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升华和凝华
- 格式:ppt
- 大小:2.89 MB
- 文档页数:25
3.4 升华和凝华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同时为九年级的关于物质的结构和属性的学习作好准备,并达到课标要求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和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和凝华需要放热。
能简单解释常见的升华吸热的现象。
方法与过程:通过探究碘的升华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课题解决的思维程序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以及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形成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面对挫折的健康心理、意志和品质。
3.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升华、凝华现象难点:分析升华、凝华现象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
但是他们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还需要直接经验的支持。
学生已具有初步的物态变化知识,初步知道科学探究过程,因此,教师应在本节课注重强化学生物态变化的分析能力以及帮助学生辨清易混淆的物态变化三、教法与学法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结论。
运用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八年级学生处于中学期间的过度阶段,自学能力和观察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了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等学习方法,着力开发学生的活动空间、思维空间、表现空间。
免费下载网址/《升华和凝华》一.教材分析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升华和凝华是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第四节的内容。
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状态的六种变化,并达到课标要求,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
2.内容结构和教材特点本课内容线索是现象→分析→现象(实践)的过程。
由于升华和凝华过程不容易被注意到,一般只能根据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推断。
本节要从生活实例入手,尤其注意区别升华与汽化、凝华与凝固现象。
3.说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知道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和方法通过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观察了解碘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意识。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4.说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升华、凝华现象,系统整理本章知识难点:分析升华、凝华现象二.说教具教师:多媒体学生:碘管热水烧杯三.说学生学生已有初步的物态变化知识,初步知道科学探究过程,因此,教师应在本节课注重强化学生物态变化的分析能力以及帮助学生辨清易混淆的物态变化。
四.说学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总结归纳法五.说教法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本节课采用“纲要导学,自主建构”的教学模式,着力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
其结构为:新课导入→确定目标→课内导学→尝试诊测→课内探究→达标测评 教学流程图六.教学过程 具体步骤1.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先回顾前面学习的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引入物质的三种状态间的变化,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2.进行新课(1)展示学习目标和自学向导,学生自学。
初中物理第一册《升华和凝华》说课稿及教学反思银川市十三中解昕妍《升华和凝华》本节说课的内容是初中物理第一册P92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在第四章物态变化中升华和凝华现象不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教材在这里没有过多设计活动内容,只设计了碘升华和凝华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达到六种物态变化知识的完整性。
2、教学目的要求:知识目标.熟悉升华现象,知道升华吸热.熟悉凝华现象,知道凝华放热能力目标:观察实验,熟悉物态变化,形成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通过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3、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碘和樟脑丸的升华和凝华实验使学生理解升华和凝华物态变化,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难点是:能够识别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法设计升华和凝华现象是学生学习中容易忽略的两种物态变化,尽管升华和凝华现象并不罕见,但不易被学生注意,他们总认为固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必须经过液态阶段,因此教学中应对其足够重视,以切实帮助学生澄清模糊的认识。
以前教授这堂课时,依据教材只用碘的升华凝华实验引课,通过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说明碘没有变成液态,而是直接变成了气态或由紫色碘蒸汽变成固态.得出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再口述联系实际分析了一些自然现象,说明哪些是属于升华和凝华现象,没有生动的图片及视频,这样的教学枯燥抽象,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教学中需要创新改进实验,同时借助多媒体增加相关视频图片,使教学丰富直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对“升华和凝华”物态变化的理解与应用。
(一).课的导入:结合实例复习学过的物态变化:融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这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再由冬天,晾在室外湿衣服中的水会结成冰,但衣服上的冰并没有熔化成水,也会变干,这是为什么呢?创设问题情境导课:物质能否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二)实验设计在教学中先做碘的升华凝华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过程得出升华凝华的概念,及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然后播放美丽的雾凇图片,创设情境提问:它是怎么形成的?再演示创新实验:给樟脑丸加热,利用“樟脑丸的升华和凝华实验”模拟白色树挂(雾凇)现象,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现象分析得出:树挂(雾凇)现象其实是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树枝上形成的。
升华和凝华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升华和凝华是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物态变化第四节的内容。
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状态的六种变化,并达到课标要求,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
2.内容结构和教材特点本课内容线索是现象→分析→现象(实践)的过程。
由于升华和凝华过程不容易被注意到,一般只能根据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推断。
本节要从生活实例入手,尤其注意区别升华与汽化、凝华与凝固现象。
3.说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知道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和方法通过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观察了解碘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意识。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4.说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升华、凝华现象,系统整理本章知识难点:分析升华、凝华现象二.说教具教师:多媒体学生:碘管热水烧杯三.说学生学生已有初步的物态变化知识,初步知道科学探究过程,因此,教师应在本节课注重强化学生物态变化的分析能力以及帮助学生辨清易混淆的物态变化。
四.说学法实验探究法 讨论法 总结归纳法 五.说教法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本节课采用“纲要导学,自主建构”的教学模式,着力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
