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
- 格式:pptx
- 大小:10.76 MB
- 文档页数:22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通⽤8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通⽤8篇) 《圆明园的毁灭》是⼈教版⼩学语⽂第九册第六单元的内容。
下⾯我们来看看《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通⽤8篇),欢迎阅读借鉴。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篇1 《圆明园的毁灭》是⼀篇阅读课⽂,课⽂描述了圆明园昔⽇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化的⽆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径的⽆⽐仇恨,激发⼈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课⽂所介绍的内容都已消失,⽆法再现,引导学⽣读⽂,感受,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的景观就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章从众⼼拱⽉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珍贵⽂物这三个⽅⾯来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在引导学⽣扎扎事实理解语⾔⽂字的基础上,这时恰当的运⽤多媒体课件就为学⽣理解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使学⽣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地了解,课件的应⽤及充分的调动了学⽣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加深了对课⽂的理解,当学⽣沉浸在圆明园的辉煌中时话锋及转,这样⼀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却被毁灭了,是谁毁灭了它?为什么会被毁灭? 指导学⽣抓住重点词语学习⽂章最后⼀段。
最后组织学⽣通读课⽂,⿎励学⽣发表⾃⼰的阅读感受和体会,有的为圆明园的毁灭⽽感到惋惜,有的是对侵略者的舞步仇恨……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篇2 《圆明园的毁灭》是⼈教版⼩学语⽂第九册第六单元的内容。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理解语⾔⽂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并了解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认识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激发学⽣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开始,我采⽤这样的激情导⼊ “有⼀把⽕曾把耻辱烙在每⼀个中国⼈的脸上,同时⼜在每⼀个中国⼈的⼼⾥烙下了深深的仇恨,这把⽕腾空燃烧的时候,他们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地看着这座万园之园被化成⼀⽚灰烬。
”采⽤这样激情的导⼊,是为了创设情境,铺设好情感场,使学⽣⼀开始就在思想上产⽣强烈的共鸣,迅速融⼊到课⽂内容中去。
《圆明园的毁灭》课文
《圆明园的毁灭》课文
圆明园是中国古代一座宏伟壮丽的皇家园林,十九世纪时曾是清朝皇室和宾客的游览胜地。
然而,这座美丽的园林在1860年遭到了毁灭,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痛楚和人类文明的损失。
圆明园的毁灭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由于清朝政府对来犯的英法联军采取了软弱无能的态度,导致了中国的国家尊严受到了严重侵犯。
英法联军在进攻北京的过程中,对圆明园进行了洗劫和烧毁,这是对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极大侮辱。
圆明园的毁灭不仅仅是一座园林的消失,更是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遭受的沉重打击。
圆明园不仅拥有精美的建筑和园林景观,还收藏了大量的艺术珍品和文物,这些文物代表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烧毁,使得这些珍贵的文物永远失去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遭受了难以弥补的损失。
圆明园的毁灭也是对人类文明的损失。
圆明园作为一座具有独特价值的园林,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之一。
它的建筑风格和艺术创作对世界各国的园林设计和建筑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而,英法联军的破坏行为使得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永远消失,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不
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的毁灭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悲伤,也让人们对侵略者的残暴行径感到永远的愤慨。
然而,圆明园的毁灭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努力保护好现有的文化遗产,让它们成为我们传承的宝贵财富,同时也要加强文化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中华民族的文化。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们的民族文明,让圆明园的毁灭成为历史上的痛楚,而不是重演的悲剧。
