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病毒
- 格式:ppt
- 大小:698.00 KB
- 文档页数:23
昆虫质型多角体病毒概述13生物技术许勇2013221107120010 早在16世纪,欧洲的养蚕历史中就出现了多角体型昆虫疾病的记载,这种疾病的特征是感染家蚕幼虫细胞内积累了大量晶状物质,约占感染幼虫蛋白总量的17%,其中微米大小的蛋白晶体被称为病毒多角体或包涵体。
质型多角体病毒(Cytoplasmic polyhedrosis virus,简称为CPV ),属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质型多角体病毒属(Cypovirus ),多角体一般为四边形、六边形等,大小大致变化在0.5 ~10μm 范围。
病毒粒子为球状正二十面体,具蛋白质包涵体,在宿主细胞质内增殖,病毒核酸为分段双链RNA ,分子量为0.3 ~2.7 ×10道尔顿。
1昆虫质多角体病毒的病毒颗粒结构、分型与命名昆虫质多角体病毒感染昆虫中肠上皮细胞。
CPV病毒粒子为二十面体球形颗粒,直径在50一65 nm之间,为单层衣壳结构,衣壳外表面有2种不同大小的突起;具有3~5种结构蛋白.基因组由10或11个节段dsRNA构成,各节段RNA 相对分子质量范围为0 14×106~3.01× 106,G+含量介于34%~49%之间。
根据病毒基因组dsRNA片段在聚丙烯酰胺或琼脂糖凝胶中电泳图谱的差异,将CPV 分为15个电泳型,电泳型之间至少有3个基因节段的迁移率不同,国内钱纪放和吕鸿声对棉铃虫CPV北京株在蚕体连续传代及接棉铃虫产生的病毒进行丁基因组图谱分析,发现HaCPV北京株基因组图谱显示10条电泳带,但电泳型与已发表的HaCPV一5型、8型、1l型均不同,而且在棉铃虫体内连续50次传代试验中,基因组表现极其稳定。
通常,CPV的命名常冠以宿主名称,尽管有些昆虫确实与某种特殊CPV类型呈现专一的相互关系,然而却能被不同CPV类型感染,如莎草夜蛾能被CPV一3刑、5型、8型、11刑和12型感染,舞毒蛾能被CPV一1型、11型、和14型感染等等:因此,仅使用宿主昆虫名称并不适于CPV属的分类,所以目前CPV 的命名同时包括基因组电泳型与其原始宿主名。
昆虫病毒种类和应用技术昆虫病毒是昆虫的病原微生物,可以利用昆虫活体作为生物反应器进行扩增,经过适当的加工过程,生产出病毒生物农药(杀虫活性成分主要是杆状病毒)。
早在1892年,德国用松针毒蛾NPV防治松树林上的松针毒蛾(Lymantria monacha)。
发现最早、研究时间最长、防治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杆状病毒科的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opolyhedrovirus,简称NPV)和颗粒体病毒(Granulovirus ,简称GV)以及呼肠孤病毒科中的质型多角体病毒(Cytoplasmic Polyhedrosis Virus,简称CPV)。
1975年,美国的Sandoz公司登记了第一个病毒生物农药产品,其商品名叫Elcar,是病毒含量为10亿PIB/克的美洲棉铃虫NPV(Helicoverpa zea NPV,HzNPV)可湿性粉剂。
这一产品的出现,标志了昆虫病毒以农药的身份正式进入农药市场。
上世纪30年代,加拿大为了控制云杉吉松叶蜂(Gilpinia hercyniae)的为害,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引进寄生蜂进行防治,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云杉吉松叶蜂病毒(NPV)也随之传入,结果导致害虫病毒病的大流行,对云杉吉松叶蜂种群控制的效果维持了50多年。
至今为止,世界各国至少有60多株昆虫病毒进入大田应用,主要是NPV、GV、CPV。
有30多种病毒取得注册、登记,进入生产应用。
在现已发现的1690种病毒中,杆状病毒占到60%以上。
目前已在500多种昆虫中分离到杆状病毒,其中大部分感染鳞翅目昆虫(蛾类和蝶类),少部分感染膜翅目的叶蜂和双翅目的蚊虫等。
世界各国都在开发和应用昆虫病毒防治害虫,如美国主要是Certis:棉铃虫NPV(GemStar),甜菜夜蛾NPV(SPOD-X ),舞毒蛾NPV(Gypchek),苹果蠹蛾GV(CYD-X)。
