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
- 格式:ppt
- 大小:3.82 MB
- 文档页数:60
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以文学创作、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文学消费为主要内容的活动的总称。
其一,它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元素构成。
其二,它在意向上可分为两个过程,一是从创作到作品到欣赏接受的过程,这是一个精神过程。
二是从文学生产到产品形成再到交换买卖的过程,这是一个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过程。
3.文学理论: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4.文学批评: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一切文学现象进行阐释和评价的科学。
5.文学史:叙述和研究文学发展过程、分析评价各个时代的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的学科。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其它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发展了的文学理论。
它有五大基石,分别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生产论、文学交往论。
2.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而文学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人的本质力量通过文学创造和文学欣赏展现出来。
3.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一切文学作品的客观材料和主观情思,都只能来源于社会生活,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在文学领域的运用。
4.艺术生产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现代社会,艺术成为商品,因而艺术是生产,为资本创造价值,并受物质生产水平的制约。
5.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即文学是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中以审美为目的和归宿的特殊部门,所以是审美的意识形态。
6.艺术交往论:马克思主义把文学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
它以作品为中心符号,构成了作家与作家、作家与此岸世界(现实生活)、作家与读者、作家与彼岸世界(理想世界)的交往对话关系。
名词解释绪论文学理论:广义来说,文学理论又称文学学,通常是关于文学的学问。
由于:“文学学”一词出现了两个“学”重叠,不大符合汉语表达习惯,所以,习惯上称为“文艺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语世界“文学理论”在中国文学界得到广泛传播,取代了“文艺学”而流行而来。
文学理论是从文学活动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从有文学活动开始就有说明这些活动的言论。
而且随着文学活动的深入发展,这些言论也变得愈加系统,形成文学理论。
第一章唯物史观:P社会结构:P意识形态:P艺术掌握:P20艺术生产:P22 人对世界的审美活动,意识形态生产。
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基础上,以审美情感去体验、发现和反映世界的美,并创造出美的精神世界,让人不仅从中受到美的陶冶、而且认识世界、弘扬人的价值,在各种精神生产中,艺术生产是一种最富于创造个性的“真正自由的劳动”。
马克思主义人论:P24美的规律:P28 美的规律反映的是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的内在关系,具有客观性。
美的规律的表现形式又是变化的、相对的,因时间、空间和事物性质以及创作主体、评价主体的不同而变现为不同的形式。
正确认识和把握美的规律,是成功进行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基本要求。
现实主义创作原则:P29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原则,既是唯物史观和“美的规律”思想的体现,又是对他们所处时代的文学实践经验的总结。
马克思恩格斯所强调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美的规律的思想在叙事文学创作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它要求作家真实描写现实的社会关系,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美学的、历史的批判标准:P30文学价值观:P第二章文学的“源”和“流”:P“二为”方向:P“双百方针”:P第三章文学:P 是现实在话语含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P审美属性:P语言艺术:P第四章文学价值:P102 文学价值既是作家创造的,又需要读者阅读接受才能实现。
文学价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学价值是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文本:“文本”(text ,又称本文),在英语中是原文、正文的意思,这里用来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作品中人物的典型性,它的性格特征和艺术魅力都是通过“卓越的性格刻画”来实现的,在人物塑造时处于艺术表现的中心地位。
典型环境:它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意境: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
它是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审美意象:审美象征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它不仅是观念意象的高级形态,也与典型、意境一样,属于艺术至境的高级形态之一。
1.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①文学言语层面文学言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这是由作家选择一定的语言材料,按照艺术世界的诗意逻辑创造的特殊言语系统。
文学语言与一般语言的不同:文学言语除了人们经常提到的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等特点外,还有以下三个特点必须加以说明。
第一,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普通言语是外指性的。
普通言语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世界,它必须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经得起客观生活的检验,并且必须遵守各种形式逻辑的原则。
文学言语则是指向本文中的艺术世界,它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而要求与整个艺术世界氛围相统一。
第二,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
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1.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2.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3.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4.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的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分为抒情诗、叙事诗、自由诗等。
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5.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分长、中、短篇小说,文言和白话小说,等等。
基本特征: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1.谈谈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
