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中母语的负迁移现象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二语习得中的正负迁移及其对策【摘要】语言迁移( language transfer)是二语习得过程中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对于第二语言习得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分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 negative transfer)。
汉语和英语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语系,因而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篇章组织、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
因此,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大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汉语所产生的负迁移远远大于正迁移,从而阻碍了英语的学习。
【关键词】英语学习母语正负迁移对策一、母语正迁移现象的分类及表现语言的普遍特性体现出母语的正迁移。
在语言普遍的特征的帮助下,汉语的使用有助于英语的学习,学习者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这种资源帮助他们审查输入的二语或外语数据,从而中英文之间的相同或相似点在而与写的过程中产生了正迁移。
(一)语音正迁移汉、英两种语言都有元音和辅音系统,而且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掌握了汉语拼音以后,学习英语语音就相对容易,就能比较容易地学好汉语中没有而英语中有的音。
汉语语调有升调、降调、曲折调,因此可利用汉语语调来促进英语语调的学习。
(二)词汇正迁移1.外来词与拟声词基本相似由于中西方文化的相互渗透,英语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外来语,而这些外来语多数是拟声词,其发音与汉语意思的发音近似。
如:hacker——黑客 toefl——托福 sofa——沙发coffee——咖啡拟声词是指以声音为理据的词,多半为模仿人、动植物、机器等发出的声音,所以这类词的发音与它所模仿的声音相似,只要借助汉语意思。
如:hey(嘿)、 hiss(丝丝声)、 buzz(嗡嗡声)、 tick(滴答)2.词语表达方式相同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某些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是相一致的,所以它们的表现形式基本相同。
如:“blood”一词,本义指血液,可以有如下的表达:cold-blooded(冷血的)、warm-blooded(热血的)等等。
二语习得中的汉语负迁移现象分析——以日语中“汉语”词汇为例作者:张慧书来源:《语文学刊》 2016年第7期张慧书(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镇江 212013)[摘要] 语言迁移是影响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
二语习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习得过程中,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习得的效果,其中母语的迁移作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由于汉语和日语都用汉字,因此汉语词汇的存在对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在日语习得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正迁移,但是也产生了不小负迁移。
[关键词] 二语习得;正负迁移;汉语词汇[中图分类号]H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6)07-0032-05对学习研究日语的人来说,汉字汉语既方便又麻烦。
而在习得过程中,语言迁移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和作用一直以来是外语学习和研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汉语和日语在使用汉语词汇等方面既有不少相似点同时又有很大差异。
当前对二语习得的中母语负迁移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思辨性和理论性层面,是近些年来实证方法的使用研究,特别是就如何减少母语负迁移,提高教学效率层面的研究逐渐增加。
但是研究设计范围广度和深度不够,大多研究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误用分析罗列层面,没有从整体规律上去总结,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化认识,也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
基于此,本研究以母语迁移理论为基础,对二语习得过程中的负迁移现象进行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母语迁移理论在语言学研究中,把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过程中,试图借助于母语的语音、词义、结构规则或文化习惯来表达思想的现象称之为语言迁移。
[1]128 -129迁移原是心理学术语。
关于语言迁移( Language Transfer)的研究,经历了20世纪40、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的兴盛到后期70年代的衰弱、80年代中期的再次崛起,这样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俞理明,2004)。
1.正迁表现及其影响。
母语迁移分为正迁移( positive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母语负迁移负迁移一般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
负迁移通常表现为一种学习使另一种学习所需的学习时间或所需的练习次数增加或阻碍另一种学习的顺利进行以及知识的正确掌握。
