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篇差异
- 格式:ppt
- 大小:171.50 KB
- 文档页数:25
英汉语篇对比与翻译一、本文概述《英汉语篇对比与翻译》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英汉语篇结构、语义理解和翻译策略的学术论文。
本文将对英汉语篇的主要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两者在篇章组织、信息排布、逻辑关系等方面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英汉语篇的本质特征,提高英汉互译的质量和准确性。
文章将首先概述英汉语篇对比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然后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和分析框架,最后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以期为英汉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二、英汉语篇的基本特征对比英语和汉语,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系统,在语篇构建上也展现出各自独特的特征。
这些特征不仅体现在语言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上,还深深植根于两种文化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中。
英语语篇通常呈现出一种直线型思维模式,即开篇直接点明主题,然后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逐步深入,最终得出结论。
这种思维模式在英语学术论文、新闻报道等文体中尤为明显。
英语语篇往往重视逻辑性和形式化,通过丰富的连词和语法结构来体现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使整个篇章结构紧凑、层次分明。
相比之下,汉语语篇则更多地采用螺旋型思维模式。
在汉语表达中,作者往往先从外围入手,通过描绘背景、渲染气氛等方式逐渐引出主题。
这种思维模式在汉语文学作品、日常会话中尤为常见。
同时,汉语语篇更注重意合性,即通过语境和语义的关联来实现句子之间的衔接和连贯,而非依赖明显的连词或语法结构。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英汉两种文化的不同。
英语文化强调逻辑性和客观性,注重分析和推理,因此英语语篇也呈现出一种客观、直接的风格。
而汉语文化则更注重整体性和和谐性,强调综合和感悟,因此汉语语篇更倾向于采用一种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
了解英汉语篇的这些基本特征差异,对于提高英汉互译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到两种语言在语篇构建上的不同特点,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和方法,以实现原文与译文在语义、风格和文化内涵上的对等。
中英文语言结构差异中英文语言由于不同的文化渊源,使得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法、语法结构上均有较大差异。
本文比较了英汉语言结构之间的差异,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以此为基础研究了两种语言背后的中英文化差异。
1、中英文语言结构的语法差异1.1语篇差异中文语言结构趋向于意合,思维方式呈螺旋型,不强求于语言形式;英文语言结构趋向于形合,思维方式呈直线型,力求结构上的严谨。
中文较少使用连接词,各部分之间靠意思连接,所以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目了然。
而英文讲究层次,多在词、短语、分句之间用连接词和关系词,使英语句子、文章更具层次感[1]。
中英文两种语言结构在语篇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章策略的差异。
篇章策略(text strategy)是指篇章生产者根据交际目的对组篇所作的总体决策和选择,是为一定的目的而对决策参数(decision parameters) 所作的权衡。
中国人写作倾向于采用堆积和重复论断、引用典故和权威、套用成语和谚语的策略;而西方人则强调使用数据和细节、引述个人和常人经历,运用成语、习语则采用掐头去尾、添枝加叶的推陈出新策略。
⑵语篇模式的差异。
汉民族由于受重综合的思维习惯影响,语篇模式属于典型的东方“螺旋型”(circular/ spiral) [2]。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对篇章的主题不是通过直截了当的方式,而是采用曲折起伏、隐喻含蓄方式来阐述。
即不直接切入主题。
英语通常“先抽象,后具体;先综合,后分析;先概括,后细节”。
换句话说,英语语篇的组织和发展呈“直线型”(linear) ,即直截了当地陈述主题,进行论述,它们把话题、观点、态度从一开始就引入文章,然后用事实说明,先有主题句,后接例证句,而后结尾,语篇模式属于演绎型。
⑶语篇主题的差异。
受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思维方式的影响,英民族通常把主题句(topic sentence) 置于句首, 主题突出,观点清晰,然后在以后各句中发展这一中心思想。
英汉语篇语法衔接差异英汉语篇语法衔接差异英汉语篇语法衔接差异摘要:语篇翻译涉及形式衔接与内容连贯。
衔接是连贯构建中很重要的一种手段,而语法衔接作为衔接中极常用的一种手段,在英汉翻译中有许多差异。
本文以《红楼梦》中晴雯撕扇片段中英版为例,深入分析英汉语篇在语法衔接上的异同。
关键词:语法衔接连贯语篇翻译《红楼梦》1.引言衔接和连贯是构成语篇的两个必备要素。
衔接是连贯的外在形式,连贯是衔接的内在意义[1]。
语言学界较早提出连贯标准的是Halliday和Hasan,他们认为语篇连贯通过语言形式上的衔接得以实现,“衔接是连贯的基础”。
[2]Halliday和Hasan认为,要使语篇连贯,必须使用一些显性的衔接手段,如指称、省略、替代、连接等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把语篇中不同的成分从意义上联系起来。
