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第七编明代文学 绪论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整理).pptx
- 格式:pptx
- 大小:98.49 KB
- 文档页数:22
01 明代文学概说(1368-1644)一绪论二《三国演义》三《水浒传》四明代诗文五《西游记》六《金瓶梅》七“三言”、“二拍”八明代戏剧与《牡丹亭》绪论一、明代文学的总体特征二、明代文学繁荣的原因一、277年明代文学的总体特征:1、整个明代文学的发展轨迹,以嘉靖元年(1522)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作为元代文学的余波和明代中后期文学突变的准备,是中国中古文学的最后阶段;后期,中国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了近古的新时代。
2、各种文体具备,并达到了成熟。
通俗文学——小说、戏曲创作勃兴,形成空前繁荣的局面,代表明代文学最高成就。
二、明代文学繁荣的原因1、明代中期开始,手工业和城市商业(包括印刷业)不断繁荣,市民阶层不断扩大,表现市民的生活、思想情趣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多,人们的艺术趣味也趋向世俗化,其基本特点就是题材重日常琐事,表现多率真自然,语言尚俚俗明白,效果求怡心娱目。
文学创作进一步商品化。
二、明代文学繁荣的原因2、明代中后期兴起的心学,促使人们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上发生变革,开始用批判的精神去对待传统、人生和自我,肯定情、欲,为明代掀起复苏人性、张扬个性的思潮提供了理论武器。
这一思潮对于在文学创作中强化主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使明代文学呈现出一种新气象。
当然其非理性、非道德的倾向也给文学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二、明代文学繁荣的原因3、明人对文学价值和特性认识的深化促进了俗文学的繁荣发达和雅俗文学的互动交融。
章回小说在明代发展、定型。
以昆腔为主导的传奇,在明代达到繁荣。
二、明代文学繁荣的原因1)明人对文学价值和特性的认识:(1)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2)清晰认识文学的虚实关系;(3)开始关注人物的性格刻画;(4)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
二、明代文学繁荣的原因2)中国长篇小说艺术发展历程:(1)成书过程从世代累积到文人独立撰写;(2)创作意识从借历史演义、寓言寄托到面对现实人生;(3)表现题材从着眼战争兴废等国家大事到注目现实生活;(4)描写的人物从非凡的英雄怪杰到寻常的平民百姓;二、明代文学繁荣的原因2)中国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过程:(5)塑造的典型从突出的性格特征到用多色、动感的笔触去刻画人物的性格(6)情节结构从线性的流动到网状的交叉;(7)小说的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
一、我国古代文学史概述我国古代文学是我国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
我国古代文学主要包括先秦文学、汉魏六朝文学、唐宋元明清文学等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
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家,如《诗经》、《楚辞》、李白、杜甫、苏轼等。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马工程文学常识马工程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涉及文学创作、文学修辞等方面。
马工程在文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学题材:马是古代我国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因此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马的形象。
《离骚》中的“精卫衔来木,想见战则跃”就是马的形象。
2. 文学修辞:在古代文学创作中,马被用作修辞的具象化手法,“马不停蹄”、“马踏风而行”等常见的修辞手法都是基于马的形象进行构思的。
三、马工程与古代文学作品马工程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丰富多彩,其形象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
以下是一些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马的形象:1. 《离骚》中的“精卫衔来木,想见战则跃”体现了古代文学中对马的高度赞颂。
2. 《红楼梦》中,贾宝玉乘马游幽的情节,生动展现了我国古代贵族的生活形态。
四、结语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马工程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概念,它以特有的方式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学在文学创作和文学修辞方面的独特魅力,对我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马工程在古代文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精髓,丰富对我国古代文学的认识,为我国古代文学的传承与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五、马工程在古代文学中的象征意义马在古代我国社会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常常被赋予特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寓意,成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形象象征。
马工程在古代文学中的象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自由和奔放:马在古代代表了自由和奔放的精神。
马在草原奔驰、驰骋在战场上的形象,赋予了马以自由、狂放的艺术象征,体现了古代文学中对于自由、奔放精神的追求。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1、手工业和城市商业的繁荣使市民阶层扩大。
市民阶层人数众多,人员复杂,包括商人、作坊主、手工业工人、自由手工业者、艺人、妓女、隶役、各类城市贫民和一般的文人士子等。
2、文人的市民化和市民化读者群的形成,自然的改变了文学作品的面貌。
市民的生活,市民的情趣,市民的形象在明代的诗、文、小说、戏曲中越来越显得举足轻重。
3、作品内容市民化的同时,人们的艺术趣味也趋向世俗化,时兴着一种“世俗之趣”。
这种艺术趣味的基本特点,就是题材重日常琐事,表现多率真自然,语言尚俚俗明白,效果求怡心娱目。
4、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文人的市民化和市民化读者群的膨胀,不可避免使文学创作商品化。
5、四大奇书:《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
6、王学左派(泰州学派):思想家王守仁进一步发展了宋代陆九渊的“心学”,打破了程朱理学的僵化统治,冲击了圣经贤传的神圣地位,在客观上了突出了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
此后,心学亦称王学,流布天下,形成多种派别。
其中,泰州学派又称王学左派,从王艮、徐樾、颜钧、罗汝芳,到何心隐、李贽,越来越具有离经叛道的倾向。
他们肯定人欲的合理要求,主张人际间地位平等,追求个性的自然发展。
7、章回小说: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体裁。
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到明代定型的。
它的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整体。
现存的宋元话本已经分卷分目,王国维认为这是“后世小说分章回之祖”,除分回立目之外,章回小说还保存了宋元话本中的开头引开场诗,结尾用散场诗的体制。
8、从明代戏曲、小说及民歌等通俗文学的发展,简要论述人们对于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第一,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
明代文学家对于情感的论述特别丰富,往往把情感作为品评作品美学意义和社会功能的准则。
这是宋元以来对于理学专制的反弹,是肯定自我、张扬个性的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