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 格式:pdf
- 大小:218.93 KB
- 文档页数:2
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结合金花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
学生能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这是学生已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研究问题,但研究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所以教师还应通过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真正做到生活联系数学,数学为生活服务。
1、结合生活实际,合理组织教材,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然而,现行教材中,往往出现题目老化,数据过时,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遥远的情况,如:加工零件、修路等方面的知识,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相比,教材的更新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式的要求。
因此,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
例如:我在上《列方程解应用题》这一节课,围绕一个“今天我当家”这样一个小主题,根据当家必须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等具体事情,结合钱、时间、如何安排等具体情况,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方程应用题,如要如何统筹安排买菜做饭的时间、买菜的时候用同样的钱可以买哪些不同的菜…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2、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同学们难以理解。
这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
[搭建数学与生活结合的桥梁]数学桥梁搭建法《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因此,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感知一些数学知识,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
教师要努力架设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让数学真正的能服务于生活,并且能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活实际中“用数学”的意识。
一、搭建“问题情境”桥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数学脱离实际。
”只有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将数学与生活有机的整合到一块,让学生能从生活中感受到学习数学是“非常有趣的,也是非常有用的。
”要让学生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教师就要会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既要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
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有时会感受到自身已有知识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以学生有所体验的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素材”,因此,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加深学生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会。
例如: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见过的字母并说明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一下子就举了很多,如饮料瓶上的L,电灯泡上的V、W。
音乐课本上的声调C、D、E、F……。
教师再用多媒体出示一幅完整的扑克,然后再把里面的数和大小王抽去,剩着字母A、I、Q、K。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而且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
一、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入手,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来学习知识,让知识和日常生活交融。
这样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进而乐此不彼地学习。
1. 从生活实际中引入。
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引入新课时,我这样引入:首先在投影仪上出现一个人,这个人在分物品,而且分得很均匀;接着让学生每人也来分物品(各自准备),要求分得一样多:人分物品,“人→分→份(得到份)”,分得一样多(每份同样多),这叫“平均分”。
这样利用人分物品的生活现象引出“平均分”,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2. 联系实际探索。
如学习“相遇问题”应用题,在学生对此类应用题的结构和解法有基本了解时,教师布置一个活动: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应用题中的情节作表演,并口头编应用题,再解答。
在活动时,两位同学站在两个不同的地方(两地),面对面地站着,喊“预备走”,一齐面对面走来(同时相向),经过一定时间,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相遇)……那么,如果没有同桌帮忙,你一个人可以表演这个节目吗?学生兴趣很浓,纷纷举手示范:将两手掌竖直,掌心对掌心,慢慢靠拢,经过一会儿两手掌合在一起。
经过活动,学生对“两地同时相向(对)相遇”等有了实实在在的了解。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离开儿童的生活太远,离学生的心理距离太远,致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
数学教学不应该是一些刻板知识的传授、技能技巧的训练。
修订后的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让数学走向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和实践的机会,无疑是现代数学教学一种走向。
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一、体验生活原型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问题,如:旅社房间租金问题,学生旅游费用问题,银行存贷问题,市场上买卖问题……让学生亲自去体验,这不仅对学生理解数学非常重要,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观念也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我们学习利息这一内容时,由于教材中的利率表不是最近一次银行调整的利率表。
因此,在学习之前,我先让学生到附近的银行去查查现在的利率是多少,并把自己的储蓄罐的钱存进银行当一回小小的存款员。
课上,让学生汇报存款经过,现在的利率表时,学生兴奋不已,因为这是他们自己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甚至学生还提出现在还要交20%的利息税等等。
