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模型复制疾病过程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5
第四节动物模型的复制方法一、复制方法和应用动物疾病模型的复制,是用人为的方法,使动物在一定的致病因素(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作用下,造成动物组织、器官或全身一定损害,出现某些类似人类疾病的功能、代谢、形态结构方面的变化或各种疾病,通过这种手段来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为研究人类疾病的预防、治疗(包括新药物试用)提供理论依据。
所以动物疾病模型的复制,在医学科学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目前我国生物医学科学研究中,动物疾病模型主要用于三个方面:即实验生物学、实验病理学和实验治疗学(新药筛选亦属于实验治疗学范畴)。
由于研究目的不同,对于疾病模型的要求也有所区别。
如实验病理学,它着重于研究用某种特定方法复制出某些疾病。
整个疾病复制过程,就是它的研究内容,目的是通过疾病的复制去探讨疾病的病因学和发病原。
而实验治疗学则完全不同,疾病的复制仅是它研究的开始,因为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阐明在该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些治疗措施或药物的疗效如何。
诱发性动物模型的复制方法不外是用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和各种环境因子作用于动物而产生。
生物学因素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细胞、生物毒素、激素等各种致病原,通过接种而使正常动物发生疾病。
如接种细菌、病毒于敏感动物使其产生各种传染病。
目前已知的150余种人畜共患病提供了极有意义的传染病材料。
从流行病学、病理学或并发症等不同角度研究,首先要充分了解动物与人在疾病易感性和临床表现等方面的同异处。
例如轮状病毒可引起婴儿急性坏死性肠类,犬感染轮状病毒后的表现只是亚临床的。
然而严重威胁幼犬的肠道病毒是细小病毒,而人对细小病毒则并不易感。
物理因素是多方面的。
例如在机械力作用下产生各种外伤性脑损伤、骨折等模型,气压变动复制高空病、潜水病;温度改变产生各种烧伤和冻伤;放射线照射可复制各型放射病,引起免疫功能抑制或诱发Spragae-Dawley系大鼠乳腺癌;闪光刺激诱发癫痫模型;噪音刺激引起听源性高血压及改变行为记忆功能等。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复制基本原则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复制是指利用动物模型对人类疾病进行研究,以从中获取与人类疾病相关的信息和知识。
在进行这一研究时,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确保模型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以下是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复制的基本原则。
1.选择适当的动物模型:在进行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复制之前,首先需要选择适合的动物模型。
这需要考虑动物的生物学特征和基因组结构,以确保其与人类的相似性。
例如,一些疾病可能需要选择与人类遗传相似的哺乳动物模型,如小鼠、大鼠和猪等。
2.保持动物模型的一致性:为了保证研究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需要在实验过程中保持动物模型的一致性。
这包括使用相同的动物品系、动物的年龄、性别和体重等。
只有在这些条件足够一致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比较不同实验结果。
3.模拟人类疾病病理特征:在进行动物模型的建立过程中,需要模拟人类疾病的病理特征。
这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术操作、药物处理或基因组编辑等方式来实现。
例如,在研究心脏疾病时,可以在动物模型中引入特定基因突变,以模拟人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4.考虑动物福利和伦理:在进行动物实验时,需要始终牢记动物福利和伦理的重要性。
这包括提供适当的饲养条件、监测动物健康和行为等。
同时,应尽量减少动物使用数量,并且在实验结束后进行相应的唤醒和安乐死等程序,以确保动物的福祉。
5.结合其他验证方法:为了增加研究的可靠性,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复制需要结合其他的验证方法。
这可以通过使用其他动物模型、细胞培养试验、分子生物学技术或临床病例报告等方式来实现。
这些方法可以相互印证,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和解释模型的结果。
6.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在进行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复制的实验后,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仔细的分析和解释。
这包括统计学分析、数据可视化和对不同结果的比较等。
