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篇对比
- 格式:ppt
- 大小:137.00 KB
- 文档页数:18
英汉语篇对比与翻译一、本文概述《英汉语篇对比与翻译》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英汉语篇结构、语义理解和翻译策略的学术论文。
本文将对英汉语篇的主要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两者在篇章组织、信息排布、逻辑关系等方面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英汉语篇的本质特征,提高英汉互译的质量和准确性。
文章将首先概述英汉语篇对比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然后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和分析框架,最后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以期为英汉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二、英汉语篇的基本特征对比英语和汉语,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系统,在语篇构建上也展现出各自独特的特征。
这些特征不仅体现在语言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上,还深深植根于两种文化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中。
英语语篇通常呈现出一种直线型思维模式,即开篇直接点明主题,然后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逐步深入,最终得出结论。
这种思维模式在英语学术论文、新闻报道等文体中尤为明显。
英语语篇往往重视逻辑性和形式化,通过丰富的连词和语法结构来体现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使整个篇章结构紧凑、层次分明。
相比之下,汉语语篇则更多地采用螺旋型思维模式。
在汉语表达中,作者往往先从外围入手,通过描绘背景、渲染气氛等方式逐渐引出主题。
这种思维模式在汉语文学作品、日常会话中尤为常见。
同时,汉语语篇更注重意合性,即通过语境和语义的关联来实现句子之间的衔接和连贯,而非依赖明显的连词或语法结构。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英汉两种文化的不同。
英语文化强调逻辑性和客观性,注重分析和推理,因此英语语篇也呈现出一种客观、直接的风格。
而汉语文化则更注重整体性和和谐性,强调综合和感悟,因此汉语语篇更倾向于采用一种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
了解英汉语篇的这些基本特征差异,对于提高英汉互译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到两种语言在语篇构建上的不同特点,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和方法,以实现原文与译文在语义、风格和文化内涵上的对等。
英汉语篇连贯手段对比与对英文写作的启示英汉语篇的连贯手段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使用过渡词、标点符号和逻辑连接词等。
然而,在某些方面,英文和中文的连贯手段也存在差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连贯手段对比以及对英文写作的启示。
1. 使用连接词英文中连接词的使用相对频繁,特别是在句子之间。
例如,因为、然而、所以、但是、同时等。
这些连接词可以将不同句子之间的关系更清晰地表达出来,使文章更具连贯性。
而中文则相对较少使用连接词,一般通过语序和上下文来表达不同句子之间的关系。
启示:在英文写作中,需要更加注重使用连接词来使文章更加连贯,而不是仅仅依靠语序和上下文。
2. 使用代词在英文中,使用代词可以帮助避免重复性和啰嗦性的问题,也能使文章更具连贯性。
而在中文中,代词的使用相对较少,往往会重复使用同一名称,以便更清晰地表达思想。
启示:在英文写作中,需要注重使用代词来避免重复性和啰嗦性,并使文章更加连贯。
3. 使用标点符号标点符号是一种表达语气、分割句子和段落的重要手段。
英文中常用的标点符号包括句号、逗号、分号、冒号、破折号等,而中文中则常用的标点符号包括句号、逗号、顿号、问号、感叹号等。
虽然两种语言使用的标点符号有所不同,但它们的作用和作用方式都是相似的,都是为了表达语气和分割句子和段落。
启示:在英文写作中,需要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来帮助表达语气和分割句子和段落,从而使文章更加连贯。
4. 使用过渡词过渡词是英文写作中非常重要的连贯手段。
这些词汇包括转折词、补充词、并列词、归纳词等,它们可以使文章的逻辑更加清晰,使文章更具连贯性。
在中文中,使用过渡词的频率相对较低,因为中文语言本身比英文更倾向于使用词语的语义关系来表达文章的逻辑。
启示:在英文写作中需要注重使用过渡词来帮助表达文章的逻辑关系,使文章更加连贯和易于理解。
5. 使用段落结构段落结构是英文写作中非常重要的连贯手段之一。
一个好的段落结构可以使文章更具连贯性和逻辑性。
在中文中,段落结构同样重要,但段落的长度和结构可能会有所不同。
英汉语篇指称衔接对比研究随着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中英语言交流变得越来越普遍。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篇结构成为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本文旨在研究英汉语篇指称衔接对比,以期探讨两种语言在语篇连贯性方面存在的差异和联系。
1. 指称衔接的定义和作用指称衔接是指在一段话语中,通过各种代词、名词等语言符号,将话语中的事物和情境紧密联系起来,达到整体语篇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指称衔接在语言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得听者或读者更好地理解话语的内容和意义。
