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清兵卫与葫芦_背景知识
- 格式:pdf
- 大小:111.39 KB
- 文档页数:2
《清兵卫与葫芦》ppt xx年xx月xx日contents •《清兵卫与葫芦》背景介绍•《清兵卫与葫芦》故事情节与人物•《清兵卫与葫芦》的艺术特色•《清兵卫与葫芦》的社会意义•《清兵卫与葫芦》的鉴赏与解读方法•《清兵卫与葫芦》的学术研究现状目录01《清兵卫与葫芦》背景介绍1作者介绍23志贺直哉(1883-1971):日本著名小说家、评论家,被视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出生于日本宫城县石卷市,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法律系,参与过日本社会主义运动,并加入了日本共产党。
他的作品涵盖小说、散文、评论等多个领域,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3志贺直哉在小说中通过一个平凡的“葫芦事件”展示了当时日本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识。
创作背景01《清兵卫与葫芦》写于1910年,是志贺直哉在东京帝国大学读书期间创作的小说。
02当时日本正处于明治维新时代,西方文化和思想大量涌入日本,对日本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作品影响01《清兵卫与葫芦》被视为日本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选入日本中学教材,并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和舞台剧。
02作品通过对主人公清兵卫的刻画,揭示了当时日本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忽视和摧残,引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关注。
03志贺直哉在小说中运用自然主义的手法,描绘了人物内心的真实情感和客观现实,开创了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先河,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清兵卫与葫芦》故事情节与人物故事情节概述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城市,主人公清兵卫热衷于葫芦,但遭到家人和社会的反对。
故事背景发展高潮结局清兵卫收集、制作葫芦,但他的爱好被父亲发现,遭到责骂。
清兵卫将父亲珍藏的古董葫芦以廉价卖给了一个老头子,父亲发现后愤怒不已。
清兵卫放弃了这个爱好,父亲也最终理解了他的心情。
故事的主人公,一个十二岁的男孩,对葫芦有着浓厚的兴趣,性格内向。
清兵卫一个传统的中年人,对清兵卫的爱好并不支持,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传统观念。
清兵卫与葫芦1.志贺直哉(1883~1971)日本作家。
1883年2月20日生于宫城县,祖父是相马藩府的家臣。
3岁即随父母上京,开始受贵族子弟式的教育。
18岁从学于宗教家内村槛三,21岁入学习院高等科,有志于文学创作。
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
1906年入东京帝国大学文科英文系,两年后转国文学科,中途辍学。
与武者小路实笃、木下利玄共同创办传阅杂志《望野》。
创作短篇小说《某晨》、《到网走去》,向《帝国文学》投稿被退回。
继续创作《速夫之妹》、《荒娟》等小说。
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武者小路实笃、木下利玄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
围绕于这个刊物的一些年轻作家与美术家,对当时主张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追求个性解放,发挥人的尊严和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
志贺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流派“白桦派”的主要代表作家。
1910年发表曾被《帝国文学》退稿的《到网走去》与新作《剃刀》,1912年发表短篇小说《克罗谛思日记》,显示他出众的才华,为文艺界瞩目。
1917年发表的著名中篇小说《和解》,写他立志于文学与父亲发生冲突而终于得到和解的经历。
作者从此进入创作旺盛时期。
《在城崎》(1917)、《佐佐木的场合》、《好人物夫妇》(1917)等名著,以及历史小说《赤西蛎太》(1917)相继问世。
从1921年开始,着手写他生平唯一的长篇小说《暗夜行路》,历时15年之久,于1937年完成。
这是他的代表作,写一个孤独的知识分子在不幸的生活中与思想苦闷的道路上探索的历程。
主人公时任谦作是祖父和母亲的私生子,在兄弟间一直遭受歧视,在母亲死后,他与祖父及其年轻的妾共同过着寂寞的生活。
为立志从事文学事业与父亲发生冲突,婚后又发现妻子不忠,便独自流浪,最后在旅途中病倒。
