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砷中毒皮肤角化
- 格式:ppt
- 大小:4.80 MB
- 文档页数:91
关于地方病的知识地方病,又称为地方性疾病或地方病症,是指在某一地区或特定环境条件下,由于长期接触特定致病因素而引起的一类慢性疾病。
地方病主要分布在我国一些特定的地理区域,如亚洲的中国、印度、孟加拉国等地。
这些地方病主要表现为一些特定的病症,如硒中毒、氟中毒、砷中毒等。
硒中毒是一种由于长期摄入土壤中富含硒元素的食物而引起的疾病。
中国的某些地区土壤中含有丰富的硒元素,当人们长期摄入这些富硒食物时,会导致硒元素在体内积累过多,进而引发硒中毒。
硒中毒的主要症状包括指甲变硬、头发变稀疏、皮肤瘙痒、肢体麻木等。
严重的硒中毒还可能导致肝脏、肾脏等器官受损。
氟中毒是指由于长期饮用含氟水源而引起的一种疾病。
我国一些地区的地下水含氟量较高,当人们长期饮用这些含氟水源时,会导致氟离子在体内积累过多,从而引发氟中毒。
氟中毒的主要症状包括牙齿变黄、龋齿增多、骨骼畸形等。
严重的氟中毒还可能导致骨质疏松、关节疼痛等问题。
砷中毒是指由于长期摄入含有高浓度砷的食物或饮用水而引起的一种疾病。
砷是一种有毒物质,我国一些地区的地下水中含有高浓度的砷元素,当人们长期摄入这些含砷水源时,会导致砷元素在体内积累过多,从而引发砷中毒。
砷中毒的主要症状包括皮肤色素沉着、角化病变、癌症等。
严重的砷中毒还可能导致心脏病、肝脏病等。
地方病的发生与特定地理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在中国,一些山区或矿区的地下水中富含这些有毒物质,而当地居民长期依赖这些水源进行生活和农业生产,导致地方病的高发。
此外,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烟酒过量、饮食不合理等也会增加地方病的风险。
预防和治疗地方病的关键在于改善环境和生活方式。
针对不同的地方病,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其发生。
例如,在富硒地区,可以通过选择不含硒的食物来降低硒中毒的风险;在高氟地区,可以通过引入清洁水源或使用除氟设备来减少氟中毒的发生;在高砷地区,可以通过改善饮食结构或使用砷吸附剂等方法来预防砷中毒。
地方病是一类与特定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相关的慢性疾病。
消化系统毒性:肠胃道症状通常是在食入砷或经由其它途径大量吸收砷之后发生。
肠胃道血管的通透率增加,造成体液的流失以及低血压。
肠胃道的黏膜可能会进一步发炎、坏死造成胃穿孔、出血性肠胃炎、带血腹泻。
心血管系统毒性:因自杀而食入大量砷的人会因为全身血管的破坏,造成血管扩张,大量体液渗出,进而血压过低或休克,过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发现心肌病变,在心电图上可以观察到QRS较宽,ST段下降,T波变的平缓,及非典型的多发性心室频脉。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慢性砷暴露会造成血管痉挛及周边血液供应不足,进而造成四肢的坏疽,或称为乌脚病。
神经系统毒性:砷在急性中毒24-72小时或慢性中毒时常会发生周边神经轴突的伤害,主要是末端的感觉运动神经,异常部位为类似手套或袜子的分布。
中等程度的砷中毒在早期主要影响感觉神经可观察到疼痛、感觉迟钝,而严重的砷中毒则会影响运动神经,可观察到无力、瘫痪。
皮肤毒性:砷对皮肤的损害主要是慢性砷中毒所致,科学研究已观察到,长期砷暴露对机体的影响首先是皮肤,皮肤色素改变,皮肤角化和皮肤癌,较常发生在眼睑、颞、腋下、颈、乳头、阴部,严重砷中毒的人可能在胸、背及腹部都会发现深棕色上散布白点的病变。
砷引起的过度角质化通常发生在手掌及脚掌,看起来像小粒玉米般突起。
血液系统毒性:不管是急性或慢性砷暴露都会影响到血液系统,可能会发现骨髓造血功能被压抑且有全血球数目下降的情形,常见白血球、红血球、血小板下降,而嗜酸性白血球数上升的情形。
红血球的大小可能是正常或较大,可能会发现嗜碱性斑点。
呼吸系统毒性:砷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主要是肺功能受损的临床表现。
研究表明,燃煤污染型砷中毒对肺间质损害显著,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限制性通气功能异常,肺功能检查异常率为82.2%,多项肺功能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
