程。
其主要优点为:快、⼴、多、好(清晰度、保真度)。
传播的四⼤功能监测环境——⽤新闻不断地向整个社会及时报告环境的变动协调社会各部分——以【论述题】传播的定义(⼀)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额分享(⼆)影响说:强调是传者意图对受者施加影响、改变对⽅(认知、态度或⾏为)的过程(三)“仪式”说:强调是传者与受者之间开展的仪式(四)“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拉斯维尔的5W模式5W:Who(谁)→says What(说什么)→in What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对谁)→with What effect(取得什么效果)5W,传播结构(过程)中的5个要素和环节: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
5W,传播学的研究领域: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5W模式的问题:上⼀页下⼀页。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总论第一章总论第一节关于传播及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传播的文字起源:距今1400年前,《北史·突厥传》中,“传播中外,咸使之闻。
”英语“Communication”源于拉丁文。
关于传播的概念有共享说、交流说、影响(劝服)说、符号(信息)说等等。
二、关于话语研究话语研究是把关注点放在对事物本质所做出的种种话语的可能性上。
换句话说,话语研究不是研究一个事物是什么,而是研究为什么人们用某种方式对该事物进行表述,是什么社会条件导致了这种话语,这种话语是否能够自我证明,它导致了什么后果。
所谓话语,就是围绕着特定的语境中的特定文本所形成的传播实践和社会实践。
三、传播的五种话语(一)传播是传递1、传播是信息的传递1948年,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传播的5W模式。
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认为:“信息就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这个定义虽然强调了信息客观性的一面,却忽视了信息编码和解码的复杂性,忽视了传播的社会意义。
2、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指在传播过程中,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多种变量处理不当,而造成传播效果的不确定性或误差。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妨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
传播隔阂指的是个人、群体、组织、世代、文化之间的隔阂、误解或曲解。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社会信息系统通过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来服务于社会发展。
立邦漆《龙篇》(二)传播是控制1、控制论视角下的传播1948年,数学家维纳出版了《控制论》一书,提出了控制论。
维纳认为,社会过程充满着偶然性,传播与控制是一个过程,要使这个社会更加有序,必须随时获得信息反馈,即时做出调整,适立新的变化(即自我学习),更好地执行控制者的命令。
2、传播是传者控制受者的过程传播学的诞生,也是“有意图地施加影响”这一话语兴起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