这些衔接手段被认为是显性连贯。
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分属不同语系。
英语作为形合语言,其语义的连贯通常依赖于高度形式化和逻辑化句法结构,并以动词为核心。
汉语作为意合语言,对句法结构要求较少,偏向于意合。
因此两种语言在衔接手段上有很大不同,英语多用显性衔接,汉语多用隐性衔接。
本文将以《红楼梦》中晴雯撕扇片段为例,从语法衔接差异角度分析英汉翻译异同。
2.语法衔接语法衔接也称句法连接,其本义是借助构造句子的语法手段即标志词语之间的结构关系的因素实现语篇的衔接和连贯。
[3]语法层面的衔接包括:指称、替代、省略、连接。
2.1指称:或指代衔接,是指能使C1(C代表小句,下同)和Cn通过指称而建立衔接的关系。
C1与Cn通过指称的衔接而完成语篇内这一环节的连贯建构。
指称有三种体现方式:人称、指示和比较。
[4]这三种类型的指称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同时存在。
由于英汉语言习惯的不同,在实际的语篇中,一一对应的翻译并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这在英汉翻译中有明显的体现。
例1:便笑着递与她。
晴雯果然接过来,嗤的一声,撕了两半,接着嗤嗤又听几声。
With a smile he handed her his own.Sure enough,she ripped it in two,then tore it to pieces.汉语中省略主语宝玉,但从上文中可知“便笑着递与他”的主语是宝玉。
英汉语篇中的照应衔接手段差异分析-社会科学论文英汉语篇中的照应衔接手段差异分析刘英杰(赤峰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内蒙古赤峰024000)摘要:语篇(discourse)的构成要旨是符合语法规范,层次清楚,语义连贯且语句之间衔接得当。
语篇中语义性衔接手段的运用是语篇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作为语法衔接手段之一的照应衔接在语篇衔接手段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本文旨在围绕英汉两种语言语篇中照应衔接手段的差异进行分析对比。
关键词:对比语言学;英汉语篇;照应衔接;差异分析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3-0130-03 语篇作为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必须符合语法,层次清楚,语义连贯,语句之间衔接得当。
因此说,衔接与连贯关系是语篇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语篇衔接手段有语篇——语境衔接和语篇内衔接之分,语篇内衔接分结构性衔接和非结构性衔接,其中的非结构衔接是语篇中衔接与连贯的研究重点。
非结构性衔接包括语法手段、词汇手段和语音手段等。
非结构衔接手段中的语法手段通常包括照应衔接、替代衔接和省略衔接三个方面。
这里所说的照应衔接又分为外照应和内照应。
承担外照应作用的语言项目意义必须依靠具体的语境才能作出准确的理解。
而内照应语言项目的指称对象则存在于语篇内部。
所谓照应是指用代词等语法手段来指称说话或文章中谈论、说明的对象,进而将语篇有机衔接起来,实现语篇意义的连贯。
在此,我们主要对比分析内照应衔接(人称照应、指示照应、比较照应)在英汉两种语言的语篇中的异同。
一、人称照应(personal reference)通常而言,人称照应就是使用人称代词的某种形式来回指上文中出现过的人物,一般为前照应。
但在实际运用上,人称照应也可以是后照应。
这种用人称照应手段来进行语篇中语义衔接的情况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是没有什么大的差异的,请看下列例句:1. Several times on his trips to China,which he made as aguest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Jack’sbirthday occurred while he was in Beijing. 可以明显看出,“his”和由“which”引出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中的“he”均指向主语“Jack”,属于后照应关系;最后一个从句中的“he”则是前照应关系。
中英文写作差异浅谈前言作为一名工科的研究生,撰写科技论文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较强的写作能力是完成一篇高水平的科技论文的必要前提。
对于部分工科学生而言,撰写一篇中文科技论文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写一篇地道的英语科技论文却是一件相当有挑战性的工作,因此有必要提高我们的英语写作能力,而分析中英文写作差异,深刻领会其差异,则是提高英文写作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1.中英文写作差异之源:文化剖析首先,需要从文化的高度来分析中英文写作的差异,因为文化是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所在,只有从文化学的高度分析,才能有助于我们更清晰的认识理解这种差异。
具体而言,无论中文写作还是英文写作,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都是一个行为文化体系,因此从文化学的角度对中英文写作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从宏观上把握两种写作文化的联系与区别,发现一些共同的价值和规律,促进英文写作能力的提高。
1.1.表达与阐释:两种不同的写作文化观念在中英文写作文化的价值观念层面上,存在着方方面面的区别,这些区别概括起来,就是中文写作的功能与价值都强调“表达”,而英文写作(甚至以英文写作为代表的西方写作)的功能与价值都注重“阐释”。
从中国关于诗歌起源的理论可以看出对诗(写作)的表达作用的强调。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在孔子的《论语》中,也突出地强调诗可以“兴、观、群、怨”,表达老百姓的心声。