由于初中学生已经养成了母语语言的习惯,因此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新的语言习惯的形成势必会受到旧的语言习惯的影响。
一、英语学习中母语负迁移的表现1、语音和语调的负迁移轻,浊辅音。
英语是一种主要依靠语调来区别句意义的“语调语言”;而汉语则属于以声调区别字意义的“声调语言”。
这两种语言在音位的数量及组合方式上是不一样的。
英语的轻辅音和浊辅音分得很清楚,而在汉语中没有明显的区别。
因此,中国学生容易造成发音错误。
例如:浊辅音,汉语中没有唇齿音,所以中国学生发带有唇齿音的英语单词就感到有困难。
重音变化。
在汉语中,重音通常落在两个以上音节词的最后一个音节上,中国学生便按照汉语习惯把重音放在最后一个音节。
如外国人习惯把汉字都读成降调,以至于“牛肉粉”听上去成了“牛肉粪”。
长短音变化。
如英语中的长短音|i:|和|i|,|u:|和|u|等在汉语中也是没有这种区分的,造成了我们的英语学习者没有长短音的概念,eat \it 不分,too \to 不分。
这样就造成了听者理解上的困难。
元音因素。
英语和法语中既有元音因素的开音节词,也有以辅音结尾的闭音节词,而汉语中的字除了少数以鼻辅音结尾外,大多数都是以元音结尾的,所以中国学生在初学英语时常常把think 读作thinker等。
2、语法层面上的负迁移语法层面上的母语负迁移又可分为词汇和句法两个方面。
词汇方面,由于英汉两个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使得英汉词汇的意义并不完全类同,英语初学者一般都以为任何一个母语词汇都可以再目的语中找到相应的单词,这是因为在最初阶段他们还不了解由于历史背景的不同,汉语中的词汇与英语中的词汇不可能一一对应,即使是大体上对应,但是由于文化背景或是传统风俗的不同,使得意思大相径庭。
论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负迁移作用作者:王毅来源:《大观周刊》2012年第51期摘要:本文通过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进行浅析,得出如下结论:一个人的母语能力会对他的二语学习有着巨大的影响,如果我们适当地利用好母语,就能促进外语学习和教学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母语正迁移负迁移二语习得在最近的几十年,双语教学是西方教育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提倡者认为可以适当利用母语促进外语教学,外语教师和研究人员都开始重新评估母语在二语课堂中的作用,并且努力将母语资源融入到二语教学中,以促进二语学习。
由于母语与第二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书写系统以及功能使用规则上面的相似程度存在着异同,不同外语学习的难度也会因此有所不同。
简要地说,语言迁移就是指先前的学习对后期学习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影响过程,可以划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如果两种语言比较类似,那么容易产生语言正迁移,反之则会出现负迁移。
一、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迁移作用1、母语在语音中的正迁移在语音方面,中文里的汉语拼音和英文中的音标都是由音节构成的,其中拼音又可以分为声母和韵母,韵母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单韵母和复韵母,值得注意的是汉语中声母就类似于英语中单词词首的辅音,而韵母则相当与英文中的元音。
此外,就发音方式和发音部位而言,汉语中声母與英语中的辅音也有很多的相似处。
中国大多数的英语学习者在发英文中的爆破音/b//p//t//d//k//g/;鼻音/m//n/;边音/l/;卷舌音/r/;纯元音/i://u://a:/上不会出现困难,因为汉语中也同样存在上述的音。
因此如果我们能在外语教学中预先比较两种语言的语音系统,那么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二语语音系统的发音。
2、母语在词汇上的正迁移(1)词形构造上的正迁移我们汉语中有着大量的偏旁部首,比如说“木,火,亻”等等。
在单独的字(树,烂,伙)中,这些偏旁都带有一定的含义,我们可以通过偏旁推断出字的相关意思。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英语中有很多的词缀,包括前缀,中缀和后缀这些词缀同样含有特定的意思,例如:bi-(双)vice-(副级)pre-(之前)。
试论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与负迁移现象摘要:语言迁移广泛地存在于二语习得中,对迁移的认识是个不断深入的过程。
本文综合了近年来迁移在二语习得中的主流研究与理论。
分别列举分析了语音、词汇、句法、写作、语用等方面的正负迁移的外在现象及其产生的内部原因,并指出迁移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在此基础上,探讨迁移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发展空白。
关键词:母语;二语习;得正迁移;负迁移一.引言第二语言习得过程是指在已经掌握了一定母语系统的前提下,在脱离目的语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
二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会受到第一语言的影响?对此,目前人们普遍认为第一语言影响第二语言习得。
二十多年来二语习得的研究很大一部分围绕着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所起的作用这一问题上。
二.迁移的理论基础学者们研究第一语言第二语习得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一般认为,这种影响是消极的。
即第一语言会妨碍或干扰第二语言的习得。
六十年代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研究认为,第一语言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这种干扰(interference)又称为负向迁移(negative transfer)。
由于负向迁移,人们常把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看成是逐渐用第二语言的特征来取代第一语言的特征,使自己的第二语言能为接近于以该语言为本族语的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过程。
行为主义语言学习观点派生出干扰说的理论,其核心是“习惯”和“错误”两大问题。
