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与写意——中国花鸟画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334.27 KB
- 文档页数:16
《抒情与写意——中国花鸟画》教案课题:抒情与写意-——中国花鸟画年级:七年级课型:欣赏·评述课时:总2课时(此为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花鸟画是中国画的主要画科。
本课通过花鸟画作品的赏析,学生感悟中国画古代艺术的博大精深。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来自不同学校,在农村,有些小学没有专业美术教师,很多的美术课仅仅临摹课本图片或自己来画画,所以,绝大部分学生对美术欣赏课接触的较少,这节课是进入初中的第一节欣赏课,主要教会学生怎样欣赏美术作品。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中国花鸟画,以及花鸟画发展的基本概况。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探究学习的水平,通过对中国花鸟画相关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花鸟画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并进一步理解写意花鸟画与工笔花鸟画的不同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国花鸟画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中国画有一个更全面的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花鸟画发展的基本概况及中国花鸟画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难点: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工笔花鸟画与写意花鸟画不同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学生分析作品往往有很多的变化,课就很生动。
当然也有不尽人意或者不够完善的地方。
所以从教师角度来说,往往比你自己讲一堂还辛苦。
因为你始料不及的很多问题会在这堂课出现。
那么这种教学方式得到的最大体会和收获是什么?第一个是这种教学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就是如何在现代的环境当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知识的那种热情,我觉得通过这个课程得到一些有效的提高。
第二个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我教育的对象——学生,认识了他们的想法,他们的能力以及他们对现代社会的认识。
第三点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形式。
花鸟画的艺术创作解读花鸟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其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自古以来就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
由于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刻的内涵,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创作。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分析解读花鸟画的艺术创作。
一、构图与选材花鸟画的构图精细,选材讲究。
在构图方面,花鸟画通常采用独特的对称、居中、对角线等构图手法,给人以平衡、和谐、美感的感受。
选材方面,则注重物象的独特之处,常常选择形态美观,移步生姿,寓意深刻的花鸟作为表现对象。
同时,花鸟画在选材时还会融入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在花卉中选取具有美好寓意的牡丹、菊花等作为创作对象,在鸟类中则选取善良和美、贵气高洁的孔雀、仙鹤等元素。
二、符号与意蕴花鸟画具有丰富的文化符号和内涵。
