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钱曾及其善本书目《读书敏求记》
- 格式:pdf
- 大小:238.12 KB
- 文档页数:3
浙江历代藏书家名录1、杭州宋以前5人范平(约215-约284)三国时钱塘人。
藏有百家著述。
范蔚晋钱塘人。
范平孙。
藏书7千余卷。
钱文奉五代十国钱塘人。
吴越王钱鏐孙。
钱传瑛五代十国钱塘人。
吴越王钱鏐第3子。
藏书数千卷。
褚陶晋钱塘人。
时人称其藏书"匹范平"。
2、杭州宋代18人文莹钱塘人。
藏书数千卷。
方悫桐庐人。
贮书于万卷书堂。
关注钱塘人。
关景仁之子。
有万余卷藏书。
关景仁钱塘人。
吴如愚(1167-1244)钱塘人。
藏书处名准斋。
陈思临安人。
藏书处称续芸居。
陈起临安人。
数万卷书藏于芸居楼。
邵桂子淳安人。
藏书处名雪舟。
周原钱塘人。
周辉(1126-1198)钱塘人。
藏书万卷。
洪咨夔(1176-1236)于潜人。
拥有藏书1万3千余卷。
钱和钱塘人。
钱昱(943-999)钱塘人。
吴越王钱鏐孙。
钱勰(1034-1097)钱塘人。
吴越王后代。
宋初藏书名家。
钱龢钱塘人。
钱勰弟。
苏东坡题额"钱氏书藏"。
钱昭序钱塘人。
钱惟治(949-1014)钱塘人。
吴越王钱俶养子。
藏有法帖图书万余卷。
钱惟演(962-1034)钱塘人。
吴越王钱俶第14子。
家藏可敌秘府。
3、杭州元代9人陈世隆钱塘人。
张雨(1277-1348)钱塘人。
藏书处名黄篾楼。
张瑛(1260-1325)钱塘人。
张雯(1293-1356)杭州人。
藏书中经传史子、稗官百家无所不备。
子张田,孙张肯,均能守书。
吾邱衍(或作吾衍)(1272-1311)钱塘人。
吾邱衍像金应桂(1233-1306)钱塘人。
聚书于荪壁山房。
贾性之萧山人。
徐舫(1299-1366)桐庐人。
书贮于沧江书舍。
魏一愚杭州人。
藏书数万卷。
4、杭州明代24人王羽钱塘人。
方九叙钱塘人。
藏书数万卷。
吕坤钱塘人。
藏书处名樾馆,又有喜声馆、绵庆楼、一本堂。
江元祚钱塘人。
万卷藏书贮于拥书楼。
吴继志钱塘人。
藏书逾万卷。
何汝尹(1566-1636)萧山人。
藏书数万卷。
沈仕仁和人。
藏法书名画甚富。
《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总目录《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总目录丛刊一宋代卷第一册崇文总目五卷补遗一卷附录一卷崇文总目辑释补正四卷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二卷中兴馆阁书目辑考五卷中兴馆阁续书目辑考一卷遂初堂书目一卷直斋书录解题二十二卷丛刊二宋代卷第二册袁本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四卷附志一卷后志二卷考异一卷艺芸书舍本郡斋读书志二十卷衢本郡斋读书志二十卷附志二卷丛刊三元代卷全一册元西湖书院重整书目一卷录鬼簿二卷文献通考·经籍考七十六卷丛刊四明代卷第一册文渊阁书目二十卷秘阁书目内阁藏书目录八卷行人司重刻书目南廱志经籍考二卷明太学经籍志濮阳蒲汀李先生家藏目录四明天一阁藏书目录万卷堂书目四卷晁氏宝文堂书目三卷百川书志二十卷赵定宇书目脉望馆书目丛刊五明代卷第二册世善堂藏书目录二卷玄赏斋书目八卷江阴李氏得月楼书目摘录澹生堂藏书目十四卷徐氏家藏书目七卷笠泽堂书目续文献通考·经籍考十二卷国史经籍志六卷(嘉靖)浙江通志·艺文志三卷丛刊六明代卷第三册蜀中广记·著作记十卷(成化)杭州府志·书籍目一卷古今书刻二卷内板经书纪略一卷(景泰)建阳县志续集·典籍(嘉靖)建阳县志·书坊书目汲古阁校刻书目一卷补遗一卷刻板存亡考一卷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讹三卷南濠居士文跋四卷读书后八卷重编红雨楼题跋二卷隐湖题跋二卷授经图义例二十卷医藏书目录鬼簿续编一卷太和正音谱·群英所编杂剧南词叙录一卷旧编南九宫目录一卷曲品二卷金陵梵刹志·南藏目录一卷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目录四卷藏逸经书一卷道藏经目录四卷道藏阙经目录二卷道藏目录详注四卷附续道藏目录丛刊七清代卷第一册皕宋楼藏书志(上)卷一至卷六六丛刊八清代卷第二册皕宋楼藏书志(下)卷六七至卷一二○续志四卷丛刊九清代卷第三册仪顾堂题跋十六卷仪顾堂续跋十六卷善本书室藏书志四十卷丛刊十清代卷第四册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二十四卷楹书隅录初编五卷续编四卷滂喜斋藏书记三卷丛刊十一清代卷第五册钱遵王读书敏求记校证四卷爱日精庐藏书志三十六卷续志四