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负迁移现象研究定稿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4
试论母语在⼆语习得中的作⽤(精)⼀、母语迁移作⽤概述教育⼼理学研究表明,迁移是⼀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即⼀种学习对另⼀种学习的影响。
迁移现象⼴泛存在于学习过程之中,有正负迁移之分。
正迁移(积极迁移有助于另⼀种学习的理解和掌握,反之,对另⼀种学习产⽣消极影响,导致错误和困难发⽣,就是负迁移(消极迁移。
在第⼆语⾔习得研究领域,母语对第⼆语⾔习得的正负迁移作⽤是众多语⾔学家和⼼理学家所探讨的重要问题之⼀。
根据传统语⾔学的观点,母语只能对英语学习有负迁移(消极迁移即“负⾯”negative影响或起“⼲扰”(interference 作⽤。
这种观点有⼀定的⽚⾯性,没有考虑到语⾔的同⼀性, 较少考虑如何利⽤语⾔共性来促进“正迁移”,提⾼外语学习效率。
笔者认为在⼆语习得过程中,母语对⼆语习得的正负迁移并存,也就是说母语对⼆语习得既存在着促进作⽤,⼜存在着⼲扰作⽤。
本⽂从语⾳、词汇、语法三⽅⾯分析⽐较母语对⼆语习得的正负迁移作⽤,并以理论和实证阐述这⼀观点。
⼆、母语在⼆语习得中的正迁移作⽤语⾔是客观现实的编码体系,语⾔具有表达世界和认识世界的功能。
⼈类有着共同的⾃然世界,从⽽使语⾔具有同⼀性。
⼈们⽣活在同⼀个物质世界中,各语⾔虽然千差万别, 但语⾔本⾝对客观世界——时间、空间等事物的反映都是同⼀的,即可以⽤相同的概念称谓事物解释词义。
正是这种“同⼀性”的存在为母语在⼆语习得中的正迁移作⽤提供了可能,为不同民族的⽂化交流,提供了可⾏性。
Cummins在语⾔具有“同⼀性”的基础上,对于母语和⼆语习得的关系提出语⾔相互依赖假设理论:母语是任何语⾔学习的基础,它有学习转移的功效,在⼼理上、社会上及教育上母语都是宝贵的学习资源。
他指出:⼆语习得总是建⽴在母语的基础上,母语⾮但不是学习的负担,反⽽是任何语⾔学习的资源。
从母语学到的语⾔能⼒也可以转移到第⼆语⾔。
Cummins的观点反映了语⾔的同⼀性。
曾有过⼀个很好的形容:母语不是⼀件外⾐,学习者在进⼊教室时可以脱下,弃之门外。
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及对策母语负迁移是指一个人在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时,会自然而然地将使用的母语的语言特性应用到这种第二语言上,最终引起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
母语负迁移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是一种双向影响,在其表达能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母语负迁移既有利也有弊。
母语负迁移可以为学习第二语言者提供便利,因为学习者可以迅速转移自己在母语习得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技巧,更容易理解新学习内容,并有效使用其已经具备的知识。
例如,日本学生学习英语时,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名词的造词知识,他们可以很快学会英语中的名词构词技巧,从而更好地学习和使用英语。
然而,母语负迁移也有它的缺点。
首先,母语负迁移会导致学习者有时不能正确使用第二语言的语法结构,因此,如果学习者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使用母语负迁移形成的语言结构会有一定的歧义,破坏语意。
其次,学习者由于母语的差异,有时会使用第二语言的发音、语调和用法等内容,从而产生出不正确的发音和用法,这样会影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要应对母语负迁移,教师和学习者都需要采取措施。
首先,作为一名学生,应该努力控制自己在母语习得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中的使用,养成用第二语言思考的习惯,而不是混合母语和第二语言一起思考。
其次,作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根据学生在母语习得中潜在的语言特点,进行适当的矫正,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在保证理解和表达准确性的前提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母语负迁移是一种双向影响,可以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便利,但也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因此,学习者和教师都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努力纠正母语负迁移的不良影响,最终提高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中的表达能力。
二语习得中母语迁移研究浅析二语习得研究表明,母语的迁移作用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
母语迁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影响母语迁移的因素在语言层面和非语言层面都有体现。
本文将对二语习得中关于母语迁移的已有研究作简单综述。
标签:二语习得;母语迁移;正迁移;负迁移1. 引言语言迁移问题在二语习得研究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至少一个世纪以来语言迁移一直是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和语言研究的中心问题”(Odlin,1989)。