圆明园的毁灭优秀说课稿圆明园的毁灭优秀说课稿(通用8篇)《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4课的课文。
用反衬手法写是为了通过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观来让读者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读者的民族使命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圆明园的毁灭优秀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圆明园的毁灭优秀说课稿篇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开篇之作。
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
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圆明园的宏伟壮观和它所收藏的大量无价之宝,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精华,建筑艺术的瑰宝”;二是强盗们肆意毁坏圆明园的罪行,激起了人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
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激发起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说学情五年级的学生对语言文字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但是要对语言形成生动具体的形象还是比较困难的,也比较难把握文中爱与恨的情感,尤其是难以把这份情感升华为民族责任感。
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字里行间充分挖掘情感主线,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
依据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情况,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新词,学习“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2.以读促悟,以悟促诵,通过有感情朗读,读中想象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及被毁灭的景象。
3.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主读文、感悟、想象,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被毁灭的经过,体会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文字的理解,想象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圆明园的毁灭圆明园的毁灭是一段深深令人痛心的历史。
以下是六篇关于圆明园毁灭的文章。
文章一:圆明园之殇圆明园,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颗明珠,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宏伟的建筑。
然而,在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中国,圆明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抢劫。
宝藏楼、大都门等重要建筑被焚毁,无数珍贵的文物艺术品被劫掠一空。
今天,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成为了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痛。
文章二:圆明园的末日在圆明园的毁灭中,最为令人心碎的是1860年10月6日这一天。
英法联军闯入园中,纵火焚烧了宝藏楼、大都门等建筑物,引发了一场惨烈的火灾。
整个园区被熊熊大火吞噬,历经两天两夜的燃烧,圆明园被彻底夷为平地。
这一天注定成为中国历史上的耻辱,也是圆明园的永恒末日。
文章三:圆明园的破碎之悲圆明园,曾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瑰宝,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之一。
然而,1840年起,从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圆明园多次遭到侵略者的破坏。
其间,大量文物、宝藏被掠走,文化遗产遭到无可挽回的伤害。
这一切都是那场毁灭性的破碎之悲的见证。
文章四:圆明园的伤痕英法联军入侵中国时,圆明园成为了他们野蛮掠夺的目标。
建筑被烧毁,宝藏被抢劫,文物被摧毁,园中温润的湖泊沦为乌推鸦噪的河川。
那些曾经雄伟壮丽的景观,如今只余下那些斑驳的石碑和残破的地基。
圆明园的伤痕,深深刺痛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文章五:圆明园的哀悼圆明园的毁灭使无数宝物和文化遗产永远丧失。
作为一个有着久远历史的国家,我们深感失去这部分文化遗产的痛苦。
圆明园毁灭的消息传遍了整个中国,每一个人心中都涌起了一种哀悼之情。
我们仍然记得它曾是多么美丽、庄重的园林,描绘了中国丰富的文化和建筑精髓。
如今,我们只能通过残破的石碑和沉默的遗址去怀念它的往昔。
文章六:圆明园的重建之梦圆明园的毁灭带给中国人民深深的痛苦,同时也激起了人们对于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强烈意愿。
时至今日,圆明园的遗址成为了中国人民的心灵寄托,也成为了国家文化遗产的重要象征。
圆明园的毁灭历史的伤痛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位于中国北京市海淀区,是清代皇家园林建筑群的精华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
