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迁移现象的标记性阐释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母语迁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母语迁移是一个十分常见的现象。
母语迁移是指学习者在学习一门外语(如英语)时,他们将母语的语法、词汇、句型等知识迁移到目标语言中的现象。
母语迁移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因此教师应该确保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英语语言系统,以避免母语迁移产生的负面影响。
母语迁移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语言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习。
中文中的直接翻译法律在英语中也有相应的用法。
母语迁移也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的错误。
在中文中我们常常使用"助动词+动词"的句型,而在英语中则要使用"主动词+助动词"的结构。
学生可能会将中文的句型应用到英语中,造成语法错误。
为了避免母语迁移的负面影响,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的母语迁移现象,并能够区分学生的错误是否是由于母语迁移引起的。
这需要教师对于学生常见的错误有所了解,同时要耐心地纠正学生的错误并解释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语言意识。
要鼓励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尽量摒弃母语的思维方式,培养英语的感觉和思维方式。
可以通过课堂活动和练习,让学生主动思考并使用英语进行交流,避免中英语中的直译现象。
教师可以通过对比母语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帮助学生理解两种语言的语法、词汇和句型之间的差异。
通过类比和对比,学生可以更好地意识到两种语言的差异,从而避免母语迁移的错误。
教师应该提供充足的练习和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将所学的英语知识巩固和应用到实际中。
通过实际运用英语进行沟通和交流,学生可以更加熟悉和掌握英语语言系统,减少母语迁移的出现。
母语迁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母语迁移的特点和影响,并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帮助学生正确习得英语。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英语语言系统,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母语迁移母语迁移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受母语语言结构和语言习惯的影响而在使用第二语言时产生的一种现象。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母语迁移是一个广泛存在的问题。
因为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较低,很容易用母语的语法和表达方式来影响英语的学习和使用。
教师需要深入了解母语迁移的影响和表现,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克服母语迁移的困难,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
母语迁移会对英语语法和句型产生影响。
中国学生的母语是汉语,汉语的语法结构与英语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汉语是主谓宾的语序,而英语是主谓宾的语序,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在构造英语句子时出现语序错误。
在汉语中,动词不需要变化形式,而英语中动词要根据主语的人称和数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这也是一个常见的母语迁移错误。
教师需要通过对比母语和英语的语法差异,引导学生正确掌握英语的句法结构和动词变化规则。
母语迁移还表现在词汇和表达方式上。
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会受到母语词汇和语言习惯的影响,导致在阅读和写作时出现词汇搭配不当或者表达方式生硬的情况。
在汉语中有一些特定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学生会不自觉地将这些表达方式带入英语的学习和表达中,从而产生语言不通顺和生硬的情况。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累大量的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帮助他们建立英语思维模式和语言技能,从而克服母语迁移带来的困难。
母语迁移还会影响学生的语音和语调。
汉语和英语的语音体系和语调模式存在很大的差异,学生往往难以准确地掌握英语的语音和语调规律。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大量的语音和语调训练,帮助学生克服母语迁移的影响,提高他们的英语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如何有效地解决母语迁移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影响?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母语水平和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程度,对学生的母语迁移错误进行分析和归纳。
教师可以通过对比母语和英语的语法规则和词汇用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英语的语言规律和表达方式,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语言思维模式。
