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_WE_我们_的人际功能与文化差异
- 格式:pdf
- 大小:844.95 KB
- 文档页数:4
英汉文化差异在合作原则中的具体体现1. 地位和权力的差异:在英国文化中,地位的重要性较高,人们倾向于尊重并遵循领导者的意见和指示。
这种文化背景下,合作往往是基于权威和地位的,决策和分配也会受到领导者的主导。
而在中国文化中,平等和共识原则较为重要,人们倾向于通过讨论和协商来达成共识和决策。
2.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英国文化倾向于个人主义,注重个人的权利和自主性,更追求个体的利益最大化。
相比之下,中国文化倾向于集体主义,更注重团队的利益和整体的发展。
在合作中,英国人可能更注重个人的贡献和奖励,而中国人更注重团队的共同目标和奉献。
3. 沟通和表达方式的差异:英国文化强调直接和开放的沟通方式,人们倾向于直接表达意见和反馈。
合作中,英国人更习惯于开放讨论和争论,并能够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期望。
相比之下,中国文化注重面子和和谐,人们在沟通中更加圆滑和委婉。
合作中,中国人可能更信任和遵循隐含的信息和暗示。
4. 时间观念的差异:英国文化注重时间的效率和准确性,人们更注重按时完成任务和达成目标。
在合作中,英国人更倾向于设定明确的时间框架和计划,并追求高效的执行。
相比之下,中国文化注重关系的发展和时间的弹性。
合作中,中国人可能更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时间的概念相对更为灵活。
5. 理解和解读信息的差异:英国文化注重事实和逻辑,人们更习惯从事实和逻辑中得出结论。
在合作中,英国人更倾向于通过理性思考和分析来解决问题。
相比之下,中国文化注重情感和人情,人们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
合作中,中国人可能更加重视情感的交流和理解,以及隐含的信息和信号。
英汉文化差异在合作原则中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地位和权力的差异、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异、沟通和表达方式的差异、时间观念的差异以及理解和解读信息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会影响到合作中的决策、沟通、协商以及目标的达成。
在跨文化合作中,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商,才能建立起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硕士学位论文中的人称指示语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的人称指示语研究摘要:近年来,学术语篇的写作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关于学术语篇的讨论逐渐展开,硕士学位论文也由此进入了学者们的研究视野。
本文对语言学领域的硕士学位论文中不同人称指示语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研究生在学位论文中自我指称通常用复数“我们”,单数形式不用“我”而使用“笔者”“作者”等第三人称指示语。
关键词:硕士学位论文人称指示语一、引言(一)研究背景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学术语篇成为学者们的研究对象。
不同领域的学者尝试运用不同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来分析讨论这一研究对象。
其中,语言学领域对学术语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期刊论文和学术专著的研究上,对学位论文这一特殊的学术语篇进行研究的文章还不是很多。
对学位论文的研究大多关注论文构成部分,如引言、研究方法、文献回顾、研究结果、研究结论、摘要和致谢等次语类的研究,很少有学者关注学位论文中的人称指示语。
学术写作的过程是作者表达自己学术观点的过程,也是作者运用一系列话语策略向读者渗透主体意识,从而构建作者身份的过程。
人称指示语的使用作为作者身份构建的主要方式,对此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
鉴于此,本文将人称指示语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体现作者身份的人称指示语在硕士学位论文中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硕士学位论文中人称指示语的使用特点。
(二)语料来源根据硕士学位论文中的人称指示语这一研究对象,本文自建了一个小型硕士学位论文语料库,随机选取了2016~2017年语言学专业的十篇硕士学位论文作为语料,对论文中的第一人称指示语、第三人称指示语分别进行了考察。
二、硕士学位论文中的第一人称指示语(一)第一人称指示语的使用情况1.第一人称单数通过统计分析语料库中的硕士学位论文发现,在这些论文中很少出现第一人称单数“我”作为作者的自我指称语。
此种情况也侧面印证了学术语篇的确有别于其他语篇的.观点,学术语篇中的人称指示语具有特别的使用方式。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是指在中英两种语言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在交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误解、冲突和障碍。
这种差异涉及到语言、礼仪、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多个方面。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英两种语言在语音、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
中文的词汇量较大,多以汉字为基础,而英文则注重语法和时态的准确运用。
在交际中,可能会出现意思不清、表达不准确的情况。
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了交际方式和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重视谦虚、尊重和面子,倾向于间接表达和避免直接拒绝。
而英国人则注重个人独立、自由和直接表达,更加注重个体权益。
中国人可能会觉得英国人直接了当、不够委婉,而英国人则会觉得中国人拐弯抹角、含糊其辞。
价值观的差异也是中英交际中常见的文化差异之一。
中国人注重集体主义、家庭和谐、长辈尊重,而英国人更加强调个体自主、独立和平等。