妻子赶到时,只见病床上的丈夫睁开柔和而充满爱情的眼睛。
志贺直哉于1918年经过短暂停顿后,重新执笔,以创作上新的成就,蜚声于大正文坛,被称为新现实主义的第一人。
《清兵卫与葫芦》一、作者:志贺直哉(1883-1971年),日本著名小说家,被日本评论家誉为“小说之神”。
新现实主义的第一人。
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他们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
代表作长篇小说《暗夜行路》。
二、情节基本的运行模式是: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本文的情节:发生:清兵卫痴迷于葫芦。
——发展:清兵卫发现独特葫芦。
——高潮:教员没收葫芦,父亲砸碎葫芦。
——第二高潮:葫芦辗转卖到高价。
——结局:清兵卫改变爱好。
三、赏析文本1、文章开头交代故事的结局,有何好处?明确:倒叙。
(1)作者开篇设置了一个悬念:“这件事到底是什么事呢?清兵卫“过去”又是如何“热衷于葫芦”呢?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的兴趣;(2)增加文章的曲折,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
2、文中的几处摇摆(1)教员家访,父亲恰好不在。
(2)清兵卫“心头别别地跳着”,担心他会注意到自己的其他葫芦,结果教员沉醉于自己的训斥,并未注意到仅在咫尺的那些葫芦,清兵卫终于松了一口气,我们也和他一样松了一口气。
(3)刚刚松了一口气,可父亲很快回来了,知道了教员的来访,不仅把清兵卫暴打了一顿,并且非常粗暴地将剩下的葫芦“一个一个地砸碎”,摇摆的作用:通过这几处的摇摆,我们可以发现,它让小说的情节波浪起伏,是小说运行的动力之一。
通过语言、情节性格、主题的摇摆,小说才得以如河流一般不住地奔流向前。
3、结尾“又开始嘀咕了”的作用暗示读者,清兵卫对绘画的爱好会在家长粗暴地干涉下又一次放弃,就结构而言,照应开头。
就内容而言,暗示作品主题,清兵卫又有了新的爱好,但这新的爱好也仍然是为父亲所不喜欢的。
这就蕴含了新的矛盾。
小说再次戛然而止,无限的后续故事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也许又是葫芦故事的重演,这就使得悲剧意味加重。
四、本文主题本文通过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被老师和家长扼杀的故事,表现了“大人”在不理解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的情况下,对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的粗暴扼杀,体现了作者对他们的批评,同时呼吁要尊重孩子的个性,让个性健康发展。
《清兵卫与葫芦》故事复述:天上掉下个宝葫芦
校役小泉一郎自述
“哈哈,五十块,发财了发财了......”我可以挺直身板了,因为手里攥着的不是一点点钱,那是用一个葫芦换来的相当于我四个月薪水的钱!
一开始我也不知道这葫芦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我的一个同行与级任教员关系较好,他知道葫芦的来龙去脉。
据说情况是这样的:咱们学校有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他非常喜爱葫芦,家里的墙边挂满了一个个精致的葫芦,简直是爱不释手。
有一次清兵卫在级任教员上修身课时在桌子底下摩擦刚从橘子阿婆那里花了一毛钱挑的最好的那一个葫芦。
级任教员本就不喜欢葫芦,可这孩子偏偏在他的课上弄这玩意儿,势必要没收了这东西。
当然,作为级任教员的他怎可能如此草草了事。
果不其然,那天傍晚级任教员就出现在清兵卫的家里,与其父母商量要清兵卫改掉喜爱葫芦的嗜好并让他们好好地严加看管。
在级任教员走后不久,清兵卫的父亲不仅把清兵卫揍了一顿还把挂在墙上的葫芦一个一个当着清兵卫的面狠狠地砸碎,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作声。
教员最后把那没收来的葫芦扔给了我,叫我扔垃圾堆去。
我近来手头紧,正愁没钱花,我也知道镇里很多人在做葫芦买卖,于是拿这个葫芦去当了钱,没想到换来了四个月的薪水。
我这心里呀,美得不要不要的。
这件事还是不要告诉教员和清兵卫了。
或许我可以再去橘子阿婆那里再多买几个葫芦,说不定下辈子就不愁吃喝了。
【本文作者:黄冰冰】。
清兵卫与葫芦一、精巧的结构志贺直哉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流派——白桦派的主要代表。
这一流派的作家不满当时的自然主义与唯美主义风气,主张尊重自由的个性。
这篇小说就体现了这一主张。
小说采取倒叙的手法,开头便交待清兵卫放弃了自己对葫芦的爱好,转而热衷绘画了。
那是什么原因使他放弃了自己曾那样热衷的葫芦呢?小说留下了悬念。
这个开头与小说结尾遥相呼应,增加了小说的悲剧性,强化了小说的主题。
从第二段开始,到“大概所有的葫芦,也都已被他一一看过了。
”是第二部分。
这部分主要写清兵卫如何痴迷地喜爱着葫芦。
第二段写清兵卫制作葫芦方法别具一格,点出了清兵卫对此道的痴迷。
然后写他由于对葫芦太痴迷,以致错把老头子的秃脑袋看成了葫芦。
他每天都到街上去看葫芦,一天到晚除了上学吃饭,时间几乎都花在葫芦身上。
