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明代文学绪论与《三国演义》
- 格式:ppt
- 大小:109.00 KB
- 文档页数:22
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第一章《三国演义》第二章《水浒传》第三章《西游记》第四章《金瓶梅》第五章三言二拍第六章《牡丹亭》第七章明代诗文明代文学绪论(1368—1644)明王朝(1368—1644)历16帝,有国277年。
可以嘉靖(1522-1561)为界分前后两期第一章:概说第一节明代社会发展对文学的影响第二节明代文学发展概况明代文学分期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和繁荣第三节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崛起和兴盛章回体小说的形式特点章回体小说崛起和兴盛的原因古代小说发展概说以明代“四大奇书”为代表的章回体小说艺术发展历程第一节明代社会发展对文学的影响1、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明初“重农抑商”,影响了城市繁荣。
明中叶工商势力活跃,市民阶层迅速扩大。
新的读者群的形成,作品内容市民化,艺术趣味趋向世俗化。
文学商品化。
2、王学的兴起及其对文学的影响明代中后期思想文化活跃的重要契机是王学的兴起。
王守仁等人发展了宋代陆九渊的“心学”,认为“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传习录》)心学与禅宗的结合,促进了人们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上的变革,开始用批判的精神去对待传统、人生和自我,为明代掀起复苏人性、张扬个性的思潮创造了一种气氛,启发了一条新的思路,提供了一种理论武器。
第二节明代文学发展概况一、明代文学分期明代文学以嘉靖时期为界分前后两期。
明前期:文学名作几乎都集中在元明之际。
戏曲、小说成就较高,《三国》、《水浒》问世。
明后期,小说、戏曲再现辉煌:徐渭《四声猿》、汤显祖《临川四梦》、吴承恩《西游记》、兰陵笑笑生《金瓶梅》、冯梦龙《三言》、凌濛初“二拍”等皆为大家大作。
诗文最突出的是“公安派”。
二、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和繁荣传统文学观念向视诗、文等雅文学为正宗,而视小说、戏曲等俗文学为鄙野、淫邪。
承平日久,帝王对小说、戏曲兴趣越来越浓,朝臣、文人也开始喜好。
从前期李梦阳到后期李贽、袁宏道、汤显祖、冯梦龙等,都为俗文学大声疾呼。
李贽称《西厢》《水浒》:“古今之至文”(《童心说》)。
明朝文学十大代表作明代是小说、戏曲等俗文学昌盛而正统诗文相对衰微的时期。
然而这种力量消长的变化并不表现于诗文数量的减少,而是表现在作品思想和艺术质量的蜕化。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明朝文学十大代表作,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1、《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书中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相信《三国演义》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用多说,它不仅是明代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扛鼎之作,中国历史演义小说的丰碑。
2、《水浒传》《水浒传》是大家熟悉的明朝四大名著之一,书中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问世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了后世中国小说创作的典范。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同时也是汉语言文学中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3、《西游记》如果问明朝有哪些文学名著能称得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定要投《西游记》一票,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其自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鸦片战争以后渐渐传入欧美,被译为英、法、德、意、西等多种语言。
4、《封神演义》《封神演义》是有名的明代文学著作之一,前三十回着重写纣王的暴虐,姜子牙归隐,文王访贤,得姜子牙之辅佐,武王才完成讨伐纣王的大业,后七十回主要写商、周两国的战争,并且掺杂有宗教的斗争,阐教帮助周,截教帮助商,各显道术,互有杀伤,结果截教失败,纣王凶而自焚,武王夺取天下,分封列国,姜子牙回国封神,使有功于国的人和鬼各有所归,本书集史实与传闻之大成,将商纣王的暴君形象作了最后的定型,它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巨大。