生殖系统毒性:砷会透过胎盘而我们发现脐带血中砷的浓度和母体内砷的浓度是一致的,曾有一个怀孕末期服用砷的个案报告,马上生产而新生儿在12个小时内就死去,解剖发现肺泡内出血,脑中、肝脏、肾脏中含砷浓度都很高。
地方病宣传防治知识地方病,是在某些特定地区发生的疾病,其发生与地理环境、生活方式、遗传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常见的地方病包括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等。
这些疾病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也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宣传和防治地方病至关重要。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碘缺乏病。
碘是人体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而甲状腺激素对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碘缺乏地区,如果人们长期摄入碘不足,就容易患上碘缺乏病。
碘缺乏病的主要表现为甲状腺肿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脖子病”,严重的还会影响智力发育,导致智力低下。
为了预防碘缺乏病,我们可以通过食用加碘盐来补充碘。
同时,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适当食用一些含碘丰富的食物,如海带、紫菜等。
接下来,再说说地方性氟中毒。
这种病通常是由于长期饮用高氟水或者食用高氟食物引起的。
地方性氟中毒的主要症状包括氟斑牙和氟骨症。
氟斑牙会使牙齿变得发黄、发黑,甚至出现缺损;氟骨症则会导致骨骼疼痛、变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预防地方性氟中毒的关键在于改善水源,降低水中的氟含量。
对于已经患病的患者,要及时进行治疗,缓解症状。
地方性砷中毒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地方病。
长期暴露在高砷环境中,或者饮用含砷量超标的水,都可能导致地方性砷中毒。
地方性砷中毒的症状包括皮肤色素沉着、角化过度,甚至可能引发皮肤癌等严重疾病。
预防地方性砷中毒的重点在于加强环境治理,改善饮用水质量,减少砷的摄入。
那么,如何有效地宣传地方病防治知识呢?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体渠道进行宣传。
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平台,广泛传播地方病的危害、防治方法等信息。
可以制作一些生动有趣的科普节目、公益广告,吸引大众的关注,提高大家对地方病的认识。
另一方面,要加强在学校、社区等场所的宣传教育。
可以组织专业人员到学校开展讲座,向学生们普及地方病的相关知识,让他们从小树立预防地方病的意识。
地方性预防砷中毒教案赵福波教学内容:地方性砷中毒的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什么是砷中毒,了解砷中毒的相关表现。
2、使学生知道砷中毒的一些常见预防措施。
教学过程:一、基本介绍砷中毒,常称砒霜中毒,多因误服或药用过量中毒。
生产加工过程吸入其粉末、烟雾或污染皮肤中毒也常见。
三氧化二砷经口服5~50mg即可中毒60~100m g即可致死。
砷中毒死亡者尸体皮肤呈脱水状,口唇、指甲明显青紫。
熔炼或焙烧含砷矿石时,砷以蒸气状态逸散于空气中,迅速形成氧化砷;砷酸铅Pb3(AsO4)2、砷酸钙Ca3(AsO4)2等为农药用于杀虫灭螺;三氧化二砷即砒霜,农业用于杀虫灭鼠,皮毛工业中用于消毒防腐,玻璃工业中用作脱色剂。
雌黄As2S3、雄黄As2S2、巴黎绿(醋酸砷酸铜)均可制成含砷颜料,祖国医学中应用雄黄、三氧化二砷为外用药治疗皮肤病。
二、元素来源:主要以硫化物矿形式存在,有雄黄(As4S4)、雌黄(As2S3)、砷黄铁矿(FeA sS)等。
由三氧化二砷用碳还原而制得。
生理学原理砷进入人体内被吸收后,破坏了细胞的氧化还原能力,影响细胞正常代谢,引起组织损害和机体障碍,可直接引起中毒死亡。
如果将砷作用于人体局部,最初有刺激症状,久之出现组织坏死。