答: 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现实型与理想型文学的意义就在其形象自身,而象征型文学突出文学形象的意义的超越性;现实型文学是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理想型文学往往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情感态度。
而象征型文学则偏以间接的方式去暗示客观规律和主观感受;象征型文学淡化具体时间与空间,突出了朦胧性。
2.从诗歌基本特征看其抒情表现的艺术特长。
答:诗歌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
诗的凝练性体现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激起精炼的文学语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
诗的跳跃性以断续表现连贯,以局部概括整体,给读者驰骋想象留下了开阔的领域。
诗的节奏韵律性可以达到和谐整齐的感官审美效果,也可以促进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创造。
3、比较小说与剧本在反映生活方面的异同。
答:相同点:反映的都是现实的社会生活。
不同点:戏剧受舞台时空的限制,不能容纳大量的详细情节和过于复杂的人物关系,所以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具有高度的浓缩性。
而小说都有一定的长度,可以容纳一个较完整的情节,可以突破相对固定的时空限制,容纳更复杂丰富的情节,反映更广泛的生活内容。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文学概论期末复习第六章文学作品一、名词解释1、文学语言:经过作家精心选择和加工,用来创造艺术世界,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
是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对日常语言的提炼和加工。
2、文学象征: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具有暗示性、哲理性、荒诞性、多义性的特征。
3、文学意境: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是指抒情性作品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生发的审美想象空间。
具有情景交融的美学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和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4、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示特征和具有魅力的性格。
主要是叙事性作品(再现型作品)的形象形态。
二、思考题~1、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有什么不同答:(1)表达目的不同日常语言主要用于个体与外在世界的交往,文学语言的直接目的是构筑虚拟的艺术世界。
(2)服从的真实标准不同日常语言一般要服从于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的真实性,有真假正误之分。
文学语言则服从于艺术世界虚拟性,而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可以根据内心真实感受和体验进行虚拟。
(3)语言意义生成的方式不同日常语言的意义一般是遵循语义逻辑生成的,意义比较单一、直接。
文学语言意义的生成方式多是间接的,文学语言往往并不直接产生于语言的词典意义和语法规则,而是生成于文学语言所构造的艺术形象世界。
2、文学作品的语言的特征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答:(1)塑造生动的生命形式,富于表现力。
《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禄江南岸”,“禄”练字、修辞。
一个“禄”字,顿觉满眼生气,春意葱茏,把春的质感、神韵、和魅力都表现出来了。
(2)表意的含蓄性和丰富性。
《题西林壁》,一面描写庐山,一面议论庐山,写着写着便翻出一层哲理。
描写、议论庐山→哲理→佛理,按照诗意逻辑层层蕴藉,充分体现了文学语言的含蓄之美。
3、意境的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意境结构的虚实相生。
答:特征:(1)情景交融的表现特征(2)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3)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例:《游园不值》,具体描写的园外之景,就是实境,由满园春色、红杏出墙引发的审美想象空间就是虚境。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一.名词解释:1、文本:在英语中是原文、正文的意思,这里用来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文本具有由表及里的多层次的审美结构。
2、文学言语层面:内涵: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3、文学形象层面:内涵: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像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4.文学意蕴层:所谓文学意蕴层,是指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本文结构的深层内容和意味。
5、哲学意味层:指通过具体事物对对宇宙人生的形而上的思考,即在诗意描绘中启发人产生对于人生、宇宙、生存等问题的思索、领悟。
6、审美意蕴层:是文学作品所唤起的审美愉悦感(形象引发的单纯的美感体验)。
对于美的感悟、体验:自然美、人生美、人性美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重点:1、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人物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重点:2特征性《化》:就是通过以具体、生动、独特外在形象所表现的丰富、深刻的内在本质。
3:典型环境:是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重点:4意境的定义: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
它与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5.韵味无穷:指由艺术作品的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
6.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指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
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7、重点:审美意象:就是充分表现审美理想的意象,是高级形象形态之一,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导言P2(填空)1、文学活动是一个由生活、作家、作品和读者等要素构成的多环节活动。
2、社会生活是文学产生的源泉。
3、文学是人创造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4、文学理论是从文学活动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P35、文学理论体现出浓郁的人文性。
P46、文学理论揭示的是文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具有科学性。
7、文学理论研究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章P131、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来源:德国古典文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P222、艺术生产(名词解释或简答)P263、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P294、正如恩格斯所说:“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5、马克思把是否塑造出生动感人的典型人物,看作小说等叙事文学优劣的重要标志。
P30美学的和历史的批评标准(填空)6、恩格斯提出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相统一的原则有重要意义。