这可能导致在交际中,双方在价值观、态度和行为习惯上产生误解和冲突。
思维方式的差异也会对交际产生影响。
中国人倾向于以整体性思维为主,注重关系和上下级、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区分。
英国人则更加注重逻辑性思维和个体之间的平等关系。
在交际中,中英双方可能会对问题的看法、解决方案的选择和处理方式产生误解和偏差。
为了解决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双方应该尊重并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注重倾听和沟通的双向性。
在语言表达上,应该尽量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意思,并且主动确认对方的理解。
在礼仪上,应该尽量尊重对方的习惯和价值观,并且避免侮辱或冒犯对方的行为。
在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上,双方应该学会欣赏、包容和理解对方的不同观点,并寻求共同的解决方案。
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但通过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双方可以建立起有效的交际模式,并取得更好的交流效果。
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其中一些显著的差异包括:1.社交礼仪:在西方文化中,个人隐私权很重要,人们通常会保持一定的距离和尊重他人的隐私。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际关系更为密切,交往方式更注重亲密和尊重长辈的传统。
2.时间观念:西方文化注重效率、准时和规划时间。
在商务谈判或社交活动中,时间被认为是有限的资源,需要准时使用。
而在中国文化中,更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保持,因此会更灵活地处理时间。
3.价值观念: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个体权利和自由。
而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社会责任和和谐。
这导致在对待权威、家庭关系、个人目标和责任感等方面有所不同。
中文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表达转化为中文的过程。
在翻译中,需要考虑到中西文化差异,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符合当地文化习惯。
同时需要注意文化差异可能带来的歧义和误解,并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来解决。
在翻译时1.文化等效:根据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语境,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考虑,选择最恰当的翻译方式。
例如,对于西方谚语或习语,可以采用相应的中文谚语或习语来传达相同的意思。
2.文化适应:根据特定文化背景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解释,以确保翻译的意思在目标文化中能够被理解和接受。
这可能需要对原文进行解释或添加必要的背景信息。
3.文化传达:除了简单地翻译文本,还可以尝试传达原文背后的文化意义和情感。
这需要对原文的文化内涵有深入的理解,并使用适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传达。
总之,中西文化差异对于中文翻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翻译对于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和文化背景至关重要,可以通过文化等效、文化适应和文化传达等策略来处理中西文化差异。
Communicative Functionsand Cultural Differencesof Body Languagei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sName :Supervisor :Major:AcknowledgementFirst and foremost, I would like to avail myself of the opportunity to express my gratitude to Miss Zhao Jiongwei, my tutor, who has taken her precious time off from her tight schedule, reading my thesis carefully and offering me constant encouragement, valuable suggestions and enlightening instructions, which contribute to the completion of my thesis.I would also like to acknowledge my indebtedness to all the instructors who have contributed their time, thoughts, skills and encouragement to this thesis.I am also grateful to all the classmates and friends who have given me generous support and helpful advice in the past few years.Finally, I wish to devote this paper to my beloved family, who have given my life and love, and have been supporting me.