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 格式:doc
- 大小:77.00 KB
- 文档页数:6
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教学要求】1、了解文学话语和普通话语的区别。
2、理解并掌握文学作品本文层次的几种代表性理论及其基本理论内涵。
3、能灵活运用本文层次理论对具体文学作品进行文本分析。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一、作品的本文层次问题1、文本(text):在英语中是原文、正文的意思,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2、中国学者“文本”层次思想:《易经·系辞》中,提出“言、象、意”三要素问题;三国经学家王弼,把它解释成一个由表及里的审美层次结构。
3、西方学者“文本”层次思想:萌芽于古希腊,由黑格尔加以理论化。
指出“外在形态”和“意蕴”的关系问题。
西方现代美学家波兰现象学家英伽登,把文学作品的本文由表及里分为:声音、意义单元组合、“小说家的世界”、“本文中的世界”和“形而上性质”五个层面。
二、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综合来讲,本文层次分为三个大的层次: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
(一)文学话语层面:指文学本文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它是一种按照艺术世界的诗意逻辑创造的特殊的话语系统。
1、文学话语是内指性的2、文学话语具有心理蕴含性3、文学话语具有阻拒性(二)文学形象层面:读者在文学话语的感染下,经过想象和联想,在头脑中唤起一系列相应的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构成的一个动人心弦的艺术世界。
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2、文学形象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3、文学形象是个别一般的统一4、文学形象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三)文学意蕴层面:是指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本文结构的纵深层次,具有我层次的丰富意蕴。
1、历史内容层2、哲学意味层3、审美意蕴层第二节文学典型一、典型论的发展(一)典型:又叫艺术典型、典型形象。
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Tupos)西方概念。
第10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一、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一)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1.文本的含义“文本”,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2.关于文本层次问题的研究(1)“言、意、象”三国时期的经学家王弼,在对《周易》进行诠释时,详明地理清了“言、象、意”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王弼看来,“言、象、意”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审美层次结构。
人们首先接触的是“言”,其次“窥”见的是“象”,最后才能意会到由这个“象”所表示的“意”。
(2)黑格尔在西方真正把作品由表及里的构成观当做一种理论提出来的是黑格尔。
黑格尔认为:一件艺术作品,我们首先见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然后再追究它的意蕴和内容。
黑格尔把“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称为“外在形状”,它的作用是“能指引到一种意蕴”。
(3)英伽登波兰现象学派理论家英伽登把文学作品的文本由表及里地分成四个层面:①第一个层面是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这属于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面;②第二个层面,即意义单元,是由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所传达的意义组织,它是文学文本的核心层面;③第三层面是多重图式化面貌,是由意义单元所呈现的事物的大略图影,包含着若干“未定点”而有待于读者去具体化;④第四个层面是再现客体,即通过虚拟而生成的“世界”。
英伽登有时又补充说,在某些文学文本中,还可能存在“形而上的特质”。
(二)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1.文学言语层(1)含义文学言语层,这里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2)特点①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
有时它也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只要与整个艺术世界的氛围相统一就可以了。
②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涵性文学言语把语言的表现功能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文学言语中蕴涵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因而比普通言语更富于心理蕴涵性。
③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自动化”言语,是指那些过分熟悉的不再能引起人的注意的语言。
第10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一、填空题1.从文学作品的文本共性入手,由表及里可把文本分为三个层面,即______、____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案】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解析】文本层次是在西方文本层次论启发之下,立足于中国古典文本层次论建立的结构之学。
它从文学作品的文本共性入手,由表及里地把文本分为言、象、意三个层次,即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
2.罗曼·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最基本的两个结构层次是______和______。
[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案】语音层;意义层【解析】罗曼·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的结构层次是由四个异质的层次——语音层、意义层、再现客体层和图式观相层——构成的一个整体结构。
语音层是文学作品最基本的层次,是意义构成的质料基础。
意义层是文学作品结构整体的核心层次,语句意义和整个意义单元层构成了文学作品的一个单独的质料层,它为整个作品奠定结构框架,其他层次都要受到该层次的决定性制约。
二、名词解释1.狭义的文本与广义的文本[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狭义的文本与广义的文本是现代美学对文本的分类。
狭义的文本专指纯粹语言研究中大于句子的语言组合体,在中文中也被译为话语。
对语言学家来说,文本指的是作品的可见可感的表层结构,是一系列语句串联而成的连贯序列。