2. 英汉语篇指称衔接的相似性英汉两种语言在指称衔接方面有一些相似之处。
首先,两种语言都使用代词来连接不同的话语片段,使得语篇更加连贯。
比如,在英文中,“he”、“she”、“it”等代词,可以用来代替前面提到过的人、物、事物等,从而避免重复。
在中文中,常常使用“他”、“她”、“它”等指代代词来达到同样的效果。
其次,两种语言都使用名词和动词等语言符号来进行指称衔接。
比如,在英文中,“the”、“a”等冠词用来指向前面提到的特定对象;在中文中,“这个”、“那个”等量词用来指向已经被表达的特定事物。
最后,英汉两种语言都使用上下文信息来进行指称衔接。
在英文中,听者或读者可以通过上下文信息来推测代词指向的具体对象;在中文中,上下文信息同样重要,能够帮助听者或读者更好地理解话语的意义。
尽管英汉两种语言在指称衔接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但是它们也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在英文中,名词的数量比中文要多,这导致英文更加注重名词和名词短语的使用,而中文则更注重动词和动词短语的使用。
这种差异会影响两种语言在指称衔接中的表达方式。
其次,在英文中,介词短语的使用相对比较频繁,而中文则更多地使用副词和动词短语。
例如,在句子“He went to the store after leaving work”中,“after leaving work”就是一个介词短语,用来衔接两个事件之间的关系。
而在中文“他下班后去了商店”中,则使用了“下班后”这样的副词短语来达到同样的效果。
关联理论指导下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英汉语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对英汉语文本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在研究英汉语篇衔接时,关联理论是一种常用的分析工具。
本文将以关联理论为指导,对英汉语篇衔接手段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英汉语在篇衔接上的共性与差异。
一、关联理论简介关联理论是文体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强调文本元素之间的内在关联性。
在英汉语篇衔接中,关联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上下文之间的连接方式,以及不同篇章结构之间的关系。
二、英汉语篇衔接的共性对比分析1. 衔接手段相似在英汉语篇衔接中,常见的衔接手段包括代词、连接词、语法结构的重复等。
“it”可以指代前文提到的内容,在篇章之间起到连接作用;而“而”、“但是”、“因此”等连接词也可以在不同句子之间进行衔接。
句子结构的重复也是一种常见的衔接手段,在英文中可以通过重复主语或谓语来实现,而在汉语中则可以通过重复的并列结构或者相同的动词形式来实现。
2. 衔接手段差异在英汉语篇衔接中,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在英文中,常用的衔接手段还包括连接副词、定语从句等,而在汉语中则更多地使用递进副词、关系代词等手段进行篇章之间的衔接。
英文中的被动语态在篇章衔接中也往往起到重要作用,而在汉语中被动句的使用相对较少。
三、英汉语篇衔接的理论解释1. 相似之处的解释英汉语在篇衔接上采用相似的手段,反映了它们在语际交际中的普遍规律。
代词、连接词和句子结构的重复等手段是语言交际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不同文化和语系中都有相似的应用方式。
2. 不同之处的解释英汉语在篇衔接上的差异反映了它们在语言形式和结构上的特点。
英文重视定语从句等复杂句式的使用,而汉语则更注重逻辑关系的表达和主语—谓语一致的体现,因此在衔接手段上有所不同。
四、结论关联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论视角,帮助我们理解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在共性和差异上的表现。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不同文化和语系中的篇章衔接规律,为英汉语的翻译和交际提供更为准确的指导。
英汉照应的语篇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
英汉照应的语篇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是一种在翻译过程中,将英文和汉语中的五大衔接手段(并列、因果、对比、递进、排比)进行对比和翻译的方法。
英语中有五种衔接手段,包括并列、因果、对比、递进和排比。
其中,并列法表示同等重要性的事物或想法,形式上以and连接;因果法表示事物之间的原因和结果,形式上以for或because连接;对比法表示不同程度的事物或想法,形式上以but或while连接;递进法表示事物之间的依次关系,形式上以first, then, finally连接;排比法用于表达相似的事物或想法,形式上以not only…but also连接。
汉语中也有五种衔接手段:并列、因果、对比、递进和排比。
其中,并列法表示同等重要性的事物或想法,形式上以“而且”、“又”、“并且”等连接;因果法表示事物之间的原因和结果,形式上以“因为”、“由于”、“所以”等连接;对比法表示不同程度的事物或想法,形式上以“但是”、“然而”、“反之”等连接;递进法表示事物之间的依次关系,形式上以“首先”、“其次”、“最后”等连接;排比法用于表达相似的事物或想法,形式上以“不但…而且”、“既…又”等连接。
翻译过程中,要根据英汉双方的语篇衔接手段进行比较,以保留原文语义,正确运用衔接手段,使译文衔接得当,结构紧凑,读起来流畅,同时尽量避免冗余和重复。
第十三讲英汉语篇对比什么是语篇?小到一个词,大到独立的语篇对话或文章乃至整部著作的、任何在一定语境下具有完整意义的语言单位。
语篇受制于一定的语境,实现特定的交际意图。