教师可以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巩固他们的语言基础。
英语写作中母语迁移现象分析今天,写作技巧及应用策略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英语写作无疑是把握研究学术思想并能够表达出来的重要方式。
在写作实践中,许多大学生在把握英语写作技巧及应用策略时,会经历母语迁移的语言过程。
母语迁移是指从母语到第二语言写作时,母语的习惯及特点对其他语言的产生影响的一种语言现象。
一般来说,母语成功影响了第二语言的表达形式,尤其是学习者在写作过程中会把母语的语法习惯用到第二语言的表达中。
而这种语言习惯的转移也会对英语写作产生影响。
一方面,在把握英语写作技巧及应用策略时,缺乏经验的大学生可能对英语写作有母语迁移的现象。
此时,大学生可能会复制单词,把母语中的语法习惯用到英语表达中,以此来把握技巧及应用策略。
比如,在论述“考试作文的考试”时,很多学生会把“英语考试”写成“英文考试”。
另一方面,英语写作中母语迁移也会对标点符号结构造成影响。
许多学生可能会因把自己母语的习惯当做标准而出现标点符号错误,比如,在用英文“please”结尾时,会在这个单词后加上中文句号,这显然不符合英文拼写习惯,其中间件也会影响学生英文写作的质量。
面对母语迁移现象,大学生在写作时应该注意避免把母语的习惯用到英语表达中,减少母语迁移现象的产生,以提高英语写作的正确度及质量。
为此,大学生应该多看英语原著,注意英语语法习惯,多思考,多加强英语写作能力的形成,以期达到较高的英语写作水平及质量。
此外,学习英语的大学生也可以多咨询英文专家,根据他们的建议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此来提高自己英文写作的质量。
此外,有些学校也提供了专业的英语写作课程,针对母语迁移常见的问题,让学生把握英语写作技巧及应用策略,并使大学生对英语写作有更深入的了解。
综上所述,母语迁移是把握英语写作技巧及应用策略的重要现象,可能会影响英语写作的正确度及质量。
学习者在写作实践中,可以多看英语原著,注意英语语法习惯,多咨询英文专家,多参与专业的英语写作课程,来把握英语写作技巧及应用策略,提高英语写作水平及质量。
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现象的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刘登祥摘要: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母语迁移是一种普通的现象。
迁移理论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它源于心理学,又广泛用于语言学研究,对外语学习中母语迁移现象进行系统的认真的分析和研究有利于外语的教和学。
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母语知识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它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重视。
“迁移(!"#$%&’")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的是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或技能对新知识或新技能的获得的影响。
”(胡春洞)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有两种:即正迁移(()%*!*+’!"#$%, &’")和负迁移($’-#!*+’!"#$%&’")。
当母语($#!*+’.#$-/#-’)的某些特征同目标语(!#"-’!.#$-/#-’)相似或完全一致时,迁移是积极的,即正迁移。
当母语的特征与目标语的特征之间存在差异时,迁移是消极,即负迁移。
一、迁移理论迁移研究最初出现在心理学研究领域,心理学对迁移的研究可追溯到01世纪的形式训练说,人们通过语言训练,认为言语能力可以自动地迁移到其他语言的学习上去。
与迁移理论有密切相关的还有对比分析研究,早期的行为主义者提出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母语对目的语有影响,主张将母语与目的语进行比较,从中了解之间的差异,并发现学习者在学习中的困难。
根据这一理论2#3)提出母语迁移观点。
他认为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学习习惯会影响到第二语言的学习。
同时,他通过对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发现差异的程度与学习者学习上的困难程度有密切的联系。
他认为第二语言中与母语相似的成份对学习者来说是简单的;与母语相异的成分对学习者来说是困难的。
2#3)的这一对比分析假说指出了语言迁移现象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并通过分析比较母语与目标来预测第二语言学习容易犯的错误和出现的困难。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母语迁移初中英语教学中,母语迁移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母语迁移指的是母语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所产生的影响,包括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
因为母语是学生的基础语言,所以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学生会不可避免地将母语的一些语言知识和习惯带入到英语学习中。
这种母语迁移在初中英语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可能带来消极的影响。
母语迁移的作用是帮助初学者更容易理解新语言。
学生可以通过母语的语音、语法、词汇等知识帮助自己理解英语。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母语发音规则来掌握英语的发音,这样可以减少学习难度。
此外,母语迁移还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更好地记忆和应用。
学生可以将英语单词与母语中有相似意思的词语联系起来,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这些都是母语迁移的积极作用。