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母语知识对目标语习得的影响是众多语言学家及心理语言学家所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寮菲,1998)。
不少外语教学者和学习者认为,运用外语思维有助于学习外语(刘东虹,2002),这已成为一些教学法的核心思想,如沉默法、自然法、全身反应法,他们想方设法阻止学生使用母语策略,认为使用母语策略会导致负迁移(Cohen,2000)。
但是也有不少人认为母语对外语学习具有促进作用。
自20 世纪40、50 年代以来,国内外的母语迁移研究者们对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各种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Corde和Krashen (Krashen,1982)把母语看成是一种学习者策略,有利于第二语言习得。
“母语干扰”不是来自负迁移,而是源于“借用母语”。
当学习者由于缺少必要的第二语言知识而出现交际困难时,就会求助于母语来弥补这种不足。
在第二语言习得中那些与母语相似之处就易学,而那些与母语不同之处则难学;第二语言习得的困难可以通过对比分析跨语言的差异来确定(Lado,1957)。
上世纪60、70 年代,实证研究开始兴起。
实证研究发现,第二语言习得与母语习得具有相似的发展过程,第二语言习得的困难不总是源于跨语言的差异,也不总能够为对比分析所预测到。
进入70 年代后期至80、90 年代,随着实证研究不断发展,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重新受到重视。
由于语言迁移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语用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所以语言迁移研究不仅注重对比分析,而且关注语言迁移的语用环境、认知心理以及学习者的个体差异等诸多因素及其相互作用。
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现象的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刘登祥摘要: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母语迁移是一种普通的现象。
迁移理论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它源于心理学,又广泛用于语言学研究,对外语学习中母语迁移现象进行系统的认真的分析和研究有利于外语的教和学。
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母语知识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它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重视。
“迁移(!"#$%&’")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的是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或技能对新知识或新技能的获得的影响。
”(胡春洞)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有两种:即正迁移(()%*!*+’!"#$%, &’")和负迁移($’-#!*+’!"#$%&’")。
当母语($#!*+’.#$-/#-’)的某些特征同目标语(!#"-’!.#$-/#-’)相似或完全一致时,迁移是积极的,即正迁移。
当母语的特征与目标语的特征之间存在差异时,迁移是消极,即负迁移。
一、迁移理论迁移研究最初出现在心理学研究领域,心理学对迁移的研究可追溯到01世纪的形式训练说,人们通过语言训练,认为言语能力可以自动地迁移到其他语言的学习上去。
与迁移理论有密切相关的还有对比分析研究,早期的行为主义者提出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母语对目的语有影响,主张将母语与目的语进行比较,从中了解之间的差异,并发现学习者在学习中的困难。
根据这一理论2#3)提出母语迁移观点。
他认为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学习习惯会影响到第二语言的学习。
同时,他通过对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发现差异的程度与学习者学习上的困难程度有密切的联系。
他认为第二语言中与母语相似的成份对学习者来说是简单的;与母语相异的成分对学习者来说是困难的。
2#3)的这一对比分析假说指出了语言迁移现象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并通过分析比较母语与目标来预测第二语言学习容易犯的错误和出现的困难。
浅析母语对于中职生二语习得的负迁移【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母语对中职生二语习得的负迁移现象。
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明确了研究的重要性。
然后从母语在中职生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和负迁移的概念解释入手,分析了母语对二语习得的负迁移影响因素,并通过案例分析深入探讨了这一现象。
最后提出了负迁移规避策略,强调母语对中职生二语习得的重要性,并在结论部分呼吁对该现象进行重视。
最后给出建议和展望,为今后相关研究和教学工作提供指导。
本文旨在帮助中职生克服母语对二语习得的负迁移影响,提高他们的语言学习效果。
