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角与补角的运用(方位角)
- 格式:ppt
- 大小:2.29 MB
- 文档页数:10
4.3.3 余角和补角一、余角和补角(1)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直角),就说这两个互为余角)即其中每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
(2)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平角),就说这两个互为补角)即其中每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
(3)余角、补角的性质。
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
二、方位角;表示方向的角叫方位角。
有时以正北,正南方向为基准,描述物休运动的方向,如“北偏东30°”“南偏东25°”,表示方向的角(方位角)在航行,测绘和工作中经常用到。
概念题二、余角和补角(1)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 角),就说这两个互为角)即其中每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角。
(2)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 角),就说这两个互为角)即其中每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角。
(3)余角、补角的性质。
同角(等角)的角相等;同角(等角)的角相等。
三、叫方位角。
4.3.3 余角和补角(第一课时)1.探索“互为余角”的概念。
(1)用量角器理出图中的两个角的度数,并求出这两个角的和。
∠1= _ °, ∠2= _°, ∠1+∠2 = °(2)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_____度,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上题中∠1是∠___的余角,∠2的余角是_____,∠1与∠___互为_____。
(3)说出一副(两块)三角尺中各个角的度数。
一块分别是: °, °, °;另一块分别是: °, °, °.其中:______度的角与______度的角互为余角,______度的角与______度的角互为余角。
(4)一个角是70°39’,那么它的余角的度数是________________。
2.探索“互为补角”的概念。
(1)用量角器理出图中的两个角的度数,并求出这两个角的和。
∠3= °, ∠4= _°, ∠3+∠4 = °(2)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_____度,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余角和补角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涉及到很多领域。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1. 几何学:在几何学中,余角和补角是描述两条射线或线段之间角度关系的概念。
例如,在建筑设计、工程制图和机器人的运动规划中,这些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2. 摄影:在摄影中,摄影师经常使用补角来创造出特定的视觉效果。
例如,如果摄影师想要在照片中突出某个对象,他可能会使用补角来使该对象与其他对象形成对比。
3. 交通信号灯:交通信号灯中的红灯和绿灯之间的角度通常是90度,这意味着它们是补角。
这种设计可以帮助驾驶员更清楚地看到交通信号,并确保交通顺畅。
4. 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经常使用余角和补角来创造具有特定视觉效果的建筑外观。
例如,使用特定的角度或线条可以创建出具有艺术感的建筑设计。
5. 植物学:在植物学中,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可以用来描述植物的叶子和花朵的排列方式。
例如,有些植物的叶子排列成一个特定的角度,这样可以更好地适应其生长环境。
综上所述,余角和补角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涉及到多个领域。
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描述事物之间的关系,并在各个领域中创造出具有特定效果的设计。
初一上册数学余角和补角
在初中数学中,余角和补角是几何学中的基本概念。
1. 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度(直角),那么这两个角就互为余角。
例如,如果一个角是30度,那么它的余角就是60度(因为30+60=90)。
2. 补角: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度(平角),那么这两个角就互为补角。
例如,如果一个角是50度,那么它的补角就是130度(因为50+130=180)。
以下是一些关于余角和补角的基本性质:
- 如果两个角互为余角,那么这两个角的度数之和一定是90度。
- 如果两个角互为补角,那么这两个角的度数之和一定是180度。
- 对于一个直角三角形来说,两个锐角互为余角。
- 对于一个平角来说,它可以通过两个互补的角来构成。
理解和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对于后续学习几何、三角函数等知识非常重要。
在解题过程中,常常需要利用余角和补角的关系来进行计算或推理。
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是什么都有哪些性质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如果两个角的和是直角(9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互余。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平角(180°),那么这两个角叫互为补角,其中一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补角。
数学中互余的两个角都是锐角,不能是直角、钝角或平角等。
余角和补角的概念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如果两个角的和是直角(9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互余。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平角(180°),那么这两个角叫互为补角,其中一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补角。
