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篇对比研究
- 格式:ppt
- 大小:89.00 KB
- 文档页数:44
刚性与柔性通过学习语言与文化和前一章的综合语与分析语,我对英汉对比研究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老师的带领下本章的内容更让我受益匪浅。
课堂篇刚性表达那些英语语法概念的曲折形态,英语句法结构的刚性表现在:1、英语的句法结构必须是主谓结构,即主语和谓语必不可少,省略除外(英语的省略也有刚性,即有严格限制。
a、条件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以省略b、祈使句中c、并列句中d、感叹句中。
)。
2、主谓之间通常具有逻辑关系。
3、英语的句法结构严格分为五个基本句型,它们规定了基本句型要素必不可少以及顺序和语序。
4、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是形合意合,汉语是形散意不散,英语将两个有关系的实体词用关联词或曲折形态表现出来,汉语只需将实体词连接在一起。
世界是以人的方式所认识的世界,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不可知的,语言的结构是人类对世界认识的结构。
英语学家认为词没有定类,汉语学家认为词有定类,,其实词有所指,但无定指。
汉语喜欢用具体的事件去揭露一个普遍的规律,如,上梁不正,下梁歪。
从语义学上讲,句子是语篇的最小结构,完成交流目的,词是最小的可独立使用的有意义的单位。
从语用学上讲,句子的功能是表达陈述、命令、问候、承诺、拒绝。
语用学意指另有用意,并且是隐含的,需要仔细分析,即言外之意,隐含之意。
语义学意指表面所陈述的事情。
句法学研究某个句子的表达和规律。
句子是词按规律组合起来的,词的意义是概念和职称,句子从语义学上讲是概念组合结构,是述谓结构:变元+谓词,从句法上讲是主谓结构。
同一意思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即使表达方式、句法结构不同,但在语义学上都是述谓结构。
隐喻逻辑即共性逻辑是指在弄清楚原始意义的基础上根据与原始意义的某些共性而产生多个新的意义,这种逻辑能非常有效充分的利用已有的词汇资源。
人们的行为是向着目的地前进走动的过程,没有隐喻,人类无法生存和表达。
语言的表达方式是设计出来并不断改进发展的,汉语缺乏形态标记,只注重使义词,而英语减少对语境的依赖性且逻辑性强,注重关系词。
- 224 -校园英语 /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对比及其翻译策略沈阳医学院/刘茹【摘要】语篇研究的核心是语言衔接,衔接手段分为词汇衔接和语法衔接。
硬干语篇语法衔接手段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
本文主要探讨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的对比和英汉语篇语法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英语篇语法 衔接手段 对比一、语篇的衔接韩礼德和哈桑将衔接手段分为替代、省略、照应、连接和词汇衔接五类,前四类属于语法衔接手段。
语篇是指一个语义完整、不对长度有要求的书面语或者口语的段落。
语篇的衔接就是利用各种衔接手段将语篇结合在一起,以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有效的语篇衔接手段决定了新组成的语篇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现如今,语篇理论也被大量应用于翻译研究中,由于语篇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有效应用,使得翻译单位开始由词语、句子转移到了语篇中去,因此,语篇的有效衔接在英汉翻译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的对比英语和汉语都具有各自的语法系统,在英汉互译中甚至还有语法上的冲突,也就是说,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各有不同,但是衔接手段的使用方式、使用频度和使用范围也都各有千秋。
1.替代。
替代是指用一个词去代替另一个或几个词,替代不仅有效避免了表达上的重复,而且还使得语篇更加紧凑。
替代分为从句替代、名词性替代和动词性替代。
(1)从句替代。
从句替代就是指替代整个从句,英语中主要用if not 或者if so 代替条件从句,用not 或者so 替代充当宾语的that 从句,汉语中常用如此、然代替从句。
但是汉语中从句替代词的使用频率远低于英语中从句替代词的使用频率。
(2)名词性替代。
名词性替代是指用替代词代替名词或者名词词组的中心词,英语中常用one,ones 等词作为名词的替代词,而汉语中则没有固定的名词替代词。
(3)动词性替代。
动词性替代是指用替代词代替谓语动词,英语中常用动词do 和替代句型sb+be/will/have/do+主语和so+主语+be/will/have/do 来实现替代,干、弄等词可以看做是汉语中的动词替代词,汉语中的动词替代词的使用频率低于英语中的动词替代词。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必然趋势,我们对外交往中,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也显得愈发重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语言表现出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有必要把英语与母语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促进文化交际。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从细节之处去感受两种语言的微妙差别,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英汉两种语言内容一、引言二、教材篇1.语言与文化2.综合语与分析语3.刚性与柔性4.形合与意合三、课堂篇四、疑惑篇五、结语英汉对比研究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语言既是社会的产物,又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