同时,还需要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从而得出可靠的结论和推断。
总之,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复制的基本原则是选择适当的动物模型、保持一致性、模拟病理特征、考虑动物福利和伦理、结合其他验证方法以及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
第十五章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复制第一节概述由于人类疾病的复杂性,医学研究中必须对疾病过程进行各种观察、分析和实验。
这些工作大多不可能在人体上进行,必须借助于适当的动物及其器官、组织和细胞进行研究。
供医学研究用的这些动物具有与所研究的人类疾病相似的特点,故称之为人类疾病动物模型(animal models of human diseases)。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通常可以通过人工诱发,或选择具有相应特点的自然动物而获得。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通常依照研究目的而设计,不同的研究选用的动物模型可有很大差别,所以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很多,也很复杂。
许多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可以自然获得,即利用动物自发性的遗传特性或通过育种手段培育遗传特性建立而成,如裸鼠、肥胖症小鼠、自发性高血压鼠、自发性高胆固醇血症鼠等。
更多的人类疾病实验动物模型是用人工方法,将致病因素作用于动物,诱发动物特定器官、组织、细胞或全身的损害,造成与所研究的人类疾病相似的机能、代谢和形态学的改变。
可用于诱发疾病模型的方法和因素很多,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微生物因素以及基因工程技术等。
近年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应用生物工程技术方法制作动物模型,包括利用动物卵或胚胎移植、胚胎嵌合、细胞核移植、转基因或基因敲除和克隆等技术制作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
复制的人类疾病动物模型是否能真正地、客观地反映人类疾病是能否作为研究对象而用于医学研究的关键。
但动物与人类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任何一种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不可能与人类疾病完全相同,而且影响因素很多,所以在选择和设计动物模型时要尽可能力求全面周密,在分析实验结果时要充分考虑动物模型的局限性。
复制人类疾病动物模型有三点最基本的要求:一是复制模型选用的动物应尽可能接近人类,建立的模型必须尽可能地与所研究的人类疾病有相同的或相近的机能、代谢和形态学变化特点,病变发生机理应尽量与相应的人类疾病相同;二是选用的方法要保证疾病动物模型复制有较高的成功率,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和一定的稳定性,以供他人应用和验证;三是复制成功的动物模型应有明确而可靠的测量或观察的指标,以供判断病变的轻重程度和病程的缓急。
动物造模方法
动物造模方法是一种模拟人类疾病或生理状况的技术,通过在动物身上复制人类疾病的过程,可以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发展过程和治疗手段。
以下是动物造模方法的具体介绍:
1. 病理模型:通过在动物身上引入人类疾病相关的病理因素,如感染、毒素、损伤等,可以建立动物病理模型。
这种方法可以模拟人类疾病的病理过程,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
2. 基因模型: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人类疾病相关基因引入动物基因组中,可以建立动物基因模型。
这种方法可以模拟人类疾病的遗传因素,研究疾病的遗传机制和基因治疗手段。
3. 药物模型:通过给动物服用药物或化学物质,可以建立药物模型。
这种方法可以模拟人类疾病的治疗过程,研究药物的疗效和作用机制。
4. 行为模型:通过训练动物模仿人类疾病的行为特征,可以建立行为模型。
这种方法可以模拟人类疾病的行为特征,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手段。
动物造模方法在医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通过模拟人类疾病的过程,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变化,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同时,动物造模方法也有助于研究药物的疗效和作用机制,为新药研发提供重要的实验基础。
动物克隆技术嘿,咱们今天来聊聊这个神奇又有点让人惊叹的动物克隆技术!你知道吗?动物克隆技术就像是一场魔法表演,能把一个动物“复制粘贴”出另一个一模一样的来。
这可不是科幻电影里的情节,而是真真切切发生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的科学奇迹。
我先给你讲讲克隆羊多利的故事。
当年,多利的诞生可是引起了全球的轰动。
科学家们从一只成年绵羊的乳腺细胞中取出细胞核,然后把它植入到另一只绵羊已经去掉细胞核的卵细胞中。
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操作,多利就这么诞生啦!多利的出现,让人们对动物克隆技术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咱们再来说说动物克隆技术的原理。
