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湖州藏书家丛辨
- 格式:pdf
- 大小:243.51 KB
- 文档页数:2
芥子园画传第一章序和跋芥子园画传序(一)今人爱真山水与画山水无异也。
当其屏幛列前,帧册盈几,面彼峥嵘遐旷;峰翠欲流,泉声若答;时而烟云晻霭,时而景物清和,宛然置身於一丘一壑之间。
不必蜡屐扶笻而已有登临之乐。
独是观人画犹不若其自能画。
人画之妙从外人,自画之妙由心出,其所契於山水之浅深必有间矣。
余生平爱山水,但能观人画而不能自为画。
间尝舟车所至不乏摩诘、长康之流。
降心问道,多促頞曰:此道可以意会,难以形传。
予甚为不解。
今一病经年,不能出游,坐卧斗室,屏绝人事,犹幸湖山在我几席,寝食披对,颇得卧游之乐。
因署一联云:“尽收城郭归檐下,全贮湖山在目中”。
独狠不能为之写照。
以当枚生七发。
因语家倩因伯曰:“绘图一事,相传久矣,奈何人物、翎毛、花卉诸品皆有写生佳谱,至山水一途,独泯泯无传,岂画山水之法洵可意会,不可形传耶。
抑画家自秘其传,不以公世耶。
”因伯遂出一册谓予曰“是先世所遗,相传已久”。
予见而奇之,细为玩赏,委曲详尽,无体不备,如出数十人之手,其行间标释书法,多以吾家长衡手笔,及览末幅,得李氏家藏及流芳印记,益信为长衡旧物云。
但此係家藏秘本,随意点染,未有伦次,难以启示后学耳。
因伯又出一帙笑谓予曰:向居金陵芥子园时已嘱王子安节增辑编次久矣。
迄今三易寒暑,始获竣事。
”予急把玩,不禁击节,有观止之欢。
计此图原帙凡四十三页。
若为分枝,若为点叶,若为峦头,若为水口。
与夫坡石桥道宫室舟车,琐细要法。
无不毕具。
安节於读书之暇,分类仿摹,补其不逮。
广为百三十三页。
更为上穷历代,近辑名流,汇诸家所长,得全图四十页。
为初学宗式。
其间用墨先后,渲染浓淡,配合远近诸法,莫不较若列眉。
依其法以成画,则向之全贮目中者今可出之腕下矣,有是不可磨灭之奇书,而不以公世,岂非天地间一大缺陷事哉?急命付梓。
俾世之爱真山水者,皆有画山水之乐。
不必居画师之名,而已得虎头之实。
所谓咫尺应须论万里者,其为卧游不亦远乎。
时康熙十有八年,岁次己未,长至后三日,湖上笠翁李渔题於吴山之层园。
金石录欣赏原文注释、译文金石录欣赏原文注释、译文 2011年03月24日《金石录》是李清照亡夫赵明诚的一部关于金石收藏整理的学术著述。
本著作载录了所收《金石录后序》藏的夏、商、周三代至隋、唐、五代金石拓片二千种,目录10卷、辨证20卷、跋102篇。
根据文献资料分析,《金石录》可以说是李清照夫妇毕生心血所撰写的巨著,赵明诚离世之后,李清照坚持不懈,继续收集整理,大约绍兴三年(1133)八月,才将《金石录》终于整理完毕,丈夫未竟的事业,清照算是完成了。
对九泉之下的人,这也是一点安慰。
当时,,夫亡已六载,个人生活又几经曲折,故百感交集,情不能禁,写下了这篇著名的“序言”。
因为赵明诚生前已写了书的序文。
列于书首,李清照又作了这篇“序”,故附于书后,故称“后序”(即跋)。
李清照(1084一约1155),自号易安居士。
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人。
宋代著名女作家,工诗,能文,尤擅长词。
为婉约派代表词人。
这篇《金石录后序》,后来成为她传世名篇。
是一篇文学性很强的传记散文,在介绍了该书的作者、卷数、内容及其价值,详细叙写了作者夫妇酷爱古代文物、节衣缩食收集金石古籍和战乱中所藏古物屡遭厄运、几乎散佚殆尽的过程。
明代萧良有读此文后,慨然叹曰:“叙次详曲,光景可观。
存亡之感,更凄然言外。
”——(《古今女史》卷三引《金石录后序》评语)。
金石录内容提示李清照出生于书香仕宦之家。
从《后序》可看出,在她与赵明诚结为夫妇的时候,父亲李格非已作了“礼部员外郎”。
据有关资料,李格非幼年聪敏,以进士进身于官场,曾任冀州司户参军,郓州教授,国子监学录、博士,校书郎,著作佐郎,礼部员外郎和提点东京刑狱等职。
李格非对文章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曾说:“文不可以苟作。
诚不著焉,则不能工。
”称赞陶渊明《归去来辞》等“字字如肺肝出,……其诚著也”。
她之所以成为一代女才,想必与此等父教有关。
李清照虽以仕宦嫁与仕宦,因为赵明诚的父亲当时也已是“吏部侍郎”(后累官至尚书右仆射即丞相)了,但二人婚后生活却过得很节俭,所谓“赵李族寒,素贫俭”,“每……质衣取半千钱”,“脱衣市易”等。
宋辽金夏思想史之宋代史学思想及其成就发布时间:2009-6-6 阅读次数:146 字体大小: 【小】【中】【大】宋代史学思想及其成就史学著述,历来是我国文化成就中重要而独立的组成部分。
宋代史学,与同时期的儒学一样,在中国古代社会进入全面成熟的阶段,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宋代史学的繁荣及其特点宋代史学,是唐代史学的继续发展。
但在史官制度、史学著作、史著体裁、史学大家以及史学领域等方面,都超过了唐代。