卷丛刊十二清代卷第六册抱经楼藏书志六十四卷丛刊十三清代卷第七册黄丕烈书目题跋七种荛圃藏书题识十卷附补遗荛圃刻书题识一卷附补遗荛圃藏书题识续录四卷杂著一卷荛圃藏书题识再续录三卷士礼居藏书题跋补录百宋一廛赋注百宋一廛书录一卷顾广圻书目题跋三种思适斋集十八卷思适斋书跋四卷附补遗思适斋集补遗二卷丛刊十四清代卷第八册开有益斋读书志六卷附金石文字记一卷续志一卷艺风藏书记八卷续记八卷再续记一卷丛刊十五清代卷第九册郑堂读书记七十一卷郑堂读书记补逸三十卷丛刊十六清代卷第十册万卷精华楼藏书记一百四十六卷丛刊十七清代卷第十一册天禄琳琅书目十卷天禄琳琅书目后编二十卷绛云楼题跋一卷绣谷亭熏习录三卷拜经楼藏书题跋记五卷丛刊十八清代卷第十二册玉函山房藏书簿录二十五卷丛刊十九清代卷第十三册日本访书志十六卷日本访书志补一卷附经籍访古志六卷补遗一卷古文旧书考四卷附访馀录一卷(编辑迦郡)《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全十九册),中华书局编辑部编,中华书局2006年8月出版,16开精装,定价4600元。
满族藏书家纳兰揆叙及其谦牧堂考述作者:刘敏来源:《河北科技图苑》2022年第04期摘要:纳兰揆叙(1674-1717),字恺功,号惟实居士,满族藏书家。
其在政治、文学方面的事迹多为后人熟晓,藏书事迹却鲜为人知。
他的谦牧堂作为清初满族私人藏书楼,在清代藏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文章就纳兰揆叙藏书渊源、谦牧堂藏书规模、源流和散佚情况进行系统考述,揭示纳兰揆叙及其谦牧堂对中国藏书事业的贡献,从而丰富清代藏书史尤其是少数民族藏书史的研究。
关键词:纳兰揆叙;谦牧堂;徐乾学;怡府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DOI:10.13897/ki.hbkjty.2022.00682019年北京荣宝秋季拍卖会上,一本天禄琳琅特藏《通鉴总类》格外引人注目,该善本保留着原宫装,钤有“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八徵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乾隆御览之宝”“天禄继鉴”五个内府藏书印,可知该书原是内府藏书。
此外,该书还钤有“谦牧堂藏书记”,说明曾为谦牧堂所有。
笔者查阅相关史料,方知谦牧堂乃清代著名藏书楼,其主人是满族贵族纳兰揆叙。
纳兰揆叙(16741717),字恺功,号惟实居士,清初重臣纳兰明珠次子。
世人对其仕途经历和文学成就研究颇多,但对其藏书方面的研究却为数寥寥。
其实纳兰揆叙可谓清代满族藏书家的佼佼者,其谦牧堂在清代北方藏书楼中占有重要地位。
据《谦牧堂藏书目》统计,谦牧堂藏书多达二千六百五十余种。
藏书印有兼牧堂书画记、谦牧堂藏书记、谦牧堂赏鉴书画印记、谦牧堂览书画记等。
由于后代学者对纳兰揆叙的谦牧堂评述较少,以致作为藏书家的纳兰揆叙及其谦牧堂鲜为人知,这显然是令人遗憾的。
本文通过梳理相关史料,对纳兰揆叙及其谦牧堂进行系统考证,以求丰富并加深清代藏书史的研究,尤其是少数民族藏书史的研究。
1 纳兰揆叙藏书渊源作为满族贵族,纳兰揆叙能拥有丰富的藏书,与其家庭教育、家族积累、交游影响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1 高度汉化的家庭教育納兰揆叙虽出身满族,但自幼便接受了汉文化教育。
目录学一、目录学简介1、什么是目录学2、目录学的分类3、目录学的作用目录的两大要素:分类;编目1、什么是目录学我国古代传统目录学有着悠久的历史。
目录一词,据现存文献,首见于班固《汉书·叙传》:“刘向司籍,九流以别。
爰著目录,略序洪烈”。
此“目录”实指“目”和“录”。
“目”的含义是篇目,即一书的篇和卷的名称。
“录”把叙录,即对一书的内容、作者生平事迹,对书的评价,校勘经过等,作扼要的介绍的文字,二者合起来称为目录,或曰书目。
图书目录,可以说是随着书籍的出现而产生的。
《七略》称“《尚书》有青丝编目录”,是指《尚书》还处在简策阶段时的目录。
《周易》“十翼”中的《序卦传》就是《周易》一书的目录,《诗经》的“小序”,《吕氏春秋》的“序意”,《淮南子》的“要略”,也都是各书的目录。
可见目录就是把一本书的篇名和说明编次、汇集在一起,它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
各个历史时期关于目录的称谓有所不同。
