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_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875.50 KB
- 文档页数:29
第一讲民俗概述教学目的:认识民俗的概念和分类,了解民俗特征与功能、民俗与旅游的关系,学习民俗的基本知识,掌握民俗的一般理论。
一、民俗的定义及分类什么是民俗?它包括哪些内容?这是我们研究和了解中外民俗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1、民俗的定义民俗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对英文“folklore”的意译。
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1846年创用的,他将萨克逊语的“folk”(民众、民间)和“lore”(风俗、知识、学问)合成为一个新词,既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
民间是指民众中间。
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对应于官方,风俗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在学术界,对于“民俗”的概念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概念认为,民俗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以城乡民间生活为研究对象的;就民族而言,既研究文明民族的民间生活,也研究后进民族的民间生活。
狭义民俗学对民俗概念的理解主要有四种:一是认为民俗是文化遗留物,是一个已发展到较高文化阶段的民族中所残存的原始观念与习俗的遗留物。
二是认为民俗是精神文化;三是民俗为民间文学;四是认为民俗为传统文化。
正因为存在着众多和重大的分歧,所以有的学者认为民俗是一个难以界定的概念。
20世纪40年代,美国出版的《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一书,即载有民俗一词概念的简明定义达21条之多。
它不仅可以使我们看到学术界对民俗一词概念的界定存在着纷纭复杂的认识和见解,而且对于带有共性的东西也能有所帮助。
综合此书各种概念,可讲民俗的定义分为7类:第一类,民俗是旧时的残存遗风。
此观点将民俗一词的含义界定为:“古时候大众信仰、风俗及传统的整个本体,它在文明社会内受教育较少的分子中一直残留到现在”;“民俗是不愿死的一种活化石。
”第二类,民俗是“俗民文化”的传统部分,包括原始民族的传统创造,或指说不出确实可信的发明人或制作人而一代代传承下来的那些人类文化。
第一讲:小组社会工作概述讲座一:当代社会工作发展的新趋势在这个由农业化转向工业化的、复杂的而又快速多变的社会里,社会工作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对社会工作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知道社会工作在西方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专业,不仅开始服务于贫穷和边缘人群,也开始赋予那些更加广泛的对象和实践环境。
在它诞生后的一百多年中,它今天所发展的新趋势是一百年前的人们所不能想像的。
尤其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社会工作的发展不断顺应人类社会的需要。
在讨论小组社会工作之前,我们在本讲座中,仍需回顾一下社会工作中出现的新趋势,这对小组社会工作也有深远的影响。
一、重视环境系统在19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刚刚产生的社会工作就强调人-环境的关系。
认为人类的行为受环境的影响。
但当时强调的是人的内在因素和环境因素对人的限制作用。
没有以一个发展的优点视角来看人。
而20世纪2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风靡欧美的时候,整个的社会工作都表现出了临床化,环境因素在社会工作理论中逐渐下台。
直到70年代,随着系统理论、家庭治疗理论、生态理论和跨文化研究的发展,工作者开始关注“人在环境”中了。
可以说,弗洛伊德的观点更看重一个人他的内在的心路历程,是伤痕累累,丑态百出的历程。
可“人在环境”中的理论,却把人放在一个更为宏观的视野,也开始把人当人看了,认为环境因素影响一个人至少同内部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
在新一轮的理论席卷社会工作领域时,系统理论和生态理论在所有理论中脱颖而出,给社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基础,成为当今社会工作领域的主导理论趋向。
在美国,最近一些年,社工越来越多地重视系统理论的运用。
所谓系统理论是关于研究一切综合系统或子系统的一般模式、原则和规律的理论体系。
一般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一定部分(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层次和结构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复杂整体,其功能取决于它的组成部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1.人类社会系统的特点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相互交叉,彼此渗透,形成错综复杂的网络。
