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卫与葫芦剖析
- 格式:ppt
- 大小:266.50 KB
- 文档页数:26
清兵卫与葫芦课文分析这是一篇思想深刻、描写细致的短篇小说。
主人公清兵卫的命运令人同情,前途令人担忧;家长的武断专制、扼杀个性的做法更令人气愤。
通过阅读本文,我们将——1.学会尊重他人的个性,注重发展自己的个性。
2.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体会文中精彩的细节描写。
走近作者一、作者简介志贺直哉(1883—1971),日本作家。
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继续创作《速夫之妹》、《荒娟》等小说。
1910年,与有岛武郎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对当时主X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X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
志贺为“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
1912年发表短篇小说《克罗谛思日记》,显示他出众的才华,为文艺界所瞩目。
1917年发表的著名中篇小说《和解》,写他立志于文学,与父亲发生冲突而终于得到和解的经历。
作者从此进人创作旺盛时期,《在城崎》(1917)、《佐佐木的场合》、《好人物夫妇》(1917)等名著,以及历史小说《赤西蛎太》(1917)相继问世。
从1921年开始,他着手写他生平唯一的长篇小说《暗夜行路》,历时15年之久,于1937年完成。
这是他的代表作,写一个孤独的知识分子在不幸的生活中与苦闷的思想道路上的探索历程。
主人公时任谦作是祖父和母亲的私生子,在兄弟间一直遭受歧视,在母亲死后,他与祖父及其年轻的妾共同过着寂寞的生活。
为从事文学事业与父亲发生冲突,婚后又发现妻子不忠,便独自流浪,最后在旅途中病倒。
妻子赶到时,只见病床上的丈夫睁开柔和而充满爱意的眼睛。
他后期的作品还有《万历红瓷瓶》(1933)、《台风》(1934)、《早春的旅行》(1941)、《寂寞的一生》(1941)以及战后创作的《灰色的月亮》和《被腐蚀的友情》等。
二、相关知识1.白桦派——日本现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由以文艺刊物《白桦》(创刊于1910年)为中心的作家与美术家组成。
清兵卫与葫芦读后感《清兵卫与葫芦》是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一部小说,故事以江户时代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武士与忍者之间的惊心动魄的故事。
小说以其扣人心弦的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刻画而备受读者喜爱。
在阅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受感动,感悟颇多。
首先,小说中的主人公清兵卫和葫芦都是非常有个性的角色。
清兵卫是一个勇猛善战的武士,他有着过人的武艺和决断力,但在面对心爱之人时却显得有些羞涩和笨拙。
而葫芦则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忍者,她精通各种武艺和谋略,能够化险为夷,解决各种困难。
两人的性格截然不同,但却在面对敌人时能够相互配合,共同战斗,这种互补的关系让人印象深刻。
其次,小说中的情节设计非常巧妙,充满了悬疑和惊险。
作者通过对武士和忍者之间的斗争和角逐的描写,展现了江户时代的风貌和武士的生活。
故事情节扣人心弦,每一个转折都让人捉摸不透,让人无法停下阅读的步伐。
同时,小说中还融入了一些爱情元素,清兵卫和葫芦之间的感情线也让人为之动容。
最后,小说中的主题思想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在故事中,清兵卫和葫芦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战乱和动荡的时代,他们不得不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和战斗。
小说通过他们的故事,展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让人感叹他们的勇气和毅力。
同时,小说也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爱情的珍视,这些都是我们值得学习和思考的。
综上所述,《清兵卫与葫芦》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小说,它不仅有着扣人心弦的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刻画,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于和平与爱情的向往。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小说,感受其中的魅力,从中获得启发和感悟。
象征意义解读《清兵卫与葫芦》教案推荐教案推荐《清兵卫与葫芦》是一本风趣幽默的漫画,作者是日本漫画家望月淳。
作品通过讲述清兵卫和他的徒弟小孔雀与神奇的葫芦之间的故事,以及葫芦的象征意义,教育读者明确生活中成功的基本原则。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清兵卫与葫芦》所蕴含的象征意义。
一、葫芦的形态象征顺畅美好本书中葫芦的形态是一个完整、平滑的圆球形状。
葫芦内部是空心的,但又不能有丝毫缺陷,否则容易裂开或爆炸。
这个形态象征着顺畅美好的东西,教育我们在生活中要追求完美,注重细节,不断努力,才能让生活变得顺畅美好。
