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 格式:ppt
- 大小:2.85 MB
- 文档页数:62
一、文学作品的类型: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象征型文学1.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2.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3.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二、文学作品的基本题材:1.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的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基本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2.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基本特征:浓缩的反应现实生活,集中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3.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基本特征: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4.散文:广义的散文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
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
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基本特征: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书写真实感受.5.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基本特征: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三、文本: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1、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
文学言语层面特点: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还有:(1)文学言语内指性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2)文学言语心理蕴含性(3)文学言语阻拒性加工成陌生的、扭曲的、对人具有阻拒性的言语。
四、文学意蕴三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艺术至境三美神:文学典型、文学意象、文学意境五、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他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作家用文字描绘出的虚构角色,是故事情节的推动者和参与者,也是作品的灵魂所在。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绘和塑造,无论是小说、剧本还是诗歌,作家都试图通过他们的言谈举止、思想感情和行动来向读者传递特定的意义和价值观。
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对于深入剖析作品的主题和意图至关重要。
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原则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原则是真实性和可信度。
作家在创作人物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刻画独特性:每个人物形象都应该具备鲜明的个性特征,使其在读者的心目中独树一帜。
2. 内外交融:除了外在形象的描写,作家还应该探索人物内心的世界,通过思想、情感等内在表达来增加形象的立体感。
3. 相互关系:人物形象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互相影响、交流和对抗,这种关系应该通过作品中的时空背景和情节得以展现。
4. 可塑性:作家需要给予人物形象一定的可塑性,让他们在作品发展的过程中有所成长和变化,以促使故事情节更加丰满。
二、人物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1. 表达主题:人物形象是作品主题的直接体现。
他们代表着不同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在作品中通过言行举止来呈现主题。
2. 推动情节:人物形象的行动和冲突是故事情节展开的动力源泉。
他们的选择、抉择和行为将引发一系列的事件和转折点。
3. 传递情感:人物形象表达着情感,通过他们的喜怒哀乐、痛苦欢乐等情绪,作家可以传递给读者强烈的感情体验。
4. 反映社会:人物形象可以是作家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的反映。
他们的存在和塑造离不开时代的背景和社会环境。
三、解读人物形象的方法1. 文本分析法:通过仔细阅读作品的文字,观察作家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从外貌、衣着、语言、动作等方面寻找线索,了解形象的特点和性格。
2. 情感分析法:关注人物形象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分析他们的喜怒哀乐,推测背后的原因和动机。
3. 行动分析法:关注人物的行为和决策,思考他们的选择背后的意义和价值观。
1.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特点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专管理想的文学形态,特点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特点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2.近代文学类型: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3.现代主义文学:反对模仿,再现现实,反对按客观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社会生活,追求个体主管情感不受限制的充分表现。
大量运用变形,荒诞,象征等手法,突出虚幻性和假定性。
4.诗的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小说: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剧本:浓缩的反映社会生活,集中的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散文: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书写真实感受报告文学: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5.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6.文学典型的特征:文学典型必须具有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
文学典型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7.文学意蕴的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8.文学意象的特征: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
表现特征是象征性,形象特征是荒诞性,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9.叙事: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时间的过程。
特征: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即人的行为及其结果。
叙事是话语的虚构10.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时间是一个叙述单位11.故事时间是指股市发生的自燃事件状态。
