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绍振文本解读理论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1.80 KB
- 文档页数:1
评孙绍振的文本还原解读法作者:陈堂君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8年第09期孙绍振教授认为:文本的阅读方法与观念是紧密联系的,阅读与欣赏要从研究矛盾入手,要运用联系的观点。
还原方法的核心是将文本中表现的事物恢复到本来的样子,来揭示事物的矛盾,在研究矛盾的基础上,用联系的观点解读文本。
他举了几个经典文本解读的例子。
1.从形态还原与功能还原谈《咏柳》中的“剪刀”意象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北大的一名教授赏析说:这首诗有四点值得肯定:一是写出了柳树的特征;二是歌颂了大自然;三是比喻用得巧妙;四是歌颂了创造性劳动。
孙教授认为这种赏析是误人子弟的:(1)机械反映论——美的是反映了事物的特征和本质,美的形象与事物是一致的,特征相等的,美就是真,真就是美。
(2)方法上形而上学——不研究矛盾。
(3)教化作用——春天的美是春风吹出来的,这里有春天的劳动,而且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这完全是自己想的。
那么,这首诗究竟该怎样赏析呢?孙绍振教授认为:一是在方法上应研究矛盾。
柳树不是玉,为什么说它是玉?柳条不是丝,为什么说它是丝?“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比喻巧妙吗?不!春风应该是柔和的,不刮人,怎么会似剪刀?如果说春寒料峭,还刮人,可以是菜刀,何以一定是剪刀呢?二是要联系。
从联系中进行理解:“似剪刀”要联系“谁裁出”理解,裁和剪同义互解,这种方法,是贺知章发现的。
谁能裁?是人。
春不是自然的,是人工的,是创造的结果,这种对自然的赞美,别出心裁。
这样赏析,就要有揭示矛盾的功夫,这种功夫就需要采用——还原的方法。
还原就是让它回到客观事物的原样。
还原就出现了矛盾,出现了矛盾再解读。
孙教授的这种解读的确令人耳目一新,在这里“二月春风似剪刀”不是用作比喻,而是拟人。
赋予春风以人才能完成的行为,裁剪出“细叶”,裁剪出美丽的自然景色。
在赞美之余,我们姑且不谈这里怎样进行“同义互解”和字词落实的问题,而对“似剪刀”的解读进行深入探讨:如果就“春风”的形态和给人的感受而言,是不能形成比喻的。
评孙绍振的文本还原解读法孙绍振教授认为:文本的阅读方法与观念是紧密联系的,阅读与欣赏要从研究矛盾入手,要运用联系的观点。
还原方法的核心是将文本中表现的事物恢复到本来的样子,来揭示事物的矛盾,在研究矛盾的基础上,用联系的观点解读文本。
他举了几个经典文本解读的例子。
1.从形态还原与功能还原谈《咏柳》中的“剪刀”意象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北大的一名教授赏析说:这首诗有四点值得肯定:一是写出了柳树的特征;二是歌颂了大自然;三是比喻用得巧妙;四是歌颂了创造性劳动。
孙教授认为这种赏析是误人子弟的:(1)机械反映论――美的是反映了事物的特征和本质,美的形象与事物是一致的,特征相等的,美就是真,真就是美。
(2)方法上形而上学――不研究矛盾。
(3)教化作用――春天的美是春风吹出来的,这里有春天的劳动,而且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这完全是自己想的。
那么,这首诗究竟该怎样赏析呢?孙绍振教授认为:一是在方法上应研究矛盾。
柳树不是玉,为什么说它是玉?柳条不是丝,为什么说它是丝?“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比喻巧妙吗?不!春风应该是柔和的,不刮人,怎么会似剪刀?如果说春寒料峭,还刮人,可以是菜刀,何以一定是剪刀呢?二是要联系。
从联系中进行理解:“似剪刀”要联系“谁裁出”理解,裁和剪同义互解,这种方法,是贺知章发现的。
谁能裁?是人。
春不是自然的,是人工的,是创造的结果,这种对自然的赞美,别出心裁。
这样赏析,就要有揭示矛盾的功夫,这种功夫就需要采用――还原的方法。
还原就是让它回到客观事物的原样。
还原就出现了矛盾,出现了矛盾再解读。
孙教授的这种解读的确令人耳目一新,在这里“二月春风似剪刀”不是用作比喻,而是拟人。
赋予春风以人才能完成的行为,裁剪出“细叶”,裁剪出美丽的自然景色。
在赞美之余,我们姑且不谈这里怎样进行“同义互解”和字词落实的问题,而对“似剪刀”的解读进行深入探讨:如果就“春风”的形态和给人的感受而言,是不能形成比喻的。
126《名家名作》·研究陈锐睿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他创作的许多脍炙人口的小说如《最后一片叶子》《麦琪的礼物》等都蕴含着深厚的人文主义关怀。
其中,《带家具出租的房间》作为欧·亨利笔下少数的悲剧性作品之一,其特殊性不言而喻,但小说的亮点不仅仅在于此,更在于情节、逻辑的巧妙设置。
下面以孙绍振的文本解读理论来分析小说的独特之处。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纽约西部的红砖房地区,一男子寻找爱妻五个月未果,身心疲倦,却依然坚持不懈地穿梭于纽约各地。
为了便于继续打听爱人的消息,他租赁了一间昏暗潮湿、破败不堪的房间。
在房间里,他隐隐闻到一股来自爱人身上的木樨草香。
他欣喜若狂,仿佛爱人就在附近。
于是,他疯狂地四处寻找,向女房东询问是否有一位左眼眉上有痣的女孩在这儿住过,在得到房东的否定回答后,残存的一点希望如泡沫般破灭了。
他发疯似的堵上房间里的每一条缝隙,打开煤气阀,绝望而去。
而在小说末尾,从房东与其他房东太太的谈话中得知,不久前一位女孩在男主人公租赁的房间里结束了生命,这位女孩正是男人疯狂寻找的左眼眉上有痣的爱妻。