二、清兵卫的人格魅力象征正义和勇气清兵卫是一个有正义感和善良心灵的人物,他为了保护村民的安全无私奉献,即使面对强盗和恶人,他也决不妥协。
清兵卫的勇气和正义感是人格魅力的体现,它们象征着生命中道德的精神力量,提醒我们在面临困境时候,勇敢站出来,维护正义。
三、小孔雀的学习阶段象征成长和进步小孔雀是清兵卫的徒弟,他刚开始经历了一些挣扎和失败,但最终通过不断努力,克服了困难,不断进步。
这个过程象征着成长和进步的阶段,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遇到挫折和失败,但是要相信自己,不断学习,持续进步,才能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四、葫芦付出代价的象征意义在本书中,葫芦虽然会为人们带来好处,但也需要承担一定的代价。
它会变干、变硬,需要抽水、晾晒、打磨等一系列复杂过程。
这种付出的代价象征着我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需要付出努力和牺牲,需要有决心和毅力,通过不断的努力和付出,才能获得更高的成就。
五、葫芦的变化象征防卫和智慧在战斗的时候,葫芦不仅能够变成实体,阻止攻击,还可以变成别的形态,使用不同的技巧来应对敌人。
这种变化象征着防卫和智慧,提醒我们在生活中时刻保持警惕,面对威胁时,不断变通,运用智慧,才能更好地防御。
六、葫芦的运用象征着科技进步在本书中,葫芦可以使用多种不同的形态,比如能变成车、枪等,这种运用技术和科学手段的方法也为生活带来了很多进步。
清兵卫与葫芦课文分析这是一篇思想深刻、描写细致的短篇小说。
主人公清兵卫的命运令人同情,前途令人担忧;家长的武断专制、扼杀个性的做法更令人气愤。
通过阅读本文,我们将——1.学会尊重他人的个性,注重发展自己的个性。
2.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体会文中精彩的细节描写。
走近作者一、作者简介志贺直哉(1883—1971),日本作家。
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继续创作《速夫之妹》、《荒娟》等小说。
1910年,与有岛武郎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对当时主张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
志贺为“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
1912年发表短篇小说《克罗谛思日记》,显示他出众的才华,为文艺界所瞩目。
1917年发表的著名中篇小说《和解》,写他立志于文学,与父亲发生冲突而终于得到和解的经历。
作者从此进人创作旺盛时期,《在城崎》(1917)、《佐佐木的场合》、《好人物夫妇》(1917)等名著,以及历史小说《赤西蛎太》(1917)相继问世。
从1921年开始,他着手写他生平唯一的长篇小说《暗夜行路》,历时15年之久,于1937年完成。
这是他的代表作,写一个孤独的知识分子在不幸的生活中与苦闷的思想道路上的探索历程。
主人公时任谦作是祖父和母亲的私生子,在兄弟间一直遭受歧视,在母亲死后,他与祖父及其年轻的妾共同过着寂寞的生活。
为从事文学事业与父亲发生冲突,婚后又发现妻子不忠,便独自流浪,最后在旅途中病倒。
妻子赶到时,只见病床上的丈夫睁开柔和而充满爱意的眼睛。
他后期的作品还有《万历红瓷瓶》(1933)、《台风》(1934)、《早春的旅行》(1941)、《寂寞的一生》(1941)以及战后创作的《灰色的月亮》和《被腐蚀的友情》等。
二、相关知识1.白桦派——日本现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由以文艺刊物《白桦》(创刊于1910年)为中心的作家与美术家组成。
清兵卫与葫芦阅读题含答案清兵卫与葫芦阅读题含答案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清兵卫与葫芦(日)志贺直哉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
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
过了不久,他又有了代替葫芦的东西,那便是绘画,现在他正热衷着绘画……清兵卫常常买了葫芦来玩,从三四分钱到一毛五分钱一个的带皮葫芦,他已有十来个了。
他能够自己把葫芦口切开,把里边的籽掏出来,技巧很好,塞子也是自己装上的。
先用茶卤一泡,把气味泡干净了,然后就把父亲喝剩的淡酒装在里面,不停地把表面擦亮。
他对于这爱好异常专心。
有一天,他在海边的街上走,心里依然想着葫芦,忽然从一个摊户伸出一个老头儿的秃脑袋,清兵卫把它错看做葫芦了。
“这葫芦真好!”心里这么想着,再仔细一看,连自己也吃惊了。
那老头儿昂着光彩熠熠的秃脑袋,走进巷子里去了。
清兵卫觉得好笑,就大声地笑了起来,跑过了半条街,还是忍不住地笑。
清兵卫是一个才十二岁的小学生,每天学校里放学回来,他也不跟别的孩子一起玩,一个人到街上去看葫芦。
一到晚上,就坐在起居室里收拾葫芦;收拾好了,就装上酒,用手巾包好,放在罐子里,又把罐子藏在火炉箱中,然后去睡觉。
第二天早晨起来,立刻又打开罐子看,葫芦皮上冒出了许多水珠。
他永远不倦地看着,看过之后,很郑重地系好络绳,挂在朝阳的檐廊下,然后上学校去。
他对于旧的葫芦,没有多大的兴趣,他喜欢的是还没有开过口的带皮葫芦。
而且他所有的大抵都是葫芦形很周正的平常的东西。
“一个小孩子,却喜欢这种玩意……”他爸爸很不高兴地看了眼说。
一位来看望他做木匠的爸爸的客人说:“阿清,这些并不见什么好,再去买几个奇特点的来呀。
”“这样的好呀。
”清兵卫只是这样回答了一句。
有一天,清兵卫走过后街,看见一个卖柿子橘子的摊子后边的店板门上,挂着二十来个葫芦,就立刻说:“让我看一看。
”其中有一个,约五寸高,看那模样是很普通的,他却喜欢得什么似的。
他心头发着跳,问了:“这个葫芦卖多少钱?”“看你是个小哥儿,就便宜点算一毛钱吧。