其结构为:新课导入→确定目标→课内导学→尝试诊测→课内探究→达标测评教学流程图六.教学过程 具体步骤1.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先回顾前面学习的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引入物质的三种状态间的变化,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2.进行新课(1)展示学习目标和自学向导,学生自学。
(2)新课讲解A.认识概念第一步:学生实验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第二步:学生得出结论,从而认识升华和凝华及其条件。
《升华和凝华》说课稿说课教师:王彦奇一、说教材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升华和凝华是八年级(上)第四章《物态变化》的第四节内容,是为以后关于物质的构成和属性的学习打基础的。
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物态变化体系,并能应用所学的新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2.内容结构和教材特点升华和凝华现象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但由于气体不易看见或现象发生缓慢,使得学生难以直接观察到,所以一般只能从实验和生活实例入手,根据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推断。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②、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③、能简单的解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碘升华和凝华过程的探究,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①、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学会根据观察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断出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
③、了解科学知识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
难点:升华和凝华是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变化,而学生易误认为需要通过液态这一过程。
二、 说教法、学法通过前三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初步的物态变化知识,并具备了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分析的能力,以及帮助学生分辨易混淆的概念,并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
因此本节课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
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在对实验现象的探究中学习新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1、情景引入,设问烈日当空,久旱无雨,为解决旱情,在过去人们摆起香案,祈祷龙王爷恩惠,然而滴雨未下;而现在,派出几架飞机在高空投撒了一些固态物质,顷刻间乌云密实验结果表明,碘可以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此时要用酒精灯加热;也可以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此时没有用酒精灯加热,而是对外放热。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升华和凝华》说课稿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升华和凝华》说课稿 3.4 升华和凝华说课稿我说的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一、教材分析^p :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升华和凝华》这节课的内容是前面已将的四种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好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并到达课标的要求: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和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2、内容构造和教材特点:本课内容线索仍然禀承了现象—分析^p —现象(理论)的过程。
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比拟注重联络生活、社会的实际,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开展科学的探究兴趣,从而产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理论的意识。
教材始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以生活中的现象为根底,通过实验探究提出概念,总结规律,并用它来解决问题。
表达了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由于升华和凝华过程不容易被注意到,一般只能根据观察到的结果进展分析^p 、推断。
本节要从生活实例入手,尤其注意区别凝华与凝固、凝华与液化的现象。
二、教学目的《课标》要求:通过观察碘升华和凝华过程,引导学生间接分析^p 和推理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现象奥秘的兴趣,同时,进步学生关注环境和社会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
(1)、知识和技能: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和凝华需要放热;能用物理语言简单解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和方法目的:A、经历观察升华与凝华的过程,能简单地描绘所观察到的升华、凝华现象的主要特征。
B、通过舞台上的“烟雾”以及“人工降雨”的图片,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C、通过考虑,讨论日常生活中相关的升华与凝华现象,尝试应用物理知识去解释详细问题。
D、通过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课题解决的思维程序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2.4 升华和凝华—苏科版八年级上册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并能够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总结和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升华和凝华的概念,以及升华和凝华之间的区别;2.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验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升华和凝华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1. 热身导入(5分钟)在课堂开始前,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物体或图片来引发学生对升华和凝华的思考和讨论。
可以提问一些问题,例如:“你们有没有见过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的情况?”。
“你们知道为什么有些物质在加热时会变成气体,而有些物质则会变成固体吗?”。
2. 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的思考和回答,逐渐引导学生认识到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然后教师进行概念的讲解。
首先让学生回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形态特征:•固体: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不易变形;•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具有一定的体积,流动性强;•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能自由扩散。
然后讲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升华:某些固体在加热时直接从固体状态转变为气体状态的现象。
例如干冰加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
•凝华:某些气体在降温时直接从气体状态转变为固体状态的现象。
例如水蒸气在冷凝时生成水滴。
3. 实验活动(30分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升华和凝华的过程,进行一个相关的实验活动。
教师事先准备两个实验,一个是用干冰展示升华的过程,另一个是用热水蒸气演示凝华的过程。
实验一:干冰的升华将一小块干冰放在一个盛有热水的容器中,并观察干冰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干冰从固体直接转变为气体的过程,然后提问学生:“为什么干冰在加热的过程中会升华成气体?”、“这个过程是从哪个状态到哪个状态的变化?”等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实验二:凝华的演示将一块冷凝器或玻璃杯插入一个装满热水的大容器中,让学生通过冷凝器或玻璃杯壁上的水滴观察并验证凝华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