【关键词】母语、中职生、二语习得、负迁移、引言、正文、结论、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作用、概念解释、影响因素、案例分析、规避策略、需引起重视、建议、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中职教育领域,二语习得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职生需要掌握第二语言,以适应国际化的教育和工作环境。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对学习者的影响始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母语在二语习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学习者的语言基础,还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
正是由于母语的存在,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也会出现一些负面影响,这种现象被称为负迁移。
负迁移现象在中职生二语学习中普遍存在,导致学习者在语法、词汇、语音等方面频繁出现错误。
深入研究母语对中职生二语习得的负迁移现象,对于提高二语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完。
1.2 研究意义母语对于中职生二语习得的负迁移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现象,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母语对二语习得的负迁移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职生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有助于制定更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研究母语对二语习得的负迁移,可以为语言教学理论提供新的思路和观点,丰富语言习得领域的研究内容,促进学科的发展。
深入研究母语对二语习得的负迁移,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浅析母语对于中职生二语习得的负迁移母语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早接触到的语言,是一个人思维方式、观念和文化的载体,对于二语习得具有深远的影响。
而对于中职生来说,母语对于二语习得的影响更加突出。
在学习英语等第二语言过程中,中职生往往会出现一些负迁移现象,即母语对于二语习得的阻碍和干扰。
本文将从语法、词汇、发音等方面对母语对中职生二语习得的负迁移进行浅析。
从语法角度来看,母语对于中职生二语习得存在着一定的负迁移现象。
在英语学习中,中职生往往会受到汉语语法的影响,导致一些语法结构的错误使用。
中文中的主谓宾语的顺序和英文不同,导致一些中职生在造句时将英文语法用汉语的语序来表达,这就是一种负迁移现象。
再英语中的时态和语态等语法结构与中文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中职生在学习和使用时往往会出现混淆或错误。
母语对于中职生在英语学习中产生了一定的负迁移,影响了他们的语法准确性和语言表达能力。
母语对于中职生的二语习得存在着一定的负迁移现象。
在英语学习中,中职生往往会受到母语语法、词汇、发音等方面的干扰,导致一些错误的使用或者不准确的表达。
要解决这些负迁移问题,需要中职生在学习英语时,认识到母语对于二语习得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克服。
加强对英语语法的学习和训练,注重语法结构的对比分析,找出差异并加以修正;多接触英文原版书籍和文章,增加对英文词汇的积累和运用,提高词汇的准确性和丰富性;多实践口语表达,注意模仿和练习英文发音,提高发音的准确性和流利度。
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训练,中职生才能够克服母语对于二语习得的负迁移,提高英语水平,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和工作。
【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
英语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研究大学英语学习是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一项必修课程,在国内很多大学都要求学生必须通过使用统一考试形式考核,掌握课程知识。
而当学生面对英语学习时,会发现存在一种叫做母语负迁移的现象,对英语学习者的理解书写都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讨论母语负迁移在英语学习中的发生状况,以及如何有效审视母语负迁移现象,对英语学习者的英语书写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让我们了解什么是母语负迁移现象,母语负迁移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当学习者接触另一种语言时,他们会受到原先使用的母语的影响,发生一定的语言习惯。
当学习者受母语影响时,容易将母语的一些习惯及特点引入学习的语言,以至于出现乱写、犯错误语言,可以说母语负迁移是学习另一种语言出错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让我们了解母语负迁移现象在英语学习中会出现什么问题,首先,母语对英语学习者语法嵌入、句子结构构建等方面会产生负面影响,如中文学习者容易将中文的语法特点,如“主谓宾”等引入英语学习,从而出现一些语法错误。
其次,学习者容易将母语词汇转化成英语,如“可以”转化成“can”,这是一种词汇负迁移,会出现明显的错误。
再者,学习者容易将母语语音习惯直接引入英语学习,造成发音不正确,如拼写正确但读音不正确等。
最后,让我们了解如何有效识别母语负迁移现象,以便为英语学习提供参考。
事实上,要有效识别母语负迁移,首先,英语学习者应该有自己的母语语言意识,了解母语习惯,解自身母语习惯的存在以及这些习惯会如何影响学习的英语。
其次,英语学习者应充分利用英语资源,多阅读一些英语原文和英语课本材料,这样可以多学习英语的表达方式,在生活中多使用,加深对英语语法、句法等知识点的理解,从而培养对新语言的理解能力,从而避免出现母语负迁移现象。
