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第十、十一、十二、十三章 矛盾、老舍、巴金、沈从文 现代文学三十年 尹康庄教授课堂课件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茅盾

一.生平及主要创作

茅盾生于1896年,逝世于1981年。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茅盾”是他1927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时开始使用的笔名。在第一个十年中,他主要以文学批评家显身文坛,另有些散文创作;进入第二个十年,他接过文学研究会“人生派”的创作主张并加以发展,开创了新的文学范式,这就是“社会剖析小说”,使之成为左翼小说的创作主流,也使第一个十年中长篇小说的幼稚状态,在他手里走向成熟,他也同时成为排名鲁、郭之后的现代文学公认的巨匠。

创作于1927年秋至1928年春的三篇具有意蕴连续性的中篇《幻灭》、

《动摇》、《追求》又称《蚀》三部曲。作为分别以主人公章静离家投身时代革命洪流后的“幻灭”,方罗兰在革命处于变动和曲折时的“动摇”,和张曼青的教育救国、王仲昭的新闻救国以及章秋柳、史循的自我麻醉式颓废——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使他们的“追求”屡屡失败,等等,真实地展现了这一时期的现实风貌,知识分子的奋斗与迷惘以及创作主体的心路发展历程。到了1929年,作者又开始摆脱现实剧烈变动后的矛盾和苦闷,走过《虹》的桥梁,进入了创作的新阶段,写下了“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和《林家铺子》,尤其是《林家铺子》等标志左翼小说创作高峰的作品。抗战爆发后,他写出了长篇《第一阶段的故事》、中篇《走上岗位》。创作于1941年的日记体长篇小说《腐蚀》,则是他在小说艺术创新中的又一部力作。1942年的未完长篇《霜叶红似二月花》又似乎有意“荡开一笔”,侧重去描写世纪初至五四前的中国社会,虽然未写完,但对社会巨大变化之前的种种征兆的揭示以及其在各个社会阶段人物心灵世界中激起的波澜却已跃然纸上。1945年创作了他唯一的剧作《清明前后》,主题是对《子夜》的延伸,但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描写更具真实感、细腻性。1948年的长篇《锻炼》是《走上岗位》的进一步展开,揭示了抗战背景下的广阔社会生活与阶级矛盾。建国后,已经身为国家部门领导人的茅盾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写下了大量的评论文章,却再无创作,只是在1974年试图续写《霜叶红似二月花》,却已失先前的风采。

二.《子夜》

1930年思想界发生了一场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有人说中国已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左翼知识分子则反驳说中国社会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作为左翼作家中坚之一的茅盾则“要用形象的语言艺术的手腕来表现社会现象的各方面”,《子夜》应运而生。

1.思想内容:作为描述和展示了三组矛盾:买办资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第一组是主要矛盾。作为描写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一心想成就自己的事业,但当时的中国不是当初处于自由竞争下的法国,美国支持下的金融资本家赵伯韬要用金融资本来支配工业资本,协助美国摆脱经济危机,在他的侵轧下,吴面临重重危机,他把危机转嫁到工人身上,但这时的工人已是独立的政治力量,工潮使他又面临一重危机;同时,战乱、剥削使农村经济迅速破产,农民揭竿而起,他苦心经营的“双桥王国”土崩瓦解,断了他的生产原料。在“三条等线”上拼搏的吴纵有天大才干也摆脱不了失败命运。作品由此表明:30年代初的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的道路,相反在帝国主义的侵轧下更加殖民地化了:这一现实决定了中国民族资本阶级不可能负起振兴民族主义工业的使命;如果不站到反帝反封建这一立场上来,结果是死路一条。

2.艺术特点:(1)在人物塑造上注重写出个性。这又集中体现在主人公吴荪甫的身上:雄心与盲目,又才干与目光短浅,自信自强与刚愎自用、虚弱颓废,以及民族感情上的仇恨帝国主义买办和政治立场上的敌视工农等,都统一在这一人物身上;而这些又是在时代大环境和许许多多具体生动的个体环境中得以显现的,充分体现了“双典”的创作追求,从而使这个人物成为3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对屠维岳等人物塑造也是如此。(2)结构宏大严谨:全书19章,1、2章交代人物、提示线索,此后17章一环套一环,头绪繁多又有条不紊;各章各有重点却又服从吴、赵斗争这一主线;全书以吴老太爷命丧“现代都市”吴荪甫却在此前提下欲大干一场开篇,最后又以其破产出走而结束,不仅首尾呼应,也暗示了不同社会力量的更替与沉浮。(3)人物语言个性化,叙述语言简洁则隐含讽喻,与作品内容融为一体;规范的现代语言,既无欧化痕迹,又不平白粗浅,偶用成语更使全书语片丰富,趣味昂然。

第十一章老舍

一、生平及主要创作

老舍生于1899年,去世于1966年,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北京人。从小大杂院里的生活使他非常熟悉北京下层市民的生活和文化,这对他以后的创作生涯和倾向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1926年旅居英国期间创作了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1930年回国后又有《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和《骆驼祥子》等长篇,以及中篇《月牙儿》,短篇《断魂枪》、《柳家大院》和《微神》等。全民抗战爆发后投身抗战,担任了“文协”的总务部主任,负责“文协”的日常工作,并写下了多卷部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建国后仍有大量创作,以剧本《龙须沟》、《茶馆》为代表。

老舍以自己的创作,构筑起他独特的文化视野中的“市民世界”,他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风情描写,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文化,尤其是市民文化做了深入的审视和反省:既有批判,又有眷意,冷静,幽默又含有淡淡哀婉(以《断魂枪》为例)加上他以北京话为基础提炼出的文学语言,使他不仅远离了二三十年代的欧化式知识分子腔调,而是以“京味”标志出现代化小说在他手里凸显民族化与个性化方面的成就。

在他的市民世界中,又以对“老派市民”的描写更为生动。《二马》中的老马,令人联想到阿Q,《猫城记》以寓言的方式写出了“老中国儿女”的保守、愚昧,《离婚》中的张大哥写出了老派市民的知足认命、墨守成规。《四世同堂》中的祈老太爷在日本人打到北京了,快成亡国奴了,仍要依循祖传的礼节、规矩去办自己的生日以保持自己的体面。依此,老舍把五四以来的“改造国民性”文学为题,进行了新的拓展。另一方面,老舍的一些作品也包含着某些排推现代文明的意识,像《月牙儿》对“意识神圣”、“婚姻自由”的否定,《骆驼祥子》认为“爱与不爱,穷人得在金钱上决定”等等。固然,对于穷苦人来说最基本的是生活的物质需要,但并不等于婚姻自由等是错的。中国古典文学中不也照常有肯定爱情神圣的创作吗?《断魂枪》在表现对传统文明的失落感上更为明显,难道火车、快枪等现代文明的成果不该取代传统的东西吗?老舍在批判中国人劣根性的同时,是否自己也未能摆脱某些思维或心理的局限呢?所以感觉老舍的创作多少缺点现代气息。

二、《骆驼祥子》

1、祥子形像的塑造及其内涵