语言是习惯形成的过程,一个人在学习母语时,他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
桂诗春教授说得好,二语习得不是零起步,而是以母语为起点。
因为有了母语为起点,学习者在习得二语的过程中,不可能关闭他已拥有的母语知识系统,因此第一语言影响着第二语言的习得,学习者由于第一语言的干扰会产生错误。
干扰的来源是“先行抑制”(proactive inhibition)。
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如果学习者的第一语言(母语)和第二语言(目的语)都含有某种意义,但是该意义在两种语言中的表达手段不同,那么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使用中就可能出现错误,他可能把第一语言的实现手段转移到第二语言中去。
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负迁移的规避教学策略作者:李佐玲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4年第01期【摘要】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负迁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存在的客观现象,本文重点分析了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旨在探析如何规避“负迁移”,提高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母语负迁移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03-011.母语负迁移的内涵语言迁移指的是在目的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试图借用母语的语音、语义、结构规则或文化习惯来表达思想的现象。
当母语和目的语之间某些特征相似或者一致时,学习者会把母语特征迁移到目的语中,帮助和促进目的语的学习,这种现象叫正迁移;当母语和目的语之间某些特征相异时,学习者把母语特征迁移到目的语中干扰和妨碍目的语的学习,这种现象叫负迁移。
对中国学生来说,负迁移主要表现在学习者习惯或下意识地用母语的语言模式、认知方式、价值观念等套用目的语,使目的语的习得或跨文化交际失败。
2.母语负迁移的表现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二者之间既存在共性,又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对中国学生来说,根深蒂固的汉语语言系统必然会对其英语语言系统的掌握产生较为严重的干扰,使学习过程变得艰巨而漫长。
母语负迁移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用能力四个方面。
2.1 语音负迁移汉语是声调语言,英语是句调语言,虽然两者之间有一定的类似之处,但英语中仍然存在汉语语言系统中没有的语音因素。
例如许多学生习惯将一些辅音[θ] [e] [?廾]用相似的汉语语音代替,把元音[?藜u],读成“欧”。
此外,还经常忽略单词的重音和次重音以及句子的声调和降调,进而影响英语情感的准确交流与表达。
2.2 词汇迁移词汇迁移主要表现在词义、词性和词语搭配三个方面。
在词义方面,由于英语和汉语在词的外延、内涵等方面不存在一一对等的关系,初学者在英语词汇学习过程中往往采用简单的英汉对应方法运用词汇,从而造成错误。
母语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研究摘要:母语迁移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是一个复杂而受诸多因素制约的认知过程。
本文通过英汉对比,分析了几十年来在语音、词汇和句法层面上的母语迁移的表现形式以及影响其迁移的多种语言和非语言因素。
关键词:语言迁移第二语言习得正迁移负迁移语言迁移是指学习者在使用目标语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母语的语音、语义、语法规则或文化习惯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现象。
语言迁移虽然是一种“跨语言影响”,但多数研究的还是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所以语言迁移就成了母语迁移的代名词(唐承贤,2003)。
1 母语迁移的表现形式1.1 正迁移正迁移是指母语对目标语起促进作用(Gass和Selinker,1994)。
1.2 负迁移负迁移主要是由于母语和目的语的某些形式和规则系统不同而被(学习者)误以为相同所致(唐承贤,1997)。
1.3 交际迁移与学习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者迁移母语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交际迁移(transfer in communication)和学习迁移(transfer in learning)(戴炜栋,王栋,2002)。
交际迁移只在说话和理解言语时发生,指学习者在应用和理解目标语时求助于母语知识来实现暂时的或个别的交际目的;学习迁移是早在说话和理解话语前就发生了,是指学习者使用母语知识来构建有关的目标语规则的中介语系统(Ellis,1994)。
2 影响语言迁移的因素2.1 语言因素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英语是屈折语,汉语是孤立语,两者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英语的学习中负迁移往往大于正迁移,其表现主要在以下几个层面(斯琴,赵智芸,2006)。
语音层面上的负迁移:语音层面上的影响最明显的例证就是母语的口音对外语发音的影响,中国人讲英语或多或少带有中国口音,这是因为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
英语是一种主要依靠语调来分辨句义的“语调语言”(intonation language),而汉语则属于以声调区别字的“声调语音”(tone language),这两种语言在音位的数量及组合方式上不完全一样,这往往是造成中国学生在说英语时语音迁移的主要原因。