后来无论是司马迁提出“不平则鸣”,还是唐宋古文运动提出的“文以载道”,都无一不是强调写作的缘起和作用就在于表达。
而英文写作的源流——古希腊的写作理论,一开始就强调写作是一种“模仿”。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提出著名的人模仿动物的模仿说;苏格拉底把他对人的哲学思考运用于文艺领域,认为人应当成为文艺模仿的对象,不仅人的外部形体动作可以模仿,就是人的精神方面的特质也可以模仿,不论这种特质是善的还是恶的;亚里士多德在其著名写作论著《诗学》里具体阐释了“悲剧”,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从衔接手段看英汉议论文语篇的差异——以《劝学》和OfStudies为例黄劲怡【摘要】英语和汉语是截然不同的语言,但对于劝导学习这一主题两者都有经典语篇.以荀子的《劝学》和Bacon的Of Studies为例,以Halliday和Hasan的语法、词汇衔接理论为指导,对英汉两个主题相近的议论文语篇进行衔接手段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是两位作者的个人文风还是两种语言形式、语义上的差异,都来自于"形合"与"意合"的差异,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差异.%s: English and Chinese are totally different languages, but both of them do have classic texts about encouraging learning.This paper conducts a contrast of cohes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essays, taking Quan Xue by Xuncius and Of Studies byF.Bacon as the cases, the lexical and grammatical cohesion theories byM.Halliday and R.Hasan as its theoretical framework.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authors' writing styles and that of forms and meanings in English and Chinses are derived from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ypotaxis and parataxis, which can after all be concluded as cultural differences.【期刊名称】《兰州工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24)003【总页数】8页(P121-128)【关键词】劝学;OfStudies;衔接【作者】黄劲怡【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语言学研究不能简单地停留在直觉和语感的层面上,必须找出其根据,理清语言成分得以形成语篇的途径[1]。
语言文学研究英汉语篇差异比较陈双莲(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通辽028000)摘要:语篇是具有完整意义的语+单位,每种语+都有自己的特4,各具特色的语+建构起来的语篇有独有的风格。
本文从分析与概括、形合与意合、抽象与形象、静态与动态四个方面,对比分析英汉语篇的结构和语用差异,指出差异与语言本身的特4,以及语+使用者的思维定式和文化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关键词:英语汉语语篇差异语篇是交流中相对完整和独立的语言片段,它的话语结构和信息功能是相对完整的。
每种语言都有独有的特点,各具特点的语言建构起来的篇章必然会展示独有的特性。
英汉语言使用者由于受语言自身及文化思维模式的影响,使用的语言显现出一些语篇结构和语言定式。
―、分析与概括西方人使用逻辑推理式即deductive的思维,英语语篇多为演绎结构,语句的重心往往落在句首,句子喜用开门山、头短尾长的结构"例如:Gun sales surged in May as shops reported an uptick in interest and demand amid national protests after the Memorial Day killing of George Floyd and as the COVID-19pandemic wreaked havoc and stoke fear across the country.本句的重心是"Gun sales surged in May",而后的推理方式阐释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
这种先总结即先点出的重、结、观点、、,相关的、、、、原、、现在西方人方式中。
段落中往往句(topic sentences)于段首,句(supporting sentences)置于句后对一步解释。
汉语语篇英语语篇的先的结构相,先......................原、、结。
中英旅游语篇差异论文关键词:中英文旅游资料词汇句法修辞篇章结构摘要:本文从词汇、句法、修辞、篇章结构等四个方面对中英文旅游资料进行了比较,并对中英文旅游语篇的差异原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一、引言旅游资料是旅游业发展的产物,它包括包括图书、宣传册、导游图、景点介绍、明信片、幻灯片、电视录象片、电影记录片等。
它为广大游客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一手信息,对旅游景点、旅游资源、服务设施等进行了介绍以及宣传。
它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要求文体生动传神,因为它还要传递信息。
但是它也不像科技文,有很强的专业性,并且准确、严谨,因为旅游资料的读者是普通的旅游者,他们希望旅游资料可以写的通俗易懂。
无论是中文或者英语的旅游资料都具有这样的一些共性,比如准备传达信息,文本生动有趣,简单易懂等。
但是他们的差异也很大。
本文将从词汇、句法、修辞、篇章结构等四个方面分析中英文书面旅游资料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
