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代散文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9
20年代散文的主要特点
1. 反传统和反古典,20年代散文的一大特点是对传统和古典
观念的反抗。
作家们试图打破传统的文学规范和约束,追求个性化
和创新的表达方式。
他们摒弃了古典主义的修辞和格律,更加注重
自由的写作风格和个人的表达。
2. 现实主义和写实,20年代散文作品强调对社会现实的观察
和描绘。
作家们关注社会问题、阶级冲突、城市生活、工业化进程
等现实主题。
他们通过真实、细腻的描写,力图展现出真实的社会
面貌。
3. 流派多样化,20年代散文涌现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和风格。
其中包括自然主义、现代主义、实验性写作等。
自然主义注重对社
会现象的客观描写,现代主义则追求形式上的创新和个性化的表达,实验性写作则尝试突破传统的叙述方式和结构。
4. 个人主义和自由思想,20年代是个人主义盛行的时期,散
文作品也反映了这一特点。
作家们追求个人独特的表达方式,探索
内心世界和个体的存在意义。
他们倡导自由思想,对传统观念和道
德规范提出质疑,试图突破社会束缚。
5. 简洁明快的语言,20年代散文作品的语言风格多以简洁明快为主。
作家们追求简明扼要的表达,避免冗长的修辞和华丽的辞藻。
他们倾向于使用口语化的语言,使作品更贴近日常生活。
总的来说,20年代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反传统和反古典、现实主义和写实、流派多样化、个人主义和自由思想,以及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
这些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革和作家们的创新精神。
20世纪90年代文化大散文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极具特色的时期,其中的文化变革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面是关于20世纪90年代文化的一些大散文。
1. 新媒体的崛起:在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开始普及,这给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交流方式。
人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和网站浏览等方式迅速联系到彼此。
这种全新的媒体形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从而推动了信息时代的到来。
2. 大众文化的兴起:90年代是大众文化的全盛时期。
音乐、电影和电视节目等娱乐形式开始迅速发展,成为人们娱乐和放松的重要渠道。
流行音乐、摇滚乐和嘻哈文化在这个时期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年轻人的文化象征。
3. 跨界艺术的潮流:在20世纪90年代,跨界艺术开始流行起来。
音乐、时尚、艺术和电影等领域开始相互融合,艺术家们大胆尝试跨界合作,推动了多样化的文化创作。
这一时期的文化作品充满了多元化和创新性。
4. 环保意识的兴起:在20世纪90年代,人们开始更加关注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环境保护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关注,在各个国家都出现了一系列环保运动和倡议。
这一时期的大散文中经常涉及环境问题的探讨和呼吁。
5. 文化全球化的趋势:在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进程加速进行,文化交流和融合更加频繁。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开始相互借鉴和融合,这也反映在文学、电影和音乐等艺术作品中。
同时,由于全球化的影响,西方文化在这一时期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混合了各种文化元素的时期,这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大散文中也反映了这种多元文化的现状,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思考和思想启示。
第七章 20年代散文教学目标:1、把握整个20年代散文的发展概况。
2、掌握重要作家如周作人、朱自清等人的创作。
3、把握鲁迅《野草》的创作特色。
教学重点:1、周作人的“闲话体”散文;2、朱自清的散文特色。
3、鲁迅《野草》的创作特色。
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周作人、朱自清的散文(2课时)教学重点:周作人的“闲话体”艺术散文风格。
一、20年代散文概况:鲁迅在30年代曾经这样回顾:到了“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之上。
朱自清则评价说:五四阶段散文创作的派别林立,“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
迁流曼延,日新月异:有中国名士风,有外国绅士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
或描写,或讽刺,或委曲,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洗练,或流动,或含蓄,在表现上是如此。
”这时期产生了周作人、冰心、朱自清、郁达夫等现代散文四大家以及鲁迅、林语堂、徐志摩、梁遇春等诸多不同风致的散文名家。