本文试图讨论母语负迁移现象在英语学习中的发生状况,以及如何有效审视母语负迁移现象,对英语学习者的英语书写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母语负迁移是英语学习的障碍,学习者有必要掌握一定的母语语言意识,并多读英语原文,充分利用英语资源,从而避免母语负迁移的现象的发生,帮助英语学习者提高英语水平。
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正负迁移作用【摘要】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既起着积极的作用,又起着消极的作用;既能帮助第二语言学习者,又能妨碍第二语言学习者。
因此,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存在正向迁移,又存在着负向迁移。
对此,本文探讨了母语迁移的形式和作用,以及对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正迁移;负迁移;母语;第二语言习得0 引言从第二语言习得(SLA)学科史上讲,迁移(transfer)是第一个受到极大关注的习得因素,它由行为主义者提出并逐渐为广大SLA研究者所关注、接受、质疑、批判、重新定位。
在现阶段,要想否定母语(即L1)迁移是SL A中的重大影响因素这个地位已经不可能了,突破自身局限性的L1迁移又被学者们在认知框架下重新定位。
“迁移”这一概念来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由Lado在《跨文化语言学》(1957)中提出。
在心理学中,“迁移”指的是人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发挥作用的心理过程。
Sharwood Smith和Kellerman认为迁移就是一种跨语言的影响(crosslinguisitic influence),是中性理论(theory -neutral),与“干扰(interference)”,“借用(borrowing )”,“回避(avoidance)”等概念并提。
Kellerman (1987)认为迁移即“导致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元素合并的程式(processes)”。
Odlin 则认为迁移是“由目标语和已经学过的语言之间由于相似或者相异而产生的影响”。
1 母语迁移的表现形式语言迁移研究发现,语言问的相同和差异会产生母语迁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Odlin):(1)正向迁移。
指母语与目的语的相同之处会促进第二语言学习,加速通过中介语中某些发展序列。
例如,母语为汉语的人学习英语时,就很容易学会句子的语序“He comes from Beijing”,这是因为,表达同样意义的汉语语序和英语语序相同“他来自北京”。
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现象分析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母语迁移现象,探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的本质特征,并通过比较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探索新的思考方式和见解。
母语迁移是指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学习者会迁移母语习得知识和语言习得偏好。
母语迁移有三个主要特征:知识迁移、习得偏好迁移和语言表达策略迁移。
在空间形态方面,学习者利用母语的语法结构来构建第二语言的句子;在词汇表达方面,学习者会利用母语单词替代第二语言单词,在情感表达方面,学习者会利用母语的表达方式来表达第二语言的概念。
此外,母语迁移还会受到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认知技能、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本文同时讨论了母语迁移对语言学习者的认知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语言教学来有效地管理和减轻母语迁移的影响。
Introduction母语是一种与学习者生命中的关系最密切的载体,表达着学习者的记忆、感受、思维及情感等。
因此,学习者会在学习第二语言时,迁移母语知识和语言习得偏好,这称为母语迁移现象。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母语迁移现象,探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的本质特征,并通过比较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探索新的思考方式和见解。
Literature Review母语迁移是一项复杂的研究课题。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教育系统都会对学习者的语言习得产生重大影响。
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母语迁移可以通过以下三个主要特征来进行描述:知识迁移、习得偏好迁移和语言表达策略迁移。
1.识迁移知识迁移指的是学习者在习得新语言时,会利用母语中的语言结构来填补新语言中不足的空白,从而使得新语言句子变得更加理解和清晰。
例如,中文汉语语言结构中有”是不是“这样的句式可以用来表达一个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句子,而英语则没有这样的句式,因此,中文汉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就可能会将”是不是“这样的句式迁移到英文句子中,从而使得句子变得更加清晰易懂。
2.习得偏好迁移习得偏好迁移是指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学习者会利用母语习得知识和词汇来表达第二语言的概念。