澳大利亚的Ag Biotech Australia Pty Ltd公司主要生产棉铃虫NPV(ViVus, ViVus Gold);瑞士的Andermatt Biocontrol公司主要产品是茶小卷蛾GV(Capex),苹果蠹蛾GV(Madex),棉铃虫NPV(Helicovex),甜菜夜蛾NPV(Spexit)等;法国Natural Plant Protection主要病毒产品为甘蓝夜蛾NPV (Mamestrin),AgriVirion Inc.,苜蓿银纹夜蛾NPV(AcMNPV);印度的AJAY Bio Tec. LTD.主要开发甜菜夜蛾NPV(Spodopterin),棉铃虫NPV(Heliokill)国内的主要产品包括原药产品棉铃虫NPV、甜菜夜蛾NPV、小菜蛾GV、菜青虫GV;制剂产品有:棉铃虫NPV、甜菜夜蛾NPV、斜纹夜蛾NPV、茶尺蠖NPV、茶毛虫NPV、甘蓝夜蛾NPV、小菜蛾GV、菜青虫GV、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以及一些同其它杀虫剂混配的病毒制剂。
昆虫病毒是什么
顾名思义,以昆虫为宿主并对昆虫有病原性的病毒称为昆虫病毒。
既能在脊椎动物体内或高等植物体内增殖,又能在昆虫体内增殖的病毒很多,如动物病毒中的布尼亚病毒科、披膜病毒科的甲病毒属与黄病毒属、呼肠孤病毒科的环状病毒属、弹状病毒科的水疱性口炎病毒属与狂犬病毒属,以及植物呼肠孤病毒组与植物弹状病毒组的许多成员。
至l986年止,已经分离出1671种昆虫病毒。
分属于12个病毒科,侵染鞘翅目、双翅目、半翅目、同翅目、膜翅日、等翅目、鳞翅目、腺翅目、蜻蜓目、直翅目、毛翅目等11个目的昆虫。
其中绝大部分在鳞翅目中发现(900余种),而膜翅目中数量较少(60余种)。
我国现已发现200种昆虫病毒,其中为我国首次发现的有130多株。
目前在膜翅目的11个科中发现病毒。
即:蜜蜂科、叶蜂科、锯角蜂科、三节叶蜂科、茧蜂科、蚂蚁科、集蜂科、姬蜂科、切叶蜂科、卷叶锯蜂科、树蜂科。
依据1982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1986年版的昆虫和蜱螨类病毒病目录,昆虫病毒现被分成12科15属。
据39蜂疗网的资料了解,中国劳动人民最早描述了昆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病的发病特征,虽然当时并不知道其发病的病原。
早在12 世纪中叶,中国就有家蚕脓病发病特征的记载,此病由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引起。
可以杀灭害虫的昆虫病毒类群有许多,核型多角体病毒只是其中研究较多,应用技术比较成熟或较有应用前景的一类。
昆虫病毒引言昆虫病毒是一类可以感染昆虫宿主并导致疾病的病毒。
它们通过接触、摄食或注射等途径进入昆虫体内并复制自身,在宿主体内进行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昆虫病毒的传播和疾病发作对昆虫群体的生态与农业产量具有重要影响。
昆虫病毒的种类目前已知的昆虫病毒有数百种,属于不同的病毒家族。
常见的昆虫病毒家族包括:多角体病毒科、单纯病毒科、趋化病毒科、环状病毒科等。
每个家族中都有不同种类的病毒,它们可以感染不同的昆虫宿主,并在其体内繁殖传播。
昆虫病毒的传播途径昆虫病毒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
其中,最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1.直接接触:感染病毒的昆虫宿主与健康昆虫直接接触,病毒通过接触传播。
2.口部摄食:病毒通过昆虫摄食时进入其消化系统,并从中复制自身。
3.注射传播:某些昆虫病毒可以通过宿主的口器或尾部注射病毒颗粒,将病毒直接注入健康昆虫体内。
4.垂直传播:昆虫病毒还可以通过母体传递给子代,称为垂直传播。
昆虫病毒的生命周期昆虫病毒的生命周期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吸附:病毒颗粒通过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进入宿主细胞内。
2.寄主内扩增: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自身,产生大量新的病毒颗粒。
3.组装:新形成的病毒颗粒在宿主细胞中自组装为完整的病毒颗粒。
4.裂解:宿主细胞破裂释放出已经组装好的病毒颗粒。