然而,不幸的是,圆明园在历史的洪流中遭受了被毁的命运,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深深的伤痛。
本文将深入探讨圆明园毁灭的历史背景、过程以及对人们心灵的伤痛。
一、历史背景圆明园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建筑的巅峰之作。
它集合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髓,融汇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堪称园林艺术的典范。
然而,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遭遇了一系列的外来侵略,国力衰败,政局动荡。
二、毁灭的过程1. 第一次毁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56年至1860年间,英法联军对中国进行霸权侵略,圆明园成为他们对中国抗击的象征。
1860年,英法联军攻破了北京城,他们将圆明园当作掠夺的目标。
在兵火焚烧下,圆明园遭受了巨大的破坏,珍贵的文物、艺术品被洗劫一空,无数的园林建筑化为灰烬。
中国人民流传着“烧圆明”的悲愤之声。
2. 第二次毁灭:列强侵略下的蹂躏不久之后,列强势力更加猖獗,中国遭受了更多的侵略,圆明园再度成为他们利欲熏心的对象。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洗劫圆明园,掠夺文物,摧毁园内建筑。
圆明园的毁灭深深刺痛着每一个爱国的中国人民,他们在悲恸中审视着国家的薄弱与未来的命运。
三、心灵的伤痛圆明园的毁灭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深的心灵伤痛,它代表了国家的屈辱与无助,也是对尊严与文化的践踏。
中国人民深深感受到了外国列强对中华民族的欺凌,对殖民主义的强烈反感。
圆明园被毁成为了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国人民决心保卫自己的国家和文化,追求国家的独立和强大。
然而,历史无法逆转,圆明园的毁灭成为了永远的痛点。
中国人民没有忘记过去的屈辱,努力通过发展国家实力,保护文化遗产,将历史的伤痛化作强大的力量,继续前行。
结语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道伤疤,它见证了中国的屈辱与悲痛。
然而,这段历史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与责任感。
圆明园的毁灭资料简介引言圆明园,是中国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西郊,是世界上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古代皇家园林之一。
然而,1840年到1900年间,圆明园经历了一系列的灾难,最终被彻底毁灭。
本文将简单介绍圆明园的毁灭过程和相关资料。
圆明园简介圆明园建造于清朝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皇帝的统治时期,总占地面积约350公顷。
园内的建筑、景观和艺术品集中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园林和艺术的精华。
圆明园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皇家园林区、大型宫殿区和西洋建筑区。
圆明园的毁灭过程第一次被洗劫(1840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军队趁乱进攻圆明园。
英军烧毁了大量建筑和文物,带走了许多宝贵的艺术品,导致圆明园遭受了严重的损失。
第二次被洗劫(1860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法英联军攻占北京,再次洗劫了圆明园。
他们烧毁了几乎所有的建筑,带走了无数文物和宝贵的艺术品。
圆明园遭受了巨大的破坏,成为废墟。
最终毁灭(1900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发生,圆明园成为义和团的目标之一。
他们烧毁了圆明园的大部分建筑,包括最后幸存的一些文物和艺术品。
在这次毁灭中,圆明园化为一片废墟,几乎一无所有。
相关资料由于圆明园的毁灭,大部分的建筑和文物都无法完全保存下来。
然而,一些文献记录、照片和插图仍然存在,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了解。
以下是一些关于圆明园毁灭的相关资料:1.《圆明园纪实》:该书是圆明园现存资料中保存较为完整的一部分,记录了圆明园毁灭前的建筑、景观和文物。
2.圆明园残存照片:一些摄影师在圆明园毁灭前拍摄了一些照片,这些照片成为了今天了解圆明园的重要资料之一。
3.《圆明园考古图录》:该书是对圆明园进行考古调查和记录的综合性图录,其中有一些珍贵的插图和文献材料。
4.《圆明园考古发现与研究》:这是一本关于圆明园考古发现和研究的学术论文集,其中包括了一些考古发现的详细描述和分析。
结论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巨大损失,它曾经是中国古代文明和艺术的典范。
圆明园的毁灭过程圆明园毁灭的过程1.火劫众所周知圆明园的首次大规模的`破坏是1860年,为英法联军所烧。
但焚烧以后,许多建筑还算完整。
1870年有一位德国人拍下了西洋楼景区12幅照片显示“虽惨遭破坏,依然楚楚动人”,1895年康有为游圆明园时,看到“虽草断,荒凉满目,而福山寿海,尚有无数亭殿,有白头官监守之,竟日仅能游其一角。
”需记住,参与抢劫的有不少中国人,而且带领英法联军抢劫圆明园,并出主意怂恿额尔金烧园之人,即为龚自珍的孙子龚孝拱。
后来移居上海,用从园中取来的财物嫖妓,得梅毒而死。
2.土劫后来,洋人退出,管园的太监和兵丁与窃贼展开了持续40年,没完没了的“游击战”,值钱物品被偷光后,人们又将希望寄托在散落、埋没于土中的细碎宝物上,时有谚曰“筛土、筛土、一辈子不受苦”,但这些除西洋楼的铜管被偷外,基本上未伤及建筑,并且尚留林泉山石之貌。
园内珍贵花木仍在,假山园林仍在,山形水系仍在,园墙仍在。
仍为皇家禁园。