有的称“录”,如西汉刘向的《别录》;有的称“略”,如刘向子刘歆的《七略》;有的称“志”,如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唐魏征等编的《隋书·经籍志》,宋晁公武之《郡斋读书志》;有的称“簿”,如晋荀勖之《晋中经簿》;有的称“书目”,如晋李充之《晋元帝四部书目》;有的称“书录”,如唐毋煚(jiong)的《古今书录》;有的称“解题”,如宋陈振孙所编《直斋书录解题》;有的称“考”,如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和清朱彝尊《经义考》;有的称之为“记”,如明末清初钱曾《读书敏求记》;有的称为“提要”,如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
目录学的界义,古今有数说:一,目录学者,纲纪群籍,薄属甲乙之学也。
主要是便于寻检。
----目录家之目录二,目录学者,辨章学术,剖析源流之学也。
如书不传,后人可览其目录,知其学之属于何家,书属于何派。
即古今学术的隆替,作者的得失,也不难考索。
-----史家之目录三,目录学者,鉴别旧刊雠校异同之学。
【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笔记(四)文献的收藏和散佚(22-43讲)(1.6-1.7)四、文献的收藏和散佚(22-43)古文献(文物价值)大多收藏在公共图书馆(主要)、博物馆、高校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归属中央文化部管理博物馆归属国家文物局管理高校图书馆归属教育部管理过去藏书家靠买书积累古书。
现在古书不能在市场上流通了。
五经:儒家五圣经,《周易》《尚书》《春秋》《仪礼》《诗经》传说中的文献:《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古代的著述绝大部分没有流传下来。
民间藏书较官府发达。
古书版本流传:唐五代流传下来的很少,宋版比较多,主要是南宋。
敦煌定本也有流传。
书种子:一种版本的书,可以产生新的书。
(抄写,影印)传递,薪火相传。
元:覆宋本明后期:影宋抄清:翻宋本大戴礼记:现在最早的版本是元代的。
民国影印,质量较差。
那时规模较小,因为没钱。
现在可以大规模复印,但收藏单位怕他们印了用来赚钱,不允许印。
复印技术也提升了,对古书的伤害也变得最小。
零边距扫描仪。
冷光的不会烤伤书,也用用玻璃压,把书压坏。
历代官府的藏书情况有了书,就有书的收藏,但不一定会记载下来。
(最早的书:甲骨文)周朝藏书情况见于记载最早的收藏情况是《周礼》史官:掌管文化事业。
《周礼·春官》:小史掌邦国之志。
郑众注:志谓记也,《春秋传》所谓《周志》,《国语》所谓《郑书》之属也。
《周礼·春官》:外史掌书外令(对外法令),掌四方之志(方:国家,四方比邦国更远的地方),掌三皇五帝之书(古书)。
《周礼·春官》:内史掌书王命,遂贰之(留副,复制副本)。
明清第一档案馆北京民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民国人物大辞典》)档案:古来有之。
《周礼》:成书时间可能在战国。
不是一时之书,不是一人所作,但他的职官制度不是凭空捏造的,记载的也不一定是周代的制度,一般认为他是记载了理想的制度。
但引用时也不避免引用他,因为资料缺少,而《周礼》是先秦之书。
“不得志而著书”:《扪虱新话》版本考摘要:作为一部“博极群书,独创新见”的著作,陈善的《扪虱新话》在学术思想等方面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其史料价值也不容忽视。
由于《扪虱新话》本身在流传过程中出现过不同的版本,因而通过梳理古今学者对其版本的考证,得出更准确合理的结论,将有助于启发后人对《扪虱新话》的版本做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陈善《扪虱新话》版本考证《扪虱新话》的作者陈善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宋代文人。
后人在评价陈善时,经常会把他和《雪蓬夜话》的作者陈善混为一谈。
其实只要认真加以考证,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扪虱新话》(上海书店1990年版十五卷分类本,据涵芬楼影印本,下同)卷首有陈善的门人陈益作的序:“……先生名善,字子兼,福州罗源人,其曰《窗间纪闻》者,先生尝易以今名《扪虱新话》云。
”另外据清道光九年刊本再版的《新修罗源县志卷十七?选举志?科目》在《宋代科举一览表》中记载的“绍兴三十年庚辰梁克家榜”(进士科):“是年经义、诗赋兼行。
陈善字子兼,一作子谦,祚从弟。
官太学录。
著《扪虱集》,有传。
”[1]这些材料都证明了《扪虱新话》是“字子兼”的罗源陈善所著。
