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湘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9公开课教学设计牧童评画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3
9 牧童评画【教学目标】1、认识、会写“蜀”、“嵩”、“轴”、“锦”、“囊”、“乃”、“谬”、“矣”9个生字,辨析多音字“处”。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联系课后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学具】PPT课件【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方法】教师点拨指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疏通全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出示插图,质疑:图上画了些什么?画上画了些什么?2、教师相机导入新课。
(1)这是《牧童评画》。
(2)教师背诵课文。
(3)学生感受古文的特点。
(4)小结:古文的特点:简练。
二、疏通文句,理解内容。
1、结合注释,理解内容。
(1)学生对照注释,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
圈点批注,将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
(2)教师提供附文,学生对应古文整体了解故事内容。
2、交流讨论,质疑问难。
(1)、认读、会写生字。
(2)、辨析多音字“处”。
处chǔ (处理)(处决)Chǔ (处所)(到处)(3)整体了解故事内容。
A、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B、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感受人物精神。
A、放牛娃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B、处士是一个敢于应战、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
3、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地断词断句读通顺课文。
三、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一、复习巩固1、听写生字。
2、解释词语。
3、讲述故事。
二、学习现代文《牧童评画》1、读通现代文《牧童评画》。
2、理解故事内容3、练习表演,强化故事形象。
三、学习文言文《牧童评画》1、齐读文言文的课文,要求读通顺。
2、自主学习,理解每句话的含义。
3、请几位同学读文,适时指点:读准节奏,感受韵味,停顿得当。
4、对照书后的注释及你们刚才阅读的资料,理解文言文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意思。
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自由读边在难懂的字边做注释。
《牧童评画》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会写“蜀”、“嵩”、“轴”、“锦”、“囊”、“乃”、“谬”、“矣”9个生字,辨析多音字“处”。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联系课后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牧童善于观察、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对照注释,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
教师提供附文,帮助学生对应文言文,整体了解故事内容。
自读,小组合作交流感悟和收获。
指导学生朗读,体会牧童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牧童善于观察、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突破方法:在疏通文句的基础上,指导朗读,讨论交流。
难点: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突破方法:凭借工具或注释,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指导。
教学准备:插图、投影仪课时安排:一课时设计理念1.新旧知识点衔接的迁移。
2.现代文、古文之间的迁移。
3.学习方法的迁移。
自主学习、自我教育是学生主体性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由“学会”到“会学”的主要途径。
当学生有了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意识之后,他们就会积极自觉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从而主动学习、主动求知、解惑。
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要做到“不教”,就要让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
文言文“互动式”教学正是创造师生、生生共同的条件和氛围,在学习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我设计的“互动式教学”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包括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将知识经验储存于头脑中,而是要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况中。
如果学校培养的学生不能把以前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后继的学习中去,不能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新问题,那就不能说已经完成了培养和发展的任务,因此,迁移现象是课堂学习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
文言文“互动式”教学正是在课堂情境中通过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来促进知识的迁移,同时让学生在学习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促进兴趣、态度的迁移。
第1 课时课题:9 牧童评画教学目的:1.认识、会写“蜀、嵩、轴、锦、囊、曝、乃、谬、矣”9个生字;辨析多音字“处”。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1世纪教育网3.联系课后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牧童善于观察、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重点难点:1.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难点: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成语故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学生不看课后译文自由读读全文,让学生初步感受一下古文的特点。
2.老师简要地介绍一点古文的特点和学习它的意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好本文提供动力。
3.出示课题。
4.质疑,导入新课。
(二)疏通全文,理解内容1.结合注释,理解内容。
(1)学生对照课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
(2)课后提供了一篇附文,帮助学生对应古文整体了解故事内容。
2.讨论交流,质疑问难。
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交流自己初学课文的感受和收获,提出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疑问,然后小组讨论解决,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本课多音字“处”可通过组词加以辨析。
Chu(处理)(处决)处﹛Chu(到处)(处所)21世纪教育网3.整体了解故事内容。
4.感受人物精神。
(三)课堂小结初识文言文,一定有很多收益吧!总结一下吧!教后记年月日本期总第22 课时第2 课时课题:9 牧童评画教学目的:1.认识、会写“蜀、嵩、轴、锦、囊、曝、乃、谬、矣”9个生字;辨析多音字“处”。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联系课后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牧童善于观察、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重点难点:1.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难点: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成语故事(一)复习巩固1.听写生字。
2.解释词语。
21世纪教育网3.讲述故事。
(二)朗读课文,背诵课文l_范读。
教师在教学本课之前一定要认真读课文,尽量做到能够背诵。
给学生示范时,要做到有声有色,流畅自如。
2.指导朗读。
指导学生读文时,应着重强调速度放慢,停顿得当,读出语气,甚至于摇头晃脑,直到能够背诵。
《牧童评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会写“蜀”、“嵩”、“轴”、“锦”、“囊”、“乃”、“谬”、“矣”9个生字,辨析多音字“处”。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联系课后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牧童善于观察、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对照注释,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
教师提供附文,帮助学生对应文言文,整体了解故事内容。
自读,小组合作交流感悟和收获。
指导学生朗读,体会牧童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牧童善于观察、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突破方法:在疏通文句的基础上,指导朗读,讨论交流。
难点: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突破方法:凭借工具或注释,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指导。
设计理念1.新旧知识点衔接的迁移。
2.现代文、古文之间的迁移。
3.学习方法的迁移。
我设计的“互动式教学”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包括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将知识经验储存于头脑中,而是要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况中。
如果学校培养的学生不能把以前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后继的学习中去,不能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新问题,那就不能说已经完成了培养和发展的任务,因此,迁移现象是课堂学习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
文言文“互动式”教学正是在课堂情境中通过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来促进知识的迁移,同时让学生在学习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促进兴趣、态度的迁移。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出示插图,质疑:图上画了些什么?2.教师相机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简介作者苏轼。
3、、牧童评的是哪一幅画呢?出示戴嵩的《斗牛图》4、、教师背诵课文。
学生感受古文的特点。
小结:古文的特点:简练。
二、学习《牧童评画》1.自读《牧童评画》。
提出自读要求(1)、根据拼音读准字音,读通顺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每一个字的意思,连字成词,连词成句,将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
小学美术《牧童》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牧童》这幅美术作品的背景和含义。
2. 研究分析《牧童》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美术作品《牧童》的介绍和解读。
2. 《牧童》中的线条运用和色彩表现。
3. 通过绘画练,借鉴《牧童》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活动
1. 导入活动:播放《牧童》相关的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
2. 研究活动:展示《牧童》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作品中的细节。
3. 讲解活动:介绍《牧童》的背景和含义,解读作品中所表达的主题。
4. 分析活动:引导学生分析《牧童》的线条运用和色彩表现,讨论画家的表现意图。
5. 创作活动:安排绘画练,让学生在借鉴《牧童》的表现手法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作。
6. 展示活动: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欣赏、评价。
四、教学评估
1. 学生对《牧童》的背景和含义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牧童》中线条运用和色彩表现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在绘画练中的创作表现和想象力发挥程度。
4. 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艺术品评价。
五、教学延伸
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经典艺术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
2. 组织美术展览,让学生的作品得以展示和分享。
六、教学资源
1. 《牧童》的图片和相关音乐。
2. 绘画工具和材料。
以上为小学美术《牧童》教案,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