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章 沈从文
- 格式:ppt
- 大小:4.41 MB
- 文档页数:101
第13章沈从文13.1 复习笔记一、沈从文概述1.沈从文及其著作(1)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湘西凤凰县人。
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因此,沈从文的民族身份可以是此三个民族的任何一个,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2)著作早期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小说集。
1930年代之后,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2.沈从文的文学贡献:“湘西文学世界”的创造者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并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西”代表的是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正是他全部创作所负载的内容。
二、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1.“牧歌”情味的乡土小说与“五四”以来形成的表现压迫、愚昧、落后、挖掘民族精神创伤的传统乡土文学不同,沈从文是用“梦”与“真”构成文学图景,同文本外的现实丑陋相比照,让人们从这样的图景中去认识“这个民族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这是他诗体乡土故事的主旨。
这在沈从文1934年出版的代表作中篇《边城》里,推向了极致。
2.沈从文的人物形象沈从文作品里的女性形象柔美如水,这种生命形式可以用“恬淡自守”来加以概括。
男性形象则表现了原始的蛮性力量,在他的湘西人物序列里,男性军人往往是诚实、勇武、不驯服、有血性的。
3.“神性”的概念在沈从文的美学观念里,除了“人性”,还有“神性”的概念,即最高的人性。
经过他改写的佛经故事或民间传说,就特别地运用浪漫的手法来宣扬这种生命的哲学。
边城【学前导引】《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品。
本文节选的是第1315章。
作者在他的《习作选集代序》中写道“我只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
这种庙供奉的是…人性‟。
”这是沈氏创作宗旨的形象概括。
本文正是在老船夫与孙女平淡无奇微有波澜的日常生活中展现一幅湘西特有的秀美别致的风俗人情画。
作者对于善良、淳朴的人类本性怀着一种“不可言说的温爱”表现一种伦理的善与道德的美能给人以精神上的陶冶。
同学们在阅读时要着重体味这种在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环境中所折射出来的人情、人性之美。
【学习目标】1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特点。
2把握作者塑造的翠翠的形象及其身上体现出来的淳朴的人性美。
3学习小说细腻入微、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
【基础知识精讲】·背景资料1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湖南省凤凰县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他出生在一个军人世家。
14岁时辍学从军参加湘西当地土著部队辗转川、湘、黔三省交界地带及酉水流域经历了6年的少年军旅生涯。
1922年他告别湘西到北京实现他的文学之梦。
因生活困难未能升学就一边自学一边从事文学创作。
1934年主编北平的《大公报》副刊《文艺》。
抗战爆发后在昆明的西南联大任教。
抗战胜利后回到北平在北京大学任教。
1949年沈从文遭到错误批判作品也不再印行。
后被分配到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单位工作放弃了文学创作潜心研究中国历史文物著有《唐宋铜镜》《龙凤艺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著作。
沈从文是一个多产的作家文学创作十分丰富。
他的小说可以分为“湘西”“行伍”“都市”三个系列代表作有《边城》《长河》《会明》《八骏图》等。
作品集现在通行的有《沈从文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沈从文文集》花城出版社与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2年版。
2《边城》简介《边城》是沈从文1934年创作的著名中篇小说课文节选13、14、15三章。
边城全部章节概括【篇一:边城全部章节概括】边城章节概括范文一:沈从文《边城》故事情节概括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
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
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
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
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
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
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
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巧的是,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先傩送一步托媒人提了亲。
兄弟两人都决定把话挑明了,于是老大就把心事全告诉了弟弟,说这爱是两年前就已经植下根苗的。
弟弟微笑着把话听下去,且告诉哥哥,他爱翠翠是三年前的事,做哥哥的也着实吃了一惊。
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
