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七单元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教案2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3
2019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教案新人教版一、材教分析地位:本课作为八年级下册书的最后一课,因为不涉及本册书如外交事业、国防、科技等专题性内容,容易被忽略,但从本课所要表达的主题: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方式的改变这一角度而言,本课对于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来讲又尤为重要。
作用:总结归纳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的重大变化,让学生从现实生活角度列举实例去切身体会这种变化既是本课的特色也是本课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新课程要求以能力目标为主导组织教学,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
八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的累积和是非分辨能力,因此本节内容的教学以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模式进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和学生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
2、过程与方法:安排学生按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分组查找相关的图片、实物资料,摘取资料进行整理,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利用电脑进行文字、图片、多媒体资源的整合制成多媒体课件,演示改革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
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多方面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这是改革开放政策的胜利。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3)认识我国就业制度的改革, 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正确观念。
逐步建立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巨大变化。
第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了解改革开放后人们在生活方式、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的变化。
2. 掌握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了解从“旧四大件”到“新四大件”的演变,让学生深刻体会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导入新课学习。
2.通过不同年代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图片,让学生掌握和体会我国生活方式的发展历程。
3.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出我国改革开放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会我国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 通过就业制度变化的学习,激发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主要讲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生活水平的巨大提高。
通过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状况的比较,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化,来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性及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
以就业制度的变化来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三.教学重点改革开放后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巨大变化。
四.教学难点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及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五.教学准备:1.搜集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的图片,并制成幻灯片。
2.让学生熟悉有关从“旧四大件”到“新四大件”演变的事例。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出示图片:“旧四大件”与“新四大件”及今天人们熟悉的手机、汽车、电脑等。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来看一组图片,你知道这都是什么物品吗?【学生回答】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手表【教师过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改革开放前结婚时的三转一响---“旧四大件”,我们再来看一组同学们熟悉的物品: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这是人们说改革开放后的结婚“新四大件”。
再来看一下今天我们还常见到的:手机、电脑和汽车。
今天我们就一起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具体来了解体会一下我国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第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下面请同学们进入自主学习环节,认真阅读教材后思考预习提纲的题目。
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培养学生用数字、数据、图片、图像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和学生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客观地评价我国的就业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以及利用电脑让学生学会从互联网上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课前发给学生调查表,让学生按衣、食、住、行四个方面从亲人、邻居等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他们所熟悉的人们生活的变化,对比自己今天的生活。
并收集当年的票证、老照片等在课堂上展示。
让学生学会从互联网上查找资料。
上网查找相关的文字、图片、实物资料,或者查找相关书籍,摘取资料,进行整理,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课上让学生组内展示、总结调查结果,选出优秀调查员代表小组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多方面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中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胜利。
树立学生爱惜粮食、拒绝浪费、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教育学生要学业有成、不断学习,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正确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巨大变化。
组织学生小组做好课前调查,课上组内展示、总结、合作探究,在交流中感受变化。
2、难点:改革开放以来,就业制度的变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学生的现场采访和教师的适时引导突破难点。
三、教学方法课前开展调查、对比法,教学开展资料展示法、讨论法、多媒体师生互动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展示粮票,并每组发一张)为什么要使用票证?何时取消使用票证?学生:物资匮乏。
改革开放以后。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教材分析]本课为八年级下册历史课本第七单元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这是八年级下册的最后一课,内容比较简单,但是比较零散,需要老师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梳理。
[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
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历史学习,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并且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
但是八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归纳能力仍待提高。
