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5
母语负迁移对初中生英语写作的影响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母语负迁移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这种迁移主要是由于母语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引起的。
在中国的初中生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尤为明显,这给学生的英语写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因此,本文将探讨母语负迁移现象在初中生英语写作中的表现,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在初中生英语写作中,词汇错误是最常见的母语负迁移现象之一。
由于学生对英语词汇的掌握不够熟练,他们往往会用母语词汇来表达英语词汇,造成词汇搭配错误。
例如,学生可能会将“狗”翻译成“dog”,而不是正确的“dog”。
另一个常见的母语负迁移现象是语法错误。
由于英语和汉语的语法规则不同,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往往会将汉语语法规则应用到英语中,造成语法错误。
例如,“I very like English”就是一个典型的语法错误,正确的表达应该是“I like English very much”。
除了词汇和语法错误外,文化差异错误也是母语负迁移的一个重要表现。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可能会用母语的文化观念来表达英语,造成文化差异错误。
例如,学生在写作文时可能会使用“Long time no see”这样的表达方式,但在英语中,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不恰当的。
初中生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主要是由于学生的语言基础不扎实引起的。
由于学生对英语词汇、语法和文化背景的了解不够深入,他们往往会在写作中用母语来代替英语,造成母语负迁移。
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也是母语负迁移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他们在英语写作中往往会用母语的文化观念来表达英语,造成文化差异错误。
缺乏语言环境也是造成母语负迁移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中国,初中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是课堂学习,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和实践机会。
由于学生没有足够的实践机会,他们往往会对英语产生陌生感和恐惧感,从而在写作中产生母语负迁移现象。
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研究序言: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现象既属于语言学范围,亦属于心理学范围。
第二语言习得,简称为二语习得,平时指母语习得此后的任何其他语言学习。
“母语迁移〞指的是,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搅乱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学习第二语言,这里主要指的是英语,已经是一股不能阻截的潮流。
但是,在学习第二语言中,人们或多或少的碰到母语的影响,以致不理想的结果。
“中式英语〞现象的出现正是由于母语迁移的负效应的影响,英语学习者由于碰到自己母语知识系统的影响,在潜意识中把母语的知识系统移植到英语应用上。
关于二语习得中母语迁移的研究,为第二语言学习者供应了新思路;有利于国内英语授课的张开,启示教师帮助学生战胜母语迁移的搅乱,促进迁移,从而提高外语授课的见效。
1.二语习得母语迁移研究的方面在相关文件中,全局部专家学者都是从语言迁移的理论,母语迁移的表现形式,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表现以及二语习得母语迁移现象对教与学的启示这四个方面张开论述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张开论述1.1 母语迁移的研究历理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行为主义控制语言学习以及语言授课;二十世纪六十年代Lado 行家为主义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对照解析假说。
20 世纪 60年关到70年代初,乔姆斯基宽泛语法见解,过渡语 ( inter —language ,也称中介语 ) 理论、错误解析 ( error analysis ,也称偏误解析 ) 流行。
在对照解析研究中张开了大量实证研究,其中相当一局部研究结果确实证了然 Lado 等人的理论但是,也有一些实证研究指出了“距离 = 难度〞理论所不能够讲解的现象,发现学习者经常是在母语与目的语表面上相似的地方更简单犯错误等,同时对照解析关于学习者错误的展望能力也碰到了思疑。
1970 年代末、 1980 年代初,标记理论被引入母语迁移现象研究领域。
举例说明语言迁移现象语言迁移是指人在面对多种语言环境时,将自己已经学会的一种语言的某些特定特征或结构应用到其他语言中的现象。
语言迁移现象在日常交流和语言学研究中都非常常见,并且对于第二语言习得以及语言变体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下面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语言迁移现象。
1. 音素迁移音素迁移是指一个人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将他们母语的音素应用到了第二语言中。
例如,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时,可能会将汉语中的/p/音与英语中的/p/音混淆,导致说出类似“parcel”(包裹)的单词时发音错误。
这是因为汉语中没有/p/音,因此学习者倾向于使用他们已知的音素来替代新的音素。
2. 语法迁移语法迁移是指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学习者会将他们母语中的某些语法规则应用到第二语言中。
例如,德语母语者学习英语时,可能会将德语的语序特征应用到英语中,导致他们说出的句子结构不符合英语的语法规则。