到了三十年代则出现了何其芳的《画梦录》,四十年代又出现了张爱玲的《流言》,是现代散文家的队伍不断扩大。
二、简介五四前期的《新青年》“随感录”散文。
(1) 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4号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发表杂文。
此后有诸多报刊仿效开设同类栏目,使杂文承担了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的任务.成为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
(2)《新青年》随感录特点:a、作者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鲁迅是其中主要作家。
此外还有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
b:“随感录”杂文大都是论战批判色彩浓厚的急就章,必须联系当时特定的时代氛围来阅读。
周作人曾列举自己在《每周评论》上发表的文章,毫不留情地指出“它只是顽强地主张自己的意见,至多说得理圆,却没有什么余情”。
(3)《随感录》对后起的“语丝”派等散文诸流派产生深远的影响。
而《新青年》《语丝》分化后,在周作人麾下聚集的自由主义作家群,所谓言志指派散文流派,以后发展到《骆驼草》、《水星》、《论语》等,与前一派自是路向不同;不过,在五四初期大体上还是取同一创作立场的。
毕淑敏经典的优美散文作品毕淑敏,20世纪80年代走向文坛,被王蒙誉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
她的散文集思想性和审美意蕴于一体,不仅在创作的角度上独具一格,且语言的艺术多样化。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毕淑敏经典的优美散文作品,欢迎大家参阅。
毕淑敏经典的优美散文作品篇一:旷野与城市城市是一粒粒精致的银扣,缀在旷野的黑绿色大氅上,不分昼夜地熠熠闪光。
我听说的旷野,泛指崇山峻岭,河流海洋,湖泊森林,戈壁荒漠……一切人烟罕至保存原始风貌的地方。
旷野和城市,从根本上讲,是对立的。
人们多以为和城市相对应的那个词,是乡村。
比如常说“城乡差别”“城里人乡下人”,其实乡村不过是城市发育的低级阶段。
再简陋的乡村,也是城市的一脉兄长。
惟有旷野与城市永无声息地对峙着。
城市侵袭了旷野昔日的领地,驱散了旷野原有的驻民,破坏了旷野古老的风景,越来越多地以井然有序的繁华,取代我行我素的自然风光。
城市是人类所有伟大发明的需求地,展览厅,比赛场,评判台。
如果有一双慧眼从宇宙观看夜晚的地球,他一定被城市不灭的光芒所震撼。
旷野是舒缓的,城市是激烈的。
旷野是宁静的,城市喧嚣不已。
旷野对万物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城市几乎是人的一统天下……人们为了从一个城市,越来越快地到达另一个城市,发明了各工各样的交通工具。
人们用最先进的通讯手段联结一座座城市,使整个地球成为无所不包的网络。
可以说,人们离开广义上的城市已无法生存。
我读过一则登山报道,一位成功地攀上了珠穆朗玛峰的勇敢者,在返回营地的途中,遭遇暴风雪,被困,且无法营救。
人们只能通过卫星,接通了他与家人的无线电话。
冰暴中,他与遥距万里的城市内的妻子,讨论即将出生的孩子的姓名,飓风为诀别的谈话伴奏。
几小时后,电话再次接通主峰,回答城市呼唤的是旷野永恒的沉默。
我以为这凄壮的一幕,具有几分城市和旷野的象征,城市是人们用智慧和心血,勇气和时间,一代又一代堆积起来的庞然大物,在城市里,到处文明的痕迹,迟到于后来的人们,几乎以为自己被甲执兵,无坚不摧。
20世纪90年代文化大散文摘要:1.20 世纪90 年代的文化背景2.散文创作的特点3.代表性的散文作家及其作品4.散文对当时社会的影响5.20 世纪90 年代散文的传承与创新正文:一、20 世纪90 年代的文化背景20 世纪90 年代是一个充满变革与创新的时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也反映在文化领域,人们的精神需求日益丰富,对于文学作品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散文这种兼具文学性与思想性的文体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二、散文创作的特点20 世纪90 年代的散文创作呈现出以下特点:1.内容丰富:散文涉及的话题非常广泛,既有关于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也有对个人生活的记录和感悟。
这使得散文作品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具有更高的可读性。
2.文风多样:在这个时期的散文创作中,作家们追求不同的文风,有写实主义的细腻描绘,也有浪漫主义的激情抒发。
这种多样化的文风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阅读体验。
3.思想开放:20 世纪90 年代的散文作品,在思想观念上更加开放,敢于触及一些敏感话题,展现出一种敢于担当的精神。
三、代表性的散文作家及其作品在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家,他们的作品成为当时文学界的代表。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家有贾平凹、余秋雨、林清玄等。
1.贾平凹:以其朴实、幽默的文风著称,代表作品有《废都》《平凡的世界》等。
2.余秋雨:以其独特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创作了许多具有深刻思考的散文作品,如《文化苦旅》《江城》等。
3.林清玄:以清新的文风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受到读者喜爱,代表作品有《生命的品质》《情的菩提》等。