同时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汉语和英语则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形态中形成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种,本质上都浸透着各自民族文化的特征,但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又使得汉英两种语言在交流中产生了碰撞。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进而促进文化交际。
一、教材篇1.语言与文化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必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文化的许多要素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即: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管轨。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
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趋势和必然。
英汉对比研究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对比是语言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此篇文字正是讲明了英语和汉语对应学习的基础与重要,并且从各个方面阐述了英语和汉语对应学习在我们的英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人们了解世界观察世界有很多的方法,而互相比较是这许多方法之中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对于我们来说,比较也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方法之一。
“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对比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其中的不同之处。
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他有关领域”(许余龙,1992)。
英语与我们母语汉语的比较对比是以这种理论为最基本的根基,对英汉做互相比较的分析,找出他们之间存在的共同相通之处和区别,在长久以来的英文教学实践中,我们都日益意识到了英汉对比对我们英文教学的重要性!一、英汉对比研究的理论基础其实,所有语言的相通之处就是英语和汉语对比学习的根基与先决条件,没有相通之处就没有比较的必要。
人们的生理和生存空间的共同性首先决定了人们大脑思维也具有相通性。
所有的语言和人们大脑思维间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相通之处,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语言就是通过大脑思维后的声音体现。
因此,人们的所有语言存在的一切规律都必然具有一定的相通性。
人类语言的共性大体可分为形式共性和功能共性两大类。
前者如语序、否定形式等,后者如达意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等。
再就是,根据所有语言学习时得出的互相迁移的理论而言,在整个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具有的底蕴对将要获取的新知识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学习语言知识时,迁移的理论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两种,当我们学习的汉语的许多特征跟要学的外语比较接近或一样时,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出现“正迁移”,对这些外语的学习会产生比较好的影响;适得其反,假如我们的汉语的特征与要学习的外语不同而且反差比较大的话,那就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不利于我们学习的“负迁移”现象,极大的妨碍我们对语言的学习。
二、英汉对比研究的必要性国内外学者前辈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语言对比方法的重要性和英汉对比研究的意义。
第十三讲英汉语篇对比什么是语篇?小到一个词,大到独立的语篇对话或文章乃至整部著作的、任何在一定语境下具有完整意义的语言单位。
语篇受制于一定的语境,实现特定的交际意图。
语篇研究内容十分丰富,本章主要讲述语法衔接、词汇衔接、逻辑连接的差异。
第一章语法衔接手段对比连接词的对比已讲,本章主要讲照应、替代和省略。
第一节英汉照应衔接对比照应(reference)指用代词等语法手段来指称说话或行文中谈论、说明的对象,从而把语篇有机衔接起来,实现语篇意义的连贯。
按照被指称的对象是否能直接从语篇内找到,照应关系分为外照应和内照应。
承担外照应作用的语言项目意义必须依靠具体的语境才能作出准确的理解。
外照应例子;It is not an easy job. We have to gather efforts from every section to accomplish it in time. And, an introduciton, if necessary, of manpower from outside will be under consideration.上面的语篇中,斜体部分的所指对象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明确,仅仅依靠语篇内部提供的信息,不可能做出准确的理解。