简单来说,就是细胞核移植。
就好像是给一个细胞换了一个“大脑”,然后这个细胞就按照新“大脑”的指令开始生长发育。
但是这个过程可不简单,需要非常精细的操作和严格的环境控制。
动物克隆技术有啥用处呢?比如说,在农业方面,可以克隆出优良品种的家畜,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想象一下,一群长得又快又壮的牛或者羊,那得多让人开心啊!在医学领域,克隆技术可以用来制造和人类疾病相似的动物模型,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还有啊,濒危动物的保护也能靠它。
一些濒临灭绝的动物,通过克隆技术,说不定就能增加它们的数量,让它们不再那么危险。
不过,动物克隆技术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比如说,克隆出来的动物可能会有一些健康问题,寿命也可能比正常出生的动物短。
而且,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有人担心克隆技术会被滥用,造成一些不可预料的后果。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一个农场参观。
农场主正在给我们介绍他们新引进的克隆牛。
那些牛看起来确实很强壮,但是农场主也有点担心地说:“虽然这些牛看起来不错,可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有啥毛病。
”这让我深深感受到,动物克隆技术虽然带来了很多好处,但也伴随着一些未知和担忧。
总的来说,动物克隆技术就像是一把双刃剑。
用得好,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和惊喜;用不好,可能会带来一些麻烦。
艾滋病毒感染与动物模型研究艾滋病毒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疾病,全球范围内仍然是一项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但针对艾滋病的研究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使用动物模型进行研究成为广泛采用的方法之一。
动物模型是指通过在动物体内模拟人类疾病过程,从而实现对其发病机制、病理学变化和药物疗效等方面的研究。
在艾滋病研究中,灵长类动物,特别是猕猴和大鼠,被广泛用作模型动物。
猕猴模型是艾滋病研究中最常用的动物模型之一。
通过感染猕猴体内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病毒在机体内的传播和病理学变化。
通过追踪感染进程,研究人员能够观察猕猴身体的免疫反应,理解体内病毒复制的方式以及免疫系统的应对策略。
此外,研究人员还可以评估抗病毒药物的疗效,探索疫苗的开发和治疗策略等。
尽管猕猴模型在艾滋病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相较于人类,猕猴的免疫反应和病理学变化仍然存在一定差异,因此需要在解读实验结果时谨慎。
除了猕猴模型,大鼠模型也被广泛应用于艾滋病研究领域。
这主要是由于大鼠具有较智能、繁殖周期短、繁殖量大等优势,能够提供更大的实验样本。
通过使用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人员可以使大鼠携带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基因或受体,以模拟人类感染过程。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大鼠模型在艾滋病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与人类感染过程的差异以及大鼠自身免疫系统的特点。
动物模型在艾滋病研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争议。
一方面,动物模型使得研究人员能够在相对受控的环境下进行实验,摆脱了伦理和法律的限制。
另一方面,由于动物与人类之间在免疫反应和生物学过程方面存在差异,使用动物模型的结果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无法完全可靠地推广到人类身上。
因此,动物模型在艾滋病研究中的使用需要综合考虑其优势和局限性。
同时,还需要与人类临床病例和流行病学研究相结合,以获得更全面准确的结果。
此外,进一步开发和改进动物模型,以更好地模拟人类感染过程,将有助于提高艾滋病研究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疾病模型动物的构建和应用疾病模型动物是指用来模拟人类疾病的动物,模拟出人类疾病的症状、病理过程、治疗效果等,并可以用于疾病研究和药物研发。
在药物研发和疾病研究领域中,疾病模型动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构建疾病模型动物构建疾病模型动物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疾病的发病机制、动物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实验操作的难易程度等。
一种常见的疾病模型动物是小鼠,它具有方便操作、快速复制、繁殖能力强等优点。
常用的构建疾病模型的方法包括基因敲除、基因突变、转基因、DNA病毒和化学药物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改变小鼠的基因或生理状态来模拟人类疾病的特征,如帕金森病、阿兹海默症、肝纤维化等。