文本时间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12.视角是作品中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根据叙述者观察故事中情境的立场和聚焦点而区分。
,将聚焦点分为零聚焦,内聚焦,外聚焦。
13.情节与事件的关系: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
叙事中的事件包裹从大到小的不同层次,是分析叙事的基本单位。
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文学形象是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它们可以是现实中的个体,也可以是虚构的角色。
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具有独特的外貌特征,还代表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理想的文学形象应该具有深度和复杂性。
它们应当是立体的,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多样的性格特点。
一个好的文学形象不应该是简单的、单一的,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具有独特的情感和行为方式。
这样的形象可以引发读者的共鸣,让他们产生对人物的兴趣和情感上的投入。
一个理想的文学形象应该是真实的。
虽然文学作品是虚构的,但好的文学形象应该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觉得他们是真实存在的。
这需要作者在刻画人物形象时注重细节的描写和情感的揭示。
通过细腻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人物的情感波动、思想的追寻以及内心的挣扎,这样的形象才能真实地触动读者的心灵。
此外,一个理想的文学形象应该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虽然每个人物形象都有其独特性,但好的文学形象应该能够代表一定的群体或普遍的人性。
通过这样的代表性,读者可以在人物身上看到自己或与自己有共通之处的人。
这种共鸣能够引发对人物的情感共鸣,让读
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思考人性的复杂性。
总之,理想的文学形象应该是深度、真实和普遍性的结合体。
它们应该是立体的、真实的个体,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并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思考人性的复杂性。
通过这样的形象,作品才能够更加有力地传递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能够给读者带来更深刻的文学体验。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文本:“文本”(text ,又称本文),在英语中是原文、正文的意思,这里用来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作品中人物的典型性,它的性格特征和艺术魅力都是通过“卓越的性格刻画”来实现的,在人物塑造时处于艺术表现的中心地位。
典型环境:它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意境: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
它是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审美意象:审美象征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它不仅是观念意象的高级形态,也与典型、意境一样,属于艺术至境的高级形态之一。
1.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①文学言语层面文学言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这是由作家选择一定的语言材料,按照艺术世界的诗意逻辑创造的特殊言语系统。
文学语言与一般语言的不同:文学言语除了人们经常提到的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等特点外,还有以下三个特点必须加以说明。
第一,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普通言语是外指性的。
普通言语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世界,它必须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经得起客观生活的检验,并且必须遵守各种形式逻辑的原则。
文学言语则是指向本文中的艺术世界,它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而要求与整个艺术世界氛围相统一。
第二,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
文学理论1、文学作品的类型:是指文学作品反映现实,表现审美情感的方式,而文学作品的体裁,则是指文学作品话语系统的结构形态。
2、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再现性文学只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如实的刻画和模拟。
他要求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面对现实,正视现实。
并忠于现实生活,而不是绕开现实,躲避现实。
3、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其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4、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5、诗的审美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6、文本: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7、文学作品的文学层次: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态层面、文学意蕴层面。
8、文学言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1)文学言语内指性(2)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
(3)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
9、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通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文学形象特征、(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3)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4)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10、合理:文学形象真实性的客观规定性。
合情:文学形象需反映人的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感情,真诚的意向。
文学形象就是在合情合理的尺度内,实现了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11、文学意蕴层面:是指文本所蕴含的理想,感情等各种内涵,属于文本结构纵深层面。
(1)历史内容层(2)想象意味层(3)审美意蕴层12、“这一个”:突出文学形象,个性与共性,普通与特殊,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13、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14、文学典型特征性:(1)文学典型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生命的总特征。