四、散文对当时社会的影响20 世纪90 年代的散文作品,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些具有深刻思考的散文作品,对社会的进步和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
同时,散文作品中关于个人品质、人生价值等方面的思考,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结合本课程所学,梳理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史。
篇一: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初。
在清朝末年,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散文创作也逐渐摆脱了传统诗词的束缚,逐渐走向现代性。
20 世纪 20 年代,是现代散文的第一个高峰期。
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散文家,如鲁迅、胡适、林语堂、老舍等。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状和人民的生活,表现出对旧文化和旧制度的不满,倡导新文化和新思想。
30 年代至 40 年代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第二个高峰期,散文创作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和文化环境,也反映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思想深度。
这一时期的散文家有巴金、老舍、茅盾、沈从文等。
50 年代至 70 年代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第三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主要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散文家包括艾青、田间、丁玲、王蒙等。
进入 80 年代,中国现代散文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时期,散文家的创作风格和题材也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这一时期的散文家有朱自清、冰心、余秋雨等。
90 年代以后,中国现代散文的创作风格和题材更加开放和自由,散文家的创作也更加注重个人情感和思想深度。
这一时期的散文家有贾平凹、莫言、余光中等。
总体来说,中国现代散文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和文化变革,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对个人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篇二: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初。
在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文学也开始了新的探索。
20 世纪 20 年代,散文创作开始受到关注。
这一时期的散文作品更加注重表现个人情感和思想,倡导文学与社会现实的联系。
著名的散文家包括鲁迅、茅盾、老舍等人。
他们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30 年代到 40 年代是中国现代散文创作的高峰期。
这一时期的散文作品更加注重艺术性和个性化,表现出作者的深刻思考和对生命、自然、人性的探索。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女性散文作者:阎纯德, Yan chunde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83刊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年,卷(期):2010(1)1.盛英"属于秋天"的作家--罗兰 19972.姚同发天津情·忠告魂 19973.张秀亚(1919-2001),曾用笔名心井、陈亚兰、陈兰,生于河北黄骅县,祖籍山东平原.其文才早慧,九岁在天津《益世报》《国闻周报》发表小说和诗歌.就读于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和西文系.信仰天主教.曾主编重庆《益世报》副刊"语林",任社论委员.抗战胜利后同辅仁大学任教,1948年赴台湾,任台湾辅仁大学研究教授.后旅居美国.直到病逝.著有《三色堇》、《湖水·秋灯),小说集《大龙河畔》和诗集《水上琴声》等五十来部4.琦君(1918-2007),本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幼读私塾.迁居杭州后人弘通女中读书,1935年考入之江大学国文系,师从词学名家夏承焘,毕业后留校任教,1949年赴台湾,任职司法界和教育界,业余创作,1977年旅居美国,专事写作.著有散文集《三更有梦书当枕》、《一袭青衫万缕情》,及小说集《菁姐》、长篇小说《桔子红了》四十多部5.艾雯(1923-),本名熊崑珍,生于苏州,江苏吴县人,1937年迁居江西,抗开战争爆发后尝试创作.曾任《凯报》副刊主编,1941年以"艾雯"笔名发表小说《意外》,1949年初赴台湾后专事写作.著有散文集《青春篇》、《缀网集》及小说集《生死盟》、长篇小说《魔鬼的契约》等三十部6.徐钟瑕(1917-2006),江苏常熟人.曾在南京中央政治学校新闻系学习,后随学校辗转江西、湖南和重庆,1944年毕业,先在国民党国际宣传处,后任《中央日报》编辑,1945年担任该报驻英国特派员,1948年赴台湾,与陈纪滢创办重光出版社,1956年随丈夫在美国、加拿大、西班牙、巴西等国生活23年,所写记述海外风物,富有异国情调.