然而,母语迁移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母语迁移可能导致学生在使用英语时出现语法、发音等方面的错误。
例如,在英语语法方面,学生往往会翻译成母语的语法规则,导致句子结构不规范。
在英语发音方面,学生会根据母语发音规则来读英语单词,导致发音出现问题。
这些错误会给学生的英语学习带来阻碍,同时也难以纠正。
针对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母语迁移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其负面影响。
首先,教师可以在语音、语法等方面对重点知识进行强调和讲解,以防止学生出现错误。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英语环境和英语思维,以降低母语迁移的影响。
更进一步地,教师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尽量多地使用英语,加强英语学习的实践与应用。
综上所述,母语迁移在初中英语学习中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它可能带来积极的影响,也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
教师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减少语言迁移的负面影响,力求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够顺利进行。
英语写作中母语迁移现象分析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英语已成为最重要的信息交流工具之一。
因此,许多人担心英语会挤占他们的母语并有可能破坏他们的母语文化。
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迁移现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母语迁移现象是指在英语写作中,作者在编写文章时,会将母语的文化和表达方式融入其中。
这种现象也被称为母语化写作。
受影响的作者可能会不知不觉地将母语特有的表达方式引入到英语写作中,甚至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使用母语。
母语迁移可能会对英语写作产生不利的影响。
由于母语的文化和表达方式可能与英语不符,这种迁移可能会降低文章的可读性。
写作者可能会花更多的时间去理解文章,因此阅读者会变得越来越沮丧。
母语迁移还可能会模糊英语的表达意图,从而影响文章的整体结构和语义,这种影响可能是微妙的也可能是明显的。
母语迁移对英语写作的影响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写作者的学习效果。
与其他母语用户相比,作者更容易受到当地文化和语言特性的影响,因此,写作中的母语迁移可能会给写作者带来额外的负担,限制其英语写作能力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习效果。
然而,母语迁移也会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
英语写作者可以利用母语中的表达方式来凸显他们对特定情况的理解。
例如,一位中文作家写的文章可以用中文的表达方式来描述某种情境,这会使其文章以一种无形的方式显得更加有说服力。
此外,母语迁移还可以为作者提供更丰富的表达形式,让他们可以用更多别具一格的方式来描述某些事物。
虽然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迁移现象可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但也可以用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深度。
应该给予由此产生的任何积极影响足够的重视,以免损害到作者本身的学习效果。
总之,母语迁移在英语写作中是一种常见现象,有利也有弊,根据不同的情况,它可能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英语写作者应该避免消极影响,积极影响应该被充分利用,以提高写作水平。
英语写作中母语迁移现象分析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已成为主流的国际交流语言,许多人都开始学习英语用于在国内外交流。
然而,当许多人计划尝试写英语时,他们发现自己在写作过程中存在一种叫做母语迁移”的现象。
这种现象是指,在写作英语时,许多母语使用者将自己的母语语言习惯迁移到比较陌生的英语语言中。
换句话说,他们会将母语中的语言习惯迁移到英语中,使英语表达出不正确的意思和书面表达形式。
母语迁移是指使用者将自己母语中的词汇、结构和习惯迁移到英语语言中,由于两者之间的差异,造成英语表达不正确。
例如,汉语拼音书写时后面的字会有圆括号作为焦点、注意,而英语书写时,圆括号则不再使用。
这就是一种母语迁移的情况。
例如,中文字的书写顺序是从左到右,但英文字的书写顺序是从右到左,这也是一种母语迁移的情况。
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迁移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的英文写作质量,从而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母语迁移也会破坏一个人的英文写作形式,影响读者对文章的理解,而且,母语迁移还会对一个人的英文写作水平产生重大影响。
在某种程度上,母语迁移会影响一个人的写作格式,书写的拼写,甚至文章的表达能力。
解决母语迁移的最佳方法是强化英语写作能力。
首先,要加强英语知识储备,特别是词汇和语法知识,以便写出更加准确和正确的句子,可以通过阅读英语学习材料,重复使用英语句子,学习新的词汇,掌握英语拼写规则来完成这一点。
其次,可以多写多练习,不断复习和学习,以加强自己的英语写作水平,有利于降低母语迁移的几率。
总之,母语迁移是英语写作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如果没有足够的英语能力处理母语迁移,这种现象很容易破坏文章的质量。
因此,要提高英语写作能力,强化英语知识储备,多多写练习,做到正确使用英语,避免母语迁移的发生。
101OCCUPATION2017 02基础教育P UBLIC C OURSE编辑 董 航英语学习中母语迁移现象与作用分析文/郝 勋摘 要:“母语迁移”现象普遍存在于英语学习中。