砷对粘膜具有刺激作用,可直接损害毛细血管。
经粘膜(包括阴道)或皮肤吸收的砷及化合物,主要沉积在毛发、指甲、骨、肝和肾等器官。
砷与毛发、指甲皮肤的角化组织有亲和力,无论是慢性砷中毒或急性砷中毒,只要其中毒后尚存活1周以上,便可从毛发中发现较多含量的砷。
砷中毒主要类型砷中毒一般都是由口服引起的。
砷急性中毒的症状有两种类型,即麻痹型和胃肠型。
其中尤以胃肠型较为常见。
大量砷化物进入体内,可以麻痹中枢神经,出现四肢疼痛性痉挛,意识模糊、谵妄、昏迷、脉搏速弱、血压下降、呼吸困难,数小时内因毒物抑制中枢神经而死亡。
在这种情况下,胃肠道的症状来不及出现或者症状很轻微。
这就是麻痹型的症状。
·综述·地方性砷中毒患者皮肤病变张兵,张爱君吉林省地方病第一防治研究所,吉林白城137000中图分类号:R59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1889(2011)04-0250-03地方性砷中毒是由于自然环境中砷含量过高而引起的慢性蓄积性中毒,我国有饮水型砷中毒和燃煤污染型砷中毒。
临床上以皮肤色素异常(脱失或沉着)和手、脚掌过度角化为主要特点的皮肤损伤,且是其早期特异性病变,病情严重者可见砷性Bowen,S病或皮肤癌。
目前,尽管砷性皮肤病变机制不明,但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且成效显著。
本文对近年来的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概述,以便同行查阅。
1皮肤病变皮肤病变是评价慢性砷中毒最常用的指标。
朱红叶等[1]调查显示,砷暴露地区人群中皮肤病的患病率是45.6%,皮肤病患病率与饮水砷暴露水平之间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
孟加拉国的砷暴露地区村民皮肤损害的粗发生率为29%,当地的饮水中砷的最高浓度是2040mg/L,该国另一个病区进行的横断面调查显示167人中掌跖角化过度和皮肤色素沉着的患病率为22%。
在印度低砷暴露(<50mg/L)情况下,调整年龄因素后男性的皮肤色素沉着发生率是0.4%,而在高砷浓度暴露下(>800mg/L)发生率是22%。
本次调查中砷暴露浓度在51 150mg/L水平的皮肤病患病率(包括掌跖角化过度和皮肤色素沉着及脱失)是24.3%,总体上皮肤病的患病率较高。
饮水型砷中毒虽然是一个慢性蓄积过程,但在研究中调整了性别、年龄和砷暴露浓度影响因素后,皮肤病的患病率没有表现出与砷暴露时间相关,显示在砷的毒效应中,暴露浓度可能起较关键的作用。
曹文发等[2]调查发现,陕南燃煤污染型砷中毒地区女性患者皮肤皲裂、角化明显高于男性,男性患者皮肤色素脱失、色素沉着明显高于女性,说明男性患者中毒程度较女性为重。
这可能是当地男性在从事体力劳动过程中经常裸露上身,皮肤接触砷尘较多,增加了皮肤对砷的吸收所致;女性主要从事洗、刷等劳动,手脚接触物理、化学等刺激较男性频繁,这些理、化刺激导致手脚皲通讯作者:张兵,E-mail:zhangbing3343587@163.com 裂、角化加重,致使早期中毒患者就表现出明显皲裂、角化。
砷中毒的临床表现和预防措施砷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有毒物质,长期或高剂量接触砷可导致人体发生中毒。
砷中毒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了解砷中毒的临床表现和采取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一、砷中毒的临床表现1. 皮肤症状砷中毒的典型表现是皮肤病变,包括荨麻疹、皮肤糜烂、水疱、瘙痒等。
这些皮肤症状往往是接触砷污染物后最早出现的症状之一。
2. 消化系统症状长期或高剂量接触砷会导致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这些症状可能会进一步导致食欲减退和体重下降。
3. 呼吸系统症状砷中毒还可引起呼吸系统症状,例如干咳、胸闷、气促等。
这些症状可能是由于吸入砷污染空气引起的。
4. 神经系统症状砷中毒会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表现为头痛、眩晕、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
在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中风和神经性疾病。
5. 其他症状砷中毒还可能表现为其他一些非特异性症状,例如肌肉痛、关节痛、脱发、贫血等。