余角和补角的性质1、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直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即其中每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
2、余角的性质: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
3、补角:如果两个角的和等干180°(平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即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
4、补角的性质: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
5、方位角(1)方位角是以正北、正南方向为基准,描述物体运动方向的角。
(2)方位角的应用先画出两条成直角的南北向直线和东西向直线,直角的顶点(即两直线的交点)是观测点,然后以观测点为角的顶点,以南北方向直线为一边画出向东或向西偏成的角,进而可确定观测的方向。
补角和余角的定义1.余角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直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互余,也可以说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
数学中互余的两个角都是锐角,不能是直角、钝角或平角等。
2.补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平角,那么这两个角叫互为补角,其中一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补角。
互补的两角,必有其一为钝角或直角。
两个角的所在位置并不影响其互为补角,要判断两个角是否互补。
4.3.3 余角和补角(2)————方位角大连市第三十三中学孙丽娜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方位角概念,方位角的表示,方位角的画法,方位角的应用。
2、内容解析方位角是本章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后续学习解直角三角形、平面直角坐标系、极坐标等知识奠定基础。
方位角是表示方位的角,以参照物为顶点,以正北或正南为始边,以参照物与观测物所在射线为终边,所形成的角。
因此本课的重点是理解方位角和利用量角器画出方位角。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教学目标(1)认识并理解方位角,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角,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2)通过学生动手画图,能画出方位角所表示方向的射线。
(3)能够利用方位角解决一些相关实际问题。
2、目标解析(1)学生通过动手画图、识图,认识方位角,了解与方位角相关的知识。
(2)学生能够运用恰当的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描述方位角。
(3)通过方位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在生活中已有了一定的确定位置的经验,方位角的概念,方位角的表示是学生在小学就有所了解,但根据题意画出方位角以及运用方位角的知识确定点的方位是学生不熟悉的。
特别是图形与文字语言之间的转化,以及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
基于学生的以上学情,制定教学难点:运用方位角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充分利用实物投影和几何画板进行教学,同时还用到了多媒体教学课件。
让学生动手操作和参与,使他们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动中认识方位角,并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准备量角器,有刻度的直尺,进行有关的图形操作。
五、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教师:请大家欣赏图片,你认识这是哪吗?师生活动:学生观察图片,回答问题问题1、学校在人民广场的什么位置?引入本课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学校图片吸引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兴趣,促使学生思考,使学生认识到数2、自主学习,探究新知教师:结合大屏幕示范讲解表示。
西北西南东南东北北西南东南西北4.3.3余角和补角(2)-----方位角主备:黄海生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认识方位角。
能根据图形指出某射线的方向,会根据方向角画出图形。
2.进一步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知识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会根据语言描述准确的画出表示方向的射线;会根据图形中的射线说出其方位。
教学难点:结合实际问题画出表示方向的射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提出问题:你能具体的描绘一下你家与学校的方位吗?二、探究新知 1.理解方位角:(1)认识方位(如图):正东、正南、正西、正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
(2)如图,写出四条方向线的名称。
指出,在几何中,通常以正北、正南方向为基准,来描述物体运动的方向。
(3)结合实际理解方向:你面向东方站立,你的左手方向是 ,你的背后是 。
2.例题讲解如图,货轮O 在航行过程中,发现灯塔A 在它的南偏东600的方向上,同时,在它的北偏东400、南偏西100、西北方向上又分别发现客轮B 、货轮C 和海岛D 。
仿照表示灯塔方位的方法,画出表示客轮B 、货轮C 和海岛D 方向的射线。
三、新知应用1.A 看B 的方向是北偏东21°,那么B 看A 的方向( ) A 、南偏东69° B 、南偏西69° C 、南偏东21° D 、南偏西21°2.在点O 北偏西60°的某处有一点A ,在点O 南偏西20°的某处有一点B ,则∠AOB南西的度数是( )A 、100°B 、70°C 、180°D 、140° 3.如图,已知射线OB 的方向是南偏东600,OA 、OC 分别平分∠NOB 和∠NOE 。
(1)请直接写出:OA 的方向是 ,OC 的方向是 ;(2)求∠AOC 的度数,4.学校、公园和商店在平面图上的标点分别是A 、B 、C 三点.若公园B 在学校A 的南偏西42°方向 ,商店C 在学校A 的北偏东50°方向 ,请画出图形,并求∠BAC .5.动手画一画考察队从P 地出发,沿北偏东60°前进5千米到达A 地,再沿东南方向前进到达C 地,C 地恰好在P 地的正东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