正迁移起积极作用,负迁移起阻碍作用,趋利避害,提高学习效率是本文的出发点。
关键词:母语迁移 正迁移 负迁移 学习效率母语迁移一般指在二语习得中,母语先入为主,学习者会不自觉地把母语的形式和规则套用到后继的语言学习中。
母语对二语中相似部分的学习会产生积极的正迁移,对相异部分的学习则产生消极的负迁移。
一、英语学习中母语正迁移现象和作用分析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在英语学习中,运用母语思维的认知和体验,充分发挥母语思维的积极作用,便于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
母语正迁移在学习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有体现。
1.语音语调方面英语音素含元音和辅音两类,而汉语拼音有声母和韵母之分,两者在语音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尤其一些英语辅音的发音与汉语拼音中声母的发音极为相似 (如: /b/,/d/,/z/,/s/等的发音)。
在掌握汉语拼音的基础上了解发音的原理,使得英语发音更简单易学。
此外,中英文在语调上都有升、降调之分。
借助汉语语调知识学习英语语调,使不同情感的表达更贴切。
2.词汇方面首先,从词的构成角度看,许多通过合成、派生法构成的英语单词,如class (班级)+room (房间)=classroom (教室)等,可以通过汉语意思帮助理解。
其次,英语构词法中,“转化”可以实现一词多义,如,book (n.书;v.订购)。
有些动词很活跃,在不同场合有不同含义,如have dinner 吃饭、have a meeting 开会等。
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也很普遍,而且多个意义间有内在联系,基本义通过不同的变化方式,产生引申义或派生义。
借助汉语知识去领悟英语学习,便可触类旁通。
3.语法方面中英文在某些词法和句法方面存在着许多共同点。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母语迁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母语迁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母语迁移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由于受到母语的影响,在表达和理解上出现相似或相近的语言现象。
母语迁移对于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和教学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下面将从母语迁移的概念、原因以及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我们来谈谈母语迁移的概念。
母语迁移是指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受到母语语言结构和语言规则等方面的影响,导致在使用目标语言时出现母语式的语言特征。
在学习英语时,学生可能会受到汉语语言结构的影响,导致在表达和理解上出现一些汉语化的特征,比如语序、词汇选择等方面出现偏差。
这种母语迁移往往是由于学习者在接触目标语言的早期习得阶段,无意识地将母语的语言习惯和语言特征带入到目标语言中,导致语言表达和理解的困扰。
母语迁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因为母语对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和语言习得过程具有一定的影响。
母语是学习者最早接触和习得的语言,对于学习者来说,母语是他们构建语言认知和语言能力的基础。
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者会不自觉地将母语的语言习惯和语言特征带入到目标语言中,导致母语迁移现象的出现。
母语迁移也与学习者对目标语言的掌握程度有关。
对于初学者来说,他们对目标语言的掌握程度有限,难以完全理解和掌握目标语言的语言规则和语言特点,从而容易受到母语的干扰。
母语迁移还与学习者的语言输入和语言环境等方面有关,学习者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接触到的语言输入和语言环境也会影响他们对目标语言的掌握和应用。
那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应对母语迁移现象呢?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了解学生的母语情况,并根据学生的母语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对于学生在语言表达和理解上出现的母语化现象,教师应该及时指出并加以纠正,引导学生多接触和运用目标语言,从而尽量减少母语迁移现象。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和语言能力,引导学生逐步接触和习得目标语言的语言规则和语言特点,使学生形成比较纯正的目标语言语言习惯。
英语写作中母语迁移现象分析中文语言写作中,母语迁移现象(Mother Tongue Transfer,简称MTT)是广泛存在的现象。
由于母语迁移现象会影响写作质量,因此在写作实践中需要对该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MTT是指外语学习者(ESL)学习、使用和表达外语时并不能完全脱离自己的母语,而是同时受到自身母语的结构和语言习得模式的影响,从而产生的一种迁移现象。
MTT的最大特点是,其作用范围不仅限于英语语言表达方式,还会影响其他语言表达方式,包括句法、语法、词汇和语体等方面。
有研究显示,许多外语学习者都曾受到母语迁移现象的影响,有时会把来自母语的一些表达混入写作,甚至出现完全不同语言系统的混淆。
MTT现象的发生与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背景有关。
当ESL使用外语来表达意思时,他们会把一些母语习惯用语、句式和语体融入到外语当中,从而形成母语迁移现象。
此外,该现象还受ESL 结构水平、遣词、句法结构等方面的影响。
此外,母语迁移现象还受ESL认知、情感和态度的影响,也可能受ESL的认知模式歧义等影响。
MTT现象影响的方向是多方面的。
它可以导致ESL的英语表达能力受到削弱和伤害,而且往往会影响他们的英语写作和口语能力。
由于母语迁移现象的存在,ESL的文章会出现语法问题、拼写错误、句子混乱、逻辑不清楚或表达空泛等问题。