在花鸟画创作中,表现对象除了要求具有美感外,还需要富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例如在画红梅时,红色象征着喜庆、如意、吉祥,梅花在文化上则代表着坚贞、豁达、独立;在画牡丹时,除了展现牡丹的美丽外,还寓意着富贵、春华秋实、国之荣昌。
此外,在花鸟画中还有许多相互呼应的符号,例如苍鹰、松树、寿桃等,其意蕴十分丰富。
三、意境与抒情花鸟画是不仅是一种艺术创作,也是寄托了画家情感和意境的表现方式。
画家在创作之时,会将自己的情感、体验、经历等具体化、形象化,从而达到表白思想、情感、境界的目的。
花鸟画中常常有着深邃的意境,例如《千里江山图》就展现了江山万里、雄浑壮阔的大漠风光,让人由画面中感受到作者所传递的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心情。
此外,在花鸟画中还有一些抒情的作品,例如文徵明的《鹦鹉图》、白玉蟾的《荷花鱼》等,它们不仅表现了花鸟的美,更是画家对生命、美好、思想的赞美和表达。
四、技法与创新花鸟画中的技法精湛,创新程度也很高。
画家在掌握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还会根据自己的创新思路,创造出许多新的表现手法。
例如王铎的“潇洒写法”、陈抟的“渲染法”、吴昌硕的“皴法”等,它们不仅仅是技法,更是画家对传统技法的加强和演绎。
《抒情与写意——中国花鸟画》教案教案名称:《抒情与写意,中国花鸟画》教案简介:本教案主要介绍中国传统花鸟画的特点、技法和艺术表达,通过欣赏和学习经典的花鸟画作品,培养学生欣赏和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艺术创作的兴趣。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主题创作,提高他们的审美和创作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花鸟画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2.掌握中国花鸟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手法;3.学习欣赏名家的花鸟画作品,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欣赏能力;4.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和表达能力;5.激发学生对艺术创作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第一课:中国花鸟画的历史渊源和特点1.欣赏中国古代花鸟画经典作品,介绍中国花鸟画的起源和发展;2.分析中国花鸟画的特点:取材广泛、形象逼真、用色鲜明、重视意境;3.学习用毛笔勾勒和填充的基本技法。
第二课:中国花鸟画的写意表现1.欣赏中国花鸟画中的写意作品,介绍写意画的创作思想和表现手法;2.分析写意花鸟画的特点:形象简练、笔墨自由、意境抽象;3.学习用大胆的笔触和墨色表现花鸟的技法。
第三课:欣赏中国花鸟画名家作品1.欣赏中国花鸟画名家的作品,了解他们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2.分析名家作品中的构图、用色和笔墨运用;3.学习欣赏和品味中国花鸟画的审美特点。
第四课:学生主题创作1.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花鸟题材;2.分组开展主题创作,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技法和表现手法;3.学生展示和评议,分享彼此的作品和创作心得。
教学步骤:第一课:中国花鸟画的历史渊源和特点1.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中国古代花鸟画的经典作品,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介绍中国花鸟画的起源和发展,包括其在文人画中的地位和意义。
3.分析中国花鸟画的特点,引导学生欣赏作品并进行讨论,了解其取材、形象、色彩和意境等方面的表现手法。
4.针对花鸟画的基本技法,进行示范和练习,如用毛笔勾勒和填充。
第二课:中国花鸟画的写意表现1.欣赏中国花鸟画中的写意作品,引导学生理解写意画的创作思想和表现手法。
苏少版中考美术知识点作品
1、抒情与写意——中国花鸟画赏析
1-1.中国画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科,不是简单的题材分工,而是体现一种传统人文思维。