著有散文集《多少英伦旧事》和长篇小说《余音)等十余种7.罗兰(1919-),本名靳佩芬,河北宁河人.天津女子师范学院音乐系肄业.抗战胜利后入天津广播电台主持音乐节目,1949年赴台湾,曾仟职台湾广播电台和警察广播电台,开始写作.创作以散文为主,兼及小说.著有散文集《罗兰小语》、《罗兰散文》及小说集《罗兰小说》、长篇小说《绿色小屋》、长篇传记《岁月沉沙》(三部曲)等四十多部8.尉天骄台湾文学名家名作鉴赏 20039.范铭如我观察@我思味@我同情 2005(03)10.张秀亚我与文学@前记 196711.瘂弦张秀亚,台湾妇女写作的燃灯人 2005(223)12.张秀亚文学与我 196713.王宗法台湾文学观察 200014.余光中中华现代文学大系@总序 198915.陈明芳女性诗人及散文家的现代转型 2003(02)16.马星野恍如昨日--重序<多少英伦旧事> 198017.潘人木三更有梦书当枕@序 197518.盛英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 199519.刘登翰;庄明萱;黄重添;林承璜台湾文学史 1995本文链接:/Periodical_njsfdxwxyxb201001006.aspx。
回忆性抒情的散文(通用20篇)回忆性抒情的散文(通用20篇)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的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段或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
你有了解过散文的写作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回忆性抒情散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回忆性抒情的散文篇1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相册,相册里会珍藏着许许多多的照片,每张照片都非常珍贵,留下美好的回忆。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小明和爷爷一起来到了花园,他们已被眼前的景色所迷住了。
花园里的景色真是太美了!有五颜六色的花儿、有绿油油的草坪;可以听到鸟儿的叫声,可以闻到花儿的香味,还可以看到蝴蝶在花丛中飞舞。
因为花园里的景色太优美了,所以他们就挑选这里拍照。
明明摆好了资式正准备让爷爷给他拍照,突然小明听到远处有哭声,小明连忙跑过去,原来是一位小妹妹不小心摔倒了,小明就准备把小妹妹扶起来,可是小妹妹还有哭,小明对小妹妹说:“小妹妹别哭了,哥哥帮你擦干眼泪,再给你用柳枝做一顶帽子。
”小妹妹笑着说:“谢谢哥哥。
”小明说:“现在可以扶你起来了吗?”小妹妹眨着眼睛说:“可以。
”小明在扶小妹妹起来时,小明的爸爸就在旁边把这个镜头给照了下来。
过了两天,爸爸到照相馆取出照片,把这些照片给小明看,小明一边看一边还称称赞照片照得非常好。
正在这时,他发现了有张照片竟然是那次扶小妹妹起来的情景,他觉得很奇怪,就问他的爸爸:“爸爸,这张照片怎么会拍下来呢?”爸爸笑着说:“我趁你不注意的时候,就把它拍下来了。
这是一张珍贵的照片,也是一张特殊的照片,你要好好地把这张照片保管好。
”这张照片对小明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也会给小明留下难忘的回忆。
我如果有这张珍贵、特殊的照片我就会放进我的相册里,把它保存好。
小明是一位善良、乐于助人、有爱心的好孩子,我们要向他学习。
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画笔、拿起照相机来记下快乐的童年,它们将成为我们童年中最令人难忘、也是最美好的回忆。
回忆性抒情的散文篇2考试时的回忆,真让人头痛不已啊!7月6日,今天就是我的考试了,我很紧张,因为我都没有复习。
20年代散文特点20年代散文是指20世纪20年代的散文作品,特点如下:一、内容丰富多样20年代散文涵盖了社会、文化、历史、艺术等多个领域的内容。
作者通过对社会现象、人物命运、思想观念等的描写和思考,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特点。
他们以自己的观察、思考和感受为基础,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困境、人们的内心世界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二、关注社会问题20年代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席卷全球。
散文作家们对社会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他们以锐利的观察力和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社会的弊端、不公和不平等。
他们以犀利的笔触批判社会的黑暗面,并对未来的社会发展提出了种种思考和设想。
三、追求自由和个性20年代是个人主义和自由思潮盛行的时期,散文作家们也追求个性和自由,他们摒弃了传统的束缚,以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展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他们追求真实、纯粹和直接的表达,通过个人的经历和感受,去探索和揭示人类的本质。
四、情感表达丰富20年代散文作品中,情感表达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散文作家们通过对生活、爱情、亲情、友情等的描写和抒发,展示了自己丰富的情感世界。
他们用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打动读者的心灵,引发共鸣。
五、语言优美流畅20年代散文作品追求语言的美感和流畅度。