这些症状通常在中毒的晚期出现。
二、砷中毒的预防措施1. 避免接触砷污染物要尽量避免长时间或高剂量接触砷污染的土壤、水源和空气。
在接触可能污染的环境时,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手套,尽量减少直接接触。
2. 饮用安全水源注意保证饮用水源的安全。
避免饮用可能受到砷污染的水源,如井水、地下水。
选择可靠的水源,如市政供水等,确保水质达标。
3. 合理饮食饮食是一个重要的砷摄入途径,所以合理饮食对于砷中毒的预防尤为重要。
建议选择新鲜的、有机的食材,尽量减少或避免摄入砷污染的食物,如含砷量较高的海产品和农产品。
4. 增强免疫力通过良好的饮食习惯和锻炼来增强免疫力,有助于减轻砷中毒的风险。
充足的营养和合理的运动有助于提高身体对于砷等有毒物质的抵抗力。
5.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检查肝功能、肾功能等,以及通过血液检测砷的浓度,有助于早期发现砷中毒并及时采取措施。
总结:砷中毒的临床表现包括皮肤症状、消化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等。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病简况地方病是由环境或自然疫源性因素引发的一类疾病。
其特点是发病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分布区域广,受威胁人口多,病情重,危害大。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病防治条例》规定的7种地方病为: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克山病、大骨节病以及自然疫源性鼠疫、布鲁氏菌病。
全区12个盟市101个旗县不同程度地存在地方病。
其中60%的旗县存在4种以上地方病。
地方病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的健康,同时影响病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所以,我们面临的防治任务十分严峻。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国家法定甲类传染病。
我区有蒙古旱獭、达乌尔黄鼠、布氏田鼠和长爪沙土鼠4个类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疫源地面积为33.7万平方公里。
占自治区总面积的28%左右,分布在54个旗县(市区)。
鼠疫防治主要采取以监测为基础和灭鼠灭蚤为主的综合性措施。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病。
主要表现和危害是关节痛引致的运动障碍,以至影响或丧失劳动能力。
我区有布鲁氏菌病疫源旗县94个,是全国布鲁氏菌病危害最严重的省区之一。
布鲁氏菌病的防治主要采取畜间免疫为主和检疫、淘汰病畜的综合性措施。
碘缺乏病是由于自然环境缺碘,导致人体摄碘不足而产生的一系列危害。
碘缺乏病的主要表现和危害是甲状腺肿大、克汀病、胎儿死亡、流产和先天畸形;影响儿童和青少年智力及体格发育。
碘缺乏病防治采取以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措施。
地方性氟中毒是由于摄入过量的氟而引起的地球化学性疾病。
我区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均属于饮水型病区。
氟中毒主要损害人体骨骼系统,表现为氟班牙和氟骨症。
氟斑牙以牙齿着色、缺损和牙齿脱落为主要临床表现。
氟中毒的根本防治措施是改水降氟。
地方性砷中毒是由于人体长期摄入过量的砷引起的全身性、慢性疾病。
我区的砷中毒病区属饮水型病区。
砷中毒的主要表现是皮肤过度角化、溃烂,色素沉着,影响正常的生活和生产。
砷在人体内具有一定的蓄积性,长期过量的摄入和蓄积会引发砷中毒。
地方性砷中毒一概述地方性砷中毒简称地砷病,是一种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是居住在特定地理环境条件下的居民,长期通过饮水、空气或食物摄入过量的无机砷而引起的以皮肤色素脱失或/和过度沉着、掌跖角化及癌变为主的全身性的慢性中毒。
地砷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地方病。
