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4.3.3余角和补角(方位角)》赛课教案_2
- 格式:doc
- 大小:86.00 KB
- 文档页数:4
新2024秋季七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角:余角和补角(方位角)》听课记录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目标:1.空间观念:通过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学习,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理解角之间的互补与互余关系。
2.逻辑推理: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学会运用这些性质进行角的计算和推理。
3.数学运算: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尤其是在处理角的加减运算时能够准确无误。
4.问题解决:能够应用余角和补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方位角等。
二、导入教师行为:•教师首先展示一个直角,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角是多少度吗?”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引导:“如果我们从这个直角中减去一个角,得到的角与原来的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教师引入余角和补角的概念,简要说明它们各自的定义和性质。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对直角有基本的认识。
•认真倾听教师讲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初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学生熟悉的直角入手,自然引出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的提问和引导有助于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过程(一)余角和补角的概念讲解教师行为:•详细讲解余角和补角的定义,强调“和为90度”与“和为180度”的关键特征。
•通过图示和实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及其在空间几何中的应用。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余角和补角的定义。
•观察图示和实例,加深对余角和补角概念的理解。
过程点评:•教师讲解清晰,图文并茂,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概念。
•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复述和观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
(二)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应用教师行为:•设计一系列练习题,包括角的加减运算、判断角的余角和补角等,让学生独立完成。
•巡视课堂,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邀请学生分享解题思路和答案,进行集体讨论和纠正。
103课题: 人教版(2011年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4.3.3 余角和补角 (第1课时) 学习目标1、理解掌握余角和补角概念,会求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
2、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并能用它解决相关问题。
3.通过余角、补角性质的推导和应用,初步掌握图形语言与符号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初步接触和体会演绎推理的方法和表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识图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互余、互补的概念及其性质.教学难点:通过简单的推理,归纳出余角、补角的性质,并能用规范的语言描述性质。
教学方法:探究、归纳与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1.计算: (1) 30°+ 60°= (2) 18°+ 72°= (3) 30°+ 150°= (4) 80°+ 10°=2.问:由以上(1)(2)计算发现,两个角的和都等于由以上(3)(4)计算发现,两个角的和都等于 3. 引出余角和补角概念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直角),那么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平角),那么这两个角叫做互为补角,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
4. 互余和互补的表示法∠1与∠2互余,记作:① ∠1+∠2= 90°, ② ∠1=90°-∠2 , ③ ∠2= 90°-∠1 ;∠1与∠2互补,记作:① ∠1+∠2= 180°, ② ∠1=180°-∠2 , ③ ∠2= 180°-∠1, 二、知识应用,尝试练习2. 图中给出的各角中,那些互为余角? 那些互为补角?解题后补问:通过以上练习,你有何发现?回答以下问题:互余或互补的两个角只与角的 有关,而与角的位置 。
三. 探究余角和补角性质1. 思考:已知∠1与∠2, ∠1与∠3都互为补角.那么∠2和∠3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讨论,后师生一起进行推理)∵ ∠1与∠2, ∠1与∠3都互为补角 ∴ ∠1+∠2= 180°, ∠1+∠3= 180° ∴ ∠2= 180°-∠1 , ∠3= 180°-∠1 ∴ ∠2=∠3归纳: 同角的补角相等推广: 这里把“同角”换成“等角”同样成立。
4.3.3 余角和补角一、余角和补角(1)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直角),就说这两个互为余角)即其中每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
(2)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平角),就说这两个互为补角)即其中每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
(3)余角、补角的性质。
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
二、方位角;表示方向的角叫方位角。
有时以正北,正南方向为基准,描述物休运动的方向,如“北偏东30°”“南偏东25°”,表示方向的角(方位角)在航行,测绘和工作中经常用到。
概念题二、余角和补角(1)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 角),就说这两个互为角)即其中每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角。
(2)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 角),就说这两个互为角)即其中每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角。
(3)余角、补角的性质。
同角(等角)的角相等;同角(等角)的角相等。
三、叫方位角。