散文作家们注重句式的变化和修辞的运用,用丰富多样的词汇和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思想和情感,使作品更富有艺术感和感染力。
他们追求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意义,力求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
六、人文关怀20年代散文作品中,人文关怀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散文作家们关注人类的命运和存在,对人类的智慧、勇气、善良等进行赞美和讴歌。
他们反思人类的局限和弱点,呼吁人们关注和关爱他人,共同构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20年代散文作品在描写社会风貌、关注社会问题、追求自由和个性、表达丰富情感、语言优美流畅以及人文关怀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这些作品以其独到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精神面貌,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散文(通用70篇)现代散文(通用70篇)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散文的身影吧?散文的宗旨是文笔一定要优美,文章一定要流畅。
“形散而神不散”。
你知道写散文的精髓是什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现代散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现代散文篇1偏僻遥远的山谷、高数千尺的断崖,预示了野百合追求美好愿望的道路必然艰难曲折。
恶劣的生长环境,并没有消磨它作为花一棵百合的天性,虽然它刚诞生时长得跟其他野草一模一样。
但一个坚定的念头在它的心中悄悄萌生:我要开花,我要以花作证。
为此,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与自然环境顽强地抗争。
如果说与生长环境的抗争,只是野百合为实现美好心愿迈出的第一步的话,那么,野草的讥讽嘲笑、蜂蝶的鄙夷才是野百合面对的更严酷的考验。
野百合是执着的,野百合更是智慧的。
面对野草的嘲讽讥笑、蜂蝶的鄙夷劝导,野百合坚定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不事张扬的野百合,用自己的行动默默抗争,独行其道,终成正果: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
这花是信念的结晶,是心血的凝聚。
野百合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正因为这美丽来之不易,所以当百合谷成为人们的圣地之时,每一朵野百合都能谨记第一朵百合的教导: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文章通篇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层层衬托,塑造了一个充满灵性,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
百合谷其实就是一个充满世事艰辛的大社会的缩影,野百合的遭遇何尝不具有人生奋斗的典型意义:一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以花来证明。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台湾文坛,林清玄这个土生土长的作家,以其乡土气息、传统情怀、民族意识以及他独树一帜的禅佛文化,成为台湾最为多产而且作品畅销的作家之一。
林清玄多次提到影响他性格和写作风格的母亲。
他说,小时候母亲曾告诫他,写东西要有趣味的你要多写一点,与别人分享;辛酸的少写一点,留着自己晚上回房间里哭就行了。
20年代散文创作特点
1. 主题丰富:20年代的散文主题丰富多样,包括对自然、社会、人生、人性等各个方面的探索和思考。
作家们关注社会问题、阶级冲突、城市生活、工业化进程等现实主题,试图打破传统的文学规范和约束,追求个性化和创新的表达方式。
2. 形式风格多样:20年代的散文形式多样,既有传统的随笔、游记、序跋等,也有现代的杂文、速写、报告文学等。
作家们摒弃了古典主义的修辞和格律,更加注重自由的写作风格和个人的表达。
3. 语言表达质朴:20年代的散文语言质朴自然,表达直接、简洁,不追求华丽的修辞和文采。
作家们通过真实的描绘和叙述,让读者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和情感的真挚。
4. 强调情感和感性:20年代的散文注重情感和感性的表达,强调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对人性的理解。
作家们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入的剖析,让读者感受到生活的情感和感性。
5. 反映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20年代的散文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时代背景,关注社会问题、阶级冲突、城市生活等现实主题。
作家们通过自己的作品反映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为读者呈现出一个真实的世界。
20年代的散文创作特点主要表现为主题丰富、形式风格多样、语言表达质朴、强调情感和感性、反映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等方面。