[课标要求]课标要求: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展示、小组讨论、视频播放等环节,让学生充分感受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
通过问题探究,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利用表格归纳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以及利用数字、数据、图片、图像等资料进行分析对比,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教学思路】[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
突出重点方法:通过小组展示和表格归纳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掌握重点。
2、教学难点:对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突破难点方法:通过结合生活实例以及习题进行讲解,突破难点。
【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1课的内容《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我们知道1978年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呢?没错,主要体现在人们的衣食住行用方面,另外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方面也有变化。
课前,我们的学习小组制作了精美的PPT,下面我们由请各个学习小组进行展示,首先由请第一二小组的代表为我们展示服饰的变迁,大家掌声欢迎。
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把握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转变,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发生的转变及社会保障体系慢慢成立和完善的情形。
客观地评判我国的就业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从而培育和提高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庞大转变。
二、难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的转变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成立和完善。
教学与方式资料展现法、对照法、教学法、谈话法、多媒体师生互动法等。
教学用具电脑、投影屏幕教学进程导入新课教师教学:过去男女谈婚论嫁,常以“四大件”作为物质基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旧四大件”早就被“新四大件”所取代,(课件展现新旧“四大件”图片)。
“四大件”的演变,足以说明咱们的生活发生了庞大转变,为何会发生这么大的转变呢?由此导入新课。
教学新课衣食住行的变迁(一)衣饰看变迁1.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
城市市民一样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
农村男子一样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侧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
2.六、七十年代人们的衣饰被称为“蓝(灰)色的海洋”这一时期人们的衣着不仅色彩和样式单调,而且数量有限,需要凭布票来购买。
3.“文化大革命”时,青青年喜爱穿绿色的军装。
4.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样式加倍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专门大的转变。
(二)日趋丰硕的饮食“民以食为天”,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吃”的方面有何转变呢?1.改革开放前,“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人们“吃”的水平也很低,营养严峻不足。
有些地址有些年份乃至难以果腹,只好以野菜、粗粮果腹。
城镇居民吃粮油要凭票供给,居民天天只能凭粮票、肉票、菜票等获取有限的食物。
2.改革开放后,大米等精细口粮成为人们的主食,蔬菜种类日渐丰硕,90年代营养搭配、绿色食物、膳食平稳成为百姓饮食“主旋律”。
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在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是改革开放使人们在社会生活方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培养学生用数字、数据、图片、图像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
教学重点:在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住、行方面的变化。
教学难点:对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学生阅读导入框,找出新旧四大件旧四件: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新四件: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空调新新四件:电脑、汽车、手机、住房三、衣、食、住、行的变化1、课堂小访问(1)你有什么颜色的衣服:____红色、黄色、蓝色、白色……(2)你有什么款式的衣服:____牛仔装、运动装、西装、T恤、裙子……2、衣50年代:中山装、列宁装60、70年代:蓝灰色的海洋,色彩、样式单调80年代:中国大陆第一支时装模特队出访欧洲,时装表演灰飞烟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90年代:绚丽多彩、时尚个性展示我们本校走上国际T台的名模风采_____游天翼展示本班学生的服装表演3、食改革开放前,需要凭票供应粮食,你能说明原因吗?____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改革开放后,食物琳琅满目,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
学生阅读材料,小组讨论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是为了生存不得不吃野菜,作为粮食不足的补充。
材料二:是因为生活水平提高,开始重视营养全面和均衡。
4、住让学生说一说你看到过以前农村的住房土房、毛草房、砖瓦房中国第一村____华西村率先进入小康社会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让更多的人能买到合适的住房。
5、行从过去的步行、自行车、摩托车、汽车、飞机学生议一议:你从图片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____公交优先;发展地铁、轻轨;大力进行城市道路建设;实行限行政策……四、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就业:统包统配,“铁饭碗”____自主就业说一说:什么是“铁饭碗”?“铁饭碗”有什么弊端?社会保障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五、人们生活方式变化的原因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不断丰富,生活水平的提高六、课堂练习(一)、选择题1.词语往往是一个特定时代的反映,下列词语哪个不属于21世纪()A.炒鱿鱼B.跳槽C.公开招聘D.铁饭碗2. 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不可能看见的是()A.人们在街上排队购买所有物品B.人们的服装只有简单的灰、蓝色C.人们大多住简陋狭窄的房子D.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奔驰3. 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于时间的掌握发生着变化:50年代看天上,70年代看墙上,80年代看手上,90年代看腰上,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我国人民的习惯发生了变化B.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C.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D.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二)、材料题材料一:20世纪60年代,每月只有3两的油和肉,当时一些机关工作者常成群结队到山区郊外挖野生植物的茎,把它们磨成粉末,来弥补粮食定量不足!材料二:近几年,吃野菜成为时髦。
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一、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1)以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2)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3)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从互联网上查找资料,培养用数据、图片等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创设的四个情景:野菜当“食物”、镜头看“衣服”、调研探“住房”、数据读“出行”,借助图片、数据、史料等知道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迁;从互联网上查找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进行整理,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到20世纪末,我国在整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通过学习,理解就业制度的变化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是改革深入的一种表现,认识到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最后一课,讲述的是建国以来人们生活的变化情况,突出了社会生活随着改革开放发生巨变的特点。