这是因为在德语中,动词放在句子末尾是常见的,因此学习者可能会错误地将这种语法特点迁移到英语中。
3. 词汇迁移词汇迁移是指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学习者会将他们母语中的某些词汇应用到第二语言中。
例如,法语母语者学习英语时,可能会使用法语的“déjà vu”(似曾相识)这个短语来描述英语中的类似概念。
这是因为学习者将他们熟悉的词汇转化为第二语言中类似的概念。
这些例子说明了语言迁移现象的存在及其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的影响。
语言迁移可以促进语言习得,但当迁移错误时,可能导致学习者产生语言错误或产生语言变体。
因此,在语言学习中,需要重视并纠正语言迁移现象。
教师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学习者比较母语和目标语言的差异,帮助他们意识到并纠正迁移错误。
同时,学习者也需要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来提高对语言特点的敏感度,减少语言迁移的发生。
总之,语言迁移是语言学习中常见的现象,它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对于教师和学习者来说,理解并准确处理语言迁移现象非常重要,以促进优质的语言习得和语言交流能力的提升。
母语迁移作用和心理词典在语言学中,母语迁移作用是指使用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借用母语的语法、词汇和语用特点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和使用。
母语迁移作用是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于理解和研究第二语言习得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心理词典则是指个体在语言习得和使用过程中,储存和组织词汇的心理结构。
本文将从母语迁移作用和心理词典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母语迁移作用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母语作为学习者最早接触和习得的语言,其语法和语用规则深深根植于个体的思维模式中。
当学习者开始学习第二语言时,母语的语法结构和词汇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第二语言的学习和使用。
例如,对于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来说,他们在学习中文时可能会将英语的语法结构直接迁移到中文中,导致语法错误的出现。
而且,母语的语用习惯也会影响到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交际中的表达方式。
比如,母语为西班牙语的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可能会直译西班牙语中的习惯表达方式,导致交际上的困惑和误解。
因此,了解和研究母语迁移作用对于教学和学习第二语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心理词典在语言学习和使用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心理词典是个体对词汇的储存和组织的心理结构,它包括了词汇的形态、语义和语用信息。
在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个体需要从心理词典中检索和运用词汇来进行交际。
心理词典的有效组织和使用对于流利和准确地使用语言至关重要。
通过对心理词典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个体在词汇习得和使用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和思维方式。
同时,借助心理词典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语言教学和词汇习得的过程,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然而,母语迁移作用和心理词典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母语迁移作用可能导致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中出现错误和不自然的表达。
这需要教师和学习者共同努力,通过反思和纠正,逐渐减少母语迁移的负面影响。
其次,心理词典的组织和使用是个体差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词汇记忆和运用方式。
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习者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组织和利用心理词典。
母语负迁移
母语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是指在学习第二语言过
程中,因为受到母语的影响而产生错误的语言习惯。
母语
负迁移主要表现为语音、语法、词汇和语用等方面的错误。
在语音方面,母语负迁移可能导致学习者在发音或音调上
出现偏差,例如英语学习者可能将母语的语音特点应用到
英语中,导致发音不准确。
在语法方面,母语负迁移可能导致学习者在语法结构和句
子构成上出现错误,例如中文学习者可能将中文的词序进
行直接翻译而导致英语句子的语序错误。
在词汇方面,母语负迁移可能导致学习者在选择词汇时出
现偏差,例如中文学习者可能在英语中使用与中文相关的
词汇而导致表达不准确。
在语用方面,母语负迁移可能导致学习者在语言使用场景
和语言交际策略上出现问题,例如学习者可能将母语中的
礼貌方式应用到第二语言中,导致交流不顺畅。
要避免母语负迁移,学习者需要意识到母语和目标语之间
的差异,并且积极学习和熟悉目标语的语音、语法和词汇。
同时,接触并练习大量的目标语输入和输出也是减少母语
负迁移的有效方法。
母语迁移作用和心理词典母语迁移作用是指一个人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受到母语的影响而产生的语言现象。
它是指母语习得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
心理词典则是指一个人大脑中存储的关于词汇和语言知识的信息。
母语迁移作用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我们学习第二语言时,我们会受到母语的影响,母语中的语言规则、语法结构、词汇用法等会在我们学习第二语言时影响到我们的语言表达。
