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配套]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单元路丝绸之路教案2北师大版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2
北师大四年级下册《丝绸之路》教案设计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以一位导游的身份介绍丝绸之路、交流资料等,以此来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有效的参与中自主阅读,不断探究;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要求会写、会认的16个生字。
3、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5、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故事、常识性知识等)。
教学过程: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并提问: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2、交流有关丝绸之路资料。
知道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一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3、检查学生读文情况。
指名逐自然段朗读:要求字音准确、声音洪亮。
(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听后根据要求评议。
)三、感悟课文内容,积累课文语言。
学习第1、2自然段: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2、全班交流。
丝绸之路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
教学重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
教学准备:地图、字典。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1、教师:有一部动画片大家可能非常熟悉,那就是《西游记》,里边有一句歌词“西天取经上大路”,大家知道“大路”指的是什么路吗?(丝绸之路)。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题──丝绸之路,那么今天的丝绸之路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先来领略一番丝路的风光。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
二、丝绸之路的开辟。
过渡:如此具有西域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开辟的呢?(汉,张骞)1、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他告别当时的汉武帝,一路西行,出使西域。
正是有张骞这样的先行者,才开通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这条丝路的线路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同学们请看地图。
2、(出示)这是一张丝绸之路的线路图,找到丝路的起点。
(长安)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是当时汉朝的都城,就像今天我们的首都北京。
当时各地丝绸和其他的商品集中在长安以后,组成商队,穿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
之后分南北两路,北路从玉门关出发(春风不度玉门关),经过西域、中亚,到达西亚和欧洲;南路从阳关出发(西出阳关无故人),同样经过西域、中亚,到达罗马和阿拉伯国家,再到欧洲;南路的另一路则是到达印度。
《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走的就是南道中的这条道路。
经过今天哪些国家和地区?南道会经过哪些国家和地区?北道又会经过哪些国家和地区?南道: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意大利、沙特阿拉伯、印度、孟加拉、尼泊尔、克什米尔地区等;北道: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
可见路途非常的遥远。
3、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商人,在敦煌你是如何交易的呢?提示:1.你扮演哪方的商人?2.选择好你的货物。
丝绸之路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西域的地理范围,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结果。
理解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意义。
掌握丝绸之路的起点和走向,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所起的作用。
记住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职能并理解其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读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通过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的历史,联系当今我国提出的建立“一带一路”的构想,初步学会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学习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西汉开辟丝绸之路是与外界的交流,国家的开放会促进国家的发展,同时明白国家的发达与强大是对外交流中受到重视与尊重的主要原因。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
教学难点:丝绸之路的开辟。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情景教学,教师指导活动课。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师:(西瓜实物情景导入)同学们喜欢吃西瓜吗?生:喜欢。
师:夏天酷热难耐,西瓜成为人们消暑的最爱。
但它却来自于另外一个地方,《农政全书》里记载“西瓜,种出西域,故之名”那么大家告诉我,西瓜来自于哪里?生:西域。
师:说到“西域”,大家在平时的生活积累中,有没有听到过一些和西域有关的古诗词呢,哪位同学愿意起来分享一下?生:分享古诗词知道西域和中原的道路是怎样开通的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西域,踏上丝绸之路,了解在那里发生的许许多多美丽的传说和动人的故事。
自主学习:学案填写,完成本课基础知识部分。
将全班分成两队,回答问题则为所在队伍加分。
一、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师:刚刚大家诗词里提到的西域,它的具体地理位置究竟在哪里呢?师:汉朝时期人们对西域一无所知,而有这样一位勇敢的人,在200 0多年前,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趟未知的旅程。
他是谁?他为什么要去那里?他最终有没有安全回来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81页到第83页,完成学案填空。
师:今天我们班有几位热爱历史的同学编排了一个历史短剧,让我们跟随着这个短剧,回到过去。
四年级语文下册10路丝绸之路教案北师大版教学目的: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能够分析出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将书本中的信息转化到图上;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习,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学准备:挂图、录像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2、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习,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今天上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好东西,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
(西游记视频展示)。
刚才的镜头大家都很熟悉,对,是《西游记》。
会唱的同学一起唱,不会唱的同学一起把拍子打起来!唐僧“西天取经上大路”,“大路”指的是什么路呢?(丝绸之路)。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题──丝绸之路,那么今天的丝绸之路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先来领略一番丝路的风光。
在欣赏的同时,想想丝路风光留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美,西域风情,荒漠……)是啊!到处是沙漠,戈壁,但昔日这儿却延伸着一条繁华的丝绸之路。
这么具有西域风情,沙漠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来开辟的呢?(一)丝绸之路的开辟1、如此具有西域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开辟的呢?(汉,张骞)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幻灯)。
他告别当时的汉武帝,一路西行,出使西域。
现在就让驼铃声带领我们重温这段历史吧!(录像)正是有张骞这样的先行者,才开通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这条丝路的线路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同学们请看地图。
(二)丝绸之路的线路(出示)这是一张丝绸之路的线路图,请找到丝路的起点。
1、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什么地方?(长安)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是当时汉朝的都城,就像今天我们的首都北京。
当时各地丝绸和其他的商品集中在长安以后,组成商队,穿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
之后分南北两路,北路从玉门关出发(春风不度玉门关),经过西域、中亚,到达西亚和欧洲;南路从阳关出发(西出阳关无故人),同样经过西域、中亚,到达罗马和阿拉伯国家,再到欧洲;南路的另一路则是到达印度。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双港镇上坂小学教材分析《丝绸之路》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路”这一单元的主体课文。
这篇课文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民族自豪感;接着讲述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毕生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学情分析本文涉及的历史对于学生来说十分久远,他们不会有深切的体验。
需要通过背景资料的补充,让学生从精彩的、紧凑的故事情节中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在张骞一次次苦难经历中体验开拓者的伟大,体会中华民族的伟大。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11个生字,会正确书写9个词语。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以及开辟的意义。