文本可能只是一个单句,例如谚语、格言、招牌等,但比较普遍的是由一系列句子组成。
文本和段落的区别在于,文本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自足的系统。
广义的文本是指任何在时间或空间中存在的能组织体,如乐曲文本、舞蹈文本等。
它是一个单独表意系统实现的独一无二的文本;表现某一系统或代码的非独特的文本类别,如电影文本、诗歌文本等;为各种表意活动和能指生产活动提供原初条件的本体论意义的文本。
2.文学典型[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一,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问题二,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一)文学话语层面.——文学作品表层1,文学话语是内指性的.——文本中的艺术世界,不必符合现实生活逻辑(普通言语外指性与文学言语内指性)举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2,文学话语具有心理蕴含性.——蕴含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人类语言符号的指称功能和表现功能)举例同上3,文学话语具有阻拒性.——陌生的不易被人所理解,从而引起兴趣有了审美效果(自动化言语:过分熟悉而失去兴趣语言)举例:女神凤凰涅槃,弹指间(二)文学形象层面.文学形象含义:读者在阅读文学话语系统时在头脑中经过想象联想而产生的生动的生活图景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2,文学形象又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文学形象的合情合理——符合客观规律和理想;反映人们真切感受举例《城堡》3,文学形象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举例《天净沙。
秋思》中的旅人形象4,文学形象又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因为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他的形象不是直观的而是想象的,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举例林黛玉形象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三)文学意蕴层面.——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历史内容层李商隐的《乐游原》哲学意味层陶渊明《饮酒》审美意蕴层苏轼的《海棠》艺术至境三美神:文学典型,文学意境,文学意象第二节文学典型一,典型论的发展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文学典型的含义: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一)文学典型的特征性_——特征性原则是文学典型首要的和基本的特点特征化含义: 我们把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征化".特征的特点在于: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二)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来自性格显示的生命的魅力性格侧面的丰富多彩+灵魂的深度灵魂的深度三方面:1 何种程度上表达了人类解放自身要求和改变现存秩序的愿望2 灵魂显现的历史真实程度3 性格和灵魂是否合乎理想三,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什么是典型环境典型环境的含义: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地人物的生活环境.1 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2 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二)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1 典型性格在典型环境中形成2 典型环境制约着典型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3 典型人物作用于环境第三节文学意境一,意境的形成及界定意境的含义: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境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二,文学意境的特征(一)情境交融举例: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登幽州台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二)虚实相生举例:叶绍翁《游园不值》(三)韵味无穷李白《忆秦娥》三,意境的分类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第四节文学意象一,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审美意象——文学意象泛化意象——文学形象二,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一)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 尼采:诗人应当是伟大的哲学家艾略特《荒原》卡夫卡,《变形记》(二)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型. 《变形记》中的大甲虫,余光中的《夸父》(三)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 大甲虫,《等待戈多》贝克特(四)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大甲虫的甲壳和没有翅膀,体现了抽象思维对形象设计的严格引导作用(五)审美意象的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审美意象的含义: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型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的表意之象.三,审美意象的分类预言式意象符号式意象复习要点[基本概念]典型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有魅力的性格特征化生活中富有特征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的过程意境,抒情性作品所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所诱发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第10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一、填空题1.从文学作品的本文共性入手,由表及里可把本文分为三个层面,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案】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解析】本文层次是在西方本文层次论启发之下,立足于中国古典本文层次论建立的结构之学。
它从文学作品的本文共性入手,由表及里地把本文分为言、象、意三个层次,即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