(2)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文学理论简答题一、关于文学作品的类型根据文学创作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在反映现实,表现审美感受方面的不同方式,我们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理事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从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看,古代是文学类型的初步形成期。
在古代文学类型浑然混合的总体状态下,各种文学类型的基本结构已初步形成。
近代是文学类型的充分发展期。
出现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文学思潮和运动,使理想型、现实型、象征型文学得以独立、充分的发展。
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文学也分别成为理想型、现实型、象征型文学的典型形态。
现代是文学类型的多向演变期。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继续发展,使现实型文学得以深化。
出现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文学形态,使现实型和理想型文学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得以综合发展。
在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基础上又兴起了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使理想型和象征型文学的某些特征得以突出、强化、演变。
二、关于文学作品的体裁诗是一种语词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其基本特征是凝炼性、跳跃性、节奏性、韵律性。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体裁。
其基本特征是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和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其基本特征是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和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其基本特征是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和抒写真实感受。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一,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问题二,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一)文学话语层面.——文学作品表层1,文学话语是内指性的.——文本中的艺术世界,不必符合现实生活逻辑(普通言语外指性与文学言语内指性)举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2,文学话语具有心理蕴含性.——蕴含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人类语言符号的指称功能和表现功能)举例同上3,文学话语具有阻拒性.——陌生的不易被人所理解,从而引起兴趣有了审美效果(自动化言语:过分熟悉而失去兴趣语言)举例:女神凤凰涅槃,弹指间(二)文学形象层面.文学形象含义:读者在阅读文学话语系统时在头脑中经过想象联想而产生的生动的生活图景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2,文学形象又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文学形象的合情合理——符合客观规律和理想;反映人们真切感受举例《城堡》3,文学形象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举例《天净沙。
秋思》中的旅人形象4,文学形象又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因为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他的形象不是直观的而是想象的,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举例林黛玉形象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三)文学意蕴层面.——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历史内容层李商隐的《乐游原》哲学意味层陶渊明《饮酒》审美意蕴层苏轼的《海棠》艺术至境三美神:文学典型,文学意境,文学意象第二节文学典型一,典型论的发展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文学典型的含义: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一)文学典型的特征性_——特征性原则是文学典型首要的和基本的特点特征化含义: 我们把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征化".特征的特点在于: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二)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来自性格显示的生命的魅力性格侧面的丰富多彩+灵魂的深度灵魂的深度三方面:1 何种程度上表达了人类解放自身要求和改变现存秩序的愿望2 灵魂显现的历史真实程度3 性格和灵魂是否合乎理想三,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什么是典型环境典型环境的含义: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地人物的生活环境.1 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2 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二)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1 典型性格在典型环境中形成2 典型环境制约着典型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3 典型人物作用于环境第三节文学意境一,意境的形成及界定意境的含义: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境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二,文学意境的特征(一)情境交融举例: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登幽州台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二)虚实相生举例:叶绍翁《游园不值》(三)韵味无穷李白《忆秦娥》三,意境的分类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第四节文学意象一,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审美意象——文学意象泛化意象——文学形象二,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一)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 尼采:诗人应当是伟大的哲学家艾略特《荒原》卡夫卡,《变形记》(二)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型. 《变形记》中的大甲虫,余光中的《夸父》(三)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 大甲虫,《等待戈多》贝克特(四)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大甲虫的甲壳和没有翅膀,体现了抽象思维对形象设计的严格引导作用(五)审美意象的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审美意象的含义: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型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的表意之象.三,审美意象的分类预言式意象符号式意象复习要点[基本概念]典型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有魅力的性格特征化生活中富有特征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的过程意境,抒情性作品所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所诱发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1、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示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一般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作品中人物的典型性,它的性格特征和艺术魅力都是通过“卓越”的性格刻画来实现的,在人物塑造时处于艺术表现的中心地位。
