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升华和凝华》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2
初中物理说课稿升华和凝华说课
《升华和凝华》说课材料
课题:苏科版八年级第三章第四节《升华和凝华》,教学时间为一课时,主要从教材和学情,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三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提出自己的认识和处理方式。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本章主要内容为温度及其测量和六种物态变化方面的热现象。
虽然从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篇幅可以看出这一节的教学要求相对熔化、凝固、汽化、液化的教学要求低,但这些知识同样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六种物态变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
本课教材内容的安排依然禀承了现象→分析→现象的过程。
教学中应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认真做好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并联系实际,强化知识应用,这不仅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需要也是为今后学习热学的其他内容打下基础。
2、目标
《课标》中指出: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物态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物理知识及技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在课程中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的观念。
根据近几年南通市中考要求,设定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如下:
知识和技能:
(1)通过实验的观察以及对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现象的分析知道升华和凝华。
《升华与凝华》说课稿《升华与凝华》,是人教版的八年级物理第一册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用具、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七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升华与凝华》是物态变化这一章的最后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四种物态变化,即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学好这一节是学好本章的重点之重。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了解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
所以本课升华与凝华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全员参与,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升华与凝华,从而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说学情初二学生是初中最难管理的一个阶段,不像初一的孩子那样听话,也不像初三的孩子成熟懂事,他们正处于叛逆的高峰期,刚刚开始学习物理,很多学生都很好奇物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学科,所以在课堂上,我尽量避免枯燥无味的讲解式上课,而是多设计小实验,让学生动起手来,共同参与,这样不仅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物理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碘的升华与凝华实验,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直接转化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2.通过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欣赏色彩美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碘的升华与凝华实验教学难点: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用具:碘升华管、酒精灯六、教法学法(一)、说教法教法突出以学生为本,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指导实验,归纳结论。
升华和凝华》说课稿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升华和凝华》说课稿
一、说教材
升华和凝华是物态变化的一类现象,与前面已讲的四种现象构成完整的物态变化知识体系。
本节旨在让学生探究碘的升华过程,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由于升华和XXX 不易被学生注意,且气体难以直接观察到,因此需要在学生已具有初步物态变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二、说教具
教学工具包括试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碘、樟脑丸、茶丸、挂图、烧杯、热水瓶和白炽电灯。
三、说学生
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物态变化知识和科学探究能力,因此教师应该设计有利于学生自主研究和探索物理规律的环境和机会,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式
五、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升华和XXX的概念;
2)理解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原理;
3)认识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
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勇于实
践的精神;
2)通过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欣赏色彩美的
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教师先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物质能否直接由固态变为气态或气态变为固态。
2、进行新课
教师列出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引导讨论,最终归结为核心问题:物质能否直接由固态变为气态或气态变为固态。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鼓励他们猜想和假设。
免费下载网址/《升华和凝华》一.教材分析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升华和凝华是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第四节的内容。
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状态的六种变化,并达到课标要求,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
2.内容结构和教材特点本课内容线索是现象→分析→现象(实践)的过程。
由于升华和凝华过程不容易被注意到,一般只能根据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推断。
本节要从生活实例入手,尤其注意区别升华与汽化、凝华与凝固现象。
3.说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知道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和方法通过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观察了解碘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意识。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4.说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升华、凝华现象,系统整理本章知识难点:分析升华、凝华现象二.说教具教师:多媒体学生:碘管热水烧杯三.说学生学生已有初步的物态变化知识,初步知道科学探究过程,因此,教师应在本节课注重强化学生物态变化的分析能力以及帮助学生辨清易混淆的物态变化。
四.说学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总结归纳法五.说教法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本节课采用“纲要导学,自主建构”的教学模式,着力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
其结构为:新课导入→确定目标→课内导学→尝试诊测→课内探究→达标测评 教学流程图六.教学过程 具体步骤1.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先回顾前面学习的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引入物质的三种状态间的变化,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2.进行新课(1)展示学习目标和自学向导,学生自学。
4.升华和凝华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是学生学习中容易忽略的两种物态变化,尽管升华和凝华现象并不罕见,但却不易被学生注意。
常温下樟脑块升华,下霜等现象进行得较为缓慢,且气体又很难被直接观察到。
而我们是根据观察到的结果,间接分析推断这一过程的,因而教学时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的训练。
二、学情分析:对于升华吸热,学生较容易理解,但对于凝华放热,学生不容易理解。
教师可以采用演示实验结合讲授的方式,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现象的分析以及实验的观察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通过对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知道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
能在物态变化中识别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升华吸热现象的分析知道用升华的方法可以获得低温的环境。
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提高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升华和凝华的物态变化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事物间相互联系、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使学生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中的物理学道理。
