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嘴杨巴课本剧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4
课本剧剧本:《好嘴杨巴》中学语文课本剧剧本人物:杨七——擅长做茶汤,少言杨八——擅长交际,能说会道知府大人——擅长拍马屁师爷——知府的应声虫李鸿章——官气十足场景:场景一:杨家茶汤场景二:天津某府衙场景三:招待中堂大人场景一:杨家茶汤(条幅“杨家茶汤”)杨七(偏胖较黑较矮):我叫杨七。
杨巴(偏瘦较白较高):我叫杨巴,比他小一点点,所以也叫杨八。
杨七:我俩不是兄弟。
杨巴:虽然我们同姓不同宗,无亲也无故,但是我俩胜似兄弟。
杨七:我擅长做茶汤。
杨巴:我擅长卖茶汤。
我们的茶汤,一个字,爽;两个字,超爽;三个字:爽歪歪。
杨七:我俩配合得很好。
杨巴:他在厨房里头做茶汤,我在外边卖茶汤;我们既是老板又是伙计。
杨七:我们的小吃卖得很好。
杨巴:我们的茶汤是远近闻名,我们的小吃比一些大买卖还要红火。
毫不吹牛的说,我们的小吃要说是津门第二,没有谁敢说是第一了。
杨七:做茶汤,有诀窍,秫米面,先沏好;炒芝麻,带焦黄,别太糊,适粗细;层层撒,味道香。
杨巴:手艺再高,东西再好,要吹不少。
三分的活,七分的说。
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左右逢源,生意通达,财源广进。
杨巴:卖茶汤咯。
(杨七杨巴下)场景二:天津某府县衙师爷:知府大人,不好了,不好了。
知府:身为师爷,慌成这个样子,成何体统?师爷:大人教训的是。
但是,中堂大人到我们这里视察来了。
知府:中堂大人……,啊,中堂大人来了啊,怎么不快点说呢,混帐东西。
师爷,大人……知府:别说了,得想法子,把中堂大人哄高兴,只要他高兴了,我们以后就可以飞黄腾达了,吃香的喝辣的,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师爷:那是,那是。
希望大人那个时候别忘了小人。
知府:先别想那么多,等把这关过了再说。
你说我们怎么招待才比较合适呢?师爷:大人,要不,我们先让中堂大人听一段我们天津的小曲儿莲花落。
等他饶有兴致,满心欢喜,撒泡热尿,身爽腹空的时候,我们再给他上点吃的,那不就妥了吗?知府:嗯,这倒是个法子,但是,上什么吃的才好呢?师爷:鲍鱼燕窝熊掌……知府:不行,不行。
好嘴杨巴一、导入新课——引出“好”:同学们,凭你的理解,什么样的“嘴”才称得上是“好嘴”?(教师鼓励学生谈出不同的理解,比如滔滔不绝的、左右逢源的、咄咄逼人的、拍马逢迎的、妙语连珠的、一语中的的……)对,我们通常说他有一张“巧嘴”,有一张“好嘴”就是因为他所说出的话让人感觉咄咄逼人、或滔滔不绝等。
但是,在冯骥才的一则故事里,主人公杨巴只说了一句话,又怎么能称得上是“好嘴”呢?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个疑惑,就在冯骥才的指引下,去一趟天津卫,来看一出好戏。
[幻灯片1] (那么,让我们在带着疑惑去天津卫看好戏之前,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谁能来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填写这几个空,先让大家了解一下作者?)[幻灯片2] 1、走近作者:(大屏幕展示)•本文作者是当代作家________,他以写知识分子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短篇小说《_________ 》,中篇小说《____》《____》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
他的小说集《俗世奇人》共收录了二十篇作品,可以说每篇写一个人物。
(咱们了解完作者后,谁再来帮这几个字词注注音。