此外,母语迁移现象还可能会影响ESL的语言发展能力,导致他们无法自如地使用外语表达自己的思想。
要想解决母语迁移现象问题,需要ESL变得更加自觉和积极。
ESL 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母语水平,并针对自身母语中有影响外语学习的特定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以避免将母语中的一些习惯用法在外语中应用。
ESL应多加注意和观察自己的语言表达的规则和特点,以便更好地掌握外语句法和文体表达的规律性,并经常练习外语写作,将外语运用到实际写作中,积累外语写作词汇、句型和文体表达的经验。
此外,也可以借助一些实用的辅助学习工具,如写作软件、写作练习工具、语言转换器等,帮助ESL提高外语写作能力。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母语迁移母语迁移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受到母语的影响而产生的语言现象。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母语迁移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它既可以促进学习者的语言发展,也可能成为学习障碍。
深入了解母语迁移的特点及其对学习的影响,对于教师有效开展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母语迁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语法结构。
母语对于学习者来说是最熟悉的语言,在学习英语时,学习者会倾向于把母语的语法结构套用到英语中,比如中文的主谓宾结构与英语的主谓宾结构不完全一致,学习者很容易受到母语的影响而在英语中出现类似母语的语法错误。
其次是词汇运用。
很多时候,学习者在使用英语时会优先使用已经掌握的母语词汇来替代英语单词,这样可能会导致用词不准确,表达不清晰。
再者是语音和语调。
母语对于学习者来说是最熟悉的语音和语调,因此在学习英语时,学习者可能会受到母语语音和语调的干扰,导致发音不准确,语调不自然。
母语迁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可能会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母语迁移会使学习者在习得英语的过程中产生混淆和混淆,阻碍他们对英语语言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其次是对语言表达能力的影响。
母语迁移导致学习者在表达时受到母语的限制,不能准确、流利地表达英语意思,影响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再者是对语言交际的影响。
母语迁移导致学习者在英语交际中出现语言错误,难以与外国人自然交流,影响了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针对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母语迁移问题,教师应该加强对学习者的母语迁移情况的观察和分析,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
首先是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根据学习者的母语特点,采取辅助教学的方法,帮助学习者纠正母语迁移引起的错误。
其次是要加强语言输入。
教师应该提高学习者对英语语言的输入量,鼓励他们多接触英语的原汁原味,从而减少母语迁移的影响。
再者是要进行积极的训练。
教师应该引导学习者进行大量的语言练习,特别是口语练习和听力训练,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减少母语迁移的出现。
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母语迁移现象探究母语迁移现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中学英语教学中也是一种重要的问题。
母语迁移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一门外语时,会将其母语的知识和习惯带入到外语习得中,而导致其学习的外语出现语言或表达上的异化,影响到英语学习的进程和效果。
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母语迁移现象通常表现在口语表达、语法用法以及文体表达等方面,而这些迁移现象又可能进一步演化为“母语依赖”现象。
首先,在口语表达上,学生容易将母语的音韵、发音、重音或句子的语序带入到英语口语中,使英语口语表达不够流畅或不正确,影响对语言的熟练度。
其次,在语法用法方面,母语迁移会把母语习惯性和词汇带入到英语句子中,影响英语句子的正确性。
例如,在汉语里,“开车”可以直接表示操纵车辆,但是在英语里,却不是这样,必须是“drive a car”,才能表达意思。
最后,在文体表达上,母语也会影响到学生的英语写作,学生在写作时往往不能很好的把握英语的表达习惯,在流畅度上很有差异。
比如汉语中通常会用“认字”、“把字”等词汇去表达一处情节,而会让英语读者感到困惑和抵触。
母语迁移现象是一种难以改变的自然现象,但是可以从语言环境和教学环境的建立的角度,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
首先,在建立英语语言环境的过程中,学校应该加强英语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的听、讲、读、写的能力,并且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使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其次,在英语教学环境的建立过程中,学校应该建立一个语言交流环境,让学生互相交流,多加练习,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
总之,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母语迁移现象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只有通过做好语言环境和教学环境的建立,激发学生的自我修养意识和发掘学生的感受能力,才能避免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出现母语依赖现象,从而有利于学生英语学习的进程和效果。