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ization, the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becomes more and more frequent. As we all know, the communication of human beings includes 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The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such as body language, facial expressions, touching and so 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Because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one body language may refer to different meanings in different cultures. It will be helpful to have better communication with different people if we are familiar with the meaning of body language in different cultures. For this aim,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and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body language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s. First,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culture and the language. Then,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and the forming reasons of the body language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s. On this basis, the author illu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body language in daily communic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eople’s ability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author also provides some strategies of using body language.摘要全球化的日益推进,使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频繁。
从中英问候语看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第一篇范文从中英问候语看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问候语是最基本的沟通方式,它不仅仅表达了人们之间的关心与礼貌,同时也体现了各自文化特点和价值观。
从中英两种语言的问候语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一、中英问候语的差异1. 直接与间接在中文中,问候语往往比较间接。
比如,我们通常会用“你好”或者“吃了吗?”来开始一段对话。
这些问候语并没有直接表达出我们的关心,而是通过一种比较含蓄的方式来暗示。
而在英语中,问候语则相对直接。
比如,“Hello”或者“Good morning”等,这些问候语直接表达了对对方的关心和礼貌。
2. 正式与随意中文的问候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等级观念,比如在不同的场合,我们会使用不同的问候语。
而在英语中,问候语则更加随意,不管是朋友还是陌生人,都可以使用相同的问候语。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1. 历史背景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儒家文化强调的是礼仪和等级观念,这种文化特点也体现在了问候语上。
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人主义,他们的问候语更多地体现了对个人的关心和尊重。
2. 社会结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强调的是家族和集体,这种社会结构使得人们在交流中更加注重关系和地位。
而西方社会结构则更加注重个人,他们的问候语更多地体现了对个人的关注。
3. 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和谐与保守,这种价值观使得人们在交流中更加注重礼貌和尊重。
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直接和自由,这种价值观使得他们的问候语更加直接和随意。
从中英问候语的差异中,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
这种差异源于历史背景、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不同。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交流。
第二篇范文3W1H和BROKE模型视角下的中英问候语差异及原因3W1H模型,即What(什么)、Why(为什么)、Who(谁)、How(如何)的缩写。
而BROKE模型,是背景(Background)、原因(Reason)、对象(Object)、结果(Outcome)、知识点(Knowledge)的缩写。
青年文学家·语言研究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及文化价值差异曹 莉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22摘 要: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并不是一种封闭独立的系统,它和社会中的其他系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了英汉礼貌用语的差异,包括语言应用和文化价值方面的差异,本研究就从英汉语言文化的礼貌准则入手,探讨了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与文化价值的差异,并分析了导致这种差异的文化因素。
关键词:英汉礼貌用语;语用对比;文化价值[中图分类号]: H0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8-118-011、英汉语言文化的礼貌准则1.1 英语言文化的礼貌准则得体准则:尽量减少他人的付出,尽量增加对他人的益处,这一准则比较适用于我们向别人发出动作时,根据这一准则来看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以祈使句角度看提供要比要求显得更礼貌一些,在发出请求时,不直接比直接更礼貌一些;慷慨准则:与得体准则相似,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尽量增加自己付出的代价,这一准则比较适用于我们要发出动作时,当发出请求时,不直接要比直接更礼貌一些;称赞准则:尽量减少对倾听者的批评,尽量增加对对方的赞扬,这种情况一般分为两类,即否定式称赞和夸大式称赞,后者常用在比较正式的场合;谦虚准则:尽量减少对自己的赞扬,尽量增加对自己的贬低,与称赞准则相似,也分为否定式和夸大式两种形式;同意准则:尽量减少对倾听者表现出不满意的情绪,尽量增加对倾听者的赞同;同情准则:尽量少表现消极的情感,增加积极的情感,这种准则较适用于祝贺和哀悔的场合;考虑准则:尽量减少倾听者的不快乐,尽量增加他们的快乐情绪,要学会使用委婉的语言。