清兵卫与葫芦读后感《清兵卫与葫芦》是中国知名作家贾平凹的一部小说,通过讲述清兵卫和葫芦之间的故事,探讨了人性、命运和生活的意义。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内涵和鲜明的个性,深受读者喜爱。
在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受启发,对于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清兵卫是一个富有正义感和责任感的年轻人,他在小说中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对家人和朋友的爱和责任。
他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生活中的善良和勇气,也让我反思了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只有坚持正义、勇敢面对,我们才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另一方面,葫芦这个角色也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他是一个看似平凡,实际上内心深处却充满了对生活的追求和对世界的好奇的人。
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让我深受感染。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葫芦一样,对待生活充满热情,对知识充满好奇。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提高自己,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更多的价值。
通过这部小说,我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意义。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但是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但是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勇敢面对,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珍惜眼前的幸福,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清兵卫与葫芦》,我受益匪浅。
这部小说不仅让我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美好和真实,也让我对待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努力和提高自己,我一定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梦想。
同时,我也会像清兵卫和葫芦一样,对待生活充满热情,对待世界充满好奇,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清兵卫与葫芦》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小说通过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批判了那种粗暴扼杀少年个性、剥夺孩子爱好的做法,呼吁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
日本与中国属于东方国家,文化受中国影响较深,封建的家长专制思想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文化传统上强调统一的意志,缺少个性和自由空气,因而扼杀个性的现象比较普遍。
小说中,清兵卫的爱好被剥夺,被贬得一无是处,这是多么令人悲哀啊!更令人深思的是清兵卫在这些压力下,自觉地放弃爱好,是多么可惜啊,他将永远无法正确估计自己天才般独特的审美力,而这一切与他擦肩而逝,永远地消失了,这难道不令人感叹吗?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46小节,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开头交待清兵卫放弃了自己对葫芦的爱好,转而热衷绘画了。
第二部分(2-6),写清兵卫如何痴迷地喜爱着葫芦。
第三部分(7-20),写清兵卫独立的个性。
第四部分(21-44),写小说的中心事件即小说开头交待的“这件事”。
第五部分(45-46),呼应开头,再次写到故事悲剧性的结局。
1 / 1。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反思《清兵卫与葫芦》教学反思在教授《清兵卫与葫芦》这一课时,我有了不少新的感悟和思考。
这篇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个孩子对葫芦的热爱以及这种热爱被压抑的无奈。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引导学生们关注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
为了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这种情感,我给他们分享了一个自己小时候的故事。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收集各种漂亮的石头。
每次放学后,我都会跑到河边去寻找那些形状各异、色彩斑斓的石头。
我把它们小心翼翼地装在口袋里带回家,然后放在一个小盒子里,每天晚上都会拿出来欣赏。
就像清兵卫对待他的葫芦那样,我对那些石头充满了热爱和珍视。
通过这个故事,学生们似乎更容易理解清兵卫的心情。