)[幻灯(好,看来大家的预习情况还是不错的,希望能够再接再励。
)整体感知:(讲述好嘴之“好”)复述故事:[幻灯片4]( 接下来,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试着复述故事的情节。
要求:说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好,读完后谁来试着复述一下本文的故事情节)略:(秦)详:(三班)(通过这两位同学的复述,我们已经很清楚了本文的故事情节。
)2.课本剧的表演:(那么,接着让我们带着刚开始的那个疑惑,,去一趟天津卫,来走入这出好戏,请看:3、(那么,咱们结合同学们的精彩表演以及本文的内容说说:)[幻灯片6]合作探究:(探究好嘴之“好”)(那么,说杨巴是“好嘴”,其实作者就让他说了一句话,又怎么能称得上是“好嘴”呢?)[幻灯片7](接着,由同学们分组深处探究,杨巴的嘴到底“好”在哪?来揭开我们心中的疑惑,根据提示分三大组讨论,第一组:从说话的难度看,在当时的情况下分析,杨巴说话有怎样的难度、第二组:从所说的这句话妙在何处分析、第三组:从杨巴所说话的效果来分析。
《俗世奇人》课本剧第一幕挑衅时间:咸丰年间下雨的一天地点:天庆馆内人物:泥人张,店小二,海张五,随从甲,随从乙,客人甲,客人乙背景:一天下午,天下着雨,泥人张独自坐在天庆馆里喝酒。
画外音:泥人张边饮酒,边观察食客,边上人在做什么他都不管。
海张五:(挺着肚子,眼睛轻蔑地往店里一扫)今儿就这吧!平常大鱼大肉吃多了,今儿爷我换换口味!只是这人……随从甲(立刻心领神会)喂!让让,让让,你,那儿去,你们三个,滚到一边。
小二,小二,张五爷来了,怎么还不招呼呀?店小二:(满脸堆笑地跑来)哟!真不好意思,益照临的张五爷?稀客,稀客,来,张五爷这总共三位,里边请——请到上等雅座!客人甲:哎!这人谁呀,排场这么大!客人乙:(用手放嘴前)嘘!你小声点。
这人呀!当下,城里城外最冲的要算这靠着贩盐赚下金山的张锦文。
他当年由于喂盛京将军海仁卖命,被海大人收为义子,排行老五,所以大伙背后都叫他“海张五”!在天津卫这个地方,谁有钱谁横,官儿也怕三分。
客人甲:(恍然大悟)噢!怪不得那么傲!客人乙:这种人咱们最好别理,吃完快走喽!泥人张:(用眼睛不屑地瞥了海张五一眼)今个呀!这里又要不清净了!海张五:哎!(斜着眼睛)那老头好像不把我看在眼里,他谁呀!随从甲:听说是个捏泥的,不如……(随即发出一阵坏笑)随从乙:好呀!(尖细着嗓子)他呀!台下一边看戏一边手在袖子里捏泥人。
捏完拿出一瞧,台上嘛样,他捏的嘛样!海张五;(立即接道,嗓门又出粗又大)在哪里?袖子里?我看是在裤裆里捏吧!哈哈哈!随从甲、乙:(附和着)哈哈!大人说得对!哈哈……!客人乙:嘿!这下好戏可开场喽!海张五不知道,这泥人张也不是好欺负的!泥人张:(左手伸到桌下,打鞋底下下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着酒杯,左手却摆弄着那团泥巴。
)唉!坐了那么久,活动一下筋骨也好!(把泥团往桌上一戳。
)小二,结帐!客人甲:咱看看去!走向泥人张的桌边)客人乙:唉!别,少惹……客人甲(小声地):哟,瓢似的脑袋,小鼓眼儿,一脸狂气!不是海张五嘛!哈哈!真像!哈哈!哈哈哈!店小二:(小声,忍住笑)您老惹了他,小心喽!泥人张:不怕,您瞧着吧!海张五:(没好气地)就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
初中语文好嘴杨巴教案优秀范文初中语文好嘴杨巴教案优秀范文一——引出“好”:凭你的理解,什么样的“嘴”才称得上是“好嘴”?最好能举个例子。
但是,在冯骥才《俗世奇人?好嘴杨巴》的一则故事里,主人公杨巴只说了一句话,又怎么能称得上是“好嘴”呢?整体感知“好”突破。
因是略读课文,所以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主。