1.2 汉语言文化的礼貌准则贬低自己尊重他人的准则:要贬低自己或者和自己相关的事物,要尊重听者或者与听者有关的事物;称呼准则:人们出于礼貌,常常按照上下、尊卑、长幼的习惯来称呼他人,以体现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关系;文雅准则:说话客气文雅在中国被看做是懂礼貌、有教养的象征,并且用语比较委婉,不能太直接;求同准则:在谈话中要考虑对方的身份地位,尊总对方,使谈话变得和谐;德言行准则,与英语言大体相同,在行为上要尽量减少对方的付出代价,尽量增大对方的益处,言辞上尽量减少说自己的付出,尽量夸大对方的好处。
2012年第10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10,2012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Vol .28(总286期)Total No .286收稿日期:2012—06—21作者简介:郭燕青(1988—),女,湖南永州人,暨南大学外语学院,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语言学。
英汉语“WE /我们”用词的对比研究郭燕青(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632)摘要:在现代汉语普通话和英语中,“WE /我们”都是复数第一人称代词,指代说话人或说话人及听话人,两者在一些语境中的使用很相似,折射出人类语言中的共同倾向。
但是,英语中的WE 和汉语中的“我们”在语法上、语义上以及语用上又有些区别,这与中西文化差异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人称代词;文化差异;交际功能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10—0127—02一、英语中WE 的用法及分析1.《当代英语惯用法词典》中we 的释义(1)作代词,既可以包括听话者,又可以不包括听话者。
(2)在某些场合,we 可相当于you 。
(3)一般用于泛指人类,也可指people 。
(4)经常用于书本中,同时指作者和读者。
2.《英语常用词用法详解大词典》中的释义(1)WE 是复数第一人称代词的主格形式,其宾格形式是us 。
在句中用作主语时须用主格形式;用作宾语时用宾格形式;用在动词be 后作表语时有时可用主格形式,有时可用宾格形式,如we 作为后面句子的真正主语而被强调,则须用主格形式。
(2)WE 有时可不翻译。
3.《新英汉详解词典》中的释义(1)我们:We are brothers.我们是兄弟。
(2)帝王、教皇或报刊编者的自称:We are con-vinced that this book supplies a long -felt want.我们相信这本书会满足长期以来的需要。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英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文化差异往往成为沟通的障碍。
中英两国拥有各自独特而深厚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差异对交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语言、礼仪、思维方式等方面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希望能够增进双方对彼此文化的了解,促进交流与合作的顺利进行。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英两国的语言差异在交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文是象形文字,强调整体的概念,追求内在的含义和深层次的秘密。
英语则是字母文字,强调逻辑和实用性,追求表面的精确和直接的交流。
这种差异在交际中体现为表达方式的不同。
在交谈过程中,中国人往往委婉、含蓄,善于间接表达,喜欢使用比喻、譬喻来传递观点。
而英国人则更加直接坦诚,注重事实和逻辑性,喜欢通过直接陈述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种交际风格的差异可能会导致误解和沟通障碍,需要双方相互理解和包容。
在交际过程中,礼仪和行为规范也是文化差异的重要体现。
在中国文化中,重视尊敬长辈,强调礼貌和谦逊,注重情感交流,重视团体利益。
所以在交际中,中国人往往会显得谨慎而谦恭,更加注重对方的感受。
而英国文化则更加强调独立个性和自由,注重个人的尊严和权利。
在交际过程中,英国人更加注重平等和直接性,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利益。
这种差异在交际中可能会导致误解和不适应,因此需要双方有意识地去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并灵活调整自己的交际方式。
在实际的交际中,中英文化差异往往会产生一些困惑和摩擦。
中国人在与英国人交际时可能因为过分委婉而被认为不够坦诚,而英国人在与中国人交际时可能因为过分直接而被认为不够尊重。
这种困惑和摩擦需要双方通过增进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和尊重来克服。
一方面,中国人需要学会更加直接和坦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更加自信和果断的交际方式;英国人需要更加灵活地采用委婉和比喻的表达方式,增强对中国文化的包容和尊重。
要实现中英文化的和谐与共存,双方需要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增加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创造能力与才能,才会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发展的要求。
二、高校素质教育中开展艺术教育的途径高校实施艺术教育的关键环节,是将艺术课程所包括的音乐艺术、美术欣赏、文学欣赏、影视欣赏、舞蹈艺术、建筑艺术等有机地渗透到素质教育教学的体系当中,而提高艺术教师的整体素质就成为搞好艺术教育的关键。