学习完后,我再让他们算算把自己的压岁钱存定期三年的与连续三次存定期一年的(从第二年起将前一年利息一起存),哪种存法合算?学生解决这样的题,这会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事实上,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与算理等大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我们应努力让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比如学习简单的统计,我带领学生到学校门口采用画正字法的方法统计一下,在十分钟内各种汽车经过的辆数,形成数据的记录单,然后让学生把统计结果填到统计表中,再进行分析哪一种车辆最多,哪一种车辆最少?平均每分钟开过校门前多少辆车?这样从日常生活看到的问题着手,经过调查、整理、计算、分析,使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他们会更加积极地投身于生活实践,搜寻生活中的数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架设生活与数学间的桥梁长青北路小学汪艳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这就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
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帮助人们处理数学、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在提高人们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同时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想学、爱学、会学,并会利用数学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但长期以来,许多孩子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害怕数学,究其原因恐怕是数学离孩子们的生活实在太远了,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抽象和难学。
我们的数学教学是,教师为教数学知识而设计教学,学生为学数学知识而进行学习,由于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学生的学习缺乏动力,教师的教学难以奏效。
因此,我们认为数学教学应考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架设生活与数学之间的桥梁,让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重新体验“数学发现”的过程。
一、课堂教学生活化1、课前准备生活化,引导学生了解实际小学数学知识大多是从实际事物中抽象出来,并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的,教学前有目的、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前安排一些简单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并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
2、课堂导入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在教学“认识图形(一)”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我把我们学校的教学楼拍下来,并且做成课件。
在课堂导入中,我把充满数学知识的事物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们发现原来平常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和圆。
在导入中创设情境,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应用。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摘要:挖掘校本课程资源,有机的开发和利用,架起了数学与生活的桥梁,达到这一目标要求是真实有效的。
让学生在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做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本文从以下三方面谈谈我的教学实践和体会。
关键词:生活数学情感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我们进行了认真的学习研究和教学实践。
我深深地认识到: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来源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感悟,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其实课本中的数学也只应该是生活数学的一种影射、提取、概括和应用。
”让人人学习身边的数学,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这就要求教师开发利用教材,特别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利用好校本课程资源,把数学和真实可见的生活实际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在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做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从以下三方面谈谈我的教学实践和体会。
一、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感悟数学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去学数学,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设计教学活动,用学生身边感兴趣的实事或实际现场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空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探索的欲望。
如”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复习课”的教学,我把课题设计为”生活中的除法问题”,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用我县、我校的实事实例设计教学活动。
我校升国旗仪式的生动现场,用我校师生爱心捐助活动的动人场境,用我县企事业单位投资开发黑龙滩风景区的实事和数据,让学生提出一个个与除法有关的数学问题。
”我校平均每班有多少人?”,”在爱心捐助活动中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在投资开发黑龙滩的活动中,平均每家单位投资多少万元?”对这些问题怎样解答呢?于是同学们提出:这些问题都是除数是二位数的除法问题,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完全可以解决。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在学生的生活中已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的数学现象和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每一个学生都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学内容发生相互作用,够建自己的数学知识。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
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融人生活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
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拉开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把学生固定在一个看似有趣的”数学世界”里,而排斥在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世界”之外,那么学生只会越来越感到数学是枯燥无味的。
具体理解如下;一、按照生活实践创设数学教学情景教学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学习的好奇与兴趣。
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如,在教学分桃子一课时我创设情景:先要求学生拿出9个桃子放在盘子里。