1-2.宋代赵估的书法被称为“瘦金体”,作品《芙蓉锦鸡图》。
宋徽宗时代,是花鸟画的黄金时代。
1-3.被称为“黄家富贵”的画家是五代的黄,作品《写生珍禽图》
1-4.自号“八大山人”的画家是朱耷,作品《游鱼》,属“清四僧”之一。
1-5.《墨竹图》是宋代文同的代表作
1-6.被称为“徐熙野逸”的画家是徐熙。
1-7.《双喜图》是宋代崔白的代表作品。
1-8.中国花鸟画到了明代发展出以徐渭为代表的写意派。
“半身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是明代的徐滑为《墨葡萄图》题的一首诗,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深刻感触。
1-9.《蟹篓图》齐白石,“为万虫写像,为百鸟传神”,笔墨简洁,擅作花鸟鱼虫,尤爱虾。
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强调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1-10.清代晖寿平,善用“没骨法”作画,作品《花卉册》。
“没骨法”,直接用色彩描绘物象,不用墨笔立骨的技法。
1-11.陈之佛,代表作《松龄鹤寿图》
1-12.墨分五彩(宋):墨色的浓淡、干湿在纸上会有不同效果,如色彩一样
表现丰富。
2、熟悉的物品
2-1生活中的物品被当作绘画对象时,被称为静物。
抒情与写意——中国花鸟画赏析教材分析本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进行美术学习的第一课,属于“欣赏·评述”单元。
该单元由中华博览和世界之旅两部分组成,本册介绍的是中国花鸟画和外国静物画。
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如何分析美术作品,他们还没有系统的认识。
教师应利用多方面资源,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中外经典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学会欣赏并评述相关作品,为培养学生对艺术品形成全面的鉴赏能力奠定基础。
一、教学路径在中国画中,花鸟画是与人物、山水画鼎足而立的画科。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其不仅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而且在世界美术领域亦自成体系,独树一帜。
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花鸟画千年不衰,为广大的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
从黄筌的《写生珍禽图》、赵佶的《芙蓉锦鸡图》到文同的《墨竹图》、朱耷的《游鱼》,再到齐白石的《蟹篓图》……中国花鸟画的画家们在看似寻常的花鸟虫鱼中发现自然之美,运用笔墨色彩的技巧去表现大自然中的丰富和生动。
他们通过富于情感和生命的花鸟形象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界的认识,反映社会现实。
在画家的笔下,花鸟画不仅仅表现花鸟之美,更是把花鸟作为表达特殊情感的重要媒介,这远远超出了花鸟本身。
本课以名家画作为切入口,围绕花鸟画家如何描绘自然,又如何表达情意而展开。
让学生通过欣赏和评析,逐步理解中国花鸟画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
二、课时建议2~3课时教学内容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名家名作的欣赏,让学生们了解花鸟画用笔、用墨、用色的技巧和花鸟画家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技能目标:让学生们学习多角度欣赏花鸟画作品,并能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运用语言、文字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情感目标:通过作品赏析,让学生们体味中国花鸟画的艺术美,感受花鸟画的独特魅力,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花鸟画家怎样写形,如何表意。
教学难点:理解花鸟画抒情写意的独特表现形式。
三、教学准备教师:教材、教学多媒体课件。
学生:教材,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