4.3.3 余角和补角(第一课时)1.探索“互为余角”的概念。
(1)用量角器理出图中的两个角的度数,并求出这两个角的和。
∠1= _ °, ∠2= _°, ∠1+∠2 = °(2)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_____度,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上题中∠1是∠___的余角,∠2的余角是_____,∠1与∠___互为_____。
(3)说出一副(两块)三角尺中各个角的度数。
一块分别是: °, °, °;另一块分别是: °, °, °.其中:______度的角与______度的角互为余角,______度的角与______度的角互为余角。
(4)一个角是70°39’,那么它的余角的度数是________________。
2.探索“互为补角”的概念。
(1)用量角器理出图中的两个角的度数,并求出这两个角的和。
∠3= °, ∠4= _°, ∠3+∠4 = °(2)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_____度,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山东省临沭县第三初级中学2012年秋七年级数学上册《4.3.3 余角和补角》教案新人教版教学内容课本第142页至第144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认识一个角的余角与补角,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2)了解方位角,能确定具体物体的方位.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知识运用能力,学会简单的逻辑推理,并能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合理的猜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观察、归纳、推理对数学知识中获取数学猜想和论证的重要作用,初步数学中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能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中获益.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认识角的互余、互补关系及其性质,确定方位是本节课的重点.2.难点:通过简单的推理,归纳出余角、补角的性质,•并能用规范的语言描述性质是难点.3.关键:了解推理的意义和推理过程,是掌握性质的关键.教具准备三角板、量角器、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提出问题:(1)在一副三角板中,每块都有一个角是90°,那么其余两个角的和是多少?(2)已知∠1=36°,∠2=54°,那么∠1+∠2=?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得出结论:都是90°.2.提出问题.(1)观察方格如右图中的两个角,你能猜想∠1+∠2等于多少度?12(2)如果∠1=144°,∠2=36°,那么∠1+∠2=?教师活动:打开多媒体,让学生观察方格图.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小组交流,得出结论:都是180°.教师活动:操作多媒体,移动∠2,使∠1、∠2顶点和一边重合,•引导学生观察∠1,∠2的另一条边,观察到两角的另一条边成一条直线,验证学生的结论.二、新授1.余角与补角.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42页有关内容,并讲解余角与补角的定义.注:讲解余角和补角时,必须向学生说明互余、互补是指两个角的数量关系,即∠1+∠2=90°或∠1+∠2=180°,同时强调∠1是∠2的余角(或补角),那么∠2也是∠1的余角(或补角).2.巩固反思.(1)填空:①47°18′的余角是______,补角是_______.②∠α(0°<∠α<90°)的余角是______,∠β(0°<β<180°)的补角是_______.(2)已知一个角是它补角的3倍,求这个角.注:这两个例题讲解时,应通过师生互动的方法进行教学,在学生思考后再讲解.(3)课本第143页练习.学生活动:独立完成,并由三个学生进行板书,•其余同学进行小组交流并进行小组评价.教师活动:巡视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并给予适当的评价.3.余角与补角的性质.(1)提出问题:观察方格图,下图中∠1与∠3有什么关系?∠1与∠2,∠3与∠4有什么关系?教师活动:操作多媒体,演示方格图.学生活动:观察图形,小组交流观察的结果:∠1=∠3,∠1+∠2=180°,∠3+•∠4=180°.教师活动:移动图中各角,对学生观察的结果进行验证,进一步提出问题:∠2•与∠4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后得出∠2=∠4.(2)说明理由:注:教学中,向学生说明,以上从观察图形得出的结论,还应从理论上说明其理由,并讲解课本例1.例1.如上图,∠1与∠2互补,∠3与∠4互补,如果∠1=∠3,那么∠2与∠4相等吗?为什么?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分析题意,并写出说理过程,归纳性质.学生活动:完成课本分析中的问题,并在教师指导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余角、补角的性质.板书:等角的补角相等.师生互动:类比补角的性质,得出余角的性质.板书:等角的余角相等.三、巩固练习1.如右图,∠EDC=∠CDF=90°,∠1=∠2.(1)图中哪些角互为余角?哪些角互为补角?(2)∠ADC与∠BDC有什么关系?为什么?(3)∠ADF与∠BDE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学生活动:独立完成练习,并进行小组交流和自我评价.教师活动:巡视学生完成练习情况,并进行个别指导,然后进行讲评.2.认识方位角.提出问题:课本第143页例2.如下图,货轮O在航行过程中,发现灯塔A在它南偏东60°的方向上,同时,•在它北偏东40°,南偏西10°,西北(即北偏西45°)方向上分别发现了客轮B、货轮C和海岛D.仿照表示灯塔方位的方法,画出客轮B、货轮C和海岛D方向的射线.教师活动:用多媒体演示课本图3.4-10(1),讲解方位角和表示方位的射线,•在学生完成题中的问题后操作多媒体演示画图过程.注:讲解时应讲清楚方位角是以正北或正南方向的射线为一个角的始边,而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向的射线是角的另一边.学生活动:在教师指导下画出问题中的每一条射线.3.知识拓展提出问题:小宁从A地向东北方向走62米到B地,再从B地向西走56米到C地,这时她离A•地多少米?在A地的北偏西多少度?画出图形(用1cm表示10m),然后用刻度尺和量角器进行测量.(精确到1m、1°)学生活动:先进行小组讨论,然后独立完成,再进行小组交流和评价.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画图和测量,并对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评价.四、课堂小结1.本节课学习了余角和补角,并通过简单的推理,得出余角和补角的性质.O BA 2.了解方位角,学会确定物体运动的方向五、作业布置1.课本第145页习题4.3:复习巩固8、9,综合运用12、13.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课时作业设计一、填空题. 1.52°24′的余角是_______,补角是________.2.如右图已知∠AOB ,在图中画出它的余角是_______,补角是_______. 3.射线OA 方向是东北方向,射线OB 方向是北偏西60°,则∠AOB 度数是______.二、选择题.4.一个角比它的余角大25°,那么这个角的补角是( ).A .67.5°B .22.5°C .57.5°D .122.5°5.