宋代各朝对于修史的重视,宋人对于撰史的热衷,为前代所不及。
因而,宋代史学成就非常突出。
1。
史著与史学史学,在政治活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历来为各朝各代所重视。
宋代开朝,将五代十国纷乱的局面重新统一,出于中央集权的需要,为避免再度分裂,朝廷对总结历史经验十分看重。
宋太祖始建朝,就下令修《五代史》(后称《旧五代史》),着意从这段分裂割据的历史中寻找借鉴。
史书修成,他很快批阅,第二天就发评论,有昨日观新史记载①。
同时,宋也十分重视当代史的记录,运用史学手段加强思想文化控制。
这一点突出表现在宋代史官制及其职能的完备性方面。
史官制起于唐代。
唐以前,官私修史并存,尤其魏晋,私人修史很发达。
唐建立统一政权后,为政治上的需要,加强了对修撰前代史和当代史的控制,尤其是当代史,中唐以后完全官修。
私修必须经官审或有帝诏。
唐设立了史官职务,负责注记、实录,编修国史.至宋,史官职进一步完善,由相应的实体机构固定下来。
主要有起居院、日历所、实录院、国史院、玉牒所、会要所等。
起居院负责记录皇帝每日对大小政事的处理及各种活动,即起居注和时政记。
日历所负责将起居注和时政记按时间顺序编成日历。
实录院负责将日历整理加工成编年体的一朝实录。
国史院负责将实录进一步加工,以纪传体写成几朝皇帝的当代国史。
玉牒所负责分类编辑当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文件、政书,形成会要。
正是通过这样一套分工明确、相接有序的修史体系和制度,保证了官修当代史的条件,也证明朝廷对修史的重视。
八年级语文练习卷2024.01请考生注意:1.全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
试题卷8页,共14题。
全卷满分120分(含全卷书写4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2.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把答案写在答题卷相应位置上,做在试题卷上无效。
作文不能另加附纸。
温馨提示:请仔细审题,细心答题。
相信你一定会有出色表现!某校八年级学生开展“典籍里的湖州”研学活动,请你参加。
【研学准备】根据要求答题。
【任务一】初探典籍,明要义1.下面是两位同学的交流,请你补充完整。
我找到了“典”这一字的多个解释(如右),我觉得“典籍”一词的意思应该是(1)。
①〈名词〉重要的书籍、文献。
②〈名词〉法则;制度。
③〈名词〉从前的文物、制度。
④〈动词〉掌管;主管。
⑤〈动词〉抵押。
⑥〈形容词〉文雅;不粗俗。
⑦〈名词〉典礼。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嗯嗯。
“典籍”是根zhí(2)在中华文明血脉中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yùn(3)涵着穿越时空、直抵人心的文化力量。
【任务二】典籍溯源,定方案走进“典籍里的中国”陈列馆◎材料一《典籍里的中国》陈列馆坐落于“世界丝绸之源”——钱山漾遗址所在地,总面积约为1800平方米,致力于打造集文化陈列、科普展示、沉浸式体验、创意互动等功能于一体的典籍文化时空。
茶圣陆羽在湖州著就世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惊艳于世的凌、闵两家五色套印技术,将中国的雕版印刷术推向了顶峰;湖州高超的印刷技术结合独具特色的“书船业”,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籍贸易与交流的发达盛况;书写典籍的湖笔被誉为笔中之冠;湖州词学大师朱祖谋词学研究成果颇丰……(选自微信公众号《湖州微宣》)◎材料二湖州与典籍的不解之缘及其深厚的文化积淀,正是《典籍里的中国》陈列馆选择落地湖州的理由。
一厅(数字化新媒体艺术体验厅)、一阁(研学品读阁)、一廊(文化回廊),以独特视角讲述古籍的前世今生,让古籍里的文字和这座古城一同“活”起来,“火”起来。
一厅:数字沉浸进入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通天书径”(如图所示),。
关于五卷本《东坡志林》的真伪问题:冰断《志林》流传至今的主要有三种:百川学海(咸淳本)丙集收录的《东坡先生志林集》一卷;万历二十三年赵开美刊刻的《东坡志林》五卷;《稗海》(万历本)收录的《东坡先生志林》十二卷,《四库全书》所收也即此本。
其中一卷本所收为十三首史论,五卷、十二卷本所收主要为杂记、杂说,但五卷本也收有一卷本的史论,十二卷本则无一卷本的史论,其他内容与五卷本有许多重出之处。
三种《志林》不仅卷数、内容不同,刊刻的时代也不同。
除一卷本《志林》出现在宋代,五卷本、十二卷本则都出现在明代。
1919年涵芬楼以赵刻五卷本《东坡志林》为底本进行校印,并附夏敬观氏《跋》,对其评价是“要为宋人所辑,则可信也”。