从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方式的极大改变这一角度而言,本课对于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来讲极其重要。
本课内容丰富生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情分析:学生出生时改革开放已二十多年,学生对于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变没有切身的感受。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比较强;但历史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不强,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相对较弱,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本课的教学设计不能停留在仅让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发生巨变的表现,还要引导学生分析发生巨变的背后原因,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的变化,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培养学生用图片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历发展观和进步观。
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②通过本课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我国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培养和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及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①安排学生从衣、食、住、行、就业和社会保障五个小组查找相关资料,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②学会利用电脑制成课件,演示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的胜利。
②认识到国家关于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人才竞争的需要。
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③教育学生要适应社会变化,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1.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巨大变化。
组织学生分五个小组学习,合作探究,在交流中感受变化。
2.难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的变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学生的社会调查和教师的适时引导突破难点。
教学方法①资料展示法②谈话法③小组合作探究法④多媒体互动教学法学生学法鼓励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动口的习惯。
教学准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MTV《越来越好》,教师引导学生:一曲《越来越好》唱出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内容探究:课件显示课题: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组织学生分成五组,选出讲解员,依次讲解衣、食、住、行、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变化。
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发生的变化及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情况。
客观地评价我国的就业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巨大变化。
2、难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的变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教学与方法
资料展示法、对比法、讲授法、谈话法、多媒体师生互动法等。
教学用具
电脑、投影屏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讲授:过去男女谈婚论嫁,常以“四大件”作为物质基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旧四大件”早就被“新四大件”所取代,(课件展示新旧“四大件”图片)。
“四大件”的演变,足以说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衣食住行的变迁
(一)服饰看变迁
1.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
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
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
2.六、七十年代人们的服饰被称为“蓝(灰)色的海洋”这一时期人们的衣着不仅色彩和样式单调,而且数量有限,需要凭布票来购买。
3.“文化大革命”时,青少年喜欢穿绿色的军装。
4.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日益丰富的饮食
“民以食为天”,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吃”的方面有何变化呢?
1.改革开放前,“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人们“吃”的水平也很低,营养严重不足。
有些地方有些年份甚至难以果腹,只好以野菜、粗粮充饥。
城镇居民吃粮油要凭票供应,居民每天只能凭粮票、肉票、菜票等获取有限的食物。
2.改革开放后,大米等精细口粮成为人们的主食,蔬菜种类日渐丰富,90年代营养搭配、绿色食品、膳食平衡成为百姓饮食“主旋律”。
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吃出营养、吃出文化、吃出健康。
教师过渡:人们常说,我们现在吃得好了,穿得好了,住得也好了,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怎样的改善呢?
(三)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1. 人均居住面积: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1978年人均居住面积,城镇只有3.6平方米,农村是8.1平方米。
改革开放后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十几年里,中国的城市面貌和百姓住房条件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到2000年,人均居住面积,城镇超过了10平方米,农村超过24平方米。
提问:你在家里有独立的房间吗?请说说你家现在的居住条件怎样?
2.配套设施、房屋装修:改革开放前随处可见破旧木板房,改革开放后逐步被外表装饰漂亮的楼房所取代。
城镇居民住上了高楼大厦,而且装饰讲究,宽敞明亮,中国农村的住房变化同样令人吃惊。
(四)四通八达的交通
改革开放前,农村靠畜力和步行,城市靠公共汽车和自行车,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乘出租汽车和开私家车的人多了起来,除此之外,我国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坐飞机不再是件稀罕事,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也占了一定的比重,说明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和改革前交通工具紧张,道路拥挤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提问:
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汽车的发展,随之带来了什么严重的问题?
2、如何缓解城市中交通堵塞和环境污染问题
教师过渡:了解完了衣食住行状况,我们再来看一下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两个内容:就业和社会保障
提问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提问2:铁饭碗要不要打破?为什么?
提问3:对于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弱势群体”应该怎么帮助?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正是由于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
人民的生活水平才有了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