今人钱钟书《宋诗纪事补正》卷五十六[2]、李红英《及其作者考证》[3]也都认为《扪虱新话》的真正作者是罗源陈善,而不是《雪蓬夜话》的作者陈善(字敬甫,号秋塘,淳熙间豪士),这些看法都有助于后人对陈善及其《扪虱新话》作进一步研究。
依据上文所述“……先生名善,字子兼,福州罗源人,其曰《窗间纪闻》者,先生尝易以今名《扪虱新话》云”,由此可知《扪虱新话》初名为《窗间纪闻》,后来才改为《扪虱新话》。
此外尚有其它别名如《扪虱新语》,具体可参阅明代万历年间喻政主修的《福州府志》71卷之《艺文志二》中对子类著述的说明。
[4]关于《扪虱新话》的成书年代,我们可以查看陈善的两个自跋。
跋一提到“丙寅岁”(1146)所失文字中包括《扪虱新话》,据此可知第一集(100则)当成书于1146年或者之前。
一、抄本的名目在雕版印刷发明之前,图书主要以抄写流传,其载体先是竹木简与帛素,随着纸的发明,尤其是植物纤维出现以后,人们便开始利用纸作为书写材料。
但在东汉时,简和素依然的书籍的主要材料。
即使到了魏晋时代,纸书渐多,但官府公牍仍以简为主。
直到东晋末年,桓玄下令“古者无纸故用简,今诸用简者,宜以黄纸代之”(《见太平御览》卷605),纸才成为普通的书籍材料。
而在东汉至南北朝期间,历史、思想、文化、科学诸领域著作层出不穷,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流行又产生出许多新学问、新知识,书籍的数量大大超迈前代。
这些书皆写于纸上,由于原材料与抄写都很便利,因而书籍的生产、流传、收藏也较为容易,不仅使政府藏书大为充实,同时也出现了众多的私人藏书家。
据史籍记载,南北朝时书籍已趋于商品化了,不仅有书店,还有专门以抄书为业的行当。
特别是在那佛教盛行的时代,一些重要的佛教经典社会需求面广量大,代抄佛经随即成为热门营生。
这种风气一直沿续至唐五代。
按理,宋本除刊刻当代人著作或许出自稿本者外,凡刊刻五代以前著作大多源于抄本。
但我们现在所能见到唐五代以前的抄本,以佛经居多,文史、语言、艺术等类古籍颇为鲜见。
宋代雕版印刷既盛行,从而刻本取代抄本成为图书流传的主要形式,但抄本並未因此消亡。
因为传世书籍众多,有些书出于某种原因无法刊刻;或者人们因不获刻本而需通过抄录以补充藏书或配残本之缺;或者有的书出于特殊需要编纂,如帝王实录及出于个人治学所用的节本、汇编本,只要抄写便足敷使用;而《永乐大典》、《四库全书》这样的鸿篇巨帙,官方也无力付梓;也有纯粹出于爱好玩赏而抄写;种种因素,使得抄本依然成为图书流传不可或缺的形式。
可见,在印刷术已流行的时代,抄本的并行流传在某种程度上补充了印本的不足。
有这样一个人所共知的现象,即流传至今的宋元抄本极少,而明清抄本尤其是明代中期以后的抄本数量很大。
仅就《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而言,其总共收录善本古籍5万6千余部,其中抄本(主要是明清抄本)有1万7千余部,居总数近三分之一,数量之多可见一斑。
《方言》版本流传及文字校订《辅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最早见于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序》,目前有宋本、明本和清本等不同版本。
为了使《方言》更接近古书原貌,先后有戴震、卢文绍、刘台拱、王念孙、钱绎等人对《方言》进行校订。
经过众多学者的努力,《方言》及郭注本逐渐接近古书原貌,为后人对《方言》进行研究扫除了障碍。
标签:《方言》;版本;文字校订传本《方言》全称为《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最早见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序》。
此后《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崇文总目》、《中兴馆阁书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等皆有著录。
今本《方言》十三卷,按照义类标准,其内容大体分为普通词语和专有名词两类。
普通词语共八卷,具体为:卷一、卷二、卷三、卷六、卷七、卷十、卷十二、卷十三。
专有名词共五卷,具体为:卷四“释服制”、卷五、卷八“释兽”、卷九“释器物”、卷十一“释虫”。
一、《方言》版本及其流传情况(一)《方言》宋本1.李孟传刻本《方言》最早的注本是东晋《郭璞注》。
传世《方言》为郭注本。
现在我们能见到的最古的《方言》传本就是宋本,即南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浔阳太守李孟传的刻本。
李孟传生于南宋高宗绍兴六年(1136),卒于南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宋史》有传。