和北偏西40°的射线OA 组成平角AOB 的射线OB 是( ).A .南偏东40°的射线B .南偏东50°的射线C .南偏东60°的射线D .东南方向的射线三、解答题.6.如右图,E 、D 、F 在同一条直线上,∠CDE=90°,∠1=∠2.(1)哪些角互为余角?哪些角互为补角?(2)∠ADC 与∠BDC 有什么关系?为什么?(3)∠ADF 与∠BDE 有什么关系?为什么?D F21E CBA7.已知:如下图,点A 、O 、B 在同一直线上,∠1与∠2互余,OE 、OF 分别是∠AOC 、∠AOD 的平分线,求∠EOF 的度数.8.如下图,两辆汽车从A 点同时出发,一辆沿西北方向以3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另一辆沿南偏东60°的方向以4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34小时后分别到达B、C两点,•如果图中1cm代表10km,那么试在图中画出B、C两点,并通过测量,说出此时两辆车的距离.答案:一、1.37°36′ 127°36′ 3.105°二、4.D 5.A三、6.(1)∠ADC与∠1,∠BDC与∠1,∠ADC与∠2,∠BDC与∠2都是互为余角,•∠ADF与∠1,∠EDB与∠1,∠ADF与∠2,∠EDB与∠2都是互为补角.(2)∠ADC•与∠BDC相等,因为它们都等于90°-∠1.(3)∠ADF与∠BDE相等,因为都等于180°-∠1. •7.135° 8.略 9.60°.。
《七年级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教案4.3. 3余角和补角【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余角与补角.懂得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方位角的意义,掌握方位角的判别与应用.2、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通过现实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去体会方位角的意义.3、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帮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余角与补角的性质【教学难点】方位角的判别与应用【教学准备】量角器、三角尺、角的纸片数【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1、用量角器理出图中的两个角的度数,并求出这两个角的和。
2、说出一副三角尺中各个角的度数。
二、探究新知1、余角与补角的概念在一副三角尺中,每块都有一个角是90度,而其他两个角的和是90度。
一般情况下,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直角),我们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即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例如,∠1与∠2互为余角,∠1是∠2的余角,∠2也是∠1的余角的余角.同样,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度 (平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即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2、余角与补角的性质问题1:如果∠1与∠2互余,∠3与∠4互余,并且∠1=∠3,那么∠2与∠4相等吗?为什么?问题2,如果∠1与∠2互补,∠3与∠4互补,并且∠1=∠3,那么∠2与∠4相等吗?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说出各自的理由,最后师生共同归纳余角与补角的性质: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
三、巩固新知例1 比一比,看谁填得快。
例2:已知一个角的补角是这个角的余角的3倍,求这个角。
例3: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3倍,且小角的余角与大角的余角之差为20°,求这两个角的度数.解:设第一个角为x°,则另一个角为3x°,依题义列方程得:(90-x)-(90-3x)=20,解得:x=10,3x=30.答:一个角为10°,另一个角为30°.例4:判断正误:(1)在∠AOB的边OA的延长线上取一点D.(2)大于90°的角是钝角.(3)任何一个角都可以有余角.(4)∠A是锐角,则∠A的所有余角都相等.(5)两个锐角的和一定小于平角.(6)直线MN是平角.(7)互补的两个角的和一定等于平角.(8)如果一个角的补角是锐角,那么这个角就没有余角,(9)钝角一定大于它的补角.(10)经过三点一定可以画一条直线.解:(1)错.因为角的两边是射线,而射线是可以向一方无限延伸的,所以就不能再说射线的延长线了.(2)错.钝角的定义是:大于直角且小于平角的角,叫做钝角.(3)错.余角的定义是: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直角,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因此大于直角的角没有余角.(4)对.∠A的所有余角都是90°-∠A.(5)对.若∠A<90°,∠B<90°则∠A+∠B<90°+90°=180°.(6)错.平角是一个角就要有顶点,而直线上没有表示平角顶点的点.如果在直线上标出表示角的顶点的点,就可以了.(7)对.符合互补的角的定义.(8)对.如果一个角的补角是锐角,那么这个角一定是钝角,而钝角是没有余角的.(9)对.因为钝角的补角是锐角,钝角一定大于锐角.(10)错.这个题应该分情况讨论:如果这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如果这三个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过这三个点就不能画一条直线.四、解决问题1、在长方形的台球桌面上,选择适当的角度击打白球,可以使白球经过两次反弹后将黑球直接撞入袋中.此时∠1=∠2,∠3=∠4,并且∠2+∠3=090,∠4+∠5=090.如果黑球与洞口的连线和台球桌面边缘的夹角090,∠5=040,那么∠1应等于多少度才能保证黑球准确入袋?请说明理由。
80︒
65︒
46︒44︒
25︒
10︒
170︒
120︒
100︒
150︒
80︒
10︒
30︒
60︒
4.3.3余角和补角
学习目标
1、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认识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2、进一步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知识运用能力,学会简单的逻辑推理,并能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合理的猜想。
3、体会观察、归纳、推理对数学知识中获取数学猜想和论证的重要作用,初步体会数学中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能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中获益。
学习重点:认识角的互余、互补关系及其性质,确定方位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习难点:通过简单的推理,归纳出余角、补角的性质,并能用规范的语言描述性质是难点。
学习方法:探究、归纳与练习相结合 学习过程: 一、探索新知:
1、结合教材理解互为余角的定义: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直角),那么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
即:∠1是∠2的余角或∠2是∠1的余角。
2、理解应用⑴:
图中给出的各角,那些互为余角?