赏析要点本课知识点、结构教学内容与方法■ 典雅中的寓意示例作品:《芙蓉锦鸡图》基本信息:《芙蓉锦鸡图》轴,北宋徽宗赵佶绘,绢本,设色,81.5厘米×53.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绘画内容:描绘金秋景色的花鸟画作。
图中芙蓉盛开,随风轻轻颤动,蝴蝶翩跹,相互追逐嬉戏,引得落在枝上的锦鸡回眸。
构图:画幅左侧安排了芙蓉、锦鸡,与右上轻盈飞舞的蝴蝶遥相呼应,使得错综的布局显得密中见疏,揖让有度。
用笔:全图所用双钩法线条细劲,不仅花卉枝叶和锦鸡造型准确,芙蓉为锦鸡所压的低垂摇曳之态也能如实体现。
用色:色彩晕染得层次清晰、浓淡相宜,富丽堂皇中蕴含端庄典雅的气质。
绘画特色:“形神兼备,曲尽其妙”,借物寓意,书写情怀。
宋徽宗赵佶描绘五彩斑斓的锦鸡,目的是借锦鸡的5种自然天性颂扬儒家的5种伦理道德。
宋徽宗赵佶以瘦金体题“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
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右下书款“宣和殿御制并书”,和“天下一人”的签名花押。
花押:也就是现代所谓的个人签名,徽宗的花押可谓别出心裁:写得既像结构松散的“天”字,又像一个简写的“开”字,而实际是由“天下一人”四个字组成,四笔连成。
今天我们欣赏徽宗个性十足签名的同时,似乎能感受到这位皇帝可爱率真的气质。
他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故意搞了个文字游戏,在捉弄那些不明就里的人们。
鸡在中国向有“德禽”之称,《韩诗外传》载:“鸡有五德:头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者,信也”,可见其文武兼备、仁勇俱存、信守专一的性格为世人所欣赏,难怪才艺绝代的一代帝王也会留下“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的诗句,流露出对安逸高贵之品格的赞许,由此体现了中国花鸟画的人文寓意。
背景:赵佶作为皇帝,实在是一个很大的失败者,但作为“天下一人”的艺术家,却是个很大的成功者。
作为一个热爱艺术的皇帝,他是个奢君,他为了修建华阳宫,滥增捐税,激起了民变,就连小说《水浒传》,也以他的执政期为时代背景;作为一个具有皇帝身份的艺术家,他是个“功莫大焉”之人,他扩充翰林图画院,网罗画家,兴办画学,广收古物书画,让文臣编撰《宣和书语》《宣和画语》《宣和博古图》等书,除此之外,他本人还擅长书法,独创“瘦金体”。
■ 精微与逼真示例作品:《写生珍禽图》,五代,黄筌。
基本信息:《写生珍禽图》卷,绢本设色,41.5厘米×70.8厘米,是黄筌传世的重要作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绘画内容:画家用细密的线条和浓丽的色彩描绘了大自然中的众多生灵,在尺幅不大的绢素上画了昆虫、鸟雀及龟类共24只,均匀分布,它们之间并无关联,亦无一个统一的主题。
创作背景:画面的左下角有一行小字:“付子居宝习”,由此可知,这幅《写生珍禽图》只是作者为创作而收集的素材,是交给其子黄居宝临摹练习用的一幅绘画特色:这些动物均以细劲的线条画出轮廓,然后赋以色彩,造型准确、严谨,特征鲜明。
鸟雀或静立,或展翅,或滑翔,动作各异,生动活泼;昆虫有大有小,小的虽仅似豆粒,却刻划得十分精细,须爪毕现,双翅呈透明状,鲜活如生;两只乌龟以侧上方俯视的角度进行描绘,前后的透视关系准确精到,展现了作者观察的细致,娴熟的造型能力和精湛的笔墨技巧,令人赞叹。
教法建议:中国画的表现技法主要分为工笔和写意两大类,而黄筌和徐熙分别是两种技法的代表人物。
课本中的作品可以用比较分析法进行赏析,使学生理解“黄家富贵,徐熙野逸”的含义。
■ 瞬间的气氛示例作品:《双喜图》基本信息:193.7厘米×103.4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作者:崔白,生卒年不详,北宋画家。
字子西,濠梁(今安徽凤阳东)人。
擅画花竹、禽鸟,尤工秋荷凫雁,注重写生,精于勾勒填彩,笔迹劲利如铁丝,设色淡雅,别创一种清淡疏秀之格。
绘画内容:此图写秋野景物,草树坡石:秋风飒飒,竹树摇撼,山草皆靡,风势甚烈。
两只山喜鹊,向一只野兔鸣叫示警。
一只腾空飞来助阵,一只居枝俯向鸣叫,向闯入者张翅示威;野兔知道这是威胁性不太大的鸟类,故伫足回首张绘画特色:喜鹊、野兔和树木,三者动态呼应,呈现“S”型之律动感;树木的枝叶、竹、草均受风而有倾俯之姿,更增添了活泼生动的神韵。
这种自然生态中的景象,是画家时常到郊野观察,偶然中见得,遂以精练的技法忆写稍纵即逝的景象。
整幅画面诗意浓郁,大得自然野趣。
教法建议:《双喜图》描绘的是生动有趣、稍纵即逝的自然景象。