这些特点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文化大散文(原创实用版)目录一、20 世纪 90 年代文化大散文的背景及特点1.背景:社会变革与文化发展2.特点:题材广泛、思想深刻、表达自由二、20 世纪 90 年代文化大散文的代表作家及作品1.余秋雨:文化苦旅、江城2.张承志:心灵史、北方的河3.贾平凹:废都、平凡的世界三、20 世纪 90 年代文化大散文的影响与价值1.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唤起民族文化自觉、促进文化传承2.对后世的价值:成为文学史上的重要一章、影响后来的文学创作正文一、20 世纪 90 年代文化大散文的背景及特点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变。
与此同时,文化领域也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时期,各种文化现象层出不穷,形成了多元化、多样化的文化景观。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大散文应运而生,成为了当时文学创作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文化大散文的特点是题材广泛、思想深刻、表达自由。
这一时期的散文作品,不仅关注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抒发,还关注社会历史、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等诸多方面。
作家们在散文创作中,以更为自由、开放的笔触,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剖析,展示出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20 世纪 90 年代文化大散文的代表作家及作品在 20 世纪 90 年代的文化大散文创作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
以下分别介绍三位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1.余秋雨:余秋雨是 20 世纪 90 年代文化大散文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代表作品有《文化苦旅》、《江城》等。
在余秋雨的散文中,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对社会现象、历史文化、人生哲学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展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
2.张承志:张承志是另一位在 20 世纪 90 年代文化大散文领域有着重要影响的作家。
他的作品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叙事风格著称,代表作品有《心灵史》、《北方的河》等。
20世纪90年代文化大散文摘要:一、20世纪90年代文化大散文的背景和特点1.社会背景2.文化特点二、代表人物及作品1.贾平凹《废都》2.阿城《棋王》3.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三、20世纪90年代文化大散文的影响和意义1.对当时社会的影响2.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正文: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坛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散文作品,被称为“文化大散文”。
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不仅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更富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成为当时文学界的一大亮点。
一、20世纪90年代文化大散文的背景和特点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多元化和信息化,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思维方式多样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大散文应运而生,它以更为广泛的知识面、更加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更加深邃的思想内涵,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20世纪90年代的文化大散文,具有以下特点:1.社会背景20世纪90年代,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社会风气逐渐开放,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
这一时期,文学创作开始摆脱了政治因素的束缚,更加关注人性、关注生活,散文创作也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2.文化特点20世纪90年代的文化大散文,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还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这些作品往往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反思,对现实生活进行关照和评价,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代表人物及作品20世纪90年代文化大散文的代表人物有贾平凹、阿城和马尔克斯等。