2.罗曼·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最基本的两个结构层次是________和________。
(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案】语音层;意义层【解析】罗曼·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的结构层次是由四个异质的层次——语音层、意义层、再现客体层和图式观相层——构成的一个整体结构。
语音层是文学作品最基本的层次,是意义构成的质料基础。
意义层是文学作品结构整体的核心层次,语句意义和整个意义单元层构成了文学作品的一个单独的质料层,它为整个作品奠定结构框架,其他层次都要受到该层次的决定性制约。
二、名词解释1.狭义的文本与广义的文本(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狭义的文本与广义的文本是现代美学对文本的分类。
狭义文本专指纯粹语言研究中大于句子的语言组合体,在中文中也被译为话语。
对语言学家来说,文本指的是作品的可见可感的表层结构,是一系列语句串联而成的连贯序列。
文本可能只是一个单句,例如谚语、格言、招牌等,但比较普遍的是由一系列句子组成。
文本和段落的区别在于,文本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自足的系统。
广义文本是指任何在时间或空间中存在的能组织体,如乐曲文本、舞蹈文本等。
它是一个单独表意系统实现的独一无二的文本;表现某一系统或代码的非独特的文本类别,如电影文本、诗歌文本等;为各种表意活动和能指生产活动提供原初条件的本体论意义的文本。
2.典型(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典型是指能够反映现实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规律而又具有极其鲜明生动的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本章重点】1、文学话语的特点2、文学形象具有的特征3、文学意蕴的三个层面4、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5、文学意境的特征6、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本章关键词】本文文学形象陌生化文学典型特征化艺术魅力典型环境意境审美意象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一、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问题“本文”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文学本文的构成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
①《周易•系辞》:“言、象、意”理论。
②黑格尔:“直接呈现给我们”的是“外在形式”;“意蕴”是“内在的东西。
”“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
”③英伽登的五个层面:声音层面、意义单元的组合层面、小说家的世界、观点层面、形而上性质的层面。
二、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一)文学话语层面1、文学话语层面的含义:指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
2、文学话语的特点(1)文学话语是内指性的。
普通话语是外指的,指向符号以外的现实世界,必须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经得起客观生活的检验,并且必须遵守各种形式逻辑的原则。
文学话语是内指的,指向本文中的艺术世界,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只要与整个艺术世界氛围相统一就可以。
(2)文学话语心理蕴含性。
人类的语言符号,一般有两个功能:指称功能和表现功能。
普通话语指称功能增强,而表现功能削弱。
文学话语的表现功能增强。
文学话语中蕴含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比普通话语更具有心理蕴含性。
(3)文学话语具有阻拒性。
所谓“陌生化”是与“自动化”相对的一个概念。
“自动化”的语言是指那些因读者过分熟悉而不再引起注意的语言。
比如第一个用“弹指间”来表现时间过得快,第一个用“永垂不朽”来形容“死”,是很生动、很简明的,因而引人注意,但时间久了,人人都用,也就司空见惯了,人们只把它们当作干巴巴的符号,而不再产生兴趣了。
这种“自动化”的语言看似形象、生动,实则因陈旧而失去了魅力。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1、文学作品的构成观:三国时期经学家王弼在对《周易》诠释时,详明地理清了“言”、“象”、“意”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它们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审美层次结构。
黑格尔提出“意蕴”说,认为艺术作品最先呈现给人的是它的外在形态,通过它可以追寻作品的意蕴和内容。
波兰现象学派理论家英加登把文学作品的文本由表及里地分成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这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面;第二个层面即意义单元,是文学文本的核心层面;第三个层面是多重图式化的面貌,是由意义单元所呈现的事物的大略图影;第四个层面是再现客体,即通过虚拟再生成的“世界”。
文学文本一般都具有四个层面。
2、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将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从外到内的结构特点称为“召唤结构”。
3、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通常分为三种:文学典型、文学意境、文学意象。
其中,典型是现实型文学的表现形态,意境是理想型文学的表现形态,意象是象征型文学的表现形态。
4、典型论:在西方17世纪以前,强调典型的普遍性和类型性,主张类型说。
18世纪以后,个人典型观占主导地位,开始重视共性到个性的转变。
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趋于成熟,并占中心地位。
20世纪后,马克思主义典型观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得到应用和发展。
在中国:“阶级典型”说—“共性与个性统一”说—“共名”说—“必然与偶然联系”说—“个性出典型”说—“中介-特殊”说。
5、“特征”的概念由德国艺术史家希尔特提出,“特征化原则”是文学典型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
6、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英国小说理论家E.M.福斯特把小说人物分成两种,一个是扁平人物,另一个是圆形人物。
扁平人物是“依循着一个单纯的理念或性质而被创造出来”,并非”真实人物“,近似一种“概念”。
小说家构思的情节支配着人物的行动。
有些小说甚至摆明到以“仁慈”、“勇敢”为角色取名。