应用疾病模型动物疾病模型动物在药物研发和疾病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用于药物研发的生物学活性评估、急性和慢性毒性评估、药物的代谢和排泄研究等领域。
同时,疾病模型动物也可以用于疾病治疗的研究。
通过模拟人类疾病,我们可以测试各种治疗方法对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来确定哪种疗法最为有效。
例如,在帕金森病的的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构建小鼠的帕金森病模型来测试多种药物的疗效。
他们发现,卡比多平和西酞普兰这两种药物对帕金森病的症状都有显着的改善作用,可用于帕金森病的治疗。
疾病模型动物也可以用于基础研究。
通过疾病模型动物,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疾病发生的机制和特征,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例如,在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构建小鼠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来研究疾病发生的机制。
他们发现,β-淀粉样蛋白的沉积和神经元突触的破坏是阿尔茨海默病发生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这一研究结果为医学界提供了新的理解和治疗思路。
总结疾病模型动物在疾病研究和药物研发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构建疾病模型动物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疾病的机制和特征,为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式。
同时,疾病模型动物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如伦理道德问题和动物保护等,我们应该在使用疾病模型动物的同时尊重动物保护法规,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使得疾病模型动物更加人性化和精准化。
疾病模型动物的建立及其应用在医学研究领域中,疾病模型动物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工具。
它们能够模拟人类患病的过程,并能够为医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本文将介绍疾病模型动物及其应用。
一、疾病模型动物的定义疾病模型动物是指受到某种疾病或异常情况影响,表现出与人类疾病相似病理学和生理学特征的动物。
疾病模型动物的建立有利于深入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为人类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疾病模型动物的种类1.遗传性疾病模型动物:这类动物是通过人工诱变或选择等手段产生遗传突变而形成的,能够模拟人类遗传性疾病的发生过程,如小鼠酪氨酸酪氨酸激酶2(PTEN)基因缺失小鼠模型可以模拟人类乳腺癌等疾病的发生。
2.化学诱导模型动物:这类动物是通过某些化学物质或药物诱导而形成的,如使用多巴胺神经毒性药物可诱导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产生。
3.基因改造模型动物:这类动物是通过外源性DNA的介入或敲除等技术将目标基因改变而形成的,如突变α-肝细胞蛋白(ApoA)基因的小鼠可以作为动脉硬化的模型动物。
三、疾病模型动物的应用1.基础研究方面:疾病模型动物为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疾病诊断等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例如人类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研究就离不开疾病模型动物的建立和应用。
2.药物研发方面:疾病模型动物可以用来测试和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如使用转基因发育迟缓小鼠模型来评估新药物治疗该疾病的效果。
3.临床应用方面:疾病模型动物可以用来鉴定新的生物标志物以改善临床诊疗,如使用近红外显微镜技术(NIR)对乳腺肿瘤模型动物进行非侵入式成像,为乳腺癌的临床检查提供有力支持。
四、疾病模型动物的限制疾病模型动物也有其局限性,在很多情况下,他们所表现出的疾病与人类的疾病有所不同,这就给利用疾病模型动物研究人类疾病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同时,在疾病模型动物的建立过程中,例如基因修饰等手段,也可能变成人类真实情况的限制。
总之,疾病模型动物的应用是医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探讨疾病发生机制、临床诊断治疗和药物研发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动物模型复制疾病过程
急性肺水肿
实验目的:
(1)复制家兔实验性水肿
(2)了解急性肺水肿表现及其发生机理。
(3)探讨急性肺水肿的治疗方案。
实验原理:
肺水肿是由于液体从毛细血管渗透至肺间质或肺泡所造成的。
临床上常见的肺水肿是心源性肺水肿和肾性肺水肿。
病理上可分间质性和肺泡性两类,可同时并存或以某一类为主。
间质性肺水肿大都为慢性,肺泡性可为急性或慢性肺水肿。
本实验主要是通过静脉大量滴注生理盐水并注射肾上腺素导致急性心源性肺泡性肺水肿。