3.木劫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清政府对圆明园失去控制,趁火打劫的人们把园内建筑、木桥的柱子锯断,用大绳拉倒,园内大小树木也滥伐殆尽。
大料做为木材,小料烧成木炭。
当时清河镇上木材堆积如山,园内碳厂林立。
经过此劫的圆明园,满园古木杂树荡然无存,但仍有山石湖泉,大水法、远赢观、西洋楼等也还在。
4.石劫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圆明园带来好运,民国初期走马灯一样更迭的军阀,都把圆明园作为取之不尽的建筑材料场,圆明园中凡能做建筑材料的东西全部被搜罗净尽,每天几百车往外拉,断断续续拉了20多年!1929年,张学良为其父建陵园,所用的石料不少就出自圆明园。
经过此劫,大水法、远赢观、西洋楼等残存建筑全成过眼烟云。
5.最后的毁灭1940年,日本占领时期,北京粮食紧张,于是鼓励开荒。
农户陆续入园平山填湖,开田种稻,圆明园的湖山之胜遂荡然无存。
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清政府对圆明园失去控制,趁火打劫的人们把园内建筑、木桥的柱子锯断,用大绳拉倒,园内大小树木也滥伐殆尽。
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不可估量的损失!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
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岛瑶台,武陵春色。
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的博物馆、艺术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
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_____________本文作者王英琦,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篇二】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圆明园的毁灭》知识点一、生字组词:毁:毁灭毁坏销毁坠毁烧毁诋毁估:估计估测低估估算估量评估拱:拱卫拱桥拱门拱手众星拱月辉:光辉辉映星月交辉金碧辉煌煌:辉煌殿:宫殿殿堂大殿桂殿兰宫陵:丘陵陵墓陵园陵寝中山陵览:阅览游览浏览展览博览群书境:环境境界国境边境身临其境宏:宏伟宏大宏观大展宏图宽宏大量唐:唐朝唐装荒唐唐突颓唐不安闯:闯进闯练闯祸闯荡闯关东闯江湖统:统一统领统率统治传统血统销:销毁报销销售花销销声匿迹奉:奉命奉献信奉奉行奉公守法二、多音字:量:liáng称量liàng量体裁衣还:hái还有huán归还三、形近字:拱(拱手)供(提供)境(环境)镜(镜子)销(报销)消(消失)四、词语解释:不可估量:本文中指圆明园的毁灭损失巨大,无法计算。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优秀9篇)《圆明园的毁灭》语文教案篇一《圆明园的毁灭》是小学语文的课文。
用对比手法写是为了通过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观来让读者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读者的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一、教学目标:1、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练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
3、学会本课11个生字,13个生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三、四自然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了解它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三、教学准备:1、利用计算机教室,网上查询相关资料。
2、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交流网上搜集的资料;理清写作思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提出并解决部分疑难问题。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自读自悟法;合作讨论法;感情朗读法。
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
二、介绍、交流网上搜寻的资料。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部分资料。
三、读课文,出示自读提示:1、找出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结合课文理解字词。
2、默读课文,说一说当年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的;把写圆明园被毁灭的句子找出来。
3、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找出疑难问题,小组提出来。
四、检查自学情况,个人汇报与小组汇报相结合。
《圆明园的毁灭》语文教案篇二教材分析: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令国人感到耻辱的事情,“落后就要挨打。
”也在圆明园那熊熊燃烧的烈火的炼铸下成为箴言。
任何一个略有爱国之心的中国人想到这段历史,心情都是不能平静的。
《圆明园的毁灭》以浅近的语言,描述了圆明园当年的繁华,讲述了圆明园毁灭的过程,作者想让读者感受到的除了因祖国过去的贫病饥弱而忍受的耻辱之外以及由此而生的愤怒之外,更重要的,是想激发读者的爱国情感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得爱国行为。
课文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
“不可估量”一词分量极重。
“祖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点出了圆明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