5.也可把本文作为语言材料,用编演课本剧、说书等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兴趣盎然地学习。
导入新课——引出“好”:凭你的理解,什么样的“嘴”才称得上是“好嘴”?最好能举个例子。
但是,在冯骥才的一则故事里,主人公杨巴只说了一句话,又怎么能称得上是“好嘴”呢?整体感知——讲述“好”: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杨巴、杨七、李鸿章。
请选择一个人物的角度,揣摩他的心理活动,尽量保持原有的语言风格,用第一人称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有的是写各地节日风俗,有的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本文则属于后者。
它讲述的是两位天津市井奇人杨七和杨巴的故事。
小说开篇就点明了两位主人公的奇特之处:他们俩个不是兄弟却赛似兄弟,经营茶厂生意时,一个在内“闷头制作”,一个“专管外场照应”,配合得宜,各得其所,硬是“把稀松平常的街头小吃”闹得比大买卖还红火。
第二段概说杨七手艺好,然后三、四两段详写杨七制作茶汤的两个绝活:一个是撒芝麻的技巧,盛半碗秫米面后便撒一次芝麻,沏好后又撒一次芝麻,这样喝到碗底都有香味;二是对芝麻的加工,炒和压都有严格的要求,炒到焦黄而不糊,压到粗细正好,不费嚼而又嚼头。
第五段笔锋一转以“手艺再高,东西再好,拿到生意场上必须得靠人“吹”,一个“吹”字转入到对“好嘴”的描述,重点是通过一个故事中的一句话来展现这张好嘴。
小说让杨巴在情势万分危急的情形下艰难出场,要表现一张好嘴,作者却惜墨如金,只让他说了一次话,却让李大人明白黄渣子不是脏东西,是芝麻,化解了危机,又给李鸿章留足了面子……小说的结尾却似一个矛盾,让杨巴凭借一张好嘴威名大震,却让杨七渐渐埋没,实则是为了说明手艺人在旧时代复杂的权力关系中能够存身立足的必要。
《俗世奇人好嘴杨巴[《俗世奇人》——《好嘴杨巴》教案]》摘要:复述、想象感受跌宕情节和“津味”语言提高口头表达和想象能力,(板嘴)凭你理你认什么样“嘴”才称得上是“嘴”,说杨巴是“嘴”其实作者就让他说了句话《嘴杨巴》教案教学目标复述、想象感受跌宕情节和“津味”语言提高口头表达和想象能力组合作环境下理“嘴”含义提高多角探究问题能力3对“”能有己看法提高透现象看质问题分析能力教学重目标教学难目标3 教学课课【教学流程】、导入新课——引出“” (板嘴)凭你理你认什么样“嘴”才称得上是“嘴”?能举例子(教师鼓励学生谈出不理比如滔滔不绝、左右逢、咄咄逼人、拍马逢迎、妙语连珠、语……)但是冯骥才则故事里主人公杨巴只说了句话又怎么能称得上是“嘴”呢?(板杨巴)(说明“句话”与“嘴”——课始教师就有制造学生认知上矛盾利用张力激起学生期待)二、整体感知——讲述“” 出现主要人物有杨巴、杨七、李鸿请选择人物角揣摩他心理活动尽量保持原有语言风格用人称创造性复述故事学生课分头准备;组讲取长补短; 3班复述鼓励模仿天津话讲述;师生共评(说明这种换人称创造性复述活动既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是语言“化”促进学生对故事情节和对人物心理把握)三、重研——探究“” 说杨巴是“嘴”其实作者就让他说了句话研究这“”既可以从说话难看从这句话身看也可以从说话效看还可以从他人角看请你选择角分组深入探究杨巴嘴到底“”何处?组探究全班讨论(参见“简析”部分) 3教师总结(说明这是重学生不定认识很全面深刻教师要引导拨力使学生认识到要从多角深入地看问题)四、深入理——评价“” 作者说“手艺再高东西再拿到生场上必得靠人吹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货买卖人功夫半嘴上”“杨七反倒渐渐埋没无人知晓杨巴对毫不疚因己成名靠是己张嘴李堂并没有喝茶汤呀”你怎样看待杨巴这张“嘴”?你想拥有这样张“嘴”吗?