二、中英文旅游资料文本的对比英语旅游资料的基本特点是:重在对地理环境、服务设施等信息的传递,对风光景色的描述性篇幅则着笔不多。
而中文旅游资料则多用描速性的语言,并不十分看中信息的传递。
由此可见中英文旅游资料各具特色,特点鲜明,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词汇从词汇的角度看,中英文行文用字习惯不同。
英文用实际的信息词使得文章简洁精练,表达直观通俗。
英文旅游资料注重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语言的实用性,形容词使用较少。
中文旅游简介一般写的非常有“文采”。
大多使用形容词以及四字成语来渲染气氛。
笔者在游览英国著名的温莎城堡时看到了以下的一段介绍:Wind-sorCastleistheoldestroyalresidencetohaveremainedinco ntinuoususebythemonarchsofBrit(13acres)andcontains,aswellasa royalpalace,amagnificentcollegiatechurchandthehomesorworkpl acesofalargenumberofpeople,includ-ingtheConstableandGovern oroftheCastle,theMilitaryKnightsofWindsorandtheDeanandCano nsofStGeorge’sChapel.从这段英文简介中我们可以了解很多关于温莎城堡的基本信息:简单的历史,位置,作用以及城堡的组成等等。
英汉语篇衔接的六种差异及其原因【】The author tries to fi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ext cohes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n the final section,the anthor uncovers the reason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ext cohesion.一、绪论语篇衔接是一个动态的具体的概念,我们应当从不同方面进行考察。
中国学者们对英汉语篇衔接也做了相关的研究。
如:李兴运(2001)指出在翻译活动中应当尊重源语语篇习惯,以便使译文自然流畅的且不失源语的“语言魅力”;潘文国(1997)认为在语篇组织中,汉语倾向于使用重复手段,而英语则倾向于替代手段.本文讨论了常见英汉语篇衔接的差异性,并从英汉语言结构,思维方式和文化理念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原因。
二、汉英语篇语音衔接的差异性分析胡壮麟(1994)朱永生(1995)张德禄(1999)提出语音是语篇衔接的重要手段之一,并认为同指成分的非重音化,语调衔接以及语音修辞衔接是英语语篇衔接机制中语音手段的主要表现形式;而汉语是声调语言,因此语音是汉语语篇衔接中一种常见的手段。
1.英语语篇的语音衔接方式。
语言学家D.Bolinger在其《语调及其语调成分》中指出如果语篇前后所传达的信息相同,后同指成分的语句重音则趋向于非重读化,这样就造成了前后所指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结以达到语篇衔接的目的(D.Bolinger,1986)。
因此,若一个指称代词为非重读音,它很可能是前指称,相反,当一个指称代词为重读音时,就增加了它后指称的可能性。
在英语中,一句话的完整意义是由词汇意义加上语调意义构成的。
同样的话语会因说话者使用语调的不同而使所要传达的信息的意义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如A:The food was quite cheap. And quite delicious B:Well,it’s cheap.(but not very delicious)(降升调)B使用了升降调,说明了B对A的评价持有保留意见。
英汉语言翻译的比较英汉语言翻译的比较导语:翻译涉及到两种语言的转换,涉及到两种语言在表达某一文本的同一个内容时的各种表达方式。
这些表达方式,有的是相似的,有的是有差别的。
下面本文将从词汇、句子结构、篇章及文化四个方面对英汉两种语言差异进行对比分析。
一、英汉词汇对比与翻译英国翻译理论家Newmark曾说:“文本翻译的大多数工作都是在词汇层面上完成的”。
许多学习者在翻译时逐字逐句地把汉语翻译成对应的英语,从而导致“中国式英语”现象的频繁发生,其根本原因是受到了汉语的干扰。
英汉词汇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对比:(一)词义比较1.词的多义性英语词义比较灵活,词的涵义范围比较广,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性较大,而汉语词义比较严谨,凝滞,词的含义范围比较窄,词的意义比起英语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比较少。
英语一向被认为是一种适应性、可塑性较强的语言。
Eric Partridge: Words do not have meanings; people have meanings for words.(词本无义,义随人意。
)英语词义灵活,突出地表现为一词多义。
例如:“story”这个词,汉语的词义是“故事”,但在英语中,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却有不同的词义。
如:2.抽象与具体英语表达中常使用抽象名词,这类名次涵义抽象笼统,往往给人以一种“虚、暗、曲、隐”的感觉。
而汉语用语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并给人以一种“实、明、直、显”的感觉。
3.静态与动态英语常用静态词汇,具体体现在较多的适用名词和形容词。
而汉语则多使用动态词汇。
如:He is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他能吃又能睡。
4.构词法(1)英语主要构词法有派生、转化和合成三种,汉语主要有派生、转化、合成、重叠四种。
(2)英语派生可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汉语派生只用于名词。
(3)重叠是汉语主要构词法之一,英语则无重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