2、特征化:是写实性作品中最基本的表现方法,即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
“特征”,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个场景,一个事件,一个人物或一种人物关系,高明的作家可以通过特征化使之变为传世之作。
3、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意象的空间。
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审美范畴,也是我们民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4、意象:这里主要指审美意象,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5、文本: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分为三个层次:文学言语层面、文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
6、文学言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这个系统中的言语与一般的言语有明显不同:作为文学言语,它不但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还具有内指性、心理蕴含性和阻拒性。
因而它是一种审美性的语言。
7、文学形象层面: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它具有如下特征: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8、文学意蕴层面: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
它一般又可以分出三个不同的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和审美意蕴层。
名词解释1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再现现实的矛盾和本质规律。
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2 理想型文学: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3 象征型文学: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4 文本(text):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文本具有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
5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6 意象:专指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
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7 叙事:文学的叙事(narration)是用话语虚构社会事件的过程。
8 故事时间: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
9 文本时间(叙事时间):指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10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
传统的叙事作品中主要是采用旁观者的口吻,即第三人称叙述。
较晚的叙事作品中第一人称叙述的多了起来。
第二人称叙述是较为罕见的特殊现象。
11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答:近代学者王国维曾说过:“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
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在抒情性作品中,景是由抒情话语组织和表现出来的,被赋予了情感内涵的画面,它有灵性,情趣盎然。
而抒情性作品中的情,也不是空洞抽象的东西,它常常附丽于写景的话语上,由景象征性地表现出来。
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12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13创作个性:是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养成并表现在他的作品中的性格特征,它制约和影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表现。
论述文学形象的特征文学形象具有以下四个特征:1.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文学形象中,既包含客观的描写,又包含作家的主观情感和思想。
这种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使得文学形象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是主客观的统一体。
2. 假定与真实的统一:文学形象是虚构的,但同时又符合生活本质和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具有真实性。
这种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使得文学形象既有虚构性,又有真实性,是虚实相生的艺术品。
3. 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每个文学形象都是独特的个体,但同时又包含了其他类似人物的共同特征。
这种个别与一般的统一使得文学形象既有独特性,又有普遍性,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体。
4.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每个文学形象都有名姓、相貌性格等具体而确定的特征,但解读这些特征时,不同的读者可能会产生不完全相同的解读结果。
这种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使得文学形象既有确定性,又有不确定性,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体。
此外,文学形象还具有以下特点:1. 具体可感性: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其具体可感性的特点体现在它以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反映社会生活。
2. 艺术概括性:文学形象具有概括性,它通过个别反映一般,通过偶然反映必然。
同时,文学形象的概括性还体现在它能深刻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3. 审美理想性:文学形象必须体现作家的审美理想,而正确的审美理想则通过个别人物表现出时代精神和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
4. 感受个性化:在创作过程中,作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色和创造才能,让每个读者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来欣赏和评价作品。
综上所述,文学形象的特征包括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具体可感性、艺术概括性、审美理想性和感受个性化等。