教师结这些人物封建代社会地位较低下谋生程常受到各方面轻视、排斥、剥削和挤压这种生存压力也促成了人物特殊生存策略但这又是多么无奈回答明明是李堂错却要抢着加己身上;明明己无错却要抢着恕罪这种机灵是生存空遭到挤压人格扭曲是面对生存困境顺应变是以牺牲己人格做代价(说明引导学生围绕这话题分组展开讨论或辩论力图使学生把己“摆”进教学活动由叙述、探究向评议也是种情感态渗透紧密结合延伸避免了脱离发挥发言教师要尊重学生前提下做价值观引导)五、拓展延伸——想象“” 想象段故事杨七和杨巴相识模仿“津味”语言风格讲述突出人物各领合人物各性格(说明这种补白式是次“回首”人物理、情节把握、语言运用综合训练又补救了对次要人物杨七理可以先处理练习二3、两道题让学生体会下“津味”语言风格评价要特别关人物身领和性格特)【教有所思】思得①分析从矛盾开始这课难教难浅易教学我抓住了“句话”(杨巴只说了句话)与“嘴”矛盾设计教学活动着力挖掘“”含义引导学生多角探究从而真正进入有效分析层次分析要从揭示部矛盾开始——尤其对容浅显、似望而知②活动让学生语陶醉我紧紧围绕眼“”开展了“引出‘’——讲述‘’——评价‘’——想象‘’”四语活动这四活动分别指向导入新课、整体感知、深入理和拓展延伸由课外到课由叙述到议论循序渐进逻辑严密“讲述‘’”是很有思维含量活动对学生很有挑战性特别是鼓励学生用天津话讲述学生很感兴趣“你想拥有这样张“嘴”吗?”学生发言积极异彩纷呈有说生命可贵这张嘴保全了己生命有说生命诚可贵人格价更高说话要忠己心灵还有说现今社会单凭张“嘴”还不行还要有安身立命真才实学“想象‘’”是次巧妙地“再回首”相识方法各种各样但都能尊重人物性格特轨道上进行简直是神笔思感受主要有三①主学习不够这课上下我越越感觉这思路明显缺就是预设性太强学生主发现不够从导入到感知由感知到研由研到延伸是逻辑严密、不容打破打乱系统并且都教师预设和掌控教学呈现种封闭状态开放性不够②学生准备不够“讲述”和“想象”这两活动思维含量都很高要出色完成必须充分、积极思维加工教学我有“往前赶”心理给学生预留不够充足致使有学生仓促对话准备不足“探究”活动学生很难从多角分析问题很容易架空教师要作必要提示和拨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也可以给每组提示相应角然让他们按教师提示探究③系现实不够除导入和次讨论“你想拥有这样张“嘴”吗”外再无系学生生活实际教学实践再证明教学只有从学生心灵扬帆起航处处把学生“摆进”学生才能陶醉其积极参与比如设计这样问题如换作是你你会怎么说?假设杨七杨巴就生活你区里你认他们会生活得很吗?你想分别对他们说什么?。
好嘴杨巴(课本剧)
人物:
杨七——擅长做茶汤,少言
杨八——擅长交际,能说会道
知府大人——擅长拍马屁
师爷——知府的应声虫
李鸿章——官气十足
场景:
场景一:杨家茶汤
场景二:天津某府衙
场景三:招待中堂大人
场景一:杨家茶汤
(条幅“杨家茶汤”)
杨七(偏胖较黑较矮):我叫杨七。
杨巴(偏瘦较白较高):我叫杨巴,比他小一点点,所以也叫杨八。
杨七:我俩不是兄弟。
杨巴:虽然我们同姓不同宗,无亲也无故,但是我俩胜似兄弟。
杨七:我擅长做茶汤。
杨巴:我擅长卖茶汤。
我们的茶汤,一个字,爽;两个字,超爽;三个字:爽歪歪。
杨七:我俩配合得很好。
杨巴:他在厨房里头做茶汤,我在外边卖茶汤;我们既是老板又是伙计。
杨七:我们的小吃卖得很好。
杨巴:我们的茶汤是远近闻名,我们的小吃比一些大买卖还要红火。
毫不吹牛的说,我们的小吃要说是津门第二,没有谁敢说是第一了。
杨七:做茶汤,有诀窍,秫米面,先沏好;炒芝麻,带焦黄,别太糊,适粗细;层层撒,味道香。
杨巴:手艺再高,东西再好,要吹不少。
三分的活,七分的说。
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左右逢源,生意通达,财源广进。
杨巴:卖茶汤咯。
(杨七杨巴下)
场景二:天津某府县衙
师爷:知府大人,不好了,不好了。
知府:身为师爷,慌成这个样子,成何体统?