比如,当我们学习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时,我们可能会在语法结构上受到母语的影响,造成语序的混乱或者动词时态的错误。
这是因为我们在母语中已经养成了一套语言的习惯,这种习惯会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影响到我们的语言表达。
心理词典是我们大脑中存储的词汇和语言知识的信息。
它是我们在学习语言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包括词汇的意义、用法、搭配等。
心理词典对我们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我们学习第二语言时,我们需要不断地扩充和更新我们的心理词典,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第二语言。
母语迁移作用和心理词典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母语迁移作用会影响我们的心理词典的建立和使用。
当我们学习第二语言时,母语迁移作用会使我们在理解和运用第二语言时受到母语的影响,这就意味着我们使用心理词典时可能会受到母语的制约。
比如,在学习英语时,当我们遇到一个新的词汇时,我们可能会去寻找与母语中相似的词汇来理解它的意思。
这种寻找与母语相似的词汇的行为就是母语迁移作用的体现。
然而,这种母语迁移作用并不总是有效的,因为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语言规则和词汇用法。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更新和扩充我们的心理词典,以适应第二语言的要求。
为了减少母语迁移作用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加强第二语言的学习。
首先,我们可以注重语言环境的营造,尽量让自己置身于第二语言的环境中,这样可以提高我们对第二语言的接触和使用频率。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大量阅读和听力训练来丰富和扩充我们的心理词典,提高我们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文化长廊第一语言迁移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影响刘松涛 哈尔滨师范大学摘 要: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第一语言的知识对第二语言词汇的学习、加工和使用会产生促进或干扰作用,也就是正迁移或负迁移,这些影响不仅体现在语音层面,还体现在语义、词形、语用方面,本文将从以上四方面具体分析一语迁移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影响。
关键词:迁移;二语词汇;词汇习得作者简介:刘松涛(1996-),女,蒙古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师范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0-164-02引言:在国际化日趋显著的时代,各领域人才都需要掌握第二门语言来适应世界发展,学习第二门语言不仅成为学生时代考试的必需,也是成年人在工作之后不得不掌握的与国际接轨的交流工具。
而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在我们学习第二语言时必定会带来影响,从语音层面到篇章交际都会有不同程度上的影响,因为语音作为最显著的对比对象,具有明显特征,所以对语音的研究很多,但词汇作为所有语言的核心,分析第一语言对二语习得词汇的影响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习得二语词汇。
一.迁移迁移(transfer)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对新知识、新技能习得和解决新问题的处理所产生的影响。
Ellis曾经将“迁移”定义为“对于任务A的学习会影响任务B的学习的一种假设”并称语言迁移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也许是最为重要的概念”。
学习迁移实质上是学习过的东西在新情境中的应用,在1960年代认知心理学兴起前,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学习理论来解释学习迁移产生的原因,而在1960年代后,比较有影响的理论是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安德森的产生式迁移理论和认知策略迁移理论。
语言的迁移理论是在1950年代提出来的,指的是目的语和其他已经习得的语言间的相似与区别之处所产生的影响,即学习者在用目的语交际时,尝试借助于其第一语言的语音、词义、结构规则或文化习惯来表达思想。
母语负迁移对中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及教学启示摘要:母语负迁移是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母语负迁移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中学生的英语写作中。
本文运用举例分析的方式阐明了母语负迁移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了母语负迁移现象对中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进而对中学英语写作教学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母语负迁移;英语写作;中学英语教学一、引言使语言学习者熟练掌握并运用地道的外语是外语习得的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行跨文化交流是最终目的。
由于我国中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没有一个真实有效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不能形成直接的英语思维,很多中学生在英语写作时只是将头脑中组织好的汉语直接翻译成对应的英语表达方式。
在英语写作过程中,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经常受到母语的干扰,他们经常以汉语的表达方式进行英语写作,结果写出来的英语作文词汇量少、句子语法错误多、句式单一、内容空洞。
