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20年代散文共44页
- 格式:ppt
- 大小:4.22 MB
- 文档页数:44
第五章 20年代的散文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与现代杂文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4号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发表杂文。
因为它能迅速及时地对各种实事问题、社会问题、思想文化问题,表示反响与抗争,形式短小精悍,自由活泼,因而既便于表述各种见解,又易于表现作者的个性,既能适应变动急剧的形势,又符合文学革命中主导的文艺思潮。
于是,应用者越来越多。
这就是以后被称为杂文和杂感的文体的由来。
以后有很多报刊仿效开设同类栏目,如《每周评论》,《新生活》,《新社会》,《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都开辟了“随感录”专栏。
此外,还有不少进步报刊的“杂感”、“评坛”、“乱谈”等栏目也发表过很多杂文,各自拥有一批撰稿人,形成很有声势的杂文创作浪潮。
使得杂文在当时承担了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散文任务,使得杂文成为了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对后来的“语丝”派也产生了影响。
《新青年》“随感录”中的一些文艺性的短论和杂文,为现代散文开辟了道路。
二、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散文(一)冰心的散文1、“冰心体”含义所谓“冰心体” 的散文,是以行云流水似的文字,说心中要说的话,倾诉自己的真情,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显示出清丽的风致。
而所谓“心中要说的话”,简言之即是“爱的哲学”,即宣扬自然爱、母爱、儿童爱。
作为新文学的探索者,冰心有很强的文体意识。
对于文体,冰心主张“白话文言化”“中文西文化”。
冰心把文言文,白话文,西文杂糅,融化在一起,显得轻柔,委婉而富有情致,适合新文学阅读的审美要求。
2、“冰心体”的特点(1)内容上宣扬“爱的哲学”和以“婉约的倾诉”为特点的情感表达方式。
(2)在文体方面主张“白话文言化”、“中文西文化”。
朱自清的散文(二)朱自清(1898-1948):2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早年主要写作新诗,后来转向散文创作。
朱自清的散文及其为人被看做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正直清白的节操的表现。
···朱自清的散文是文人学者型的,他的散文结构缜密,脉络清晰,婉转曲折的思绪中保持着一种温柔敦厚的气氛,文字全用口语,清秀、朴素,精到,从而表现出现代散文的语言和文体之美。
20年代散文(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主要是杂文创作)—短小精悍的社会文明批评。
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
“化传统”。
1918年4月《新青年》设立“随感录”作家群:他们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
论战批判色彩浓厚的急就章。
对于文化痼疾,社会时弊进行了有力的抨击。
对现实作敏锐的反应,体现“五四”的青春精神,又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如: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以鲁迅的杂文最具代表性。
1927年《野草》的出版,标志着现代散文诗的成熟。
李大钊宣传鼓动性与散文诗的艺术结合。
《青春》《新纪元》陈独秀充满战斗意气,激烈畅达。
《偶像破坏论》《反抗舆论底勇气》钱玄同批评儒家思想,痛快淋漓的文字。
《随感录四十四、四十五》刘半农寓庄于谐,更有艺术性。
《奉答王敬轩先生》《作揖主义》鲁迅《新青年》主将,《语丝》派坛主,散文诗鼻祖这个作家群奠定了杂文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而且影响所及,自《新青年》到《莽原》《语丝》,直到30年代以后的《萌芽》《太白》《中流》,可以找出一条发展轨迹。
《新青年》《莽原》《语丝》(后分化出“言志派”—在周作人麾下聚集的自由主义作家群,以后发展到《骆驼草》《水星》《论语》等)(二)语丝文体(语丝派)语丝社是以1924年11月创刊于北京的《语丝》周刊而得名的,是五四以后出现的一个重要的作家群体。
这一群体不同于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它没有严格的组织,只是一个由《语丝》周刊主要撰稿人形成的同仁团体,但其影响却能与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等社团相提并论,而且这个刊物坚持的时间很长。
《语丝》周刊从24年11月17日创刊,到1930年3月10日停刊,是极少数长寿刊物之一。
它先后由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柔石、李小峰任主编,长期撰稿人主要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川岛、章依萍、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另外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重要作家如郁达夫、朱自清、胡适、徐志摩、沈从文等也经常在《语丝》上发表作品。
第七章散文“五四”时期散文的革故鼎新,如同其他文学样式一样,是相当自觉和彻底的。