1.贾平凹《废都》贾平凹的《废都》是一部以西安古城为背景的散文集,通过对西安历史、文化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古城的热爱和忧虑。
这部作品被誉为“城市散文”的代表作。
2.阿城《棋王》阿城的《棋王》以中国象棋为线索,通过讲述棋王一生的故事,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人生的哲理。
这部作品被誉为“文化散文”的代表作。
3.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散文作品,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
. . 20年代散文 (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主要是杂文创作)—短小精悍的社会
文明批评。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化传统”。 1918年4月《新青年》设立“随感录”作家群: 他们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论战批判色彩浓厚的急就章。对于文化痼疾,社会时弊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对现实作敏锐的反应,体现“五四”的青春精神,又有鲜
明的个人风格。 如: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以鲁迅的杂文最具代表性。1927年《野草》的出版,标志着现代散文诗的成熟。
李大钊 宣传鼓动性与散文诗的艺术结合。《青春》《新纪元》
陈独秀 充满战斗意气,激烈畅达。《偶像破坏论》《反抗舆论底勇气》 钱玄同 批评儒家思想,痛快淋漓的文字。《随感录四十四、四十五》 刘半农 寓庄于谐,更有艺术性。《奉答王敬轩先生》《作揖主义》 鲁 迅 《新青年》主将,《语丝》派坛主,散文诗鼻祖
这个作家群奠定了杂文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而且影响所及,自《新青年》到《莽原》《语丝》,直到30年代以后的《萌芽》《太白》《中流》,可以找出一条发展轨迹。 . . 《新青年》《莽原》《语丝》(后分化出“言志派”—在周作人麾下聚集的自由主义作家群,以后发展到《骆驼草》《水星》《论语》等) (二)语丝文体(语丝派) 语丝社是以1924年11月创刊于北京的《语丝》周刊而得名的,是五四以后出现的一个重要的作家群体。这一群体不同于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它没有严格的组织,只是一个由《语丝》周刊主要撰稿人形成的同仁团体,但其影响却能与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等社团相提并论,而且这个刊物坚持的时间很长。《语丝》周刊从24年11月17日创刊,到1930年3月10日停刊,是极少数长寿刊物之一。它先后由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柔石、李小峰任主编,长期撰稿人主要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川岛、章依萍、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另外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重要作家如郁达夫、朱自清、胡适、徐志摩、沈从文等也经常在《语丝》上发表作品。从成员的构成看,语丝同仁在政治态度、思想倾向和艺术主张方面都不很一致,但在办刊宗旨和创作态度上很相近,即提倡自由思想和独立意识,提倡美的、艺术的生活。语丝作家群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战斗传统,展开积极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对迂腐的封建礼教和落后的思想意识、僵化的传统观念、军阀官僚的残暴统治和虚伪的文风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同时大力提倡美的、艺术的生活,提倡思想和言论自由。 在针砭时弊的杂感和随笔方面,语丝作家群形成了共有的风格: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这种鲜明的文体风格被称作“语丝文体”。 语丝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林语堂,章川岛,孙伏园。周作人是语丝社重要的散文家。 . . 其作品:文明批评,社会批评,杂感。“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任意而谈,
无所顾忌”。 也有抒情小品的佳作。孙伏园《伏园游记》,川岛《月夜》
(三)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于抗争小品文之外,又分出闲适,青涩,充满趣味性,知识性的一脉散文来。俞平伯,钟敬文,废名等,都是这一流派的主要散文作家。 1 周作人 (1)“美文”。1921年6月发表《美文》,将欧洲文学中“美文”概念引入中国。 (2)“言志”(闲谈体,闲话风) 借鉴明人小品和外国随笔,形成自然隽永,冲淡平和,舒徐自如的风格。《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苦雨》《喝茶》《乌篷船》。 涩味和简单味,选材平凡而别有情趣,也有“中年心态”的落寞颓废。 (3)“文抄公体” 30,40年代