除致皮肤改变外,无机砷是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确认的人类致癌物,可致皮肤癌、肺癌,并伴有其他内脏癌高发。
在重病区,当切断砷源后或离开病区,经过多年仍有地砷病的发生,表明由砷引起的毒害可持续存在很长时间,并逐渐显示出远期危害—皮肤改变,恶性肿瘤及其他疾病等。
二病因地砷病主要是通过长期饮用含有高浓度无机砷的水或燃用含高浓度无机砷的酶所引起。
砷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元素,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多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如砷的氢化物、氧化物、硫化物等。
根据砷的来源,人类暴露砷方式大体上可分为生活接触、职业性砷暴露、环境污染及医源性暴露等方式。
其中,生活接触方式是引起地方性砷中毒的最主要途径,是形成地砷病病因链的重要环节。
在生活性接触中,主要通过引用含高浓度无机砷的地下水所致,成为饮水性砷中毒。
在中国,还有少数病区,是由于当地居民长期敝灶燃烧高砷煤,污染了室内的空气和食物而造成的慢性砷中毒,称为燃煤污染型砷中毒。
两种类型的砷中毒在临床表现方面基本一致。
三临床表现临床上,地砷病多为慢性砷中毒表现。
在不同病区,由于携砷介质不同及摄入量的差异,临床表现不尽相同。
在轻病区病人往往只有轻的皮肤病变而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在重病区病人体征明显,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同时心血管病、肝病、肿瘤等并发也较多见。
经消化道摄入砷量较高时可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个别情况下如误饮含砷很高的泉水,曾引起群发性急性砷中毒。
1.临床症状(1)神经系统一般可分为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损害两类表现。
①中枢神经损害睡眠异常(失眠、多梦、嗜睡等)、头疼、头晕、记忆力减退、疲乏等非特异神经衰弱综合征。
②周围神经损害周围神经损害表现通常包括颅脑神经和脊髓神经两部分。
砷砷中毒可见于生活性、药物性、职业性中毒。
较长期密切接触砷化物,可经消化道、皮肤、呼吸道等不同途径吸收,可出现皮炎、皮肤过度角化、皮肤色素沉着及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为主的临床表现,地方性砷中毒与职业性砷中毒不同。
单质砷无毒性,砷化合物均有毒性。
三氧化二砷曾用作外用中药、杀鼠药、杀虫剂、消毒防腐剂。
理化性质砷(As)元素有灰、黄和黑色三种同素异形体,质脆而硬,具有金属性。
原子量74.92,密度5.73g/cm3(14℃),熔点817℃,沸点615℃,可升华,不溶于水。
砷在潮湿的空气中易被氧化生成三氧化二砷(As2O3),易升华(193℃)。
空气中加热后会氧化,产生剧毒的三氧化二砷(砒霜),为白色粉末,微溶于水,致死量0.1g。
中毒原因在生产或使用砷化合物特别是三氧化二砷时,如防护不周,或意外污染食品、饮水时,常有发生急、慢性砷中毒的可能。
人口服三氧化二砷中毒剂量为5~50mg,致死量为70~180mg(体重70kg的人,约为0.76~1.95mg/kg,个别敏感者img可中毒,20mg可致死,但也有口服10g以上而获救者)。
人吸入三氧化二砷致死浓度为0.16mg/m3(吸入4h),长期少量吸入或口服可产生慢性中毒。
在含砷化氢为1mg/L的空气中,呼吸5~10分钟,可发生致命性中毒。
毒代动力学三价砷化物(如三氧化二砷、亚砷酸盐)及五价砷化物(砷酸盐)皆可经呼吸道、皮肤及消化道吸收。
职业中毒主要通过呼吸道吸收,砷化物经皮吸收较慢。
非职业中毒则多为经口中毒,肠道吸收可达80%。
进入体内的砷,95%一97%即迅速与细胞内血红蛋白的珠蛋白结合,于24h内分布至肝、肾、肺、胃肠道壁及脾脏中。
五价砷与骨组织结合,可在骨中储存数年之久,但其大部分皆在体内被还原为三价砷。
一次摄入砷化合物,于l0天内即可排出90%。
砷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尿中四种代谢物为砷酸盐、亚砷酸盐,以及三价砷在肝内经甲基化解毒后生成的甲基胂酸和二甲基胂酸,其中二甲基胂酸占排出代谢物的75%,尚有小量进入胆汁由粪中排出。