散文自此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实现了从古代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
关于“五四”时期散文创作的状况,鲁迅在30年代曾经这样回顾: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剧和诗歌之上。
这之中,自然含着挣扎和战斗,但因为常取法与英国的随笔(Essay),所以带一点幽默和雍容;写法也有漂亮和缜密的,这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
这种评价不只是鲁迅的观点,连晚清时期就已成名的小说家曾朴也说过,“新文学成绩第一是小品文字,含讽刺的,分析心理的,写自然的,往往着墨不多,而余韵曲包。
”可见对“五四”时期小品散文的成就是有公认的。
由于散文小品是属于更加个人化的创作,后来的文学史往往对“五四”时期散文成就的评价不够。
若要回顾这一段散文的创建与发展的盛况,最好借用朱自清在30年代所写的一段文字,他指出:“五四”阶段散文创作的派别林立,“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
迁流曼延,日新月异;有中国名士风,有外国绅士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
或描写,或讽刺,或委屈,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洗练,或流动,或含蓄,在表现上是如此。
”总之,中国文学史上还从来未曾出现过散文创作的如此盛况。
“五四”时期散文创作数量之大,文体品种之丰,风格之绚烂多彩,名家之多,都是异常触目的。
这时期产生了鲁迅、周作人等散文大家以及冰心、朱自清、郁达夫、林语堂等诸多不同风致的散文名家。
散文创作的个性特征与时代特征的扩张,以及由此产生的散文内容、形式风格的独创性,无疑是新文学的重要收获。
“五四”时期散文格外发达,甚至成绩超出其他文体,原因在于这种文体比较自由。
因为相对容易掌握,写的人也就比较多,现代文学的第一代作家几乎全都涉足过这个领域,在这方面显身手。
也由于散文一般较简短,一有感触,即可成篇,适合于“五四”时期思想启蒙的需要,也有利于开展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
20年代散文冰心散文• 早期散文:• 《往事》(一);• 《往事》(二);• 《寄小读者》;• 《山中杂记》。
• 爱的哲学:“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季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
”• 1.歌颂祖国:• (1)赞美祖国的文化;• (2)浓浓的乡愁。
• 2.颂扬母爱:• “世上没有两样事物是完全相同的,……然而,请小朋友和我同声赞美!只有普天下母亲的爱,或隐或显,或出或没,不论你用斗量,用尺量,或是用心灵的度量衡来测量;我的母亲对于我,你的母亲对于怒,她的和他的母亲对于她和他;她们的爱是一般的长阔高深,分毫都不差减。
”(寄小读者.通讯十》)• 3.讴歌童真:• 4.赞美自然:• “冰心女士散文的清丽,文字的典雅,思想的纯洁,在中国好算是独一无二的作家了。
”• 艺术风格:委婉细腻的抒情风格。
• “满蕴着温柔,• 微带着忧愁,• 欲语又停留。
”• 文体特征:“冰心体”(小诗体)• 1.构思美:巧于构思,善于以对事物特定情态的描绘为触发点,借物、借景抒情;• 《往事.七》《寄小读者.通讯十七》• 2.意境美:“海葬图”、“何如脚儿赤着,发儿松松的挽着,躯壳用缟白的轻绡裹着,放在一个空明莹澈的水晶棺里,用纱灯和细乐,一叶扁舟,月白风清之夜,将这棺儿送到海上,在一片挽歌声中,轻轻的系下,葬在海波深处。
第七章20年代的散文一、20年代散文创作总貌在中国古代,散文是与韵文相对而言的,除了诗歌以外的作品几乎都可以归入它的范畴。
“五四”时期,随着西方文论的介绍,散文的概念也得到了新的界定,成为与诗歌、小说、话剧并列的一种文学形式,举凡杂感、短评、随笔、速写、游记、书信、日记、报告、通讯、特写等等,都可以归入它的范畴。
散文所具有的议论、抒情和叙事的因素往往融为一体,却也总有所侧重,根据不同的情况,大体上可以区分为议论性、抒情性和叙事性散文三种类型。
“五四”时期白话散文创作相当发达,品种体式繁多,既有杂感小品,也有抒情“美文”,哲理随笔,还有散文诗,文艺性的通讯。
最早发端和得到发展的是议论性散文——《新青年》“随感录”创始的现代杂文,此后不久,随着“美文”的倡导,也涌现了许多作家写的艺术性散文。
它们各自发扬着文体的优长,辉耀着作家的个性,与传统文言散文争相媲美。
今天人们已经将杂文视为散文体裁之一种,而在当时,人们却并没有这样明确的文体意识,先驱者们只是为了战斗的需要,为了易于发挥和读者喜闻乐见,便采取了这种文体。
这一点只要从随感录栏目设立之初,这类文章还是用文言所写就明白了。
有意识地把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来创作,是从1919年才开始的;而从散文的品种上说,则是从抒情和记叙为主的“美文”(也就是狭义的散文)开始的。
这样散文就从发生进入文体自觉了。
1919年8月起有了李大钊的《五峰游记》、鲁迅的《自言自语》等。
我国文学史上记事性为主的散文有着深厚的传统,但真正意义上的报告文学出现则是“五四”新文学运动后,《新青年》等报刊发表了不少通讯报告类的文章,尤其是1920年底瞿秋白以北京《晨报》记者身份前往苏联采访,不断发回国内报刊发表《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两本集子,成为中国报告文学开拓性的作品。
造成“五四”散文发达的因素是:时代风云和外国文体的影响;作家个性和社会特质的融汇;中国古代散文传统的潜在作用。
散文既适合五四启蒙的需要,也有利于开展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文体自由,相对容易掌握,现代文学的第一代作家几乎全都涉足过这个领域,在这方面显露过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