每盘放的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5种,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种放法进行提问,这样创设生活情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地接近新知识。
例如,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我设计了到商店买商品的情境。
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到商店里购物好不好?生:好!(电脑显示情景)师:商店里有各种各样的文具,这是什么?生:文具盒。
师:看你能根据图的意思编成一道应用题题吗?谁来编一编?(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生:商店里有24个文具盒,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师:刚才,同学们都是编题高手,现在老师来变魔术(把一部分的动物文具盒变成了卡通人物文具盒)。
你能根据图的意思编成另外一道应用题吗?(电脑显示情景,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生:商店里有6个动物文具盒和18个卡通人物文具盒。
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师:同学们越编越精彩。
架设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数学作为自然科学之一,其联系人类的生产生活、科学研究和现代工业企业等方方面面,已经深深地融入到生活之中。
许多人认为数学只是一堆数字和符号的组合,远离人类生活。
但实际上,数学与生活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联系,不能简单地将数学与生活划分开来,二者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
一、数学与生活的联系1.数学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购物时需要计算价格,要交货币或是信用卡密码;我们驾车行驶是需要估算车速和路程时间;我们甚至赏花时也需要根据正弦定理来计算花朵的角度和高度。
我们在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与数学有关,数学已经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只有当我们掌握好数学基础,我们才能更好地生活和工作。
2.数学与顶尖科技的联系在现代社会,数学在各个领域有广泛应用,如银行业、统计学、人工智能和量子力学。
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编程领域有大量的数学运算,用来进行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对数据准确性和处理能力非常重要。
3.数学在金融和经济领域的应用数学与金融和经济学密不可分。
统计学、微积分等高等数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进行金融和经济学的计算。
在全球经济中,许多投资者使用数学模型来进行交易分析和风险管理等。
二、数学如何与生活相互联系?1.数学教育的推广在生活中,数学的应用和技术发展使得数学越来越重要。
提高数学素养,鼓励学习数学对于实现自己的价值、感知现实生活、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信用评级、财务管理等方面都有重要帮助。
因此,推广数学教育,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计算机科技发展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2.使用数字技术与数学相关的技术和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大量应用,如计算器、电子表格、数字图像处理和虚拟现实技术。
这些数字技术大大提高了人类工作的效率和精度。
3.推广数学竞赛通过数学竞赛,鼓励年轻人学习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方案的能力,并进行实际调研和讨论。
4.数学学科研究与发展数学研究是和技术发展相互促进和推动的,可以为各个科学领域的进展提供核心和理论支持。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二、探究生活问题,让生活数学化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生活数学化。
如,新华商场销售其中一种冰箱,每台进价为250元。
市场调研表明:当销售价为2900元时,平均每天能售出8台;而当销价每降低50元时,平均每天能多售4台。
商场要想使这种冰箱的销售利润平均每天达到5000元,每台冰箱的定价应为多少元?这种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练习,会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数学”,也更愿意学习数学。
三、走入现实生活进行探究,让学生学习更扎实面积单位“公顷”,虽然是实际生活中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可它离我们学生很远,就算是成人,恐怕也没有多少人马上说出1公顷的实际大小。
想想自己小时候学习这一知识,教科书上这样描述:“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0000平方米,也就是1公顷。
”老师只是照本宣科地读了一遍,没过多久,我就忘记了这一知识。
现在我作为一个老师,要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这一知识了。
我带着孩子们,来到了操场。
站在操场中间,我先让同学们猜猜操场的面积,有的同学信口开河,500平方米,1000平方米,10000平方米。
听着孩子随口说出的数据,我对这次带着孩子们来操场上学习“公顷”的做法,再一次作了自我肯定。
开始测量了,操场的长大约长80米,宽约50米,它的面积大约是4000平方米。
有了操场面积的概念后,学生就知道1公顷大约是我们操场两个半那么大。
当学生得出这个结论时,都不由自主“哇”地发出惊讶声:1公顷有这么大呀!有了1公顷大小的感受,我又让学生猜猜我们东校区的面积,学生估了估,说大约是3公顷左右。
很凑巧,校门前正好有关于东校区的介绍:我们东校区建筑面积约为1、25公顷,占地3、1公顷。
看了这样的介绍,学生对公顷的认识又加深了一步。
把课堂还给学生,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教师采用怎样的方式把数学知识呈现给学生,取决于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具有怎样的教育观念,源于对现代数学思想的领悟程度。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用全新的教育观念设计、组织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现在简要介绍令我感受较深的两个案例片断。
案例一:先进行盲人贴眼睛的游戏,然后学生讨论人身上有哪些对称的器官。
师:现在请同学们创作你自己喜欢的对称图形,做好后在小组内交流、展示。
学生交流后汇报。
生1:我用纸对折后剪出一棵树、一只蝴蝶。
生2:我也用纸对折后剪出一朵花、一只蜻蜓。
生3:我直接用纸对折后剪出正方形、长方形、等边三角形。
生4:我在纸上画了一个五角星、一座房子。
生5:我用颜料在纸上涂出各种花纹后再对折,印出漂亮的图案。
……师生共同归纳出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两个概念。
师: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轴对称图形吗?生:杯子、门窗、字母、剪纸、蝴蝶、五角星、双“喜”、房子……案例二:师:现在,我们生活好了,大部分同学都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家。
可是老师养的小鱼却还住在狭小的旧房子里,随着它们一天天的长大,它们的家就显得太拥挤了。
于是我新买了几个鱼缸。
今天,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为小鱼迁入新居。
我们在为小鱼搬家的过程中,对所学过的几何形体的体积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几何形体的体积)师出示长方体鱼缸,请一位同学往里倒水后教师出示鱼缸长和宽的数据。
现在请同学们估测一下,鱼缸里水的体积大约是多少。
(学生反应略)请一位同学上台测量水的高度,全体同学一起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师出示圆柱体鱼缸并往里倒水,让学生推荐一位同学上台测量数据。