这些特征使得文学形象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能够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类心灵世界。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1、文学作品的构成观:三国时期经学家王弼在对《周易》诠释时,详明地理清了“言”、“象”、“意”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它们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审美层次结构。
黑格尔提出“意蕴”说,认为艺术作品最先呈现给人的是它的外在形态,通过它可以追寻作品的意蕴和内容。
波兰现象学派理论家英加登把文学作品的文本由表及里地分成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这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面;第二个层面即意义单元,是文学文本的核心层面;第三个层面是多重图式化的面貌,是由意义单元所呈现的事物的大略图影;第四个层面是再现客体,即通过虚拟再生成的“世界”。
文学文本一般都具有四个层面。
2、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将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从外到内的结构特点称为“召唤结构”。
3、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通常分为三种:文学典型、文学意境、文学意象。
其中,典型是现实型文学的表现形态,意境是理想型文学的表现形态,意象是象征型文学的表现形态。
4、典型论:在西方17世纪以前,强调典型的普遍性和类型性,主张类型说。
18世纪以后,个人典型观占主导地位,开始重视共性到个性的转变。
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趋于成熟,并占中心地位。
20世纪后,马克思主义典型观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得到应用和发展。
在中国:“阶级典型”说—“共性与个性统一”说—“共名”说—“必然与偶然联系”说—“个性出典型”说—“中介-特殊”说。
5、“特征”的概念由德国艺术史家希尔特提出,“特征化原则”是文学典型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
6、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英国小说理论家E.M.福斯特把小说人物分成两种,一个是扁平人物,另一个是圆形人物。
扁平人物是“依循着一个单纯的理念或性质而被创造出来”,并非”真实人物“,近似一种“概念”。
小说家构思的情节支配着人物的行动。
有些小说甚至摆明到以“仁慈”、“勇敢”为角色取名。
圆形人物则有复杂多面的个性及真实的思想情感,会根据不同的场景,做出不同的反应。
文学形象的特点主要有:第一,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举例时可列举两例,一类是写实型的,主要谈作者对生活原型的加工提炼,以证明貌似客观,实有主观因素;一类是抒情或者象征型的,必须从荒诞的外貌中,举出这个形象的客观依据,以证明貌似主观化的形象,实有客观根据。
第二,文学形象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文学形象,一方面是假定的,不是生活本身,有的甚至与生活本身的逻辑也不一致;另一方面,它又来自生活,能使人联想起生活,使人感到比真实的生活还真。
这就是文学形象假定性与真实性相统一的特征。
这中间虚拟性和假定性是文学形象的前提性条件。
那么,怎样使它与真实性统一起来呢?这就要假定得合情合理。
所谓“合理”,是指文学形象真实性的客观规定性。
也就是指生活的本质和规律,不管读者面对着多么荒诞虚妄的文学形象,他都可以用自己生活中体验到的“理”加以衡量,如读者觉得合理,就是真实,否则就是不真实。
当然,“合理”,有时也意味着合乎理想,凡是合乎读者理想的形象,读者也会认可。
如《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和情节。
所谓“合情”,是指文学形象必须反映人们的真实感受和真挚感情。
而合理与合情相比,“合情”的因素往往比合理更有能动性:一是可以把看来不真实的细节升华为艺术真实,如李白写道:“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二是当客观真理与主观情感发生矛盾时,艺术的原则是牵理就情,如《牡丹亭》中写到人能死而复生。
总之,文学形象是在“合情合理”的尺度上实现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第三,文学形象是一般和个别的统一。
文学形象总是具有“以少总多”,“万取一收”的艺术效果,又称文学形象的概括性。
第四,文学形象是确定与不确定的统一。
由于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它的形象不是直观的而是想象的,它形成可感的艺术形象主要靠读者的想象来完成。
因此,作品首先要为这种想象提供一种限制性要素,使想象在一定范围,按一定的性质和方向去发展,这就形成了文学形象确定性的一面;同时,在上述前提条件的制导下,文学作品还必须为读者的想象提供一种可发挥性要素,这就形成了文学形象的不确定的一面。
理想型文学基本特征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主要包括表现性和虚幻性。
表现性是理想型文学的核心特征。
理想型文学通过形象化的方式,将内在主观世界状况(如情感、理想、想象、幻想等)呈现出来。
这种表现方式突出了主观因素,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艺术地创造一个理想的世界,表达作家超越现实的主观愿望。
虚幻性也是理想型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理想型文学并不完全依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而是通过夸张、变形、虚构等手法,不求外表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
这种虚幻性使得理想型文学能够超越现实的束缚,创造出更加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详细信息,建议查阅理想型文学的学术文献或相关著作。
第五讲文学形象文学形象是读者在文本修辞的感染过程中经由想象和联想而生成的生活图景,主要有文学意象、文学意境、文学典型三种形态。
在文学文本中,语言塑造出的形象感染了读者,令其产生认同或共鸣。
因而认识文学形象是十分必要的。
一、文学意象文学意象是文学形象的一种,是以暗示、说理或含混方式塑造的文学形象。
所谓“意象”,也就是表意之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具有表意性功能的文学形象。
作为一种文学形象,文学意象往往具有特定的哲理意味或者观念内涵,即具有象征性特点。
(一)文学意象的特征文学意象的意义,是一种象征的表达。
这规定了意象的审美特点必然和象征型文学的特点联系在一起,从而具有指意性、暗示性和朦胧性。
第一,指意性。
从意象的设置目的来看,文学意象具有指意性的特点,即一种意象往往是为了表达特定条件下生成的一种观念或者认识,是受写作者个人意图支配的形象,而不一定要符合现实生活的形象特征。
如艾青写过这样两首关于“池沼”的诗。
第一首题为《冬天的池沼》,第二首题为《青色的池沼》。
这两首诗的写作时间相差两个多月,也都使用了“池沼”这个核心意象,但是,它们却在诗中被分别赋予了完全不同的含义:前一首诗里面的意象“池沼”寂寞、枯干、荒芜、阴郁,代表了生命的消耗、悲痛与寂寞。
而后一首诗中的“池沼”,则平静、清潋、透明而富有青春气息,从而成为生机和希望的象征。
更有意思的是,在第一首诗中,“池沼”是静态的,在第二首诗中,“池沼”则是动态的。
在这里,“池沼”本身是怎样的、诗人所见闻的东西有什么客观形象特点等等问题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诗人按照什么样的意图去“使用”这个形象,从而使之呈现“自我意志”的要求。
第二,暗示性。
从意象的表达方式来看,一个意象往往通过隐喻、转义等等方式,暗示其内在的意义。
这使得我们理解一个意象的时候,不能仅仅查看这个意象本身,更要领悟它暗含的意义。
暗示,就仿佛是解谜。
文本意象仿佛是谜面,其暗示的意义则仿佛是谜底。
在舒婷的《思念》这首诗里面,每一个意象都很明确,但是,我们又必须“舍弃”这个意象本身的明确,想象并领悟其暗示出来的那部分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