以后,1981年出版的王松龄氏校点本《东坡志林》(中华书局),1983年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点校注释的《东坡志林•仇池笔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刘文忠氏评注的《东坡志林》(学苑出版社)等皆以涵芬楼校印本为《志林》底本,承袭了夏氏对赵刻五卷本的版本属性的判断。
那么,这个出现于明代的五卷本《东坡志林》的可信性到底如何呢?本文将就这个问题稍作考辨,并涉及与之相关的十二卷本《东坡先生志林》的真伪问题。
一《志林》在宋代见于著录的,除了一卷本外,还有三卷本。
这两种《志林》分别见于苏轼文集在宋代的两个系统:一为分集编订本;一为分类合编本,主要为麻沙本《大全集》。
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七,宋代分集编定的苏轼文集为《东坡集》、《后集》、《内制》、《外制》、《奏议》、《和陶》、《应诏》,故也称“东坡七集”。
而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曰:“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议》十五卷,《内制》十卷,《外制》三卷;公诗本似李、杜,晚喜陶渊明,追和之者几遍,凡四卷。
”文中有“明年(指苏轼逝世的次年。
——引者)闰六月癸酉葬于汝州郏城县钓台乡上瑞里”的记载,而墓志是置于墓道中的,必须在落葬前写成和刻好;苏轼卒于建中靖国元年秋七月,可知该文写于苏轼逝世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其中所述诸集,当是苏轼生前已编定者;至其不言《应诏集》,当是其非苏轼生前所编定,而系后人纂辑。
苏州向称人文之薮、文献之邦,脉络源远流长,人物先后继起,声景比附,名实彰流,金玉相宜,黼黻并丽。
自古以来,读书、藏书、刻书、钞书、校书蔚然成风,街市书坊林立,书贾奔走于里弄,书船行驶于水巷,鉴书、祭书等民间活动也时有所见。
因此在科举考试、学术研究、诗文创作、教育传承、科技进步等方面,英奇瑰杰之才,应运而出,特盛于天下。
与此同时,典籍积累,卷帙繁富,缥缃蔚然,形成文献递进的良性循环。
蒋吟秋《吴中藏书先哲考略自序》说:“自来嗜学好古之士以积书称者,代不乏人,风尚所趋,首推江浙,而吾吴实其中心也。
”苏州“文物之盛,在昔已然。
精椠秘笈,博采广搜;古籍善本,参稽互证。
建崇楼,筑别馆,百宋千元,缥缃插架。
荟镌丛书,精纂藏目,搜亡揭隐,丹黄稠叠。
版本之流传,目录之考集,刘班晁陈之学,人才辈出,而影响于学术文化者殊匪浅鲜”。
苏州私家藏书之风,向称炽盛。
西汉朱买臣,《汉书》称其“家贫,好读书”,其故里至今仍称“藏书”。
南齐陆澄,《南齐书》称其藏书“万馀卷”,“行坐眠食,手不释卷”。
唐刘绮庄、张籍、陆龟蒙、徐修矩等,皆藏书万卷。
宋元更多了,曾旼、贺铸以校勘著名,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五说:“吴中曾旼彦和、贺铸方回二家书,其子献之朝廷,各命以官,皆经彦和、方回手自讐校,非如田、沈家贪多务得,舛谬讹错也。
”史正志以写本取胜,陆友仁《吴中旧事》说:“万卷堂环列书四十二厨,写本居多。
”卫湜精研《礼》,作《礼记集说》,采书一百四十四种,叶適《栎斋藏书记》说:“君所藏皆具有焉,盖君之力良难而任良重矣。
”俞琰则深究《易》,藏有宋刊《周易正义》《诚斋易传》《丙子学易编》《周易玩词》等,都甚罕秘,故题所居为读易楼。
明清两朝乃苏州私家藏书最辉煌的时期,在藏书史上有影响的藏家和藏书处,有俞贞木端居室、虞子贤城南佳趣堂、王廷礼阳湖草堂、王锜万卷堂、叶盛菉竹堂、杜琼三友轩、孙楼丌册庋、史鉴淡心斋、杨仪七桧山房、顾元庆大石山房、钱穀悬罄室、王世贞小酉馆、赵宧光父子小宛堂、赵用贤父子脉望馆、许自昌霏玉轩、张丑宝米轩、毛晋祖孙汲古阁、金俊明巢居、叶奕覃思馆、王昭豁尔间、钱谦益绛云楼、钱曾述古堂、徐乾学传是楼、钱陆灿东圃书堂、朱之赤留耕堂、陆漻佳趣堂、顾嗣立秀野草堂、惠栋红豆山房、朱奂滋兰堂、袁廷梼五砚楼、黄丕烈士礼居、顾之逵城南小读书堆、周锡瓒香岩书屋、张金吾爱日精庐、张海鹏借月山房、瞿绍基祖孙铁琴铜剑楼、吴翌凤古欢堂、石韫玉独学庐、顾广圻思适斋、陈墫西畇草堂、陈揆稽瑞楼、汪士钟艺芸书舍、戈载半树斋、顾沅文 王稼句『书香苏州』的历史渊源艺海楼、张蓉镜小嫏嬛福地、顾文彬祖孙过云楼、赵宗建旧山楼、潘介繁桐西书屋、蒋凤藻心矩斋、叶昌炽缘督庐等。
《避暑录话》——宋代口述史的经典之作潘殊闲【摘要】《避暑录话》是两宋之交在政治、军事、文学与文化等多方面都有重要影响的耆宿———叶梦得的一部口述笔录。
是书通过其门生和儿子之手,对其口授的由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众多遗闻趣事作了较为详细的记录。