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
爷爷自然是晓得孙女的心事,却让她自己做主。
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
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
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弟弟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
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老大唱的,却得知:老大讲出实情后便去做生意。
几天后他听说老大坐下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码头的船总顺顺也忘不了儿子死的原因,所以对老船夫变得冷淡。
老船夫操心着孙女的心事,后终于耐不住去问,傩送却因天保的死十分怪责老船夫,自己下桃源去了。
船总顺顺也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毕竟天保是因她而死。
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
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
爷爷说,翠翠莫怕,翠翠说不怕。
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那雨声雷声。
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习题集(精)1,文学革命兴起之前的文学改良运动包括:_________.2,文学革命兴起的直接动因是:_________.3,新文化运动的本质是:_________.9,对现代散文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文学社团是_________.10,特别重视对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介绍的社团是_________.11,以爱情诗创作闻名的社团是_________.12,湖畔诗社的代表诗人有_________.二,名词解释:1,文研会2,创造社3,新月社4,语丝社三,简答题:1,简答文学革命发生的大致过程2,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情况3,简答《文学改良刍议》的思想内容4,简答《文学革命论》的思想内容5,简答文学革命时期的创作特色四、论述题1、为什么说文学革命是我国前所未有的文学革新运动文学革命的的意义是什么2、如何评价文学革命时期周作人的文学观念与理论第二章鲁迅(一一、填空题:1,鲁迅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是__________.2,鲁迅的小说集有__________.3,鲁迅的散文诗集是__________.4,鲁迅的散文集是__________.5,鲁迅的杂文集有(举三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鲁迅提出“首在立人”观点的文章是____________________.7,鲁迅的学术著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8,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__________.9,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发表白话小说的刊物是__________.10,鲁迅小说的主要题材有__________.__________.11,鲁迅唯一的一篇中篇小说是__________.12,鲁迅唯一以青年的婚恋为题材的小说是__________.13,《药》《孔乙己》《故乡》出自__________(小说集14,《祥林嫂》《伤逝》出自__________.(小说集15,阿Q精神的核心是__________.16,鲁迅著作中最“个人化”的集子是__________.17,鲁迅作品中具有“闲话风”特点的集子是__________.18,鲁迅作品中具有“独语体”特点的集子是__________.二,名词解释1,《狂人日记》2,“祥林嫂”3,《故事新编》4,《伤逝》5,《药》三、简答题1,简答阿Q的形象特征2,简答《阿Q正传》的意义3,简答《野草》的写作特点4,简答《朝花夕拾》的艺术特点5,简答《故事新编》中“古今杂糅”的艺术手法及其审美效果四、论述题:1、怎么理解鲁迅的《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和标志2、论述《呐喊》和《彷徨》表现生活的视角与小说的结构模式3、对《阿Q正传》有哪些不同的解析试举三种说法,指出其解析的角度和根据,并加以评析。
边城全部章节概括【篇一:边城全部章节概括】边城章节概括范文一:沈从文《边城》故事情节概括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
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
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
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
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
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
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
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巧的是,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先傩送一步托媒人提了亲。
兄弟两人都决定把话挑明了,于是老大就把心事全告诉了弟弟,说这爱是两年前就已经植下根苗的。
弟弟微笑着把话听下去,且告诉哥哥,他爱翠翠是三年前的事,做哥哥的也着实吃了一惊。
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
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
