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931
- 格式:doc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5
语文园地三[教学目标]1.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学会生动细致、富有感染力地讲述民间故事。
【语文要素】2.体会意思相近的俗语和成语的不同表达效果。
3.能结合示例,把牛郎织女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
【语文要素】4.背诵古诗《乞巧》。
[教学重难点]1.体会意思相近的俗语和成语的不同表达效果。
2.能结合示例,把牛郎织女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学会生动细致、富有感染力地讲述民间故事。
(重点)2.体会意思相近的俗语和成语的不同表达效果。
一、交流平台:创造性复述的方法1.谈话导入: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很多同学对民间故事产生了浓厚兴趣。
为了使我们的故事常进常新,我们可以来点儿小创作。
那么有哪些好办法呢?2.默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提示,小组内互相交流从中获取的信息。
3.小组派代表谈自己从提示中获得的讲故事的方法,教师评析并归纳出讲故事的新方法。
(1)转变角色讲故事。
《猎人海力布》是用第三人称来讲述故事,我们可以尝试用第一人称,用海力布的口吻来述说故事,那样可以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听众耳目一新。
示例:我是个猎人,名叫海力布。
我待人可热心啦,乡亲们都非常喜欢我。
有一天,我在深山里打猎,从一只老鹰嘴里救下了一条小白蛇,小白蛇是龙王的女儿。
龙王为了报答我,把嘴里含着的一颗宝石送给了我。
从此以后……引导学生把后面的故事讲完。
(2)大胆想象,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
如,《牛郎织女》中可添加老牛是如何知道织女下凡的时间的。
示例:牛郎养的这头牛是天上的金牛星下凡。
有一次金牛星和月老一起喝酒,喝到一半的时候,月老跑去上厕所,金牛星无所事事,拿起了桌子上的姻缘簿翻看起来,无意中看到了织女的姻缘。
后来金牛星因为违反天条被贬下凡,……引导学生把后面的故事讲完。
(3)变换顺序讲故事。
还可以变换情节的顺序,先讲故事中最不可思议的地方,设置一些悬念吸引听众。
如,先说有一块石头是一位猎人变的,再讲猎人海力布的故事。
《语文园地三》(课件)-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本课件,主要涉及语文知识、阅读理解、写作等方面的内容。
本篇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语文园地三》的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效果以及评价。
一、教学设计《语文园地三》分为上下两册,共计32个单元,每个单元包括课文、阅读、笔记和写作四个板块。
整本课件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点,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其中,课文板块设计合理,配以图片和图表,使学生容易理解;阅读板块则通过采用不同文章类型的综合阅读,既扩展了学生的阅读量,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笔记板块则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辨析,梳理发现语文知识规律;写作板块则通过课文和阅读的启发,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实践效果《语文园地三》作为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份教材,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获得了一定的教学实践效果。
首先,在知识呈现方面,课文板块的讲解通俗易懂,阅读板块的文章类型丰富,笔记板块的知识点串联有机,让学生有声有色地理解和吸收语文知识。
其次,在启发思考方面,课文板块和阅读板块的文章均蕴含大量的生活经验和实用知识,可以启发学生对生活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式的探索,从而提高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再者,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语文园地三》通过设计多样的写作活动,启发学生灵感、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锻炼写作能力的同时,学会认真观察、体验生活,培养出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评价在教学效果上,《语文园地三》获得了不少好评。
一方面,它的教学设计合理,使得学生能够轻松地掌握语文知识;另一方面,它注重实践,让学生有机会进行实际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锻炼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但是,《语文园地三》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它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偏低,难以满足一定水平的学生的需求;此外,它比较传统,缺少新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容易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
综上所述,《语文园地三》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中一本优秀的教材,它的设计合理、实践性强、教学效果显著。
语文园地三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和发现的能力。
2.搜集相对的词语引导学生在积累和运用中学习语言。
3.以“秋天”为主题展开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在积累和运用中学习语言。
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
a、语言引述:同学们,这一段时间我们欣赏了五彩缤纷的秋色,聆听了美妙的秋天的声音,感受到秋雨带给我们的欢乐,也体验到在秋阳中放飞风筝的乐趣。