师爷:大人教训的是。
但是,中堂大人到我们这里视察来了。
知府:中堂大人……,啊,中堂大人来了啊,怎么不快点说呢,混帐东西。
师爷,大人……
知府:别说了,得想法子,把中堂大人哄高兴,只要他高兴了,我们以后就可以飞黄腾达了,吃香的喝辣的,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师爷:那是,那是。
希望大人那个时候别忘了小人。
知府:先别想那么多,等把这关过了再说。
你说我们怎么招待才比较合适呢?
师爷:大人,要不,我们先让中堂大人听一段我们天津的小曲儿莲花落。
等他饶有兴致,满心欢喜,撒泡热尿,身爽腹空的时候,我们再给他上点吃的,那不就妥了吗?
知府:嗯,这倒是个法子,但是,上什么吃的才好呢?
师爷:鲍鱼燕窝熊掌……
知府:不行,不行。
中堂大人,那么大的官儿,在京城什么山珍海味没吃过。
我都吃腻了。
师爷:要不给中堂大人熬点鲫鱼汤,味道蛮独特的呢?
知府:鲫鱼汤,刺太多,容易卡到嗓子,那样时候我们就完蛋了。
师爷:要不给中堂大人吃点麻花?
知府:亏你想得出来这个馊主意。
炸麻花,硬邦邦的,弄不好,把中堂大人的牙齿硌了,就有我们好看了。
师爷:大人,小人实在是想不出更好的了。
知府:让我想想。
给中堂大人吃的要不卡不硬,还要有特色。
……嗯,有了,杨家茶汤。
上次我们几个不是去喝过那个茶汤的吗?回来后大家都觉得不错。
就这么决定了,给中堂大人品尝津门小吃:杨家茶汤。
(知府在前,师爷在后,下)
场景三:招待中堂大人
杨巴:运气来了,门板都挡不住。
这不,知府大人钦点,我们杨家茶汤这次闪亮登场,有机会进献给李中堂品尝。
看来,杨家茶汤冲出天津,走向全国,闻名世界,指日可待呀,期待啊期待。
杨七:兄弟,低调,小心别出什么差错啊!
杨巴:大哥,你放心,只要你把你手上的活儿使出来,别的就看我的了。
杨七:我还是有点害怕。
杨巴:怕什么。
我们的茶汤,新鲜出笼,没有任何添加剂,不伤胃口,保质保量,还实行三包,有口皆碑,远近闻名……
师爷:宣,杨七杨巴,进献杨家茶汤。
杨七杨巴(上,做端茶状):请中堂大人品汤茶。
杨七杨巴:(齐步退,垂手而立):听候中堂大人吩咐。
李鸿章(端茶,皱眉,甩手,生气):我靠,这是什么东西,黑不溜秋,黄不拉几,浑汤寡水的。
师爷知府(下跪)
知府:师爷,怎么啦?
师爷:老爷,我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儿啊!
杨七杨巴(下跪)
杨巴: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怒了大人。
大人不计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边说边叩头)
李鸿章(侧身,独白):我晕啊,想我堂堂一品官员,竟然误把这汤茶里的碎芝麻当成了脏东西。
全靠这小子机敏,揣着明白装糊涂,既让我知道了原委,没冤枉好人,又给了我面子,还往他自己身上揽错,高,人才啊。
我一定要好好奖赏他。
李中堂(正身):不知者无罪!虽然我不喜欢吃碎芝麻,但你们的茶汤名满津门,也该嘉奖!来人啊,赏银一百两!
杨七杨巴:谢老爷!(下)
知府(小声):毛病,茶汤不爱吃,反倒打赏那么多的钱。
这么多的钱不都是我出吗?真搞不懂!
师爷(小声):中堂大人是不是个傻子哟?!
(李鸿章,知府,师爷,杨七,杨八,下)
屏幕由“杨家茶汤”换成“杨巴茶汤”(落款:李鸿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