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第七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2
《新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苏明清(福建省仙游金石中学,福建仙游351200)【关健词】:能力导向新航路的开辟“教、学、考”三位一体一.教学设计的背景与理念《新航路的开辟》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七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高考考纲的要求是: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如何将课标与考纲,教学与考试融为一体,以构建学生主动乐学、优质高效、提升能力、适应高考和未来发展的有效课堂教学呢?基于2013年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年会“激发广大高中历史教师聚焦历史课堂、钻研历史教学、促进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和历史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题要求,结合我校承担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国家级课题《能力导向的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教学实验,领会学校“先导后学,合作探究”课改精神,探究“教、学、考”三位一体的历史课堂课改背景下撰写此教学设计的。
“教、学、考”三位一体的历史课堂教学,即:将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与学的考评融为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减负增效;直达高考”。
具体要求教师必须按《导学案》上课,做到“定目标、快节奏、大容量,讲练结合、当堂训练”,突出“知识当堂消化”的原则,实现当堂达标,完成教学任务;做到“超前断后”(课前有预习、课后无作业),切实减轻学生课外负担,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把校外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
二、教学资源分析(一)学情分析我校属于福建省唯一一所二级达标的民办学校,现代教育设备较为齐备,网络环境良好。
自2010年秋季开始,我校全面推行课堂教学改革,各科均按自编的“先导后学.合作探究”的《导学案》进行上课,加上我校自初中以来就一直用多媒体上课以及高一学生的思想活跃,兴趣广泛,乐于表现,善于思考,理性思维能力已有较大提高的特点,学生总体对历史“先学后导,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与自主能力具有一定的基础。
第七课徐扬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进程、主要成就及引起的变化。
⑵理解英国殖民扩张与工业革命的关系。
⑶探究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工业革命在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作用的分析,培养同学们阅读教材、知识重组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工业文明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工业文明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二、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涉及人类文明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型的重大问题,是学习本册教材的关键内容之一。
教材编排充分体现了教材前言对经济史学习方法的指导,从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手段和生产形式的演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形式的变化三个方面阐释了工业革命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作用。
第一目从生产工具的角度阐释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
第二目从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的演进的角度,阐发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
第三目从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生产结构和经济运行方式的角度阐发工业革命的影响与意义。
重点: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难点:理解工业革命历史时期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历史情境教学法、对比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哪个国家最终确立了霸权地位,成为了“日不落帝国”?既然扫清了障碍,拥有了最多的殖民地,那英国下一步将做什么呢?——追求更多的财富和利益。
(二)讲授新课一、从珍妮机到蒸汽机(生产工具)对财富的需导致了生产贸易的发展,从而刺激了技术的革新。
于是飞梭、珍妮机、蒸汽机等生产工具出现,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思考:通过多媒体课件图片展示蒸汽机的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让学生结合教材分析蒸汽机的发明对人类社会有何影响?⑴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革新⑵带动了许多工业部门的发展。
⑶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
⑷推动了生产方式的进步。
思维拓展:为什么将之称为革命?革命可以是政治领域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的巨变,也可以是生产力进步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变,这样就为展开教材三个方面的论述确定一个师生认可的思维平台。
必修二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开辟新航路的原因、条件和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新航路的开辟,使学生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虽然为欧洲殖民者开辟了殖民掠夺的道路,但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它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进步,从而培养了学生运用辩正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新航路的开辟,使学生认识到开辟新航路既需要物质、科技条件更需要决心和勇气,从而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风险意识【学习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经过和影响。
【学习难点】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关系。
【使用说明】由各学习小组组长带领大家按时完成;认真书写,认真审题,注意规范。
【自主学习】一、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材料一经过近千年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由于社会上流通的货币奇缺,严重地制约了资本的积累。
当时欧洲使用的货币主要是金币,黄金又是重要的装饰品,是财富的象征,所以人们对它的欲望是无穷的,而欧洲每年的黄金开采量却非常有限。
材料二15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兴起,占领了巴尔干、小亚及克里米亚等地,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传统商路,不仅加紧扩张,进行海盗劫掠,而且对过往商品征收苛税。
因而,从这时起运抵欧洲的商品,数量大减,价格昂贵,一般商品的价格提高八倍至十倍。
材料三“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需要的第一件东西。
”——恩格斯材料四“黄金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可以为所欲为,做到一切。
有了黄金,可以把灵魂送上天堂”。
——哥伦布材料五15世纪末期,欧洲已经形成比较强大的民族国家,如英国、法国、葡萄牙和西班牙。
任何事业都可以在国家的赞助下进行。
当时的天文地理知识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古希腊地理学家的地圆学说日益流行,在航海方面,欧洲的造船技术得到了很大改善,中国发明的罗盘针在欧洲已经得到了应用,在大海中航行可以不迷失方向,这使远程航海成为可能。
第7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编写:程庆林审核:王娟【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课前:通读课本,填写预习案,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组长负责检查初改后收齐上交。
2.课上: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展示成果、组际点评,完成训练案。
3.课后:整理导学案,当天收交。
【学习目标】课标:掌握新航路开辟的社会背景、过程概况和历史影响。