01 明代文学概说(1368-1644)一绪论二《三国演义》三《水浒传》四明代诗文五《西游记》六《金瓶梅》七“三言”、“二拍”八明代戏剧与《牡丹亭》绪论一、明代文学的总体特征二、明代文学繁荣的原因一、277年明代文学的总体特征:1、整个明代文学的发展轨迹,以嘉靖元年(1522)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作为元代文学的余波和明代中后期文学突变的准备,是中国中古文学的最后阶段;后期,中国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了近古的新时代。
2、各种文体具备,并达到了成熟。
通俗文学——小说、戏曲创作勃兴,形成空前繁荣的局面,代表明代文学最高成就。
二、明代文学繁荣的原因1、明代中期开始,手工业和城市商业(包括印刷业)不断繁荣,市民阶层不断扩大,表现市民的生活、思想情趣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多,人们的艺术趣味也趋向世俗化,其基本特点就是题材重日常琐事,表现多率真自然,语言尚俚俗明白,效果求怡心娱目。
文学创作进一步商品化。
二、明代文学繁荣的原因2、明代中后期兴起的心学,促使人们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上发生变革,开始用批判的精神去对待传统、人生和自我,肯定情、欲,为明代掀起复苏人性、张扬个性的思潮提供了理论武器。
这一思潮对于在文学创作中强化主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使明代文学呈现出一种新气象。
当然其非理性、非道德的倾向也给文学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二、明代文学繁荣的原因3、明人对文学价值和特性认识的深化促进了俗文学的繁荣发达和雅俗文学的互动交融。
章回小说在明代发展、定型。
以昆腔为主导的传奇,在明代达到繁荣。
二、明代文学繁荣的原因1)明人对文学价值和特性的认识:(1)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2)清晰认识文学的虚实关系;(3)开始关注人物的性格刻画;(4)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
二、明代文学繁荣的原因2)中国长篇小说艺术发展历程:(1)成书过程从世代累积到文人独立撰写;(2)创作意识从借历史演义、寓言寄托到面对现实人生;(3)表现题材从着眼战争兴废等国家大事到注目现实生活;(4)描写的人物从非凡的英雄怪杰到寻常的平民百姓;二、明代文学繁荣的原因2)中国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过程:(5)塑造的典型从突出的性格特征到用多色、动感的笔触去刻画人物的性格(6)情节结构从线性的流动到网状的交叉;(7)小说的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
明代文学——《三国演义》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杂言:中国古代的通俗文艺,都有对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内涵丰富之人物简单化的倾向,或者直接给小说戏曲人物贴上简单的标签和脸谱,以省却观众思考、辨别的麻烦,因此中国的文艺作品很难做到准确刻画现实,也难以提升观众的理性思维。
如此文艺生态,既是中国文学以抒情为主的情感诉求的要求,也是中国文化之教化、娱乐本质的外显。
因此,以下所有小说中明显的正、邪、忠、奸之划分,也就势所必然,而在这些划分的背后,都有着伦理道德的标准。
在《三国演义》中,正、邪双方的区分,主要是由尊崇正统的道德标准来确定。
刘备作为所谓汉皇室后裔,其所代表的利益集团,便成为正统的代表,也成为虚构美化的善的对象。
一、情节结构1.134回,以官渡之战为中心,重点写曹操集团的兴起。
2.3572回,以赤壁之战为中心,孙刘联合,战胜曹操,刘备集团获荆州,得以站稳脚跟,向西川进发,三国鼎立局面初步形成,这是刘蜀集团的崛起时期3.7386回,以彝陵之战为中心,主要写吴蜀之间的斗争,也穿插了孙曹之间的斗争,这是刘蜀集团发展的一个受挫时期,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
4.87120回,以六出祁山为中心,主要写诸葛亮北伐中原,最后壮志难酬,劳碌而死,司马氏统一中国,三家归晋。
二、人物形象分析1.刘备:蜀汉集团,是仁者之政的理想代表。
刘备是一个仁君的形象,其倡言欲得天下者,必先得民心。
是民众理想中的君主形象。
(1)他仁德忠厚,爱民如子,总希望泽及黎庶。
(2)礼贤下士,以诚待人,如三顾茅庐。
(3)君臣兄弟关系和谐亲密。
2、曹操:曹魏集团,霸者之政的典型代表曹操是与刘备相对照人物,是一个残暴狡诈的奸雄形象,雄才大略而自私自利,以霸力兼诈力而妄图霸占天下,是作者批判讽刺的对象。
(1)有胆有识、气势不凡。
(2)爱惜人才、善用人才。
(3)自私自利、残忍奸诈。
3、诸葛亮诸葛亮是智慧和忠臣的化身,是封建时代贤臣、忠臣的典范,也是整部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作者竭力讴歌的对象。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明代文学-《三国演义》试述《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就是正确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的关系问题。
