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清兵卫与葫芦》)
- 格式:ppt
- 大小:435.50 KB
- 文档页数:30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湖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小说《清兵卫与葫芦》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清兵卫的性格特点和他与葫芦之间的情感联系。
掌握小说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结构。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和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培养学生对个体差异和个性尊重的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和艺术表达的兴趣和热情。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清兵卫与葫芦》全文。
相关评论和分析文章。
2.2 教学重点:清兵卫与葫芦之间的情感变化和心理描写。
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背景。
2.3 教学难点:分析清兵卫的性格特点和他面临的困境。
理解小说中的社会背景和对传统文化的探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葫芦艺术品,引起学生对葫芦的兴趣和好奇心。
介绍小说作者和作品背景,引发学生对作品主题的思考。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标记重要句子和段落。
完成阅读日志,记录对清兵卫和葫芦的情感变化的理解。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清兵卫的性格特点和他与葫芦的关系。
每组选择一个情节,进行角色扮演和表演,展示对情节的理解。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标准:阅读理解能力: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小说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和表达能力:学生能够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
合作和表演能力: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积极参与,并进行有效的表演。
4.2 评价方法:阅读日志:检查学生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理解程度。
小组表演:评估学生的合作和表演能力。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清兵卫与葫芦》原著。
5.2 辅助材料:相关评论和分析文章。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展示设备、阅读日志表格、角色扮演道具等。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中的《清兵卫与葫芦》一文进行设计。
具体内容包括:1. 文章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清兵卫与葫芦》全文,理解故事情节,分析清兵卫和葫芦之间的关系。
2. 语文知识点讲解:对文章中出现的重要词语、成语、修辞手法等进行详细讲解。
3. 思想教育:通过分析文章,教育学生珍惜友谊,关爱他人。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情节,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学会运用语文知识分析文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教师讲解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关爱他人,珍惜友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中的一些成语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文章情节的梳理,语文知识点的讲解,以及思想教育的引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教材、《清兵卫与葫芦》阅读笔记、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与好朋友之间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友谊的思考。
2. 自主阅读:学生阅读《清兵卫与葫芦》全文,边读边勾画重要信息,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成语、修辞手法等,共同分析清兵卫和葫芦之间的关系。
4. 例题讲解:教师针对文章中出现的重要语文知识点进行讲解,结合例题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教师设计的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文章《清兵卫与葫芦》2. 重点词语:清兵卫、葫芦、友谊、关爱3. 成语:患难与共、形影不离、情深似海4.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友谊的理解。
(2)运用文章中的成语,写一段话描述你和好朋友之间的友谊。
答案:(1)友谊是一种珍贵的情感,它能让我们在困难时得到支持,快乐时分享喜悦。
教案清兵卫与葫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清兵卫与葫芦》,内容包括教材第四单元第二篇文章。
详细内容讲述了一个关于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通过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认识寓言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朗读、讨论、思考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他们珍惜友谊、关爱他人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故事情节,把握寓言的寓意。
难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学习资料、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关于友谊的实践情景引入,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情节。
3. 讲解: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讲解寓言的寓意。
4. 例题讲解:针对难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寓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课文、作者、故事情节概括。
2. 黑板右侧:人物形象、寓言寓意、重点词语。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友谊的理解。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语言通顺,不少于1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寓言故事,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培养思维品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讲解;2. 教学目标的具体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逻辑结构;6.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讲解1. 故事情节:讲述清兵卫与葫芦的相识、相交、相知过程,突出友谊的珍贵。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集合7篇清兵卫与葫芦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期望和个性解放、人道主义的精神追求。
2、结合单元话题,仔细体会本篇小说情节发生的特点及其妙处,如本小说中的摇摆处理,矛盾冲突对情节的推动作用等。
3、在体味__结构艺术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细节描写、摇摆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1、分析小说情节发生的特点及其妙处。
2、把握作品主题,理解“摇摆”等小说中常用的方法与技巧。
三、教学时间 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志贺直哉(1883-1971),日本作家。
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
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武者小路实笃、木下利玄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
围绕于这个刊物的一些年轻作家与美术家,对当时主张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
志贺直哉是“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
1917年发表的著名中篇小说《和解》,写他立志于文学创作与父亲发生冲突而终于得到和解的经历。
作者从此进入创作旺盛时期。
《在城崎》(1917)相继问世。
从1921年开始,着手写他生平唯一的长篇小说《暗夜行路》,于1937年完成,这是他的代表作。
志贺直哉的作品大多从自己及和自己有直接关系的生活中取材,是现代日__学中从自我经验中取材最多的作家。
在创作方法上的现实主义的精神,对同时代的日本作家有深刻的影响。
志贺直哉于1971年10月21日逝世。
(二)初读课文,把握作品情节运行模式1.回顾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其中小说能够吸引人最关键的要素:情节。
2.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总体把握故事。
一个叫清兵卫的小学生热衷于葫芦,并且对鉴赏和收藏葫芦有特别的天赋,但最终在老师、父亲的压力下被迫放弃爱好的故事。
3.回顾小说情节的运行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4.__的情节运行模式发生:清兵卫痴迷于葫芦。
精选清兵卫与葫芦教案3篇清兵卫与葫芦教案篇1教学目标:1、领会小说的内容和题旨2、理解故事与情节的关系,并且能够举例说明。
3、能结合作品分析情节生发的途径及其效果。
(危机爆发)教学重点:1、领会小说的内容和题旨2、理解故事与情节的关系教学难点:分析情节生发的途径及其效果(危机爆发)。
教学用具:常规用具;PPT辅助。
教学过程:一、导入:名人小故事(1)——妈妈,我想要跳到月亮上去。
——好啊,不过一定要记得回来喔。
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2)身材矮小的邓亚萍,喜欢乒乓球,所有人都不看好她,但是父亲对她说:你很优秀,真的!教师语:面对孩子的天性,我们往往缺乏足够的耐心,缺乏上时的心态。
生活中,大人们常常不知就里地扼杀了孩子的天性,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样的一个孩子,感受他独特的世界,思索我们的人生。
二:文本感知:1、检查预习:你会读吗?热衷战战兢兢茶卤薪水哆嗦呵斥熠熠乖觉2、请几位同学复述故事情节(训练学生用间接地语言概括中心内容的能力)明确:它讲述了一个小学生热衷于葫芦,并且对于鉴赏和收藏葫芦有特别的天赋,但最终在老师和父亲的压力下被迫放弃爱好的故事。
三、文本研习1、小说开头这样写到:“自从发生这件事以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
过了不久,他又有了代替葫芦的东西。
正如他过去热衷于葫芦一样,现在他热衷着绘画……”(1)小说采用了哪种记叙方式?有什么作用?(倒叙:先说结局,设下悬念,引起兴趣)(2)阅读21——36,思考:.“这件事”指一件什么事?明确:这件事:(21-27)开端:清兵卫发现葫芦;(28-29)发展:教员没收(30-36)高潮:父亲砸碎葫芦(3)所谓命运,就是你周围的人。
在这件事情上,周围的人都有什么样的反映?父亲—“圆睁着眼呵斥”“抓”“揍”“骂”“拿起槌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母亲—“吓得战战兢兢地不敢出声”“哭”“唠唠叨叨”“怨言”教员—“气得连声音都颤抖”“没收”“挟着一只书包来访问”(4)你觉得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简单、粗暴,对孩子缺乏耐心;在家庭中拥有绝对的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