教师自身不但要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创作能力,同时还要通过精练的教学语言、完备的教学设计、丰富的教学经验,启发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为艺术教育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了更高的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陶冶学生的情操,学校定期举办美学知识讲座,举办音乐会、参观美术与书法展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组织课外活动小组和各种文艺社团,如书画协会、艺术沙龙、摄影协会、大学生歌舞团、学校健美操等一系列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为大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
学校还应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增设完善的艺术教育设施,如音乐广场、艺术走廊、园林雕塑等,既美化了校园的环境,又建立了良好的艺术氛围,一系列的教育形式对学生的艺术熏陶必然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高校应充分建立完善、开放的艺术教育形式,为学生提供培养审美情趣,施展艺术才华的广阔舞台。
总之,在科学和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艺术教育不仅可以为培养艺术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不断完善大学生的人生价值、使大学生能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此,在高校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要特别重视艺术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1]彭吉象.《艺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2]王学俊.论美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山东文学》2008年7月,596期。
从汉英问候语的文化差异看中西方交际规则的不同李玮(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摘要:问候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普遍存在,对构建和延续和谐的人际关系致关重要。
英汉语 WE/我们 的人际功能与文化差异田海龙(天津商学院外语系,天津 300400)摘 要:英汉语中讲话人使用人称代词都表达一种人际意义。
代词的这种作用在功能语言学中称为人际功能。
以功能语言学中关于人际功能的论述为理论框架,从讲话人对所谈内容的确认程度以及对交谈对象的态度两个方面,观察英汉语第一人称复数代词 WE/我们 的人际功能,发现 WE/我们 人际功能的不同,反应出中西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人称代词;人际意义;人际功能;文化差异Abstract:Personal pronoun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both convey interpersonal meaning,which is taken asinterpersonal function of the personal pronouns.From this functional perspective,the use of WE in Englishand Chinese context is exa mined in terms of the speaker s attitude toward the content and the addressee.Itis found that the interpersonal function of WE is different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ontexts,and the different interpersonal function reveal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Key words:personal pronoun;interpersonal meaning;interpersonal function;cultural difference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65x(2001)03-0017-04一、人称代词研究:四种类型英汉语中的人称代词始终为语言学家所关注。
首先,它们是语法学家关注的问题。
任何一部语法专著都不可避免地要论述人称代词的形式及句法作用,M hlh usler&Harr (1990:47)把这种研究称为人称代词的语法研究(grammatical approach)。
其次,人称代词也是研究篇章连贯性的一个课题。
篇章连贯性分为两种:一种为上下文连接,一种为与实际情景连接。
Halliday&Hasan(1976)对人称代词连接作用的研究侧重于上下文的连接。
就汉语而言,王福祥在论及连贯性话语的线性扩展规律时,也注意到代词的连接作用(1994:124);张炼强还注意到汉语人称代词在上下文中变换其本来所指对象的现象,并归纳出22种情况(1982)。
以上这些研究称为人称代词的篇章研究(textual/endophoric approach)。
人称代词与实际情景连接,即语言实际运用中人称代词的所指(deixis)问题,构成代词的语用研究(pragmatic/exophoric approach)。
代词研究的第四种类型是将代词置于社会的语境之中,研究其表达的人与人之间的权势(po wer)与等同关系(solidarity)。
B rown and Gilman(1960)的文章 代词的权势与等同关系 堪称这方面的代表作。
这种从社会的角度对人称代词在实际运用中所体现的权势和等同关系进行研究,称为对人称代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sociolinguistic approach),Fairclough&Wodak(1997:274)也将其列入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 ourse analysis)的研究范围。
对人称代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实际上是研究人称代词的人际功能。