2、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自读勾画批注的能力,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充分地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使之感受到开辟丝绸之路的艰难过程。
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3、情感目标:感受他的坚韧、英勇、智慧、执着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设计理念站在以人为本的高度,坚守语文文本的阵地,追求快乐简单,扎实有效,语文味十足的原生态的课堂,借助教材的阶梯引领学生一步步向上攀登,使其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慢慢得到螺旋式的渐进与提升。
教学重点通过对5-9自然段的学习,学习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怎样的精力。
教学难点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难险阻,了解丝绸之路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视频,课前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故事、常识性知识等)。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略)第二课时教学过程课前互动同学间互相交流关于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资料。
以及现阶段“一带一路”的资料。
播放一带一路的小视频资料。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既是对学生课后资料收集情况的检测,同时为学习本课,做好现实与历史知识的衔接,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感受丝绸之路的意义,感受祖国的强大,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北师大《丝绸之路》教案--第一课时晋江市龙湖镇檀声小学许清宝【教学目标】1、会认9个生字,会写“贯”字,正确朗读“恶劣、匈奴”等词语。
2、利用金钥匙启发学生对题目进行联想。
3、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使用“关键词”和“中心句”概括主要内容。
4、培养学生自读勾画批注能力,充分感受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从而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
5、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采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感受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
【教学难点】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及其开辟的意义;了解中国丝绸的价值。
一、谈话创设语境同学们你们都见过哪些路?谁来说一说。
今天老师还要带你们去认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那就是丝绸之路。
2揭题板书:丝绸之路。
看着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疑问吗?PPT金钥匙:课文的题目很精彩,不但简洁、鲜明,而且能启发读者联想到很多事情。
同学们,其实我们课文的题目也很精彩,就像《丝绸之路》这个题目,不但简洁,鲜明,而且能启发我们联想到很多事情。
现在,带着我们的思考再把题目读一读。
反复读题。
二、学习新词在进入课文的学习前,我来考一考大家能否把这些词语读准确。
1、出示生字词开火车读(师:请一组开火车,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2、全班齐读词语。
三、初读感知刚刚我们已经理清生字,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PPT阅读提示:1.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为了开辟丝绸之路,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谁来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迹、关键词。
其实,咱们这篇课文当中有个中心句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概括主要内容。
有没有谁找到了。
总结:这位同学懂得抓住文中的中心句来概括主要内容,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希望大家都能学会使用它.四、感悟课文内容,积累课文语言(一)丝绸之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PPT自读提示:1、默读1至4自然段,画出相关的句子。
丝绸之路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西域的地理范围,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结果。
理解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意义。
掌握丝绸之路的起点和走向, 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所起的作用。
记住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能并理解其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步掌握识读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通过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的历史,联系当今我国提出的建立“一带一路”的构想,初步学会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学习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西汉开辟丝绸之路是与外界的交流,国家的开放会促进国家的发展,同时明白国家的发达与强大是对外交流中受到重视与尊重的主要原因。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开辟。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情景教学,教师指导活动课。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师:(西瓜实物情景导入)同学们喜欢吃西瓜吗?生:喜欢。
师:夏天酷热难耐,西瓜成为人们消暑的最爱。
但它却来自于另外一个地方,《农政全书》里记载“西瓜,种出西域,故之名”那么大家告诉我,西瓜来自于哪里?生:西域。
师:说到“西域”,大家在平时的生活积累中,有没有听到过一些和西域有关的古诗词呢,哪位同学愿意起来分享一下?生:分享古诗词知道西域和中原的道路是怎样开通的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西域, 踏上丝绸之路,了解在那里发生的许许多多美丽的传说和动人的故事。
自主学习:学案填写,完成本课基础知识部分。
将全班分成两队,回答问题则为所在队伍加分。
、张骞通西域一一开辟丝绸之路师:刚刚大家诗词里提到的西域,它的具体地理位置究竟在哪里呢?师:汉朝时期人们对西域一无所知,而有这样一位勇敢的人,在200 0多年前,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趟未知的旅程。
他是谁?他为什么要去那里?他最终有没有安全回来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81页到第83页,完成学案填空。
师:今天我们班有几位热爱历史的同学编排了一个历史短剧,让我们跟随着这个短剧,回到过去。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丝绸之路》语文教案【教材简析】《丝绸之路》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的一篇文章,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的、沟通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体现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国家的经济、贸易、文化的伟大的历史意义。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一是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对历史上东西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所作的重大贡献;二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和表达特点;三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为复述课文做准备。
3、通过理解,体会过渡段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张骞一路的艰险,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诗意导入,激情引趣(课前配乐诵读唐诗《凉州词》《送元二使安西》《从军行》。
)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
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
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
伴随着这悠扬的乐曲,诵着这壮丽的诗篇,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令人魂牵梦萦的峥嵘岁月。
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这堂课,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的卷帘,拂落岁月的风尘,随汉朝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一起,重走丝绸之路。
(生齐读课题。
)评析:此处精彩,由诗入手,富有文化气息,使人心生对丝绸之路向往追思之意。
教师于课堂之上的激情诵读也点燃了学生阅读的积极心态。
二、细读感知,整体把握老师:让我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这是一条怎样的路?老师:同学们读书很认真,我来检查一下能否把这些词语读准确。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为复述课文做准备。
3、通过理解,体会过渡段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意义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相关资料;学生:收集资料
一、谈话导入
1、你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些什么路?在2000多年前,一位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就为我们开辟了一条千古不朽、享誉世界的路——丝绸之路。
(板书课题)
2、释题,读“金钥匙”,用金钥匙的方法说说你想了解丝绸之路的哪些问题?