---------------------------------------------------------------最新资料推荐------------------------------------------------------二语习得中的负迁移及其对策二语习得中的负迁移及其对策摘要:母语对二语习得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既起着积极的作用,又起着消极的作用,既能帮助第二语言学习者,又能妨碍第二语言学习者。
因此,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既存在正向迁移,又存在着负向迁移现象。
本文着重对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负迁移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我们认为汉语主要在语音、语法、文化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对英语习得产生负迁移,而且负迁移对语音的影响超过对其它方面的影响,语法负迁移是最普遍的存在的。
论文关键词:母语,二语习得,负迁移,对策刚学会外国语的人总是要在心里把外国语言译成本国语言。
人们掌握外语经常要经历一个自觉到不自觉的过程,先要借助本族语的表达方式和思维等等,然后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逐步改用外语表达方式和思维。
在外语教学课堂环境下,学习者的母语对外语的习得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母语的语言形式和结构经常会不知不觉地迁移到学习者的外语学习中。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 理解汉语对1 / 13其英语学习的影响并掌握对应的处理方法至关重要。
Odlin(1989) 把语言的迁移定义为学习者以前所学的任何语言与目标语之间的相似和差异给二语习得带来的影响。
一般意义上说, 语言的迁移有两种: 正迁移和负迁移。
于善志(2007:XV)认为在二语习得的早期,由于备选项范围较小,学生对同一命题的句法选择表现比较单一,句法偏离类型比较少。
另外,于善志在两次调查中发现,汉语作为主题突出语言,其功能结构迁移在中等英语水平学习者的英语句法中相当普遍,如零主语结构。
汉语迁移还可以解释一些偏离句式为什么能在学生的话语中长期存在。
母语在二语习得课堂中的正迁移摘要:母语在二语习得中课堂中,存在正负迁移影响。
常规我们研究的只是母语在二语习得课堂中的负迁移,本文介绍了母语,即汉语对我们二语习得课堂中的正迁移情况,以及从汉语的语音,构词,语序,阅读,写作等方面进行举例说明。
关键词:二语习得;正迁移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1-0-02一、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负迁移影响母语对l2语言习得的影响一直是l2外语教育一线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对此,各种理论提出的假设不同,看法不一,但都有共识:母语对l2习得肯定有影响,这种影响的过程叫做“语言迁移”。
20世纪50年代的“对比分析”理论认为语言迁移有正负之分,正迁移起到促进作用,能够帮助外语学习者习得l2,负迁移为干扰因素,给外语习得者带来困难。
早在1957年,罗伯特拉多在研究跨文化语言学时指出:“学习者往往将祖国的语言和文化中的结构,词义和词序迁移到外国的语言和文化中去。
”凯斯帕给迁移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语言迁移是一种语言心理过程,在此过程中,第二语言学习者激发其母语知识去发展或使用其中介语。
”而斯加克特则把迁移现象看作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制约,学习者先前获得的知识在学习者对目的语进行假设时产生制约,使其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发生迁移。
面对众说纷纭的现象,奥得林(提出了他对迁移的理解:“迁移是先前习得的目的语和任何其他语言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对当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
”本文以母语在外语习得中的迁移为理论指导,加入教学实践中汉语在英语课堂中的正迁移作为实例辅佐,得出英语课堂中汉语运用的一点启示。
二、母语在外语习得中的正迁移近年来,有研究显示母语思维问题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思维的影响并不总是消极的,cohen甚至在他的新书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 中用一章的篇幅谈一语,二语思维问题,他还将一语或二语思维当作学习策略来看待。
二语习得的负语用迁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在第二语言学习中, 母语的语言规则和表达习惯应用于第二语言的现象被称为语言迁移。
语用迁移包括正语用迁移和负语用迁移,对于负语用迁移的研究,大多数研究者集中在对它的负面影响的研究。
本文对它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都作了分析,并指出了它的影响对于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对英语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
标签:迁移,负语用迁移;影响;对策前言在第二语言学习中, 母語的语言规则和表达习惯应用于第二语言的现象被称为语言迁移。
依据效果, 迁移被分为两类:正迁移和负迁移。
在20 世纪80 年代以前, 对迁移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音、词汇和语法层面。