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创设情景,发挥学生的想象,带领学生分小组进行探讨研究:崔白没有前人的画稿可临摹或参考,更没有现代人的照相机可协助,他是怎样将自然界的生态景象,通过画笔表现出来的?■ 胸有成竹示例作品:《墨竹图》基本信息:文同(1018~1079),宋代,绢本,墨笔,145.3厘米×124.6厘米。
绘画内容:《墨竹图》的画面清淡空灵,斜垂下来的一株秀竹正随风摇曳,生机盎然。
用色:文同的创意在于他以没有色彩的墨色,取代了五彩缤纷的颜色;以一种如书法般自由挥洒点画的技法,取代了传统的双钩敷色的画法;以一种抒情达意的创作方法,取代了如实描摹自然的创作方法,独创了一种图式语言。
用墨:从《墨竹图》中可见,文同是运用墨的浓淡,笔的轻重变化来作画的。
他以水墨在绢上渗透的偶然性造成墨色的层次,并以深墨为面,淡墨为背,使得画面浓淡参差、轻重错落,枝叶的向背、折旋各具姿态。
文同的墨竹画,不仅被同时代的文人画家奉为经典,而且影响了元、明、清几代的文人画家。
绘画特色:文同是以文人的风格来画竹的,迥异于北宋时期盛行的工笔重彩的写实绘画风格。
文同把画竹作为一种寄托,一种表现,一种自我实现的手段,他“凡于翰墨之间,托物寄兴,则见于水墨之戏”。
画面中的竹子,极尽“虚心有节”、“洒然清风”和“飘逸淡泊”之气韵——在那清逸的墨竹之中,蕴含着文人的情思,寄托着文人的理想品格。
以《墨竹图》的画面,对照苏轼为文同撰写的《墨君堂记》,更可以感悟文同墨竹的内涵。
教法建议:“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文同常常流连于竹林修篁之间,熟谙竹子的生长规律和形态特点,他画竹时所见之竹,已不是自然生长之竹,而是文人的“胸中之竹”。
教师可借用苏轼的题诗“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
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来引导学生理解“胸有成竹”的含义。
■ 画如其人示例作品1:《墨葡萄图》,明代,徐渭。
基本信息:纸本,墨笔,165.7厘米×64.5厘米。
绘画内容:水墨葡萄一枝,串串果实倒挂枝头,鲜嫩欲滴,形象生动。
茂盛的叶子以大块水墨点成。
绘画特色:画作风格疏放,代表了徐渭大写意花卉的风格,也是明代写意花卉高水平的杰作。
教法建议:徐渭为这幅《墨葡萄图》自题一首七绝:“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徐渭把葡萄比作明珠,又把明珠比作自己,用充满激情的水墨葡萄表达自己怀才不遇,身世坎坷的悲凉。
该作品的赏析中,题款是亮点,注意让学生仔细体会。
示例作品2:《游鱼》,清代,朱耷。
绘画特色:“墨点无多泪点多”。
教法建议:作品《游鱼》中,除了一条鱼,再无多余的内容,空白的画面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如何理解艺术的“虚实相生”、“有无相生”的意境?可以结合朱耷的其他作品,如《荷花怪鸟图》、《孔雀竹石图》、《孤禽图》和《眠鸭图》,让学生展开分析与讨论,了解八大山人的绘画艺术特色和所寄寓的思想情感,“墨点无多泪点多”——沿着他所提示的这条线索,去欣赏和理解这位画家的艺术作品。
也可以通过赏析朱耷的落款,来了解画家其人。
■ 以花鸟传情示例作品1:《花卉册》,清代,恽寿平。
基本信息:《花卉册》为恽寿平43岁时所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绘画特色:恽寿平善于用色渲染,点染并用,他以明丽淡雅代替了浓艳富丽,很快成为清代院体花鸟的正宗,为清代统治阶层所欣赏。
示例作品2:《蟹篓图》,现代,齐白石。
基本信息:33厘米×39厘米。
绘画特色:《蟹篓图》是齐白石随兴而作的小品,笔墨的趣味与生活的趣味在画面里融为一体。
教法建议:如何理解“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示例作品3:《松龄鹤寿图》,现代,陈之佛。
基本信息:148厘米×29厘米《松龄鹤寿图》是陈之佛1959年夏为建国十周年献礼而创作的,是陈之佛绘画作品中最大的一幅。
绘画内容:画中10只丹顶鹤,一字形排开,有停立,有漫步,有凝视,有回盼,各尽其态。
每只鹤都被刻画得精妙入微,身上每一丝羽毛,腿上每一片鳞甲都栩栩如生。
丹顶鹤身后是寿历千年的青松,根深叶茂。
用色:灰黄的背景、青翠的松针、洁白的羽毛,殷红的鹤顶,艳丽中透着古朴。
笔墨:以图案配色方法融入笔墨之中,采用不同底色的色纸表现主题;造型则勾染并施,或用水渍法作古干虬枝,益显作品的丰满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