砷对人体的危害及处理方法砷是地壳的组成成分之一,多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砷在地壳中的自然分布不均匀,砷矿物常与其他有色金属(锡、铅、锌等)矿床共同伴生。
伴随这些金属矿物的开采、选矿、冶炼以及砷矿物的自然风化,砷以原矿或砷的氧化物的形式逸散到周围环境中,对大气、水体、农作物等造成污染。
人体摄入被砷污染的食品或吸入砷烟尘,除了导致急慢性砷中毒外,还可使多种癌症发病率上升。
1979年,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确认无机砷是人类皮肤及肺的致癌物。
砷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的同时,也给国民经济带来很大的损失。
一、砷的性质及来源1.砷的化学性质和用途砷为有毒元素,原子序数为33。
砷可以表现出多种价态,最常见的是-3、+3和+5价。
砷有两种放射性核素76As和77As,它们的半衰期分别为26.7小时和39.0小时。
固态单质砷的结构为三角形,气态砷的分子实际上是由4个砷原子构成的正四方体结构。
As4加热到800℃时开始分解,到1750℃时全部分解为As2。
固态砷的密度为57.8gcm3,熔点817℃,616℃砷开始升华。
砷有黄、灰、黑三种同素异形体,,在普通温度下稳定的结构是灰砷。
灰砷是脆的晶体,能传热、导电。
灰砷在空气中不易氧化,但加热到400℃时被氧化成三氧化二砷,灰砷气体很快冷却可得黄砷,黄砷是淡黄色的晶体,能溶于二硫化碳。
黄砷不稳定,加热即可变成灰砷,在空气中被氧化成As4O6,同时发出冷光。
黑砷是灰砷和黄砷的中间体,砷蒸汽慢慢地凝结即成黑砷,黑砷是无定形的,270℃以上单向地变成灰砷。
砷元素燃烧具有浅蓝色火焰并生成浓密的白色三氧化二砷烟雾。
砷可与卤族元素、浓硝酸、热浓盐酸、热浓硫酸反应。
自然环境中单质砷很少存在,常以砷化氢、砷的氧化物、硫化物等状态存在。
三氧化二砷又名亚砷酐,俗称砒霜或白砒,有剧毒,是人类最早使用的毒药或杀虫剂之一。
亚砷酸有正亚砷酸H3AsO3和偏亚砷酸HAsO2,但都不存在,只能得到其盐类,亚砷酸盐常用作杀虫剂、除草剂以及用来保存生皮等。
地方性砷中毒治疗地方性砷中毒主要为慢性中毒。
其特征性表现为掌跖角化、皮肤色素沉着和色素脱失,同时伴有神经、血管、消化系统等全身性改变。
1.皮肤表现色素沉着、色素脱失和掌跖角化是地方性砷中毒的特征性表现。
根据中毒程度、暴露时间、暴露浓度不同,每个患者可有不同表现,或以色素改变为主,或以角化为主,或兼而有之。
当一个患者同时有色沉着、脱色素及角化时,常称为“皮肤三联症”。
2.神经系统慢性砷中毒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都可受累及,且症状出现早、持续时间长,主要表现为类神经症,重者可伴有头疼、头晕、记忆力减退、视力或听力下降。
有明显末梢神经受累症状,表现为手脚麻木,手套、袜套样感觉异常。
检查可见感觉神经传导减慢。
3.消化系统主要症状有食欲减退、恶心、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部分患者可出现肝肿大、肝硬变等。
4.心脑血管及末梢循环在智利发生的慢性地方性砷中毒患者尸检中可见中小动脉内膜增生,心肌肥大与心肌梗死。
0~5岁儿童死亡病例剖检可见全身闭塞性动脉炎。
但尚缺少与砷相关的心脑血管发病率增高的流行病学资料。
在砷中毒病区,主诉肢端怕冷,尤其在冬季,末梢循环障碍的患者较多。
但除台湾报导砷中毒病区发生鸟脚病外,在我国内地及其他国家尚未见报道。
5.其他除皮肤癌以外,近年报道饮水型砷中毒病区居民肺癌、肾癌、膀胱癌、肝癌等也高发。
我国内地砷中毒病区尚无详细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尚有报道慢性砷中毒可累及泌尿生殖系统,可有尿路刺激症状及肾病患者增多。
男性患者性欲减退,女性患者月经紊乱等。
二、诊断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诊断主要根据饮水砷含量,燃煤污染型则根据室内结合空气中砷浓度和污染食物砷含量,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特别是皮肤色素和掌跖角化,并结合实验室检查,诊断一般并不困难。
尿砷和发砷增高可协助诊断。
三、防治措施1.治疗目前尚无有效治疗地方性砷中毒的物和方法。
由于砷在体内的半减期短(约1周以内),驱砷疗法在治疗上意义不大,而且砷中毒症状即使停止砷暴露后仍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