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迁移现象的认知研究论文导读:母语迁移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词素习得顺序研究的核心人物Dulay和Burt通过量化分析发现,西班牙的英语学习者的全部中介语错误中不到5%属母语干扰型,其余错误都是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自然发生的阶段性错误。
关键词:二语习得,母语迁移,认知制约一、引言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作用一直是一个在语言学界引起争议的话题,争论的焦点是语言迁移的概念。
迁移这一概念实际上并不是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首先提出的,它来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
在心理学中迁移指的是人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发挥作用的心理过程。
Ellis(1965)曾经将迁移定义为对于任务A的学习会影响任务B的学习的一种假设,并称语言迁移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也许是最为重要的概念。
James(1980)认为,将上一定义中的任务A和任务B分别置换为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那就是语言迁移。
实际上,语言迁移的概念是Lado 在他的著作《跨文化的语言学》中提出来的。
他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环境中,学习者广泛地依赖已经掌握的母语,并经常把母语中的语言形式、意义和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习得中去。
母语迁移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二、母语迁移研究概述母语迁移研究大致历经了如下几个发展阶段:早期的对比分析假说(ContrastiveAnalysisHypothesis)、中期的心灵主义的迁移最小论(MinimalistPosition)及近期的认知学的迁移制约论(CognitiveTheoryofConstrainedTransfer)。
人们对母语作用的认识逐渐走向理性和客观。
1.对比分析假说语言迁移研究始于20世纪40、50年代的美国。
Lado(1957)在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对比分析假说。
对比分析研究认为,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引起学习上的困难,困难导致错误。
也就是说,两种语言的相同点会导致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正迁移;而两种语言间的不同则会导致二语习得过程中的负迁移。
外语学习中的母语迁移现象迁移是指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新技术的掌握形成的影响。
在外语学习中,在运用外语进行交流时,总在某个或某些方面受到母语的影响,这就是迁移现象。
语言迁移影响到语言学习的方方面面,不同的情况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所产生迁移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它会影响语音、词汇、语法、语篇、标点符号等各个方面。
一、语音迁移目前,汉语和英语都使用了国际音标,汉语中的声母就相当于英语中的辅音,韵母就相当于英语中的元音。
如:汉语中的声母b、p、m、f等就相当于英语中对应的辅音/b/、/p/、/m/、/f/……;汉语中的韵母ai、ou、ei 等就相当于英语中的元音/ai/、/ou/、/eī/……二、词汇迁移英语和汉语在语义上也存在着许多共性。
如:同音异义词汉语:人事和人世,勘误和刊物英语:son和sun,our和hour同形异音词汉语:长短(cháng)长大(zhǎng)英语:I’m practising drawing the bow.(弓)He has been bowed with age.(鞠躬)三、句法迁移汉语和英语在基本结构上相同。
如陈述句、否定句、特殊疑问句、感叹句、被动语态等,所以学生较容易掌握这些句型。
如:(1)我是老师。
I am a teacher.(2)真妙!How wonderful!汉语中即使有像复合句或带从句的复杂句,在结构上也和英语类似。
例如:(1)我不知道该说什么。
I don’t know what to say.(2)自从1999年以来,我在这里已经教了八年书了。
Since 1999, I have taught here for over eight years.四、语篇迁移由于文化背景、民族习惯不同,在相同的场合、环境、对象和条件下,英汉两种语言却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
中国人自古以来以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为美德,因此有了大量的谦词谦语;而西方人喜欢得到别人的赏识和认可,因此英语中有了大量的客套和致谢用语。
母语迁移现象的标记性阐释
摘要:随着母语迁移研究的发展,母语迁移的理论也从最初的行为主义理论发展到认知心理学框架。
标记理论运用了新的研究思路来阐释母语迁移现象,能够较好地解释二语习得中的困难并作出相应的预测。
关键词:母语迁移标记理论标记性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search on L1 transfer, the related theories have transformed from behaviorist theory to cognitive theory. Markedness theory explains L1 transfer from a new perspective within cognitive framework. It has strong explanatory power for the difficultie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can help in forecasting the difficulties.