四、重点:升华和凝华两种物态变化。
五、难点: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六、教学方法:演示实验法,分组讨论法等。
七、教学用具:酒精灯、火柴、烧杯、石棉网、固态碘、烧瓶、水、三脚架、药匙;易拉罐、食盐、冰、筷子;PTT。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教学过程:本节我设计通过以下环节来完成。
.(一)新课导入:采用PPT展示秋冬的景色图片:大雾,雾凇,霜,雪(青河县中学雪景)。
让他们想知道它们是怎样形成的,从而导语新课:4.升华和凝华。
(二)新课教学:1.复习熔化,凝固,汽化,液化概念以及吸、放热情况。
发问:物质的固态能否直接转化为气态和物质的气态能否直接转化为固态。
用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探究前,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导学案上都有)2.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首先,PPT展示实验目的和实验器材;其次,进行试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实验(加热前碘是什么状态的?加热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停止加热并冷却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最后,我总结,实验分两个过程,加热过程和冷却过程。
《升华和凝华》说课稿说课教师:王彦奇一、说教材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升华和凝华是八年级(上)第四章《物态变化》的第四节内容,是为以后关于物质的构成和属性的学习打基础的。
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物态变化体系,并能应用所学的新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2.内容结构和教材特点升华和凝华现象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但由于气体不易看见或现象发生缓慢,使得学生难以直接观察到,所以一般只能从实验和生活实例入手,根据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推断。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②、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③、能简单的解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碘升华和凝华过程的探究,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①、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学会根据观察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断出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
③、了解科学知识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
难点:升华和凝华是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变化,而学生易误认为需要通过液态这一过程。
二、 说教法、学法通过前三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初步的物态变化知识,并具备了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分析的能力,以及帮助学生分辨易混淆的概念,并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
因此本节课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
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在对实验现象的探究中学习新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1、情景引入,设问烈日当空,久旱无雨,为解决旱情,在过去人们摆起香案,祈祷龙王爷恩惠,然而滴雨未下;而现在,派出几架飞机在高空投撒了一些固态物质,顷刻间乌云密实验结果表明,碘可以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此时要用酒精灯加热;也可以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此时没有用酒精灯加热,而是对外放热。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4.4 升华和凝华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的第4.4章节,主要内容涉及升华和凝华现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转变,学习和理解升华和凝华的过程,以及能够应用相关知识解释实际现象。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升华和凝华的定义;–了解升华和凝华的条件和特点;–掌握几种常见物质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物质状态转变的条件和过程;–能够解释和预测实际现象中的升华和凝华过程。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质状态转变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实验设计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及条件;–几种常见物质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转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释实际现象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与方法1.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升华和凝华,并与学生一起回顾前面学到的固、液、气态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状态转变的问题以及可能的原因。
2.学习新知(25分钟)–向学生讲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以及在什么条件下会出现这两种变化。
–列举一些常见的物质,如干冰、樟脑丸等,并与学生分享这些物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深入理解升华和凝华的过程,并记录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
3.概念讲解(1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升华和凝华的一般过程和规律。
–通过引导问题和讨论,解释为什么冰箱里的冰块会逐渐减少、干冰会慢慢消失等现象,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升华和凝华的理解。
4.拓展应用(15分钟)–鼓励学生思考和观察其他可能存在升华和凝华现象的物质,如香蕉皮上的水珠消失、衣服在阴凉的地方晾晒会慢慢变干等。
–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的原因,并与同伴一起分享观察结果和解释。
5.归纳总结(10分钟)–向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供相关的概念和定义。
升华和凝华的说课稿第一篇:升华和凝华的说课稿《升华和凝华》说课稿一、说教材升华和凝华是物态变化的一类现象,与前面已讲的四种现象构成完整的物态变化知识体系。
尽管升华和凝华并不少见,但却不易被学生注意,小学自然课本中也没有讲过;且气体不易看见,而难于直接观察到。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前面四种现象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可用探究冰的熔化过程、水的汽化过程的方法来探究碘的升华过程,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如何探究碘的升华过程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
尝试用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来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也是本节的重点。
二、说教具教师:多媒体课件、烧瓶、橡胶塞、烧杯、热水、冷水、碘学生:导学案三、说学生学生已具有初步的物态变化知识,初步知道科学探究过程,因此,教师应设计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创建让他们主动探索物理规律的环境和机会,以进一步培养他们在学习上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的能力。
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式五、说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1)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2)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和凝华需要放热。
(3)能简单解释常见的升华吸热的现象。
2、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碘的升华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课题解决的思维程序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以及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形成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面对挫折的健康心理、意志和品质。
六、说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先播放《奇妙的大自然》剪辑录象,片中有云、雨、露、雾、霜、雪、雹,然后让学生说出其中自然现象的名称,最后请学生分析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对未知的现象引发学生提出问题。
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自然地引入新课。
2、进行新课《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在二级主题——物质的形态和变化下有六个三级主题,其中第五个三级主题的第一点是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物态的变化过程,这里强调的是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学习物态变化过程,而且还应知道相应的物态变化过程。
《升华和凝华》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升华和凝华》这节课的内容,属于物质这个一级主题下的第一个二级主题,为九年级的关于物质的结构和属性的学习作好准备。