三四十年代周作人的散文仍有不少出产,但闲谈式的作品少了,他试验一种“文抄公体”的散文——笔记体散文之一种,文章主干是精心挑选的或苦涩或华美的古文,连缀其间的周作人的评点,则用简明,朴实的现代白话,两者有机糅合,互相调剂,常兼两种文体之美,古雅遒劲。 《游山日记》《关于傅青主》《无生老母的信息》。 (4)周作人的抒情散文和小品文: ①追求知识,哲理,趣味的统一:在娓娓絮语中针砭时弊,纵谈文史,描摹风物,探寻人情物理,显示着“爱智者”的博识与理智,却又无“卖智与玄学”之嫌,并自有亲切,通达的风致。 . . ②从容描绘中浸透着作家的闲适趣味:“蕴藉而诙谐”的“淡淡的喜悦”里,掺杂着几分忧郁,惆怅的苦味。 ③文字表达上大巧若拙,举重若轻,构成了冲淡平和的境界,同时又注意适当的含蓄,另有一种“涩味”。并且简素质朴,寓庄于谐,寓谐于庄,庄谐并出,自有一种含蓄耐读的“简单味”。 ④恬淡自然,真率亲切,写法随便,不矫揉造作,笔调自然流畅,舒徐自在。如《乌篷船》,以致友人书的形式,介绍故乡的风物,态度亲切随便,在不知不觉中洋溢着乡情和野趣,在潜隐中透露出深厚真挚的故乡之恋。 (5)周作人的散文大致可分为两类: ①“浮躁凌厉”的——多收入《谈龙集》《谈虎集》。 ②“冲淡平和”的——其散文的主体。代表作《吃茶》《谈酒》《乌篷船》《故乡的野菜》等。 周作人的“美文”带动了一介“闲话风”气候的形成。 2 其他作家 (1)俞平伯 《杂拌儿》《燕知草》 《陶然亭的雪》《清河坊》《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朦胧空灵的意境,远离现实的玄理和感伤。以旧格调自享。 (2)钟敬文 《荔枝小品》 平远清隽的美学追求。
《荔枝》《茶》《黄叶小谈》 咏物小品。 《钱塘江的夜潮》《太湖游记》 情思清朗。 (3)冯文炳 . . 专写农村乡镇的宁静生活和对小人物的同情。 初以冲淡为衣,小说和散文融合,注重意境。后追求朦胧,陷入“废名气”。 补充:
言志派散文的代表作家:周作人,朱自清,冰心,俞平伯,钟敬文,废名,丰子恺,林语堂,梁实秋,梁遇春,钱钟书等。 “美文”的提出者——周作人。俞平伯,朱自清,冰心等作家的散文均可以“美文”相称(即“美文”概念的积极实践者。) (四)冰心,朱自清和文研会作家散文 文研会作家散文:朱自清,冰心,许地山,叶圣陶,夏丏尊,瞿秋白(另外:钱理群版本将丰子恺,梁遇春,郑振铎,茅盾也列入其中)。 钱理群:文研会的散文作家还有擅写散文诗的王统照,以感伤书信体散文赢得读者的庐隐,以及属于乡土文学派的鲁彦,蹇先艾等。 1 冰心 “小诗”味散文,青年的共鸣和模仿。
①空灵清丽的风致 行云流水的文字,倾诉真情的温柔和忧愁,“爱的哲学”。 《往事(一)·七》 雨中荷花和母爱主题。
《山中杂记之七——说几句爱海的孩子气的话》 山与海的对比。
②文体的自觉追求 “白话文言化”、“中文西文化”。 《往事》其二(八) 文言的典雅凝练加适当“欧化”,婉转流动。
2 朱自清 . . 在现代文学史上,朱自清是极少数能用白话写出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的大家,其抒情散文是公认的现代散文与现代汉语的楷模。散文集《背影》,诗文合集《踪迹》等。 (1) 朱自清散文: ① 以事传情类《背影》《给亡妇》 ② 借景抒情类《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绿》 (2)朱自清散文创作特色: ① 感情真挚醇朴。以家庭生活为素材的作品中,多表现父子之情,夫妇之情,儿女之情等。如《背影》中父亲的深情,《给亡妇》中悼妻与自忏之情,《荷塘月色》以景物之“静”反衬心情之不静。 ② 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文中有画,画中有诗。清华园的一个平常的荷塘,一到作者笔下,简直无美不备:淡淡的月色,田田的荷叶,组成了一幅意境幽美的工笔画。 ③ 对自然景物观察准确精当,对声音,色彩感觉敏锐。 ④ 善于集赋比兴各种手法,起承转合,手挥目送,既曲尽其意又余音袅袅。 ⑤ 文笔精美婉丽,节奏跌宕有致,饱含诗意和生活情趣。 ⑥ 缜密精巧的构思。朱自清的散文大多篇幅不长,构思更见匠心。如《背影》里的四次背影四次眼泪,《荷塘月色》意在写心中"颇不宁静",一路写来,却处处见"静"。 ⑦ 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如《背影》的质朴,《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文字极富色彩感,呈现出视觉感官上的绘画美,《荷塘月色》里的26个叠词,颇有听觉的美感。 . . 朱自清对优雅和谐、含蓄节制的美的追求,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延续,另一方面也隐含着对中国现实社会景象的逃逸和否定。 (3)朱自清对现代散文的贡献 1, 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散文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美文"数量不多,而精品不少.尤其是像以至情为特色的《背影》,以诗情画意为特色的《荷塘月色》等,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名篇,奠定了他作为现代散文大师的地位. 2, 朱自清以自己的散文创作实践,证明白话文也能写出漂亮的"美文",巩固了文学革命的胜利成果. 3其他作家 丰子恺 《缘缘堂随笔》 赤子之心,佛理的渗入,平易淡远和悲悯之色。 梁遇春 《春醪集》《泪与笑》 英国随笔的影响。懒散的绅士风度,标新立异。 许地山 《空山灵雨》《落花生》 宗教气氛的渗入,对人生哲理的探求。
叶圣陶、郑振铎、茅盾 写实的“人生派”,“五卅”时的愤怒呼喊 瞿秋白 《饿乡纪程》《赤》 中国报告文学的先声。
叶圣陶 《五月卅一日急雨中》 炽热的反帝激愤,急雨般节奏。
《藕与莼菜》 对故乡的情思,平淡从容。
郑振铎 《街血洗去后》《六月一日》 沉痛的感情和质朴的语言。
《山中杂记》 真率、俊逸。
茅盾 《五月三十日的下午》《暴风雨》 《宿莽》集 旅日散文,低沉格调。 《叩门》《雾》《卖豆腐的哨子》
时代的苦闷和期望,回荡起伏的怅惘。 (五)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
1 郁达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