这些遗闻趣事对订补宋代多方面史料之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故屡被后人转引称述,得到很高评价,堪称宋代口述史的经典之作。
%Bi Shu Lu Hua is a record of oral history told by Ye Mengde,a venerated old man,who was very influential in politics,military affairs,literature and culture at the turn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 and Southern Song Dynasty.The book was compiled by his followers and son,recording many old stories and Ye's interesting experiences.These stories and experiences are very important to the revision and supplement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of Song Dynasty,thus frequently cited in later studies.And the book is thought highly as the classic of oral history in Song Dynasty.【期刊名称】《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00)006【总页数】5页(P45-49)【关键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宋代;口述史【作者】潘殊闲【作者单位】西华大学人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3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05叶梦得为南北宋交在政治、军事、文学与文化等多方面都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一生著述繁富,见于历代著录的就有55种,402卷,现尚存20种,114卷[1]。
北京民族团结中学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试卷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甲文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节选)乙文修之来此①,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②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③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丰乐亭记》节选)注释:①此:指滁州。
②上:皇上。
③刺史:代称知州。
写此文时,作者为滁州知州。
(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掇幽芳而荫乔木(拾取)B.因为本其山川(根据)C.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以……为乐)D.太守谓谁(对……说)(2)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遂书以名其亭焉/且焉置土石B.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以君之力C.宴酣之乐/四时之景,无不可爱D.朝而往,暮而归/博学而笃志(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运用对比手法,用滁人和太守作对比,批判滁人不事生产、只知享乐的习气。
B.乙文中,作者取亭名为“丰乐亭”的原因是: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而高兴,也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
C.甲乙两文都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语句凝练,笔墨传神。
D.甲乙两文在语言上都很有特色。
乙文多用散句描写,甲文则多用对偶句,句式变化,错落有致,甲文还巧用虚词“而”“也”,增添了回环咏叹的意味。