但贪婪、残酷的房东太太并未告知这位男主人公事实。
最终,男子随心爱的妻子而去。
孙绍振认为,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是突然把故事的谜底揭示出来,人物突然被思想照亮,前面的故事有了新的意义,对人物的评价发生了变化[1]。
的确,在故事的结尾,男子由一个痴情的爱人变成一名受骗自杀的被愚弄者,女房东则由房间的拥有者、出租者变为“人们堕落的帮凶与悲剧的缔造者”[2]。
话少而意无穷,这是欧·亨利思想与艺术的高度融合。
叙述故事不是简单地陈述故事情节内容,而是在文章的最后把思考留给读者,使读者沉思。
欧·亨利在结尾处常常利用这样的只言片语,使读者获得思想和艺术两方面的双重享受。
当然,欧·亨利作为短篇小说大师,除了在结尾处反转的妙处之外,故事的细节中也有打破常规等高超的手法。
运用孙绍振教授的微观文本分析法培育学生语言核心素养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语言能力作为人类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式,对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学生的语言核心素养不仅仅是指传统意义上的语法、词汇等基本知识,更包括了对文本的理解、分析和运用能力。
在当前教育环境下,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孙绍振教授提出的微观文本分析法为学生语言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对微观文本的深度分析和解读,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还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本研究旨在探讨孙绍振教授的微观文本分析法在学生语言核心素养培育中的作用,为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素养水平提供借鉴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运用孙绍振教授的微观文本分析法,探讨如何有效地培育学生的语言核心素养。
具体包括通过深入分析文本细节,帮助学生提升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水平。
通过研究和实践,进一步探讨微观文本分析法在学生语言核心素养培育中的实际效果和意义,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并为未来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通过本研究的实施,旨在探索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有较高语言素养的现代人才。
1.3 研究意义微观文本分析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语言的细微之处,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语言核心素养越来越重要,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有着重要影响,更是在未来社会竞争中的关键因素。
通过研究孙绍振教授的微观文本分析法,可以更好地了解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核心素养,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和解读能力。
这种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语言的细微之处,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研究孙绍振教授的微观文本分析法在语言核心素养培育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卖火柴的小女孩》文本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篇课文,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一直被选为中小学语文教材。
这样一篇经典童话,可以说有着永恒的魅力,我们需要不断地去重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和贴近那些伟大的灵魂,“复原文学经典所传达的经验”。
今天,我就大胆地尝试运用孙绍振教授所讲的还原法与比较法来解读文本,具体从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审美价值的还原与比较在小学的时候,我们就学过《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这已经过去了几十年;在统编版教材之前,这篇童话一直定格在五六年级的课文。
去年,我任教三年级,在教这篇课文的时候,曾和同事发出这样的疑问:统编版教材为什么会这么大幅度地把这篇童话调整到三年级课文中去?与过去教材相比,同事表达了很大的不赞同,认为对刚上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突然学这么长的一篇课文,一读起来有难度,二感悟有难度。
我也在思考教材编者的意图,当时所能想到的是联系《快乐读书吧》,认为编者这样调整无非是为了鼓励孩子们去大量阅读童话书籍,激发他们阅读《安徒生童话》的欲望。