5.传播:释放出的病毒颗粒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传播给其他昆虫宿主。
昆虫病毒与农业昆虫病毒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为昆虫的天敌,病毒可以帮助农民控制害虫数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在一些农业生产系统中,昆虫病毒还被用作生物农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农业害虫的防治。
然而,昆虫病毒也可能对农业产生负面影响。
某些昆虫病毒可以感染农作物的昆虫传播媒介,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或病害的传播。
因此,昆虫病毒的研究与控制对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结论昆虫病毒是一类能够感染昆虫宿主并导致疾病的病毒。
它们通过直接接触、摄食、注射等途径传播,并在宿主体内进行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昆虫病毒1. 简介昆虫病毒是一类寄生于昆虫体内的病毒,可以引起昆虫的疾病和死亡。
这些病毒通过昆虫的体液传播,并在昆虫的不同组织和细胞中进行复制。
昆虫病毒的研究对于昆虫生物学、农业和医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 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系统,昆虫病毒可以被分为多个科、属和种。
根据病毒的形态和基因组特点,昆虫病毒可被分类为单链RNA病毒、双链RNA病毒、单链DNA病毒和双链DNA病毒等。
3. 病毒的感染昆虫病毒通过多种方式感染昆虫。
常见的感染途径包括经口摄取、体液传播和气味感染等。
昆虫感染后,病毒会侵入昆虫的细胞,并利用昆虫细胞内的生物机制进行复制和传播。
4. 病毒的复制昆虫病毒的复制过程包括病毒侵入细胞、基因组复制和蛋白质合成等。
病毒侵入细胞后,它会利用细胞内的酶和核酸合成机制进行基因组复制。
随后,病毒会合成蛋白质,并通过细胞内的运输系统组装成完整的病毒颗粒。
5. 病毒的传播昆虫病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
当感染昆虫的体液接触其他昆虫时,病毒可以通过体液传播到其他昆虫体内。
此外,昆虫病毒还可以通过败血症的昆虫体液分泌物、昆虫的粪便和昆虫死亡后的尸体传播。
6. 病毒的封闭为了控制昆虫病毒的传播,防止病毒引起更大的疫情,人们常常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病毒的封闭或控制。
例如,在农业中,使用昆虫病毒的杀虫剂可以有效地控制农作物上的害虫感染。
7. 病毒与昆虫的关系昆虫病毒与昆虫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一方面,病毒可以通过感染昆虫将自身传播到其他宿主。
另一方面,昆虫也可以通过免疫系统抵御病毒的感染。
这种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昆虫病毒的研究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8. 应用前景昆虫病毒在农业、医学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农业领域,利用昆虫病毒进行害虫的生物防治可以有效地减少农作物的损失。
在医学领域,昆虫病毒也可以作为一种载体,用于基因传递和基因治疗。
此外,昆虫病毒还可以用于环境保护,例如用于控制蚊子等传播疾病的昆虫种群数量。
昆虫病毒及其应用全世界从1100多种昆虫中发现了1670多种昆虫病毒。
我国已从7个目35科196种昆虫中分离到243株昆虫病原病毒。
目前进入大田推广或示范阶段的病毒杀虫子剂约20种,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是我国第一个商品化且登记注册的病毒杀虫剂。
斜纹夜蛾NPV、黄地老虎GV杀虫剂及菜青虫GV杀虫剂等昆虫病毒杀虫剂均已注册,并有一定应用面积。