圆形人物则有复杂多面的个性及真实的思想情感,会根据不同的场景,做出不同的反应。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文本”: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英加登由表及里分成四个层面:字音层面,意义层面(核心层面),多重图式化面貌,再现客体。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①文学言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特点: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涵性;阻拒性②文学形象层面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像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基本特征: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③文学意蕴层面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
又可分为三个不同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第二节文学典型1、“典型”的定义: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①文学典型的特征性:“特征”具有两种属性:一是它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二是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文学典型的“特征化”分两个层次:A、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串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B、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②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的一种生命的魅力。
这种生命的魅力,首先在于典型人物的生命所呈现的斑斓色彩,即性格侧面的丰富多彩。
其次,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
所谓灵魂的深度,要从三方面理解:一是看它在何种程度上表达了人类解放自身的要求和改变现存秩序的愿望。
二是要看灵魂所显现的历史真实的程度。
三是要看性格和灵魂是否合乎理想。
3、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所谓典型环境,不过是充分的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对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有包括有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所谓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现实关系的真实情况,二是时代的脉搏和动向。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1)辩证关系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
所谓环境就是那种形成人物性格“并促使他们行动”的客观条件。
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他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
(2)相互依存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
第三节意境早在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中已出现,王昌龄的《诗格》中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
文学意境的特征:1、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举例类型: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往往是直抒胸臆)情景并茂式2、虚实相生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梅尧臣“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实境”: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
“虚境”:由实境诱发和开拓出来的审美想象的空间。
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随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即所谓“不尽之意”3、韵味无穷意境的审美特征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
三、意境的分类:①刘熙载“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诗不出此四境。
②王国维:“有我之境是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
无我之境是指那种感情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樊志厚:三分法以境胜者以意胜者意与境浑者第四节文学意象审美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举例论述1、本质特征是哲理性2、表现特征是象征性3、形象特征是荒诞性4、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5、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审美意象的分类寓言式意象:是指通过一则故事直示一种哲理或观念,而这正是这则故事的主旨。
寓言式意象的显著特征就在于有故事情节符号式意象:是指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直接暗示和象征着某些观念或哲理。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一、文学的叙事(narration)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
与抒情性作品不同,叙事文学讲故事,描述人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其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叙事不同于日常叙述语言,在于它具有内指性。
叙事作为话语的虚构而同客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
二、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叙事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既制约着叙事的内容,也制约和影响着叙事的形式。
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解释,必然带有时代、民族等意识形态的印记。
譬如《旧约》是希伯莱民族意识形态的体现。
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的叙事方式形成一定的写作风格,而种种风格背后的制约要素之一就是审美意识形态。
譬如自然主义是19世纪实证主义意识形态的体总之,叙事的内容与方式都体现着一定的审美意识形态特征。