这次在工作室的推荐下,拜读了孙绍振教授书籍《如是解读作品》,读完这本书再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我又有了新的思考。
现在我用孙绍振教授“审美价值”的还原与比较法来阐释我当时的疑惑:世界童话大师安徒生创作这篇童话的本原是什么?是要写给谁看的?我们在进行“还原”分析的时候,最根本的是要“还”,要“原”,将写作的意图“复原”出来,将所表现的生活“复现”出来。
我查找了安徒生本人的文献资料,现在用导演王越赴丹麦拍摄“纪念安徒生诞生200周年”记录片时所说的这段话还原安徒生创作意图的一种解读:“安徒生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写小女孩很想念奶奶,实际上这个故事传达了他对母爱和家庭的渴望。
安徒生出生贫苦家庭,11岁爸爸去世,妈妈改嫁,从小和奶奶相依为命。
14岁离家闯荡之后终身未婚,连奶奶和母亲去世时他也不在身边。
读《文学文本解读学》有感近日,读了孙绍振、孙彦君著的《文学文本解读学》,觉得晦涩难懂,很多理论知识,都是懵懵懂懂的,为了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又读了王崔舟老师的《小学语文教材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这本书选取了小学语文的经典课文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并且通过教学设计,让解读与教学进行有效的融合。
结合《文学文本解读》第十一章提到的“隐性矛盾的还原”的理论知识,谈谈对矛盾分析策略在文本解读中的运用。
一、细读文本,发现矛盾孙绍振认为,“要理解艺术,不能被动地接受,还原了,有了矛盾,就可能进入分析,就主动了。
”文本解读,要善于寻找和发现矛盾,实现主动的、有意义的建构,并透过矛盾发现文本所隐含的精髓。
可见,进行细读文本,发现矛盾,是解读的一个好方法。
王崔舟老师以《慈母情深》为例子,运用矛盾分析法解读文本,提炼出文中的三对矛盾,分别是“给钱多与没有钱”、“给钱多与挣钱难”、“挣钱难与“乱”花钱"。
解读这三对矛盾,让学生明晰,文本背后想要表达的意图、抒发的情感以及传递的思想。
王崔舟老师详细具体的解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这引起我的思考,在我现在任教的六年级的课文里,哪些文章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解读文本呢?首先我想到了六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单元的《穷人》,在这篇小说里,也存在着跟《慈母情深》类似的矛盾,如“桑拿很穷与却收养孩子”的矛盾;“天气很恶劣与屋里温馨”的矛盾;“孩子很饿与渔夫打鱼却一无所获”的矛盾。
还有这个学期习作单元的第二篇课文《那个星期天》也有三组矛盾:“小男孩想出去玩与妈妈很忙”的矛盾;“小男孩等待时间很长与时间过得很快”的矛盾;“妈妈想带孩子出去玩与没有时间”的矛盾。
在教学中,能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矛盾冲突,文中隐藏的内涵与意蕴自然就能体会到了。
二、研读文本,比较矛盾细细品读王崔舟老师分析的三对矛盾,王老师在提炼矛盾过程中,是通过比较分析,总结出来的。
文中“我”的母亲心甘情愿地给我“大笔钱”买“闲书”,“旁边一个女人”说:“别给!没你这么当妈的!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这个女人的话说出的是广大读者的心声。
评孙绍振的文本还原解读法作者:陈堂君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8年第09期孙绍振教授认为:文本的阅读方法与观念是紧密联系的,阅读与欣赏要从研究矛盾入手,要运用联系的观点。
还原方法的核心是将文本中表现的事物恢复到本来的样子,来揭示事物的矛盾,在研究矛盾的基础上,用联系的观点解读文本。
他举了几个经典文本解读的例子。
1.从形态还原与功能还原谈《咏柳》中的“剪刀”意象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北大的一名教授赏析说:这首诗有四点值得肯定:一是写出了柳树的特征;二是歌颂了大自然;三是比喻用得巧妙;四是歌颂了创造性劳动。
孙教授认为这种赏析是误人子弟的:(1)机械反映论——美的是反映了事物的特征和本质,美的形象与事物是一致的,特征相等的,美就是真,真就是美。
(2)方法上形而上学——不研究矛盾。
(3)教化作用——春天的美是春风吹出来的,这里有春天的劳动,而且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这完全是自己想的。
那么,这首诗究竟该怎样赏析呢?孙绍振教授认为:一是在方法上应研究矛盾。
柳树不是玉,为什么说它是玉?柳条不是丝,为什么说它是丝?“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比喻巧妙吗?不!春风应该是柔和的,不刮人,怎么会似剪刀?如果说春寒料峭,还刮人,可以是菜刀,何以一定是剪刀呢?二是要联系。
从联系中进行理解:“似剪刀”要联系“谁裁出”理解,裁和剪同义互解,这种方法,是贺知章发现的。
谁能裁?是人。
春不是自然的,是人工的,是创造的结果,这种对自然的赞美,别出心裁。
这样赏析,就要有揭示矛盾的功夫,这种功夫就需要采用——还原的方法。
还原就是让它回到客观事物的原样。
还原就出现了矛盾,出现了矛盾再解读。
孙教授的这种解读的确令人耳目一新,在这里“二月春风似剪刀”不是用作比喻,而是拟人。
赋予春风以人才能完成的行为,裁剪出“细叶”,裁剪出美丽的自然景色。