本文从母语迁移理论出发,通过举例分析的方式,对母语负迁移现象进行阐述,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用英语思维构思作文,进而达到流利顺畅、纯正地道的英语写作。
二、母语负迁移的表现与分析学生习得第二外语与母语的机制不同。
“普遍语法”指出:母语的习得毫不费力是因为头脑中存在一个特殊区域,在那里储存了与母语有关的概念和语法。
然而在外语习得的过程中,则没有一个类似的方式供学习者使用,他们需要重新形成一套语法机制。
因此,学生会下意识地运用母语概念去帮助构建外语习得体系。
由于汉语与英语在一些基本句型和概念等方面存在大量相同点。
比如说,在学生学习主谓宾句型后,会生成以下句子。
例如,“我的妈妈很漂亮。
”: My mom is very beautiful. 和“他给我一个漂亮的裙子”: He gives me a beautiful dress.等等。
以上这些例子在中学生作文中时常发生。
母语正迁移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进行书面写作。
但是,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学习难度不断增加,这样简单的句型已经不能满足写作的需求。
母语迁移根据“母语迁移”理论,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
目录理论简介母语迁移的表现与分析促进母语正迁移,提高教学效果理论简介母语迁移的表现与分析促进母语正迁移,提高教学效果展开编辑本段理论简介在外语习得中,母语对学习者的影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已引起了学术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母语迁移”(L1 Transfer)现象。
根据“母语迁移”理论,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似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有益的、积极的影响叫做正迁移,它能促进学习者对外语的掌握与运用;反之,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异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不利的、消极的影响叫做负迁移,是学习者掌握和运用外语的障碍。
在习得过程中,正、负迁移同时存在并共同作用于外语习得。
母语迁移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兴起的对比分析理论中提出的。
“迁移(transfer)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起促进作用的影响,其效果是正向的,被称为正迁移;起干扰作用的影响,其效果是负向的,被称作负迁移”。
如在英语学习中,指学习者不自觉地把母语的形式和规则套用到英语中,产生生硬的不自然的表达,例如:I only spoke a few sentences。
编辑本段母语迁移的表现与分析成人习得第二语言跟第一语言不同。
成人在接触外语前,头脑中早已形成了大量的母语概念,因而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模式和语言习惯。
在习得外语的过程中,他们会很自然地用大量的母语知识去帮助理解和运用外语。
由于母语与外语在某些基本概念和常规用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共同点,所以学习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利用母语来掌握外语。
比如说,在有了一定的单词基础后,学习者很容易翻译一些句子。
第二语言习得及其影响因素【摘要】随着是时代的进展,越来越多的人学习第二语言,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也覆盖了很多领域,语言分析、社会文化因素、动机效果因素或教学法等方面,当然还有从语言心理学角度进行的研究,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也是层出不穷,本文就母语、元语言意识、能力和情感态度因素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进行展开叙述。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元语言意识;能力;动机;态度1.前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在儿童母语习得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它与母语习得的不同之处在于, 第二语言习得是在已经掌握了母语系统的前提下, 多数情况下又是在脱离目的语社会的环境中进行的。
在当今社会对于第二语言学习已经成为潮流和趋势,第二语言也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所以如何学习第二语言,学习第二语言的影响因素是什么,成为人们思考的问题。
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母语、元语言意识、能力和情感态度因素等。
下面我们就这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2.母语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第一语言(即母语)是在使用该语言的生活环境中结合智力的发展而习得的。
因第二语言习得是在已经掌握了母语系统的前提下, 多数情况下又是在脱离目的语社会的环境中进行的,对第二语言的掌握需在人为的环境里进行有计划的学习。
第二语言学习的效果,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第二语言和第一语言在语言体系上的差别。
语言体系接近、差别不大的语言无疑较易学习;反之 ,差别极大的语言 ,学习中困难较多 ,需要付出的时间也较多,对学习方法的要求会更高,这是因为在第一语言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有一定的迁移作用。
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就叫做语言迁移。
语言迁移一般分为两种,即正迁移和负迁移。
母语在二语习得中有正面作用,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即正迁移。
母语在二语习得中有负面作用,阻碍第二语言的学习,即负迁移。
虽然负迁移对二语习得有消极的影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将负迁移转化为正迁移。