李孟传的刻本又称“庆元庚申(1200)会稽李孟传浔阳郡斋刊本”,现藏北京图书馆。
李孟传《刻方言序》云:“今《方言》自闽本外不多见,每惜其未广。
予来官浔阳,有以大字本见示者,因刊置郡斋。
”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云:“予传本于蜀中,后用国子监刊行本校之,多所是正,其疑者两存之。
”周祖谟先生由此认为:“《方言》的宋刻本在北宋有国子监本,在南宋有蜀本、闽本、赣本。
赣本是宋代最晚的一个刻本了。
监本、蜀本、闽本现在都没有看到……李本可能就是重刻的蜀本,也就是北宋监本的第二次刻本。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名词解释文献:先秦及汉代多把文献理解为书面材料和口头材料,例如孔子和司马迁。
后来专指书面材料,到现代,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文献学: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延伸,是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科。
古典文献学:传统文献学(即古典文献学)正是在综合校雠、目录、版本诸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如分类、目录、版本、辨伪、校勘、注释、编纂等)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
总集:总集是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来说,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别集:是相对于总集而言的,它是指商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例如《李太白全集》《王维集校注》等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最早的类书是曹丕的《皇览》,著名类书还有《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等丛书: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的书名,用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
又称“丛刊”“丛刻”等,例如《儒学警悟》。
注意综合性丛书(包括各类著作,《四库全书》)和专科性丛书(专收某一学科、某一文体、某一类别等,明代何文涣《历代诗话》)政书: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工具书,又称典志体史书,例如唐代刘轶《政典》。
杜佑在《政典》基础上扩充为《通典》。
宋人郑樵编《通志》,元代马端临编《文献通考》,杜、郑、马三书被称为“三通”。
叙录:或称书录解题,题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别录,西汉刘向把所校各书的叙录汇集成编,称为《别录》,是一部汇集诸书叙录的提要目录学著作。
论《天禄琳琅书目》对后世版本目录之影响刘蔷【摘要】《天禄琳琅书目》是中国第一部官修善本书目,在著录体例方面多有创见,对清代藏书家讲究版本鉴定、注重善本著录的风气影响深远,直接开启了近世版本目录学的兴盛.从编纂体例、目录体裁、“重在鉴藏”的编目思想三个方面,条分缕析其对当时及后世版本目录的影响.参考文献26.【期刊名称】《国家图书馆学刊》【年(卷),期】2011(022)004【总页数】7页(P90-95,64)【关键词】天禄琳琅书目;版本目录;宫廷藏书【作者】刘蔷【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图书馆【正文语种】中文《天禄琳琅书目》为提要体版本目录,前后两编共著录一千余部善本书,均为内廷藏书之精华。
这部书目是我国第一部官修善本目录,沿袭汉代以来书目解题传统,在著录、编排等体例方面多有创见,于清代藏书家讲究版本鉴定、注重善本著录之风气影响深远,直接开启近世版本目录学之兴盛。
作为官修目录,更是极具导向性,主导了其后近三百年善本书目编纂风尚,其体例甚至远播海外,近代美、日、韩等国所编汉籍书目亦深受其影响。
版本目录在中国古代目录学史上发端较晚,宋、明虽有簿记版本于藏书目录的做法,但都甚为简略,影响不大。