内照应语言项目的指称对象存在于语篇内部,指称对象出现在上文的叫前照应,出现在下文的叫后照应.例:潘文石先生在中科院动物所的研究成果发表后不久就公开发表反对意见,他希望预防一种负面的情况出现:如果公众因此对熊猫保护产生误解,漠视熊猫野外生存环境的保护,那将是对熊猫最大的威胁。
“他”的指称对象出现在上文,所以叫前照应。
本节对比讨论内照应关系。
内照应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
1. 人称照应一般来说,人称照应就是使用人称代词的各种形式来回上文出现过的人物,多位前照应,也可以是后照应。
Several times on his trips to China, which he made as a guest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Bill’s birthday occurred while he was in Beijing. His------- he----Bill-------he 后照应(His------- he-- Bill -);前照应(Bill-------he)汉语中相同。
浅析汉英对比研究的发展趋势摘要:对比是语言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语言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汉英对比研究是一个老课题,已有不少专家做过相关的研究,同时,它也是一个常做常新的新课题,不断挖掘,就不断会有新的发现。
本文借助分析汉英对比研究理论方法和研究载体两个方面的发展趋势,希望把汉英对比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
关键词:汉英;对比研究;趋势所谓对比研究,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比较研究,描述它们的异同。
语言研究中的比较,可以是在同一种语言内部进行的,也可以是在不同的语言之间开展的;可以是历时的,也可以是共时的。
一、汉英对比研究理论方法上的发展趋势1、汉英对比研究学科化意识增强九十年代以后,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大量的会和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前身为中国比译学会)先后成立,为学科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特别是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成立不到七年,已经推出了四本高质量的论文集。
汉英对比研究逐步作为课程进入高校以及各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它也相继被作为高校本科生的选修课、必修课,以及研究生课程。
2、学科的理论自觉意识提高一个学科的成熟,有待于理论意识的自觉,而且一定程度上还会伴随着理论与实践保持一定的距离,甚至作一些”形而上”的思考。
英汉对比研究以来,也有一些学者开始认识思索对比研究的重点所在应是使一种语言有别于另一种语言的”各种内在机制”和关注语言对比研究的层次,即对比应贯彻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方法,由语言表层进入中介层或称表现法层面,再进入语言深层即思维形态层面等热点理论问题,汉英对比研究的理论氛围也越来越浓,越来越引起整个学术界的注目.3、微观向宏观转变在语言学上,谈论宏观与微观有两层含义。
第一个含义相当于索绪尔所说的内部语言学与外部语言学。
第二个含义指结构语言学内部句子以下的层面与句子以上的层面。
因此对比研究的趋势从微观走向宏观也有两个方面。
(1)语言层面的提升,早期的研究,由于起手较低,对象层次较低(一般是英语专业一、二年级学生),大都还不能脱离教学实际需要,因此所谓的比较往往比较拘谨,未能脱离两种语言的教学语法系统。
浅析英汉语篇对比与翻译作者简介:瞿颖,女,湖北黄梅人,讲师,现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学院教师。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9-0000-02胡壮麟(1994)认为,语篇是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约束的在一定环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目的是为了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实现具体的交际任务或完成一定行为。
在交际形式上,它既可以为独白,又可为对话;在篇幅上,既可为一句,一首诗,又可为一篇一卷。
总之,语篇“一段有意义,传达一个完整信息,逻辑连贯,语言衔接,具有一定交际目的和功能的语言单位或交际事件。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使通晓不同语言的人能通过原文的重新表达而进行思想交流。
翻译过程是语际转换过程。
在转换过程中,双语对比在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
通过对比,掌握英汉语之间的差异,掌握话语转换的规律,在翻译交际活动中充分表达原语的不同层次的意义。
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要确定两种语言的表达法是否对应,翻译者必须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找出它们的异同,从而在翻译实践中自觉运用这些特点,准确地表达原文内容。
翻译的对象是语篇。
孤立的字,词,句脱离语境,仅含潜在的或普遍的意义。
只有具体的语境才能赋予字,词,句具体的含义。
所以,具有完整信息的语篇才是翻译的对象。
因此,进行两种语言的语篇对比分析,无疑竟有助于提高英汉翻译质量,有助于语言交际。