因此,我们可以把语言迁移当成一种学习策略。
“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摘要:第二语言习得者在学习语言时会受到母语的影响,这种影响被语言学家称为“迁移”,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积极影响的被称为“正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消极影响的被称为“负迁移”。
语言学家为了研究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迁移现象,采用了对比分析法、错误分析法、以及中介语分析法。
分析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的关系,探索第二语言学习规律,对于改进我们第二语言教学方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为外语教学者,有必要深入研究“语言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从而为我们教学服务。
关键词:母语;第二语言习得;正迁移;负迁移;对比分析法;错误分析法;中介语分析法语言迁移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因为第二语言的习得,都是在学习者已经掌握了母语的条件下进行的。
事实证明,两种语言,即使像英、德这样两种及其相似的语言,在形式、语义和语法结构上也会有很大不同。
这是典型的知识负迁移作用。
语言迁移一般有两种:即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
当母语的某些特征同目的语相类似或完全一致时,往往出现正迁移;而当母浯与目的语的某些特点相迥异时,学习者若在语言习得时运用母语的一些规则,就会产生负迁移现象。
正迁移有利于外语的学习,负迁移则阻碍外语的学习。
一、语言迁移理论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启示“迁移”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根据心理学语言学派,“迁移”的定义如下:It is a term that was used extensively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refers to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 whereby prior learning is carried over into a new learning situation.心理学派认为“迁移”是指人所具有的先前知识移用到新知识环境时的一个心理过程,他们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迁移”的内涵。
其实,人不仅在心理上存在旧知识对新知识的迁移作用,从物理学角度考虑,如果一个人会打网球,那么当他第一次打乒乓球时,他便会在打乒乓球时,运用到打网球的知识和技能,因为两种球类打法相似。
所以说,旧知识或技能可以迁移到新的知识中去。
Slight (1911)在一次关于语言学习的迁移实验中发现,有背诵诗歌的“先前经历”(Prior experience)的学习者背诵散文便很容易。
与外语学习有关的“语言迁移”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指的是学习者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试图借助于母语的语音、词义、结构规则或文化习惯来表达思想的现象。
有关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作用的探讨,对比分析理论认为,外语学习中所出现的错误主要源于母语语言系统的干扰。
对比分析的目标就是通过对比母语和目的语的体系,一方面找出其相同的部分,为学习者更顺利、更成功地实现正迁移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找出其相异的部分,防患于未然,阻止或减少负迁移干扰的发生,使学习者能够自觉地避免或少犯语言错误。
到了60年代,随着错误分析的深入,学习者所犯的错误被看作是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并非语言迁移的作用。
赞同乔姆斯基普遍语法观点的则否认语言迁移现象的存在。
时至今日,语言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得到了广泛的承认,并已形成了较为全面的理论。
请看下面的几个例子:汤姆是个好孩子。
Tom is a good boy.汉语中的简单陈述句和英语的简单陈述句在语序上基本一致,都是先说主语,再说谓语,最后说宾语或表语。
所以,中国人学英语由于受到汉语“正迁移”的作用,在说陈述句时一般不会出现严重语法错误。
但是,如果要表达疑问,尤其是表达特殊疑问时,就会出现语言的“负迁移”现象。
如:为什么汤姆是个好孩子?Why Tom is a good boy?在上句中,英语学习者由于受到汉语疑问语序的影响,没有把系动词放到主语汤姆前面。
再如:你的书包里有几本书?I n your schoolbag there is how many book?上句中,中国二语习得者多处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比如,汉语没有复数的概念,也没有主谓一致性的概念,所以,译文中会出现“there is how many book”。
另外,汉语语序对英语产生负迁移影响,本应翻译成How many books are there … ,可却译成了“there is how many book?”。
再有,汉语很少把时间状语放在最后说,而英语却很常见。
所以,“In your schoolbag”这个时间状语,由于受到母语的负迁移影响,本应出现在句末,却被放置在了句首。
而行为主义语言学派认为“语言迁移”现象是由于长期积累的知识和习惯造成的。
一个人得到的知识和技能越多,他们学到的新知识就越有可能具有以前经历和活动的特征。
所以,一个成年人要想学会全新的知识是不太可能的。
因为他以前所拥有的知识和形成的习惯会对他们所学习的新内容产生阻力和冲击,使得他无法继续学习下去,而只能选择离开。
所以,对成年人来说,培养他们进行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训练是学习中的很重要的部分。
而一个孩童,如果在10岁以前被送往目标语国家生活和学习,在二语习得方面,尤其是听说方面,会进展得很快,因为孩童在学习第二语言时,较少受到母语的负迁移影响。
二、“语言迁移”研究方法“语言迁移”是语言习得理论中的重要概念,由于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不同的语言学家持有不同的观点。
