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 第一讲
- 格式:ppt
- 大小:1.51 MB
- 文档页数:68
第一章明代文学概说一、明代的社会与文学概况明代建国以后,进一步巩固并发展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在思想文化上实行专制主义,大力提倡程朱理学,采用八股取士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就箝制了文人的思想,对文学的创作极为不利。
明代中叶,社会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政治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趋向尖锐、激化;在经济上,城市商业经济逐渐繁荣,市民阶层日益壮大;在思想上,前期的控制有所松动,启蒙思潮开始兴起,出现了王阳明的心学、王艮的泰州学派等与理学相抗衡,这些都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末年,随着国事多艰,经世实学思潮抬头,部分作家又重新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开启了清代文学思潮的转变。
明代的文学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 明代前期文学,包括从太祖建国至宪宗成化年间的文学,是明代文学的停滞期。
此期的文学创作基本上沿袭元代文学的余绪,并为明代中期文学的突变作好了准备。
此期的著名作品几乎都集中在元明之际,主要成就体现在新兴的长篇小说和传统的诗文创作两个方面。
《三国志演义》与《水浒传》是划时代的作品,二者的崛起标志着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创作在它的初始阶段就达到了辉煌的高峰,它们分别成为历史演义小说和英雄传奇小说创作不可企及的楷模。
宋濂、刘基、高启等由元入明的诗文作家,也写出了一些揭露现实黑暗、反映民生疾苦的优秀作品,使明初文学取得令人注目的成就。
但此后的一百多年,文学创作在整体上出现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局面。
首先在诗文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是以三杨为首的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台阁体”,继之而起雄踞文坛的是李东阳的茶陵派,追求格律声调,也保留有台阁体的痕迹。
在戏曲领域,是以朱权、朱有燉为代表的宫廷派杂剧作家以及以邱濬、邵璨为代表的宣扬忠孝节义的道德伦理剧创作。
在小说领域,文言小说较有特色,出现了瞿佑的《剪灯新话》与李昌祺的《剪灯余话》,白话小说则几乎一片空白。
2. 明代中期文学,包括从孝宗弘治元年至穆宗隆庆年间的文学,是明代文学的全面复苏与迅速发展期。
第一章明代文学概述章回小说是如何形成的?主要特点怎样?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它的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除分回分目之外,章回小说还保存了宋元话本中开头引开场诗,结尾用散场诗的体制。
正文常以“话说”两字起首,往往在情节开展的紧要关头煞尾,用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套语,中间又多引诗词曲赋来作场景描写或人物评赞。
明代章回小说在体制上得以定型的同时,在艺术表现方面也日趋成熟。
以《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四大奇书”为主要标志,清晰地展示了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历程。
这主要表现在:成书过程从历代集体编著过渡到个人独创;创作意识从借史演义,寓言寄托,到面对现实,关注人生;表现题材从着眼于兴废争战等国家大事,到注目于日常生活、家庭琐事;描写的人物从非凡的英雄怪杰,到寻常的平民百姓;塑造的典型从突出特征性的性格到用多色、动感的笔触去刻画人物的个性;情节结构从线性的流动,到网状的交叉;小说的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等。
第二章《三国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1.如何看待《三国演义》中拥刘反曹的倾向。
《三国演义》的主题,决定了全书贯穿始终的拥刘反曹倾向。
这个倾向,实际上反映的是曹、刘孰为正统的问题,故历史上向来就有不同的看法。
在正宗的历史著作中,一般都奉蜀国为正统,以魏、吴为僭。
国至于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从来就尊刘贬曹的倾向。
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刘备是“皇室胄裔”,多少有点正统的血缘关系;二是刘备从来以“弘毅宽厚,知人待士”著称,容易被接受。
特别是在宋元以来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人心思汉”,“恢复汉室”,正是当时汉族人民共同的心愿,因而将这位既是“汉室宗亲”,又是“仁德及人”的刘备树为仁君,奉为正统,是最能迎合大众的接受心理,符合广大民众的善良愿望。