在这美丽的秋天里,你们快乐吗?让我们进行一次快乐的展示会,把所有的快乐与大家分享,好吗?b、师生共同制订快乐展示会的规则:◇把事情过程说清楚。
◇讲的时候要有感情,把心中的快乐表现出来,使听的人受到感染。
2.快乐展示。
a、展示自己在秋天里所拍的照片或亲手所画的图画,可以张贴在教室四周墙上,全班学生一起观看、欣赏。
b、分组介绍:c、课堂展示:◇各小组代表参与课堂展示,可用实物投影的方式展示照片或图画,有感情地讲解。
◇ 评选最佳展示员。
总结:你有什么收获?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进行我的发现、读读背背的教学。
3、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积累能力。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积累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我的发现教师引趣:汉语的构词方式非常奇妙。
这堂课我们来了解一下有关颜色的词语,看看从中能发现什么。
教师可先将“黄色”和“绿色”这两组词语卡片贴在黑板上,并把学生分成男女两组,各读一组词语,看谁先有所发现。
学生交流发现:“黄色”一组词语是由“事物+颜色”这种构词方式组成;“绿色”一组词语是在“绿”字前加上表示颜色深浅的词语。
再让学生按这两个特点分别组词,丰富词汇。
让学生读“红色”与“兰色”两组词语,说说这两组词语在构词上分别有什么特点。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说“黄、红、绿、蓝”颜色的词,看哪一组说的词最多。
二、读读背背教师引述:我国的语言文字非常丰富,有时候人们常常把那些意思相近或者意思相反的词语成对的用在诗文中,用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
语文园地三
教材简介
口际交际的话题是“秋天的快乐”,要求学生交流金秋时节做的事情以及从中感受到的快乐。
这些事情可以是和爸爸妈妈或小伙伴们一起做的,也可以是自己做的,如摘果子、看红叶、放风筝、捉蛐蛐、收花生、挖泥鳅、赏菊花、秋游等活动。
习作的形式是看图写一幅秋天的图画。
课前要布置学生准备一幅画,这幅画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自己画的图画。
所选的图画一定要和秋天有关,可以是秋大的景物,也可以是人在秋季里活动的场面。
“我的发现”提供了形式相同的四组词语,每组都是以一个表示颜色的单音节词打头,接着在这四个词的后面,扩展出表示前面这种颜色的新的词语。
“读读背背”安排的是对对子,对子里所讲的事物都和秋天有关。
“我会填”的目的是训练词语的搭配,进行词语积累。
短语前面的词是状语,要求补充动词。
“趣味语文”安排的是读绕口令。
这个绕口令描写了彩霞映照大地,一群花花绿绿的鸭子在水中好戏,水花和霞光相融的美丽而有趣景象。
学习目标
1、愿意将秋天中自己觉得最快乐,印象最深的事讲给大家听。
2、乐意将自己所选图画的内容写下来,并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写好后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
3、发现表示颜色的单音节词和其他的字搭配可以组成新词,意思更加丰富,感受汉语词汇的丰富性。
4、进行词语积累。
注意词语搭配的多样性。
教学建议
本次口语交际以“秋天的快乐”为主题。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此前虽然学习了有关秋天的课文,对秋天有些感性的认识,但平时观察积累不够,因此教学目标定为先让学生在一周的时间中采用调查访问的方式收集秋天里同学们做过的有趣的事,然后课堂上进行交流,从而真切的感受到秋天带来的快乐。
目标定好之后,指导学生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进行调查、访问,这是学生与人交往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访问能力的训练。
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信息处理,使学生进行调查、访问,获得很多材料,这样汇报时比较精彩。
此后还可以将单纯的口语交际向综合性学习发展。
学生把做过的许多有趣的事交流之后,引导学生:秋天给我们带来这么多快乐,咱们有没有办法留住它呢?学生的话匣子被打开了,“画下来!”“拍下来!”“写下来!”指导学生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合适的方式,引导他们动动手。
在实际过程中开展多种活动,也是很好的方法,如编故事、朗诵会、课本剧表演等,都可以拓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交际形式也是多样的,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师生交流、全班交流等。
教学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1、能有条理地说说自己在金秋时节做的觉得最快乐、印象最深的、最感兴趣的事。
2、能把自己的快乐心情表达清楚,最好能使听的人受到感染。
设计理念:
1、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
2、全员参与,逐步提高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
3、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评价。
教学重点:能把自己的快乐心情表达清楚。
教学准备:1、教师搜集秋天里学校、班级开展各项活动的剪影。
2、音乐律动《摘果子》
第二、三课时(习作)
教学目标:
1、能按一定的顺序,把画面的内容写清楚。
2、灵活运用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
3、再次感受秋天的美好。
设计理念:
1、重视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乐于表达。
2、鼓励学生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表达方式,丰富自己的表达。
3、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抓住秋天的特点,把画面描述完整、清楚。
教学目标:
1、通过“我的发现”学习,引导发现表示颜色的单音节词和其他的字搭配可以组成新词,意思更加丰富,从中进行词语的积累,感受汉语词汇的丰富性。
2、通过“读读背背”和填空,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
3、通过“趣味语文”,感受语文的趣味性。
教学理念:
1、引导学生发现新知,发现规律,并将其运用到以后的语文学习中,使学生爱学、会学。
2、鼓励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