清朝初年,版本目录异军突起,自钱曾《读书敏求记》肇始,稍后毛扆《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孙从添《上善堂宋元版精钞旧钞书目》都以记载书籍版本特征、考订版本流传为主要内容。
到乾嘉年间,版本目录一时蔚然大观,版本研究呈现繁荣景象,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天禄琳琅书目》起到了巨大影响,兹从体例、体裁、鉴藏风尚三个方面予以分析。
1 编纂体例明人书目在书名下附记版本,并不少见,如晁瑮《宝文堂书目》、徐《红雨楼书目》、李鹗翀《江阴李氏得月楼书目》等,但尚未发展到整部目录皆以版本目录面目出现的程度,明代也始终没有出现一部以赏鉴为宗旨、以善本特藏为著录对象的善本目录。
近代善本书目的盛行,创始于钱曾《述古堂宋版书目》,将98种宋版书集中、单独立目,然体例过简,真正集大成者是《天禄琳琅书目》。
版本目录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目录与目录学第一节目、录与目录(1)目:项目、内容(2)录:刻木时发出的声音,后引申为“记录”(3)目录:目:一书的篇名与群书的书名录:叙录把目录两字连起来作为一个名词,是起于汉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校书的时候。
“目录学”最早见于汉代《七略》目录学出现于汉代《七略》(4)一书书目:一本书的篇名和说明加以编排汇辑到一起,最早的一书目录《十翼》(5)把一本书的篇名和书得说明编录在一起称为“一书书目”,最完备的一书目录是《史记》,《汉书》(6)把目录放在前面的第一本书是范晔的《后汉书》(7)把诸书的书名和书的序录编在一起称为“群书目录”(8)群书目录的产生:最早群书目录产生于汉武帝时杨朴《兵录》(也是最早的专科目录。
)其他代表:《别录》、《七略》(9)历史上最早的群书目录:《七略》(10)现存最早的群书目录:《汉书艺文志》第二节目录学的兴起与发展一、萌芽期——先秦《诗经》每首诗前的“目”二、形成期——汉代《七略》三、发展期——魏晋到唐(旧唐书史部出现了目录类)四、成熟期——宋元时(目录学成为一门学问)五、繁荣期——明清“文字狱”六、目录学的研究及其意义余嘉锡《目录学发微》研究对象:中国封建社会目录事业、目录工作、目录学研究状况目录学就是是研究目录的产生、发展和影响以及规律的一门学科,着重研究的是如何编制和利用各种目录。
第三节目录类型《目录学研究》张辟疆记载到明末有书151种《贩书偶记》张殿起清末155 一、体制上的不同分类大致分为:公藏书目、私藏书目、史志书目(1)公藏书目:指由政府主持对国家藏书进行整理后编制的目录《四库全书》总目最完备(2)私藏书目:是由私人编撰的,著录对象基本上是私人藏书如《七志》、《七录》特点:相对补足公藏书目的不足;藏书量相对少;编目质量不高(3)史志目录:是正史的组成部分,是史官在编撰正史的时候,以同一时代的政府藏书目录作为依据编撰而成的。
目的是记载一个时代的藏书和著述。
清代私家藏书对学术发展的影响张娟【摘要】清代是中国古代私家藏书发展鼎盛的时期.众多私家编撰目录无论在体例、分类及其所体现的编著者的学术思想都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藏书家收藏珍贵古籍以及为所藏之书编撰目录的风气一直延续三百年之久.在如此长期良好的学术环境下,对当时的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人们重视版本、校勘文字、考订书籍内容,而且更加注意书籍版本的选择;私家藏书者教导子弟应用善本书,开一代严谨治学之风;再者藏书家相互之间借书,并在书中留下自己的题跋,提出自己的观点,为后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留下宝贵的目录学知识和理论,促进了古今文化之间的传承,对学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期刊名称】《吕梁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5)002【总页数】4页(P50-53)【关键词】清代;私家藏书;学术影响【作者】张娟【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6在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图书典籍都是由官方收藏和管理,西汉武帝时“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1]1701,所以,对于国家藏书,普通读书人是难以一见的,为了使自己阅读到更多的书籍,学者们纷纷出资购买或抄写书籍,私家藏书逐渐发展起来。