《郑堂读书记》辨析一则陈旭东【摘要】清嘉庆至道光年间,周中孚曾持浙本《四库全书总目》比对胡虔刻《四库全书附存目录》,统计出《四库全书总目》著录而《四库全书附存目录》无收书目九种,《四库全书总目》无而《四库全书附存目录》有者三十二种,并开列具体书目,载于《郑堂读书记》。
经重新复核发现,《郑堂读书记》所作统计及开列书目均有讹误,逐一加以辨析。
【期刊名称】《湖南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6【总页数】3页(P167-169)【关键词】《郑堂读书记》;《四库全书附存目录》;《四库全书总目》【作者】陈旭东【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福建福州 35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Z121.5周中孚(1768-1831)编纂《郑堂读书记》暨《补逸》,共著录古籍4700多种,其中《四库全书》未收书1900多种,清人著述近千种[1]P1。
其学术价值,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1959年商务印书馆《重版说明》提到:“此书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后比较完备的古籍书录。
”[2]P1 来新夏先生曾盛赞其“篇帙的繁复,内容的精深,涉览的广泛,以之继《四库全书总目》而称续篇,都无愧色”[3]P51。
这样一部卷帙宏富的巨著,由于种种原因,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讹误。
如卷三十二“《钦定四库全书附存目录》十卷(通行小本)”条载,周中孚持浙本《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比对胡虔刻《四库全书附存目录》(以下简称《四库存目》),统计出《总目》著录而《四库存目》无收者九种,《总目》无而《四库存目》有者三十二种,并开列具体书目。
周氏这一统计数据,至今多为学者所援引。
笔者今以1965年中华书局影印浙本《总目》重新核对胡虔辑刊的《四库存目》,发现其所作统计及所开列书目,多有讹误。
特作一番辨析,就正于方家。
为便于阅览,谨先抄录《郑堂读书记》原文于下。
《郑堂读书记》卷三十二载:《钦定四库全书附存目录》十卷(通行小本)国朝胡虔编。
南国书城中的巾帼秀色——以凌冬梅所著《浙江女性藏书》为中心蔡思明【摘要】嘉兴学院图书馆凌冬梅所著《浙江女性藏书》,集中梳理了浙江藏书史上的女性藏书活动,开女性藏书研究之先河,拓展了浙江藏书史的研究,并且推动了女性文化的研究.本文以该书为中心,立足藏书家研究、地域藏书文化研究和女性文化研究三个方面,对其学术价值予以阐述.【期刊名称】《山东图书馆学刊》【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3页(P110-112)【关键词】南国书城;女性藏书家;《浙江女性藏书》【作者】蔡思明【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江苏南京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8《浙江女性藏书》(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是嘉兴学院图书馆馆员凌冬梅硕士的第一部著述。
该书选题独到,史料丰富,作者独具只眼地阐述了浙江藏书史上的“藏书女性”和“女性藏书家”这一特殊群体,填补了中国藏书史上的一个重要学术空白,从而充实和丰富了中国文献史的人文内容。
全书分为五篇,共30万字,涉及浙江藏书史上的52位藏书女性和女性藏书家。
主体内容依次分为“浙江女性藏书的历史轨迹”“浙江历代女性藏书之名家”“浙江藏书活动的幕后女性”“浙江藏书女性的文化成就”及“浙江藏书女性传略”,集中梳理了浙江藏书史上的女性藏书活动,总结了浙江女性藏书的人文建树。
其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据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古典文献研究所刘娇娇、何朝晖《2000年以来中国藏书史研究的新进展》*刘娇娇,何朝晖.2000年以来中国藏书史研究的新进展[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22-28一文的研究,21世纪以来中国藏书史研究的主要成就主要集中在《中国藏书楼》和《中国藏书通史》的问世以及私家藏书和区域性藏书的研究,而藏书思想和藏书文化则成为了藏书史研究的新领域。
突破目前藏书史研究的热点,作者独辟蹊径地发现了藏书史上女性群体的活动身影,开辟了藏书家群体性研究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