7、作为文学批评的原则,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缺一不可。
第二章P221、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首先提出,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P442、文学与社会生活的辩证关系:(1)第一,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
(2)第二,关于文艺“源”与“流”的关系。
(3)第三,文艺创作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3、毛泽东说:“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P464、如何处理文艺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关系:(1)首先,文艺作品应当是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统一。
(2)其次,文艺批评应坚持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统一的原则。
(3)其三,文艺批评应将作者的动机和作品的实际效果统一起来。
P475、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即“双百”方针。
1.艺术生产文学活动作为人的活动之一,一旦进入现代资本运行的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就随着时代的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这是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后,主要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待文学艺术活动的结果。
(P20)2.寓教于乐就是好的文学作品常常把文学的教育功能渗透在娱乐功能与审美功能当中,如通过富有吸引力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使人获得认识,受到教育。
(P126)3.文学语言文学语言是对日常语言的提炼与加工,经过作家精心选择加工、用来创造艺术世界、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
4.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作家创作个性。
创作个性是作家的气质、人格、人生观、审美情趣、艺术才华、语言敏感等个性素质在艺术表现中形成的独特性。
具有独特性、稳定性、多样性。
5.诗可以观(“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中国古代文论的一大重要贡献,它总结了我国文学在当时的实践经验,把文学的社会功能概括得相当完整全面,反映出文学现象的认识深刻。
6.创作冲动创作冲动主要是指一种迫使作家进入具体创作过程的愿望和心理躁动。
是一种具有主导性的朦胧的情绪体验。
是一种复杂的和升华了的情绪。
创作冲动总是指向作家的内心世界。
7.二度创作二度创作是指读者在阅读作品过程中在心理层面展开的再创造活动。
8.文学消费文学消费分为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活动。
狭义的文学消费是指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和欣赏。
9.文学具有广义的文化含义、狭义的审美含义、通行含义。
广义的文化含义是指文学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狭义的审美含义指文学是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等。
通行含义是指文学是一门艺术,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等文类。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德]黑格尔:《美学》[德]恩格斯·卡西尔:《人论》[清]王夫之:《姜斋诗话》[明]谢榛:《四溟诗话》-----中国诗歌理论[清]叶燮:《原诗》-----我国文艺理论史上的一部巨著[宋]欧阳修:《六一诗话》[德]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古罗马]贺拉斯:《诗艺》[美]W.C.布斯:《小说修辞学》李长之:《鲁迅批判》[德]康德:《判断力批判》[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俄]普罗普:《故事形态学》[法]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法]布封:《论风格》1.文学接受过程大致分为阅读前的素养储备、审美感受、审美评价三个阶段。
2.接受动机可以分为审美动机、娱乐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借鉴动机和批评动机等。
3.文学批评的性质是科学性、艺术性和意识形态性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最根本和最重要的文学批评原则,这就是美学和历史的原则。
5.文学体裁:魏晋时期已有明辨文体异同的论著和论文,曹丕的《典论·论文》就将文体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科。
6.古代文学风格-----“八分法”: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提到的著名的“八体”。
7.现代文学风格: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把风格(他用的术语是“体性”)分为四组八体。
8.孟子有“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的观点,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要求读者以自己之意去“逆”(即“迎受”)作者之志,因此“逆”就是一个还原的过程,读者通过这种还原,推想到作者之志,并从中就接受教诲。
9.文学象征参照黑格尔的分类方法可分寓言式象征和符号式象征。
10.文学意境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生发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境是我国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是我国抒情文学和抒情理论高度发达的产物。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1、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示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一般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作品中人物的典型性,它的性格特征和艺术魅力都是通过“卓越”的性格刻画来实现的,在人物塑造时处于艺术表现的中心地位。
2、特征化:是写实性作品中最基本的表现方法,即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
“特征”,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个场景,一个事件,一个人物或一种人物关系,高明的作家可以通过特征化使之变为传世之作。
3、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意象的空间。
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审美范畴,也是我们民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4、意象:这里主要指审美意象,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5、文本: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分为三个层次:文学言语层面、文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
6、文学言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这个系统中的言语与一般的言语有明显不同:作为文学言语,它不但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还具有内指性、心理蕴含性和阻拒性。
因而它是一种审美性的语言。