爷爷自然是晓得孙女的心事,却让她自己做主。
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
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
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弟弟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
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老大唱的,却得知:老大讲出实情后便去做生意。
几天后他听说老大坐下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码头的船总顺顺也忘不了儿子死的原因,所以对老船夫变得冷淡。
老船夫操心着孙女的心事,后终于耐不住去问,傩送却因天保的死十分怪责老船夫,自己下桃源去了。
船总顺顺也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毕竟天保是因她而死。
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
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
爷爷说,翠翠莫怕,翠翠说不怕。
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那雨声雷声。
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边城13到15章读书笔记边城13到15章读书笔记(篇1)1、翠翠,你若肯为幸福再努力一吧《边城》已读到后期了,这才发觉对沈从文笔下的这个小丫头有许多想说却不知如何表达的话。
也许是我的性格问题或者是认识问题。
我总是不能理解翠翠在躲避摊送老二的什么啊!边城应该是块好地方,婚姻并不那么死板。
既是这样,那有什么话便说就是。
少女总有个害羞的情结,不能直接说出来,表示总该有吧!不应该让所有人都弄得云里雾里的,有什么想法,大胆说出来!幸福是我在自己手里的,摆渡也就那么一辈子,有所表示,谁都不会留有遗憾。
你若不惜,他亦不爱。
自己的幸福,自己寻找,剩下的人靠边。
千万别,亲手,葬去了自己的幸福。
有些事错过了就是永远,有些人一转身就是一辈子。
但值得肯定的是,边城这地方淳朴无比,淳朴到两个年轻人不用哪么卿卿我我,就已明朗如初的两情相悦。
他们的感情就像白河的水一样,清澈透明,让人不免有些羡慕和感叹。
却也因如此,他们都不能豪爽的主动表明心意,他们的爱留有遗憾,就像翠翠在章末时二老那若有若无的身影。
《边城》读完后,总有种莫名奇妙的感觉。
那么浓厚、淳朴的乡土民情,那么善良、和谐的人们,可总感觉有什么地方不妥。
也许是大老的死,那么突然,那么莫名其妙,急促到让人不敢相信,这会是上天特意安排的。
总是在构思着,要是大老没有死,翠翠和二老将会是怎样的结局。
又或者是老船夫的死,多么和蔼的一位老人啊!具备了茶峒人的所有品质,对孙女的爱更是掏心掏肺的呢!可为什么就给走了呢?还那么安详,让我以为这个故事还没有完结,一直可以到永远的永远。
我本来想着,暂且祝她幸福。
可总感觉,这样的幸福我给不起,她也承受不来。
那就随缘吧!就像白河的水一样,想流哪流哪。
心啊,要走哪走哪吧!2、故事中祖孙情节也是感动人心的情节之一。
祖父与翠翠的细腻互动强烈散发出亲情,令人心生羡慕。
然而祖父因为爱的太深所以处处寻找他以为对翠翠的最好选择,结果却弄巧成拙,以至于翠翠的人生由一颗闪亮的水晶,因一时失手,顿失光彩成了一颗普普通通的石子,也许有人会觉得祖父的行为令人气恼十分,但再想想,这块水晶是谁一点一滴琢磨出来的呢?即使它不再闪晶,即使失去了一切翠翠仍有活下去的希望,她没有因此而倒下。
读完《观察的艺术》13章14章,如何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一、我们每名教师应该做一名研究型教师。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里面,有这样的三个理由。
一是做好工作的需要。
有句古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我们地方语方来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想把工作做好,得找到做好工作的办法,也就是做好工作的捷径,这些办法,从哪里来,就是从研究中来。
作为我们教师而言,要教好书育好人,你就得找到最有效的、最简捷的途径和办法。
比如说,怎样让学生在短期内能识大量的字,要完成这个目标,我们不妨分析下,让学生在短期能快速识字的办法,可以试一下游戏教学法、卡片教学法,还有音形义结合法等,这些方法中,哪些方法最有效呢?对学生最好呢?如果你通过试验,找出一种既适合自己,又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就方便了工作,提高了效率,也为你今后更好地做好这方面工作提供了参照。
这个实验、分析、总结的过程就是研究,可见,也只有研究,才能让你工作更得心应手,才能让你的工作事半功倍。
有教师可能说,这么麻烦,我们现在的应试教育不需要这种“巧”,只要把“分”抓住就行了,反复训练,训练反复,让学生死死地抓住,牢牢地掌握,其实,我们也在无意中忽视了一个问题,就是这样的题海战术,也有一种“窍”在里面,苦干你永远赶不上巧干。
如果不找到窍门,那你就是流汗也流泪。
在襄阳二中,有一名教师叫戴辉,他长年代高三数学,后来,他注意到了一个现象,就是一些数学题学生总喜欢出错,今年错,明年学生还会错,这届学生错,下届学生还会错,为了避免让学生一而再,再而三地掉进这个陷井,戴辉就通过研究,编写了一本《高中数学错题集解析》,就是找一些典型易错的题型,分析学生为什么会出错,怎么错的,正确的解法是什么样的,以后再遇到类似的该如何避免等。
后来,全国公开出版了,不仅他的学生因为读了他的著作,就会常常提醒自己,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这样数学成绩就很快提高了。
而且,他的书在数学圈内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在中央教科所有一名教授叫做韩立福,他专门研究什么问题呢?就是研究怎样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去年,我们请他来襄阳讲学时,在吃饭时,他聊到,莫以为应试教育不需要研究,其实,怎么样提高学生考试成绩,这就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