语篇研究内容十分丰富,本章主要讲述语法衔接、词汇衔接、逻辑连接的差异。
第一章语法衔接手段对比连接词的对比已讲,本章主要讲照应、替代和省略。
第一节英汉照应衔接对比照应(reference)指用代词等语法手段来指称说话或行文中谈论、说明的对象,从而把语篇有机衔接起来,实现语篇意义的连贯。
按照被指称的对象是否能直接从语篇内找到,照应关系分为外照应和内照应。
承担外照应作用的语言项目意义必须依靠具体的语境才能作出准确的理解。
外照应例子;It is not an easy job. We have to gather efforts from every section to accomplish it in time. And, an introduciton, if necessary, of manpower from outside will be under consideration.上面的语篇中,斜体部分的所指对象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明确,仅仅依靠语篇内部提供的信息,不可能做出准确的理解。
内照应语言项目的指称对象存在于语篇内部,指称对象出现在上文的叫前照应,出现在下文的叫后照应.例:潘文石先生在中科院动物所的研究成果发表后不久就公开发表反对意见,他希望预防一种负面的情况出现:如果公众因此对熊猫保护产生误解,漠视熊猫野外生存环境的保护,那将是对熊猫最大的威胁。
“他”的指称对象出现在上文,所以叫前照应。
本节对比讨论内照应关系。
内照应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
1. 人称照应一般来说,人称照应就是使用人称代词的各种形式来回上文出现过的人物,多位前照应,也可以是后照应。
Several times on his trips to China, which he made as a guest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Bill’s birthday occurred while he was in Beijing. His------- he----Bill-------he 后照应(His------- he-- Bill -);前照应(Bill-------he)汉语中相同。
英汉语篇指称衔接对比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跨国交流的加强,英汉语篇之间的交流和传播变得越来越频繁和密切。
研究英汉语篇的指称衔接对比不仅可以深化我们对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认识,而且对于翻译和跨文化交际的实践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英汉语篇的指称与衔接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中最明显的差异在于英语常使用代词
来指称先前已提到的事物,而中文则多使用名词的复现。
例如,英语中的句子“He bought a car yesterday. It is black.” 就使用了代词“it” 来代替前文提到的车,而中文则可能会重复写出“这辆车是黑色的” 或类似的表述。
除了使用代词和名词复现之外,英汉语篇的指称和衔接方式还有其他的区别。
在英语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指称方式是通过上下文信息和语境来理解指称对象。
例如,在一个关
于古罗马的文章中,作者突然写到“他被杀了” 这样的句子,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推测
出“他” 指的是哪一个人。
相比之下,中文则更常使用名词或代词明确地指出指称对象,尤其在读者对相关背景知识不太了解的情况下。
上述英汉语篇指称衔接差异的存在也给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为了保
证译文的表达准确,译者需要了解两种语言的特点和表达方式,运用恰当的衔接方式和指
称手段。
同时,也需要考虑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背景知识,以便于译文的理解和接受。
总之,英汉语篇之间的指称和衔接方式不仅有差异,而且也存在相互影响的趋势和变化。
我们需要通过仔细比较和研究,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两种语言的特点和表达方式,从而
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流和语言学研究的发展。
英汉语言翻译的比较英汉语言翻译的比较导语:翻译涉及到两种语言的转换,涉及到两种语言在表达某一文本的同一个内容时的各种表达方式。
这些表达方式,有的是相似的,有的是有差别的。
下面本文将从词汇、句子结构、篇章及文化四个方面对英汉两种语言差异进行对比分析。
一、英汉词汇对比与翻译英国翻译理论家Newmark曾说:“文本翻译的大多数工作都是在词汇层面上完成的”。
许多学习者在翻译时逐字逐句地把汉语翻译成对应的英语,从而导致“中国式英语”现象的频繁发生,其根本原因是受到了汉语的干扰。
英汉词汇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对比:(一)词义比较1.词的多义性英语词义比较灵活,词的涵义范围比较广,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性较大,而汉语词义比较严谨,凝滞,词的含义范围比较窄,词的意义比起英语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比较少。
英语一向被认为是一种适应性、可塑性较强的语言。
Eric Partridge: Words do not have meanings; people have meanings for words.(词本无义,义随人意。
)英语词义灵活,突出地表现为一词多义。
例如:“story”这个词,汉语的词义是“故事”,但在英语中,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却有不同的词义。
如:2.抽象与具体英语表达中常使用抽象名词,这类名次涵义抽象笼统,往往给人以一种“虚、暗、曲、隐”的感觉。