(老师板书:什么叫丝绸之路?为什么要开辟丝绸之路?是怎样开辟的?有什么意义?)
3、浏览课文,看看这些内容都在文中的哪些自然段在讲。
二、学习课文
1、课文中哪一个自然段在告诉我们丝绸之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默读。
(学生交流,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
)
2、你对丝绸了解多少?学生谈收集的资料。
(可结合学生带来的丝绸直观感受)
课件展示(看到这么华丽的丝绸,你想说些什么?,瞧,罗马帝王身着丝绸的高贵)
3、丝绸不仅在中国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世界上也有很高的知名度。
浏览课文,看看文中哪些自然段在写丝绸在世界上也有很高的知名度?
4、默读1、2自然段,找出能体现中国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的词语和句子。
(交流:“目瞪口呆”“赞不绝口”……“最时髦”“最讲究”“最珍贵”“和黄金等价”……)
5、此时,作为丝绸发源地的中国子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读出这种骄傲的语气。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欧洲的罗马帝国在我们国家的什么位置?(课件展示地图)
2、去罗马帝国的路到底是一条什么样的路?文中哪一个自然段在讲?
(女生读,男同学思考:找出一个词语概括路的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到的?
课件展示地图,段落,理解这条路环境恶劣,充满艰辛与危险。
)
3、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那这样一条危险的、远隔万里的道路是谁开辟的呢?(板书:张骞)哪句话在写?哪些段落又在详细写?
4、再读第四自然段,看看第四自然段的内容与前后的内容有何联系?是如何联接的?
(像这样把前后的自然段连接起来的段落叫做过渡段,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三)学习5---7自然段
1、张骞开辟这条道路的过程容易吗?同学们在品德课上对这个故事已有所了解,谁能说一说?
2、课文中都是怎么介绍的?默读5----7自然段,思考: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面对的?你是如何体会到的?用——勾画出来。
3、学生交流:
(1)“他渡黄河、过沙漠……日夜兼程……当了俘虏。
”体会刚开始的条件的恶劣都不是真正的困难,遇到匈奴才是真正的困难。
板书:日夜兼程当了俘虏
(2)“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他的意志坚定,时刻都想着未完成的事业。
板书:等待准备
(3)“……逃走……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板书:逃走
(4)“终于到达……”板书:到达
(5)哪一个词语最能概括他的这一路历程?板书:“历尽千难万险……”
(6)面对这长达13年的困难,张骞为什么还是那么坚定?是什么在支持着他?学习到这儿,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7)一趟,张骞除了收获面对困难的信心,还收获了什么?
(四)学习第8自然段。
1、默读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在文中找一句能概括它作用的话,用——画出来。
(“丝绸之路”成为促进东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读,“丝绸之路”是什么的纽带?板书:交流与发展)
2、自由读:交流与发展在这一段中是如何体现的?交流的什么?(物产与文化)
3、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交流吗?如果没有交流社会会怎么样?(不会发展、停滞不前)因此,有了交流才有发展,才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三、情感升华
1、丝绸的出名源于“丝绸之路”,中国在世界上举世闻名也源于“丝绸之路”。
在古代,它是传播友谊的道路,在今天,人们把丝绸之路看作是连结东西方文明的纽带。
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称作“对话之路”,以促进东西方的对话与交流。
对于中国人民来讲,今天的丝绸之路,是开放之路,是奋进之路,是通向二十一世纪的光明之路。
2、你还知道哪些与丝绸之路有关的知识,向同学们说一说?
3、学习了《丝绸之路》,请你当一当导游,把丝绸之路的故事介绍给周围的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