私人藏书在提高藏书者的学术素养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例如苏轼赞美其好友李公择说道:“藏书凡九千余卷。
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2]585。
大多数藏书家在不断收集图书的过程中,利用丰富的藏书不断学习进步,耳濡目染,逐渐成为“闻名于当世”的学者。
所以,清代藏书家大多具有渊博的知识,其中不少人是具有重要影响的一代学术大师。
他们利用丰富的藏书,积极从事版本、目录、经学、小学、史学、文学等领域的研究,以及校勘、辨伪、辑佚、编纂、刊刻等方面的学术活动,特别是以自己藏书为基础,编纂私家目录,在中国目录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清代学术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清代学术及文化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诗经》现存版本目录《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诗歌总集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诗经》版本开始涌现。
本文旨在整理《诗经》现存的版本目录,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利用这些宝贵资源。
在搜集资料方面,我们不仅参考了古代书籍目录,还查阅了近年来出版的《诗经》研究论文。
这些资料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有关《诗经》版本的宝贵信息,还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研究《诗经》的视角。
在整理资料时,我们将搜集到的所有资料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根据各种资料的特点进行分类和筛选。
这些资料包括明清时期的刻本、民国时期的铅印本、现代的整理本等。
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梳理,我们发现《诗经》的版本演变过程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此基础上,我们编写了一份详细的目录,将所有版本的《诗经》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并附上简短的介绍和说明。
这份目录不仅包括了常见的版本,还涉及了一些稀有版本。
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
当然,在编写目录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例如,某些版本的异同、印刷年代及地点等需要辨析和比较。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后续研究中逐步解决,并不断完善这份目录。
总的来说,《诗经》现存版本目录的整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广泛搜集资料、深入研究和细心整理。
通过这份目录,我们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准确的《诗经》版本信息,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利用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清代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藏书家和版本目录学家。
其中,钱曾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他的善本书目《读书敏求记》更是备受推崇。
本文将简要探讨钱曾的生平、学术成就以及《读书敏求记》的重要价值。
钱曾是一位出身名门的藏书家,世代传颂文化经典。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钱曾从小就爱好读书、藏书。
他在年轻时就开始致力于版本目录学的研究,一生中收藏了大量珍贵的书籍。