1、简述出新航路开辟的社会背景;小组成员间能够互相叙述出新航路开辟的过程;熟记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通过史料分析、互动探究等总结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通过地图动态演示、表格归纳新航路开辟的过程;通学习用辩证的方法评价事件。
3、学习欧洲航海家探索精神和进取的性格。
【重点、难点】重点: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难点: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课前预习案(预习新知,落实基础)【知识梳理】梳理教材促进新知落实知识导学预习自测一.背景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⑴经济原因:商品经济的逐渐发展,欧洲人渴望得到更多的和来自东方的贵重商品。
⑵政治原因:欧洲各国君主依仗武力,强化王权,积极。
⑶精神动力:基督教会为了传教,不惜使用武力进行“圣战”,这成为欧洲人向海外扩张的一个重要。
⑷直接原因:欧洲对东方的贸易一直是贸易。
经过印度商人、阿拉伯商人和意大利商人倒手,价格昂贵。
欧洲的贵族和商人渴望另辟一条抵达的商路,发财致富。
2.新航路开辟的条件⑴客观条件:欧洲人在造船和航海技术方面取得很大进步,具备了的条件。
开辟新航路1.16世纪一位外交官说,在对东方的探险中,“宗教提供借口,而黄金提供动机”。
这反映了当时()A、寻找黄金是为了传播基督教B、输出黄金是为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式C、黄金是推行外交的唯一手段D、追求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推动力之一2.1520年,一位萨克森商人在里斯本买到了许多玉米回去赚了大钱,他讲“要感谢上帝……”,另一位商人说:你1.在葡萄牙王室支持下的航海活动(1)迪亚士——第一次到达。
1487年,迪亚土率领三艘轻便帆船抵达非洲最南端的海角,将其命名为风暴角,回国后葡萄牙国王将其重新命名为好望角。
第七课第一次工业革命【学习目标】1.掌握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进程和影响,理解英国的殖民扩张与与英国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及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的关系。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生阅读教材获取信息能力和分析材料的能力3.认识到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及工业文明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学习重点】工业革命的影响【学习难点】工业革命对资木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预习案----------------------------------------------------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本课介绍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的基本进程,阐述了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第一目介绍了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棉纺织首先出现的技术发明和革新创造,蒸汽机的广泛运用及其影响;第二目介绍工业革命对英国产生的直接影响;第三目简单的介绍了工业革命从英国拓展至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概况,重点介绍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推动作用。
2、依据教材助读进行知识梳理,熟记基础知识。
完成预习自测题目,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示出来,并写在“我的疑问处”,以备上课集体讨论。
-、教材助读一、第一次工业革命:(一)条件:1. ____________________ 政治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 进一步发展,英国,经济发展迅速。
2.劳动力:圈地运动,使许多农民被迫离开土地,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
3. __________________ 技术: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金:许多人把在殖民掠夺中获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投资于手工工场。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市场:殖民地为英国提供了广阔的。
第七课
徐扬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进程、主要成就及引起的变化。
⑵理解英国殖民扩张与工业革命的关系。
⑶探究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工业革命在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作用的分析,培养同学们阅读教材、知识重组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工业文明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工业文明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涉及人类文明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型的重大问题,是学习本册教材的关键内容之一。
教材编排充分体现了教材前言对经济史学习方法的指导,从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手段和生产形式的演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形式的变化三个方面阐释了工业革命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作用。
第一目从生产工具的角度阐释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
第二目从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的演进的角度,阐发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
第三目从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生产结构和经济运行方式的角度阐发工业革命的影响与意义。
重点: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难点:理解工业革命历史时期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历史情境教学法、对比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哪个国家最终确立了霸权地位,成为了“日不落帝国”?既然扫清了障碍,拥有了最多的殖民地,那英国下一步将做什么呢?——追求更多的财富和利益。
(二)讲授新课
一、从珍妮机到蒸汽机(生产工具)
对财富的需导致了生产贸易的发展,从而刺激了技术的革新。
于是飞梭、珍妮机、蒸汽机等生产工具出现,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思考:通过多媒体课件图片展示蒸汽机的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让学生结合教材分析蒸汽机的发明对人类社会有何影响?
⑴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革新
⑵带动了许多工业部门的发展。
⑶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
⑷推动了生产方式的进步。
思维拓展:
为什么将之称为革命?
革命可以是政治领域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的巨变,也可以是生产力进步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变,这样就为展开教材三个方面的论述确定一个师生认可的思维平台。
二、从工场到工厂(组织形式)
(一)工场和工厂的异同?
相同:性质相同
不同:发展层次不同(生产方式、组织方式、规模效率等方面)
(二)工厂生产制度的影响
1、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共
带动工业化、城市化浪潮
2、社会关系和社会意识的变动
两大阶级出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传播
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一)工业革命的拓展
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随后,法、美两国也相继完成工业革命(二)工业革命改变世界
19世纪后期,一个以欧美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为全球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的沟通和未来全球一体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五、思考与讨论
让学生结合上一课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
⑴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市场。
⑵圈地运动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⑶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
⑷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政治保障。
六、布置作业
预习下一课第二次工业革命,并思考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