本节课是前面已将的四种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并达到课标的要求: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和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2、内容结构和教材特点:本课内容线索依然禀承了现象→分析→现象(实践)的过程。
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比较注重联系生活、社会的实际,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科学的探究兴趣,从而产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材始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基础,通过实验探究提出概念,总结规律,并用它来解决问题。
体现了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由于升华和凝华过程不容易被注意到,一般只能根据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推断。
本节要从生活实例入手,尤其注意区别凝华与凝固、凝华与液化的现象。
二、学情分析认知水平:学生通过多前面知识的学习,已经具有关于物质三态、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等知识,具有了初步的观察实验、分析和推理能力,具有初步的控制变量、转化的思想,初步的实验探究的思想。
学生可用探究冰的熔化过程、水的汽化过程、水蒸气的液化过程来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过程,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年龄特点:初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很强,情感因素对物理学习的影响较大;思维已经开始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初二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不久,抽象逻辑思维水平较低,还需要经验的支持。
因此,在教学中,最好以学生身边的现象引入组织教学,开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三、教学目标《课标》要求:通过观察碘升华和凝华过程,引导学生间接分析和推理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奥秘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关注环境和社会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
升华与凝华说课稿商丹高新学校陆文梅2013年10月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陆文梅,我说课的题目《升华与凝华》,是人教版的八年级物理第一册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用具、课时安排、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八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升华与凝华》是物态变化这一章的最后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四种物态变化,即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学好这一节是学好本章的重点之重。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了解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
所以本课升华与凝华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全员参与,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升华与凝华,从而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说学情初二学生是初中最难管理的一个阶段,不像初一的孩子那样听话,也不像初三的孩子成熟懂事,他们正处于叛逆的高峰期,刚刚开始学习物理,很多学生都很好奇物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学科,所以在课堂上,我尽量避免枯燥无味的讲解式上课,而是多设计小实验,让学生动起手来,共同参与,这样不仅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物理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碘的升华与凝华实验,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直接转化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2.通过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欣赏色彩美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通过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升华和凝华》。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说说这节课。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升华和凝华》是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第四节内容,主要内容是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探究升华和凝华现象的特点。
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生活与物理的关系,形成完整的物态变化体系,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交流能力。
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学生已有初步的物态变化知识,升华和凝华现象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但部分学生会有固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必须经过液态环节这种错误的观点。
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充满好奇。
但刚学习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和前概念支持。
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新课程改革理念,我特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碘升华和凝华过程的探究,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探究碘的升华凝华实验。
难点是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到教学目标,我将采用讲授法演示法为主分组讨论法为辐的教法。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本节课的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更好的理解本节的知识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首先是导入环节,通过多媒体播放孙悟空大闹天空时,天庭白烟滚滚,问学生知道那是什么吗?是怎样形成的?从而引入新课《升华和凝华》。
《升华和凝华》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升华和凝华是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物态变化第四节的内容。
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状态的六种变化,并达到课标要求,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
2.内容结构和教材特点
本课内容线索是现象→分析→现象(实践)的过程。
由于升华和凝华过程不容易被注意到,一般只能根据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推断。
本节要从生活实例入手,尤其注意区别升华与汽化、凝华与凝固现象。
3.说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知道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意识。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4.说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升华、凝华现象,系统整理本章知识
难点:分析升华、凝华现象
二.说学情
学生已有初步的物态变化知识,初步知道科学探究过程,因此,教师应在本节课注重强化学生物态变化的分析能力以及帮助学生辨清易混淆的物态变化。
三、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本节课着力于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
具体的教学方法为:观察法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自学法
四、说教学设计
鉴于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目标要求,对于新课标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组织形式,以及“物理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本节课从三个内容板块加以体现。
1、“通过物理现象认识升华与凝华的概念和吸放热规律”
此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生探究活动比较频繁的一个环节。
魔术引入—引导提问—展开研究—引导实验—交流成果—总结结论2、“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此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设计实验——从理论走向生活——归纳总结方法3、“了解升华和凝华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此环节体现了物理知识服务于生活的新课标理念。
让学生主动思索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激发学生关心环境的热情。
布置作业
1、自学课本《科学世界——大漠里的故事》,推测一下,这可能是一种什么现象?
2、通过书刊等各种资料了解雨、雪、云、雾、露、霜、冰雹的成因及它们和人类生活的关系,写出一篇科普短文。
5、板书设计:升华和凝华
(1)概念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吸热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放热
(2)生活中的现象
(3)应用
五.结束语
总之,本节课以认识和分析升华与凝华现象为重点,也是难点。
以此为中心,再结合学生易错处给予有意识的突击强化,促使目标得以实现。
最后,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对物态变化的认识能象本节课课题一样得到升华!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