第一讲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概述一、传统音乐的概念我国音乐包括以下几种概念:民族音乐、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专业创作音乐等。
我国的民族音乐,是一个包容面很广的概念范畴。
它既包括汉族音乐,也包括少数民族音乐;既包括传统音乐,也包括现代音乐;既包括民间音乐,也包括专业创作音乐。
也就是说,凡是由中国人创作出来的、符合中国音乐总体风格的音乐作品,都可以算作中国的民族音乐。
传统音乐,是一个小于民族音乐的概念。
所谓传统音乐,是指具有一定流传时间的、不是当代创作的音乐。
我们常常把清代以前即已形成的音乐划归为传统音乐。
二、传统音乐的分类:1、宫廷音乐:包括宫廷雅乐和宫廷燕乐。
雅乐用于祭祀及朝会典礼等场合,通常为显示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尊严,受厚古薄今观念支配,多沿用古乐或攀拟古乐,肃穆端庄而缺少活力。
燕乐用于宫廷中宴会时供统治者娱乐欣赏,主要取材于民间音乐和其他国家的音乐,经过挑选和加工改造,从内容到形式都要符合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需要。
2、文人音乐包括古琴音乐和词调音乐等。
古琴音乐:我们都知道,古琴是我国古代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乐器。
孔子、司马相如、嵇康等历史文化名人,都以擅弹古琴著称。
古琴音乐最集中地体现了我国文人的音乐美学观念,从“载弹载咏、爰得我娱”的音乐功能观,到“中正平和”、“静、远、淡、逸”的音乐审美观,以及“通乎杳渺,出有入无”的物我两忘的音乐至美境界。
词调音乐:比如南宋词人姜夔(白石道人)的歌曲、文人念诵诗词、古文时的吟诵歌调等,都属于词调音乐。
吟诵音乐:吟诵音乐是文人用读唱方式诵读诗、文言文所形成的音乐门类。
3、宗教音乐:在我国主要是佛教与道教的音乐。
佛教音乐:是佛教寺院在各种法事活动、节日庆典中所使用的音乐。
佛教在印度创立时期就已使用音乐,伴随着佛教向亚洲各地的流传,佛教音乐吸收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音乐成分,形成了不同的风格。
我国的佛教音乐,既含有中国民族音调,又含有印度和西域少数民族音调。
道教音乐:道教音乐是在道教的斋醮和其他活动中配合使用的音乐。
信息化战争概论第一讲概述1、信息化战争、机械化战争、信息战、信息作战的基本概念。
信息化战争:依托网络化信息系统,使用信息化武器装备及相应作战方法,在陆、海、空、天和网络电磁等空间及认知领域进行的以体系对抗为主要形式的战争机械化战争:主要使用机械化武器装备及相应作战方法进行的战争。
具有机动速度快、火力毁伤强、战场范围广、战争消耗大等特点。
是工业时代战争的基本形态信息战(信息作战):综合运用电子战、网络战、心理战等形式打击或者抗击敌方的行动。
目的是在网络电磁空间干扰、破坏敌方的信息和信息系统,影响、削弱敌方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利用和决策能力,保证己方信息系统稳定运行、信息安全和正确决策。
主要包括信息作战侦察、信息进攻和信息谨防2、信息化战争产生的动因社会形态的转变,高新技术的强力推动,发展战略需求的牵引,现代战争实践的催化3、信息化战争经历了几个发展时期阶段代表性事件标志性技术数字化野战数字化炮兵主要是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谋求作战指挥、时期电子计算机机动、打击、保障等的精确性。
网络化网络集成为核心谋求作战的精确性和一体性。
时期智能化智能化技术时期由体能化、物能化(化学能、机械能、电气能)向智能化转变。
4、信息化战争的主要特点信息资源主导战场空间全维战争力量一体指挥行动实时信息对抗全域精确作战普及5、信息化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6、进行信息化战争的指导思想7、进行信息化战争的主要原则1、什么是战场环境?有哪些环境构成?战场环境:战场及其周围对作战活动有影响的各种情况和条件的统称。
包括地形、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人口、民族、交通、建造物、生产、社会等人文条件,国防工程构筑、作战设施建设、作战物资储备等战场建设的情况,以及信息、网络和电磁状况等2、战场自然环境包括的内容,战场人文环境包括的内容。
战场自然环境:陆战场、海战场、空战场、太空站场战场人文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3、战场信息环境包括的内容,电磁环境具体包括的内容。
第一讲毒品概述“毒品,是魔鬼用来汲取人类灵魂的毒药,它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的一大公害。
”I7自20世纪以来,滥用毒品如同瘟疫一样,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蔓延,极大的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文明,由毒品所引发的各类犯罪活动层出不穷,严重的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尤其是日益猖獗的毒品犯罪,已经成为了仅次于军火买卖的,困扰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严峻问题。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生产的鸦片大约5000吨、海洛因约1000吨、可卡因约10万吨。