而汉语用语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并给人以一种“实、明、直、显”的感觉。
3.静态与动态英语常用静态词汇,具体体现在较多的适用名词和形容词。
而汉语则多使用动态词汇。
如:He is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他能吃又能睡。
4.构词法(1)英语主要构词法有派生、转化和合成三种,汉语主要有派生、转化、合成、重叠四种。
(2)英语派生可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汉语派生只用于名词。
(3)重叠是汉语主要构词法之一,英语则无重叠法。
英汉语篇指称衔接对比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对比英汉语篇指称衔接,通过分析两种语言在指称衔接方面的共同点和差异点。
在英语语篇指称衔接方面,主要涉及代词、名词短语和文章中的指代关系;而在汉语语篇指称衔接方面,则涉及代词、名词短语、零指代和量短语等。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英汉语篇指称衔接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比如在文章中的指代关系处理方式上。
也有一些共同点,比如在代词的使用上都有一定的规范性。
本研究的发现将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英汉语篇的指称衔接特点,为跨语言交流和翻译研究提供借鉴。
未来的研究可以探讨如何更好地应用这些共同点和差异点,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英汉语篇指称衔接、对比研究、引言、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正文、共同点、差异点、结论、研究发现、启示与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英汉语篇指称衔接是语言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其在语篇中起到承上启下、连接段落的作用。
在英汉语篇指称衔接中存在着一些共同点和差异点,通过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两种语言在指称衔接方面的特点。
本研究旨在探讨英汉语篇指称衔接的特点,揭示其共同点和差异点,从而为语言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对英汉语篇指称衔接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特点和异同,为跨文化交际和翻译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英汉语篇指称衔接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深入分析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通过对比研究,揭示英汉两种语言在指称衔接上的各自特点,为跨文化交际和语言教学提供理论支持。
具体目的包括但不限于:1. 分析英语和汉语语篇中的指称衔接方式,探讨其特点和运用规律;2. 比较英语和汉语指称衔接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寻找其异同之处;3. 总结研究发现,探讨可能的启示,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通过深入研究英汉语篇指称衔接的对比,旨在更好地理解和利用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促进跨文化交流和语言教学的发展。
1.3 研究意义语篇中的指称衔接是语言交际中的重要部分,能有效帮助语言使用者理解信息、推断意义以及维持语篇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陈光弟 061106109039 06级4班韩礼德和哈桑将衔接手段大致划分为: 照应(Reference) 、替代( Substitution) 、省略(Ellipsis)和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
一、照应照应(Reference)是一种语义关系,它指的是语篇中的一个成分做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即语篇中的一个语言成分与另一个可以与之相互解释的成分之间的关系。
照应可以分为人称对照、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
(1)人称代词照应人称代词照应在中英文中广泛使用。
中文中还使用零回指,但英文中没有,因为英语中的主语一般是不能省的。
一般来说,中文中的人称代词照应还可处理为重复和省略。
例如:(1) They sailed well and the old man soaked his hands in the saltwater and tried to keep his head clear.他们行驶得很顺利。
老人把( )双手浸在盐水里,并竭力保持( )头脑清醒。
(2)指示代词照应中英文都使用指示代词获取粘连效果。
但是它们在篇章中的指称功能可能不完全一样。
英语和汉语在指示指称上的一个最大差异是英语有一个既非this又非that的定冠词he。
英语在表达确定的指称时必须有特指限定词,但在汉语中,如果所指对象的确定性在情景语境或上下文中已经非常明确,可以运用零式特指称语,既指代成分前没有特指限定词修饰。
在汉语语篇中,“这”和“那”经常与名词连用,以表示所指对象的确定性。
在这种情况下,“这”与“那”在功能上相当于英语的定冠词the。
例如:The old man looked at the fish constantly to make sure it was true. It was an hour before the first shark hit him.老人不时去瞧那条鱼,以确定这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