昆虫病毒的研究历史:昆虫病毒病的研究由来已久,最初是对家蚕和蜜蜂疾病的研究开始的,家蚕的高节病、脚肿病,目的是如何控制昆虫的病毒病。
我国70年代开始,(中国农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开始研究用昆虫病毒来防治农、林害虫。
病毒防治害虫成功例子:欧洲云杉叶蜂在加拿大东部和美国东北部,曾猖獗一时,导致云杉林木的巨大损失。
一种该虫的核型多角体病毒随着昆虫天敌从欧洲引入加拿大,迅速传播,形成流行,有效地控制了这种叶蜂的危害。
昆虫病毒施于田间后,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能起到长期控制害虫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
一、昆虫病毒的类群1.昆虫病毒的一般构造在了解植物病毒的基础上:蛋白质和核酸(多数是RNA)。
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构造的生物体,其主要组成是核酸和蛋白质。
病毒个体称为病毒粒子,由两部分构成:中央是核心,成分为核酸;外层是被壳,成分是蛋白质。
病毒粒子的形状有的为杆状,有的为近球形。
昆虫病毒与植物病毒的不同:多数昆虫病毒有包涵体。
病毒粒子被包封在由蛋白质组成的包涵体内,称为包涵体病毒(watermelon)。
包涵体的形状有:多角体、颗粒状,在寄主脂肪、肠壁、真皮、肌肉以及其它组织细胞的核或细胞质里增殖。
包涵体的大小以微米计算,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但颗粒体病毒刚刚能被观察到。
病毒粒子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没有包涵体的称为无包涵体病毒。
核酸: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RNA或DNA,核酸有单股和双股之分。
动物病毒中RNA病毒以单股多,DNA病毒以双股多。
(大多数植物病毒为单股的RNA病毒)。
昆虫病毒概述昆虫病毒是一类以昆虫为宿主的病毒。
它们可以引起一系列疾病,影响昆虫的生长和繁殖。
昆虫病毒具有许多特殊的特征,使得它们成为研究和应用的热点领域。
本文将介绍昆虫病毒的分类、结构、传播方式和应用前景。
分类根据病毒的性质和形态,昆虫病毒可以分为很多种类。
在昆虫病毒分类中最广为人知的是六大科,分别是:Iridoviridae科、Baculoviridae科、Reoviridae科、Nodaviridae科、Retroviridae科和Flaviviridae科。
每个科都有其特有的特征和传播方式。
结构昆虫病毒的结构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核酸包括DNA 和RNA,这取决于特定病毒所属的科。
蛋白质包括壳蛋白和非壳蛋白,它们组成了病毒的外壳和内部结构。
一些昆虫病毒还具有额外的结构,如嵌合蛋白和纤毛。
传播方式昆虫病毒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
常见的传播方式包括直接接触、口腔摄食、刺吸、空气传播和垂直传播等。
直接接触是指病毒通过昆虫身体表面的感染途径进入宿主。
口腔摄食是指昆虫在进食过程中摄入带有病毒的植物或其他昆虫。
刺吸则是指病毒通过昆虫的口器或针状器官直接进入宿主。
空气传播是指病毒在空气中传播,通过昆虫的翅膀或跳跃等方式扩散病毒。
垂直传播是指病毒通过亲代昆虫传递给下一代。
应用前景昆虫病毒在农业、生物农药和基因工程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农业上,昆虫病毒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生物农药,用于控制害虫。
由于昆虫病毒对非目标生物和环境影响较小,被广泛认为是一种环境友好的农药。
在生物农药领域,研究人员还通过对昆虫病毒的改造和优化,开发了具有更强的杀虫活性的新产品。
另外,昆虫病毒还被用于基因工程研究。
由于昆虫病毒在昆虫体内的复制和表达特性,研究人员可以利用昆虫病毒作为载体将目标基因导入昆虫宿主,实现基因工程的目的。
这项技术为研究昆虫的生理过程以及有关昆虫的分子机理提供了有力工具。
总之,昆虫病毒在农业和生物技术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