根据联合国麻醉品管理局负责人赫尔波特介绍的数字,全世界毒品的年销售额达8000亿至10000亿美元。
1994年全国可卡因的产量约850吨左右、鸦片4000吨左右。
毒品滥用的范围逐歩扩大,并己遍及了全球的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相关统计显示,目前全世界有5000万瘾君子,整个吸毒人数已达2亿之多,而因吸毒死亡的人数己达10万人。
”我国的毒品犯罪更是不容乐观,准确把握毒品犯罪的概念、构成和类型,对于从法律上界定毒品犯罪具有前提性意义。
一、毒品的概念“毒品”一词,最早来源于欧洲,是指用来注射的麻醉药剂,在英文中即“drugs”。
英文语境下的“drugs”本身并无“毒物”的含义,也并非用以吸食。
后来由于这类药剂具有使人产生药物依赖而导致大量滥用,进而危害人体并引发犯罪,欧洲的一些国家才把“吸食麻醉品”的行为视为“吸毒”。
因此,才有了大量对“毒品”的重新定义。
这些定义,从不同角度和立场,对“毒品”有了全面的解释和界定。
从词义上看,《现代汉语大辞典》将“毒品”解释为,作为嗜好品的鸦片、吗啡、海洛因等,这与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理解的毒品含义大致相同。
在医学概念上,毒品是在合理生产、管理和正确使用前提下的一种用来治病和缓解病痛的物质。
而在法律概念中,毒品被理解为对个人和社会有严重危害性的一种特殊物质,是受国家和政府严格管理和控制使用的违禁品。
国际禁毒公约中对毒品做出了统一释义:所谓“毒品”,是指国际公约规定受控制的麻醉品和精神药品。
第一讲《形势与政策》概述形势与政策是指在特定的时期和背景下,对国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形势与政策的制定涉及到国家的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性和引领作用。
形势与政策的概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形势与政策的制定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环节。
一个国家的治理处于不同的阶段和特定的环境中,需要及时对国内外形势进行分析和研判,掌握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和动态变化,以便及时调整和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形势与政策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是国家领导力的重要体现。
其次,形势与政策的制定需要准确的信息和数据支持。
对形势和政策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判,需要大量的信息和数据来支持。
政府机构和研究机构需要进行深入调研和采集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等手段,提供准确的信息和可靠的数据。
只有准确地了解国内外的形势和趋势,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政策。
第三,形势与政策的制定需要根据国家的长远发展和战略需要。
在制定形势与政策的过程中,需要将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进行统一、政策制定者需要充分考虑国家的长远利益,明确国家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制定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政策。
最后,形势与政策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和意见。
政策的制定涉及到各个社会群体的利益,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需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政府机构可以通过召开座谈会、听取专家的意见等方式,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并进行充分的讨论和磋商,为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形势与政策的制定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环节,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性和引领作用。
只有科学、合理地制定和调整政策,才能更好地适应形势的变化,促进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形势与政策的制定需要广泛的信息和数据支持,需要充分考虑国家的长远发展和战略需要,需要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