人际功能是功能语言学中三个纯理功能(语篇功能、人际功能和概念功能)中的一个, 指的是人们用语言来和其他人交往,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用语言来影响别人的行为,同时用语言来表达对世界的看法甚至改变世界。
(黄国文,2000:F19)按照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观点,人际功能包含两个基本内容,一个是讲话人对听话人的态度,一个是讲话人对作者简介:田海龙(1956-),男,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收稿日期:2001.02.06所说内容的确信程度。
本文对英汉语第一人称复数代词 WE/我们 的研究以功能语言学中关于人际功能的论述为理论框架,观察 WE/我们 所体现的讲话人对听话人的态度以及讲话人对所谈内容的确信程度,探讨其反映出的社会文化差异。
二、 WE/我们 :研究对象的限定对英语代词的研究表明,英语第一人称复数代词一般被认为有两种用法:一是WE的包括用法(inclusive we),一是WE的排除用法(exclusive we)。
WE的包括用法比较明确,指说者和听者(I and you),而WE的排除用法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排除听者,一种是排除说者。
这样,英语第一人称复数代词就有了三种含义,如表1所示:表1 英语第一人称复数代词的三种含义序号用法含 义例 句语 境1包括包括说者和听者Shall we get started?医生之间2排除排除说者(指听者)How are we feeling now?医生对病人3排除排除听者(指说者)We are a grandmother.萨夫人对公众汉语第一人称复数代词也相同的情况。
如表2所示:表2 汉语第一人称复数代词的三种含义序号用法含 义例 句语 境1包括包括说者和听者我们一起去打球吧。
同学对同学2排除排除说者(指听者)我们该去幼儿园了。
母亲对孩子3排除排除听者(指说者)我们认为下周还能涨。
股评员对听从本文对英汉语第一人称复数代词的讨论限于第三种含义,即说话人用 WE/我们 仅指自己的情况。
虽然说话人的本意是仅指自己,但英汉语的听者可能会将 WE/我们 理解为仅指他本人或包括其同伙,进而产生英汉语言的文化差异。
三、 WE/我们 的人际功能:实例分析人称代词的人际功能一方面体现在讲话人对所说内容的态度上,另一方面也标明讲话人的社会地位以及他/她对听话人的态度。
我们从以下英汉语的实例分析中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
(1)We are a grandmother.这是英国首相Thatcher在唐宁街十号的台阶上讲到其儿媳妇要生产时说的一句话,广为学者所评论(Beard,2000:44;Wales,1996:65;Lakoff,1990:183)。
Thatcher使用的we属于上面所列第三种含义,即排除听者,指她自己。
Thatcher在谈论自己个人的事情使用W E引起公众对她的反感,这是因为WE表示出 权威 (power)的功能。
Thatcher虽然说的是事实,但她用WE这个复数代词形式指称自己使得她与公众的关系疏远了。
Lakoff(1990:190-191)评论此问题时指出,W E的这种用法(exclusive we)寓意在于:不仅我自己这样说,我们都这样说,所以你最好相信。
(2) The plan I put to place last July is not only on track but is being achieved more quickly than e xpected.TodayI announce a tax cut for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working families on low inc ome.We do this to encourage enterprise; to re ward work;to support families;to advance ambitions not just the few but of the many.这是英国财政大臣Gordon Brown1998年所作财政预算报告中的话语。
第三句话中的WE属于e xclusive we,排除听众,指他自己。
在前两句中Brown用 I 来指称自己,在第三句中自然是他自己 dothis 。
Brown在谈及以后采取的措施是使用W E,表示出他对实施这些措施的信心不足,预示着受挫之后与同僚一起承担责任、减轻自己责任的可能。
这里,他使用W E主要表示出对所说内容的确信程度不高。
由此,英语 WE 的人际功能可能有如下情况:1)表示出一种权威的功能,说者与听者距离疏远;2)表示出对所谈内容缺乏信心。
研究汉语代词 我们 的人际功能,我们以股评人士回答主持人问题使用 我们 的语话为语料。
以下两个实例取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98年8月11日19:30分 证券广播网 节目中的沪深股市分析专栏。
股评人士回答主持人问题时使用 我们 ,并非指他的同伙,而是指他自己,属于 我们 的第三种含义。
(3)今天的反弹,技术反弹,不能支持实现,表明市场的疲弱特征几乎是很明显的,而且这种疲弱,我们认为,看来呢短线呢还很难上涨。
(8月11日)(4)第四个原因呢,我们认为呢,二只龙头股到今天已经是第四天没有资金护盘,也是大势下跌的原因。
(8月11日)在这两例中,讲话人指自己使用 我们 ,而不是 我 ,并非对所谈内容不确信,相反,表达这些观点才是说话的真正目的。
为了使自己的观点被听众接受,讲话人必须表示出对听众的礼貌。
研究表明,讲话人使用 我们 可以表示出与听众的亲近和对听众的尊重,这种效果是由于汉语文化中的 我们 起着维护自己消极面子的作用,表现出说话人自谦的个人性格(田海龙,2001)。
讲话人使用 我们 表达自己的观点,似乎是在以一种商量的语气与对方谈及自己的看法,起到缩短讲话人和听众之间距离的作用。
我们 拉近了讲话人与听众之间的距离。
由此,汉语第一人称复数代词的人际功能可能有如下的情况:1)表示出一种亲近和自谦的社会功能,对交谈对象采取一种非常尊重的态度;2)对所谈内容也很确信。
四、 WE/我们 的人际功能:文化差异以上英汉语中人称代词 WE/我们 的应用实例虽然不能包括所有的情况,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它们人际功能的不同:英语中的 我们 对所谈内容既可确信,也可不确信,汉语中的 我们 对所谈内容确信;英语中的 我们 表示权威,与听话人关系疏远;汉语中的 我们 表示自谦,与听话人的关系亲近。
就人际功能的两个内容而言,英汉语第一人称复数代词 WE/我们 体现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差异要比内容确信方面的差异更加明显,即 WE/我们 在表明讲话人对自己和听话人关系的认定方面的差异更大一些。
这种人称代词表达人际功能的不同深深植根于英汉语的文化之中。
在英语为主流的文化当中,说话人虽然在形式上用WE指说自己,但还是被听话人认为指他和他的同伙,被理解为是在炫耀自己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