英汉互译的一切翻译理论、方法和技巧都建立在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上。
“语言之间的比较源远流长。
自有语言研究以来,就有语言之间的比较,不同的语言之间的比较与语言研究可以说是同时开始的”。
而翻译将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总是离不开对这两种语言进行对比。
因为“翻译理论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即反映翻译中的重要规律,必须首先明确原语中译语表达同一意义在方法上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找出处理其不同之处的最典型的方法(翻译技巧),这一任务就其实质来说,是对比语言学的任务”。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发展综述【摘要】汉语和英语属于完全不同的语系,中国人和英美人在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模式、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等都有不少差异,因而两种语言也大相径庭。
开展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最有效的方法,是促进翻译学应用理论建设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语言研究的一种新途径。
【关键词】汉语;英语;英汉语言对比研究1. 对比语言学的起源语言的比较研究源于历史比较语言学,当时的研究旨在发现语言之间的历史演变和亲属关系。
现代对比语言学是从美国和欧洲发展起来的。
20世纪初布拉格学派有不少语言学家对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感兴趣。
1941年美国语言学家B.L.Whorf在《语言与逻辑》(language and logic)一文中第一次使用了contrastive linguistics这一名称。
后来的语言学家进而从事于不同语系的语言之间的对比,旨在发现语言间的相同相异之处,得出了规律性的理论。
我国语言学界目前谈论得比较热烈的英汉语比较的话题也是这种类型的研究。
据杨自俭、李瑞华1990年合编的《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我国最早的英汉对比研究大概应从严复的《英文汉沽》算起。
2. 英汉语言对比对比研究的发展现状自严复的《英文汉沽》后,1898年马建忠著成了《马氏文通》——我国第一部语法专著,以后有黎锦熙、赵元任、王力、高明凯、吕叔湘、林语堂等,他们都对汉外对比做出了重要贡献。
尤其是赵元任和吕叔湘在英汉对比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吕叔湘(1942)明确提出:“只有比较才能看出隔着语文表现法的共同之点和特殊之点。
”并在书中“把汉语同印欧语尤其是英语作了画龙点睛式比较”(王菊泉,1998)。
1977年他发表了《通过对比研究语法》的著名演讲,第二年亲自招收了我国第一个英汉对比语言专业的硕士生,应该说,英汉对比研究作为一个学科在中国正式诞生了。
1994年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英汉语比较研究已迈上一个新台阶。
英汉语篇的形合意合对比研究与翻译【摘要】形合与意合是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
英语以形制意,而汉语以意驭形。
本文从语篇分析分析的角度,对英汉语篇中的形合与意合特点作了对比研究,并根据其共性和个性,从理论到实践论述了英汉语篇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形合,意合,语篇,翻译一、概述语言学界和翻译界普遍认同形合与意合是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
穆雷评价说,英汉语言的基本差异在于汉语重归纳、而英语重分析与具体。
杨振宁也持相似的观点: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模糊、朦胧和宽泛,而西方文化的方向是准确和具体。
王力在《中国语法理论》一书中指出,“形合和意合是语言的两种基本组织手段。
形合和意合往往并存于一种语言中,但二者的作用绝不是等量齐观的。
”本文从语篇分析的角度,对英汉语篇中形合与意合特点作了对比研究,翻译时既要分析英汉语篇的外在结构,又要透彻理解其深层含义,针对不同类型的语篇章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规范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使译文做到文字精炼、完整,句式精悍、富有寓意,体现形合与意合的统一。
二、形合与意合形合与意合是英汉语篇组织的两种基本手段,是从意义到具体语言形式的两个既有各自特点又不相互排斥的组词成句途径。
形合和意合的概念最早是由王力在《中国语法理论》(1954)一书中提出的。
他指出:“英语的结构好像连环,虽然环与环都联络起来,但毕竟有联络的痕迹;而汉语结构好像无缝天衣,只是一块一块的拼凑,凑起来还不让它有痕迹……”。
形合又称“显性”,指借助语言形式手段,主要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衔接,从而来表明它们的语法意义和外在的逻辑关系。
换言之,形合就是依仗形式将语言符号由“散” 到“集” 的语言组织手段。
形合是组词造句的外在逻辑形式,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合法。
意合也称“隐性” 或“零形式连接”,指不借助于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于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语篇内部连接。
意合体现了语言的内在逻辑关系,是遣词造句的内在认知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