在分析文本时,他们能够更加投入地去感受清兵卫在面对大人的不理解和打压时的痛苦和无奈。
在讲解小说的情节发展时,我让学生们分组讨论清兵卫的葫芦先后经历了哪些波折。
大家讨论得非常热烈,有的小组甚至还自己画出了情节发展的思维导图。
这让我意识到,在教学中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思考和合作交流的空间是多么重要。
然而,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比如,在引导学生探讨小说主题时,可能由于我给出的提示不够明确,导致部分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
有的学生仅仅认为这是一个关于孩子兴趣被压抑的故事,而没有深入思考到社会环境和教育方式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另外,在课堂时间的把控上,我做得还不够完美。
在学生讨论环节花费了较多时间,导致后面的总结和拓展部分有些仓促,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去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为了改进这些问题,下次再教授这篇课文时,我会在引导学生探讨主题时,给出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问题,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小说的内涵。
同时,我也会更加合理地安排课堂时间,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
回顾这堂课,就像回顾自己小时候收集石头的经历一样,有收获也有遗憾。
但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不断地反思和成长,也让我更加明白,教育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探索之旅。
《清兵卫与葫芦》课后反思《清兵卫与葫芦》是第五单元“情节”的第一篇小说。
“情节”话题重在让学生知道情节运行的基本方式及情节运行的动力。
因此,《清兵卫与葫芦》就是一个让学生了解“情节”有关知识的一个范例。
教学时就要紧扣“情节”与小说内容,把知识融于小说内容中,避免向学生枯燥的传授知识,做到理论与内容的有机结合。
这是单元的起始课,让学生学好此文,也为学生能利用本知识进行小说欣赏打下基础。
这是我备课之初希望达到的目标。
这一节课还是以传统的方式展开了。
课堂以论证公式作为导入,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研讨“细节”与“摇摆”这两个情节中较为重要的概念时,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
“细节”是学生先找出来相关的语句,再做归纳与分析;而“摇摆“是先给学生概念,再让学生去找相关的情节,这样做照顾到了新旧概念的.认知程序;课堂对主题做了一些深层次点拨,也通过材料做了扩展。
此外,基于这一篇课文与学生生活有着相通之处,教师在课堂上通过”生活体验“这一环节,给了学生说话的机会。
有点不足的是,在上课过程中,学生对“摇摆”的概念理解不透彻,对下一步找“摇摆”的其他例子带来一定困难。
在时间把握上,时间稍显空余,可以在拓展环节设置更为深入的讨论问题,比如“如果你是清兵卫,你会如何?如果你是清兵卫的父亲,又会怎样?”、“果你是老师,会怎么对待违反纪律的清兵卫?”、“类似清兵卫的遭遇?你们想对家长老师说什么呢?”。
但是,我深深知道,其实这节课还存在很多问题。
由于开课班级的电脑临时出问题,所以在上课时有些环节还稍欠完备。
课堂上对学生的引导做得还不够,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很少,急于抛出自己的答案,对学生的答案不能做出更合理的评价;课堂的重心应该放在“情节“上,而教师却把很多时间花在了“主题”上;对主题作出的拓展,阐释得较为匆忙、肤浅,学生很难理解。
【《清兵卫与葫芦》课后反思】。
清兵卫与葫芦的读后感《清兵卫与葫芦》是一部由日本作家中川李枝子所著的儿童文学作品。
这部小说以清兵卫和葫芦两个孩子为主角,讲述了他们在战国时期的冒险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作者向读者展示了友情、勇气和责任的重要性。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感动,也有了很多感悟。
首先,故事中的清兵卫和葫芦两个孩子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他们在战乱的年代里,面对各种困难和危险,却始终不放弃,勇敢地面对挑战。
他们不仅拥有勇气,还有智慧,能够在关键时刻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他们的勇敢和智慧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明白了在面对困难时,勇气和智慧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故事中的清兵卫和葫芦之间的友情也让我感动不已。
他们在困难时刻总是默契配合,互相扶持,不离不弃。
他们的友情让我明白了友谊的珍贵,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朋友。
在生活中,我们都需要朋友的支持和帮助,而这种友情也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和珍惜。
最后,故事中的清兵卫和葫芦还展现了责任感。
尽管他们只是两个孩子,却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承担起了重大的责任。
他们明白自己的使命,勇敢地去完成,这种责任感让我深受感动。