一.《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
“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三分虚构”是指在人物和时间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段,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想象,使之在不影响基本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
二.作者在对作品进行艺术虚构时,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技法:1.巧于构思,如“空城计”一段作者将其插在“失街亭”和“斩马谡”之间,使之成为两个一般性情节之间的点睛之笔。
2.采用传说,作者大胆采用民间传说,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含量,如“桃园三结义”、“借东风”、“孔明吊丧”等。
3.改变史实,如关羽“单刀赴会”既与拥刘反曹的倾向一致,又突出了关羽的勇武凛然气概。
4.张冠李戴,如“怒鞭督邮”本来是刘备所为,小说中改到张飞头上,以免有损于刘备的“仁君”形象,并突出张飞的爽直鲁莽性格。
5.善于铺叙,如“三顾茅庐“在《三国志》中只有几个字,而《三国演义》中对此进行了精心构撰,先是先声夺人,进而又写刘备在三次寻访是一再误认,既突出了诸葛亮的神秘魅力,又表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
试述《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主要成就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小说的《三国演义》,一出世便将中国古代小说类型化的人物塑造方法达到了顶峰,成为古代文学中类型化艺术的光辉模板。
《三国演义》中类型化人物典型的艺术特征主要有如下几点:1.单一性。
作品中,绝大多数人物形象是某一道德质量的典范。
如曹操的奸、诸葛亮的忠贞、关羽的义、刘备的仁等。
2.稳定性。
作品中人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它因素基本上稳定不变。
如曹操从幼年到老年死去几十年时间里,其奸诈狠毒的性格就没有多少变化。
13、夏完淳诗歌创作特点:1)直抒胸臆。
2)不事雕琢。
3)风格慷慨悲壮。
4)格调高亢雄壮。
5)善于将忧伤国事的情怀于少年英气融为一体。
14、明代重要散曲作家:王磐、陈铎、冯惟敏、薛论道。
15、明代民歌在形式上包括民间流行的俗曲和民间谣谚两种,其内容以情歌为主。
16、明代民歌的艺术特点:l)善于使用生动的口语。
2)清新活泼。
3)善于使用新鲜的比喻。
4)善于使用新鲜的想象。
二、名词解释1、“‘三杨’和台阁体”:1)明代永乐至天顺年间,文坛上是以宰辅权臣杨士奇、杨溥和杨荣(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的天下。
2)台阁体的代表人物均为台阁重臣,他们的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上雍容华贵、典雅工丽,所用文体以诗歌为主,兼及散文。
由于他们特殊的社会地位,使得这种文风在社会上风摩一时。
2、李东阳和茶陵诗派:成化至弘治年间,李东阳以内阁大臣的身份主持诗坛,形成一个以李东阳籍贯命名的茶陵诗派,其诗风仍然属于台阁体的余波,但李东阳不满于台阁体的无病呻吟,主张以杜甫的诗风加以匡正。
他还注重诗歌语言的艺术。
他的诗歌以拟古乐府较为人知,均有社会意义和真情实感。
因此李东阳的诗歌主张和实践,迈出了冲破台阁体束缚的第一步,成为从台阁体向前七子之间的过渡人物。
3、前七子:1)“前七子”是指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包括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桢卿等人的文学群体。
2)他们的文学口号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目的在于扫荡台阁体的无聊文风,从而为由“文道合一”向“文”“道”分离这样有利于文学自身发展的文学走向开启门径。
4、后七子:1)“后七子”是指嘉靖、隆庆时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在内的文学群体。
2)从总体上看,他们一方面继承了前七子关于重视文学自身价值的观点,同时也沿着前七子的复古道路走得更远。
5、童心说:李贽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肯定个性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并把代表人的赤子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
《三国演义》论文“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受到了人们极大的欢迎。
《三国演义》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期,魏、蜀、吴三个国家从兴起到被司马炎统一的故事。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