而在这之后, 研究者们转向语用的角度来研究语言迁移, 即语用迁移。
它被认为是学习者已有的语用知识对新语用知识的学习和跨文化交际的进行产生影响的现象。
根据影响不同,分为正语用迁移和负语用迁移。
负语用迁移常常会导致语用失误, 使跨文化交际出现障碍, 因而尤其引起学者们的重视。
李建忠将负语用迁移归结为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几种重要原因之一,并认为语用迁移带来的消极后果很严重[1]。
李成军等从认知的角度看英语学习中的汉语负迁移,认为应当承认母语负迁移的客观存在,并从语音、词汇、句法三个层面分析了汉语负迁移[2]。
鲍文对英语交际中的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进行了分析,从语境认知、语用功能对比和文化习得角度研究和探讨提高语用能力策略问题[3]。
戴炜栋认为语用迁移从其产生的结果来看,既可以产生积极的效果,也可产生负面的影响,即正迁移与负迁移[4]。
综上所述,大多数学者的研究集中在负语用迁移的负面影响上,而本文将探讨负语用迁移对英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并提出对外语教学的一些看法。
一、英语学习者的负语用迁移及分析根据迁移对学习新语用知识和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语用迁移通常分为: 正语用迁移, 即已有的语用知识对新语用知识的学习和跨文化交际的进行起积极促进作用的影响; 负语用迁移, 即已有的语用知识对新语用知识的学习和跨文化交际的进行起消极干扰作用的影响。
浅析母语对于中职生二语习得的负迁移母语对于二语习得的影响一直是语言学习研究中的热门话题。
在中职生的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对于他们的二语习得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负迁移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本文将对母语对于中职生二语习得的负迁移进行浅析,探讨其影响机制和应对策略。
什么是负迁移呢?负迁移是指学习者在学习一门新语言时,受到母语语法、语音等方面的影响,导致在学习新语言时出现错误的现象。
在中职生的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的影响会导致他们在学习新语言时出现一些不正确的语言现象,这就是负迁移。
中文母语习得者在学习英语时可能会出现英语句式不通顺、语音发音不准确等问题,这些都是负迁移的表现。
母语对于中职生二语习得的负迁移主要体现在语法、语音和词汇等方面。
在语法方面,中文和英语的语法体系有着很大的差异,中职生往往会受到中文语法的影响,导致在学习英语时出现语法错误。
在英语中,动词的时态和语态变化是非常灵活的,而中文的时态和语态变化相对简单,这就导致了中职生在学习英语时往往会出现时态和语态使用不准确的问题。
在语音方面,中文和英语的音系也有着显著的差异,中职生受到中文音系的影响,可能会在发音上出现问题,如辅音、元音的发音不准确等。
在词汇方面,中文和英语的词汇使用和搭配也有所不同,中职生在学习英语时往往会受到中文词汇的影响,导致词汇使用不当。
母语对于中职生二语习得的负迁移主要源于中文和英语的差异性。
中文和英语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其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这就导致了中职生在学习英语时受到中文的影响,产生负迁移现象。
中职生在学习英语时往往会受到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的影响,如果学习环境中母语的使用占据主导地位,就会加剧负迁移的产生。
针对母语对于中职生二语习得的负迁移现象,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母语背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通过比较分析中文和英语的差异,帮助学生克服母语对于二语习得的负迁移。
学校和社会应该提供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减少母语的使用,促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和使用英语。
二语习得中语言迁移现象探究 摘 要:语言迁移现象指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已掌握的语言知识或技能对目标语言知识或技能所产生的自动的潜意识的影响。目前国内学者大多强调母语对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而忽视了母语的正迁移。本文试图在语言迁移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力求从语音,词汇,句法以及文化方面描述外语学习中母语和目标语间存在的多层次的正、负迁移,并建设性地提出在外语教学中要更多的关注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共性,从而促进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迁移。 关键词:语言迁移;普遍语法理论;刺激反应论;对比分析论;语言标记理论;二语习得 一、前言