2.《三国演义》的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是通过三个不同的集团来表现的,每个集团各代表什么理想?《三国演义》的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是通过三个集团的对比表现出来的。
第一讲明代文学概况(第四周1)绪论:综观明代文学,小说成就最高,戏曲次之,诗文相对衰微。
《三国志演义》可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高峰,《水浒传》则是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
《西游记》可说是神魔小说的楷模,《金瓶梅》在世情小说中揭露封建社会黑暗方面也是前无古人的。
明代的白话短篇小说,是宋、元话本的继续和发展,其成就也很高,代表作是“三言”、“二拍”。
戏曲中的《牡丹亭》以其独特的构思,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影响深远。
所以,明代小说、戏曲的成就是极为辉煌的。
明代文学的演变发展,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大的阶段,从明初到正德年间是明代文学的前期,从嘉靖年间到明亡是明代文学的后期。
这两个阶段的文学有着显著的变化,表现着鲜明的时代特点。
这种变化和特点,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思潮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
【前期文学】明代前期文学的发展,有个曲折的过程。
除元、明之交产生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外,这时期没有产生成就较大的作品,只是到成化年间戏曲和民歌才有一些新的开拓。
【后期文学】从嘉靖以后,小说、戏曲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创作十分繁荣,不仅数量多,而且取材面也较广。
这是明代后期文学的一个显著特点。
明代后期的通俗形式的文学取得了重大成就。
长篇小说《金瓶梅》,短篇小说集“三言”和“二拍”,戏剧如汤显祖的《牡丹亭》等,都在各自领域中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这一时期“雅”、“俗”文学传统相互混融的现象,也比前一时期更为突出。
一、明代社会对文学的影响(一)前期沉寂的原因元明之际社会动荡,形成了一股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涌现了一批精神上比较解放而且富有时代使命感的文人,作品有阳刚之气,作家有忧患意识。
以《三国演义》、《水浒传》、南戏中兴、宋濂、刘基、高启诗文为代表。
但这种繁华很快就遭到阻扼和摧残。
1、明初,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把自秦汉以来的封建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
朱元璋针对元代由于政治制度松懈思想统治的松懈所带来的社会变化,以强烈的手段建立了空前的独裁统治。
明代文学第一章明代文学概述根据几种目前通行文学史的分期方式,我们可以大致将明代文学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前期、中期和后期。
前期为从明初到成化年间,约一百年。
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不高,诗歌方面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高启、宋濂和刘基等人,这些人经历了元末战乱,作品较有现实内容;其后出现了歌功颂德的“台阁体”,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
在小说方面出现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与施耐庵的《水浒传》。
文言短篇小说的创作则以瞿佑的《剪灯新话》与李昌祺的《剪灯余话》为代表,主要上承唐人传奇笔法而少创变。
戏曲的创作则落入低潮,仅有邱濬、邵璨等人可以一提,然其皆以剧载道,殊无艺术感染力。
中期从成化末年至隆庆年间,约一百年。
这一时期,先是在苏州一带出现了以唐寅、祝允明为首的“吴中四才子”,同时在京城出现了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
他们都提出了复古的口号,比如“前七子”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给予台阁体文风以沉重打击。
此后又出现了以唐顺之为首的“唐宋派”(著名散文家归有光即被划入此派)和以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均带有复古倾向。
这一时期戏剧的创作开始走出低谷,出现了徐渭的《四声猿》以及梁辰渔的《浣纱记》,后者专为当时经魏良辅改良的昆腔而创作。
著名的长篇小说《水浒传》在这一时期开始流行,神魔小说《西游记》亦于此时问世。
后期为万历至明亡,约七十余年。
这一时期,戏曲创作进入丰收期,汤显祖陆续完成其包括《牡丹亭》在内的“临川四梦”四部剧作。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沈璟、王骥德等对戏剧进行理论探索的文人。