Key words: L1 transfer markedness theory markedness
母语迁移是语言习得过程中母语与目标语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对母语迁移的研究一直是二语习得和语言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不同时期母语迁移的研究受到多种不同学科理论的影响,研究范畴得到了很大拓展。
人们对母语迁移的认识也更趋理性,不再单纯地将母语迁移视为二语习得的巨大障碍,而认为是二语习得的重要学习策略。
近些年来母语迁移的研究发生了认知学的转向,认知学范畴的标记理论对母语迁移的解释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认同。
一.母语迁移理论回顾
母语迁移理论从20世纪上半叶开始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从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对比分析理论,到偏误分析理论,普遍语法理论等,各自都对母语迁移问题有自己的解释,并试图解决母语迁移造成的语言习得中的问题。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语言学习的主要障碍就是母语的干扰。
当母语与目的语的作用方式相同或相似时,母语会产生正迁移,会促进二语的习得;当二者作用方式不同时,母语会产生负迁移,导致学习者发生错误,从而产生学习困难。
要形成目的语习惯,学习者必须淡化旧的语言习惯,在一种合适的环境中,才能习得新的语言习惯。
该理论夸大了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力,后来的研究证实了语间差异不一定导致二语学习困难,语间相似也可能引起二语习得过程中的错误;而且事实表明,学习者并不需要淡化旧的语言习惯才能学好二语。
对比分析理论主要通过比较和分析语言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来预测二语习得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困难。
这种理论认为语间差异越大,则学习困难越大,错误越多,即语际差异直接导致外语学习困难,且难度与差异度成正比。
由于其过于夸大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干扰,并且局限于对语言本身的分析来解释外语学习中的困难和错误,而忽略了语言、认知、情感、社会和文化等各种因素都有可能造成外语学习中的错误,因而它无法解释或解决外语学习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偏误分析理论则认为,研究者应该将重点放在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上,而不是语言本身,该理论认为通过对外语学习者的偏误进行研究就能够找到隐藏在错误后面的学习过程和策略,而忽略了错误产生的社会、认知、文化等因素,在分析方法和研究范畴上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普遍语法理论则从一开始全盘否定母语迁移的作用,又逐渐过渡到研究普遍语法与母语迁移的关系,形成了关于迁移问题的几个假设。
但是普遍语法理论立足于
儿童的母语习得机制,其有效性一直受到质疑,同时其理论假设实证性较差,无法得到有力的验证。
总之,传统的母语迁移理论均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对母语迁移的解释力和有效性上都有局限性,因此不同程度地受到过质疑,有些甚至被完全摈弃。
二.标记理论的发展
标记理论是结构主义语言学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最初用于音位学的研究。
俄国语言学家Trubetzkoy在音位学研究中创立了标记概念,用于描述区分性语音特征,他提出“一对音位对立中,其中一个成分的特点是具有标记而另一个成分则没有这种标记”。
此后,标记概念被同属布拉格学派的Jakobson引入语法、词汇等领域的研究。
他将标记概念移植到俄语词法研究中,提出了对立语法形式的非对称性学说,进一步发展了标记理论。
布拉格学派的标记理论主张对语言分析采用二分法,即有标记的和无标记的,虽然具有开创性和重要影响,但是由于不够全面而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被搁置。