叙事的构成: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叙述动作叙述内容:1、故事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1)事件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推动故事情节的事件;塑造生动的形象(2)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3)人物人物自身的二重性特点:行动元与角色行动元是说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角色是指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4)场景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组合成为场景。
2、结构是作品中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叙事作品是一种话语系统,它的内部结构可从两方面分析:历时性向度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表层结构深层结构3、行动是推动事件进展的直接原因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三段式序列: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结果行动序列的典型复合形式:首尾接续式;中间包含式;左右并连式三、叙述话语叙事文学作为话语,它的基本结构是线形历时结构,在这样的话语中,时间是一个基本要素。
叙事作品中时间的特征是它的二元性: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文本时间(叙事时间),则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时序:是文本时间顺序与故事时间顺序相互对照形成的关系顺叙•倒叙•插叙时距:也成叙述的步速,是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相互比较对照所形成的时间关系匀速•变快•变慢频率:是指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与该事件在文本中的叙述的次数二、视角视角也称为聚焦,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根据叙述者观察故事中情景的立场和聚焦点而区分的零聚焦叙述内聚焦叙述即从某一个人的单一角度讲述故事,外聚焦叙述四、叙述动作一、叙述者与作者叙述者不是作者,而是作者创作出来的第一个形象,故事总是被叙述者叙述出来的。
如:《孔乙己》中的小伙计,《呼兰河传》的儿童视角“我”二、叙述者与声音叙述者的声音本身成为被关注的对象传统话本小说:说书人常常撇开故事内容,直接对听众进行道德训教。
现代小说:叙述者直接露面,强调“讲”的动作,解构经典叙事制造的客观、逼真幻觉。
“独白”式叙述“复调”式叙述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为“复调”式小说,小说中叙述者的声音、不同人物的声音,形成“众声喧哗”的世界。
三、叙述者与接受者作者在作为叙述者讲述故事时,心目中必然要有一个潜在的叙述接受者。
如:话本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里明确的指出了叙述接受者“看官”即读者;《少年维特之烦恼》也设定了接受者;《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显然是在寻求真正知音、“解味”的接受者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是一种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来主要表现作家内心情感活动的文学作品类型。
第一节、抒情界定一、抒情与抒情性作品1、抒情(lyric)由古希腊文中的七弦琴(lyre)一词演变而来。
2、抒情写意是中国传统文学的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陆机:诗缘情3、抒情性作品是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与叙事性作品相对。
4、抒情性作品的主要体裁是抒情诗。
二、抒情与现实抒情作为一种主观表现,并不脱离现实,而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评价。
三、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四、抒情与宣泄文学抒情是一种审美表现,需要适度的意识控制与思维参与,需要创造有序的话语组织形式,与普通情感宣泄不同抒情主体把自己的内心体验作为对象来表现,既是情感的释放,又是情感的构造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构造适合情感表现的感性形式第二节、抒情性作品的构成抒情内容是指文本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特定的情感过程和意义。
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1、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的直接融合抒情内容是指文本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特定的情感过程和意义。
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它具有象征性地表现情感的功能,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体现难以言传的主观感受过程。
抒情话语和抒情内容是一种直接融合的关系,抒情内容直接投射和转化在抒情话语的声音与画面形象的组织形式之中,不可分离抒情诗成为“最典型的语言创作”2、普通话语和抒情话语抒情话语与普通话语不同,突出声音层和画面层的象征功能改造普通话语:诗家语和陌生化二、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抒情性作品可分为三个主要的结构要素: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1、声与情诗与乐同源声调与情调节奏与情感运动形式2、景与情(1)诗与画相通“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莱辛中国画“散点透视”,与抒情诗相近(2)情景关系情与景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一对重要概念。
王夫之:“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情景相生、情景交融谓有意境,是中国古典抒情诗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3)真与幻诗的真实,在于主观感受的真实,情感逻辑的真实。
第三节、抒情方式一、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比喻与象征;倒装与歧义;夸张与对比;借代与用典比喻是借他物(喻体)来表现某物(喻本)的修辞方法,分明喻隐喻和借喻三种象征是以具体事物间接表现思想感情。
倒装是诗句在语法上的错置,常常体现为惯常词序的颠倒。
歧义是一个诗句包含多重意义的情况。
夸张是运用想象与变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写出不寻常之语。
对比是把在感觉特征或寓意上相反的词句组合在一起,形成对照,强化抒情话语的表现力。
借代是有关系的事物之间的相互替代。
用典又叫用事,就是在诗词中借用故事来造句表义。
二、抒情角色第一人称的抒情方式;代言的抒情方式;第五编文学消费和接受第十四章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第一节、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