7、文学形象层面: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它具有如下特征: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8、文学意蕴层面: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
它一般又可以分出三个不同的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和审美意蕴层。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和学术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主张。
1956年正式提出这一主张,作为繁荣和发展文化、艺术和科学事业的一项基本方针。
毛泽东认为,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实践解决,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仅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而且也符合科学文化和艺术发展的规律。
只有坚持贯彻这一方针,我国的科学、文化和艺术事业就会向前发展,反之,我们的科学、文化和艺术事业的发展就会受到挫折和失败。
报告文学的纪实性:报告文学不能象小说那样虚构人物.情节,它必须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写真纪实是它的重要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真人真事都能成为报告文学的描写对象.扁平人物:是具有单一或简单性格特征的人物.场景: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组合成为场景.情景交融:指抒情性作品中描写的景物(画面)与情感内涵水乳交融般地结合.具体表现为抒情性作品中的景是情中之景.情是景中之情.写景之语成为象征性表现情感的写情之语.节奏:指一种有规律的.连续进行的完整运动形式.用反复.对应等形式把各种变化因素加以组织.构成前后连贯的有序整体(即节奏).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节奏不仅限于声音层面.景物的运动和情感的运动也会形成节奏.创造动机:是指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其动态轨迹可描述如下:创作动机是由作家内在需要所鼓动,在作家心理失衡的情况下形成易感点,与某种外部刺激相迎合之后所带来的极强的行动力量,并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显的意图。
典型: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示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典型一般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作品中人物的典型性,它的性格特征和艺术魅力都是通过“卓越的性格刻画”来实现的,在人物塑造时处于艺术表现的中心地位。
浅谈文学象征的荒诞性发布时间:2021-06-08T11:38:44.800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6月作者:毛禹晴[导读] 文学象征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本文主要谈论中外文学作品的荒诞性表现及荒诞性手法的艺术魅力,以《局外人》、《等待戈多》和《爸爸爸》为例。
攀枝花学院毛禹晴 617000摘要:文学象征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本文主要谈论中外文学作品的荒诞性表现及荒诞性手法的艺术魅力,以《局外人》、《等待戈多》和《爸爸爸》为例。
关键词:荒诞性文学现象等待戈多局外人爸爸爸1、什么是荒诞性荒诞性是文学象征的特征之一,荒诞是与真实相对的。
真实是符合常理的,符合客观规律的,被人们广为接受的。
那么荒诞就是违背常理的,没有规律的,不被大多数人接受的事物。
那么荒诞文学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首先,荒诞文学是反常规的。
可能是它的形象违背常规,比如没有头的人可以正常生活,比如一个长3只眼睛6只手的人。
可能是他的生活情理是反常规的,比如一个作奸犯科、杀人如麻的人被全城百姓爱戴,比如一个苦心为民、终身奉献、功劳巨大的人最后在战争结束是被误杀。
第二,荒诞性文学还具有深刻的主题。
每一个令人发笑的或者令人疑惑的人物或剧情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主题。
荒诞的象征背后要表现的,正是对人多种存在方式的认同,尽管这种存在可能在所有人看来,在传统的价值观念中都是无意义的。
2、《局外人》中的荒诞性阿尔贝·加缪说“在人生状况中既存在一种根本性的荒诞,也存在一种严峻性的伟大,这是一切文学的老生常谈。
两者巧遇,天然成趣。
”人生本就存在荒诞,荒诞自然也存在于文学中。
既然说到了加缪,那么就要来谈谈他的文学作品《局外人》。
这本小说形象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观念;由于人和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
文学四要素文学四要素是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提出的,他提出文学是一种活动,由四个相关的要素组成,即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者共同构成文学活动。
其中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基础,更是文学作品再现或反映的对象;作者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不仅是写作的主体,而且也是把自己对世界的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
通过阅读作品而与作者达成沟通;作品是作者的创造物和读者阅读的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文学典型:1、定义: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指写实型作品,言语系统中呈现出的具有显出特征的富有审美能力的,含有丰富历史意蕴的性格,又称为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典型人物的审美特征一般具有以下三点:典型人物的审美特征:三方面:具有独特饱满鲜明的个性;具有巨大深刻的社会概括性;典型人物的个性和社会概括性具有统一性。
3、典型论的发展及论争典型的概念基本上由西方文论创立,其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17世纪以前,类型说;18世纪以后,个性典型观;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趋于成熟,“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代表巴尔扎克《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鲁迅《孔乙己》《阿Q正传》马克思主义典型论〔高度的个性化背后蕴藏着巨大的社会历史内容和揭示社会发展潮流〕〔时代背景下共同群体的特征〕〔历史过程中本质的真实〕马克思主义典型论要求:1、充分表现人物的真实个性〔细节的真实〕2、要求个人的典型与他的生活环境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表现整个社会的现实和精神状态作家不仅要写出主人公“怎么样”,而且要写出“为什么”,不仅要告诉读者主人公的思想和行动,而且也要写出是什么社会环境驱使主人公如此思想和行动。
马克思主义典型论不是永恒人性的代表,而是现实世界的矛盾的突出反映,属于特定的历史状态。
例如:《红与黑》1830年历史纪实,仅仅属于资产阶级。
意境与象征的区别
文学象征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文学意境也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生发的审美想象空间。
象征主要强调文学作品所暗示和蕴涵的哲理,并且具有相当含混、多义的特征。
例如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城堡》,讲述了主人公K踏雪来到城堡附近的村子里,他想尽办法进入城堡,但始终没有成功。
城堡象征着现代社会的机器化特征,它是所有权力的发出地,各种命令从它那里颁布,然而人们却无法靠近它。
K一直都与城堡打交道,却从来没有进入城堡。
在卡夫卡的小说中,“进入”常常成为无法克服的困难,也成为卡夫卡小说中重要的象征。
而意境主要指主体与形象之间所发生的情感关系,适用于人们以形象系统来抒发情感的需要。
例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在这首诗中,送别之情与桃花潭水相互映村,情景交融,创造出感人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