这部分极力描写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更是加深了读者的疑问,既然这么喜欢葫芦为什么又放弃了这个爱好呢?这是为下文张本。
从“他对于旧的葫芦,没有多大的兴趣”到“清兵卫沉默了”是第三部分,写出了清兵卫独立的个性。
清兵卫只喜欢形状周正的平常葫芦,这受到家里的客人及父亲的批评。
大人们喜欢奇特点的,但清兵卫却只认为“这样的好啊”,淡淡的一句话,写出了他的执拗,甚至懒得去反驳大人们的偏见。
当客人与父亲津津有味地说起那个有名的马琴葫芦时,他则直爽地说“那种葫芦我可不喜欢,不过大一点就是了。
”这句话招来了父亲的呵斥,他则以沉默表示自己的执拗。
从“有一天,清兵卫走过后街”到“葫芦卖给当地的富商,价钱是六百块”,是第四部分,这部分写的是小说的中心事件。
清兵卫在后街发现了一只葫芦,异常兴奋,跑回家拿钱把葫芦买下。
平时清兵卫天天去街上看葫芦,但惟独这次这样激动,从清兵卫的反常表现来暗示这个葫芦的非同寻常,是悬念和伏笔。
接着写清兵卫把这个葫芦带到学校,并在修身课上摩擦被教员发现,葫芦被没收。
这部分以教员对学生爱好的难容,写出了这个社会对孩子个性的扼杀。
清兵卫与葫芦
1.志贺直哉(1883~1971)
日本作家。
1883年2月20日生于宫城县,祖父是相马藩府的家臣。
3岁即随父母上京,开始受贵族子弟式的教育。
18岁从学于宗教家内村槛三,21岁入学习院高等科,有志于文学创作。
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
1906年入东京帝国大学文科英文系,两年后转国文学科,中途辍学。
与武者小路实笃、木下利玄共同创办传阅杂志《望野》。
创作短篇小说《某晨》、《到网走去》,向《帝国文学》投稿被退回。
继续创作《速夫之妹》、《荒娟》等小说。
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武者小路实笃、木下利玄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
围绕于这个刊物的一些年轻作家与美术家,对当时主张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追求个性解放,发挥人的尊严和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
志贺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流派“白桦派”的主要代表作家。
1910年发表曾被《帝国文学》退稿的《到网走去》与新作《剃刀》,1912年发表短篇小说《克罗谛思日记》,显示他出众的才华,为文艺界瞩目。
1917年发表的著名中篇小说《和解》,写他立志于文学与父亲发生冲突而终于得到和解的经历。
作者从此进入创作旺盛时期。
《在城崎》(1917)、《佐佐木的场合》、《好人物夫妇》(1917)等名著,以及历史小说《赤西蛎太》(1917)相继问世。
从1921年开始,着手写他生平唯一的长篇小说《暗夜行路》,历时15年之久,于1937年完成。
这是他的代表作,写一个孤独的知识分子在不幸的生活中与思想苦闷的道路上探索的历程。
主人公时任谦作是祖父和母亲的私生子,在兄弟间一直遭受歧视,在母亲死后,他与祖父及其年轻的妾共同过着寂寞的生活。
为立志从事文学事业与父亲发生冲突,婚后又发现妻子不忠,便独自流浪,最后在旅途中病倒。
妻子赶到时,只见病床上的丈夫睁开柔和而充满爱情的眼睛。
志贺直哉于1918年经过短暂停顿后,重新执笔,以创作上新的成就,蜚声于大正文坛,被称为新现实主义的第一人。
他对人性作深邃的观察,对于庸俗与虚伪有惊人的敏感与强烈的憎恶。
他具有理想主义的热情。
1917年的中篇小说《好人物夫妇》,表现了他心境的转移,从生气蓬勃与激越的性格转变为苍劲沉着的态
度。
志贺的作品大多从自己及和自己有直接关系的生活中取材,是现代日本文学中从自我经验中取材最多的作家。
在创作方法上的现实主义的精神,对同时代的日本作家有深刻的影响。
志贺一向关心社会事务,在政治上和文学上表现坚贞不屈。
早年关怀足尾矿工中毒事件,同情小林多喜二的牺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保持沉默,以示对侵略战争的抗议。
后期的作品还有《万历红瓷瓶》(1933)、《台风》(1934)、《早春的旅行》(1941)、《寂寞的一生》(1941)以及战后创作的《灰色的月亮》和《被腐蚀的友情》等 。
1971年10月21日逝世。
2.背景链接
1910年,志贺直哉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武者小路实笃、木下利玄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
围绕于这个刊物的一些年轻作家和美术家,对当时主张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志贺直哉是“白桦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他的小说《清兵卫与葫芦》以现实主义的笔法,批判了那种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呼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体现了“白桦派”的文学主张。
3.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