在赞美之余,我们姑且不谈这里怎样进行“同义互解”和字词落实的问题,而对“似剪刀”的解读进行深入探讨:如果就“春风”的形态和给人的感受而言,是不能形成比喻的。
孙绍振文本解读孙绍振(1951)是中国文论、莎士比亚研究的著名学者,他的研究文本解读模式对中国文学教育及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性意义。
本文以孙绍振为代表的文本解读模式,从形式与结构、文本构成和文本效果三个方面进行实证研究,旨在深入洞察孙绍振以及其他学者文本解读模式的内涵。
一、形式与结构孙绍振的文本解读模式关注文本的表现形式,以及文本的结构。
他认为文本的形式是文本的功能和意义的基础,通过结构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字句的意义,以及文本的整体含义。
例如,孙绍振解读莎士比亚的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他通过对文本中人物、情节、主题等内容进行分析,深入探究这幅作品的社会背景及文本艺术表现,同时认为文本的形式通过其结构定义了文本的主题及意义,文本中蕴含着许多隐含的意义和美感。
二、文本构成孙绍振的文本解读模式还关注文本的构成,认为文本以语言、文化、历史等社会语境为框架,构成了文本的各个层面,如人物、环境、象征、动作及对话等。
例如,孙绍振对莎士比亚的作品《敌对》进行解读,他认为该文本的主题及意义与其历史背景及文化语境密切相关,可以从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文化象征、环境、动作和对话等内容深入洞察主题及意义。
此外,孙绍振在解读作品时,也会关注文本中的艺术表现,以及文本背后的哲学意义。
例如,他认为从莎士比亚的《皆大欢喜》中可以看出,自由的意义不仅仅是一种乐观主义的态度,更是一种表达对人性及艺术的哲学理解。
三、文本效果孙绍振文本解读模式同时关注文本读者,认为文本会通过读者的意识形态来产生不同的效果,从而影响其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
他认为,文本读者必须能够理解文本及其意义,而不仅仅是单纯地观看文本,他们还要能够从文本中反思自己的认知及思维方式。
以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为例,孙绍振认为文本读者的理解可以是多层次的,既要从表面的形式、历史背景和文本构成等方面理解文本,也要能够从文本中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以及如何把握文本中潜在的价值观。
这样,文本读者才能深刻理解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及思想,从而得到艺术的感受及启发。
读《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最近读了《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顿觉眼界开阔,孙先生用哲学的眼光去审视文本,用哲学的方法去分析文本,从而使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深入而独特,令人耳目一新,并深以为然。
事物、观念和形象的内涵是丰富的、充满矛盾的,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多种规定性的统一,是不断转化的,而不是单一的、贫乏的、静止的、僵化的、不能转化的。
但是,事物,观念和形象,在表面上又是有机统一的,也就是说没有矛盾的。
文本分析就是要打破这种表面的统一,找出它与现实,与观念,与本身其他因素的矛盾点在哪里,它的内涵是怎样发展变化而来的,又怎样达到了现在的统一,矛盾点、发展变化处就是分析的切入点。
也就是说首先要坚信任何一个文本都是丰富的、充满矛盾的,都是可以分析的,再次还要有一种方法论的自觉。
这种方法论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种哲学方法也令人摸不着头脑啊,什么问题?怎么分析?孙先生将这种抽象的、普遍的方法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分析方法,并使其系统化。
孙先生的理论简单来说是面对一个文本,坚信它是可分析的,然后用各种方法寻找切入口。
面对不同的文本可采用还原法、比较法,通过还原或比较找出了矛盾点或差异点,这矛盾点或差异点就是分析的切入点,然后就可以进行分析了。
当然还原的方法是多样的,如:“艺术感觉的还原”“情感逻辑的还原”“审美价值的还原”等等。
比较也有“同类比较”、、、“异类比较”“横向比较”“艺术形式比较”“历史比较”“流派比较”“风格比较”等。
孙先生在文中举了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唐人贺知章的绝句《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咱们语文版二年级下册第四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就是它。
表面上看来好像很简单,但你能把它讲清楚吗?它流传千年脍炙人口,肯定有它的好,它好在哪里?好在比喻十分巧妙?当然,读者凭直觉就能感到它的不同凡响,感觉到了,却说不清缘由,想在你的解读中寻找答案,你怎样解释?从整首诗来看它的艺术形象是统一的,我们对它进行分析,就是要把原本统一的对象加以剖析,找出的它的差异性或矛盾性,然后从矛盾性或差异性出发。
孙绍振文本细读
孙绍振文本细读
孙绍振是中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他的作品被广泛传阅和欣赏。