3、结合教材理解互为补角的定义: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平角),那么这两个角叫做互为补角,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
即:∠3是∠4的补角或∠4是∠3的补角。
4、理解应用⑵:
(1)图中给出的各角,那些互为补角?
(2)填下列表:
2
14
3
(3)填空:
①70°的余角是,补角是。
②∠α(∠α <90°)的它的余角是,它的补角是。
重要提醒:ⅰ如何表示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
锐角∠α的余角是(90 °—∠α)
∠α的补角是(180 °—∠α)
ⅱ互余和互补是两个角的数量关系,与它们的位置无关。
5、探究补角(余角)的性质:
如图∠1 与∠2互补,∠3与∠4互补,如果∠1=∠3,那么∠2与∠4相等吗?为什么?归纳结论。
补角性质:
根据补角的性质你能否归纳余角的性质?
二、尝试应用
(一)、判断题:1、90度的角叫余角,180度的角叫补角。
()
2.如果一个角有补角,那么这个角一定是钝角。
()
3、互补的两个角不可能相等。
()
4、钝角没有余角,但一定有补角。
()
5、互余的两个角一定都是锐角,两个锐角一定互余.()
(二)例1:若一个角的补角等于它的余角4倍,求这个角的度数。
例2:一个角的补角是它的3倍,这个角是多少度? 想一想:1、钝角有余角吗? 2、直角有余角吗?
3、同一个角的补角比它的余角大多少度? 探究: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如图∠1 与∠2互补,∠3 与∠4互补 ,如果∠1=∠3,那么∠2与∠4相等吗?为什么?∵ ∠1 与∠2互补(已知)
∴ ∠1 +∠2=1800(互为补角定义) ∴ ∠2=1800-∠1 (等式的性质) 同理可知:∠4=1800-∠3 又∵ ∠1=∠3(已知) ∴ ∠2=∠4(等量代换) 补角性质: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动手画图,探索性质1.请你借助直角三角板,在原图上画出∠COB 所有的余角。
.画完图后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有哪几对互余的角? 2)你能发现哪几个角是相等的(直角除外)?
3)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以上规律吗?(同角的余角相等)
4)、如图,∠1与∠2互余,∠3与∠4互余,如果∠1=∠3,那么∠2与∠4相等吗?为什么?你能用一句话概括这一规律吗? 余角的性质:等角的余角相等 三、归纳小结
1.余角与补角的定义
2.余角与补角的性质 四、自我检测
1. ∠1=120 °, ∠1与∠2互补, ∠3与∠2互余,则∠3= .
2.如图,O 为直线AB 上的一点,OD 平分∠AOB ,∠COE = 90 ° 则∠BOC = , ∠COD = 。
3、请认真观察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有哪几对互余的角?
A O
B E
D
C
C 1
2
2)图中哪几对角是相等的角(直角除外)?为什么?
五.课本第144页11题。
教学后记:
这节课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1、在让学生画一个角的余角后,学生被误导为一个只有两个余角,而我没有做深入的解释:一个角的余角其实有无数个如果最后再强调一下哪两个叫互余,那效果会更好。
2、缺少对学生回答的一种判断、强化、比较、组合。
对课堂中学生所产生的一些资源捕捉能力不够。
3、教师问题的提出不够清楚,影响学生的思维。
主要表现在教师把的太牢,问题提得太小,太细,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变的很小,学生思维空间小了,思维的差异性呈现不够,资源生成也变得很少。
其中也表现出我的数学语言的准确性还不够。
提高数学教师自身的语言修养,使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就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