多年来,语言迁移一直是二语习得及外语教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从心理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角度来看,语言迁移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现象,也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因此不同时期不同研究领域的语言学家给出的定义也不尽相同。Odlin将其定义为母语对目标语影响和母语向目标语的借用,也就是目标语和其它任何已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Schachter则从认知心理学和生成语法角度,把语言迁移看做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制约,即学习者先前所获得的知识都有可能对之后的二语习得产生某种制约,这种制约既是迁移。Faerch和Kasper则重视语言迁移的心理层面,他们认为语言迁移是一种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中介语的被激活而最终掌握目的语。 尽管语言迁移的研究是跨语言间的相互影响,但多数研究还是母语对外语学习或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因此语言迁移常被语言学界解释为“母语迁移”。母语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正迁移即为母语和目标语之间有利于目标语言学习的迁移;反之,由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某种形式和规则上的差异而形成的“干扰”被称为负迁移。任何学习外语的人都易于把母语中的表达运用到目标语学习中来,因此母语负迁移的现象在外语教学中极为常见。
二、语言迁移的理论依据
语言迁移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以Chomsky的普遍语法理论、行为主义刺激反应论、对比分析假说理论以及近期的语言标记性理论为依据,先后经历了早期的行为主义母语习惯迁移论、中期的心灵主义最低影响度立场论以及近期的认知学迁移制约论。其具体研究理论依据如下: 1、普遍语法理论 普遍语法理论由Chomsky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法学派所提出,该理论使语言学研究的重点由对语言的描写转向对语言本质的探究。普遍语法理论强调先天的语言机制及语言共同的规律性对语言习得的作用。Chomsky认为,人类最基本的智能要素的语言能力的认知结构是天赋的,人类天生就继承了一套通用的语言参数和原理,控制着人类语言的形成,这就是人类所共享的基本的语言规则(即核心语法)。20世纪90年代关于母语迁移研究的三个理论----最小树理论、弱迁移理论和全迁移理论均都承认了普遍语法对二语习得所产生影响。最小树理论认为从第一语言到二语习得的语言迁移局限在词汇范畴和词汇的线性扩展,初始状态的迁移只包括词汇迁移,不包括任何功能范畴的迁移。弱迁移假设认为词汇和功能范畴及两者的线性扩展都会迁移到二语习得,但与功能范畴相关的,包括屈折变化在内的一些功能作用不能迁移。全迁移假设认为第一语言的全部语法(不包括语音,词汇和词性)是二语习得的初始状态。近年来,很多研究者就普遍语法理论与母语迁移现象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研 究,其中White(1983)提出第二语言习得的迁移现象是在语言普遍规律基础上的迁移,将第一语言中的语言规律与特性和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联系起来去解释习得现象,强调第二语言的获得是一种建立语言参数值的过程。Flynn(1981,1987,1989)用中心词指向参数设置模型解释二语习得。她认为成年学习者能够把第一语言习得中分离出的句法结构的原则用于构建第二语言的语法,但迁移是语言某个深层结构的表现,需要通过普通原则而不是具体原则来说明迁移。总之,母语迁移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任何一个二语习得理论如果没有描写母语迁移都是不完整的(Ellis,1994:341)。 2、行为主义刺激反应论 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始,语言学习和教学一直受行为主义理论影响。该派理论家沿用通过观察人们对某个刺激所作的反应来解释行为。其代表人物Skinner认为,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刺激反应的过程,当母语对目的语不断地产生刺激时,“习惯”就形成了,这就是学习者对语言刺激的自动反应。刺激有可能是积极的,也有可能时消极的,不同的刺激对同一个人所产生反应可以是任意的,也可能是有规律的。一个人所掌握的母语知识对第二语言习得时所产生的刺激也会有正负迁移之说。然而从语言教学实践来看,母语负迁移在二语在行为主义的第二语言学习中起到了主要的作用。干扰的来源是所谓的“先行抑制”,也就是说旧习惯妨碍新习惯。因此,行为主义刺激论把学习的主要障碍归结于母语干扰,即当母语与目的语结构不同,旧的语言习惯对新的语言习惯所造成的干扰。此时,学习者需要先“化解”,即淡化旧习惯,然后才能形成新习惯。母语作用的方式决定于它与目的语之间的异同性:当两者相同时,母语将通过正迁移促进二语学习;当两者相异时,学习困难将产生,母语形式的负迁移就会导致学习者错误的产生,从而阻碍正确的目的语习惯地形成。 3、对比分析假说理论 20世纪50年代,美国应用语言学家Fries和Lado等人就开始系统地研究错误,并由此产生了有关错误的早期对比分析理论。对比分析以结构语言学为基础,把语言看作是通过一系列结构上的因素给语言意义进行的编码,这些因素包括音素、词素、语法结构和句法结构。对比分析假说理论将母语的迁移作用和第二语言习得相结合,人们可以把两种语言在语音系统上、语素系统上、句法结构上和文化差异上进行共时对比。当两种语言在因素对比上相似时,就会对二语学习有促进作用,即产生正迁移;反之,即发生负迁移。关于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影响,Gass and Selinker(2001:72-73)曾指出“学习中的困难和简单分别由两种语言的差别和相似决定,差别越大,越容易出错”。由此可见,在对比分析理论背景下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有着直接的影响,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实际上就是学习母语和第二语言的差异。 4、语言标记性理论 “标记性”这个概念最早见于布拉格学派的音位理论,最先从标记性理论角度研究语言迁移现象的是Eckman和Zobl等人。关于标记性在二语习得中对迁移的影响,一般认为,当相应的目的语内容是有标记的时,母语无标记内容会发生迁移。Zobl(1983)的研究发现学习者在二语规则模糊不清时,往往求助于母语而导致迁移。Eckman认为当母语参数设置是无标记的而目的语的参数设置是有标记的时,迁移现象最明显。为了解释标记性对母语迁移的作用方式,他提出了所谓“标记差异假说”。该假说主要内容是:(1)二语难学的部分是那些既不同于母语,标记性又比母语强的地方;(2)二语标记性比母语强的地方,其相对难度与标记的相对程度一致;(3)二语与母语不同的地方但标记性不比母语强的学起来不会很难。标记性差异假说说明了标记性差异与语言差异互动、共同决定母语迁移何时发生、何时不发生。该假说为二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将会遇到的困难提出了判断依据。