在研究语言迁移过程中,先后出现了Lado提出的对比分析法(Contrastive Analysis), Pit Corder提出的语误分析法(Error Analysis)以及Larry Selinker提出的中介语分析法(Interlanguage Analysis)。
这几种分析法对母语的迁移现象研究在一定历史阶段可以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不过也各有利弊。
1、对比分析法(Contrastive Analysis)对比分析法英文定义如下:Contrastive analysis is a way of comparing languages in order to determine potential errors for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isolating what needs to be learned and what does not need to be learned in a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situation.(对比分析法是一种比较两种语言的方式,目的是为了发现语言中的潜在错误。
以期望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决定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
拉多(Lado)进一步阐明,我们对两种语言的语音、词法、句型甚至文化进行对比,目的是为了找出两种语言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他认为,学习者习惯于把母语中的语言规律迁移到外语学习当中去,当母语与习得语言在某些方面相似的情况下,就会产生正迁移,而如果两种语言存在较大不同,那么由于母语的影响,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就会产生“负迁移”,从而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效果。
看下面的这个例子:“Yes Madam, quite big family!- eight children, six sons, two daughters. Big family! Ha! Ha! No good. Madam. In those days, where got family planning in Singapore.”这是一个新加坡华人写出来的英语句子,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用汉语语法组织起来的英语句子。
在这个由四个句子组成的一段话里,由于受到汉语句式的负迁移影响,译者全然不顾英语句子必须有主语的要求,一个主语也没出现。
最后一个句子“Where got family planning in Singapore”分明是“哪里有计划生育”的汉语句式。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句子在跨文化交际中会是多么得令人费解。
对比分析法的提出是基于以下几点:(1)对比分析法是基于语言是一种习惯的理论,而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便是培养一种新的习惯。
(2)母语是造成第二语言习得者出现语言错误的主要原因。
(3)通过母语和第二语言两者的不同,可以进行错误分析。
(4)两种语言差别越大,错误越容易出现。
(5)学习第二语言就是要学习母语和第二语言两者的差别。
两种语言的相似性可以忽略不计。
(6)学习第二语言困难还是轻松,取决于两种语言的差别是大还是小。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对比分析,两种语言如果差别大,那么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就会存在大量的语言的“负迁移”。
显然,负迁移不利于学习者尽快掌握语言。
但是以Sharwood Smith为代表的语言学家认为: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不仅仅是语言表面的因素。
还有许多固有的语言原则。
如态度、动机、天赋、年龄、所了解的其他语言等等。
所以,对比两种语言仅对比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上的不同就显得过于简单化了。
2、语误分析法(Error Analysis)继对比分析法后,以Pit Corder 为代表的语言学家提出了语误分析法(Error analysis)。
语误分析法是一种集中分析学习者所出现错误的语言分析类型。
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语误(Error)与错误(Mistake)是有区别的,说者在发生错误时能够很快校正过来,错误是暂时性的,个别的现象;而语误却是不同,它是成体系的,具有共性,它会重复出现,而且不为学习者所知。
语误分析法与对比分析法不同的是:语误分析法分析的是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所出现的错误和目的语本身形式上的区别。
语误分析法为语言学家描述第二语言习的过程中出现的语言错误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解释范围,而对于语言教学者来说,又可以把这种方法运用于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用于分析学生在学习语言过程中出现语法错误的原因,从而总结出一些共性的问题,用于案例教学,不是很好吗?语言学家指出,主要有两种语误值得研究:一种是语言之间的错误;一种是语言内在错误。
语言之间的错误主要发生在跨文化语言交际过程中。
比如,《红楼梦》中24回有“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这本来是从成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套用过去的。
这里米和粥是中国人的常用食品,西方人有米,但很少做粥。
如果译为: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cook rice soup without rice.那么,人家可能就会问你:这种汤好吃吗?从而造成跨文化语言交际障碍。
语言内在错误主要发生在我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中。
比如,英语学习者可能会这样翻译下面这句话:昨天下雨了,今天刮风,明天怎么样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