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
《赤壁之战》,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篇。
黄盖用了苦肉计,然后寄信假降。
这迫使曹操轻敌,因为周瑜他们的人数与曹军真是天壤之别。
然后,黄盖真的乘船来到曹营附近了,曹操真是高兴万分。
结果,黄盖放火烧了船,跳到另一条小船上。
那火船冲进曹营,曹军因为把船连起来,结果都被烧着了。
曹军死的和伤的不计其数,溃败,狼狈逃走。
这也说明了如果你的对手很弱,你的胜率很高,但还是不能轻敌。
我最欣赏的就是诸葛亮了。
他聪明过人,尤其是在《七擒孟获》这篇故事里,孟获虽然多次因为不服而被诸葛亮放走,但诸葛亮依然能抓住孟获,孟获终于投降了。
《三国演义》,我认为就是写三国的历史。
三国,是个动荡的时代,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这个历史,是我们不能忘记的。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
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
「过五关斩六将」:当时关羽因为要保护二位嫂嫂及侄儿的情况下,不得已只好屈服于曹军之下,但关羽虽处在曹营下,却无时无刻地挂念的大哥,时时打听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关羽终于知道大哥现处在河北袁绍那里,他赶快提刀跨马护送着两位嫂嫂及随行的女眷们乘车,到了东岭关口,因偏将孔秀执意要请示曹丞相之后,此时,关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两半,消息传到洛阳,虽洛阳守将韩福和孟垣商量对策,但哪里是关羽的对手,两人都被关羽所劈死,像这样,关羽一连闯过五个关口,杀了六员守将,才渡过黄河,他虽然感到有些愧对曹操,但此时的他只想赶快和大哥碰面,杀了这么多人,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明代第一章《三国演义》一、历史演义(名解):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战争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于的历史题材,组织、敷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二、苏轼《志林》卷一《怀古》载:“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
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尊刘贬曹”思想已出现。
三、《三国演义》的版本:①嘉靖本②《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本③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李卓吾评本为基础,参考了“三国志传”本四、《三国演义》主旨:版本一:长篇历史小说。
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或《三国志演义》。
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
小说形象地反映了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元)社会生活,描写了汉末、三国时期复杂的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以及给人民生活造成的苦难,再现了这一时期的历史面貌。
所写的人物有四百多个,成功地塑造了以曹操、诸葛亮、张飞、关羽、刘备等为代表的性格鲜明的典型形象。
书中积累了较多的古代政治、军事斗争的知识和经验,对智慧和勇武精神作了十分出色的描写。
“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长坂坡、赤壁之战、空城计等章节,写得有声有色、引人入胜。
特别是大小战争场面的描写,千变万化,各具特点,很少雷同,在群众中有很大影响。
全书事件复杂,情节曲折,头绪纷繁,结构宏大;剪裁精细,取舍得当,脉络清楚,布局严谨。
既有史实为依据,又不完全拘泥于史实,有所虚构,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
小说尊刘抑曹,表现了封建正统观念。
对黄巾农民起义采取污蔑态度,表现了作者的阶级偏见。
人物性格缺少发展,有些描写似嫌过了。
《三国演义》创造了两个最中心、最成功的典型人物,就是诸葛亮和曹操。
诸葛亮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具有丰富的斗争经验、超人的才智、冷静的头脑。
他的形象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才情和智慧,以及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不过小说也有把他神化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