本文将细读孙绍振的一篇文章,探究其中蕴含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孙绍振的一篇文章名为《红楼梦的文学价值》,该文主要探讨了《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其文学价值。
在这篇文章中,孙绍振强调了《红楼梦》中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人物刻画。
他指出,《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感表达真挚动人,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此外,孙绍振还强调了《红楼梦》的文学价值。
他指出,《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文化巨著。
它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也受到了国际文学界的认可,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孙绍振的这篇文章为读者们深入探讨了《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也为中国文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该文的发表,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全球文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揭开文本解读的密码———读孙绍振《审美阅读十五讲》有感作者:徐金贵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人物》 2017年第9期徐金贵语文教学通过文本展开,文本解读是展开教学的基础。
但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觉,面对一个文本,无从下手,最后只得聚焦一些优美的词语,寻找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或文章的结构等。
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的《审美阅读十五讲》恰恰就是一本文学作品解读的指导书,它是孙教授基于中国本土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建构的方法体系,而且以文学作品解读讲座的方式娓娓道来,具有很强的示范性与可读性。
“拘泥于统一性还是追求矛盾性,这是艺术欣赏的根本问题。
”艺术是求美的,但我们往往从美与真、美与善的统一性上来理解、分析文学作品。
其实,文学作品中的真、善、美是错位的。
美不是一个绝对的理性范畴,而是一种个人的情感体验。
当人带着感情去看对象,感觉、感受、体验与客观对象之间就要发生一种变异,这就是所谓“月是故乡明”“情人眼里出西施”。
为了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作者就不得不放弃绝对的真实,而进入想象的境界。
想象超越了客观的约束而获得了情感的自由,同时艺术的美也超越善的范畴。
因为“善最初级的意思就是有用或者实用。
实用的目的是固定的,而情感是自由的,所以实用是压抑情感的,如果拘泥于实用,就没有情感了”。
我们欣赏文学作品不应该拘泥于艺术想象的和谐统一中,而应从美与真、善的矛盾中寻找文本解读的密码。
例如:汉阳江上柳,望客引东枝。
树树花如雪,纷纷乱若丝。
——李白杨柳多短枝,短枝多别离。
赠远累攀折,柔条安得垂。
——孟郊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金昌绪“文本是一个三个层次的立体结构。
”孙教授认为文本是三个层次的立体结构:“第一,它外部的感知系列;第二,它内心的一种情致意脉;第三,它的文体。
”“情绪决定感觉,意脉决定构思。
”对于外部的感知系列,孙教授又称其为“感知结构”,是“表层感觉、知觉和空间、时间的推移”,又称“意象,意象的群落”。
细化“关键词分析法”,助力文学文本解读——以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为例摘要:孙绍振教授认为,文学类文本可以利用关键词进行解读。
作者认为,如果能够再细化“关键词分析法”理论,就能帮助一线教师有效地找出关键词,进而助力文学类文本的解读。
因此,作者细化了“关键词分析法”理论。
关键词: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关键词分析法”理论;文本解读孙绍振教授的“关键词分析法”能够有效解读文学类文本。
但是,一线教师往往不知道如何使用“关键词分析法”,这个问题的存在会影响文学类文本的有效解读。
为什么一线教师存在这个问题?原因在于还没有学者细化孙教授的“关键词分析法”。
笔者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为例,具体阐述如何细化孙教授的“关键词分析法”,助力文学文本解读。
一、“关键词分析法”理论“关键词分析法”理论是孙绍振教授提出。
孙教授认为,文学类文本可以利用关键词进行解读。
关键词还可以是一小组词语,甚至句子。
[1]比如,在《赤壁怀古》中,孙教授找出了五个关键词,认为仅仅凭借这五个关键词,已经可以基本完成对该词的解读。
笔者认为孙教授的“关键词分析法”理论对于中小学一线教师非常实用,很有借鉴的价值。
同时,笔者也有以下的疑惑:第一,使用“关键词分析法”理论的前提,是能找到关键词,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分析,读者如果文本解读的能力非常强,自然一眼就能看出关键词。