中毒剂量的肾上腺素使心动速度加快,左心室不能把注入的血液充分排出,左心室舒张期末压力递增,可引起左心房的压力增高,从而使肺静脉发生淤血,肺毛细血管液体静压随而升高,一旦超过血浆胶体渗透压,使组织液形成增多,不能为淋巴充分回流,即可形成肺水肿。
实验动物:家兔,雌雄不限。
实验器材:动脉插管,气管插管,静脉导管及静脉输液装置,注射器,兔急性手术器械,烧杯,纱布,线,胶布,兔手术台,血气分
析仪,四道生理记录仪,婴儿秤。
实验药物:生理盐水,乌拉坦(20%),肾上腺素(0.1%),肝素(3g/L),盐酸(10g/L)。
速尿(0.1%),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1%)
实验步骤:
(1)每实习分4个小组,各取家兔1只,分为[1]实验组,[2] 速尿治疗组,[3] 山莨菪碱治疗组,[4]对照组。
(2)称重,用20%乌拉坦5ml/kg耳缘静脉注射麻醉,固定于兔台上。
(3)进行颈部手术,分离气管和一侧颈总动脉,一侧颈外静脉。
作气管插管。
(4)肝素化后,作动脉插管和静脉插管,静脉管连于输液装置。
进行腹股沟手术进行股动脉插管。
(5)各组动物分别描记正常呼吸和血压曲线,股动脉取血,进行血气分析。
(6)输入生理盐水(输入总量按100ml/kg,输速150~200滴/分),待滴注接近完毕时立。
即向输液瓶中加入肾上腺素(0.5ml/kg)继续输液(对照组不加肾上腺素)。
(7)输液完毕,立即股动脉取血,进行血气分析。
(8)取血完毕治疗组立即进行抢救。
速尿治疗组耳缘静脉注射速尿(1ml/kg),观察疗效;山莨菪碱治疗组耳缘静脉注射山莨菪碱(1.5ml/kg),观察疗效。
(9)密切观察呼吸改变和气管插管内是否有分红色泡沫液体流出,死亡动物记录死亡时间,存活动物造病后30min则夹住气管,放血处死。
所有动物均打开胸腔,用线在气管分叉处结扎以防止肺水肿液渗出,在结扎处以上切断气管,把肺取出,用滤纸吸去肺表面的水份后称重,根据"肺系数=肺重量(g)/体重(kg)"的公式计算系数,然后肉眼观察肺大体改变,并切开肺,观察切面的改变。
理论结果:
本组为对照组,结果为:家兔未出现肺水肿症状,气管插管中无粉红色的泡沫液,无呼吸异常,但出现休克症状,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酸中毒症状,HCO3 浓度显著下降为14。
3mmol/L,BE:-13.0,PCO235mmHg,PO255mmHg。
实验讨论:
(1)本实验复制急性肺水肿的机制
肺水肿是指肺血管内液体渗入肺间质和肺泡,使肺血管外液量增多的病理状态。
发生机制为:⑴肺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⑵血浆蛋白渗透压降低;⑶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⑷肺淋巴回流受阻;⑸间质负压增加;⑹其他:如神经源性肺水肿、高原性肺水肿。
本实验先用生理盐水扩充血容量,再静注大剂量肾上腺素复制家兔肺水肿模型,其原理为中毒剂量的肾上腺素使心动速度加快,左心室不能把注入的血液充分排出,左心室舒张期末压力递增,可引起左心房的压力增高,从而使肺静脉发生淤血,肺毛细血管液体静压随而升高,一旦超过血浆胶体渗透压,使组织液形成增多,不能为淋巴充分回流,即可形成
肺水肿。
(2)试讨论抢救的机制。
速尿,学名呋噻米,是高效利尿药,作用于髓袢升枝粗段,特异性与Cl-竞争Na+-K+-2Cl-共同转运系统的Cl-结合部位,抑制NaCl 再吸收而发挥强大的利尿作用,使血容量减少,肺循环中"积压"的血液被转移,肺毛细血管静水压也随之回落,肺泡和间质内水肿液回渗入血管。
另一方面,已证明速尿可促进血管扩张物前列腺素的释放,使小动脉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可对抗肾上腺素的缩血管作用,从而外周阻力降低,左室后负荷下降,也缓解了肺水肿。
肺的负担减轻后,家兔除还表现有轻微的代偿性气急外,其他症状均已不明显,其肺系数接近正常范围,且肺大体观也基本正常。
可见速尿在抢救急性肺水肿方面表现出良好效果。
但须注意的是,给药必须及时。
山莨菪碱是M胆碱受体阻断药,可松弛血管平滑肌,解除痉挛,改善微循环。
因此,针对肾上腺素引起的静脉淤血综合症,山莨菪碱可发挥舒张血管作用使症状缓解。
故给药后家兔肺水肿症状应明显改善,肺系数也基本趋于正常。
肺内虽仍有少量水肿液,但机体完全有能力通过自身调节而发挥代偿作用。
(3)本组实验失败原因
实验中手术过程不顺利,曾不止一次出现手术伤口出血,累计失血量较大,造成家兔失血性休克,继而代谢性酸中毒。
手术时间太长,对家兔刺激大,影响其机体功能。
结论:
在血容量明显增高的情况下,AD能快速地造成肺水肿;山莨菪碱在治疗急性肺水肿的速度和效果比速尿明显强效,估计可用作临床急性治疗。
对自主实验的意见:
(1)自主实验给了同学们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空间,锻炼了同学们探索和创新的能力,是非常好的实验教学模式。
(2)在实验的设计过程中,关于实验的原理和方法的设计应该由学生来完成,但是建议老师应该多在实验的操作和可行性方面加以指导。
很多实验方法需要比较高的操作技术,而且失败的几率比较大,学生操作有困难,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学生提出一些改进的方法,并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的操作加以指导。
(3)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话,希望能够为失败的小组再提供一些实验动物,以免不能得出整个实验的结果。
(4)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应该进行一次对实验结果的讨论,并总结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