直到转换生成语言学家Chomsky在其普遍语法框架中进一步发展了标记理论,标记理论才再次焕发生机并得到了蓬勃发展。
Chomsky的普遍语法理论将语法规则区分为核心语法和边缘语法,核心语法是普遍存在、生而有之的,反映所有语言共有的语法特征,因此是无标记的;而边缘语法则不符合普遍语法,为各种语言所特有,反映各种语言独特的历史文化,因此是有标记的。
但是这种有标记和无标记并不是绝对的对立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连续体,核心语法和边缘语法的标记程度决定于设定的参数,因此只有高低之分,并无绝对的有无之别。
即使在核心语法中,也会根据设定的参数决定其有无标记以及标记性的高低。
以后的几十年中标记理论逐渐拓展了应用范畴,被引入语义学、语用学、应用语言学、符号学等各个领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总之,标记理论以标记概念为核心,通过分析语言中的各种标记现象来建立语言的标记模式。
标记理论将具有某种特性的,或表示明确、限定的概念的成分称为有标记项,而将没有某种特性,或表示模糊、普遍概念的成分称为无标记项。
这种理论给语言迁移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三.标记理论对母语迁移的阐释
将标记理论首先应用于母语迁移现象研究的是Eckman等人。
Eckman认为在母语无标记而二语有标记时母语迁移最为明显。
他提出的“标记差异假说”认为可以通过比较母语与二语之间的差异来预测二语学习中可能产生的困难:二语学习的困难主要产生于不同于母语且标记程度高于母语的区域,学习的困难程度等同于其标记程度,而学习不同于母语但标记程度低于母语的区域时则不会有困难。
这种假说说明除了语言之间的差异,标记性的差异也会影响母语迁移,二者之间的互动将共同决定母语迁移发生的时机和程度,为预测和预防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困难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同时该假说还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语言成分能够先于其他的语言成分习得,一般来说,无标记成分会先习得,而有标记的成分则会后习得。
Kellerman认为,在二语学习初期阶段,有标记和无标记的母语迁移都有可能发生,而随着二语水平的提高,有标记成分的迁移会被学习者主动避免。
他提出“心理类型”学说,认为学习者对母语和二语结构的标记性有一种直觉,而母语迁移取决于学习者对母语和二语是否有标记的直觉判断。
并且这种直觉并不随着学习者二语水平的提高而发生变化,因此可以用来预测母语成分的可迁移性。
Zobl在研究中发现在二语学习中学习者总是避免有标记成分的迁移。
通常在学习者对二语内容感觉模糊和不确定时会求助于母语,从而导致母语迁移。
因此母语中无标记的成分容易迁移,而有标记的成分则不容易迁移。
他认为语言迁移是语言学习的一个有效辅助手段。
Ellis详细概括了标记性如何作用于母语迁移:当母语和二语都无标记时,中介语也无标记;当母语无标记而二语有标记时,会发生母语迁移;当母语有标记时,二语无论有无标记都不会发生母语迁移。
标记理论相对于传统母语迁移理论有着巨大的进步,它指出了并不是所有的语间差异都会导致母语迁移,并且更进一步解释了什么样的差异会导致母语迁移,什么样的不会;指它出了二语习得的困难出现于何处,也阐释了困难的形式和程度。
总之,标记理论回答了母语迁移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即母语迁移何时以什么形式在多大程度上发生。
四.结语
标记理论与以前的母语迁移理论相比考虑到了更多的因素,扩大了研究范畴,对二语习得过程中发生的母语迁移提供了更合理更强有力的解释,并能够预测和判断二语习得过程中产生的困难。
因此重视标记理论研究对我们了解母语迁移过程,预测母语迁移的时机能够起到极大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信德麟。
特鲁别茨柯依的音位观[J].外语学刊.1985(1).
[2] 王立非. 语言标记性的诠释与扩展[J] . 福建外语. 2002 ( 4) .
[3] 孟凡胜,滕延江.标记理论述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8).
[4] 许菊.标记性与母语迁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
[5] 胡国安.语言的标记性及其对语言迁移的影响[J].福建外语.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