钱曾的学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藏书事业上,还表现在他对版本目录学的独特见解和贡献上。
古籍资料的检索PPT课件40号什么是古籍?关于“古代”的时间下限,一般有3种意见:①以鸦片战争使中国进入近代史的1840年;②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1911年;③五四运动揭开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的1919年。
什 么 是 古 籍?在这里,古籍主要指1911年以前成书并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以及经后人整理而成的各种本子。
辛亥革命以后影印、排印的线装书籍(如《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也属古籍。
以纸为载体抄写或印刷的中国古代书籍古籍的数量?我们常用“浩如烟海”“汗牛充栋”来形容古籍的数量据称,仅就著录在历代书目中的古籍数量而言:西汉——南北朝:一万二千七百八十七部,八万六千二百三十三卷唐代:一万零三十六部,十七万三千三百二十四卷五代——明代:三万二千二百八十三部,四十万七千五百八十九卷清代:十二万六千六百四十九部,一百七十万卷现存的古籍约八万种以上如何在浩瀚的古籍中找到所需的文献?(检索内容)目录检索:利用书目、索引等检索工具,查找资料,获知文献的书名、著者、内容提要、版本等相关信息。
事实检索:查找具体的事实,如人物生平、历史事件、典章制度、辞语典故等。
全文检索:以某种文献或某些文献的全文为基础,查找这种文献或这些文献中某一知识单元或某一单字的所有出处。
数值检索:通过由目录、事实检索获得的资料,加以统计,获取某种相关的数值。
如何在浩瀚的古籍中找到所需的文献?(检索工具)书目索引类书和政书书目书目,也称目录。
是著录一批相关文献、并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而成的揭示与报道文献的工具。
三大功能:检索功能 ;报道功能 ;导读功能以《郑堂读书记》这部私人藏书目录及《四库全书总目》的部分内容为例来说明古籍书目的功能和特点:《郑堂读书记》(周中孚)书名卷数 版本作者 生平古事苑十二卷兰雪刊本国朝邓志谟撰。
志谟,字景南,饶安人。
四库全书存目。
是编凡分六十类,类各为骈体文一篇,各有注释附之篇末。
大致似事类赋,而行文远不能逮,聊资记诵而已。
清代著名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
钱曾及其善本书目《读书敏求记》
胡春年
(安徽省图书馆,安徽合肥230001)
[摘 要] 论述著名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钱曾把毕生的精力用于收藏图书及研究古籍版本,并撰写了第一部著名的善本
书目《读书敏求记》,为后世研究古籍版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 钱曾 古籍版本 善本书目 读书敏求记
[中图分类号] G256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 It expounds that Qian Ceng ,the famous book -collector and expert on the edition -and -catalog compil ation ,w ho dedi -
cated all his life to collecting books and studying ancient editions and w rote the first famous catalog of rare books 《Ventu ring Into
Reading 》,supplying us w ith very important reference datas to study ancient editions .
[kegwords ] Qian Ceng ancient editions catal og of rare edition Venturing Into
Reading ·
104·书评山东图书馆季刊2004年第2期
·
105·胡春年:清代著名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钱曾及其善本书目《读书敏求记》
·106·总第92期山东图书馆季刊200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