三、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负迁移 1.语音迁移 用母语的语音规律代替目的语的语音规律,是母语迁移的最直接表现。语音迁移是由于母语的发音和感知习惯被迁移到目的语中造成的,因为学习者创造的目的语的语音体系会受到其发音习惯的影响。汉字的读音与英语单词的读音都是通过音节组成。拼音分成生母和韵母,韵母有单韵母和双韵母。英语音标分为元音和辅音,元音分为单元音和双元音。汉语中的声母就相当于英语处于音节开头的辅音,韵母就相当于英语音节中的元音。汉语拼音的声母和英语音标的辅音在发音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因此绝大多数中国人在发下列音素时无太大的障碍,如/p/、/b/、/t/、/d/、/k/、/g/和/f/,因为在汉语中也能找到相应的发音。 但汉语语音和英语语音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两种语言中几乎没有发音完全一样的音素,有些音素虽类似,但其发音部位却有细微差别,这也容易导致负迁移。对于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来说,英语语音中有着汉语中所不具有的语音,并且学习者已经适应了汉语发音,因此他们总会用一些类似的汉语发音来代替英语发音,如/θ/容易被读成/s/,很多初学者也往往用一些汉字或拼音来代替某个单词的发音,这对外语学习都会产生一定的障碍。另外,英语是语调语言,靠语调来辨义,而汉语是声调语言,靠声调辨义。英语中有重音和次重音,句子也分为升降调,因此初学者往往在英语时无升降调之分,很难读出地道的英语语调,这样也就失去了英语的韵味。 2.词汇迁移 汉语中有很多有意义的偏旁,如银、铜、锡都与金属有关,因此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汉字,这点与英语中词汇的前、后缀相似,所以在记单词时学习者可以把这些表意的前后缀联系起来,如pre- (before), vice- (deputy),-less(without)等,这种方法有助于中国学生记忆外语单词。但很多学习者往往只看到了英语词汇的基本含义,而不注意其外延及联想意义,这样在表达上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很多错误。另外,某些学习者认为英语单词和汉语词汇是绝对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并没有因为语义场不吻合应采用相应的词汇,这样也会出现滥用误用等形式,这也是词汇负迁移常出现的表现形式。在语言类型上,汉语属分析性语言,而英语是曲折语。汉语构词和构形与英语构词和构形完全不同。汉语无词形变化,而英语却会随着时态的变化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有的学生会漏掉英文构形词缀,出现语法错误。常见的词汇负迁移有以下几种:近义词的混用,动词与介词搭配上的错误,动词构型上的误用等。 3.句法迁移 句法研究的是各个词如何构成短语和句子以及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基本的句法功能包括词序,词的功能和句子结构等。语言是相通的,英语和汉语句子成分和句子结构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如都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和状语等,因此对于中国学习者来说,汉语语法的熟练掌握对英语学习会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但由于汉语与英语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汉语语法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也是比较突出的。汉语属于典型的孤立语或分析语,汉语的语法关系通常是由词序来表示或采用独立的语法助词,而不是通过增加词缀或通过单词本身的变化来表示。主要体现在时态和语序方面,如汉语中的疑问句不需要借助助动词,而英语中的疑问句却因时态的不同而产生复杂的变化,这就使得很多初学者在语法掌握上容易出现错误。另外汉语动词没有形态上的变化,没有人称、时态和数的变化,汉语的时间意义是通过时间副词(如曾经、已经、了、将要等)表现出来,而英语则是通过动词的时态或各种非谓语形式表示出来。汉语被动的表达往往不用“被”字,而是用主动表达,如“这座桥建于1990年。”而英语的表的却是被动句。以上这些用法是汉语与英语差异之处,学习者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以避免出现生搬硬套。 4.文化迁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都有着丰富的文化,但由于地理位置、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不同,一切文化都具有其独特性。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总是倾向于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