英语学习论文母语负迁移现象论文摘要:二语习得是一个包含许多因素的复杂过程,负迁移在二语习得中不可避免,我们应该承认母语负迁移的客观存在,辨证地看待这种影响,充分认识并分析汉语在英语学习中可能产生的负作用,立足现实,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尽可能减少汉语对英语的负迁移,通过有效的方式减少负迁移,学会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积极地探索新知识,促进新旧知识的融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学习目的,真正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语言迁移是指“一种语言对学习另外一种语言产生的影响”,语言迁移一般有两种:正迁移和负迁移,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导致母语负迁移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中国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的差异;在非母语环境下学习英语,这种环境使接触真实语言的活动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必须借助汉语知识才能完成交际或表达。
由于学习者已经养成了母语语言行为的习惯,因此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新的语言习惯的形成势必会受到旧的语言习惯的影响。
二、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现象1.英语学习中的句法负迁移句法迁移作为一类特殊的现象在二语习得中普遍存在。
母语负迁移对中国学生英语句法运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词组、句子结构、句型、句子语态时态等方面。
在英语学习中,常常喜欢使用汉语相似的句子结构,而与汉语结构相差较大的结构则很少使用,例如在大多数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中,从属关系大多是用连词链接。
另外英汉表达方式上语序的不同也会导致负迁移的产生。
2.英语学习中的语音负迁移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音系统,有各自的发音规则。
汉语语音系统与英语发音方式上的差异给中国学生完全掌握英语的发音造成了困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语音负迁移。
由于汉语拼音与英文字母在书写与发音方式上的相似性多于差异性,在朗读英语文章遇到陌生的单词时,往往就把英文字母看作汉语拼音,照字面拼读汉语拼音的方式拼读单词。
同时,学生的英语语音基础参差不齐,各地的方言更是影响了英语的发音。
英语中有一部分辅音和汉语声母词形相同,发音也有相似之处,比如/d/、/t/、/k/等,但两种语音系统又不完全相同。
二语习得中母语的负迁移现象
在跨文化交际和外语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文化负迁移现象。
“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对新知识新技能习得和解决新问题的处理所产生的影响。
由于各民族的文化不同,语言表达也就存在一定差异。
中国大学生在以英语为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 很大程度上受到中文的影响,他们依赖于头脑中固有的知识对目的语的语言现象和语法现象进行推测, 判断和认同。
当母语与第二语言的文化相距甚远时, 会产生来自母语的负向迁移,导致误解和交际失误。
因此, 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增强文化差异意识, 克服母语文化的负迁移现象, 是外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外语习得中母语文化的负迁移现象
在外语学习的研究中, 从第一语言过渡到第二语言时往往会发生迁移现象。
本文试从文化方面探讨外语学习中母语的负迁移现象。
1.汉、英两种语言中的有些比喻修辞的喻意相同, 但喻体完全不一样.
某些词汇或习语的字面意思非常相近,然而, 它们深层的文化内涵和联想意义却差异极大, 一方可能具有褒义, 而在另一方却可能含贬义。
如果学习者望文生义, 以母语知识去理解目的语的内容,那么就很容易出现母语的负迁移现象。
例如,在描写过去10年中, 许多电脑商店像“雨后春笋”般的
涌现出来时, 学生按汉语的喻体写成“like bamboo shoots”.但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 在英国没有这种喻体。
在表达同样意思时,英国人用“ like mushrooms”。
这是因为英国的气候十分适宜蘑菇的生长, 春雨过后, 蘑菇长得遍地都是.。
又如, 中国人将身强力壮者比作“牛” , 而英国人却比作“马”(as strong as horse), 这是因为牛在英国的主要用途是食用, 传统上把马作为耕田、运输的工具.
2.中西方价值观的不同, 往往会从语言中体现出来
中国文化比较突出群体意识, 自古以来倡导团队精神, 它的思
维模式是以群体为中心。
个人主义被视为这种精神的对立面而被赋予贬义。
然而, 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则强调个体意识, “个人主义”是美国化的中心。
无论在家庭里或在一个团体里, 个人需求总是摆在第一位。
因此, 对他们来说, “个人主义”的精神绝无汉语中的贬义。
例如, 中国学生会写出这样的句子:Individualism among some people is harmful. (一些年轻人中的个人主义是有害的)。
中国的英语教师觉得顺理成章, 但外籍教师就会迷惑不解。
这就是价值观念的不同所带来的差异。
3.中西方文化在礼貌准则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
中国人的“谦虚”是做人的一种优秀品质, 而英语中的“谦虚”只是减少自夸的一种策略。
在交往中, 中国人遵循“自卑
而尊人”或“贬已尊人”的准则。
受到赞扬时,中国人一般
竭力贬低自己来表示礼貌, 经常用“哪里, 哪里”等来否定对方, 通过贬低自己, 忽视称赞中所含之事实,以示谦虚;而西
方人则会很乐意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别人的赞扬, 从而避免伤害表扬者的面子来表示礼貌。
(2)、中西方文化在交际原则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
中国人重人情, 见面常谈生话细节, 比如“吃了吗”、“上哪儿去呀”等, 因其合乎人情。
在汉语文化中, 过问
别人的私事是关心、亲密或友好的表示。
因此, 人们甚至初次见面也会相互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职业、收入等情况。
英美人重隐私, 英美人见面常谈天气, 常用“hi” , “ hello”
之类的用语, 因其不涉及隐私。
英语文化中的隐私的外延比较大, 年龄、收入、婚姻、经历、信仰等属于个人隐私, 在交际场合一般需要回避, 否则有干预别人私事之嫌, 会被对方认为无礼。
所以一些汉文化中礼貌的言语行为, 在英语文化中却会认为是侵
犯了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