小说创作在此时也进入高潮,长篇人情小说《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及神魔小说《封神榜》等先后问世。
在白话短篇小说方面,则有冯梦龙的“三言”与凌蒙初的“二拍”等相继刊刻流行。
诗歌方面则主要出现了以“三袁”兄弟为首的“公安派”和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提倡一种“独抒性灵”或“深幽冷峭”的风格。
晚明时期又出现了一种抒写情性的短小散文——小品文,其代表作家有“三袁”和张岱等人。
明代文学史讲义第一编明王朝的特质与文学的演进第一节明王朝的特质一、设科举网罗天下士,尊理学于一尊,束缚人心。
三、退缩保守,不进则退第二节明代文学概况明代文学具有突出的特点,其一是雅文学与俗文学的交融,俗文学的势力壮大,在成就上有超越雅文学之势,小说创作呈现繁荣之势。
而雅文学由于无法超越前代的成就,大部分时间停留在模拟上,只有晚明小品成就比较突出。
其二是人性得到空前解放,自心学盛行,以及商业文化普及以来,文学不再是明道的工具,而是以抒写性灵为主,人性欲望得到了充分肯定。
不论正统文学还是俗文学,在这一点上十分突出。
明代戏曲与小说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在戏剧史与小说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也是明代文学中最具活力的两个方面。
明初统治者对戏曲一方面严加控制,一方面在一定范围内加以倡导,以实现其教化功能。
明人的杂剧与元杂剧相异,不拘于四折,不拘守一人独唱之例,不独用北语,南北语杂用。
明代还发展出了新的戏剧形式:传奇,上承南戏,名家辈出。
明代小说极度繁荣,各种体裁、各类题材纷纷产生,有传奇、话本、章回小说,有历史、神魔、世情,四大奇书更为世界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三国演义》、《水浒传》均产生于明初,此后经历了一段衰落。
至中叶才又大兴。
各类讲史演义出现,历史演义小说风行于世,几乎各个朝代都有,以《金瓶梅》为代表的世情小说出现,神魔小说《西游记》问世。
同时文言短篇小说也呈现极盛之势。
明代散曲亦不同于元人散曲,与诗同体,不再是剧曲。
民歌亦极为当时人所注意,人或称为我明一绝。
第二编明代小说第一章明代小说概说传统的通俗小说的概念有两层含义:广义的指诉诸听觉的说话的话本和供案头阅读的通俗小说,狭义的指随《三国演义》而出现的通俗小说,专供案头欣赏。
目前已知最早的话本是敦煌发现的《庐山远公话》等,通俗小说的两个类型,一是历史演义,一为英雄传奇。
随后就出现了世情小说、神魔小说。
小说类型更加丰富,艺术不断完善,到《金瓶梅》可以说完全摆脱了说话艺术的影响。
概说自一三六八年朱元璋称帝于南京,至一六四四年崇祯自缢于北京,明代的历史延续了约二百八十年。
这正是世界历史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时期。
在欧洲,差不多正好与明代历史相对应的是文艺复兴时代,这一时代中,自然科学、哲学、宗教、政治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内,同成长中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联系的一系列重大进步,全面地撞击着中世纪的封建统治及其意识形态。
而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一个完整的世界观念正在形成,欧洲的商船与传教士开始叩击古老中国的大门。
在中国的土地上,同样一度孕育着深刻的变异。
许多学者认为,元末已相当繁荣的东南沿海城市的手工业和商业经济,在经历明初的衰退以后,到明中期与后期,重新得到恢复和进一步的发展,并已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
与此相应的,在思想文化领域也出现了深刻的变化。
以李贽对传统思想学说的尖锐批判为代表,个性解放的思潮曾兴盛一时。
它与魏晋时代个性解放的思潮有本质的不同:它是与工商业经济和城市文化相联系的,是具有平民性的;它鲜明地肯定了人的自然欲望和物质追求。
这些特点,和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有极其相似的地方。
然而可惜的是,这一历史进程在中国显得极其艰难。
建立在广大的农业经济基础上的封建政治体制对于历史挑战的反应,是空前地加强专制,加强以奴化人性为目的的思想统治。
历史进程的滞塞,使中国从此落后于世界的发展,而开始陷入长期的困境。
这一种复杂的背景,也造成了明代文学的复杂性。
对历史的敏感早在朱元璋身上就表现出来。
明初在恢复汉文化传统名义下进行的革除元代旧政的努力,不仅仅反映着民族意识,更重要的一点,是针对着元代由于政治制度的松懈和思想统治的松懈所带来的广泛的社会变化。
朱元璋这位具有雄才大略而果毅残暴的开国皇帝,以强烈的手段建立了空前的独裁统治。
在中央政权,他先后制造左丞相胡惟庸和大将蓝玉“谋反”案,连坐诛杀数万人,几乎杀尽了开国功臣,又借机废除秦汉以来实行了上千年的丞相制度,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在社会经济方面,他在鼓励垦荒、扶植农业的同时,对最富于活力的东南沿海地区加以残酷打击,以削弱这一地区的力量,铲除对王朝统治可能构成威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