责任感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也是一个人品质的体现。
通过这个故事,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责任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只有承担起责任,才能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
总的来说,读完《清兵卫与葫芦》这本书,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有了很多感悟。
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我明白了友情、勇气和责任的重要性,也更加珍惜身边的朋友,更加勇敢地面对困难,更加有责任感地对待生活。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富有教育意义的作品,让人在阅读中得到了成长和启发。
父与子的对立——《清兵卫和葫芦》人物赏析摘要:日本著名作家志贺直哉以其惊人的艺术才华和高超的写作风格而被誉为“小说之神”。
其作品大部分取材于自身的生活经历,耳闻目睹的事实和个人感受。
对于志贺来说,实际生活和文学创作,互为手段与目的,息息相关。
而观其作品可以发现,与父亲长达16年的不和,成为志贺文学创作的极大动力,也是其文学的创作源泉,父子的冲突与对立是志贺文学触及最多的主题。
在与父亲对立中,接受了近代自由、平等思想以及基督教洗礼的志贺直哉开始致力于文学创作,并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成为日本文学史上重要文学流派白桦派的中流砥柱。
在经历了交通事故,长女夭折等事情后,志贺的心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大正六年终于实现了与父亲的和解,志贺的文学作品也开始呈现出浓浓的调和主义色彩。
从最初的对立到最终的调和,也成为志贺文学的最大特色。
关键词:冲突、对立、调和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608(2011)02-040-02志贺直哉(1883 ~ 1971)是日本小说家。
1910 年4月,与武者小路实笃和有岛武郎等人创办同人杂志《白桦》,《到网走去》(1908) 在创刊号上刊载,以其准确的描写和清新的风格获得广泛好评。
围绕这个刊物的一些作家与美术家,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作用形成提倡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白桦派,进而该流派成为日本近代文学中的重要文学流派。
之后,发表的优秀作品有短篇小说《清兵卫与壶卢》(1912)、《范氏犯罪》(1917)等。
还有以自传体表现个人心境而著名的短篇小说,例如,《到网走去》,《大津顺吉》(1912),《和解》(1917),《在城崎》(1917),《小学徒的神仙》(1920) 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深受日本及世界文学爱好者的爱戴,经久不衰。
就是在已被称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的今天,他的名篇依然被选进教材,成为不可缺少的文艺鉴赏资料。
志贺直哉由于父亲不赞同他从事文学创作,反对他与女佣的恋爱,同时也出于他对父亲注重现实利益的态度的反感,年轻时代的志贺直哉与父亲产生了极大的对立、不和。
读写频道透过矛盾冲突审视《清兵卫与葫芦》的题旨□程创摘要:人教社《〈外国小说欣赏〉教师教学用书》对《清兵卫与葫芦》一文题旨的概括存在一定的瑕疵。
从清兵卫与父亲的矛盾以及清兵卫与教员的矛盾来看,是“大人”们扼杀了清兵卫的爱好。
小说的题旨可理解为:批判了“大人”们的专制强权行径,体现了对个性解放和人道主义的精神追求。
关键词:《清兵卫与葫芦》;题旨;矛盾冲突;意义共生体《清兵卫与葫芦》是日本作家志贺直哉的短篇小说,被选入人教社课标实验版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
关于这篇小说的题旨,与教材配套的《〈外国小说欣赏〉教师教学用书》认为小说“表达了对‘大人’在不知就里的情况下,粗暴扼杀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的一种批判,也表达了对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期望”[1]。
笔者认为,这种概括和表述存在一定的瑕疵,还没有完全揭示问题的本质。
要准确理解这篇小说的题旨,笔者认为首先要明确到底是谁扼杀了清兵卫的爱好。
从表面上看,当然是“父亲”“教员”乃至于“客人”“母亲”等这些“大人”们。
但笔者认为还需要在此基础上明确他们各自所代表的“力量”,以及他们对清兵卫所施加的压力是如何起作用的。
清兵卫与父亲的矛盾是小说中的一组主要矛盾。
《〈外国小说欣赏〉教师教学用书》认为小说第二部分展示的清兵卫的爱好与别人的不理解这一矛盾冲突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是清兵卫的爱好与父亲的不支持之间的矛盾(后文的‘教员’其实也是‘父亲’的一个意义共生体);第二层是清兵卫独到的眼光与世俗常人的眼光之间的矛盾。
”[2]笔者认为,父亲、客人与清兵卫的矛盾实质是一致的,都是上述第二层矛盾。
小说中,清兵卫的父母对清兵卫爱好葫芦其实并未过多反对。
如小说第2段:“清兵卫常常买了葫芦来玩,他爸妈是知道的。
从三四分钱到一毛五分钱一个的带皮葫芦,他已有十来个了。
”再如客人来看望清兵卫的父亲的场景中,在父亲还在家的时候,清兵卫还能够“在一旁很专心地擦葫芦”;尽管他的父亲“很不高兴”,但未给予过多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