师生共同计算。
……四人小组内每人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几何形体(课前准备的实物),计算出它的体积,算完后小组讨论交流。
游戏:找朋友(过程略)师:现在谁愿意帮小鱼搬家?学生把小鱼放进其中一个鱼缸后。
师:为了使小鱼的家更美观、更舒适,我们给它装饰一下(放几块石头),认真观察,看你能发现什么?生:水升高了。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就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密不可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意识,深化学生对学习数学的认识,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初步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一定的创新意识。
那么如何来“架起数学与生活之桥”呢?下面我就谈一谈几点小小经验。
一、联系生活引入,让学生“活”起来低年级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着很强的好奇心。
我就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1、借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学习数学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说:“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电闪”,“可能会刮风”,“还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通过这一创设情境的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这一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
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解事物发生是不确定性,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2、结合生活经验,在创设活动中学数学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中,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3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爷爷来帮忙想办法,老爷爷说这好办,收了小明的30个1角硬币,又给了小明3张1元钱,小明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吃亏。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开创数学教学的新天地保康县城关镇中心学校李老师数学的产生与发展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其基本理念中指出“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教师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出发,利用学生熟悉的事例设计教学,才能引导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数学具有逻辑性,讲究文字表达严谨准确,忽略了数学知识从生活中被发现的曲折过程,难免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如果就地取材,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就能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消除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教学《三视图》时,我先用多媒体展示不同侧面的庐山彩照,并引入学生熟悉的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让学如在生说说苏东坡是怎样看庐山的?(横看、侧看、身在此山中看),从而引出了课题——“从三个方向看”。
这样的引入跨越学科界限,诗歌把同学们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再从诗歌中提炼出隐含的数学知识,不但引发学习兴趣,还使学生体会了数学中的美,很自然地进入数学情境中。
在教学《圆周角定理的应用》我引入“破镜重圆”这个成语,然后提出问题:“小明不慎将一个镜子打成了几块碎片,你能有办法帮他把碎片重新拼成新的圆形镜子吗?”学生们开始激烈讨论,有的说用不干胶贴上,有的反问:“你能保证所有的碎片都找到吗?”聪明的学生就联想到利用圆周角定理,在一个圆上90度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找出圆心和半径就解决了。
二、捕捉生活元素,形成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是数学命题、数学推理的基础,所以理解认识概念要从本源考虑,要有实际问题意识,学生如果只是机械地记忆,往往会概念模糊,不能准确应用概念进行计算和推理。
教师如果借助生活中的实例,就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概念的生成和内涵,理解并掌握概念。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作者:周晓蕾来源:《新课程·上旬》2016年第02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充分强调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信息,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
根据儿童的心理需求和教育教学的规律,要想让学生学习得轻松,知识掌握得牢固,只有让数学学习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再加之与生活紧密联系,才能真正掌握数学知识。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数学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所以小学数学的课堂应该把生活与数学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从生活中感悟数学,再把数学回归到生活,这样的课堂才是活的,学生也才能学到有用的数学,并且还有利于学生理解课堂内容。
只有让学生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才能使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因此怎样将数学与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是目前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形而上学的学科,本身并不存在于物质世界中,但正是由于我们赋予了数字、数学等符号具体的意义,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规律、简单起来。
哲人说,任何的物理公式任何的公理定理,如果不能转化为数学的形式表述出来,那么它就是不成立的。
所以,数学是生活中我们用到的一个工具,是为生活服务的。
而我们对生活逐渐增高的要求,也相应促进了数学的发展。
数学教学在强调将生活问题带进数学课堂的同时,也应尝试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
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
在数学练习过程中开设“生活数学”,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经过生活中的亲身体验,加深理解,培养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当鼓励孩子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课堂所学知识时,他们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就特别深刻;当孩子们意识到所学知识会马上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就越发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