可是,绝大多数一线教师,是否有这种文本解读的能力?第二,如果绝大多数一线教师,没有这种文本解读的能力,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或者理论可以借助,帮助一线教师有效地找出关键词?笔者认为,如果能够再细化“关键词分析法”理论,就能帮助一线教师有效地找出关键词,就能助力文学文本解读。
因此,笔者细化了“关键词分析法”理论。
笔者认为:借助“重复”理论,可以有效找出关键词;借助抒情句或议论句,可以有效找出关键句。
笔者现以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二、借助“重复”理论,有效找出关键词美国著名文论家J•希利斯•米勒认为重复有两种形式,其中一种形式是言语成分的重复,特别是词语的重复。
《文学文本解读学》是孙绍振先生的一部重要著作,旨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系统地探讨文学文本解读的原理和方法。
在书中,孙先生结合丰富的实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文本解读的基本概念、历史渊源、理论建构和方法论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我对这部著作的读书笔记:1.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孙先生在书中强调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他指出,理论是指导我们实践的基础,而实践则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
因此,他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文本解读的原理和方法。
2.文本解读的历史渊源:孙先生在书中详细介绍了文本解读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
他指出,文本解读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修辞学和诗学。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本解读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批评方法,并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理论。
这些理论包括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读者反应批评等。
3.文本解读的理论建构:在书中,孙先生详细阐述了文本解读的理论建构。
他指出,文本解读是一种以文本为中心,结合读者和作者背景,对文本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和理解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孙先生强调了读者的重要性,认为读者是文本解读的核心,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和理解,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
同时,孙先生也指出了作者和背景对文本解读的影响,认为作者和背景是文本解读的两个重要因素。
4.文本解读的方法论应用:在书中,孙先生详细介绍了文本解读的方法论应用。
他指出,文本解读的方法论包括宏观结构分析、微观结构分析、语音分析、语义分析和审美分析等方面。
这些方法论的应用可以帮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5.对传统批评方法的反思:在书中,孙先生对传统的批评方法进行了反思。
他指出,传统的批评方法往往过于注重作者和背景的研究,而忽略了读者的作用。
同时,传统的批评方法往往过于注重对文本的孤立研究,而忽略了与其他文本和社会文化背景的联系。
因此,孙先生提出了以读者为核心的文本解读方法论,强调了读者在文本解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孙绍振文本解读理论研究
文本解读是孙绍振多年以来奋力开拓的一大学术领域,已产生较大影响力。
本文试图从他众多的文本分析案例中提炼出深层的“解读理论”,超越已有的从“语文教学”的视角认知“孙绍振文本解读”的传统研究模式,转而在文艺理论的本体框架内思考其存在价值。
首先全面阐述了孙绍振解读文本时的三大审美理念:追求审美的特殊性与唯一性、真善美的错位结构(为着叙述上的严谨,此部分也顺势包含了孙绍振“小说的错位理论”)、文学的三维结构理论。
之后,结合具体的文本案例,先是在“批判与建构”、“破与立”的理论视野中,细密深入地探讨了孙绍振的宏观文类理论,继而又详细解剖了孙绍振微观细读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孙绍振走上文本解读之路的“机缘所在”以及伴随而来的“话语转型”。
紧接着,回顾前文并结合当前的文学研究语境,系统性地阐述了孙绍振以“实践”为导向的学术个性及其对当代文艺理论发展、建设的启示意义。
经过重重梳理,本文归纳出孙绍振文本解读理论的三大特色:敢于批判和质疑,重视思辨和创新;聚焦“情感”密码,深于情;重“实践”——创作实践和阅读实践,对“创作”实践尤为关注,是“创作论型”的解读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